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须眉总论

原鉴

“须眉男子”,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此言眉主早成,须主晚运也。然而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1):郭令公半部不全,霍骠骑一副寡脸(2)。此等间逢(3),毕竟有须眉者,十之九也。

注解

(1)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古代相学认为,面呈紫色的人,属于金形带火,属逆合,主“其贵非常”,所以面呈紫色没有胡须也能富贵。暴腮即腮部暴突者,是封万户侯的贵相,所以腮部暴突者缺少胡须也荣显。

(2)郭令公半部不全,霍骠骁一副寡脸:郭令公即郭子仪,因曾任中书令,故世称郭令公,唐代名将,因平定“安史之乱”而多次受到朝廷封赏,因而名满天下,但传说他的须相不佳,所以有“郭令公半部不全”之说。霍骠骁即霍去病,因曾任骠骁将军,故世称霍骠骁,因立有驱逐匈奴的大功而名垂千古,但传说中他的须相也不好,所以有“霍骠骁一副寡脸”之说。

(3)此等间逢:此等,这一类。间,偶然。这一类只是偶然的情况。

译文

人们常说“须眉男子”,这就是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名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还没有见过既无胡须又无眉毛的人而称为男子的。人们还常说“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这两句话则是说,一个人少年时的命运如何,是要看眉毛的相,而晚年运气怎么样,则以看胡须为主。但是也有例外,脸面呈紫气,即使没有胡须,地位也会高贵;两腮突露者,就算胡须稀少,也能够声名显达;郭子仪虽然胡须稀疏,却位极人臣,富甲天下;霍去病虽然没有胡须,只是一副寡脸相,却功高盖世。但这种情况,不过是偶然碰到,毕竟有胡须有眉毛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评鉴

此篇开始即引“须眉男子”一语,就是着重强调“须眉”为表现“丈夫气概”的条件,绝对不可轻忽。

眉主早成,须主晚运

凡是眉相好,使人显得英俊秀挺,聪明伶俐,最容易给人留下美好又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加施展抱负和实现自我的机会,使其可能少年得志,所以才说“眉主早成”。

中国医学认为:“须”属肾。大凡胡须丰满美观者,是应为肾水旺、肾功能强。而肾旺是一个人身体健康和精力旺盛的重要原因和必不可少的条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意志力常常也很坚定,工作起来很得心应手。经过日积月累,到了中晚年,事业就有所成。再者在传统社会中,以多子多孙为贵。肾是生殖系统的根本,肾水旺,肾功能强,自然易多子多孙,而多子多孙意味着多福,所以才说“须主晚运”。

郭令公半部不全,霍骠骑一副寡脸

曾国藩认为,虽说“眉主早成,须主晚运”,但这也是一般情况,“紫面”、“暴腮”者就不在此列,曾国藩还特意举了郭子仪和霍去病两个例子。霍去病虽说立下不世之功,但毕竟死得过早,死时年仅24岁,所以其命相难言完美,我们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郭子仪这个人。

唐朝天宝年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体格魁梧,鼻如悬胆,额如覆肝,甚感可惜。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生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领朔方军(驻今陕西靖边县境)从北线进攻安禄山,此后累立军功,先后以功进位司空、代国公、中书令、汾阳郡王。唐德宗即位后,尊其“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唐肃宗李亨曾对他说过“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意思是,李唐的天下是因郭子仪之功而复得的。

古往今来,功高震王而被奸臣谗陷、被人主疑忌不得善终者不可胜数。但郭子仪以重造乾坤之功立身朝堂二十多年,位极人臣,安享穷奢极欲之福寿,同僚不嫉妒不诋毁;肃宗、代宗、德宗三个皇帝更迭,却没有一个皇帝疑忌他。

人们对他不嫉不非,与他做官谨慎小心、待人宽和诚实有关。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底,唐代宗因郭子仪功高,要给他加“尚书令”的头衔。这“尚书令”是无比显贵的官衔。唐时中央机关有“三省六部”,其中尚书省统领百官,其首脑为“尚书令”。唐太宗李世民未做皇帝前曾做过此官,此后此官一直空缺,直到唐代宗儿子雍王李适立为太子之前,因曾立有大功,才一度加此头衔。

面对这无比的荣耀,郭子仪却诚恳固辞道:“太宗尝践此官,故累圣旷不置员,皇太子为雍王,定关东,乃得授。渠可猥私老臣,隳大典?且用兵以来,僭赏者多,至身兼数官,冒进亡耻。今凶丑略平,乃作法审官之时,宜从老臣始。”(《新唐书•郭子仪传》)因郭子仪坚辞,唐代宗只好作罢。不用说,郭子仪这种谦恭识大体的做法,使唐代宗衷心赞许。

郭子仪在被人谮毁时从没有丝毫怨恨并绝对服从皇帝的调遣。引《旧唐书》本传上说,“前后遭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这里所说的“诏命征之”,是皇帝对权臣特别是拥兵的权臣常用的一种考验手段,就是看那拥兵在外的权臣是否能丢下部队立即亲自奔赴皇帝这里。如心中有鬼,就会不离兵营帅府拒不赴召。但郭子仪表现得坦荡无私,一见召他觐见的诏书,立即放下自己做的事,马上去见皇上。这样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皇上自然就不疑忌他了。那些挑拨构陷的谗言也就失去作用了。

还有一次,时间是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郭子仪曾奏请朝廷任命一个人做县官,朝廷没有答复。僚佐们互相议论说:“凭郭老令公的功勋德行,奏请一个属吏做个县官上面都不答应,宰相怎么这样不晓事?”这里明指宰相,实际上也是说皇上做得不对。

郭子仪听到后,不是附和僚佐,也不是简单地怒斥僚佐,而是要僚佐们祝贺自己,他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藩镇武将不少人拥兵胁迫朝廷,凡所请求,朝廷无不委曲同意。这不是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朝廷疑忌他们又暂时无可奈何他们的一种应付措施。而现在我请求的事,皇上认为不应该那么办就不表示同意,这正是说明皇上没有把我当成拥兵要挟朝廷的一般武将,是对我亲厚信任的表现。“诸君可贺矣,又何怪焉?”

郭子仪的这番话不但说服了自己的僚佐们,也表现出他对皇帝的赤诚之心。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正月,郭子仪入朝,宦官头目鱼朝恩迎接郭子仪并请他顺路漫游他自己建造的章敬寺。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建寺之功,朝廷中另一权臣元载唯恐鱼朝恩和郭子仪乘此机会相勾结,不利于自己,便悄悄派人请郭子仪的属官转告郭子仪说,鱼朝恩可能要在寺中谋害郭子仪。郭子仪不相信,那个属官出于对主人的忠诚,告诉了郭子仪手下众将,武将们要求派三百人内穿铠甲保护郭子仪,郭子仪正义凛然地说道:“我是国家的重臣,鱼朝恩如果没有皇上的命令,怎么敢害我?如果他有皇帝的命令,你们披甲执刀保护我又有什么用,难道你们要违抗圣旨吗?”于是只带几个家僮前往。

鱼朝恩见郭子仪随行人员极少,很是惊奇,郭子仪将事情如实说出,并且说,恐怕带的人多您要杀我太费事。鱼朝恩感动得涕泪交流,握着郭子仪的手说:您若不是忠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娶唐代宗的第四个女儿升平公主为妻。大约在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二月,小夫妻吵嘴,可能是升平公主言语之中说自己是公主,出身高贵,郭暧气怒之下说:“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意思是说,你仗恃你爸爸是皇上吗?我爸爸不稀罕做皇上!

这种“比父亲”的吵嘴,在当时社会里,郭暧的话实际上犯了对皇上“不敬”的大罪。当时升平公主一气之下坐车跑到宫中告诉了唐代宗。唐代宗倒是明白事理,安抚公主道:“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耶?”意思是,这件事你是不明白的,他说得确实对。如果他们想做皇上,天下早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当下劝公主回到郭家去。

郭子仪知道了这件事,马上认真起来,将郭暧囚禁,押到朝堂待罪,唐代宗说了一句名言:“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郭子仪见皇上不肯处治郭暧,回府后自己将郭暧杖罚数十。

另有一则故事,是说在郭子仪的晚年,他退休家居,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来拜访郭子仪,当时郭子仪正被一班家里所养的歌伎们包围,正在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会客室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太过于丑陋,最怕人说他,哪个说他他必心里记恨。我不让姬妾见到他,是怕她们见到他的丑样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现在他是小官,万一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我这样做,是给他留点情面,也是为我们郭家留下后路呀。”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人得势,害了不少人,总是将自己的敌人置于死地,以前笑过他的人也都被狠狠地修理过,但他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的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谨慎的郭子仪消弭得不着痕迹。

从以上几个事例,不难看出郭子仪面对功绩和荣宠的审慎之道:郭子仪以他一以贯之的光明坦荡为经线,用谨小慎微的敏锐为纬线,在安享富贵盛名之际又能警觉地未雨绸缪,让名噪一时得以留名一世,福禄寿全完成人生功德圆满的谢幕,生前死后,显耀之至。

曾国藩的“须眉精神”

《冰鉴》中所说的“须眉”一词除了指胡须和眉毛以外,还是合格男人的代名词,“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即是此意,是否须眉,如果用现代口语来表达就是,“是不是男子汉”,“够不够男人”。所以,不管须眉面相预示的命运如何,一个男人,首先必须在心理上认可男性角色,承担男人的责任,树立起一种“须眉精神”。当然,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已不局限于男人拥有。

古代社会,几乎所有男人都被要求担负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身为“须眉男子”,都得有为家光宗耀祖、为国尽忠尽职的责任心。这就是“有为”的要求。所以这一节特别强调须眉之相对男人一生仕途的影响。

而对曾国藩来说,“立志”是他一生遵守的“须眉精神”。他能够功成名就,成为古代“须眉男子”的代表人物,正源于他的志存高远。我们回顾他的官场经历,就不难发现立志对他获取成功的重要作用。我们这里从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来看立志的重要性。

少年时期的曾国藩为了立志向上学有所成,在涟滨书院改号为“涤生”,意在“涤其旧染之污”,涤除旧习,焕然新生。从改号可以看出曾国藩努力求学,希图长进的志向和决心。

经过刻苦的攻读与名师的指点,曾国藩的学业果然大有长进。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曾国藩年23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考中了秀才,而他的父亲曾麟书苦苦拼搏了20多年,才于前一年考取了这份功名。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冬天,曾国藩中举不久,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独自登上赴京的路程,准备为实现读书人的最高愿望而奋斗,那就是参加次年春天的礼部会试。到京后,曾国藩找到在京的长沙会馆住下,便不顾一个多月长途跋涉的旅途劳累,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但考进士谈何容易,有多少士子终身困顿场屋也未得题名金榜,曾国藩的初次会试也名落孙山。

这年恰逢皇太后的六十大寿,按惯例要增设恩科一次,所以年后还有一次机会。从湖南到北京,千里迢迢,来回的路费不少,加之往返又要花去许多时日,耽误读书。曾国藩征得祖父和父亲同意,便在京留住一年,筹侍参加恩科会试。在此期间,曾国藩谢绝一切交游,在会馆闭门读书。

曾国藩在京居住一年多,眼界渐广。除了继续勤研精读经史,苦修八股文之外,也对唐宋诗和古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觉得古文远比八股文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他特别喜爱韩愈的古文,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研读,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曾国藩对韩愈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更提出“不平则鸣”的口号十分赞赏。对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其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之类警句反复吟哦。曾国藩通过对韩愈古文的研读理解,从中学习了古文的途径、方法,深深体会到作者的道德修养是作文的根本。这对后来以他为主的“湘乡文派”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留京苦读勤练,这年恰是他25岁生辰,遥望南天,更抱有澄清天下之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乙未岁暮杂感》诗道: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从这诗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怀有非凡的志气,一个25岁的青年,竟想气吞云梦,铲平君山,斩蛟屠鲸,令人刮目相看。

但到了恩科,曾国藩又没有被录取。他虽然颇感失望,但想到自己才只有26岁的年纪,将来的机会尚多,这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曾国藩会试不中,并没有灰心,他不认为留京一年为虚度。通过一年研读唐宋古文,他已摸到了古文的门径,加上练字不辍,书法也大有长进。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又值三年大考,曾国藩再次进京会试。放榜出来,曾国藩考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在许多人看来,能够金榜题名已经足以兴高采烈、光耀门楣了。但心高气傲的曾国藩却认为虽中进士,且名列三甲,但按照惯例,三甲进士多不能入翰林,因此又羞又愤,当天便欲买车回家。由于一位朋友的多方挽留劝慰,并答应为他帮忙,才使曾国藩回心转意,按时参加了朝考。结果,复试、殿试、朝考,曾国藩的成绩都很优异,列一甲第三名。试卷进呈道光御览之后,道光皇帝又特别将他提为一甲第二名,他如愿已偿地进入翰林院。

曾国藩少年立志,决心做圣贤,一生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到晚年已位极人臣,身名俱泰,仍然矢志不渝地学习,初衷不改。其立志之坚定,持志之高远,的确足以垂范后世男子。

二 眉相之辨

原鉴

眉尚彩,彩者,梢处(1)反光也。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所谓“文明气象”(2),宜疏爽不宜凝滞。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倒竖者,上也;下垂者,最下。长有起伏,短有神气;浓忌浮光(3),淡忌枯索(4)。如剑者掌兵权,如帚者赴法场。个中亦有征范(5),不可不辨。但如压眼不利,散乱多忧,细而带媚,粗而无文,是最下乘。

注解

(1)梢处:指眉毛梢部。

(2)文明气象:意思是人类进化的标志。

(3)浓忌浮光:眉毛如果浓忌讳虚浮的光。

(4)淡忌枯索:眉毛如果淡忌讳形状像一条干枯的绳子。

(5)征范:迹象和征兆。

译文

眉毛推崇有光彩的类型。所谓光彩,就是眉梢显露出来的光泽。富贵之人,通常在眉毛的根部、中部、尖梢处现出三层光彩,也有的只有两层,甚至有人只有一层。平常说的“文明之象”,指的是眉毛要疏密有致,清爽开朗,不要呆板凝滞,过于厚重浓密。最好是一眼望去,有乘风翱翔之势,这是最佳的眉相。如果看上去像一团泼散的墨汁,那是最次的眉相。双眉倒竖,呈倒八字形,是好的眉相。眉下垂,呈八字形,是下等的相,眉毛如果比较长,就得要有起伏,如果比较短,就应该昂然有神,眉毛如果浓忌讳虚浮的光,眉毛如果淡忌讳形状像一条干枯的绳子。双眉如果像两把锋利的宝剑,必将成为统领三军的将帅,而双眉如果像两把破旧的扫帚,则会有杀身之祸。另外,这里面,还有各种其他的迹象和征兆,不可不认真地加以辨识。但是,如果眉毛过长并压迫双眼显得目光迟钝;眉毛散乱无序,目光忧惧无神;眉型过于纤细而显媚态;眉型过于粗厚,没有文秀之气,这些都属于最下等的眉相。

评鉴

这一节主要讲述如何辨眉相。

《黄帝内经》上说:“藏精于骨,现精于眉。”意思是说,人的精液是隐藏在骨髓里面的,但是可以从一个人的眉毛上显示出来。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不准确。但是眉毛浓黑润泽的人,精力一定是很充沛的,精力充沛的人,性能力就强,这是不言而喻的。

有关解剖学书籍记载,人眉毛的形状、颜色、长度,生长的部位,两眉间的距离都与其父母的很相似,具有较强的遗传因素。眉毛的生长寿命约3—4周,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眉毛的作用是防止从额上淌下来的汗流进眼睛里。这些都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的。

从相学角度来看,眉毛在反映表情及性格上,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时值今天,像“从您的眉毛看您是贵人相,您,大智大德,命该富贵,位居高堂,只可惜您现在是运交华盖,不过,明年起必然时来运转”,这一类从眉毛上得出评判,比解剖书上的解释更令人感兴趣。诚然,这些都是出自算命先生的嘴,难免有信口雌黄之嫌,我们尽可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通过眉毛识人在现实中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古人对眉毛的四个要求

眉主早成,眉毛反映的是人的早年运势,蕴积的是先天的精气神,所以古人比较看重男性的眉相好坏。古代相术家对眉毛的要求有四个方面,即“秀润有光”、“疏爽有气”、“弯长有势”、“昂扬有神”。具备这几项说明人的身体健康。

一、秀润有光之眉

在古人对眉毛的要求中,以“秀润有光”最为重要。一个人的眉毛如果有光彩,那就如同珠宝熠熠生辉,整个人看起来就会神采飞扬。相反,如果黯然失色,就如同蒙蔽之珠,整个人看起来也就无精打采。

另外,在通常情况下,年轻人或身体健康者的眉毛都显得秀润有光,而年老或体弱多病的人,眉毛往往比较干枯且缺少光泽。所以,眉毛的光亮,还显示了一个人的生命力和精神。

二、疏爽有气之眉

曾国藩认为,“所谓‘文明气象’,宜疏爽不宜凝滞”,意思是说既为文明时代的人,就应该有颇具文明气象的双眉,其眉毛“宜疏爽不宜凝滞”。这里的“疏爽”就是“清秀”的表征,而“凝滞”则是“俗浊”的表征。人的相(无论是眉相,还是面相、体相)贵“清”而忌“浊”。所以,人的眉毛要有文明气象,首先就要“疏爽”。

三、弯长有势之眉

具备弯长有势的眉毛,正如《冰鉴》所说的“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可以这样说,这种眉毛具备了光亮、疏爽、气势和昂扬的优点,给人留下一种很好的印象。人们认为,这种人把立德、立功、立言三项全占了。一个人即使只有其中一项,也会叫人刮目相看,而三项都占的人自然容易成功。

四、昂扬有神之眉

眉毛“昂扬有神”,其主人大多性格稳健,清贵高雅。有这种眉相的人,既能享受富贵,而且寿命也长。相反,如果眉毛太短,甚至露出了眉骨,又缺乏应有的生气,就会给人一种单薄的印象。这种人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会招来无端的麻烦。

三 须相之辨

原鉴

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多者,宜清、宜疏、宜缩(1)、宜参差不齐;少者,宜光、宜健、宜圆(2)、宜有情照顾(3)。卷如螺纹,聪明豁达;长如解索(4),风流荣显;劲如张戟,位高权重;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官途大器。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蓬然虬乱,尝见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他如“辅须先长终不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髭遮口饿终身”,此其显而可见者耳。

注解

(1)缩:指富有弹性。

(2)圆:圆润生动。

(3)有情照顾:指胡须与其他部位相互照应,彼此像有感情一样。

(4)解索:断裂或磨损后的绳头,这样的绳头多细弯小曲。

译文

胡须,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无论是多还是少,都要与眉毛相和谐,相匹配。胡须较多的最好看上去清隽流畅,疏爽明朗,富有弹性,并且长短分明,错落有致。胡须少的,就要光亮润泽,刚健圆和,并与其他部位相互照应,和谐一致。胡须如果像螺丝一样的弯曲,这人一定聪明,目光高远,豁然大度。胡须细长的,像磨损的绳子一样到处是细弯小曲,这种人生性风流倜傥,却没有淫乱之心,将来一定能名高位显。胡须刚劲有力,如一把张开的利戟,这种人将来一定当大官,掌重权。胡须清新明朗,像闪闪发光的银条,这种人年纪轻轻就为朝中大臣。以上这些都是仕途官场上的大材大器的人物。有种人长着紫色胡须,兼具威严的剑眉,声音洪亮粗犷。还有人胡须像虬一样蓬松散乱,甚至有的长到耳朵后面。生有上述两种胡须的人,若再配有一副清奇俊秀的骨骼与精神,即使封不了千里之侯,也能当十年的宰相。其他的胡须,如辅须先长出来,终究不吉利。人中没有胡须,一辈子受苦受穷。鼻毛连接胡须,命运不顺利,前景暗然。短髭长大了而遮住了嘴,一辈子忍饥挨饿等等。这些胡须的凶象,是显而易见的。

评鉴

在这一节中,《冰鉴》讲了不少关于须相的说法,对胡须的要求也相称相合,事实上,胡须在我国古代,对一个男人的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人以留须为美

古人以留须为美,看《史书》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有许多以胡须体现个性的,胡子给人物附加了许多深长的意味。小的时候听故事,常常讲到的是“白胡子的老爷爷”,可见,胡子是慈祥、善良的象征。看李白、杜甫等诗人的画像,都是在轻抹胡须的时候,吟诗作赋,诗句篇篇,给人以飘逸之感!即使李白他斗酒诗百篇,也是在轻捋胡须时口出诗篇。三国时的诸葛亮一抹胡须,一摇鹅毛扇,便计从中来。似乎他们的智慧不在大脑里,而在胡须之中。其他有“美髯公”之称的也大有人在,三国时候的关羽,水泊梁山的朱仝,都是如此。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留有一嘴胡须,以至于宋神宗有时会叫他为“大胡子”。传说,苏东坡有一个虽不甚美但颇有才华的妹妹叫苏小妹。据说两人常常对诗互相嘲戏。东坡一嘴胡子,小妹嘲笑: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据史料记载,亦可从其画像上推测,苏东坡应该是英俊挺拔,健壮结实,骨肉匀停,脸稍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细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稍细。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绝对是一个气宇非凡的文人。

苏东坡写诗、写词,卓有成就,他还画画,而且是画国画,并创出了有名的墨竹,还成为中国文人画南派的创始人。他写有一手好字,在宋朝,和当时的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四大家”。他还亲自酿过酒,还创了好几道名菜,如“东坡肉”、“东坡鱼”。他自己寻找草药,在中国医学上也是公认的权威。在徐州任职期间,指挥全城军民修建防水工程,把洪水引入黄河旧水道,并修建了用以防洪的“黄楼”。有趣的是,苏东坡在黄州那段日子,开始潜心钻研佛道,并开始练印度的瑜伽术,对道家的“炼丹术”也有涉猎,以求达到精神上的不朽,到人生的末日还想求得“道士丹”。

而我们在了解他这些经历的同时,有一点必须要明确,就是苏东坡一直是朝廷的重要官员,而且是一个具有凌云壮志,曾想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的天才。不论他到哪个地方任职,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可正是这样一个奇才,在仕途上却并不一帆风顺。

宋神宗年间,宰相王安石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新法的有些规定给老百姓可以说是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比如青苗法,规定百姓在耕种时节向政府贷款,然后在收获季节连本带息还给政府,相当于现代的农民银行。其实,王安石的本意是为了让他爱的百姓好,可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需要贷款。但各地方的官员为了邀功,便强迫百姓贷款,致使怨言四起,并出现了无法归还贷款的现象,由此也出现了百姓被逮捕入狱的现象),遭到了当朝某些正派官员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而苏东坡当时是在史馆任职,官卑位小,可他毅然上书皇帝,洋洋洒洒万言,陈述了国家在新法下的窘况:商业萧条,物价飞涨,谣言满天飞,黎民怨怒,和尚尼姑亦遭逮捕……然而,上书之后,却如石沉大海,皇帝即便开始怀疑新法的可行性,却又不得不被身边的所谓重臣之花言巧语所迷惑,因为他没有亲眼见到新法的实施过程,他不知道他身边的很多人都是帮着王安石打掩护的。王安石颁布新法的初衷是好的,却不曾料到会带来如此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有“拗相公”之称的大宰相怎会轻易中止自己辛辛苦苦设置的新法,所以凡是反对他的朝廷大臣先后遭到贬谪或被迫退位。先是韩琦辞去河北安抚使,然后吕晦遭受革职,接着司马光被派到外地陕西去做外任官。即便面临这等形势,苏东坡仍然坚持上书。直到他在任告院监官时彻底惹恼了王安石,他出了一道乡试题《论独断》,映射王安石的刚愎自用,立遭罢黜。其实皇帝是挺欣赏苏东坡的才华的,所以在王安石想贬他到京都附近任一县的判官时,皇帝却任命他为风景秀丽的杭州的判官。这样,苏东坡一生辗转漂泊的生活便开始了。

从胡须看一个人个性与成就

《冰鉴》这一节讲述须相,胡须是男子特有的象征,古代男性大多留有胡须,现代的男性留须的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如果一个男性有比较明显的胡须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冰鉴》中相须之术来判断他的个性与可能的成就。

多胡:胡多粗野

胡须如果长,就应该清新明快,疏朗有致,不直不硬,并且长短相得益彰。如果胡子长得多,而头发也浓密的人,则性情积极,个性热情,好动,喜欢招呼朋友,这种人大多有点粗野的味道,但其实他们性格大大咧咧,有话直说,是有情有义的好朋友!如果有这种朋友,就一定要珍惜。

少胡:胡少清秀

胡须如果少,就要求清新润泽,刚劲康健,气韵生动,并与其他部位相互照顾呼应。头发及胡须都少的人,双眉也应该秀致而淡雅,否则不但在视觉上显得不对称,也会影响整个脸型的比例及流年的运势。胡子少而头发浓的人,性情较为消极,待人处事有种爱理不理的味道,给人感觉好像什么事也不在乎。不过,他们也有很多在乎的事情,只不过他们很多时候都觉得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行,所以什么事都懒得行动就是了。

卷胡:胡卷开朗

胡须“卷如螺纹”的人心胸比较宽阔。胡须长得像螺纹,就像大江大河在转弯或汇合的地方所激起的旋涡。人们认为这种人聪明豁达,胆识过人,能够高瞻远瞩,心胸广阔,可以办成大事。

长胡:胡长倜傥

胡须“长如解索”的人比较风流。胡须长得像一条绳索,有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波涛起伏,汹涌澎湃。这种人虽然喜欢美色,但是不会弄到淫乱的地步,所以《冰鉴》用“风流显荣”来评价这种人。

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可能有一种很浪漫的感觉,因为可能天天都会有惊喜。不过,他们的这一份热情可不会维持太久,很快,他们就会有新人目标,新的情人。所以,与这种人在一起,最好不可抱太大期望。此外,这种人大多从小在良好的环境下长大,所以良好的修养以及优良的教育会令他将来地位高贵,声名荣耀。

劲胡:胡劲得禄

胡须刚劲有力,如一把张开的利戟,这种人野心较大,做事也很有计划性,给人的感觉虽然粗鲁一点,其实也有其细心的一面,不过不太容易看出来罢了。他们是属于领导级的人物,很有大将之才。如果学有所成后加以自身的努力和运气,将来一定当大官,掌重权。

亮胡:多才多艺

胡须“亮如银条”的人生命力旺盛。长有这种胡须的人气色润朗,生命力比较旺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种人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让人感到多才多艺。

乱胡:胡乱官重

胡须像虬一样蓬松散乱,并且有时还长在耳朵后面,如果能再加上清爽的精神和奇特的骨骼,《冰鉴》认为,即使成不了有千里领地的诸侯,也能当十年之久的宰相。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会成为政坛中的重要人物。

辅须长胡:辅颠倒下犯上

辅须(生于下巴、两腮边的胡须)如果先长,是秩序颠倒,为本末倒置之象征。这种人通常都没有什么孝心,六亲的缘分都很低,对于上司及长辈都会冒犯顶嘴,最后导致失败。

人中无胡:易惹是非

如果人中没有长胡须,则主人无威,对一个人前程不利。而且此人的中年运势,会失去许多机会,同时遇小人多,是非也多,严重时会有牢狱之灾或财物损失。

胡接鼻毛:前途渺茫

如果鼻毛连接胡须,《冰鉴》认为是土克水,则命运不顺,前途渺茫,不吉。

短胡遮嘴:受穷挨饿

如果是短髭遮住了嘴,《冰鉴》认为是所谓“垂帘”之格主无禄,所以一辈子都会受穷挨饿。

“相成”原理与曾国藩的成事之道

曾国藩在本节开始即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相称,“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这里说的“相称”从相术来说,包含相称与相合两个方面。相称,是指形体各部位之间相互顾盼,相互协调,显得匀称、均衡,使整个形体呈完美之相。相称为上相,反之则为下相。相术中的“相合”,主要是指合五行生克之道,若合则为上相,反之则为下相。

相称相合原则包涵了平衡原则、和谐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儒家、道家学说中都有所体现。儒家的“中庸”即是平衡和谐,而道家更是强调各种对立面的平衡合一。

相称相合原则被曾国藩自觉地运用于政治、军事生涯中。他使用人才时,会特别注重人与职位的相称,以及不同人才之间的协调配置。湘军中许多官员之所以能成就大器,都与曾国藩的知人善任有着紧密关系。此外,在领兵打仗时,曾国藩也非常注意“时机”的相称。战争的胜利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正是时机条件的相称相合。公元1854年,咸丰皇帝谕令曾国藩带领船炮兵勇出征。然而,曾国藩认为自己的湘勇队伍羽翼未丰,与经验成熟的太平军抗衡是困难的。所以他在奏折中说“事势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咸丰对此不予理解,对他冷嘲热讽。曾国藩再次陈述了船炮未备、兵勇不齐的现实情况,咸丰最后终于信服了。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等到“相称相合”的时机,他硬是连皇帝的话也驳了回去,由此亦可见他对这个原则的坚持。

曾国藩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自己的威望也与日俱增,这就难免有功高震主之嫌,这使他选择主动裁撤湘军,给朝廷吃了一颗定心丸。这种行为其实也是遵循了“相称相合”原则的。与此相反,我们可以看到,有名的美髯公关羽,虽然有一副好须,但他太骄矜自满,结果败走麦城。这就是不遵守相称相合原则的最好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