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题解】建立美好的道德社会修养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在于普济天下苍生,在于运用道德的力量改变社会,治理国家,造福人民。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注释】①弟:通“悌”,敬爱顺从兄长。②偾(fèn):覆败。③帅:通“率”,率领,统率。④恕:即忠恕之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②,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④,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③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必走出家门就可以达成教育国人的效果,使自己良好的德行著称于世,影响世风变化。在家时的言行,完全可以用于治理国事。对父母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康诰》说:“爱护百姓应如同母亲爱护婴儿一样。”母亲怀着诚挚的爱心来揣测婴儿的需求,即使不能完全猜中,也不会相差很远。而世上并没有先学会养育孩子再出嫁的姑娘。(母亲之所以未经学习就会养育孩子,只是因为她对婴儿有诚挚的爱心。)如果国君的一家以仁爱为家风,那么一国的风俗习惯就会得到改变,兴起仁爱的社会风尚;如果国君的一家崇尚礼让互敬,那么一国的人也会兴起礼让的风气;但是,如果国君本人贪婪暴戾,那么一国的人就会犯上作乱。一国之主的关键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国君的一句话就会败坏国家大事,国君一个人的品行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也就跟随着奉行仁爱,不教而化;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老百姓也就变得性情暴戾。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行为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身体力行,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不做的事,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要做。不奉行推己及人的恕道,却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从来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札记】

建立和睦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孝、悌、慈,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要素,个人修养的是非得失,国家的治乱安危,皆取决于此。

人生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人生内成就宏功伟业。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修养好自己的德行,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并治理好家庭,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幸福,并进而影响到邻里,形成良好的风气。从而因为我们的躬行,使道德与正气得以高扬,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

本末勿倒置

《战国策·齐策》载: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会见了赵威后。赵威后接过国书,还没拆开,就向齐使问道:“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百姓衣食无忧吧?国君的身体安泰吧?)”齐国的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我奉敝国国王之命,前来访问贵国,现在你先问年成和百姓,而后问国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贵贱颠倒吗?”赵威后答道:“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国王?所以我才这样问。难道要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事情,尤其表现在对人的要求上。选择配偶时,有些男子常常以美貌取人,注重的是对方的容貌是否姣好;有些女子则看重的是对方口袋里的钱财,至于学识如何、人品高下,则置之不问。

同样,在用人上,舍本求末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尽管口头上都在说着“求贤若渴”,都有广纳天下贤才的气度,但实际上,在那些有用人决定权的人眼里,对于人才的评定,并不是注重业务能力有多高,而是该人有多高的学历、会几门外语、是否听话之类。再如评职称,谁想要高级职称,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不管此工作是否用得上外语,即使汉语尚未学好,只要外语过关,就有了评高级职称的硬件。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这样,硕士、博士必须会两门以上的外语,这种近乎于多余的要求,使许多学子在背外语单词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影响了本专业的深造。我们也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人若能掌握一两门外语,确实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有助于他拓展视野,了解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或者能为日后进入外企工作提供条件。但是,这些情况毕竟只符合一部分人和部分专业,而大部分毕业后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也与外语无关的学生,却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苦学外语。而从实践上看,许多学子花大量时间背的那些外语单词,除了换一张文凭,工作几年以后就都还给老师了。不管什么知识、什么技能,能在实践中派上用处是最为要紧的。学习不是目的,使用才是目的,花掉大量宝贵的时间学一些在工作中并无太多用处的东西,实在是对生命的浪费,是对人才的戕害。

堂堂正正做人于细微处

“君子之德风。”个人的行为,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都代表了自己的时代,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义务,既是流逝的时代的继承者,又是即将到来的未来时代的中介者。“虽无所能,而苟有其德,则天下之善,皆归焉。虽有所能,而苟无其德,则天下之恶,皆归焉。”

大与小是相对的,二者相比较而存在。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因而,正如每个人都是从小长到大的道理一样,我们只有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才可以具备做大事的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原文】

《诗》云:“桃之夭夭①,其叶蓁蓁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注释】①夭夭:鲜嫩,美丽。②蓁蓁:茂盛的样子。③于归:指女子出嫁。④仪:仪表,仪容。忒:差错。]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④,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诗经》说:“桃花鲜艳妖娆,树叶茂盛美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姑娘出嫁了,这让全家人都从内心感到高兴,互相祝福,美满幸福。”家庭和睦幸福,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来效仿。《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相亲,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互相关爱。《诗经》说:“仪容举止庄重肃穆,可为四方国家的表率。”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作为兄长、弟弟,其行为都足以作为楷模,然后民众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札记】

家和才能兴邦

人们常说:任何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这是说家庭的支持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了国家。没有一个个的家庭,就没有社会,也就没有国家。

我们每个人既是国家的公民,又是家庭的成员,或父母、或子女、或兄弟、或妯娌,不管是哪一个角色,都应该互尊、互敬、互爱、互助,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勇于承担义务的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昌盛。

家和万事兴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由此可见,家庭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对于个人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

家是人生旅途的港湾。和睦家庭中各成员间的感情、兴趣、爱好、谈吐等能默契和谐,彼此相处融洽,互谅互慰,充满温暖,是爱、尊重、责任、谅解、幸福、温暖所组成的共同体。

和谐的家庭不仅是人心灵休憩的美丽的港湾,更是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家庭和睦就会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就会令人产生无穷力量,就会鼓舞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的信心,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迎接挑战,去参与竞争,去创造奇迹,去实现人生的辉煌。

只要家庭成员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共同的生活中,用爱和尊重、用关心和信任、用谅解和宽容、用支持和帮助化解隔阂,融汇亲情,那么每个家庭都会幸福美满。

齐家与治国

中国古代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是以端正己身为根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正心。只有在治理好家庭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中正地处理好国家事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与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就有很多官员因不能治理好家庭而遭到谴责,甚至降职的事例。

王举正,宋仁宗时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岳父是宰相陈尧佑,“荣盛无比”。妻子陈氏凭借娘家势力,对王举正蛮横不敬。当时,御史台推荐李徽之做御史,李是王举正朋友的女婿,王举正认为李不合格,就以给事中的职责驳斥对李的推荐。李因此怀恨并控告王举正说:“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意思是:“你在家连老婆也管不了,如何能管理好国家呢?”王举正不得不自动要求离职,以礼部侍郎职衔出知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