第十二卷 优雅退场

《沉思录》卷十二的主旨是生命的优雅退场。作者告诉我们,要在人生中尽职尽责,直到生命告终的那一刻来临,而无论何时告别人世,都要满意地退场。因为在人生中,“三幕就是全剧,怎样才是一出完全的戏剧,这决定于先前构成这出戏,及现在又解散这出戏的那个人,可是你却两方面都不是”。斯多亚派哲人并不过分留恋生命,他们主张在任何不利的处境中都力图过一种最好的生活,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

坚持不懈

灯光照耀着,不到熄灭它不会失去光芒,而在你心中的真理、正义和节制,却要在你死之前就熄灭吗?

我看到父亲仔细探讨所有需考虑的事情的习惯,他坚持不懈,决不因对初步现象的满足就停止他的探究。

坚定、坚持、始终如一,这些都是斯多亚派哲人的个性特征。马可·奥勒留在位的近二十年间,他的国家不断遭受台风、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边境也不安宁,不断发生一些部落的入侵和对抗,而内部也有总督叛乱。他就是以这种坚持不懈、坚如磐石的精神克服种种磨难,把罗马治理成被史学家称为“人类过着最为幸福繁荣的生活”的城邦。

坚持不懈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需要长期不懈的进取精神。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我们是在和别人赛跑,也是在和自己赛跑,我们能掌控的是自己,而时间却永远不停地向前,因此,在时间的海洋里,我们只能不停地奔跑。这个世界属于那些不停地奔跑的人,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如果停止奔跑,我们就可能被别人甩在身后,更可能因此而失掉积极进取的斗志,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出局。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中学B(2)班5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25年。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学生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学生,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25年了,25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坚持不懈,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15岁时的愿望保持25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点石成金:

只有不停地奔跑、主动出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人才会为自己赢得主动,才会在人生和事业中常变常新、不断向前。否则,沉醉于一时的成功或安于一时的快活而停止不前,最终便会落后于别人,从而走向平庸和失败。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跑步时,如果中途停了下来,休息一下再起跑的话,就会感到四肢乏力,如果我们一直跑下来,面对越来越近的目标,我们便会充满力量。人就是这样,只有在不断的奔跑中才不会失去力量,只有在不断的奋斗中,才不会削弱自己的斗志。

“决不因对初步现象的满足就停止他的探究”,人生要获得高妙境界,就不能浅尝辄止;“灯光照耀着,不到熄灭它就不会失去光芒,而在你心中的真理、正义和节制,却要在你死之前就熄灭吗”,这种坚持不懈的人生奋斗精神应该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你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甚至在你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因为,即使在所有别的事情上不太擅长的左手,握起缰绳来也要比右手更有力,因为它一直受这种训练。

斯多亚派哲人的自我修炼是超越任何环境,任何境遇,持续一生的。在《沉思录》的最后一卷,马可·奥勒留意识到生命快要终结,很多事情也许无望完成,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强调自我的完善和训练。

有时候,确实要承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事情,我们无望完成。即使知道自己绝无可能完成某件事情,却仍然全力以赴去行动,这体现了人类的一种顽强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可以得到成长和提升。如果你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那么就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即便无法达成目标,谋事者在这过程中还是得到了一种训练,增加了自己的力量。

伍德是音乐系的学生,这一天,他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伍德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靡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伍德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手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

乐谱难度颇高,伍德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这样叮嘱学生。

伍德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测试。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

伍德再次挣扎于向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

同样的情形持续着,伍德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始终无法追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伍德感到越来越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伍德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几个月来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伍德。“弹弹看!”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出现了,连伍德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伍德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他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伍德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水平。”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训练自己,你会发现自己正在逐渐接近目标。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努力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不论成败与否,你的人生都会得到升华,都会无怨无悔。

点石成金:

不要过分执著于目标是否达到,而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训练自己,提高自己,这样,即使不能达成既定目标,也能有所收获。人生之路上,也要有这种豁达与智慧。即使无法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也要在不断奋斗中提升自己。通过这种不断提升,或许某一天,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具备了实现梦想的能力,而之所以能赢得这样的时刻,完全依赖于你长期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训练自己。

“甚至在你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当我们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我们需要这种哲学。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神注视所有人去掉了质料、罩衣、外壳和杂物的心灵(支配原则),因为他只用他的理智部分来接触那只是从他自身获得并流入这些身体中的理智。如果你也这样做,你将摆脱许多苦恼。因为对那将他包裹的可怜身体不予关心的人,肯定不会因为追求衣服、居室、名声以及类似的外表和装饰而苦恼。

马可·奥勒留永远关注的是人的本质问题,他告诉我们,神灵看待人类,去掉了质料、罩衣、外壳和杂物的心灵,只关注人的本性,如果我们也能这样看待自己,我们就会免去很多烦恼,我们就只会关注和灵魂有关的事物,而不会去注重一些外在的东西,如衣服、居室、名声以及类似的外表和装饰。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这也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基准,财富、名声、外表都只是一种附庸物。

闹钟响了,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布朗本来可以好好睡一个懒觉,但是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驱使他起身去教堂做礼拜。

布朗洗漱完毕,收拾整齐,匆匆忙忙赶往教堂。

礼拜刚刚开始,布朗在一个靠边的位子上悄悄坐下。牧师开始祈祷了,布朗刚要低头闭上眼睛,却看到邻座先生的鞋子轻轻碰了一下他的鞋子,布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布朗想:邻座先生那边有足够的空间,为什么我们的鞋子要碰在一起呢?这让他感到不安,但邻座先生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

祈祷开始了:“我们的父……”牧师刚开了头。布朗忍不住又想:这个人真不自觉,鞋子又脏又旧,鞋上还有一个破洞。

牧师在继续祈祷着:“谢谢你的祝福!”邻座先生悄悄地说了一声:“阿门!”布朗尽力想集中心思祷告,但思绪忍不住又回到了那双鞋子上。他想:难道我们上教堂时不应该以最好的面貌出现吗?他扫了一眼地板上邻座先生的鞋子想,邻座的这位先生肯定不是这样。

祷告结束了,唱起了赞美诗,邻座先生很自豪地高声歌唱,还情不自禁地高举双手。布朗想,主在天上肯定能听到他的声音。奉献时,布朗郑重地放进了自己的支票。邻座先生把手伸到口袋里,摸了半天才摸出了几个硬币,“叮啷啷”放进了盘子里。

牧师的祷告词深深地触动着布朗,邻座先生显然也同样被感动了,因为布朗看见泪水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

礼拜结束后,大家像平常一样欢迎新朋友,以让他们感到温暖。布朗心里有一种要认识邻座先生的冲动。他转过身子握住了邻座先生的手。

邻座的先生是一个上了年纪的黑人,头发很乱,但布朗还是谢谢他来到教堂。邻座的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咧开嘴笑着说:“我叫查理,很高兴认识你,我的朋友。”

邻座先生擦擦眼睛继续说道:“我来这里已经有几个月了,你是第一个和我打招呼的人。我知道,我看起来与别人格格不入,但我总是尽量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这里。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起来了,先是擦干净鞋子、打上油,然后走了很远的路,等我到这里的时候鞋子已经又脏又破了。”布朗忍不住一阵心酸,强咽下了眼泪。

邻座先生接着又向布朗道歉说:“我坐得离你太近了。当你到这里时,我知道我应该先看你一眼,再问候你一句。但是我想,当我们的鞋子相碰时,也许我们就可以心灵相通了。”布朗一时觉得再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就静了一会儿才说:“是的,你的鞋子触动了我的心。在一定程度上,你也叫我知道,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不是外表。”

还有一半话布朗没有说出来,这位老黑人是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布朗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那双又脏又旧的鞋子,是它们深深触动了自己的灵魂。

不要简单地以外表来评判他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内心是一个人的真正本质,也是他的价值所在。

点石成金:

强调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能够把我们从无休止的追名逐利的游戏中解放出来,这是人类大部分的苦恼和不幸的根源。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你便对追求外在的虚荣抱有一分冷静和豁达,你会在牢牢把握自己的基础上去追求这些,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丧失做人的根本。

“因为对那将他包裹的可怜身体不予关心的人,肯定不会因为追求衣服、居室、名声以及类似的外表和装饰而苦恼。”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这是人的本质所在,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假象。

摆脱不必要的烦恼

当你因为什么事苦恼时,你忘记了这一点:所有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你忘记了:一个人的邪恶行为接触不到你;你还忘记了:现在发生的一切如此发生,将来也如此发生,现在也在各个地方如此发生;你也忘记了:一个人和整个人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多么紧密,因为这是一种共有,不是一点点血或种子的共有,而是理智的共有。你还忘记了:每个人的理智都是一个神,都是神性的一种流溢;你忘记了:没有什么东西是人自己的,他的孩子、他的身体以至他的灵魂都是来自神的;你也忘记了:一切都是意见;最后你还忘记了: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

马可·奥勒留在这一小节总结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看法,他告诉我们,当你为什么事情苦恼时,你要记住:所有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引起你烦恼的事物也不例外,你要接受它;别人的恶不会也不应该影响自己……

传说四祖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绑着我。”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是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可见,面对烦恼,我们要寻求自我解脱。

二战期间,罗勃·摩尔在一艘美国潜艇上担任瞭望员。一天清晨,随着潜艇在印度洋水下潜行的他通过潜望镜,看到一支由一艘驱逐舰、一艘运油船和一艘水雷船组成的日本舰队正向自己逼近。潜艇对准走在最后的日本水雷船准备发起攻击,水雷船却已掉过头来,朝潜艇直冲过来。原来空中的一架日机,侦察到了潜艇的位置,并通知了水雷船。潜艇只好紧急下潜,以便躲开水雷船的炸弹。

三分钟后,六颗深水炸弹几乎同时在潜艇四周炸开,潜艇被逼到水下八十三米深处。摩尔知道,只要有一颗炸弹在潜艇五米范围内爆炸,就会把潜艇炸出个大洞来。

潜艇以不变应万变,关掉了所有的电力和动力系统,全体官兵静静地躺在床铺上。当时,摩尔害怕极了,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他不断地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的死期?”尽管潜艇里的冷气和电扇都关掉了,温度高达36℃以上,摩尔仍然冷汗涔涔,披上大衣,牙齿照样碰得格格响。

日军水雷船连续轰炸了几个小时,摩尔却觉得比十五万年还漫长。寂静中,过去生活中无论是不幸运的倒霉事,还是荒谬的烦恼都一一在眼前重现:摩尔加入海军前是一家税务局的小职员,那时,他总为工作又累又乏味而烦恼;抱怨报酬太少,升迁无望;烦恼买不起房子、新车和高档服装;晚上下班回家,因一些琐事与妻子争吵。这些烦恼事,过去对摩尔来说似乎都是天大的事。而今置身这坟墓般的潜艇中,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摩尔深深感受到,当初的一切烦恼显得那么的荒谬。他对自己发誓:只要能活着看到日月星辰,从此再不烦恼。

日舰扔完所有炸弹后终于开走了,摩尔和他的潜艇重新浮上水面。战后,摩尔回国重新参加工作,从此,他更加热爱生命,懂得如何去幸福地生活。他说:“在那可怕的几个小时内,我深深体验到对于生命来说,世界上任何烦恼和忧愁都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人们有时候往往会自寻烦恼,或被一些完全不必要的琐事牵绊。其实,就像摩尔所说:“对于生命来说,世界上任何烦恼和忧愁都是那么地微不足道。”放开心胸,任何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点石成金:

威尔科克斯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是自然而然;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的乐观。在实际生活中,烦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大多数烦恼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情绪困扰,而非真正的人生危机,只是一种心理假象,是一种幻想的产物,如果我们因为这个折磨自己,那就太不值得了。

“所有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一个人的邪恶行为接触不到你”,“现在发生的一切如此发生,将来也如此发生,现在也在各个地方如此发生”……当你遭遇不愉快的人生境遇时,马可·奥勒留的这些话能让你摆脱不必要的烦恼,笑对生活。

生命在恰当的时候终止,并非遭受不幸

任何一种活动,无论它可能是什么,当它在恰当的时间停止时,它并非遭受到不幸,因为它已停止了;做出这一活动的人也并非遭到不幸,因为这一活动已经停止。那么同样,由所有这种行为组成的整体,亦即我们的生命,如果它在恰当的时候停止,因为它已经停止,所以也并非遭受到不幸。如果一个受到虐待的人在恰当的时候结束这一过程,他也就没有受到痛苦。而恰当的时间和界限是由本性来确定的,有时像年迈而终的事情是由人的特别本性来确定,但通过其部分的变化使整个宇宙总是保持青春和完美,则总是由宇宙的本性来决定的。对于宇宙有用的一切,始终是好的和合乎时宜的。因此,生命的终结对每个人都不是恶,因为它绝不是耻辱,这是由于它不依赖于意志也不对立于普遍利益,而且这还是件好事,因为它对宇宙来说是合乎时宜的和有利的,是跟宇宙一致的。

人啊,你一直是这个伟大国家(世界)里的一个公民,五年(或三年)会对你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与法相合的事情对一切都是公正的。如果没有暴君也没有不公正的法官把你从国家中打发走,把你打发走的只是送你进来的自然,那么这又有什么困苦可言呢?这正像一个执法官曾雇用一名演员,现在把他辞退让他主动离开舞台一样。

斯多亚派哲人对死亡的看法是超脱的,他们认为死亡是合乎宇宙本性的事——“生命的终结对每个人都不是恶,因为它绝不是耻辱,这是由于它不依赖于意志也不对立于普遍利益,而且这还是件好事,因为它对宇宙来说是合乎时宜的和有利的,是跟宇宙一致的。”这是马可·奥勒留对于死亡总的看法。

我们总是认为死亡是一个悲剧,是一件悲伤的事,是一个避讳,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强调生命,甚至执著于生命,排斥死亡。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心态。试问,如果我们只歌颂白天,而不让夜晚也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那么我们的生活不是会严重地失去平衡吗?宇宙的运行需要靠正反两极的交互动作运作,只有正极而没有负极是违反宇宙法则的。如果生命是正极,那么死亡就是负极,它们两者必须合作无间,人生的进行才会顺利才会平衡。

如果你庆祝生命,那么你也要庆祝死亡,因为生是死的开始,它们是绵绵不断的、无始无终的生命长串里的两个极小点。永恒的生命包含生命,也包含死亡。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当他来到庄子家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敲着瓦盆唱歌呢。

惠施很不理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劳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敲着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很悲伤。可是后来想了想,想清楚了,也就不悲伤了。你来听我说说我的想法。我的妻子想当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然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生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止住了悲伤,不哭了。”

人的生死,都是大自然循环往复过程的展现。知道这个道理的人,随着大自然的流转而泰然处之,所以不分生死,不趋生,不避死,生不喜而死不悲。

点石成金: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币的另一面。除非你接受死亡,否则你将保持的只是一半生命的意义,你将保持偏颇。当你同时也接受死亡,你才会变得平衡,这时候你才掌握了生命的完整意义,一切都被接受了——白天和晚上,夏天和冬天,光和黑暗,全部都被接受。当两者都被接受,当生命两极都被接受,你才能获得平衡和镇静。生命是很美的,而死亡也跟生命一样美;生命有它本身的祝福,死亡也应该得到祝福。

生命在恰当的时候终止,并非不幸。马可·奥勒留对于生死的感悟,对我们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