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远离诸恶

《沉思录》卷七相对散漫,作者在本卷提出“忍受诸恶”。这里的“恶”是指所有不好的事情,从自然灾害、身体病痛,到别人对你犯下的恶行,以至最终的死亡。作者告诉我们,不要对“恶”感到惊奇,它们是必然要发生的,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把它们视为“恶”,并受到这种“恶”的困扰,这都出自我们的意见,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意见,也就远离了“恶”的伤害。你所要做的是要谨防自己的恶,不仅要戒除恶行,还要戒除恶念。

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的艺术而不是舞蹈者的艺术:它应当坚定地站立,准备着对付突如其来的进攻。

这也是《沉思录》里受人喜爱的警句之一。生活不是一场表演,更像是一场激烈的角斗,你要坚定地站立,应对不知何时会降临的进攻。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18个月。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从政府机构到私人企业,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绝对不会碰到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许意外的发生出人预料,但是如何预防、妥善处理危机,将危机转化为转机,都在考验着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

在企业发展史上还没有一家企业在危机处理问题上像美国强生制药公司那样获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该公司由于妥善处理“泰莱诺尔”中毒事件以及成功的善后工作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1982年9月29日和30日,在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因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莱诺尔”药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在此以前,该药控制了美国35%的成人止痛药市场,年销售额达4.5亿美元,占强生公司总利润的15%。起先,仅3人因服用该药片而中毒死亡。可随着消息的扩散,据称美国全国各地有250人因服用该药而得病和死亡,一下子成了全国性的事件。

强生公司经过对800万片药剂的检验,发现所有这些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总共不超过75片。最终的死亡人数只有7人,且全在芝加哥地区。为向社会负责,该公司还是将预警消息通过媒介发向全国,随后的调查表明,全国有94%的消费者知道了有关情况。强生公司后来重新向市场投放了这种产品,并有了抗污染的包装。

由于强生公司成功地处理了这一危机,它获得了美国公关协会当年颁发的银钻奖。事故发生后的5个月内,该公司就夺回了该药原来所占市场的70%。

强生公司由于采取果断决策,实施“作最坏打算的危机管理方案”,全部回收了它在芝加哥地区的“泰莱诺尔”药而获得人们的称赞,它也由此夺回了它的市场。经营一家企业不难,经营好一家企业就不简单,必须时时处处有危机感,发现危机,改变危机,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机会中寻求创新和改变,在改变中锤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点石成金:

切记,祸患始于萧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你应该坚定地站立,随时准备击退突如其来的进攻。

“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的艺术”,记住马可·奥勒留的这句话,让我们拿出角斗士的姿态和勇气应对生活的挑战。

痛苦有界限

在任何痛苦中都让这一思想出现,即在这痛苦中并没有耻辱,它并不使支配的理智变坏,因为就理智是理性或社会而言,它并不损害理智。的确,在很痛苦的时候也可以让伊壁鸠鲁的这些话来帮助你: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只要你记住它有它的界限,只要你不在想象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

不朽的神是不烦恼的,因为他们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必须不断地忍受这样的人们,忍受他们中的许多恶人,此外,神也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但是,作为注定很快要死去的人,你就厌倦了忍受恶人吗,而且当你是他们中的一个时也是这样?

我们来看看斯多亚哲学是怎么看待痛苦的:“痛苦中并没有耻辱,它并不使支配的理智变坏”,外在的境遇无法损害一个人的支配力量,所以学会控制你的痛苦感觉。马可·奥勒留还引用伊壁鸠鲁的话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痛苦感觉,“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只要你记住它有它的界限,只要你不在想象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没有人可以一生不受痛苦或烦恼的侵袭,不同的是,有的人一有痛苦,仿佛世界末日来临,而有的人却能轻松的得到超脱,降低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很多痛苦只在自己的感受里,它能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你感受中的要小得多。其实,痛苦是有界限的,不要在想象中为它增加力量。

从前有一位大师,他有一位徒弟每天都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地抱怨。一天,他看到徒弟又是一脸苦瓜相,就让他去取一些盐回来。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大师就让徒弟把盐倒进一个水杯里,搅拌使其溶化,然后喝一口。徒弟喝了一口立即吐了出来,皱着眉头说:“咸死了。”

大师笑着让徒弟带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来到湖边后,大师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又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徒弟喝了口湖水。大师问:“有什么味道?”徒弟回答:“很清凉。”大师问:“尝到咸味了吗?”徒弟说:“没有。”

于是,大师坐在这个喜欢自怨自艾的徒弟身边,意味深长地说:“其实人生的苦痛和悲伤就如同这些数量有限的盐,而这些痛苦和悲伤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承受痛苦和悲伤的容积的大小。所以当你感到痛苦和悲伤时,就把你承受的容积放大些,当它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的时候,你就不觉得痛苦和悲伤了。”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是,这位农妇是一个心胸非常狭窄的人,她没有仅仅停止于鸡蛋的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思路一直延伸了下去: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若孵出来的是母鸡,长大后又可以下很多的蛋,蛋又可孵化很多鸡,而鸡又会下蛋,蛋又能孵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可以想象,农妇为失去一个鸡蛋感到多么痛苦。

如果痛苦是一勺盐,那么用什么容器来盛,是水杯,是盆,还是池塘、河流,决定了痛苦带给我们的感觉。很多时候,人们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不是因为那个痛苦本身有多大,而是因为我们盛放它的心胸太小了,无意中放大了痛苦。所以,只要扩大我们的心胸,痛苦就会与你无缘。

点石成金:

可以说,心胸与痛苦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胸宽广,那么他心里的痛苦就显得很渺小了;如果他的心胸狭窄,那么在他心里就会有许多的想不通,许多的抱怨,痛苦的折磨感就会随之变大。

痛苦“并不损害理智”,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痛苦“有它的界限”,不要“在想象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我们“注定很快要死去”,“忍受恶人”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当我们面临人生的痛苦处境时,想一想马可·奥勒留的这些话,会让我们深感释怀。

给有才能的人开路

我的父亲很乐意并毫无嫉妒心地给拥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开路,像那些具有雄辩才能或拥有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人,他给他们以帮助,使每个人都能依其长处而享有名声。

我的理智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吗?如果它胜任,那么我在这一工作中就把它作为宇宙本性给予的一个工具来使用。但如果它不胜任,那么,我或者放弃这一工作,把它让给能够较好地做它的人来做(除非有某种理由使我不应这样做);或者我尽可能好地做它,接受这样一个人的帮助——他能借助于我的支配原则做现在是恰当并对公共利益有用的事。因为无论是我做的事还是我能和另一个人做的事,都应当仅仅指向那对社会有用和适合于社会的事。

伟大的君主都是心胸开阔的人,毫无嫉妒心地给有才能的人开路,这既是马可·奥勒留从父辈们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也是他基于自己的理念做出的理性行为。第二小节也反映出他的一种自省精神,他会时常问自己:“我的理智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吗?”伟大的君王既需要有知人之明,也需要自知之明。

嫉妒是一种极易生长的毒瘤。它首先会毒害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变得不自信,另外,它会毒害人际关系,使得你和周围人不再关系和谐。当更优秀的人出现,或是情势需要委以更优秀的人重任,你要毫不犹豫地交出舞台。这既体现了自己的心胸,也体现了一种智慧。

1831年,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只身流亡至法国巴黎。年轻的肖邦虽然才华出众,却无施展之处,为求生计,只得以教书为生,处境甚为落魄。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结识了鼎鼎大名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沙龙中已是名闻遐迩的骄子,可他对虽然默默无闻但才华横溢的肖邦却大为赞赏。他想:决不能让肖邦这个人才埋没,必须帮他赢得观众。

一天,巴黎街头广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门口人声鼎沸,门票一售而空。

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光下,风度潇洒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朝观众致意。台下掌声雷动,李斯特朝观众行礼后,便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

灯熄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们宁息静气地闭上眼睛,准备享受美好的音乐声。

琴声响了,咚咚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

演奏结束,人们跳起来,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傻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年轻人。他就是肖邦。

人们大为惊愕,原来,那时有个规矩,演奏钢琴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便利用这个空子,灯一熄,就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变惊愕为惊喜。剧场内,掌声四起。鲜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飞去。

于是,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瞩目于世。

李斯特之伟大,不仅在于艺术才华,还在于其伟大胸襟。李斯特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推荐肖邦,冒着很大的风险,这一行为充分体现出李斯特的高尚情怀和宽广胸襟,令人感动,他无愧于“伟大的艺术家”这个头衔。

点石成金:

“无论是我做的事还是我能和另一个人做的事,都应当仅仅指向那对社会有用和适合于社会的事”,基于这样的指导原则,马可·奥勒留可以主动让贤,可以“很乐意并毫无嫉妒心地给拥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开路”,牢记这种伟大胸襟的来源吧,也把它作为你的指导原则。

大爱的精神

爱甚至于那些做错事的人,是人特有的性质。如果当他们做错事时你想到他们是你的同胞,这种情况就发生了,他们是因为无知和不自觉而做错事的,你们不久后就要死去,特别是,做错事者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因为他没有使你的自我支配能力变得比以前更坏。

当一个人对你做了什么错事时,马上考虑他是抱一种什么善恶观做了这些错事。因为当你明白了他的善恶观,你将怜悯他,既不奇怪也不生气。因为或者你自己会想与他做的相同的事是善的,或者认为另一件同样性质的事是善的,那么宽恕他就是你的义务。但如果你不认为这样的事情是善的或恶的,你将更愿意好好地对待那在错误中的人。

斯多亚派哲人处处体现一种大爱精神,他们仿佛神灵一样,俯视众生,宽恕、怜悯甚至于爱那些做错事的人。什么是大爱的精神?大爱就是超越了个人天性的喜好,对万事万物抱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对那些聪明的、善良的、勤奋的、美丽的同类,我们很容易心生好感,喜欢亲近他们。但是,对于一些有缺点的同类,我们却难以公平地对待他们,唯恐避之不及。

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是否能给予那些调皮顽劣、表现不好的小孩以同等的爱?对亲人和朋友你可以关怀备至,对于街上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你是否也能热忱地出手相助?……

一天中午,小提琴演奏家艾德蒙先生驾车回到花园别墅。刚刚进客厅,他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他太熟悉了,是那把珍贵的阿玛蒂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艾德蒙先生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一个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抚摸那把小提琴。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他一眼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是个小偷无疑。艾德蒙先生下意识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绝望。刹那间,艾德蒙先生心里泛起一丝怜悯,他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柔声问道:“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拉姆先生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一听这话,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艾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少年回答。“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艾德蒙先生语气平缓地说。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管家的,他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临出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艾德蒙先生在悉尼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艾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那天黄昏,艾德蒙先生破例没有去湖畔的公园拉琴,妻子下班回来后发现了这一反常现象,忍不住问道:“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亲爱的,你说的没错。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看见妻子迷惑的表情,艾德蒙先生就将当天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妻子说:“亲爱的,你做得很对,但愿你的善意能对这个孩子的人生有所帮助。”

三年后,在墨尔本市高中生的一次音乐竞技中,艾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他一直觉得梅里特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大会结束后,梅里特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艾德蒙先生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艾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艾德蒙先生摇摇头。

“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梅里特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我彻底完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梅里特含泪打开琴匣,艾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钟爱的那把阿玛蒂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艾德蒙先生的眼睛湿润了……

一次善良的宽容,引导一个迷途的人走上正路。以真诚的爱来感化,再顽劣的心灵也会得到调教。

一天,太阳快要下山了,老僧人发现自己居住的草庵前站着一个蓬头垢面的学生。学生看到老僧人,立即惶恐不安地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老僧人。信是学生的父母在他临走前嘱咐他转交给老僧人的,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我的儿子是个无比顽劣的坏学生,对于这个坏事干尽的家伙,我们实在无能为力了,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实在没有半点办法了,我们只好把他送到您这儿来,求求您,请您好好把他调教一番,让他走回正路吧。”

看完曾经的一位朋友给自己写的这封信后,老僧人默默地起身走出后院。夜幕徐徐降临了,老僧人已经为学生准备好饭菜。学生还是和之前一样,一直到吃饭时还惶惑不安地看着老僧人。

学生吃完晚饭后,老僧人默默地为他清扫桌上的饭菜,铺好床被,还把他的鞋也擦干净了。之后,老僧人又为他端了一盆热水过来。

当老僧人把水盆端到学生脚下时,学生的眼神在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时,学生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曾经一直被称为坏学生的孩子,从那一刻起便开始用心思量老僧人这个温暖人心的训诫。老僧人并未说一句话,却用体贴入微的服侍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最终,这个蓬头垢面的学生因为老僧人的诚挚指教,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好学生。

倘若艾德蒙先生当场抓住那个孩子,老僧人训诫那个学生,他们可能根本就听不进去,也不会有后来这些动人的结局。相反,他们都选择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去感化这些人,让他们顽劣的、迷途的心获得温暖、获得感动,这样的教化要比用千言万语、苦口婆心的劝导有效得多。

点石成金:

海边美丽的鹅卵石,并不是用坚硬的钢铁打磨出来的。它之所以变得那么浑圆、漂亮,是因为轻柔、温善的海浪使然。爱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

“真正的爱德,是在于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见到别人的软弱不会惊讶,见到别人的德行,则努力效法。”

“如果当他们做错事时你想到他们是你的同胞,这种情况就发生了,他们是因为无知和不自觉而做错事的,他们不久后就要死去,特别是,做错事者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因为他没有使你的自我支配能力变得比以前要坏”,“宽恕他就是你的义务”,当你认为别人对你做错事时,你应该想想这些话。

径直选择那最好的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

你要径直选择那更好的东西,并且坚持它。

斯多亚派哲人在人生追求上,可以认为是理想主义的,无论他们身处何种境遇,他们都有一个信仰指引着他们,“你要径直选择那更好的东西,并且坚持它”,这是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

人生道路上,人们常常会去追求一些自己暂时没有的东西,从而忽略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也常常会满足于已有的东西,而忘记了最好的东西。于是,许多人没能得到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除了要不断提醒自己理想是什么,还要拿出行动热切地追求它,否则,理想就永远只能是理想,永远只能存在于你的脑海,而无法变成现实。

里基·亨利是在贫穷中长大的。他的梦想是成为体育明星。当亨利16岁的时候,已经很精通棒球了,他能以每小时90英里的速度投出一个快球,并且能击中在橄榄球场上移动的任何东西。不仅如此,他还是非常幸运的:亨利高中的教练是奥利·贾维斯,他不仅对亨利充满信心,而且还教会了亨利如何对自己也充满自信。他教亨利认识到拥有一个梦想和显示出信念是不同的。终于,在亨利和贾维斯教练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并且永远地改变了亨利的一生。

那是在亨利高中三年级的那年夏天,一个朋友推荐他去打一份零工。这对亨利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它意味着他将会有钱去买一辆新自行车,添置一些新衣服,并且,他还可以开始攒些钱,将来能为妈妈买一所房子。想象着这份零工的诱人前景,亨利真想立即就接受这次难得的机会。

但是,亨利也意识到,为了保证打零工的时间,他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棒球训练,那就意味着他将不得不告诉贾维斯教练自己不能够参加棒球比赛了。对此,亨利感到非常害怕,但他还是鼓足勇气,去找贾维斯教练,并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教练。

当亨利把这件事告诉给贾维斯教练的时候,教练果然就像亨利早就料到的那样非常生气,“今后,你将有一生的时间来工作。”他注视着亨利,厉声说,“但是,你能够参加比赛的日子还能够有几天呢?那是非常有限的。你浪费不起呀!”

亨利低着头站在他的面前,绞尽脑汁地思考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自己希望给妈妈买房及渴望赚钱的梦想,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教练那已经对自己失望的眼神。

“孩子,能告诉我你将要去干的这份工作能挣多少钱吗?”教练问道。

“一小时3.25美元。”亨利仍旧不敢抬头,嗫嚅着答道。

“啊,难道一个梦想的价格就值一小时3.25美元吗?”教练反问道。

这个问题,再简单、再清楚不过了,它明白无误地向亨利揭示了注重眼前得失与树立长远目标之间的不同。就在那年夏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去了,并且就在那一年,他被匹兹堡派尔诺特棒球队选中了,签订了20000美元的协议。此外,他已经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的橄榄球奖学金,它使亨利获得了大学教育,并且,他在两次民众票选中当选为“全美橄榄球后卫”,还有在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队员第一轮选拔中,亨利的总分名列第七。1984年,亨利和丹佛的野马队签订了170万美元的协议,终于圆了为妈妈买一所房子的梦想。

和理想的价值相比,眼前的得失微不足道。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了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启发?”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努力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如果我们不在生命的最初径直选择最好的,那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选择它了。反之,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通常就能得到最好。

点石成金:

你想实现你梦想中的人生吗?那么请牢牢把握你的梦想,不要让自己执迷于眼前的得失,也不要在已有的成绩上踯躅不前,要相信这一点,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通常就能得到最好。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实现理想的机会极为珍贵,你必须睁大眼睛,时刻关注,你必须忽略一些东西,才能捕捉到这稍纵即逝、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

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

不要因被人帮助而感到羞愧,因为像一个战士在攻占城池中一样,履行职责正是你的职责。那么,如果因为瘸拐你不能独自上战场,而靠另一个人的帮助你却可能时怎么办呢?

在马可·奥勒留这里,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肩负自己的职责,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是为了苟活下去,而是为了履行我们的职责。我们总是提倡帮助别人,殊不知,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需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有的人生性好强,认为接受别人帮助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有的人则心理负担过重,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一个人的确应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但是在需要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也是现代人需要掌握的生存本领。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也有好一段时间了,由于他个性客气,遇事总会想办法自己打理,尽可能不麻烦别人,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进行。

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来我这儿也有12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

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么好随便打扰呢?”

时光蹉跎,岁月如梭,一晃,又是三个秋冬。

这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碰到克契,又有意点拨他,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要开口问。”

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一年后,克契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禅师又对克契说:“克契你过来,今天我有空,不妨进禅室来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忙合掌作礼,不好意思地说:“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呢?”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是无法开悟的,非得采取更直接的态度不可了。当佛光禅师再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做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只见克契仍然答道:“老禅师,您忙!学僧实在是不敢打扰。”

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顿时让克契醒悟。

人人都有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奉行万事不求人的处世哲学,有了困难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去解决,从来不向别人求助。这种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是可贵的,但是,他解决问题的效率一定不是最高的。

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会任何乐器,不会唱歌,更不会作曲,然而,他却是一家国家级音乐刊物的总编辑,是全国有名的音乐评论家。当别人问他是如何走上音乐评论这条道路的时候,他讲述了下面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他刚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当新闻记者。有一天,他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编辑部主任叫他到办公室去一趟。主任对他说,今天晚上有一场很重要的音乐会,可是,报社的音乐评论员却突发疾病,正在医院里做手术。因此,决定派他去参加音乐会,并写出一篇评论员的文章,明天见报。

他不是学音乐的,对此一窍不通,怎么能写出评论文章呢?想拒绝吧,没这个胆量;想接受吧,又怕不能胜任。主任见他不吭声,便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说我恐怕完不成任务。没想到主任听后笑了笑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船到桥头自然直。你们这些大学生,头脑来得快,我相信你会克服困难,写出一篇像样的评论员文章的。”然后,主任摆了摆手,容不得他再说什么,就把他打发了出去。

当天晚上,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他愁眉苦脸地坐在剧场中,而剧场另一边,他清楚地看到了另一家日报的音乐评论员。那家伙翘着二郎腿,微闭着双眼,脑袋随着音乐的节奏微微晃动,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明天,他们的报纸上肯定会出现他的文章。可是,自己的任务该怎么去完成呢?

音乐会快到结束的时候了,他的脑袋像计算机一样在快速地运转。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舞台上的大幕刚一拉上,他立即冲到后台,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向她自报了家门,说明了自己面临的困难,坦诚地向她求助。他说:“实际上,我是在请您帮我写这篇评论员文章。我想,您是会帮助我这名新手的。”

小提琴家望着他笑了,她喝了一口水,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他一边听着她的讲解,一边快速地记着笔记。他心里在想:“我的那位记者同行,不管他的文采有多么好,他的阅历有多么深,他对音乐的理解有多么透彻,他的观点有多么新鲜,他都不可能写出比我更好的文章。因为他在音乐上的造诣不可能超过我面前的这位音乐家。本来我和他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可是我站在了这位著名的音乐家肩膀上,借了她的力,用两个人的智慧,而其中一个人的音乐知识显然比他强得多。”

第二天,两篇评论文章同时见了报。圈内人士都惊呼发现了一名新的音乐评论新星。

这一次成功之后,报社领导就让他担任了专职的音乐记者。他运用他第一次成功的经验,再加上不断的学习和钻研,几年后,他逐渐成为大家公认的音乐评论家,以至最后担任了这家全国性的音乐杂志的总编辑。

点石成金:

人生一世,你总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你不可能万事不求人。在处于困境的时候,只要你把自己的困难坦诚地告诉别人,并诚心向他人求助,被求助的一方只要力所能及,一般都不会袖手旁观,而从助人者的角度来讲,帮助别人更能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什么不给别人机会来帮助你呢?

“像一个战士在攻占城池中一样,履行职责正是你的职责”,而接受别人的帮助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职责,所以,不要为接受别人的帮助而羞愧,而要带着这种感恩以更大的热情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每个人都有价值

无意义的展览,舞台上的表演,羊群,兽群,刀枪的训练,一根投向小狗的骨头,一点丢在鱼塘里的面包,蚂蚁的劳作和搬运,吓坏了老鼠的奔跑,线操纵的木偶,诸如此类。其实,置身于这些事物之中而表现出一种好的幽默而非骄傲就是你的职责,无论如何要懂得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他忙碌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一样。

斯多亚派哲学从不轻易否定任何东西,总是承认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哲学家说,存在即合理。无论是无意义的展览还是你不喜欢的舞台表演,无论是一根投向小狗的骨头还是一点丢在鱼塘里的面包,甚至蚂蚁、老鼠、木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对擅长的技能,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组成社会分工必不可少的要素。世间万物自成系统,不要拿单一的价值观去评判事物的价值。

庄子《人间世》里有一则有趣的寓言:

从前有个名叫石的工匠,在某次旅行中,从一棵巨大的栎树旁经过。这棵树大到只要一根树枝便可做成一艘船。同行的徒弟们都围驻树旁,凝神屏气看着大树,但石不屑一顾独自先行离开。徒弟们追上他,便问:“师傅,弟子自入您门下,从未见过如此优秀的材料,可是师傅却看也不看就走了,为什么?”

石回答说:“别只说大话!那树并非真的那么好。如果用它来做船,船会沉;如用它来做棺,不久就会腐烂;如用它来做柱子,不久就会被虫蛀完,它实在是棵一无用处的大树。它之所以能生长成这么大,就是因为没有用的缘故。”

后来,那棵巨大的栎树在石的梦里问他:“你究竟是拿什么东西来比较而说我无用?”“凡有用之木,如梨树、柚树等能结果实,但都遭不幸。所谓‘大枝折’,‘小枝泄’,无法享天年,死于非命。”树又说:“由于人们觉得他无用,方能活到今天,所以人们的‘无用’对树本身才是真正的‘有用’”。树继续说:“况且你和我都只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物罢了,如硬要在物上加上价值,你也是一个无用的人。只有无用的人才看得出我是无用的树呀!”

所谓的有用、无用,是因为判断的立场及看问题角度不同而引起的不同看法,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游戏。而在自然界,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庄子的“有用之害”和“无用之用”都发人深省,即使是被认定为无用的东西也有其有用的价值。庄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重新评估“无用”的价值,把偏执的价值观置于一旁,重新思考,才能促进人们的活泼思想,从而发掘“无用之用”。

一个人的四肢看到胃成天不干活,却吃得饱饱的,心里很不平衡,它们决定像胃那样,过一种不劳而获的绅士日子。

“没有我们四肢,”四肢说,“胃只能靠西北风活着。我们流汗流血,我们受苦,我们做牛做马地干活,都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胃!我们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我们全在忙碌,为它操心一日三餐。我们现在马上停工别干了,只有这样,才会让它明白,它得让我们养着它。”

四肢这样说了,果真也这么做了。于是,双手停止了拿东西,手臂不再活动,而腿也歇下了,它们都对胃说已经侍候够了它,让胃自己劳动,自己去找吃的。

没过多久,饥饿的人就直挺挺地躺倒了。因为心脏再也供不上新鲜的血液,四肢也就因此遭了殃,没有了力气,软绵绵地耷拉在身上。

这下,不想干活的四肢才发现,在全身的共同利益上,被它们认为是懒惰和不劳而获的胃,要比它们四肢的作用大得多。

点石成金:

人与人之间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一个人如果完全脱离社会,那他根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懂得他人的重要性,自己才会在生活工作中自由快乐。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认识到别人的价值,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

“无论如何要懂得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他忙碌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一样”,遵循这种理念对待他人,能避免许多争执和矛盾。

对待财富和荣誉的健康态度

毫不炫耀地接受财富和荣誉,同时又随时准备放弃。

关于名声:注意那些追求名声的人的内心,观察他们是什么人,他们避开什么事物,他们追求什么事物。想想那积聚起来的沙堆掩埋了以前的沙,所以在生命中也是先去的事物迅速被后来的事物掩盖。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个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地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马可·奥勒留怎么看待名声的?他认识到,“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生命中也是先去的事物迅速被后来的事物掩盖”,“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名声是易朽而虚幻的。“毫不炫耀地接受财富和荣誉,同时又随时准备放弃”,这是他对待财富名声的态度。

财富和荣誉是大多数人向往的东西,很多人为之奋斗一生。在现实生活中,财富和荣誉常常被当做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因此,大多数人难以对此保持平常心态,也无法拥有一种对待财富和荣誉健康、自由的态度。

其实,无论是财富还是荣誉,都只是生活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人,不会刻意去追求这些东西,只会踏踏实实面对现实,细心品味生活的每一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

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19世纪中叶美国有个叫菲尔德的实业家,率领工程人员,要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连接起来”。为此,他成为美国当时最受尊敬的人,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在举行盛大的接通典礼上,刚被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突然中断,人们的欢呼声变为愤怒的狂涛,都骂他是“骗子”、“白痴”。可是菲尔德对于这些毁誉只是淡淡地一笑。他不作解释,只管埋头苦干,经过六年的努力,最终通过海底电缆架起了欧美大陆之桥。在庆典会上,他没上贵宾台,只远远地站在人群中观看。

许多成就大事的人,已经超越了对名利财富的追求。对他们来说,自己所做的事只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是借以追逐名利的手段。他们既能享受奋斗的过程,也能坦然接受奋斗的结果。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流言诽谤,他都能处之泰然,既不会在巨大的名利诱惑前忘乎所以,也不会在穷困潦倒的人生低谷灰心绝望。

点石成金:

“毫不炫耀地接受财富和荣誉,同时又随时准备放弃”,这种对待财富名声的态度也体现了斯多亚派哲人坚守中道的个性特征,既不排斥名声财富,也不执著于此,这也是斯多亚派哲人对待世俗事物的一贯态度,值得我们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