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气色总论

原鉴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亨泰(1)。是故光焰(2)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绘(3)未扬,明光与布葛(4)齐价。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5)吉凶。

注解

(1)亨泰:畅顺,指保持顺利。

(2)光焰:光辉,光芒。

(3)藻绘:这里指色彩。

(4)明光与布葛:明光指色彩光艳、质地柔软的布匹,布葛指质地粗糙的布匹。

(5)三月:这里并不是确数,指的是一个短时期。

译文

面部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大命,气色则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小运。大命是由先天生成的,固然应该与后天遭遇保持均衡,小运也应该一直保持顺利。所以如果光辉不能焕发出来,即使是珍珠宝玉,也和碎砖烂瓦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色彩不能呈现出来,即使是绫罗绵绣,也和粗布糙葛没有什么二致。大命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祸福,小运也能够决定一个人短时期内的吉凶。

评鉴

在这一节,曾国藩谈到气色反映对运势趋向的反映。

“命”是一种行天禀赋,或曰一种先天获得的体现宇宙运动变化的生命力。这种力量不可抗拒,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由于它的物质的、机械的特性,便是可以推度、预测。

运,又称“气数”,即阴阳运行之变数。又称“时会”,即在运动变化着的宇宙状态中不同的机遇或遭际,所以别称“运气”。

尽管“运”常常与“命”并称为“命运”,然而细究起来,并非一回事。命是先天禀赋,无法改变;运是后天造化,可以选择和变化,但力量不全来自人的主观意志。

命固然重要,可“主一生之祸福”,但运同样也不容忽视,可以影响一个短时期内的际遇。正如曾国藩所说,如果没有运,“珠玉与瓦砾同观”“明光与布葛齐价”。所以说,有佳命又有吉运,这才是最完美的吉相。而反映“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气色,即《冰鉴》所说的,“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亨泰

在历史上,有很多命与运没有很好契合的人。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霍去病,虽然他是早夭之命,但他的运势的确很好,能得到汉武帝的垂青,并且屡建奇功,他短暂的一生也因此而得以大放异彩。另外,在文人中间像这样的例子更多。“唐初四杰”之一王勃,7岁时就写出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传世名句。但他的命相和运势都不好,在他的传世名篇《滕王阁序》里,他感慨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他也确实是27岁就去世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曹冲,生于显赫之家,又都极具才华,看上去是天生富贵命,曹操也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但可惜这两个儿子都时运不济,曹冲重病早夭;曹植性格不羁,终被曹操猜忌,没有成为父亲的继承人,又被曹丕“相煎何急”,也是英年早逝,令人叹惋。

一般情况下,运势对大的命格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运势,再加上努力发挥后天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改变运势进而改变命运,正像曾国藩所说“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亨泰”。所以说,人一定要学会趋吉避凶的本领,为自己创造好的运势,以保护自己,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

要为自己创造好的运势,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古人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这都是强调安全的经典哲言,而现在的中国人却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比如,有很多人开车很少注重系安全带,这就是个非常不良的习惯。

任何凶祸,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人类要面对的意外灾害防不胜防,但我们在平时可以学习各种避险逃生技能,做到有备无患。这是保持好的运势的根本点。

无论是谁,其一生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关键在于知天命,顺应自然,做出调整,保障良好的发展运势,并创造好的机遇。遇上好的时机,就不要让好运白白溜走。生活、工作都是一样。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很多人都认为是她天生已具备九五之尊的命格。然而,综观她一生,凶险与机遇也是不断交替出现的。武则天最出色的就是能够不断把握机遇,使自己的运势越来越好。刚进宫的武媚娘是肯定没想过自己能当皇上的,但她善于在危机四伏的宫中把握住眼前每一小步的机运。甚至在她被送到感业寺为尼时,她手上还握着李治这一张牌。在立后的过程中,她更是抢占先机,扫清了反对势力,从而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而后来想效仿她的韦后却政变失败,就是因为她还没有为自己创造成熟的条件。再看看历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大多都懂得顺天应命,把握时机,又懂得在时机不到时退让蛰伏。

另一方面,如果本身的命格不太好,比如生于贫穷之家或者自身的才智不高,那就更需要通过努力奋斗来改观运势,以借后天的运势来影响先天的命格。曾国藩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在前文就说过他小的时候资质并不好,而是通过努力学习才有日后的成就的。而从命相上说,曾国藩也不算好,从传下来的记载和其本人照片来看,他的面相是属于比较凶的。经学大师王闿运就曾在日记中对曾国藩面相作了很直接的评价:“其相法当刑死,而竟封侯,亦以此心耿耿可对君父也。”“其相法当刑死”的曾国藩不但没有遇祸,反而成为清廷的中兴功臣,名垂后世。这与曾国藩对自身德行的严谨要求是离不开的。曾国藩的改运方式是坚守儒家道德,努力地修身养德、“涵养心性”。曾国藩经常表示,自己才识浅薄却身居高位,为了避免灾难所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贪图安逸。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是如此,平时根本就不敢随便往家里多寄银钱。这种廉洁不仅是为官的品质,也是他明哲保身、载福保运的方式。长期的修养,使曾国藩身上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运势。在功成名就后,他没有权欲膨胀,不被权力和名望所诱惑,而是坚持进德修业,这才功成身退,得以善终,成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二 气色分类

原鉴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1)”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注解

(1)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朔,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森发,指枝叶抽发生长。望,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隐跃,若隐若现的意思。

译文

人以气为主,在人体内部表现为人的精神,在人体外部表现为人的气色。有贯穿人生始终的气色,即包括:“少年时期的气色稚嫩清淡;青年时期的气色蓬勃明朗;壮年时期的气色旺盛丰美;老年时期的气色朴素平和。”有贯穿一年四季的气色,包括:“春季的气色为青色,即木色、春色;夏季的气色为红色,即火色、夏色;秋季的气色为黄色,即土色、秋色;冬季的气色为白色,即金色、冬色。”有贯穿一月的气色,平常人们说的“每月初一之后如枝叶抽发生长,十五之后则若隐若现”,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天的气色,包括了“早晨时开始复苏,白昼时饱满充盈,傍晚时渐渐隐伏,夜间时平静安详”。

评鉴

“人以气为主”,《冰鉴》明确指出“气”对人的重要性,将其放在主宰、根本的地位;“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是说“气”有内外两种存在形式,内在形式是“精神”,外在形式就是“气色”。换句话说,看一个人的“气”,既要观察其内在的“精神”,又要观察其外在的“气色”。

《冰鉴》本节从气色的重要性、存在形式和类型角度来说明气色变化不定,所以在观察气色时应持变化的观念,不能作机械的判断。

人生四时之变

每个人的一生都大致上会经历四个时期,即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表现在气色上也就有不同的表现。这就好像一颗树,初生的时候,气雅色薄,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稚气;成长的时候,气勃色明,有一种蓬勃成长之气;到枝叶茂盛的时候,气丰色艳,更多的则是精力旺盛之气;等到树木枯黄的时候,色朴而实。草木与人一样,俱为天地之物,而相对来说,人更钟天地之灵气,少年的时候,色纯而雅;青年的时候,色光而洁;壮年的时候,色丰而盛;老年的时候,色朴而实,这就是人一生四个主要阶段气色变化的大致规律。

人的一生,气色不可能没有变化,以上面的规律为标准,就能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冰鉴》所说的“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考,就可以避免陷入机械判断的误区。

气候四时之别

生活在这个大自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季节不同、气候变化,人的气色也不同。“春青、夏红、秋黄、冬白”,就是随着大自然一年四季气色变化而相对应的人的气色变化。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人类的生存欲望在这个季节最为强烈。按照五行之说,春属木,木色青,青色,生气勃勃之色,所以在这个季节,,应注意养阳气,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是人体的阳气最旺的时候,人的情绪在这个时候最易激动。在五行上,夏属火,火色红,于人则为心,心动则气发,所以在这个季节是不太适合做大事的,因为你的想法容易被情绪所左右。

秋季是万物成熟季节,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强盛。秋天是有萧杀之气的,所以古代常说:秋后问斩,古代人也常出现“悲秋”的现象,也就是一到秋天,心情就特别的慷慨激昂。在五行上,秋属金,金色白,“金”为兵器,“白”为凶色,虽然得正,却非所宜。所以,在秋季应保持乐观心情,不要太过悲愤。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阴寒最盛,阳气闭藏,人类的生活在这个季节趋于安逸。在五行上,冬属水,水色黑,于人则为肾,所以在冬季应该固肾以养元。

“一月之气色”。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在一个月之内,月亮会有四种月相的变化:晦、朔、弦、望。在每个月刚开始的时候,月亮开始露出月牙,叫“朔”。到初八左右则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圆,即“月望”,此后,月亮就开始渐渐变缺了,到下旬的二十三左右为下弦月,到三十的时候就是“晦”,月亮几乎快看不到了。《冰鉴》这一节所说“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意思就是一个月的气色随月亮的隐现而发,在每个月刚开始的时候,气色如枝叶之生发,清盛可见,而在十五之后,气色就若隐若现,到月圆之后,就渐渐侵蚀消失。

“一日之气色”。一天之清早,人类经过一夜休息,蓄积饱满的元气,复由大地供给新鲜氧气,一般正常人的气色焕发,应如同草绿色珠儿挂在树叶上一样青翠;白天复苏一天活力,更加上身心劳动,气色理应充盈饱满;傍晚时刻阴气弥漫,人之身心亦复疲惫,是以气色渐入沉稳;迨至夜晚,人之精神颓废,阴气大至,气色理应安静固守。所以《冰鉴》说“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

通过气色的变化看人

《冰鉴》在这一节说在观察气色时应持变化的观念,不能作机械的判断。但是,如果能把握住一个人遇事时的气色变化,那么就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战国时期有一个故事,说明了观“气”的变化在识人心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后回后宫。卫姬一望见国君,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一定是要讨伐卫国。”

第二天桓公上朝,谦让地引见管仲。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公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此知道。”

还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桓公叹息说:“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

不久,东郭垂到来,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就命令傧者请他来晋见,分级站立。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东郭垂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东郭垂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臆测,所以小民私自猜测。”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东郭垂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用兵的脸色。君王常指莒国的方位。小民猜测,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唯有莒国,所以说这种话。”

总之,沉得住气,临危不乱,这样的人可担当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脚的人,难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坚,做事往往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底气足,干劲足,做事易集中精力,多能持久;底气虚,精神容易涣散,多半途而废。文静的人也能动若脱兔,活泼的人也能静若处子,而神浮气躁的人做什么事都精力涣散,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该粗心时粗心,该细心时也粗心,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而且遇事慌张,稍有风吹草动就气浮神惊起来。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识人。

三 文人之色

原鉴

科名中人,以黄为主,此正色也。黄云盖顶,必掇(1)大魁;黄翅入鬓(2),进身(3)不远;印堂黄色,富贵逼人;明堂素净,明年及第。他如眼角霞鲜(4),决利小考;印堂垂紫,动获小利;红晕中分(5),定产佳儿;两颧红润,骨肉发迹。由此推之,足见一斑矣。

注解

(1)必掇:这里指考取。

(2)黄翅入鬓:指两颧部位各有一片黄色向外扩展,如两只翅膀直插双鬓。

(3)进身: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

(4)眼角霞鲜:眼角部位红紫二色充盈,其状似绚丽的云霞。

(5)红晕中分:两眼下方各有一片红晕,而且被鼻梁居中分隔开来从而互不连接。

译文

对于追求科名的士人来说,面部气色应该以黄色为主,因为黄色是正色、吉色。如果有一道黄色的彩云覆盖在他头顶,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然会在科考殿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如果两颧部位各有一片黄色向外扩展,如两只翅膀直插双鬓,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已经为期不远;如果命宫印堂呈黄色,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很快就会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如果明堂部位即鼻子白润而净洁,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能科考入第。其他面部气色,如眼角部位红紫二色充盈,其状似绚丽的云霞,那么可以肯定,这位童子参加小考,必然能够顺利考中;命宫印堂,有一片紫色发动,向上注入山根之间,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经常会获得一些钱财之利;如果两眼下方各有一片红晕,而且被鼻梁居中分隔开来从而互不连接,那么可以肯定,此人定会喜得贵子;如果两颧部位光泽红润,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的亲人如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必然能够立功显名并发家致富。由此推而广之,足可以窥见面部气色与人的命运的关系的情形。

评鉴

在这一节,《冰鉴》重点教人看功名之人的气色。科举是古人步入仕途的唯一正道,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于读书人好比完成鲤鱼跳龙门的一跃。

《冰鉴》此节所说“科名中人,以黄为主”,不过仅指“科名中人”,所见未免狭隘。不仅对“科名中人”,古人认为,除了避免时令、地域、部位的冲克以外,黄色是最吉利的颜色,无人不宜,无往不利。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黄色,在《淮南子》、《山海经》、《太平御览》等文献中都记载了“女娲以黄土造人”的传说。这些“黄土”造的子孙是“黄皮肤”,是“黄帝”的子孙,其生长繁衍的摇篮“黄河”,几千年来耕种的黄土地……使得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和黄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人认为:黄色是土地的颜色,代表永不变易的自然之色,代表了天德之美。“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古不易”(班固《白虎通义》),因而,人们用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和五方的“中央”。理学大师朱熹说:“黄,中央土之正色。”黄色凝重明亮,气势威严,象征着万物生长的土地,代表了中央皇权和国家社稷,黄色因此有了神圣、尊贵、崇高和庄严的象征意义。所以古代帝王穿黄袍,坐黄色的龙椅宝座,宫内一切装饰和外出乘坐的车辇也“黄辇”“黄屋”,还有“黄绶”“黄堂”“黄榜”“黄门”“黄历”“飞黄腾达”等等。

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道教也推崇黄色。而面上出现的黄色一般是反映学业成就的吉兆。

“黄云盖顶,必掇大魁”。旧时殿试一甲第一名称大魁,即状元。一个文人,如有“黄云盖顶”,可谓祥云笼罩。黄色由天中、天庭而起,气势森然勃发,上达顶心,旁连鬓角边地,一片光华灿烂。这样的人,如果参加考试的话,大多能取得好的名次,很可能中状元、榜眼、探花,因此说“必掇大魁”。以上是黄气贯顶之象。如果黄气没有这么灿烂,只由两颧而起,如鸿鹄展翅,直入双鬓,有升腾之兆,但没有上贯头顶连成一片,较之“黄云盖顶”次一等,仍能“进身不远”,也就是仍能搏取功名,但名次差一些。

“印堂黄色,富贵逼人”。人们常说某人印堂发亮,聪明有为,定有好事临身。一、任何部位之黄色或光气,必先由此处显现。二、印堂黄明,所为无不顺畅,虽有失亦能逢凶化吉,甚至因错得财,或因错得功。三、印堂黄气充溢之时,必然心高胆大,神智清明,气概万千,度量亦远较平日恢宏。曾国藩看人,如印堂有黄色灿烂,鲜润奇目,则这人必定会取得富贵。与前面的“气”旺相关。

“明堂素争,明年及第”。明堂,就是一个人的鼻子,鼻是肺之窍,属疾厄财帛宫,主人有无财富。明堂素净,就是鼻白润光洁,如果真这样,考试中第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这样的气色,也是任何阶层之人,得之无不宜,如商贾得之,来年春天必获厚利,视其所趋而断之,余可类推。

“眼角霞鲜,决利小考”。眼角鱼尾纹处,如有红紫二色艳如霞彩者,自然有吉庆之事。这种人智清神明,有利于县试、州试。旧时童生应府县官及学政的考试,叫做“小考”。又叫做“童子试”,童子就是古代未成年人的称呼。眼角霞鲜之色,只有少年人有。因为在这一时期,身心均有极显著的发育,以智力言,想象力最强,推理力也逐渐发达。眼角有霞鲜的气色,则智强神清之象,故必然利于考试,不愁名落孙山。

“印堂垂紫,动获小利”,两眉之间紫气流动。民间有“紫气东来”主吉祥之说,那么眉宇之间紫气流动,自然也是吉兆,如再加上眼神清澄,气朗如云,则“动获小利”,病者可以痊愈,讼者可以胜诉,谋职者可获职位,求功名者可获功名。但这种情况,难获大利。

“红晕中分,定产佳儿”。古代有喜得贵子一说,以生儿为人生一大喜事。《冰鉴》考察人之气色,如两眼下有红色如晕,而由鼻梁分隔,使左右互不相连,此为大旺,当产贵子。《锦囊百诀》中说,“火旺生男,木旺生女”,即指此。

“两颧红润,骨肉发迹”。骨肉喻至亲之人,父子叔侄兄弟皆是也。凡两颧有红润之色,其至亲必有立功显名以起家者。不过红色并不容易辨别,红色稍深即为赤色,表示有凶灾;红色又不能带枯色,否则不会吉利。

四 色忌青白

原鉴

色忌青,忌白。青常见于眼底,白常见于眉端;然亦不同。心事忧劳,青如凝墨;祸生不测,青如浮烟;酒色惫倦,白如卧羊;灾晦催人,白如傅粉。又有青而带紫,金形遇之而飞扬,白而有光,土庚(1)相当亦富贵,又不在此论也。最不佳者:“太白夹日月,乌鸟集天庭,桃花散面颊,頳尾守地阁(2)。”有一于此,前程退落,祸患再三矣。

注解

(1)土庚:庚为阴金,土庚指土形兼金形人。

(2)頳尾守地阁:頳尾原指赤色鱼尾,这里指浅赤色。地阁,旧时命相家指人的下颔部位。

译文

面部气色最忌讳青色和白色。青色一般出现在眼睛的下方,白色则一般出现在眉端。而且具体情形会有种种不同:如果是因为心事烦忧苦闷而面呈青色,这种青色多半比较浓厚,状如凝墨;如果是由于遭遇飞来横祸面呈青色,这种青色会轻重不均,犹如浮烟;如果是因为嗜酒好色导致的疲惫倦怠使得面上呈现白色,这种白色会像一只卧羊,过不多久会消散;如果是由于遭遇了大灾大难而面呈白色,这种白色会像敷了粉一样的惨白,充满晦气。此外还有青中带紫的面色,如果是金形人碰上这种气色,很快会飞黄腾达;如果是白润光泽的面色,土形兼金形人面部呈现这种气色,也会获得富贵。这些是特例,不包括在前面所论的范围内。最不吉利的,是以下四种气色:“白色夹杂在天停的日、月角部位;阴暗之色聚合在天庭之上;桃红色斑点分散在面颊上;浅赤色占据下颌部位。”上述四种面色之相,只要具备中间一种,就会前程败退落魄,并且灾祸接连而至。

评鉴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面色对近期运势的预示。

古人对面色的研究相当深入,认为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主色是人的先天之色,自然之色。主色伴随人的五行而生,并呈现于外,终生不会变。每个人的天生主色都能归于五行的一项。一个人找准自己基本肤色的五行所属,根据五行的形相来选择服装、修染发色、配戴饰品,就是正色,是个人的吉祥之色。所以本节中还举到了土形人、金形人的特例。客色是后天之色,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一年四季、一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前文所述的“一年之气色”“一日之气色”,就是说这种客色的变化。这是外界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相术学里,面色还分为吉凶之色。人讲究趋吉避凶,吉色代表吉祥顺利,凶色兆示凶险恶祸。有时听人讲,那个人满脸黑色,多半在走霉运。这个黑色,不是五行上的黑色(合于五行的黑色是正色、吉色),而是凶色。

从气数上来鉴别人才,是在于宏观上考察一个人的才能品德与平生际遇的关系。这里不妨先讨论一下人们常讲的“有才能”与“运气好”的关系。

有才有德的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他究竟能成功到什么程度呢?这就不仅仅与能力和品德相关了,同时要考虑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比如周瑜,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青年才俊,可惜有比他更智慧的诸葛亮使他黯然失色。如果时空隧道将周瑜换置到没有诸葛亮这样人物的时代中去,他会不会有光芒四射、耀照千古的成就呢?这就要看周瑜的气数如何了。换句话讲,“气数”一词也包含了时机与环境因素,还有他个人自身的性格、生命力等多种因素。

如果把人的才比作命,时机比作运,那么命运之说就带有一些现代色彩了,而宿命论色彩不再显得那么浓重。才能可以逐渐提高,因此命可以自己掌握和控制,但时机与环境却不能任由自己选择,因此运是由外不由己的。如此一来,即可理解命运相挤,一个人才可以取得绝对成功的道理了。那种才能不是很高,却总是平步青云的人物,也是可以找到现实根据的,因为他处在了一个特殊的时机和环境中,或许他自己不愿意上去,但赶鸭子上架,环境(即时代、潮流)把他推了上去。

那么才能与时机谁主谁次呢?人是可以自己去创造机会的。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小环境、小机遇,个人可以创造和争取,但大环境、大机遇则非个人力量所能为了。就像管仲一样,跟着公子小白,并没有什么政绩,而到齐恒公那里,国家安定了,他的治政才能发挥到极致而名传千古。有怀才不遇者,除不得明主之外,也只能感叹“时运不济”。

分门别类,曾国藩掌握人才之道

在相术和生活中还是一定要注重五行主色。五行主色论说明了每个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进一步细化的话,五行也不足以涵括。曾国藩的任人用人过程中,也特别把握了这一点。曾国藩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应用其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智的领导就是扬长避短地把各人安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曾国藩对人才任用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对人才的分类观察:

一是节清持家。节清之人品德端正,仪容端庄,还没有被用就已引人注目,因此在还未显达之时,周围的人就乐意推举他。而在显达之后,上下之人也都会尊敬他。这种人功足激浊扬清,德足师表风范,既不会招致祸患又能长久显达,所以为世人所尊重。他们处理各种事物井井有条,德行高,做事也会有政绩,让其他人肃然起敬。

二是法家。法家的人才,以制度为本,往往容易得罪人,所以一般会待成功之后才会显出效果,这种方法先苦后甜。严厉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未显达时,起初众人猜忌,施行之后,上下之人又畏惧他。功绩在于能建立法制,安邦定国。

三是术家。术家的人才,聪明非常,等到计谋成功才显现出他的本领。他们在开始时一般会深藏不露,才华会逐渐显现出来,达到精深玄妙的地步。在未显扬本领之前,许多人发现不到他的才能,只有真正的明主才能慧眼识珠。这种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古今之变,知进退之道。所以当其引退时,也能功成身退。

四是国家栋梁之才。国家栋梁之才往往德、法、术之才兼备。其德足以整肃社会风气,法制足以匡正天下,权术足以制定国策,可谓国家栋梁。三才兼具者的才能德行足以代替君王掌管国家。他们道德清扬,可谓一国表率;能依法治国,整肃法纪,又不会失之严酷;他们足智多谋,果敢善断,而且文能诗文,武可行兵打仗,竭尽忠诚,为国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古的伊尹、吕尚可谓代表,三国时的诸葛亮也属于这类人才。

五是大臣或地方官之才。这种人才也兼有三才,但是三才都不到巅峰。德行可以做一地一域的表率,法足以治理一地一乡,权术足以权衡处理一般事宜,这是出任大臣、地方官的人才。

六是智识之士。这种人才智慧和眼光兼备,其治理之道顺遂而不违逆。所以当其未发达时,被一般人所容纳,已成功时,为宠爱者所推许。其功业足以佐助明主,深于思虑。而其弊处在于只知直趋,不知退隐,或者违背正常以保身自全。作为一种事业,才智足备但难以维持正义,因此有时先得利而后招致祸害。

七是臧否之才。这类人才善于做褒贬善恶的事业,精于辨别是非。其治理之道清廉而且规范。其弊害在于为毁谤者所怨恨。其做事,严厉而不宽容,因此有时先为人赞赏,而后被人疏远。

八是伎俩之才。也就是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比如科技或者后勤方面的才能。这种人的功业足以清理繁冗,纠正邪谬。其弊端在于使普通人劳顿而使地位低下者疲惫。作为一种事业,细致却不安泰,因此,在古代是治理之道的末等。

九是文儒之才。这是三种人才的合称,包括:文章写得好的人,传道授业的老师,思维敏捷的舌辩之士。文章之才可以著书立说,文章千古,如司马迁之著《史记》;能传授圣人经典,激扬文理,却不能干预施政的人才是儒学教育之才;论事未必有道理,但应对自如,能自圆其说,或洒脱,或放浪形骸,或偏激,或正统,这类人属于口辩之才。

十是骁雄之才。骁雄之才一般武力卓绝,才略过人,善于领兵打仗,但是对于政治方面的才能和人际关系考虑得不够。他们不屑于政治上幼稚、容易被小人陷害的人。刘邦手下的韩信就属于这种人物的典型。

在利用上述人才时,曾国藩特别强调了要小心谨慎,尽可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录用,扬长避短。所以他就上述人才分类中的八类主要人才,进一步论述了他们各自在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王化之政宜大不宜小

王化之政,也就是以德行教化为主的政治,提倡以德为主的人,属于节清一类的人才,他们适合做全面的统辖工作,而不适合到基层去做琐碎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否则就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

人们笑读书人的“迂”,概因为他满脑子理论和知识,却不通事务。以丰富、浪漫的知识情结面对严酷、实在的社会,如果不能迅速调节这对矛盾,自然是要“迂”的了。

二、器能之才易于理乱

精明强干,德、术、法都倡导,但主张与力度都不够强的人才,是独当一面的器能之才。他们有精力和智慧去开创局面,治繁理乱,比如民智尚未开化的地方,由于野蛮,缺少正常社会秩序,不用强力手段去征服,只用一味的文明说教,多半会越治越乱。器能之人可能会以暴抗暴,先把恶势力和强霸、野蛮势力铲除,用血和死震住那方野蛮气,再施以仁厚的道德教化,并带领大家一起兴修水利,为当地人谋利益。当地人受到实惠,自然慢慢臣服,又接受到文明教化,地方就日渐平安、富裕了。

三、术家之才治奇不治平

这种人多策善划,胸中有奇谋,最适合于乱世中生存发迹,如遇奇主,一拍两合,会策划出惊天动地的大手笔来。不论在战乱时期,还是在今天和平时代的经济纷争时期,他们都是一代奇士。但在和平安定、无所纷争的环境下,他们却找不到发挥智慧的用武之地,而平平无奇一生。乱世用奇,治世用正,就是指的这一类奇才。

综观历史,乱世出英雄的道理已无可争议,英雄的背后,往往隐藏大智大慧的奇策人士。

四、法家之才易于纠正腐败

法家之才用法制推动一切,富国强兵,用强硬手段整治腐败、歪风邪气,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用同样严厉的方法来治理贫困地区,因手段残酷,反而搞得人心惶惶,民不堪命。

五、智意之政善于革新

智意之才宜于治理新局面。他们善于周旋调停,权智有余而公正不足,因此宜于开创新局面,在太平的形势下做不出什么实绩来,有虚名而无实功。

六、臧否之才苟刻而能肃纪

这类人才公正无私,苛刻少恩,不讲情面,六亲不认,适于追奸查污,清理腐败和邪恶势力。如果去治理边疆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会因为苛刻而失民心,不是安民,而是扰民。

七、豪杰之才讨平叛乱

叛乱混杂的地方,一般是民智不十分开化,经济也不发达的地方。这地方的人心眼直,也易被人欺骗和煽动,而且人心齐,不像富有的人各打各的算盘。这类人服力不服法,是勇士他们就尊敬、佩服,否则就一哄而上,无可理喻地乱搞一通。这种地方必须派威猛有力的人去管理,而不宜用软弱书生。安平守纪的善良百姓则不然,他们民俗纯朴,礼智通化,生活安定,如果也用武力去管理,则会破坏这种平静,而成暴政。

豪杰之才威猛刚强,处理问题大胆果断,敢于冒险,不怕困难和压力,适于征乱讨伐,如果来管理善良百姓,则太刚暴。治理人民百姓不同于治理军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且必须令行禁止,不得违抗军令,这是特殊使命和职责的缘故。平民百姓则不一样。

八、伎俩之才治富不治贫

这类人才奇谲诡巧,急功近利,去治理富饶之地,由于智谋多变,能应付当地复杂多变的局面。富饶之地,由于民众有钱,生活不成问题了,就会把心思用到其他方面,社会就生出了许多问题。他们不仅自己生事,为给生事铺平道路,还想方设法去打通关节,贿赂官员。治理这样的地方,如果智谋不够,反应不快,没有一定的处世方法,以单纯的直来直去处理问题,不仅关系难处,而且会把自己弄得很被动,既不利于开展工作,更不利于治理政事。因此这类地方伎俩之才是很适合的。

曾国藩对人性多样性的透彻理解,使他在行事为人中多了一份豁达之气。和他交往甚多的左宗棠为人恃才傲物,对曾国藩也常是言辞刻薄尖锐,不给情面。但曾国藩从来是宽宏大度,不计前嫌,在左宗棠没被朝廷起用时也曾举荐过他。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下工作时,因为傲慢独断得罪了官员郑燮,结果险些招致牢狱之灾。在风波没摆平之前,曾国藩和胡林翼等人都向潦倒的左宗棠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湘军骨干将领王錱,曾国藩也表现出了包容。王錱性狂,言语夸大,曾国藩屡加劝诫也不见效。但因为王錱治军有方,因此曾国藩还是心内爱重,虽然有收权的意思,但没有刻意排挤他,在王錱大胜后他依然上奏褒扬其功。

综观中国历史,历代成就霸业的大人物都不是凭着一己之力夺取天下,大多是倚重一个精心培育出的精英团队才成功。成功者们都善于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让天下能人为己所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强大的人力基础就来自秦国奉行的大胆任用各国人才。刘邦出身平平,但懂得不拘小节地任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最终江山入其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