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面对现实

作者在《沉思录》卷三中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在这一卷,马可·奥勒留揭示了一种美学——自然界有些现象孤立地看并不美,但只要是自然形成的,就会使人心灵愉悦,从而产生美;同样,人在生命的自然过程中也会有不同阶段的美,老年人“某种成熟和合宜”,“年轻人的魅力和可爱”都具有生命的美感。

及时思考最重大的问题

我们不仅应当考虑到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一个人即使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因为他将在排泄、营养、想象和胃口或别的类似能力衰退之前,就开始堕入老年性昏聩,而那种运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满足我们义务标准的能力,清晰地区分各种现象的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等诸如此类的能力,绝对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而这理性整个地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

记住你已经把这些事情推迟得够久了,你从神灵那里得到的机会已够多了,只是你没有利用它。你现在终于必须领悟那个你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宇宙,领悟那种你的存在只是其中一段流逝的宇宙的管理;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清除你灵感上的阴霾,它就将逝去,你亦将逝去,并永不复返。

在这一小节,马可·奥勒留表达了一种对时间的紧迫感,“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他认识到一个人“将在排泄、营养、想象和胃口或别的类似能力衰退之前,就开始堕入老年性昏聩”。他告诉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

哲人伏尔泰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长而又是最短的;最快的而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智者查帝格回答:“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东西也莫于过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着的人看来,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看来,时间是最快的;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时间,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时间会把它冲走,而凡属伟大的,时间则把它们凝固起来,永垂不朽。”

一个个体的生命有成长期、发展期、全盛期和衰退期。人要抓紧时间,不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寿命有限,还因为在生命终结之前,人的理性能力就开始衰退。人有体能的高峰期,也有智力的高峰期,人并不一定是越老越聪明,所以我们要抓紧生命里最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年轻人因为没有经过太多的世事,缺乏经验,因而显得幼稚,但他们绝少保守,相反,却富有对世界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尽管这些还显得过于浪漫和不现实。而老年人经历过了世事的一切已经变得十分现实,不会追求那些他们觉得不现实的事情。他们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奇特的想法,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

但是在社会上,在商业中,激情和想象却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正是这种人类的天真和想象才让人类蹒跚地前进着,没有了大胆甚至是天方夜谭式的想象,社会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在商业中,大胆离奇的想象更是不可缺少的。

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奇迹,其创始人迪斯尼就是在极为年轻的时候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原本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后来辞去了该工作创办了一家动画制作公司,不久他们拍摄了动画片《艾丽斯漫游仙境》。这部片子吸引人的是这里面既有一位天使般可爱的真人小姑娘,也有浪漫的、虚构的动画设计。这部片子一上市就引起了社会的热情追捧,电影公司的片约像雪片一样飞来。

接着,富有神奇想象力的迪斯尼又画出了一只名叫“沃丝娃尔托”的乖乖兔,一时间受到大家的争相欢迎。然后一个聪明淘气、粗心急躁的大耳鼠米奇被塑造了出来,借着当时有一个叫查尔斯·林白的人乘坐飞机飞越大西洋的事件,他们让自己的童话人物米奇也在影片中乘坐着飞机,当老鼠米奇从飞机上向着蔚蓝的天空一跃而起的时候,各大剧场沸腾了,场场爆满,就连吝啬的电影评论家们也不得不对迪斯尼大加赞扬。

由于当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黑白片,动画片的设计者们设计的动画还是幼稚粗糙的,迪斯尼不满足这种现状,他不想再让儿童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苍白的世界中,他决定给儿童们一个丰富的彩色世界。于是,《花儿与树》出来了,《三只小猪》出来了,米老鼠、唐老鸭也走出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也出来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可以让动画迷们过足瘾的长篇动画片。

几年之后,经过努力,他建成了迪斯尼乐园,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不仅吸引孩子,也吸引了成年人,迪斯尼乐园成了西海岸所有游人必去的地方,后来还成为了和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并称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让自己大胆地想象、让别人快乐地消费,成为迪斯尼一生的生活信条。正是他的想象和创意让他成为全美最富有的富豪之一。他的生命是辉煌的:20岁的时候,他锋芒初露;当在他刚过30岁的时候,已经闻名全美;在他36岁的时候,他已经闻名世界了。

这就是年轻人的力量,他们旺盛的激情和创造力保证了时常有新的招数和新的思维,可以在市场上总是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些智慧的民族甚至有这样的传统:每到有事情商量,大家聚集起来对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德高望重的会议主持者总是让一些年轻人先发言,接着再让那些有点资历和经验的人发言,然后大家自由地讨论和辩论,最后是富有权威的老年人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公正地评价和总结,做出决定。

总之,我们必须珍惜我们还年轻、尚未衰老、有旺盛的激情和创造力的时候,努力完成对于我们来说极其重要的事情,要知道“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走进摩根的办公室,就会发现摩根的办公室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是连接着的。摩根这样做就是为了经理们有什么需要请示的事情,他就直接在现场告诉他们怎样处理那个问题,如果工厂出现了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来找他解决问题,他不会让问题随便拖延哪怕一分钟。

但是那么多的问题要处理,摩根是怎样办的呢?原来摩根和人会面的时候,就是犹太人这种处理方式,直接地问你有什么事情要处理,他一般简明扼要地交代三两句,就把来人打发了。他的经理们都知道他的这种作风,于是给他汇报工作的时候,都必须干净利落地说明问题,任何含糊和拖泥带水的行为都会遭到他严厉的批评。他也很少和人客套寒暄,除非是某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来了,他才说几句客套的话,但是他有个原则,就是与任何人的聊天时间不超过5分钟,即使是总统来了,他也一样对待。

摩根最绝的是他有一套极为卓越的洞察人的心理的能力。当人们来找他,他立即就能判断出此人找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能一见面就知道来人找他是什么事情,于是他会很干脆地告诉他处理的办法以及处理的步骤。他的这套洞穿别人内心的本领,在华尔街让人敬服并且害怕不已。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把不必浪费的时间全部节省下来,好让他的时间全部高效率地使用起来。当然,他的这种珍惜时间的作风也让他周围的人感到不愉快,可是对摩根这样的大巨商来说,有时间赚钱比任何问题都重要。

点石成金:

一个商人要赚钱,首先就要考虑如何合理地安排好时间。有的人认为时间很多,有的人认为时间很少,其实时间都是一样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就看你怎么用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善于挤,就总会找出来。不善于挤,当然就没有。商人的时间更是如此,要想赚钱,首先就得有赚钱的时间。会赚钱的商人,就应该是一个管理时间的高手。每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在其有生之年,都应抓紧时间,把最饱满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最重要的人生使命中去。

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不仅身体会衰退,理性也会衰退,我们应该抓紧时间,不仅仅因为生命短暂,更因为我们拥有良好理性的时间比我们的生命更短暂。

自然的,就是美的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甚至在那合乎自然地产生的事物之后出现的事物,也令人欣悦和有吸引力。例如,当面包在烘烤时表面出现了某些裂痕,这些如此裂开的部分有某种不含面包师目的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美的,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刺激着食欲。再如无花果,当它们成熟时也会裂开口;成熟的橄榄恰在它们接近腐烂时给果实增加了一种特殊的美。谷穗的低垂,狮子的睫毛,从野猪嘴里流出的泡沫,以及很多别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孤立地考察它们,往往会觉得它们是不够美的,其实它们是自然形成的事物的结果,它们还是有助于装饰它们,使心灵愉悦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对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感觉和较深的洞察力,那些作为其结果出现的事物在他看来就几乎都是以某种引起快乐的方式安排的。所以,他在观察真正的野兽张开的下颚时,并不比看画家和雕刻家所模仿的东西的快乐少,他能在一个老年人那里看到某种成熟和合宜,能以纯净的眼光打量年轻人的魅力和可爱。很多这样的事情都要出现,它们并不使每个人愉悦,而是使真正熟稔自然及其作品的人愉悦。

啊,宇宙,一切与你和谐的东西,也与我和谐。那于你是恰如其时的一切事情,对我也是恰如其时。啊,自然,你的季节所带来的一切,于我都是果实:所有事物都是从你而来,都复归于你。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可·奥勒留是热爱大自然的人,他注意到一些自然现象,“面包在烘烤时表面出现了某些裂痕”,“但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美的”,“成熟的橄榄恰在它们接近腐烂时给果实增加了一种特殊的美”,还有“谷穗的低垂,狮子的睫毛,从野猪嘴里流出的泡沫,以及很多别的东西”,他认为“由于它们是自然形成的事物的结果,所以它们还是有助于装饰它们,使心灵愉悦”,他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人对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感觉和较深的洞察力,那些作为其结果出现的事物在他看来就几乎都是以某种引起快乐的方式安排的。”这里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即有些自然现象孤立的看并不美,但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种自然形成的事物的结果就产生出一种美。他深情的讴歌大自然——“啊,宇宙,一切与你和谐的东西,也与我和谐”,这充分体现了斯多亚派哲学崇尚自然的理念。

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也不免遗憾地注意到自然事物中存在的缺陷。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弥补和遮盖缺陷,却不曾想过,缺陷也是一种美。当爱神维纳斯裸露的躯体、残缺的断臂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时,人们感叹的并不是她美中不足的缺憾。据说维纳斯出土时,因为缺少手臂,当时的著名雕塑家们,就举行了一场重新塑造手的比赛。但是许多个方案之后,人们统一认为,没有手臂的维纳斯,比起有各种手臂的维纳斯更美丽。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对她的美提出过异议,相反,她身上的缺憾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当我们在追求完美的时候,当我们因为不够完美而心情不悦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缺憾其实也是一种美,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另一种恩惠。

一个小木轮,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身上少了一块木片,为了补上这一缺憾,它决定去寻找一块和自己丢失的一样的木片。

于是,它开始了长途跋涉,但由于缺了一块,不够圆,所以走得非常慢。这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路边的风景非常美,五颜六色的花点缀在绿色的田野里,空中还有鸟儿在歌唱。小木轮边走边欣赏风景,不知道就这样走了多久,它终于发现了一块和自己的缺口一样的木片,它高兴地将其装在身上,这下完美了,它想。

然后,小木轮重新出发了,没有了缺憾的它自然走得飞快,它开始为自己的完美欢呼。可是,没过多久,它就泄气了,因为它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欣赏路边的野花,聆听小鸟的歌唱了,单调的赶路让它感觉枯燥和乏味。于是,经过再三思量,它还是将木片卸了下来,带着缺憾慢慢上路,快乐的心情又重新回来了。

因为少了一块木片,小木轮看到了美丽的风景,缺憾反倒成了一种恩惠。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到达主人家时,却只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它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地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作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获一半的成果。”破桶说。挑水夫替破桶感到难过,他满怀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缺憾也可以带来意外的收获。在艺术界,有的评论家甚至提出:“完美的趣味本身就是一种局限,单调的美容易使人淡忘,而一些缺点往往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使创作更加生动真实。”的确,完美与缺憾本身就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缺憾又如何能显出完美的魅力?就像如果没有沙漠,人们就不会产生对绿洲的期待。

点石成金:

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生活中其实也是如此。你可以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你会发现你记忆犹新的和自以为美好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些真正完美的事情,正如当初我们错过了一份美好的感情,如今每每都会想起,时时都会拿出来玩味,甚至到老还会记得曾经有一个多么美丽的姑娘或者多么帅的小伙子偷偷喜欢过自己,却阴差阳错地未能牵手,到了那时候,所有的遗憾都沉淀成了一种美丽的情愫。

自然事物中的缺陷、不完美,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阴差阳错,都是造物主的自然作品,懂得了这一点,你将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欣赏蕴藏无穷奥妙的大自然,欣赏变化无常的人生。

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

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当你有这种思想时,你就丧失了做别的事情的机会。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注意所有这些事情将使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一个人不应当听从所有人的意见,而只是听从那些明白地按照本性生活的人们的意见。但是对于那些不如此生活的人,他总是记住他们在家是什么样的人,离家是什么样的人;白天是什么样的人,晚上是什么样的人;记住他们做什么工作,他们和什么人在一起过一种不纯洁的生活。相应地,他就一点也不看重来自这一类人的赞扬,因为这类人甚至对自己也是不满的。

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啊: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那么如果一个神或一个明智的教师竟然来到一个人面前,命令他只是思考和计划那些他一旦想到就要说出来的念头,那他甚至一天也不能忍受。所以我们对我们的邻人将怎样想我们,比我们将怎样想自己要重视得多。

我们一生之中会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各种不同意见,我们来看看马可·奥勒留是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的:

“当你没有将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他只在考虑公共福利问题时,才会思考别人的意见。

“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注意所有这些事情将使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过于关注别人,你就没有足够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一个人不应当听从所有人的意见,而只是听从那些明白地按照本性生活的人们的意见。”

“对于那些不如此生活的人,他总是记住他们在家是什么样的人,离家是什么样的人;白天是什么样的人,晚上是什么样的人;记住他们做什么工作,他们和什么人在一起过一种不纯洁的生活。相应地,他就一点也不看重来自这一类人的赞扬,因为这类人甚至对自己也是不满的。”一个不按本性生活的人,就会在生活里有很多种面目,他们就连对自己的生活都不满,所以不要看重那些不按本性生活的人的意见。

“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一种误区,过于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不够重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其实,要获得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自我认同非常关键。

叔本华说:“无法取悦所有人。”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扬是人的天性,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想法。无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即便你做得近乎完美,也会有人不喜欢你,还会有人向你发出嘘声,甚至扔臭鸡蛋。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面对别人的鲜花和赞美,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也不必苛责自己,更不要在别人的言论里迷失了自我。

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好后,他拿到市场上展出,并在画的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觉得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第二天,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将那幅画临摹了一张,再拿到市场去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个观赏者把认为最好的那一笔做上标记。当画家取回画时,整个画上又涂满了标记——一切曾被指责的画笔,如今都画满了标记!

画家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

事实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这些意见如果采纳得当,便能够帮助你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修正自己,让自己更完善。可是,如果过分重视别人的意见,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在需求,这些意见就将成为沉重的负担,为你的人格投上阴影。

著名诗人、作家罗伯特·布莱写过一本非常棒的书,名为《关于人类阴影的一本小书》(1988年),作者在书中把人格中的阴影比喻成拖在你身后的一条长长的口袋。原本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360°的人,是一个鼓鼓的、充满能量的、能四处飘移的球体。然而,随着时间的不停运转,你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削减自己的人格,就像拿着一把锋利的小刀,这一下,那一下。每当你削下来一片人格,就把它扔到身后的口袋里。“不许大喊大叫”、“不许生弟弟的气”、“别问那么多问题”、“不关你的事儿”;如果你是一个男孩,就会有人告诉你“只有女孩才跳舞”,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又会有人说“打棒球可不是淑女干的事儿”。这些东西没完没了地向你涌来,让你不停地“修理”自己,至少一直延续到高中阶段。家长、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都会教你这样、那样,帮你一片一片地削掉自己的人格,并把它们扔到你身后的口袋里。而你也一样,也在帮助自己的朋友、孩子和学生去装满他们身后的口袋。

这样,到20出头的时候,你就成型了,变成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又细又长、小小的一条儿,甚至在你深爱的人眼里也是如此。你身后的口袋却已经装得满满当当了,躲在里头的都是这么多年来对你有影响的人不愿看到、不愿让你示人的东西。这个袋子越大,里面蕴藏的能量就越大,而你自己的分量就越轻,你人格中拥有的积极的能量就越少。如果你是一名男性,那么有可能你会把女性的一些东西掩藏起来,如直觉、敏感、关爱等都会被统统扔进口袋里。如果你是一名女性,那么有可能你会把男性的一些东西掩藏起来,如强悍、野心勃勃、愤怒、喜欢冒险等会成为你身后口袋里的填充物。与此同时,你也有可能把自己的性感、创造性以及面部表情丰富等特点一并扔了进去。就这样,被扔掉的能量越来越多,以至于你没给自己剩下什么——如果不学着把那些被关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恐怕你就会成为一个相当无能的人了。你的能量以两种方式被消耗掉了,首先,你要花费能量把那些阴影压制下去,其次,在你维持自己的人格表象的时候也要花很大的力气,因为你的阴影和表象本身是难以调和的。

削减能量还不算最坏的事,更坏的是那些被你扔进口袋里的阴影变得一天比一天愤怒。它们实在不喜欢自己一直被你这么管着,它们被关得越久,对你就越憎恨。它们变得越来越生气,以至于早晚有一天会喷发出来——在一个非常不当的时候。它们将会对你的人格造成巨大伤害。对于这些阴影,也许你已经屡见不鲜,因为你常常在自己身上还有别人身上看到它们。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么以及它们对自己的影响。例如,想想我们以前都有可能见过的那个情形吧,一个好脾气的人(也许就是你)忽然暴怒起来,一下子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是因为羞愧或嫉妒被那个忽然暴怒的人压抑得太久了,这回一找到机会就彻底爆发出来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条拖在身后的长长的口袋,它们是多年在长辈的劝说、上司的训诫、朋友的建议、邻人的议论中形成的,是对你有影响的人不愿看到、不愿让你示人的东西。你越重视别人的意见,这个口袋就越沉重,总有一天,你会被它压得喘不过气,对一切失去热情和力量。不要过于重视别人是怎么想我的,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看法,除非你不爱自己,除非你爱别人胜过爱自己。

点石成金:

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赫伯特·贝亚德·斯沃说过:“我无法给你成功的公式,但能给你失败的公式,它就是试图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事实上,很多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为了讨好所有人而在不觉中迷失了自我。

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吓倒,不受他人的观点所牵制。”我们每个人绝无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你怎样接受、理解和加工、组合,却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在这一小节里,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除非思考公共福利问题,否则不要浪费时间思考别人的意见;只听从那些按本性生活的人的意见,因为只有他们的意见才能引导你过一种更好的生活。

为自己的行动订立目标和原则

人的灵魂的确摧残自身,是在它让自己的行动漫无目标,不加考虑和不辨真相地做事的时候,因为即使最小的事情,也只有在参照一个目标来做时才是对的,而理性动物的目的,就是要遵循理性和最古老的城邦和政府的法律。

……

那种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目标的人,不可能在他的毕生中是统一和一致的。但我所说的若不加上这一点就还是不够的:即这个目标应当是什么?因为,正像在所有被多数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认为是善的事物上并没有一致意见,而只是对某些关系感到共同利益的事物有一致意见一样,我们也应当在我们的面前放置一个具有共同性质(社会性)和政治性质的目标。因为那使他自己的所有努力均指向这一目标的人,将使他所有的行为都相似,这样就将始终保持一致。

马可·奥勒留强调人做事应该有目标,并用这个目标来统一毕生的行为。他指出,“那种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始终一贯的目标的人,不可能在他的毕生中是统一和一致的”。当你漫无目标、不加考虑和不辩真相地做事,就是在摧残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订立目标和原则,只有它才能指引你去到你想去的所在。

人们没有目标,就不会有所进步,更不会去采取任何实践的步骤。如果今天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你就无事可做,你只能糊里糊涂地度日,毫无收获。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也很难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可想而知,他的这一生也会像这一天一样,一事无成。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里。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里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里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只有设定了目标,人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

有个年轻人去采访朱利斯·法兰克博士。法兰克博士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虽然已经70高龄了,却保有相当年轻的体态。

“我在好多好多年前遇到过一个中国老人,”法兰克博士解释道,“那是二次大战期间,我在远东地区的俘虏集中营里。那里的情况很糟,简直无法忍受,食物短缺,没有干净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疟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战俘在烈日下无法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对他们来说,死已经变成最好的解脱。我自己也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我的求生意念——一个中国老人。”

年轻人非常专注地听着法兰克博士诉说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风的广场上,身心俱疲。我心里正想着,要爬上通了电的围篱自杀是多么容易的事。一会儿,我发现身旁坐了个中国老人,我因为太虚弱了,还恍惚地以为是自己的幻觉。毕竟,在日本的战俘营区里,怎么可能突然出现一个中国人?”

“他转过头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救了我的命。”

年轻人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救人一命呢?”

“他问的问题是,”法兰克博士继续说,“‘你从这里出去之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从来不敢想。但是我心里却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们。突然间,我认为自己必须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着回去做。那个问题救了我一命,因为它给了我某个我已经失去的东西——活下去的理由!从那时起,活下去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了,因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离战争结束近一点,也离我的梦想近一点。中国老人的问题不只救了我的命,它还教了我从来没学过,却是最重要的一课。”

“是什么?”年轻人问。

“目标的力量。”

“目标?”

“是的,目标、企图、值得奋斗的事。目标给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没有目标地活着,但是要真正地活着,快乐地活着,我们就必须有生存的目标。伟大的艾德米勒·拜尔德说:‘没有目标,日子便会结束,像碎片般地消失。’

“目标创造出目的和意义。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些什么。没有目标,生活就会失去方向,而人也成了行尸走肉。人们生活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两样东西:不是远离痛苦,就是追求欢愉。目标可以让我们把心思紧系在追求欢愉上,而缺乏目标则会让我们专注于避免痛苦。同时,目标甚至可以让我们更能够忍受痛苦。”

“我有点不太懂,”年轻人犹豫地说,“目标怎么让人更能够忍受痛苦呢?”

“嗯,我想想该怎么说……好!想象你肚子痛,每几分钟就会来一次剧烈的疼痛,痛到你会忍不住呻吟起来,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太可怕了,我可以想象。”

“如果疼痛越来越严重,而且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你有什么感觉?你会紧张还是兴奋?”

“这是什么问题,痛得要死怎么可能还兴奋得起来,除非你是受虐狂。”

“不,这是个怀孕的女人!这女人忍受着痛苦,她知道最后她会生下一个孩子来。在这种情况下,这女人甚至可能还期待痛苦越来越频繁,因为她知道阵痛越频繁,表示她就快要生了。这种疼痛的背后含有具体意义的目标,因此使得疼痛可以被忍受。

“同样道理,如果你已经有个目标在那儿,你就更能忍受达到目标之前的那段痛苦期。毫无疑问,当时我因为有了活下去的目标,所以使我更有韧性,否则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我看见一个非常消沉的战俘,于是我问他同一个问题:‘当你活着走出这里时,你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他听了我的问题之后,渐渐地,脸上的表情变了,他因为想到自己的目标而两眼闪闪发亮。他要为未来奋斗,当他努力地活过每一天的时候,他知道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

“我再告诉你另一件事。看着一个人的改变这么大,而你知道你说的话对他有很大的帮助,那种感觉真是太棒啦!所以我又把这当成自己的目标,我要每天都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

“战争结束之后,我在哈佛大学从事一项很有趣的研究。我问1953年那届的毕业学生,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任何企图或目标?你猜有多少学生有特定的目标?”

“50%。”年轻人猜道。

“错了!事实上是低于3%!”法兰克博士说,“你相信吗,100个人里面只有不到3个人对他们的生活有一点想法。我们持续追踪这些学生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那有目标的3%的毕业生比其他97%的人,拥有更稳定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良好,同时,财务情况也比较正常。当然,毫无疑问,我发现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快乐的生活。”

“你为什么认为有目标会让人们比较快乐?”年轻人问。

“因为我们不只从食物中得到精力,尤其重要的是从心里的一股热诚来获得精力,而这股热诚则是来自于目标,对事物有所企求,有所期待。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快乐,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意义,没有目标。早晨没有起床的动力,没有目标的激励,也没有梦想。他们因此在生命旅途上迷失了方向和自我。

“如果我们有目标要去追求的话,生活的压力和张力就会消失,我们就会像障碍赛跑一样,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惜冲过一道道关卡和障碍。

“目标提供我们快乐的基础。人们总以为舒适和豪华富裕是快乐的基本要求,然而事实上,真正会让我们感觉快乐的却是某些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东西。这就是快乐的最大秘密——缺乏意义和目标的生活是无法创造出持久的快乐的。而这就是我所说的‘目标的力量’。”

毫无疑问,目标成就人生。我们周围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就是迟迟不采取行动,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阿拉伯神话故事集《天方夜谭》?“阿拉丁神灯”可能是大家最喜欢的一段,而你肯定曾经希望手中能有这样一盏神灯:只要用手摩擦一下,就能从里面跑出一个精灵,能帮助你实现心中的任何愿望。

订立目标就是你指挥自己身上的那个精灵。目标使你产生积极性。你给自己定下目标之后,目标就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目标给了你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随着你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你会有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这时你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会渐渐改变。

订立目标有一点很重要,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如果目标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你的积极性。为什么?因为向目标迈进是动力的源泉,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就会感到泄气,最后就会彻底放弃。

点石成金: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在为有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因为没有目标的人就好像没有罗盘的船只,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有明确、具体目标的人才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有明确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有跟随有方向的船走。

“人的灵魂的确摧残自身,是在它让自己的行动漫无目标,不加考虑和不辨真相地做事的时候,因为甚至最小的事情也只有在参照一个目标来做时才是对的”,“那种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目标的人,不可能在他的毕生中是统一和一致的”,为自己的行为订立目标和原则,是一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态度,你要么选择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要么什么都不必付出;你要么随波逐流、听天由命,要么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命运的主宰。

一种恰当的方法来探究人生

假如你在人类生活中发现什么比正义、真理、节制和坚忍更好的东西,一句话,发现比你自己心灵的自足更好的东西——这种自足能使你在非你选择而分派给你的条件下,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我说,如果你看到了比这更好的东西,就以全部身心转向它,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吧!然而,如果并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好,比培植在你心中的神性更好——它检视你所有的爱好,仔细考察你所有印象,并像苏格拉底所说,使自身摆脱感官的诱惑,把自身交付给神灵并关心人类;——如果你发现所有别的一切都不如它,比它价值要低,就不要给别的东西以地位吧,因为如果你一旦走上岔路、倾向于别的东西,你就将不再能够集中精力偏爱于那真正适合和属于你的善的事物了,因为,让任何别的东西——比方说众口称赞、权力或享受快乐——来同那在理性方面、在政治或实践中善的东西竞争是不对的。所有那些东西,即使它们看上去可以在加以限制的条件下使之适应于更好的事物,但它们会马上占据优势,把我们带走。所以我说,你要径直选择那更好的东西,并且坚持它——可是你说,有用的就是更好的——那么好,如果它对作为一个理性存在的你有用,就坚持它吧;但如果它只是对于作为一个动物的你有用,那就要拒绝它,不要自傲地坚持你的判断,而仅仅关心以一种恰当的方法来探究。

在这里,马可·奥勒留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心灵的自足”和“培植在你心中的神性”,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富于探索精神的人探究人生的思想路径:

“假如你在人类生活中发现什么比正义、真理、节制和坚忍更好的东西”——开放的;

“以全部身心转向它,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投入的;

“就不要给别的东西以地位”——专注的;

“你要径直选择那更好的东西,并且坚持它”——执著的。

最后,他告诉我们,“不要自傲地坚持你的判断,而仅仅关心以一种恰当的方法来探究”,要以一种恰当的方法来探究自己的人生。

不甘平庸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告诉他的答案,而要在生活里寻找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实现最多梦想、留下最少遗憾的人生,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呢?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那些成功的人都是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从而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

1871年的春天,英国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的学生威廉斯勒对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很困惑,他不明白应该怎么处理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身边小事,一个人应该有怎么样的做事态度才能成功。他渴望成功,但对身边的小事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他甚至以为现在的学校生活枯燥乏味,没什么值得去用心的。因而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他找他的老师探讨这些困难的人生问题。他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老师说,他的书或许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威廉斯勒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青年,他一向不崇拜大人物,更不相信所谓的名人名言,对许多问题一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既然是老师推荐,他想或许真的有用。他拿过书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来。

突然间,书中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身边最具体的事情。”他恍然大悟:是啊,不论多么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步实现;不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砖一瓦垒起来。

他明白了,他的困惑解决了,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知道,那些远大的理想,应该让它们高悬在未来的天空里,最紧要的,是把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87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年轻的威廉斯勒开始埋头读书,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的成绩提高。半个学期以后,威廉斯勒就一跃而成为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两年以后,威廉斯勒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来到一家医院做医生。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对每一次出诊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了当地的名医。

几年以后,他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学院。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贯彻到每一个细节里。许多专家学者慕名来到他的学院工作,使他的学院很快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医学院。

点石成金:

任何他人的经验,或是教科书上的话,只有在结合实际情况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生命的每一阶段,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应该学会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及时调整方向,及时制定行动计划。没有主见的人只会对别人言听计从,终其一生只是活在别人的意见里,而生活的强者则会在生活中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他们的人生很少迷失,也不会犹疑,他们是真正能赢得人生的人。

马可·奥勒留通过一种恰当的方法探究自己的人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没有什么比心灵的自足更好,比培植心中的神性更好;“如果它对作为一个理性存在的你有用,就坚持它吧;但如果它只是对于作为一个动物的你有用,那就要拒绝它”,这些是伟大的人生教义,值得我们谨记在心。

对待工作的态度

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它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活得幸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这一点。

马可·奥勒留向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工作状态——“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它归还似的”,并将这种状态和幸福连接起来,表达了他对工作意义的重视。

“如果你喜欢,百分之百地喜欢你所做的,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有了自己热爱的职业,是一个人的幸运。但那些成功的人,往往不会将工作仅仅局限在职业这一小小的范围内,而会将它与更大的目标——事业目标相关联。一旦将职业目标转化为事业目标,就会有效激励一个人去认真工作。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们越是要折磨你。”他们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他真的这样做了。

测验人的品质有一个标准,就是他工作时所具有的精神。假使他对于工作,是被动的,像奴隶在主人的皮鞭督促之下一样;假使他对于工作,感觉到厌恶;假使他对于工作,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悦,而只觉得是一种苦役,那他在世界上,一定不会有所成就。

一个人工作时所具有的精神,不但对于工作的效率有很大关系,而且对于他本人的品格,也大有影响。工作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的表现,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志趣、理想,我们“真我”的外部写真。看到了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如见其人”了。

凡是有利于人类的工作,没有一件事是卑贱的、可耻的。只要全神贯注,那工作上的厌恶、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凡是不曾懂得这个秘诀的人,就不曾懂得成功与幸福的真正涵义。不论做任何事,必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

那些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往往在心中立下这样的信念和决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他们觉得对工作不忠实、不尽力,那将贬损自己、糟蹋自己。

因此,在任何情形下,对工作产生厌恶感都是最坏的一件事。一个人假使为环境所迫,而只能做些乏味的工作,那么他也应该设法从这乏味的工作中找出些兴趣、意义来。要知道,凡是应当做而又必须做的工作,总不可能是完全无意义的。问题全在我们对待工作的精神状态如何而定。良好的精神,会使任何工作都成为有意义、有兴趣的工作。

没有人够提供给我们一份理想的工作——它会没有挫败、不满,没有任何问题。每个成功的人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失落、挫败、甚至是自我怀疑。托马斯·沃森,也就是IBM的创始人,曾经这样说道:“在你的心中,为你的工作留出一定的空间,并不断地在工作上花费心思,投入你的智力、精力和体力进去。”

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第一步。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可让她想不到的是,上司竟安排她洗厕所!

当她用自己白皙细嫩的手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恶心得几乎要吐出来,太难受了。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别高:必须把马桶刷洗得光洁如新!

她陷入困惑、苦恼之中。这时,她面临着这人生第一步怎样走下去的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出路?

这时,一起工作的一位前辈出现在她的面前,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

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让我们不得不被这种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所感动。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洁厕工!”从此,她成为一个全新振奋的人;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公司要求的高水平,她很漂亮地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了她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历程。

点石成金:

如果目前的工作让你很不快乐,你可以想办法改变,让它变得有趣些。如果你坐等成功自动出现、或只是希望工作自动变得有趣、或得到一个较有趣的工作,这些事通常不会自动发生,你得先采取行动,乐趣和成功才会跟着到来。假使你以为你的职务是乏味的,那你厌恶的心理、厌倦的念头,足以招致失败。乐观的、积极的、热诚的心理,才是吸引成功与幸福的磁石。

“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它归还似的”,马可·奥勒留教会我们一种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直指我们的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