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声音总论

原鉴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1)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2)必一见决(3)英雄哉!

注解

(1)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音。

(2)宁:何必。

(3)决:判断。

译文

人的声音,如同天地之气,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相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闻其声而知其人,何必一定要见到真面目才能判断出他是不是英雄!

评鉴

曾国藩在《冰鉴》这一节中教人们如何通过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命相。在古代相术家看来,一个人的声相比面相往往更为重要。

人生于天地之间,其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说的“声如洪钟”,有的人生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恰到好处地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已经证明,声音的生理基础由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构成,声音发生的动力是肺,肺决定气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颤动体系决定,音色主要取决于由口腔和鼻腔构成的共鸣器系统。声音是物体震动激动空气而形成的,声音是听觉器官——耳的感觉。声音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有美异之别,另有音高、音长之分。

据《三国典略》记载,五代后魏末期,江苏一带有位盲人很能听声气识人。有一天,他被人带到北方,当时的渤海王高澄想证实一下这个盲人识人能力的虚实。于是他召集了高洋、赵道德、刘桃枝等几位手下,自己也混迹其中,让盲人分辨。听了赵道德的声音,盲人说:“此人是贵人。”听了太原公高洋的声音,盲人说:“此人当为人主。”听了刘桃枝的声音,盲人说:“当代王侯将相皆死于其手。但此人只是一个鹰犬,不过是受人指使而已。”听了高澄的声音,盲人无动于衷。有人私下用手指掐他,提醒他注意。盲人没有办法,撒了个谎,说高澄几年后也应当为王。高澄听了,顿时狂傲地说:“我这一帮家奴都大富大贵,何况我呢!”后来,由于刘桃枝诬告朝廷有人谋反,后齐诸王大臣多被赐死,高澄竟被其厨房的伙夫所杀,其弟高洋受禅,为北齐文宣王。盲人仅凭声音就能断人吉凶福祸,并且这般应验,不能不令人惊奇。

人类的声音,由于人与人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先天禀赋不同,后天修养不同等等而有很大差异,所以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富与贫。

既然如此,那么声音便与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状况,以及未来的生存前景有一定关联。但是如果说声音能够决定人的一切,则未免虚妄不实。成功的歌唱家,一般都有苦学苦练的经历,但是如果天赋不高,单靠苦学苦练,是很难成为歌唱家的,不过声音对人生存的意义不能过分夸大。不少社会名流人物,其讲话、演说的声音,实在令人不敢恭敬,而其才气不能不令人高挑大拇指,这就是明证。

声音是内在情感的反映

《礼记》中曾谈到内心与声音的关系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到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外在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变化而变化,是外物使它那样。

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所以一个人如果内心平静时,声音就会舒缓和顺;一个人如果内心清顺畅达时,声音就会清亮和畅;一个人如果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声音就会偏激热烈。

有关闻声辨人,《逸周书•视听篇》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内心伪善的人,说话声音紧张而且结结巴巴,这是心虚的表现;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长流,不紧不慢。

郑子产一次外出巡察,突然听到路边传来妇女的悲恸哭声。一位妇人正在丈夫新坟前面哀哭亡夫。人曰人生三大悲,其一为中年丧夫,可见该妇人的可怜。随从们面视子产,听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子产听了一会儿,却命令他们立刻查捕那名女子。随从们都迷惑不解,郑子产解释说,听那妇人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反蓄恐惧之意,故疑其中有诈。于是,随从们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审问的结果,是妇女与人通奸、谋害亲夫。

日本有一位研究语言学的学者,他对人的声音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声音加神态等于魅力。他曾经在一本书中写道:

“我曾经到电视台去参加评审工作,在电视台的大厅中看到一大群既紧张又精神高昂、等待上电视节目的观众,到处都是闹哄哄的嘈杂声音;这时,我听到了节目主持人某某的清晰声音,这个清晰的声音清楚地穿过这些噪音,并且有着震慑压场的作用。这时,我恍然了解到,这声音就是他仗以成名的利器啊!”

其实,单纯地听对方的声音或经由对方说的话来加以判断对方的性格,不同的声音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经过心理学的调查,大致形成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音低而粗。这类人生活在现实里,性格成熟潇洒,较有适应力。

第二,声音洪亮。表示此人精力充沛,具有艺术家气质、有荣誉感、有品位、有热情。

第三,讲话的速度快。代表此人朝气蓬勃,活力十足,性格外向。

第四,外带语尾音。这种类型的人,精神高昂,有些女性化倾向,具备艺术家气质。

以上这四种类型的声音,不论在交易或说服的工作上,都具有较为正面的作用。同样地,也会有产生负面作用的声音:

第一,鼻音。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这种声音。

第二,语音平板。较男性化,较沉默、内向、冷漠。

第三,使人产生紧张压迫的声音。这类人很自傲,喜欢用武力解决事情。

综合以上叙述得知,好的声音和谈话技巧能提高说服力。由于每个人的声音不同,怎么才算好呢?最大的要求是音粗而低,说话速度快,尾音明亮。这样的声音能给人一种值得信任、积极、潇洒、有领导才能的印象。

听声察音,通过声音识人

通过人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说出的不同话语,来透视一个人的心术,是很有道理的。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方面来说,既可由声来看人,又可由音来看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需两者结合来识别人的心思。

《春秋左氏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杨食我刚生下来时,子容的母亲去告诉婆母说:“大伯母生了一个儿子!”婆母要去看望,走到厅堂时,听到杨食我的声音便掉头而回,说“是豺狼一样的声音!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恐怕要亡掉羊舌家族了!”于是没有看望杨食我,而后来杨食我与晋国另一公族祁奚的孙子祁盈是好友。公元前514年,祁盈的两个家臣祁胜和邬臧互相交换妻子,祁盈大怒,把他们囚禁起来。大夫苟跞受了祁胜的贿赂,就到晋顷公那里说祁盈私自抓人,晋顷公就把祁盈逮捕起来。杨食我觉得晋顷公处事不公,就帮祁家杀死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

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通过人的声音可以判断人的心性气质,这样一来,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就可“判断出来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婴儿小孩,精血虽未充实完备,但是其才气性情的美好丑恶,也很容易被有识之士看破。

《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生下来不满一周,当时的大权臣温峤见到了桓温说:“这孩子骨相奇特,容貌非常。”就对他的父亲说:“让他哭一声看看!”等听到桓温的哭声,温峤便说道:“这真是一英雄人物!”

长大成人以后,桓温果然生就异相,他的朋友刘惔评论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由于刘惔对桓温很了解,“知其有不臣之志”,经常对别人说:“温不可使居形胜之地,其位号常宜抑之。”少年桓温本来就胸襟豁达,对此也不在意,后来桓温出去打猎,碰到刘惔,刘惔见桓温手提大刀,就骂他:“老贼欲持此何为?”桓温回答说:“我不为此,卿安得坐谈乎!”

后来庾翼继任大权臣,说“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在庾翼推荐下桓温当上了驸马和徐州刺史,并且靠着奇袭成汉而一战成名,官拜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

桓温战功赫赫,从来没有失过手,成为不败的名将,也树立起了自己说一不二的威望。几年后,桓温又向前燕发动了更猛烈的第三次北伐,但这次他却碰到了百年难觅的战争天才慕容垂。在慕容垂神出鬼没的骑兵战术攻击之下,桓温的四万精锐遭到惨败,只逃回来六七千人。经此一败后桓温信心尽失,变得好猜忌和刚愎自用,非常投入地钻研如何谋朝篡位。

桓温的野心越来越大,身边围了不少喜欢溜须拍马的大臣。有趣的是谢安居然也是其中之一。有一回谢安看见桓温远远地走过来,便赶紧拜倒在地,他的举动把桓温吓了一跳。谢安就回答说:“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者。”

不过谢安主动谄媚桓温更多地是迫于形式。当桓温准备逼迫皇帝禅位给自己时,谢安就教了皇帝一招:哭。于是桓温每次觐见皇帝,“帝便泣下数十行”,桓温总没办法下手。后来皇帝死了,留下遗言让桓温担任如同诸葛亮、慕容恪那样的辅政大臣,桓温对此非常失望,竟然气病卧床不起,就派人催促职掌内务的谢安给自己加封九锡之礼。桓温以雄武之才专擅东晋朝政,甚至想窃取东晋的江山。谢安听说桓温病重,就故意拖拉着不办,桓温因此气死。

听声察音的说法,虽然很难准确地解释,但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事实是:男人生性气质刚强,所以声音就舒缓粗壮;女子生性气质柔和,所以声音就温润和蔼、美丽媚人;年龄大的人心力已衰耗殆尽,所以其声音就松驰和缓,而婴儿幼童心气充盈饱满,所以其声音就迅疾爽脱。

闻声相思,其人斯在

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气流冲击声带,声带受到振动而引起空气振动而产生的,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物理现象。人的社会属性,使人的声音又结合了精神和气质的属性。古人讲,心动为性,意思是,声音的产生依靠自然之气(空气),也与内在的“特性”密不可分。声音又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都有变化,这与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闻声辨人的基础。

古人历来是比较重视声音的,认为声音是考察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做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在五行分配上,相学把声音分为: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火声,特点是焦浊暴烈;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不仅声音可必帮助我们观察人、了解人,就是那些被人调弄演奏的乐器也可以反映出调弄、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声音从人的喉舌发出,而乐器的声音则由人的手弹拨打击乐器而产生,人的喉舌虽然与乐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产生声音的原始的、内在的动力则是一样的。所以,有识之士能够从一个人的内心焕发出来的声音来看准对方,就像曾国藩在这一节中所说的“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而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的典故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论语》记载孔子在卫国时打击磐石,有人身背草编的筐子走过孔家门口,说道:“这个击磐的人很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这人又说道:“庸鄙拽陋啊!怎么那样固执呢?大概是没有人了解自已吧!击磬的声音深切激越,但表达的感情则是浅显平易。”

《吕览•季秋纪•精通篇》记载:钟子期夜晚听到击磐的声音,感到十分悲伤,便派人把击磬的人召来问道:“您击磬的声音为什么那样悲哀呢?”击磬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因杀人而被处死,我的母亲因此被罚为公家酿酒,我自已被罚作公家的击磐人;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母亲了,我思量着如何能赎回母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我自家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十分悲哀!”钟子期感慨地说道:“伤心啊!伤心啊!人心不是臂膀,臂膀也不是术椎、石磐,但是人的心里伤心悲痛,而木椎、石磬都有感应!”

《后汉书•祢衡传》记载,弥衡为渔用百姓击鼓免过时,步履缓慢。容貌神态都大不一样,声音高昂激越,悲壮感人,听到的人无不感叹,悲愤不已。

《晋书•王敦列传》记载:晋武帝曾经召见时贤一起谈论声伎艺文之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见解,众说纷纭。只有王敦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好像与自已没有关系,但气色十分难堪,说自己只知道击鼓作乐。于是挽袖振袍,挥椎击鼓,鼓声和谐激昂,而王敦本人更是神气自得,旁若无人一般。当时举座时贤之辈均为王敦的雄迈豪爽的风度倾倒而赞叹不已。

以上的事例虽然击打的是乐器,但通过击磐、击鼓表现人的心性气质是十分明显的。这也足以证明,通过乐器的调弄演奏也可以观察人的善恶智愚、清浊正邪。

二 辨声之法

原鉴

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石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1);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2):市井之夫,何足比数?

注解

(1)喋喋利口:喋喋不休没有停顿。

(2)喈喈混谈:口齿不清,说话含糊不清。

译文

“声”和“音”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声,是由发音器官的启动而产生的,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时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能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辨识声相,最重要的是鉴别人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喜悦之声,好似折断翠竹,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惊雷,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好比击破薄冰,破碎而凄切;快乐之声,则像雪花被风吹起在空中飞舞,轻盈洒脱。总之,都以轻扬清朗的为最佳。如果是发出雄浑刚健的阳刚之声,那么像钟声一样宏亮粗犷,就是高贵之相;而像锣声一样轻薄飘浮,那是卑贱之相。如果是温存文秀的阴柔之声,那么像公鸡打鸣一样清越悠扬的,是高贵之相;像青蛙鸣唱一样喧嚣鼓噪,是卑贱之相。一个人的说话声,远处一听,刚健激越,而近处细听,却又悠扬清脆,声起的时候如乘风而起,悦耳动听,停止的时候如琴师拍琴,从容自如,这是最上乘的声相。俗话说,“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牙齿含而不露”,这也是上乘声相。有的人发声散漫虚浮,缺乏余韵,像荒郊旷野中的野牛哀鸣;有的语速急切,断断续续不达部位,像夜深人静时的老鼠在咯吱咯吱偷吃东西;或者嘴快气促,语句一句紧接一句,喋喋不休没有停顿;或者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含糊嗫嚅。这几种说话声,都属于市井之徒粗鄙庸俗的声相,又怎么可能与上面那些声相相比呢?

评鉴

这一节曾国藩举例说明了声相的好坏,并把“声音”的“声”和“音”作了区别对待。依阴阳学说划分的话,声相当于阳,音相当于阴。这就好比一口钟,被敲击时发出的“噔”是声,而棒离开钟之后钟仍有“嗡——”的余响,这就是音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说的“音”的美妙。

曾国藩的张弛之道:忙里偷闲,紧中有“松”

古人认为“声”是发声器官启动和紧张工作时的声响,而“音”是发声器官停止工作和松弛时的余音。声主张开,音主收敛,这是紧和松、张和弛的辩证关系。有张有弛,才是正道。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一张强弓,总被拉满,真正用的时候就会失去劲道。所以成大事者需要张和弛相结合,做到张弛有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中国人很早就总结出来的办事方略。对于做大事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面对空前的危机、复杂的变局,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惨败。而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让一个人或几个人承担一切,即使是罗汉也能压弯了腰。在此情况下,就要有轻重缓急,有分寸,有节奏,一张一弛。有时需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丝毫疏忽不得,有时则要好好地放松自己,养精蓄锐。无论为官、为将,还是从事某些专门的事业,这几乎都是必需的。

曾国藩在巨大压力下能肩挑重担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道”。

曾国藩明里不谈一张一弛,他把这番道理归纳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字——松,称之为“松字诀”。公元1859年,曾国藩奉命统筹全局,负责统一指挥围剿太平军的事宜。此时他重新出山仅一年,事务繁杂,他又不敢放松,以免失误。即使如此,还是发生了三河镇惨败,李续宾所部湘军百战精锐6000人全军覆没,曾国藩之弟曾国华也在此役中战死。此役对湘军是一极大打击。经过一番休整,曾国藩重新振作,与胡林翼悉心筹划,于这年十月份,制定了一套分四路进攻太平军的方案,曾国藩亲率第一路,由宿松、石碑进取重镇安庆。

此后,曾国藩随军从建昌大营出发,前往安徽境内。每日早起晚睡,行军四五十里。一般士兵尚无所谓,曾国藩一介书生,体质又不好,颇感劳顿。他一个人还要筹划全军的用人、筹饷、军械、作战等各项事务,心情一直很紧张,甚至长时间失眠,影响了身体健康。11月2日,曾国藩随军行走40里,到天门扎营。忙完了一天事务,他抽空温习《诗经》,在诵读过程中,渐渐体悟到一种闲适的味道,心情顿觉舒畅。经过一番反思,他觉得这些天太过紧张,以后做人办事,应当采用“松字诀”,适当的时候,要放松自己,松弛紧张的神经,调整沉闷的情绪,减轻精神和身体的负担。

要做到真正的放松并不容易。首先要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在这方面,曾国藩用的是“缓字诀”,当缓之处,留下余地,以免操之过急,忙中出错。

要达到放松的效果,并非什么事都不做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放松,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有些人把纵情玩乐、蒙头大睡当做放松,实际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夜间睡眠充足,再睡等于浪费时间,而且也会导致人头脑浑沌,精力不集中。纵情玩乐,会使神经更加紧张,反而收不到放松的效果,还容易像暴饮暴食那样,对人的身体、精神状态产生危害。在这方面,曾国藩用的是“暇字诀”,忙里偷闲,放松不求时间多,而求质量高,不在休息中,而在办事中。曾国藩在与朋友、部下的谈话和书信中,经常说一些笑话,既缓和了气氛,也调整了情绪,同时寓乐于办事之中。他每天坚持写字、读书,转移下注意力,既能陶冶性情,又可使神经情绪得到放松。

然而要从根本上达到“松”的效果,必须在心态上有根本调整。有些人每天工作效率很低,却经常喊忙。其实他并非真忙,但他为什么觉得忙呢?因为他心里忙,为了一件事,他整天心都放不下,甚至吃饭、睡觉也不能安生,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感到忙碌、紧张。对某些事太过于在意,就会高估其重要性,往往会付出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是太过执著之故。在这方面,曾国藩用的是“淡字诀”。他汲取道家学说精华,使自己保持恬淡闲适的胸怀,凡事向宽处想,不为某种事而纠缠不已。从心态上进行放松,是“松字诀”最高境界。

曾国藩一生勤勉,做学问则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做事则事无巨细,必定躬亲,学诸葛亮的风格,因此他的操劳和付出远多于旁人。他所办之事是扭转危局的大事,其紧张程度非常人可知。然而曾国藩不仅能坚持下来,还卓有成效,可以说,得力于“松字诀”不少,而这其实也就是得力于张弛有道。

三 辨音之法

原鉴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处曲中见直。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1)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2)是也。凡人说话是声,其散在前后左右者是音。开谈若含情,话终多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口阔无溢出(3),舌尖无窕(4)音,不唯实厚(5),兼获名高。

注解

(1)尖巧者:指圆滑机巧的人。

(2)禽无声,兽无音:飞禽鸣叫,绵曼之气有余,豪迈雄壮之气不足,是谓禽无声;野兽吼叫,刚猛有余,曲折婉转之意不足,是谓兽无音。

(3)口阔无溢出:口宽大但声气却不溢出。

(4)舌尖无窕:口齿灵活但不轻佻。

(5)实厚:指修养深厚。

译文

音,是声的余韵,跟声差别并不大,两者的差异可以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听出来。贫穷卑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机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矫揉造作。这种情形就是俗话所说的“禽无声,兽无音”。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把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如果说话的时候饱含感情,话说完了仍有余响余音,这种人不只是温文尔雅之士,而且可以称得上是国士。如果说话的时候,虽然口长得较宽大,但声气却控制自如,口齿灵活而不轻佻,那么这个人内在的修养很深厚,而且还会获得很高的名誉。

评鉴

音是声的余响,由声和音来识别人物的心性能力,两者异曲同工。《冰鉴》本节阐述了通过音相识人的道理。

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

“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这个论断正确与否,值得推敲。有声无音,即是讲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响,但在空中没有什么余响,相当于是枯涩单调的声音,没有浑响效果。有音无声,指气息冲击声带,却没发什么声音,仅在空中有余响。这从物理声学现象上是讲不通的。因此说,仅凭声音的高低悦哑,不与语气、语势、讲话内容相结合,是不能够正确鉴别人才的。声音只是一个参数,结合在话语内容之中,不能够单列出来,凭此一点断人才性。

“禽无声,兽无音”。《冰鉴》以动物作类比,补充说明有声无音者贫贱,有音无声者尖巧。从事理来看,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莺语间关,燕声呢喃,春雨婉柔,增天地美色。百鸟齐鸣,嘤嘤啘啘,啁啁啾啾,这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但对行事立功的人来讲,总觉得绵曼之气有余,豪迈雄壮之气不足,是谓有音无声的缘故。而荒山旷野,大漠草原,朔风劲草,丛林万千,狮吼狼嗷,野兽出没,森气弥漫,惊骇突兀,虽然豪气干云、威猛肃杀,刚健铁尺,却是刚猛有余、曲折婉转之意不足,这是兽无音的缘故。用在人身上,有音无声的傲气不足,骨气不足,刚气不足,因此多为贫贱所困;有声无音的婉转不足,柔情不足,血性不足,因此多属尖巧无情残忍之辈。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属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

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公元前626年,越椒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椒当了令尹。后来,越椒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

不久,越椒又想篡夺王位,楚庄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质同他讲和,可是越椒不同意,于是双方便摆开阵势交起战来。越椒死在乱军之中,其儿子贲皇逃到晋国。越椒的“狼子野心”发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势在必然的事。

通过“音”来探查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声音是气流通过声带振动时发出的声波。人体对声波的感觉并不是没有限度的,人的听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是频率20赫兹到2000赫兹之间的声波,低于20赫兹和高于2000赫兹的声波是人无法感受到的。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声音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人复杂的心理效应。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纯浊,都能显示出异常复杂的情感。

声音是语言的外壳。细究起来,“声”和“音”是有区别的,“声”和“音”各有所指,各有侧重点,不能一概而论。

由音能辨人之“征”,人的喜怒哀乐,必在音色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极力掩饰和控制,都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轶事。孔子去齐国的途中听到一阵十分悲哀的哭声,于是他对弟子们说:“这个哭声虽然很悲伤,但不是悼念死人的哀声。”孔子随后迅速向前走,遇到了那个哀哭的人。孔子下车询问他的名字,知道他叫丘吾子,孔子问道:“这里不是悲哀的地方,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丘吾子长叹一声,回答说:“我一生有三大过错,至今年老才深深觉悟到,但追悔莫及,因此痛哭。”孔子不明白其话中的意思,便一再追问,丘吾子才说:“我少年时代爱好学习,周游天下,等回来时我的父母都死了,作为一个儿子竟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这是第一大过失。我做齐国臣子多年,齐君现在奢侈骄横,我多次劝谏都不被采纳,这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交友无数,不料到后来都绝交了,这是第三大过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而一去不回的,是时间;不能再见到的,是父母。我是个大失败者,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说完,丘吾子便投水而死。

像丘吾子这种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信心不强,缺乏勇气,一旦遭到失败,便灰心丧气,沮丧颓唐,乃至一蹶不振。如果站在成功者的立场来看,丘吾子并不了解失败的内涵,他只知道抱怨生活,一味痛苦,最后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在所难免。如果丘吾子以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承受力量,将一般人判定为失败的事物从他的心中排除,那么,他就能够冲出重围,坚定地往前走,这世界在他眼里就会变得很小很弱,他自己一定变得很大很强。

人到了这种悲伤而自杀的地步,他的哀情可想而知。而孔子从声气识别出丘吾子的哭声不是为了死者,而是有其他的原因,足见孔子识人之能。

以上的闻音辩人是比较浅层次的,深层次的是由声音听出人的贵贱吉凶,身高体重、健康情况、学历身份、职业职务等。

心胸宽广、志向远大的人,声音平和却不缺乏力度,有雄浑沉厚之势。从身高来看的话,个子高的人因为丹田距声带、共鸣腔远,气息冲击的距离加长,力量弱化,因此声音多显得细弱;身矮的人则往往声气十足,因为距离短,气息冲击力大,声带与共鸣腔易于打开。当然,如果是受过发声练习的人,又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