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容貌总论

原鉴

容(1)以七尺为期,貌(2)合(3)两仪(4)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方;耳目口鼻,全通四气(5)。相顾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6),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注解

(1)容:这里指人的整个躯体。

(2)貌:这里指人的面部。

(3)合:就。

(4)两仪:指两只眼睛。

(5)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6)如背如凑:指相互背离或互相拥挤。

译文

人的躯体以七尺为限度,面貌则以两只眼睛来评断。人的胸腹手足都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对应;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互贯通。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相互照应、匹配,彼此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其命相就不值得讨论了。

评鉴

曾国藩这一节重点介绍容貌。我们对这一段原文的意思作一个大概的解读,“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这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容”和“貌”是两个概念,有各自的含义,不能混为一谈。第二,“容”指人的整个身体及其表现出来的情态,“貌”则是指天庭至地阁之间的整个脸部。第三,“容”的范围限尺之躯,“貌”范围在“两仪”之间。两者相呼应,浑然一体。

我们知道,人体各个部分都与五脏相关联,而五脏又有各自的属性,这种属性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特质。“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而“耳口鼻舌,全通四气”,说的是五脏之气与四时之气互相呼应,通过耳目口鼻各窍而相通。

古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胸腹手足能接五行,耳目口鼻能通四气”,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是一个由身体各部位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整体,各部位应相顾相称,和谐生动。所以,身躯平等而匀称,大小不亏,即该大者要大,该小者要小。“相顾相称”是说胸腹手足互相般配,耳目口鼻相互照应,只有这样,才符合自然之理,既以表明身体健康,还表明其相不凡,所以才有“相顾相称则福生”之说。反之“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当然是指人体各部位生拼硬凑,纷纭杂乱,这样的人自然运气“不佳”。

容貌与形神

曾国藩在本节中谈到“容”与“貌”的问题,其实讲的是“形”与“神”的问题,是从“容”和“貌”这个特定的角度来看“形”与“神”,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预测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即命运。

曾国藩认为,看“形”与“神”要注意的是,要以“神”为主,“形”为辅。“形”与“神”又可以具体分为四种:形有余、形不足、神有余、神不足。

“形有余”,拥有此形相的人,又包括两个方面,即“容”与“貌”。属于容者:头顶要圆厚,腹背要丰厚隆起,肩膊宽大,胸脯平坦宽阔,腹要浑圆且下垂。举止端庄、严肃,三停匀称。肉要细腻,骨要圆峻,手要长,足要方。属于貌者:额头四方宽阔,口如角弓,唇红如樱桃,齿白如霜雪,双耳圆如轮,鼻直如悬胆,眼黑似漆,眼白如玉。眉毛修长疏朗,五岳朝拱聚合。一个人在形体上具有以上这些特征,便是“形有余”之相。令人望之巍巍然而来,仰之怡怡然而去。

形不足是“形有余”的反面,其特点是猥猥琐琐,神态萎靡,令人望而生厌,可谓不堪入目。形不足之人,多病而折寿,福浅又命薄。它同样包括“容”与“貌”两个方面。属于“容”的特征主要有:头顶尖突,头部单薄,肩膀胳膊又窄又斜,胸部或凸出或凹下,背部削薄,腹部又扁又平,臂部低陷,脑袋大身子小,上身短下身长,指间稀疏,手掌菲薄,肢节短且粗,走路摇晃不定,声音嘶哑。属于“貌”的特征主要有:额头深陷,口唇薄如纸,鼻梁低塌,耳轮外翻,双眉一弯一直,双眼一高一低,双眼一大一小,颧骨一上一下,睁着眼睛睡觉,男子声音女性化,牙齿发黄且外露,嘴巴尖突且有口臭,秃顶无发,眼睛深陷,眼眶神态萎靡怯懦。上面所述,实际上是形体缺陷的汇集,一个人不可能这些缺点全有,不过,只要占其一条,就会被认为是形相上的破缺而减少福分。

“神有余”是指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具体而言,指眼睛明亮有神、精神抖搂、举止端正、办事沉着干练、处变不惊,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坚守其贞操。也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典型。神不足就是“神有余”的反面,即精神萎顿,气质猥琐,到了无以复加、不可救药的地步。以这种状态立于人世,容易惹是非而招来官司牢狱之灾,即便阴差阳错做了官,最后也得丢掉乌纱帽。

用人先知人,曾国藩的知人之名

能不能鉴别、选拔、任用人才,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吏治世风,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曾国藩对于人才非常重视,不论在何时,都注意留心人才。所以后来就有人评价他说:“曾国藩之好才爱士,为当时最。故中兴将吏,大半出于其幕”;“曾国藩昔官京师,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以成其材”……此类评价之多,可以说难以一一列举。

善于识人用人是曾国藩成功的根本要诀。他认为,“为政之要,首务得人”,“得一好人,便为天地消一浩劫”,“多事之秋,得一人则重于山岳,少一人则弱于婴儿”,“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但是“用人极难”,知人尤难。所以他慨叹“人不易知,知人不易”。

除了通过容貌识人经过长期实践,曾国藩提炼出了一套认识和鉴别、考察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他在《应诏陈言疏》(见本书附录)中提出应以“考言”为主,看他是否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被考察者的志趣、意志、态度、品行和思想。例如就“志趣”而言,曾国藩认为卑微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高贵者“慕往哲盛隆之轨”,高低贵贱立时可判;就“品行”而言,人才要以“朴实廉介为质”,要有操守而无“官气”,这是考察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思想”而言,曾国藩认为不外乎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曾国藩的知人之明,仅从他的幕府组成人员来看,就可窥一斑。有人曾经对曾国藩的幕府人才作了总结,认为他幕府中的人才有以下几类:

谋略人才:郭嵩焘、左宗棠、李鸿章、陈士杰、李鸿裔、薛福成等。

作战人才:彭玉麟、杨载福、唐训方、黄润昌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罗萱、程鸿诏、向师棣、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羲、洪汝奎、赵烈文,倪文蔚、方宗诚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陆艾、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刘寿曾等。

制造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冯浚光、陈兰彬、容闳等。

仅上面所提及的曾氏幕府的佼佼者来看,就有近50人之多。因此,当时就有人评价曾国藩幕府人才之盛时说:“幕府人才,一时称盛,于军旅吏治外,别有二派:曰道学;曰名士。道学派为:何慎修、程鸿诏、涂宗瀛、倪文蔚、甘绍盘、方谋诸人。名士派为:莫友芝、张裕钊、李鸿裔诸人……时文正幕中,有三圣七贤之目,皆一时宋学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罗致之。”

容闳后来评述曾国藩的幕僚时也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方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收罗致之也。”

从这些评论来看,无不是对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和广致人才推祟备至,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曾国藩善于知人、明于用人的思想。

事实上,曾国藩对自己身边的幕僚和营中将领也有许多中肯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曾国藩的知人之明,也可以领略到他的用人之术。下面仅举几例:

对于胡林翼,曾国藩说:“胆识绝人,威望夙著”;“才大心细,为军中万不可少之员。”

对于左宗棠,曾国藩说:“其才可独立一面,固已历有明征。其虽求才太急,或有听言稍偏之时;措词过峻,不无令人难处;而思力精专,识量闳远,于军事实属确有心得”;“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左帅平定甘肃之后,恐下文尚长,亦由天生过人之精力,任此艰巨也。”

对于李鸿章,曾国藩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之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才大心细,劲气内敛,可胜江苏巡抚之任”;“用人行政不改常度,而高掌远跖,治事清核,实鄙人所不逮”;“殊为眼明手辣”。

对于周梧冈,曾国藩评价说:“于军中小事尚能办理妥办,遇有大事则无识无胆”;“暗于大局,不能受风浪,若扎营放哨、巡更发探、开仗分枝,穷系宿将,不可多得。”

对于杨载福,曾国藩说:“气韵沉雄,出奇制胜。”

对于彭玉麟,曾国藩说:“淡于荣利,退让为怀。”

在论及营中诸将时,曾国藩说:“塔齐布,一威望之将;毕金科,一骁悍之将,王福、韩升均属难得之才……”

“人才难得亦难知”,这是我国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在认识和选拔人才时说的一句话。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才,将不同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是当政者需要着意关注的话题。曾国藩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成功的范例,如果曾国藩手下没有这么多人才,可以说他就难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

为了识别和鉴别人才,曾国藩甚至还发明了“相人”之术,从“神骨”、刚柔、容貌、五官、须眉、声音、情态、气色等方面来“相人”,也就是《冰鉴》。

虽然看相之术现在多遭批判,但是曾国藩相人之术中某些合理的内容对于识别和选拔人才,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在识别人才之后,还需要有用人之智,即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他的长处。对此,曾国藩曾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雨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

曾国藩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求知人善任,用人如器,即将每一个人才放到他最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最大能力和功效。

曾国藩不是“天才论者”,他认为天下并没有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下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所谓的“人才”,大多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因此他指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在这里,曾国藩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方法:“人才以陶冶而成”,“由勉强磨砺而出”,即有用的人才必须由培养、陶冶、磨炼而成。这就好比一块玉石,要想成为像和氏璧那样的瑰宝,也必须经过琢磨陶冶。

知人之明,既表现在知道人的长处,还表现在知道他的短处。李鸿章的长处在聪明,有才华,短处在初步仕途,不免棱角太明,过于外露,如曾国藩所说,“神采外腾”。所以曾国藩有意磨炼,使他能尽展其才,扬长避短。对于其他部下,他在指出其优点时,也一并指出其短处,加以告诫。

知人用人,扬长避短,这是曾国藩的一贯做法。他将此计传授李鸿章时说:“凡教人,当引其所长,策其所短。”也是同样的意思。

曾国藩不仅对手下知之分明,对敌人也了如指掌。太平军中,他最怕李秀成和陈玉成,他认为陈玉成最为凶悍,惯用“回马枪”,令清军防不胜防,但为人严酷,因此其他部将的不亲附并且“性情轻躁,不能耐久”,所以也可以用“坚忍胜之”。李秀成智谋最深,但他打仗不是很凶,手下人虽多,战斗力却不强。杨辅清也是太平军名将,外号“杨七麻子”。曾国藩说他:“七麻所最擅长者,在不先扑人,上半日不交仗,直至日暮人倦之际,该逆率悍贼二千余人,多摇龙旗,始出酣战。”还尊称他为“七麻先生”,并告诫左宗棠,要遍告营哨,晚上收兵之时,要格外小心。林绍璋是洪秀全倚信之人,曾国藩却说他“资格老而好摆架子,不足畏也”。

对于捻军,他也熟知。在奉命镇压捻军时,他首先分析了捻军的长处:一是步兵用长竿枪,于枪林弹雨中猛冲直进;二是用骑兵迅速严密合围;三是善战而不轻战,不主动求战;四是行走迅疾,数日千里。捻军也有短处;一是没有火器,不善攻坚;二是夜不扎营,散住村庄,难于应敌;三是辎重太多。针对捻军的优缺点,曾国藩制定了以“河防”为中心的围剿之法。

甚至对捻军的主要将领,他也知之甚详。他说:“赖文光乃发逆余党,百战悍寇,殊有智计。任柱亦最称善战。”因此告诫部下,要谨慎以待,不可轻视。

曾国藩对敌手的注意不亚于对己方的关心。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大量太平军、捻军将领名单,说明他时刻都在搜集有关情报,作为知敌克敌制胜的必备条件。正如他对部将宋梦兰所说的那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二 姿容贵整

原鉴

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豕蹲(1),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宜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宜藏蛋(2),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3),不拜相即鼎甲(4)矣。

注解

(1)短不豕蹲:豕,指猪。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一头蹲着的猪。以下的“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都是这种用法。

(2)下宜藏蛋:意思是足弓下宜藏蛋,古代相学忌讳足弓平板,认为足弓高能藏蛋为佳相,主大富大贵。

(3)妙神:指奇佳的神态。

(4)鼎甲:指头名状元。

译文

人的姿容贵在于“整”,这个“整”并非整齐划一的意思,而是要人整个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均衡、匀称,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完美的整体。就身材而言,人的个子可以矮,但不要矮得像一头蹲着的猪;个子也可以高,但绝不能像一棵孤单的茅草那样耸立着。从体形来看,体态可以胖,但又不能胖得像一头贪吃的熊那样臃肿;体态瘦也不妨,但又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寒鸦那样单薄。这些就是所谓的“整”。再从身体各部位来看,背部要浑圆而厚实,腹部要突出而平坦,手要温润柔软,手掌则要弯曲如弓,脚背要丰厚饱满,脚心要空,空到能藏下鸡蛋则佳,这也是所谓的“整”。五短身材虽看似不甚了了,却大多地位高贵,两腿长得过分,往往命运不佳。一个人走起路来如同背了重物,那么此人必定有高官之运,走路若像老鼠般步子细碎急促,两眼又左顾右盼且目光闪烁不定者,必是贪财好利之徒。这些都是固定格局,屡试不爽。还有其他的格局:如两手长于上身,上身比下身长,再有着一副上佳之骨,那么一定会有公侯之封。再如皮肤细腻柔润,就好像绫罗布满全身。胸部骨骼又隐而不现,文秀别致,再有一副奇佳的神态的话,不拜相也可问鼎状元。

评鉴

《冰鉴》认为,从外貌鉴别人才,最易流于主观判断,但社会阅历丰富的人,总能通过外貌发现人才的若干特征,曾国藩在本节讨论的就是从外貌识才的规律,“整”就是其规律的不二法门。

姿容贵整,高矮胖瘦皆可为英雄

整,与人的高矮胖瘦漂亮英俊没有关系,而是身体各部位的均衡、协调。就好像国画,各图位匀称的图是美的,而奇峰险水,布局绝美的也是美,关键还是在它的整体风骨情调有无奇妙的神韵。人才的道理一样,还是一个“整”字,包含着阴阳五行生克调和的辩证道理。

以高短胖瘦而论,矮者不惧其矮,尺寸得度,则以短为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就是这个理。身材矮小无妨,只要有挺拔之势,自然气度非凡。拿破仑、邓小平等历史名人都是最好的注解。举重比赛中,人矮者重心低底盘稳,又少做一些无用功。这是矮的优势。身材高长也无妨,高有高的妙处,打篮球、排球身高者优势明显。兵器的使用中有“一寸长,一分强”之说,高挑飘逸的时装模特更是让人赏心悦目。身高者只要有“骨”,站在人群中,犹如鹤立鸡群。胖也无妨,是胖美,还是瘦美?环肥燕瘦,各时代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有俏皮话说“看瘦的,娶胖的”,这也不可唯一而定。胖者往往心胸宽广,性格随和,易于与人交往。瘦也无妨,瘦得有筋有骨,筋劲骨强,就是健康的表现。

一个人,不管高矮胖瘦,只要调停中和,互补互用,匀称协调,折中均衡,即可为贵相。相反,如果短过了头,如卵石乱堆,不成形貌,自然丑陋无用。长如风中长蒿,纤弱单薄,自然不为栋梁。胖过了度,如惰食笨熊,臃肿虚浮,呆头呆脑,自然不能当众兽之王;瘦得如蜂腰之美,则形吊影单,孤苦凄弱,无力与命运抗争,自然难有成就。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即是一理。

曾国藩说的“容贵‘整’”告诉了我们一条重要的识人原理,即看人要看全面,不能因一叶而障目。

通过仪容识人

《冰鉴》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必然会在仪容、举止上有所表现,即便当事人极力掩饰,也如“羚羊挂角”,终有迹可寻。容止不正,其人心怀他念,需要考察这种人的真实动机和想法。容止庄猛的,勇武刚健;容止沉稳的,谨慎有节;容止圣端的,肃敬威严。容止正派,其人内心纯粹,心无旁杂,不会轻易地“见利忘义”。

汉武帝喜欢打猎,有时是群臣俱往,盛况浩大,有时是轻服便装,只带小队人马。有一次轻服便装打猎晚归,路经一村子借宿,开门的老头见来者不善,带着弓马刀箭,以为是盗匪,不敢怠慢。待汉武帝一行人歇下后,老头子找老太婆商量,想去招呼集结其他后生小伙子来攻打这群“强人”。老太婆急忙止住老头子:“我看那领头的人气度不凡,容貌之间有种顶天立地、不为事势屈折的气概。这不应该是普通贵人的容貌,一般盗贼更不用提了,还是谨慎一点好。”

汉武帝的侍卫自然将此话听在耳中,报告给汉武帝。一夜无事,老头子心中稍安。第二天早起,告辞。不过数日,朝廷下旨封老头子夫妇的官。原来汉武帝惊奇于老太婆的能耐,故有心照顾二老。

老太婆虽不知道“知人之能”,但生活经验却教给她一些容貌与人心性、品质、才能的关系。

曾国藩说:“端庄厚重是贵相。”这是“仪”的一种表现。观察一个人的容貌,能发现他的素质好坏,修养高低。仪态邪顽、畏缩卑琐的,修养浅薄、素质差;仪态端庄大方的,修养深厚、素质高。

汉武帝既宠尹婕妤,又宠爱邢夫人。因“美女入室,恶女之仇”,汉武帝诏令二夫人不得相见。尹夫人慕邢夫人之名,恳请武帝让她见邢夫人一面,武帝答应了。数十宫女拥着一位夫人款款行到,武帝向尹夫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尹夫人看了之后即说:“她不是邢夫人。”武帝怪而问道:“为什么?”“看她的身貌形状,不足以当夫人,配不上皇上的。”武帝又诏来一位穿旧衣的女人,且没有宫女拥护。尹夫人即说:“这才是邢夫人本人。”并低头哭起来,伤怜自己不如邢夫人美丽有质。原来,先前那位夫人是一名宫女装扮的。

一般来说,耿介忠直的,仪态坚定端庄;果敢决断的,仪态威猛豪迈;坦荡无私的,仪态安详闲静。环境的熏陶对“仪”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所谓的“居移气,养移体”就是此理。高贵环境中的人自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和仪态。这可作为识别人物的一个外部根据。

三 貌有四别

原鉴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1)与阴骘纹(2)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二者全,大物(3)也;得一亦贵。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4)。二者全无,前程莫问。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路不在此格。

注解

(1)科名星:是一种上腾于天庭而下接于帝座的黄光紫气,位于印堂和眉彩中间。

(2)阴骘纹:阴骘,亦称泪堂、龙堂、凤袋。指面相中位于两眼下卧蚕内的部位,在十二宫中为男女宫所在处,主管子嗣的有无。

(3)大物:即大人物,非同一般的人物。

(4)迟发:指大器晚成。

译文

人的相貌有清逸、古朴、奇伟、秀雅几种分别,主要通过科名星和阴骘纹来辨别。科名星在人13岁到39岁期间随时可以看到;阴骘纹,在人19岁到46岁期间可以随时看见。科名星和阴骘纹两种都具有的人,必能成为大人物;能具有一种的人也将会富贵。科名星显现于印堂和眉彩之间,时隐时现。它的形状有时像钢针,有时又似小球。这是一种红光瑞气,通常在饮酒之后和发怒时比较容易看见。阴骘纹出现在眼角处,阴天或者下雨天便能看见,形状有如三股叉,在人打盹快入睡时最容易看见。如果有科名星,此人少年时就会发达荣耀,较早地成功。而有阴骘纹的人,发迹成功的时间会晚些。两样都没有的话,此人的前程就不用问了。阴骘纹如果出现在咽喉部位,预示此人将得贵子。如果阴骘纹生长在其他部位,则不能这样预测。

评鉴

曾国藩在本节专门讨论了知识分子的人才识辨术,并将人之容貌分为清、古、奇、秀四种好的格局。

格局一:清相

“清”是指人的精神澄明清澈,举动文雅,如桂林之枝、昆山之玉,洒然超脱,不染俗尘,使人望之如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仪表非凡,格调高雅,不坠红尘,气势豪迈,这些是真“清”。反之,寒酸贫薄,故作斯文,自以为是,酸不溜秋则是假“清”。

格局二:古相

“古”指的是人的气质古朴,风度自然,见多识广,才高八斗。出则为贤达名流,兼济天下;处则是名宿隐士,独守其贞,如浑金璞玉不必雕凿,而风采怡人,如苍松古柏,质朴真诚,神完气足,荣辱不惊,这些是真“古”。举动让人费解,思维怪异,故作深沉,心浮气躁都是假“古”。

格局三:奇相

“奇”是指人身材高大奇伟,气宇轩昂,体魄强硬,步履矫健,神态豪迈,进可出将入相,退可超凡人圣,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安邦经国之略,这些是真“奇”。装模作样,大摇大摆,不可一世,阴阳混淆则是假“奇”。

格局四:秀相

“秀”是指人气势和祥,目清眉秀,且眉宇之间有怡人的神彩,如明媚之春天,袅袅之轻风,如杨柳拂面,水天一色,使人心里感到很舒服,让人觉得可爱而不可畏,可近而不可玩,这就是真“秀”。浓妆艳抹,描眉画眼,故作矜持,雄性雌声则是“媚”。

除此之外,按容貌鉴别人才,还有一种常见的“观人八法”,就是把各种容貌分为八个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一、威相。尊严可畏叫作威。威相的人体形高大,仪态威严,神情庄重,性情勇猛,不怒自威。生有此相的人能掌重权,具有很强的决断力和行动力。与这种相貌的人交往,可以借助于他们的地位和能力。

二、厚相。体貌敦重叫做厚。器量宏大如苍海,如高山,摇撼不动。此种相貌的人,做人正直厚实,举止中正,性情温和,心胸宽广,行动老成持重。生有此相的人大多都有好运,如能与这种人交往,你的命运也自然会有所改变。

三、清相。即曾国藩所说四格局中的清相。

四、古相。即曾国藩所说四格局中的古相。

五、孤相。孤相是指形骨孤寒,如水边独鹤、雨中鹭鸶的相貌。一般体形瘦弱,神色萎靡,脖子偏长,两肩内缩,腿脚斜拐,脑袋侧偏,坐无坐相,身体四肢摇摆不定,行走时全身不稳,双手如同要抓什么东西一样。有孤相者性格内向,心胸狭窄,性情乖戾,了无情趣,命运自然孤寒。与这样的人交往,要小心影响自己的命运。

六、恶相。恶相指体貌凶顽,如凶神恶煞之相。生有恶相的人,心地狭窄,性情卑劣,不论人情,不讲理智,阴险狡猾,无恶不作。做事鼠首两端,蛇蝎心肠,豺狼般凶暴残忍。对这种人一定要尽量远离,以免招致凶险。

七、薄相。薄相是一种贫寒下贱之相貌。生有薄相的人,体貌形状单薄瘦弱,神色昏暗,全无光彩,性情孤僻内向,为人怯懦,意志软弱,愚昧无知,无主见,全无心机。命运如一叶小舟泛于重重波涛之上,始终不济。薄相的人也不适于交往,容易给自己招致败运。

八、俗相。俗相是昏浊、粗鲁俗陋的相貌。生有此相的人如尘土中之物,卑污而浅露。说话粗声大气,举止粗鲁不文,令人生厌。智力平平,趣味低下,唯利是图,容易被美色和财物所诱惑。命运一般平常偏下。对生有俗相的人,最好也不要交往。

科名星与阴骘纹

曾国藩在相面术中找到的一个秘诀,那就是看人的面上有无科名星与阴骘纹。无论人的相貌属于清、古、奇、秀中的哪一种,与运势相关的都是科名星与阴骘纹。

现代人或许很难理解所谓的科名星与阴骘纹,其实它们代表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古人认为,科名星是一种上腾于天庭而下接于帝座的黄光紫气,这种光气是一种吉兆,因此以星来命名。而且,它位于面部三停中的“天停”,因此“得科名星者早荣”,在少年至青年期间可见。而阴骘纹按古人的说法,是靠后天的修养和积善积阴德而来的。“阴骘”一词源出《尚书•洪范》,本义是不言而使安定,引申出阴德之义。阴骘纹在面相学中属于“变相”。变相即后天之相,即命运的趋势随着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自然变化而变化。

所以说,科名星是天生,阴骘纹是人为。人为的“变相”,给人带来了好消息。因为它肯定了人的主观方面的作用,说明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发展趋势的。古人把阴骘纹理解为行善积德后的福报,这也成了劝奉世人多行善的理由。对这种行为对命运的影响和改变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说得好,“相由心生”。这里所谓的心,可以理解为人格。人格是人的思维、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心理学家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说,“相”是人潜意识的真实反映。例如,长相“幸运”的人,潜意识心理表现为正向、积极、乐观、感觉良好。这种人面貌神态比较开朗、圆润、阳光,由于经常微笑,皱纹向上,嘴角上翘,眼带笑意,眉心舒坦。

积极的行为源于积极的心态,而这种积极行为又带来良好的运势,也会让面相越来越好。而行善积德是人的道德修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真心行善的人心胸是开阔的,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对周围的人事施以援手,人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喜悦。善良而乐观的人,身上形成了一种正能量的气场——也可以解释为“人格魅力”,不断吸引来正能量的事物,在施予与付出中也得到了外在的馈赠与回报。这种良性循环,按宗教的因果理论理解,即是善有善报。自然的,心理的阴暗面,仇恨、嫉妒、贪婪等,折磨的是人自己,如再有作恶行为,精神上的扭曲,最终也会慢慢在脸上显现出来。

所以,曾国藩在这一节重点强调了具有“变相”之功的阴骘纹。这也反映了曾国藩看相识人的高超之处。他拥有过人的相人本领,在实践中细致地察言观色,力求知人知面又知心。他在札记中纪录了一些心得,如:“口唇太薄而颤动者靠不住”,“头如山者贵重”,“视上者傲,视下者诐,侧头旁视者则奸”。他甚至编写了《相人口诀》。他的兴趣影响了周围一批人,如胡林翼、李鸿章等人都具备一定的看相知识。

此外,曾国藩真正的用人之道,重点还在于看对方的人品。他是重视人力资源的,曾经说“制胜之根本,实在于人而不在物”。同时对于人品不佳者的隐患,他也看得很透彻,因此说:“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他目光远,气量大,塔齐布这样的旗兵将领都被他请进了湘军的队伍中。在知人善任的基础上,他不断因材施教,磨炼人才。李鸿章就是在他手下由散漫高傲的顽石磨成了一块稳重世故言行谨慎的美玉。李鸿章也不得不服,因此对人说:“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对自身的要求,曾国藩更是极为严谨。他没有宣扬佛教的修福,但他一生都在努力地修身养德、“涵养心性”。作为中国儒家学者,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内圣”传统,坚守儒家道德,成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人物。这种文人的修心养性与世俗的行善积德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修德。

作为相学大师,曾国藩如何看待自己的面相呢?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有趣的是,清代经学大师王闿运曾在日记中对国藩面相作了评价:“其相法当刑死,而竟封侯,亦以此心耿耿可对君父也。”王闿运一生都希望成为帝王师,他曾寄希望于曾国藩“黄袍加身”。而曾国藩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权欲膨胀,终是平安地度过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身修为对人生发展的良性推动,这些人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

四 五官识人

原鉴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种,齿多而圆不家食(1)。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于面(2),终身钱谷,此贵征也。舌脱(3)无官,橘皮(4)不显。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

注解

(1)家食:指在家里吃饭。

(2)顶见于面:指秃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

(3)舌脱:即口吃。

(4)橘皮:面部皮肤粗糙好像橘子皮。

译文

人的眼睛就像面部的两方水潭,神气不深沉含蓄,就不会清朗明爽。鼻子如同支撑面部的山脉,鼻梁不挺拔,就不会有机灵聪慧之气。嘴巴宽阔方正,会享千钟之福禄,牙齿细小而圆润,适合在外地发展事业,不必在家里吃饭。两眼秀长并插至鬓发处者,必掌司法大权,秃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者,终身不缺钱粮。口吃者无官运,面部肌肤粗糙如橘子皮的人不会显达。文人左眼有伤,鼻子如鹰嘴喜伤人,这些都是贫贱的征兆。

评鉴

《冰鉴》这一节讲的是通过五官识人的方法,其中颇多迷信之处,我们这里只作简单阐述。

《冰鉴》将人的眼睛比作面部的两方水潭,这个比喻非常有意思,我们在形容美女的眼睛时也有如“一泓春水”之说。一个人或许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容貌,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眼神。眼神如果不深沉含蓄,面部就不会清朗明爽。眼神澄明闪亮,其内心也一样是清明的;目光深邃,那么这个人多半很有内涵。

鼻子如同支撑面部的山脉,所以不止是《冰鉴》,古人在相书中也多叫它“山根”。鼻梁不挺拔,鼻头不圆润,面部就不会有机灵聪慧之气。鼻头又叫准头,鼻头如果太小的人,那么这个人做事多半拿不定主意。鼻子如果是歪的,这个人的品德就很有可能有问题。

口阔而方禄千种,民间也说“男人嘴大吃四方”,牙齿细小而圆润,则适合去外地发展事业。

口吃者无官运,说话不流畅,哪能在上司面前舌灿莲花?哪能在开会时滔滔不绝地发号施令?这样的话官运自然不会太好。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都不是绝对的,还要结合面部其他特征和人的能力与性格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