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为而治的文景盛世

迎文帝,开盛世

吕产、吕禄被干掉后,为了断绝后患,周勃开始大开杀戒。不论是朝堂要员,还是九品芝麻官;不论是年逾古稀的老者,还是黄口小儿。只要是吕家人,就一个字:杀。这都是跟吕后学的。吕后当初一个接一个地干掉刘氏子孙的时候,可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这也算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虽然审食其是吕党众人,但他毕竟是高祖时期的老臣,而且多次帮功臣们说过好话,于是他的左丞相职位得以恢复。吕产死后,济川王刘太担任梁王,随即请求齐国撤兵。因为郦商之子郦寄在这个事件中功劳重大,于是准郦商继续维持爵位,但是不久郦商就去世了,其子郦寄继任为曲周侯。

可以说,功臣党在陈平和周勃的领导下,已经控制了关中的情势。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继任者。

高祖刘邦的八个儿子中,活着的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只有这两个人有资格成为候选人。刘恒为四子,刘长则为七子,这两个人的差异毕竟明显。代王刘恒是很有慈悲心的人,且为人宽厚;两相比较,淮南王刘长则欠稳重,且为人甚为骄傲。倘若一定要从高祖遗子之中选择皇帝,代王刘恒自然是第一人选。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先帝既殁,是否可以考虑高祖之孙为皇帝?”依此说法,齐王刘襄是高祖嫡系长孙,似乎可以作为皇帝候选者。何况这一次因不满吕氏专横,诸侯当中首先起义的便是齐王。他不仅是嫡系长孙,更有功绩在身。于是,大家决定从代王和齐王这两个人中做最后选择。

陈平认为,要立高祖子嗣中最年长和贤能者为帝。随即就有大臣提名齐王刘襄。就在这时,琅邪王刘泽因为刘襄曾经欺骗了自己,就站出来反对,他还以齐王可能会重蹈吕氏的覆辙为由,坚决反对让齐王继位。这时有人提出了代王刘恒。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薄姬所生。薄姬原是吴国人,原先是吴国魏豹的老婆。后来魏豹战败,做了刘邦的俘虏,薄姬以战利品的身份被刘邦纳入后宫,由于后宫女人太多,刘邦并没有在意薄姬。

一日,刘邦在宫中与她偶遇,便提拔她为“姬”,很快,薄姬就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刘恒。薄姬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见吕后狠辣,就主动提出远离京城,去往封地。代地,包括现在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属寒冷地带,是防御匈奴进犯的要塞。其他皇子都嫌此地艰苦,不愿意去。她又恳求吕后,让她与刘恒一道去代地戍边,吕后鬼使神差地居然答应了。

事实证明,由于远离宫廷,刘恒母子没有遭到吕后的打击,在戚夫人和其子赵王如意被害时,刘恒在代地自由自在地成长着,成为一名性情宽厚、性格坚韧的英俊少年。最后,因为薄姬出身贫寒,且素来谦卑节俭,再加上刘恒是刘邦直系亲属中辈分最高、年纪最大且一向有宽厚之心,大家决定拥立代王刘恒。

刘恒接到拥立他为皇上的文书之后,立刻把群臣召集过来商议。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汉室还没有稳定,那些大臣不过是惧怕高皇帝和吕太后的威严,才准备立刘恒为帝,另一派则认为现在政权已经稳定,可以胜任皇权。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刘恒决定先让舅舅薄昭到长安打听下实际情况。在走到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他再次派属下进城打探。当看到大臣们都在城里迎接,他才放心地入宫,这时是公元前179年。

刘恒入住未央宫,随后封宋昌为宿卫将军,让他带领南北禁卫军团,与郎中令张武一起负责皇宫里的行政工作。随后举行了朝仪,大赦天下。

刘恒是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唯一以皇帝身份载入的人。刘恒登基为帝后,母亲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要亲口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作为皇帝,他只要一声令下,不知有多少人愿意前来伺候,但他却选择亲自照顾,唯有如此,才显示出他孝的真心。俗语说:“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贼留骂名。”刘恒的做法得到了众多臣子由衷的拥戴,也为他开创“文景之治”打开了局面。

轻徭役,薄刑罚

刘恒虽然是捡了个便宜,阴差阳错地当上了皇帝,但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易,所以即位后做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决定。先是任命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把推举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也都一一予以封官、晋爵、赏赐;同时也恢复了曾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的称号和封地;曾经跟随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们也都分别得到了赏赐、分封。这些举措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除了运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汉文帝对当年拥护自己的大臣也使用了打压的手段,大臣周勃就是一个例子。周勃祖先为卷(今河南原阳西南)人,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跟刘邦是老乡。他出身贫苦,早年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助人料理丧事。后来,跟随刘邦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灭秦、征项羽、平定内乱、防御匈奴。周勃为人质朴,不善言辞,但带兵打战却很勇猛。汉高祖刘邦临死前,吕后询问丞相人选,高祖曾说:“周勃重厚少文,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他,可以任为太尉。”高祖死后,周勃便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汉惠帝。

文帝即位后,周勃为右丞相,食邑一万户,位在左丞相陈平之上,但他不熟悉丞相职守。有一天,汉文帝找周勃聊天,想了解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就问,全国一年大概要审理多少案件呢?周勃想了想,回答不知道。汉文帝又问,那么全国每年的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呢?周勃急得出了一身汗,还是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这事情有专门的人管理,审理案子的是廷尉,财务方面的事情有内史,陛下想要知道可以去问这些人。”周勃当时就自叹不如,回去以后称病辞职。大概是感受到了汉文帝的用意,周勃辞职后把增封受赐的财产都送给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

不久,陈平死,周勃只好复出。结果没过多久又被罢免,遣归封国。周勃怕文帝杀他,在封国时经常身穿甲胄,令家人执持兵器。有人告发他企图谋反,结果被廷尉逮捕下狱。这时候薄昭在薄太后面前为周勃说了好话,又因周勃长子周胜之的妻子是文帝的女儿,所以周勃最后得以赦免,于是又回到封国,但未再受重用。文帝十一年(前196年)死,谥武侯。

汉文帝在政治方面推行“黄老之学”为主要治国方针,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颁布减省租赋诏令。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从汉初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公元前167年,还曾全部免去田租。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算赋(秦汉时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仅十余钱至数十钱。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国有山林川泽,允许人民渔猎采樵,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

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了劝农耕种,他在春日亲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还采纳晁错的建议,允许天下人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者用粮食来赎罪,大幅度减轻徭役,并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免除了农民的赋税,赢得万民称颂。

汉文帝还对苛刻的秦律做了改变,废除连坐法,又将黥、劓、刖等几种酷刑,改为笞刑和杖刑。秦法规定,只要犯罪,就没有刑期,得终身服劳役。文帝则重新制定了法律,根据情节轻重,规定服役期限;罪轻的甚至可免为庶人。文帝在废除连坐法的时候,遭到了陈平和周勃的反对,说:“连坐法是平民之间相互制约和杜绝犯罪的法律,历朝历代沿用,怎能废除呢?”但文帝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陈平、周勃只好执行,将连坐法废除了。

汉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当时有个读书人叫淳于意,此人刚直不阿,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为伍,辞去太仓令的官职做起了普济天下的医生。在一次治病时,他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被告误诊害死人命。按当时的法律,淳于意当判“肉刑”,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或脸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意整天唉声叹气,这时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自告奋勇要解救父难。她随父到长安受刑,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听说奏章是一个小姑娘写的,就拿过来看,看完之后被缇萦的孝道所感动,召集大臣发布命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缇萦救父的典故从此就流传开来。

汉文帝并非一个只会孝敬自己母亲的人,他是一个对普天之下的百姓都心存孝道的人。汉文帝登基的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并不新奇。第二道圣旨“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则是很多皇帝做不来的。第三道圣旨规定:“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

汉文帝还是个生活简朴的皇帝。在位期间,他要求官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扰民。在继位的第二年,他让审计部门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畜力划拨到驿站。他自己身体力行,厉行节约,宫殿是旧的,不再装修;御花园不再扩建。有一次文帝曾想建造一个宴会用的露台,让工匠估价的时候,知道需要花费黄金百两,他立刻中止了这项计划——黄金百两等于十家中等家庭的财产,这样的东西不建造也罢。除了这些大方面要节约,连当时后宫女性的裙子长度都要控制,不准许裙长到拖地的程度。虽然穿着长裙更能显示优雅气质,但这是一种浪费,不符合节俭的文帝的作风。此外,文帝也一概不准许宫殿内的窗帘施以刺绣。中国历代皇帝在即位的同时,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文帝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他绝不以金银铜锡等豪华金属装饰陵墓,他使用的尽是瓦器。因此,文帝之墓灞陵在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中最为朴素。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在全国废除关卡制度,使商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物畅其流,富商大贾周游天下,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往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也使得文帝时期的社会财富积蓄很快,户口也增加很快,呈现出家给人足、国家富裕的喜人景象。

安抚南越,备战匈奴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是约公元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都城位于番禺(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盛时疆域包含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南越国早于西汉一年建立,始建于公元前203年,建国者系秦朝平定岭南的将领,后任南海郡下属龙川县令的赵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赵佗趁机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

汉高祖时期,曾派陆贾出使南越,任务是让赵佗对汉朝称臣。陆贾初到南越国时并不顺利。一开始赵佗对陆贾的来访采取避而不见的策略,让陆贾在番禺城外等了一段时间。后来赵佗不得已接见陆贾,态度又很傲慢。他“魑结箕踞”见陆贾,即头发束成一撮,竖在头上,伸开大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大殿里。有丰富谈判经验的陆贾对赵佗的无理并未表示不满。他不动声色,先从南越与中原的关系作为开场白:“你本是中国人(指中原地区),亲戚兄弟、祖先坟墓都在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而今你一反天性,背叛父母之国,不念祖宗,放弃中国的传统装束,想要靠区区弱小的南越跟天子对抗,你这样做怕是要惹祸上身的。自从秦王朝失去控制,诸侯豪杰纷纷起来,只有汉王刘邦率先入关,占领咸阳。而后仅仅五年时间天下平安。这不是人为的力量,而是天意如此。如今,你却想要凭借基础未稳的南越,与汉朝对立。汉朝廷如果得到报告,恐怕要挖掘焚烧你祖先的坟墓,然后大将率领十万人马南下进攻,到时恐怕你招架不住。”

陆贾一番话打动了赵佗,因为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对陆贾表示了歉意,自称居南越蛮夷时间较长,不太懂中原的礼仪。最后,赵佗接受了汉朝的册封,“愿奉明诏,长为藩臣”。赵佗钦佩陆贾的才干和“威仪文采”,挽留他在岭南住了几个月,并对陆贾说:“南越这个地方,我连个谈话的对手都没有,自先生来此,让我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陆贾临走之时,赵佗送陆贾价值二千金的财物,算是饯行。

陆贾出色地完成任务回到长安,刘邦很是高兴,升陆贾为太中大夫。赵佗接受汉朝的册封,南越国也就正式成为西汉的一个诸侯王国,从此开始了南越国首次臣服汉朝的时期。

刘邦死后吕后执政,便开始与南越交恶,对南越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武器禁运,禁止南越国周边的诸侯国与南越国进行盐铁贸易,给南越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困难。作为南越国最高统治者的赵佗对吕后此举极为不满,但他是个明白事理的人,此时如果硬碰硬肯定不是明智的举动,于是派人向汉廷解释,请求吕后不要赶尽杀绝。但是吕后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态度很强硬地扣留了赵佗派去的三位南越国官员,更过分的是,还派人挖了赵佗在河北的祖坟。

赵佗一气之下自立为南越武帝,与汉朝廷分庭抗礼。吕后有能力惹事没能力摆平,这反倒成全了南越,南越国此后在赵佗的经营下达到最强盛时期,闽越、西瓯、骆越曾一度舍汉朝而认南越为宗主国。

汉文帝登基后,纠正了吕后的错误决定,恢复执行高祖时期对南越的优抚政策。公元前179年,汉文帝下诏请已经告老还乡的陆贾为太中大夫,带着诏书和厚礼再度去见赵佗。汉文帝的诏书情辞恳切,多慰勉而少指责,可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赵佗也是性情直率的人,而且也没有雄霸天下的野心,就想守着自己的南越国好好过日子。读了诏书后,赵佗立即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陆贾顺利缓和了南越和汉之间的紧张关系,带着赵佗给汉文帝的回信和大批贡品,回长安复命。

陆贾第二次出使,赵佗再次对汉称臣,南越国与汉朝恢复了以前的关系。南越国虽然在名义上又成了汉的诸侯国,但在南越国内,赵佗仍以武帝自居,“窃如故号名”,而汉文帝表面上对南越采取怀柔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对其放松警惕。但无论如何,这次出使结束了汉朝和南越的敌对状态,恢复了友好往来和双边贸易,这对汉越双方都是利大于弊的。

安抚完南边的南越,汉文帝把目光转向了北方的匈奴。对于匈奴,汉文帝一方面采取老办法“和亲”,在不断地将汉朝公主嫁到匈奴去的同时,还将内地人口迁往边疆,发展当地经济,保证边疆的兵力补给。另一方面,采取晁错的建议,“募民徙塞下”,积极建立防御政策,将一些奴婢、罪犯和平民迁徙到边塞屯戍,编以什伍,亦农亦兵,开后世屯田之先河。虽然匈奴屡次违背约定出兵犯边,但汉文帝以守为原则,很少主动挑事。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又至上郡杀掠吏民,抢掠牲畜,文帝忍无可忍了,派丞相灌婴率八万轻骑逐匈奴于塞外,这是文帝时期唯一一次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胜。以汉当时的国力,未必打不过匈奴,但是国内刚安定,战争只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汉文帝只是命令边郡严饬武备。他甚至亲自出巡边境军营,检阅军队,却不轻易发兵。

虽然以守为主,但汉文帝对匈奴的提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文帝不但鼓励民间养马,“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还在西北边境设立了三十六个牧马场,从事牧养的军卒达三万之多。这样做不仅是为警示匈奴,也是在为将来与匈奴的战斗储备力量。

邓通得宠,亚夫获赞

当年刘邦和项羽争皇帝争得你死我活,可汉文帝刘恒有一次却要把皇位让出来。刘恒当上皇帝后,派人去接他的老婆孩子,在回长安的途中,他与发妻所生的四个儿子突然死了。这让刘恒悲痛至极,他认为这是天意,要是他不当皇帝或许孩子们就不会死。于是,刘恒就对大臣们说要把皇位让给别人。大臣们好说歹说,这才打消了他的念头。

刘恒的皇后窦猗房出身贫寒,汉惠帝时,她以家人子的身份应召入宫,侍奉吕后左右。吕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便以送美人为名,将自己的侍女送到各个刘氏王族身边充当间谍,窦猗房就这么被送给了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并且她运气相当好,当初吕雉把她送给刘恒不久,代王后就患麻风病去世了,于是刘恒对她一见钟情,而且很专情。刘恒称帝后,代王后留下的四个儿子又相继病死。就这样,窦猗房的儿子刘启成了长子,母凭子贵,窦猗房自然也就成了皇后。

窦猗房与文帝的感情相当好,直到中年仍是如此,薄太后为他挑选的美女也都被以浪费国家财产为由给遣送回了家。变故在窦猗房大病一场后发生。窦皇后四十多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而后视力下降,估计整个人的状态也不好,于是文帝逐渐开始冷落她,而宠幸慎夫人和尹姬。

一天晚上,文帝刘恒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南天门口怎么也上不去,这时,有个头戴黄帽的人在背后推他,终于使他登上了天界。他回过头来看推他的人,发现那人头戴黄头巾,衣服在背后打了个结。文帝正想叫住他,却被鸡鸣声吵醒了。

能升天是好事啊,于是刘恒赶紧派人根据自己梦到的情形去找把他推上天的人。人很快就找到了,就是邓通。自此,刘恒开始对这个梦中情人情有独钟。

邓通是西汉蜀郡人,其父亲邓贤生逢高祖刘邦开国初年,避开了秦末的战乱,家道殷实。邓贤的老婆在生了三个女儿后,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邓通。邓通的名字还有一个来历,当时村北南阳郡到汝南郡的官道才修通十多年,活了半辈子的邓贤方才见到驿骑飞驰、四方辐辏,就为儿子起名叫“通”。幼年的邓通读经习文之余,除到村北的官道边看车马外,更多的时候是去水深草丰的南河西水中戏耍、摸鱼、捉虾,时间一长,学习成绩不见起色,倒是练就了一副弄水撑船的好身手。因为邓通擅长摇船划桨,就被选到宫里当了御船的水手,因为当时的社会很迷信,讲究五行相生相克,土能克水,所以摇船的郎官都头缠黄布,俗称“黄头郎”,就是这块黄头巾给邓通带来了好运。

邓通生性老实本分,为人低调,不喜欢外交,就连汉文帝放他休息准许外出,他都不出去,文帝更加觉得这个人可靠,就封邓通为上大夫。有一次,文帝让当时非常有名的算命先生许负去给邓通相面,许负相面后对文帝说:“邓通这个人将来要贫饿而死。”汉文帝听了很生气地说:“有我在,怎么会叫他受穷呢?”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造铜钱,很快邓通因铸钱质优而让邓氏钱遍布于天下,其富裕程度完全可以与同一时期的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不相上下,民间曾流传“吴、邓钱布天下”的说法。

邓通对于文帝的宠爱也非常感激,总想着要报答文帝。后来,文帝背上生了一个疮,脓血流个不停,当时医治此病的最佳方法就是将红肿溃烂处的脓血不断吸吮出来,一方面可以减轻患处的疼痛,另一方面也可将毒血吸出便于医治。所以,邓通就常常为汉文帝吸吮患处的脓血配合治疗,文帝因此非常感动。有一天邓通给他吸完了脓血,他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邓通恭顺地回答:“应该说没有谁比太子更爱陛下的了。”文帝听了以后没有说话。正巧有一次太子刘启来看望文帝,文帝就表达了想让太子给他吸吮脓血的想法。太子左右为难,最后狠下心给汉文帝吸吮了几口脓血,一副难以忍受的样子。文帝看太子那副模样不由得感叹道:“邓通比太子更爱我啊!”太子听了心中感到很惭愧,但跟邓通的仇也从这时候结下了。

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景帝自然对邓通没什么好感,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养老。后因被举报私自铸钱,景帝下令没收邓通家的所有钱财,文帝的长女刘嫖于心不忍,经常念叨邓通对汉文帝的忠诚,并记下了汉文帝对相面人说的话,所以赏赐了一些钱物给邓通,但都被便衣官吏没收,就连邓通身上稍微值钱一点的发簪也给搜走了。长公主无可奈何,只好采取“借”的方式,下令接济一些衣服、食物给邓通,以维持邓通一些日常的基本需求。不过,最后邓通还是如卦象所言,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公元前158年冬天,匈奴大举内犯,烽火直达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汉文帝除发兵赴边抗御外,又派出三支部队驻扎在长安城外。以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以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兵棘门(今陕西咸阳东北)。

周亚夫是大将周勃之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周亚夫从小习武,带兵打仗很有一套。上任之后,周亚夫首先统一战士们的思想,要有“无日不战”的觉悟。为此,他从严治军,规定在值勤和训练时,士兵必须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严阵以待,以便一旦有警,即可挥戈上阵。

一次,文帝为了激励士气,亲往边境慰劳将士。文帝先到霸上和棘门,未遇任何阻拦,直驱而入营中,两营主将刘礼、徐厉等亲自迎送,殷勤备至。随后,文帝一行来到细柳,只见营门紧闭,将士们头戴头盔,身穿铠甲,剑拔弩张,壁垒森严,一片临战气氛。文帝的导驾官见状,即高声喊叫:“天子驾到!”喝令开门。但守卫军门的军官却不为所动,朗声回答:“周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尊奉天子的诏书。”文帝只得派遣使者,手持皇帝的印信进营告诉周亚夫:“皇上想进入军营慰劳将士。”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接驾。文帝的车队进入营门后,守门军士即告诫文帝随从说:“周将军有令,为保持军中肃静,营里不得纵马驱驰。”文帝的车队只得缓辔徐行。来到中军帐前,周亚夫戎装佩剑,从容出迎,拱手一揖请示:“臣作为陛下任命的将领,身穿军服,佩戴盔甲,不宜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拜见皇上。”文帝一见这等肃穆的场面,即按军礼的规定,俯身手扶车前横木,以示对周亚夫的敬意,并派随从向周亚夫致礼:“皇帝敬劳将军。”礼毕之后即起驾回宫。

在视察完回京途中,就有大臣埋怨周亚夫目中无人,竟敢阻挡皇上的车驾。文帝却对周亚夫赞不绝口:“这才是真将军啊!如果都像霸上、棘门军那样,如同儿戏,敌人一来岂不都成了俘虏!”由此,周亚夫治军严整的美名传遍天下。

汉文帝不仅没有责怪周亚夫不敬,反而通过这件事开始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位可以担负重任的将领。因此,在文帝临终之时,他交代给太子刘启(即景帝)说:“以后要是遇到危难,即可让周亚夫统率军队,稳定大局。”景帝即位后,遂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而周亚夫也没有辜负文帝的厚望,在后来的七国叛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晁错献计削诸侯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士,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晁错年轻时曾拜轵县张恢先为师,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汉文帝在位期间,晁错进入仕途,凭着通晓典籍,在朝廷担任太常掌故职务。汉文帝听说在先秦担任过博士的伏先生对《尚书》很有研究,便下令派人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于是就派了晁错去。晁错学成回来后,展示了一番学到的成果,令汉文帝很开心,于是任命晁错担任太子的老师。晁错凭借过人的才华赢得了太子刘启的高眼相看,称他为“智囊”。晁错多次给汉文帝上书,建议朝廷削减诸侯势力以及修改法令,汉文帝因比较念旧,再者当时社会经济刚复苏,而削藩不可避免要引起战争,因此没有采纳晁错的建议。但是文帝很欣赏晁错的才能,将他提升为中大夫。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文帝去世后,景帝继位,晁错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汉景帝一直很崇拜他的老师,于是晁错在一夜之间,就从八百石的“中大夫”,越级升迁为二千石的“内史”。曾经给文帝提出的那些没被采纳的建议,现在由景帝一一着手实现。然而,这也为后来的七国叛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记载“错数请间言事,辄听”,晁错总是拉着景帝讲悄悄话,然后就做出了决策,在晁错的建议下,朝廷修改了很多法令。此时,晁错是汉景帝跟前的大红人,但是这种行为破坏了君臣之间的游戏规则,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文帝时期,有一次申屠嘉入见,宠臣邓通坐在文帝旁边见到申屠嘉没有按规矩行礼。奏完正事,申屠嘉就对文帝说:“陛下喜欢臣子,可以赏赐他,让他富贵,但不能乱了朝廷的礼制。”文帝不以为意,敷衍了几句。申屠嘉却不买账,回到丞相府,下达“丞相令”召唤邓通。邓通害怕了,去找文帝,文帝说你别怕,去就是了,你前脚进丞相府,我后脚就派人把你召唤回来。结果邓通却在丞相府里磕头磕得头破血流,回来跟文帝哭诉:“丞相几杀臣。”这个讲究规矩的老臣不吃晁错这一套,终于,弹劾的机会来了。

内史府的大门朝东开,晁错可能是觉得上下朝什么的很不方便,所以在南面又开了一道门。开个门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是要开这道门,就得把太上皇庙的围墙打穿。这种大不敬的行为普通官员是不敢去做的,但晁错敢,因为景帝把他奉为自己的偶像。

丞相申屠嘉就这件事准备“奏请诛错”。但诡异的是,申屠嘉还没上奏呢,晁错居然提前知道了,这也说明当时晁错的地位有多高,尽管他既不是三公,也不是九卿,却能连大臣上奏的事情都一清二楚。于是晁错连夜进宫,在申屠嘉上奏之前向景帝说明了情况。第二天早朝,申屠嘉话还没说完,景帝就开始为晁错打掩护,景帝说:“晁错拆掉的,只是太上皇庙的外墙,不是内墙,外墙没那么重要,而且还是我让他拆的,晁错没罪,这事儿就这么算啦。”申屠嘉气得不行,长叹说:“我后悔呀,为什么不将晁错先斩后奏呢?如今竟反受其辱!”回家后气得一病不起,呕血而亡。

晁错备受宠爱,这巨大幸福砸晕了他的头,在这种春风得意中晁错不自觉地忽略了那些隐藏的危机。申屠嘉既是元老功臣,也是帝国官员们的典范。司马迁称赞他“为人廉直”,从不接受官员们的私下拜见。申屠嘉死后,晁错从“内史”升职为“御史大夫”,这进一步加深了晁错与群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晁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提文帝时曾提过的意见,“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汉景帝的同意,命令下达后群臣因忌惮晁错的势力集体沉默,唯有窦婴提出了反对意见。《汉书·晁错传》里记载,“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但是窦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窦婴在文帝年间长期担任吴国的丞相,对吴国的内情,以及吴王刘濞本人是相当了解的,而削藩的重点对象就是吴国。可惜的是,汉景帝并没有重视窦婴的反对意见。还有一个提反对意见的是袁盎,但是他没能亲自到场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晁错一上任就用“接受吴国贿赂”为由把他贬为了庶人。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使很多藩国诸侯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诸侯们纷纷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恨之入骨。

晁错的父亲得到消息后,特地从老家颍川赶到京城,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就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晁错的父亲说完就走了,在回家的路上服毒自杀,死前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刚死没几天,吴王刘濞联合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联合发动了叛乱。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收了吴王刘濞的贿赂,还为他说好话,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丞史说:“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袁盎也可能参与反叛的事。”晁错听了丞史的话,一时犹豫不决,没有立即向袁盎下手。有人得知此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晁错加害自己,当夜便去求见窦婴,希望窦婴给自己创造跟汉景帝当面解释的机会。窦婴进宫向汉景帝报告了袁盎的请求,汉景帝就召袁盎进宫会见。

袁盎先下手为强,给汉景帝提建议说:“吴、楚等国相互往来的书信说‘高祖封立刘氏子弟为王,并有各处的分封土地’。现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责罚诸侯,削夺诸侯的土地。令他们用造反的名义共同向西进攻联合诛讨晁错,现在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原来被削减的封地,兵不血刃就可平息战端。”汉景帝听了袁盎的话,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说:“如果这是真实的情况,我不会因为宠爱一个人而得罪天下。”袁盎说:“我只能想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还望皇帝深思熟虑。”

没过几天,汉景帝派人传达诏令,命晁错乘车巡行东市,并派人在东市将晁错斩杀。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晁父预料的那样,晁错操之过急的削藩策略激起了吴楚七国诸侯的叛乱,最终被汉景帝下令斩杀。杀了晁错之后,汉景帝又跟叛军商量,要把之前削减的封地都还回去,希望能平息诸侯的怒火,停止造反。然而刘濞造反不造反跟晁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晁错的削诸侯建议顶多只是个导火索,再说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他不继续造反也不行了,于是一路高歌猛进,杀到了汉景帝弟弟刘武的封地梁国。

亚夫出征,平定七国叛乱

刘武的封地原来属于韩国的地盘,过了睢阳(梁国都),骑兵一天就能到达函谷关。叛军兵临城下,此时梁王刘武内心很崩溃,没招了,只能硬抗。他不可能投降,天下所有的诸侯都投降了他也不可能投降,因为他是汉景帝的亲弟弟,而且关系很好,投降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梁王刘武玩命地抵抗,这样一来就给汉景帝组织反攻争取到了时间。

汉景帝立即让周亚夫任太尉接管了军队,又命令窦婴担任大将军,出兵抵抗吴楚联军。周亚夫是个很有智谋的人,认真分析了形势,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向景帝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说:“楚兵骠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后发制人,即先置梁国于不顾,疲敌困敌,断敌粮道,而后侍机破敌。主意虽好,但是执行起来有一个困难,因为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兄弟,窦太后十分宠爱这个小儿子,一旦梁国被敌攻陷,不仅周亚夫吃罪不起,景帝也无法向窦太后交代。

但是周亚夫是个很有魄力的人,战略方针确定后,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他绕开叛军设伏的崤函(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新安一带)之路,出敌意外,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趋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有如从天而降;继而会师荥阳,牢牢控制关东最重要的战略基地;然后亲率重兵进据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切断叛军主力——吴楚联军同齐地各国叛军的联系,并派出轻骑兵袭占淮泗口(今江苏洪泽西),断敌粮道。这时,吴楚联军向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发起猛攻,睢阳形势危急,梁王扛不住了,接二连三地发出求救信,但周亚夫按兵不动。梁王告到朝廷,景帝迫于太后压力,只得下诏令命周亚夫救梁,周亚夫拒不奉诏。梁王一看只能靠自己了,只好全力固守,最终阻止了叛军的攻击。叛军久攻睢阳不下,转锋向昌邑,企图寻汉军决战,周亚夫坚守不出。吴楚叛军为饥饿所迫,急于求战,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猛攻汉营的东南,准备出其不意攻击汉军西北。周亚夫识破了叛军的计谋,急令严备于西北,叛军果然以精兵进攻西北,因汉军有备未能得手。叛军求战不得,久持无粮,军心发生动摇,刘濞不得不下令撤兵。周亚夫乘势出击,一举破敌,斩首十万,余皆溃降。刘濞仅率数千人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随即被东越人诱杀。接着,汉军一一诛灭各叛乱诸侯王。前后仅用三个月时间,周亚夫就悉数平定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平定叛乱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为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周亚夫知彼知己,多谋善断,制定了一套符合实际的作战指导方针。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能在三个月内平定下来,与他的正确指挥是密不可分的。战争尚在进行之时,朝中大臣和军中将领对他采取的对策有不少争议,但在战争结束后,大家都心悦诚服,“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了。

平吴楚之乱后,周亚夫由太尉升至丞相,但他秉章办事,作风严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性格却注定了他无法玩转错综复杂的官场斗争。有两件事加剧了周亚夫的悲剧结局。

其一,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便与周亚夫商量,周亚夫立马搬出了刘邦的祖训:“‘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如果封王信为侯,就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言以对。

其二,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招纳其他匈奴人也归顺,但周亚夫又反对:“如果这些曾经背叛国家的人都能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爽:“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硬是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一气之下托病辞职,在家养老。

此后,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席上只摆出一大块水煮肉,四方平整,但是没有给餐具,周亚夫是个很直爽的人,一看没有餐具怎么吃饭,就自己去找餐具。汉景帝看到后笑曰:“你有肉吃还不知足吗?”(此不足君所乎?)周亚夫没有领悟到汉景帝的用意,找了个借口就回家了。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感慨地说了一句:“这不是一个能够侍奉少主之人!”

直到公元前143年,周亚夫已经五十六岁了,他的儿子周阳看他年纪大了,就托人在军械库买了五百套铠甲,准备日后为父亲陪葬。在汉代,私人购买军械是违法的事情,想必周亚夫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大臣,于是有人就打小报告了,说周亚夫置办军火欲谋反。汉景帝一看,买军械的是周亚夫的儿子,又牵扯到了周亚夫,立即批转查办。廷尉府派人到周亚夫家中调查,周亚夫根本不买账,闭口不语,不屑回答。景帝一看,犯了错还这么嚣张,就借此将周亚夫抓了起来。在廷尉府,廷尉问周亚夫:“你是不是想造反?”周亚夫回答:“我买的是殉葬品,怎么能说是造反呢?”廷尉狡辩道:“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想在地下造反。”周亚夫听了破口大骂,而后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一代功臣名将,最后被诬以造反的罪名谢幕,虽然让人唏嘘感叹,但周亚夫治军严整、用兵持重、意志坚定、法令严明的作风成为后世佳话。

杀子废后,后宫起硝烟

处理完七国之乱之后没多久,汉景帝的后宫开始不消停,汉朝历史上再次发生了夺嫡事件。

刘启在当太子期间由薄太后指婚,娶了他的表亲薄氏为妻。当时汉景帝并没有能力挑选自己未来的妻子,而薄太后指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她的娘家孙女也做皇后,做皇太后,希望这次联姻能巩固自己娘家薄氏家族的地位。虽然刘启并不喜欢祖母给他选的这位太子妃,但因西汉重孝道,身为孙辈的太子刘启无法拒绝祖母薄姬的指婚。薄氏是薄太后的政治联姻工具,所以刘启和薄氏结婚后,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夫妻感情。刘启称帝后,薄氏就从太子妃升级成了皇后。

在薄氏还是太子妃期间,王娡入宫了。王娡的身份可以从楚汉之争时开始追溯。汉初开国异姓王燕王臧荼有一个孙女叫臧儿,臧儿先嫁给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的王仲为妻,生了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皃姁(mào xǔ)。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也就是说,王娡和田蚡、田胜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尽管祖上曾经是王,但到了臧儿这一代,家族势力远不如从前,因此女儿王娡也只是嫁给了一户普通人家,但是算命的说王娡是大富大贵之命,所以臧儿让王娡撇下丈夫和刚出生的女儿进了太子府。

王娡入宫之时并没有受宠,汉景帝那会儿还是太子身份,太子妃是薄氏,汉景帝最喜爱的女人是栗姬。王娡为了巩固宫中势力,干脆把自己美貌如花的妹妹也领进宫,在太子面前邀宠献媚。即便如此,栗姬在宫中的地位仍然高人一筹,无人能撼。栗姬地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为景帝生了一个儿子——刘荣。在母凭子贵的时代,有儿子就相当于有了保持地位的资本,更何况她生的儿子刘荣是刘启膝下的第一个儿子,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既然正房无出,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栗姬的儿子便注定无与伦比的矜贵。

王娡进宫后,没过多久便被封为美人,并在接连生下三个女儿之后,终于为刘启生下一个儿子。据说,在怀有儿子的某天,王美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按太史公《史记》记载,她梦见了日入其怀,太阳钻进她的肚子。这个梦本身并不能够经得起推敲,但架不住古人那会儿十分封建迷信,起码刘启听到之后甚为欣慰,认为此梦实乃显贵征兆。没过多久,王美人产下一子,取名刘彘,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但都是侧室所生,正室薄皇后膝下却无子,太子之位就只好暂时空缺了。汉景帝刘启非常喜欢自己的亲弟弟刘武。再者那会儿还没有立太子,太子的仪仗自然就被闲置了,刘启就允许刘武使用太子的仪仗。刘启对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多想,倒是他的老妈窦太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窦太后晚年干预朝政,不惜违背“祖制”,想让景帝死后把皇位传给她溺爱的小儿子刘武。

为了能让刘武登上皇帝宝座,窦太后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不惜降罪于侄子窦婴。一次,刘启喝醉后,随口说了句自己死后将皇位传给刘武。窦太后听了大喜,窦婴却突然说:“汉朝自高祖皇帝开始就是父子相传,没有兄弟相传的,因此皇位不能传给刘武。”这可惹怒了窦太后,她使计除去了窦婴进出皇宫的门籍,不准他朝见皇帝,当然,没过多久又请了回来。

刘武仗着母亲窦太后和皇兄的宠爱,恃宠而骄,胆大妄为,有事没事就往窦太后那里跑,对窦太后软磨硬泡,希望她能说服兄长,让自己也过一把皇帝瘾。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封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皇子刘彻为胶东王。

刘武因此彻底放弃了当皇帝的希望,但他怨恨袁盎和其他大臣,就和手下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袁盎和其他当初反对他当皇帝的大臣。结果刺杀没成功,朝廷缉捕凶手,查出来是梁王刘武所主使。于是景帝派遣使者不断往来于梁国的路上,到梁国去反复按验,逮捕公孙诡、羊胜,最后这两人畏罪自杀了。

刘武因为此事得罪了哥哥景帝,又怕母亲窦太后也担保不了自己,就派韩安国出使长安。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是刘武身边最为得力的一个谋士,此人口才不错,有点歪才。他到长安后,没有直接找汉景帝,而是找到了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韩安国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把“大长公主”给说服了,长公主又去说服窦太后,窦太后又去景帝那里求情,这才替刘武化解了一场生死劫难。但刘武自从经历过这些波折之后,便变得郁郁寡欢、精神恍惚了。一次,他去山上打猎,有人献给了他一头畸形的牛,牛蹄子竟然长到了牛背上。刘武顿时如梦魇了一般,非说那牛是妖怪,将会给自己招来灾难。没过几个月,他就得热病死了。

俗话说,“母凭子贵”。当栗姬的儿子刘荣当上皇太子后,栗姬本人是否受宠似乎就不再重要,自然会有人上来巴结。馆陶长公主刘嫖是景帝同母的亲姐姐,景帝的几位美人都是靠刘嫖而见到景帝的,她们得到的尊贵和宠爱都超过栗姬,栗姬一日比一日怨怒。

有一日,刘嫖来拜访栗姬,提出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做太子妃。在刘嫖看来,以自己长公主的身份,这桩门当户对的亲事肯定能成。谁知,嫉妒起来的女人是不会考虑后果的,想起刘嫖数次给景帝进献美人,栗姬干脆一口回绝了刘嫖的提亲,这让刘嫖颜面扫地。刘嫖十分恼火,决定寻找其他的人选。

景帝十四子,长子刘荣、次子刘德、三子刘阏于都是栗姬所生;刘余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口吃;刘非有才却为人骄奢;刘端为人贼戾,又不能近女色;刘彭祖巧佞卑谄;刘胜沉溺声色;刘发生母身微,母子都不受宠;接来下,就是自幼聪明伶俐,母子都深受景帝喜爱的——景帝第十子,王娡之子,四岁的胶东王刘彻。

王娡和刘嫖为子女定下两桩亲事,一是刘彻和刘嫖女儿陈阿娇(即汉武帝刘彻第一任皇后),二是刘嫖次子陈蹻和王娡三女儿隆虑公主。这两桩亲事,表明了两个母亲鲜明的政治企图。在王娡和刘嫖的联手操作下,栗姬和刘荣的未来被决定了。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也为了报复栗姬,刘嫖开始整天在景帝面前说栗姬母子的坏话,还经常夸赞刘彻。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而且又有从前王娡梦日入怀的祥兆,所以景帝对刘彻越发宠爱。

有一次,刘嫖对景帝谗言:“栗姬和各位贵夫人及宠姬聚会,常常让侍从在他们背后吐口水诅咒,施用巫蛊之术。”在汉代,人们对巫蛊之术深信不疑,“祝唾其背”是最简单易行的巫术,景帝因此恼恨栗姬。但是这些并没有什么证据,况且景帝因早期对栗姬感情深厚,没有给栗姬治罪。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馆陶长公主对景帝说:“你那么喜欢王娡,可你死了之后,刘荣当了皇帝,栗姬就是皇太后,她的性格可是跟当年的吕后差不多,到时候你的王娡恐怕就要变成下一个人彘了。”景帝听完吓了一跳,为了验证刘嫖的话就去试探栗姬,说:“朕百年以后,希望你能善待其他妃子与她们的儿子。”其实,景帝此言已有托孤和立栗姬为后的打算,但栗姬听完这话,反而更加暴怒起来。她非但不愿意照顾其他有宠的姬妾子女,甚至对景帝出言不逊。景帝刘启一看事情不妙,刘嫖的话果然要应验了,还没当上皇后就这么嚣张,要真让她当上皇后,恐怕后宫将不得安宁,于是生气地拂袖而去。

懂得适时而动的王娡知道景帝恼怒栗姬,但要废掉太子,还需要加一把火,这把火必须时机合适火候得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立太子两年后,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九月,薄皇后被废黜。此时机会来了,王娡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大臣上奏:“‘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勃然大怒:“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吗?!”于是下令论罪处死大臣,又废掉太子刘荣,改封临江王。

同年四月,得宠的王娡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她的儿子刘彻立为太子。刘荣被废,景帝也不愿再见到栗姬。栗姬内心的愤恨更加难平,但她甚至连景帝的面都见不到,最终郁郁而死。

刘荣做临江王时,因修建宫殿的时候占了宗庙地的一段围墙,就是当年晁错打穿的那段太上皇庙外的围墙,当初汉景帝原谅了晁错,现在却不肯原谅自己的儿子,于是囚禁了刘荣,又派来有名的酷吏郅都对刘荣进行审讯。刘荣经不起这个折磨,在给景帝写完谢罪信后,自杀而死。

金屋藏娇的由来

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汉景帝在未央宫驾崩。汉景帝在位期间(前188~前141年),继承了汉文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政策,刑法甚至比文帝时还轻。他对文帝的政策仅仅作小小的调整,如文帝时将肉刑改成了笞三百、五百,但时有打死人的现象,这不符合体恤百姓的初衷。所以,景帝减轻了笞刑的次数,同时规定了刑具的长短、宽窄,竹节也要削平,中途不得换人。

汉景帝还改变了当时不准百姓迁移的政策,允许百姓从土地贫瘠的地区迁移到土地肥沃的地区,使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这样既开发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景帝在提倡黄老学派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儒学的发展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对待匈奴方面,景帝对文帝的政策几乎是照单全收,继续与匈奴和亲,以安抚为主。对于匈奴的南下骚扰,也是以积极防御的态势对待,不轻易兴兵。同时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到了景帝后期,汉王朝国库里的钱多得堆积如山,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也由于陈陈相因,以致腐烂不能吃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父子四十年执政时期呈现出的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誉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死后,太子刘彘即位,因“彘”不雅,改名为“彻”,即后来的汉武帝。这一年,刘彻十六岁。

汉武帝最为人所知的“绯闻”便是金屋藏娇了。当年长公主刘嫖向栗姬提亲失败之后,便把目标转向了王娡。一日,长公主带着女儿陈阿娇进宫见王美人,一见面,王美人就极力夸阿娇聪明漂亮,又让侍女领出刘彻与阿娇一同玩耍。傍晚,长公主准备告辞,看见窗外一对幼童正依偎在鱼池边十分亲密,便有意把阿娇许配给刘彻。这个主意正中王美人下怀,于是当即答应下来,并让刘彻拜见未来的岳母。长公主越看越喜欢,一把将刘彻抱到膝盖上,抚着他的头问:“你想娶媳妇吗?”五岁的刘彘看着长公主回答:“想。”长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刘彻是否合意,刘彻摇摇头,长公主又指着阿娇问:“阿娇做媳妇可好?”刘彻答:“好!我若能娶阿娇做媳妇,一定要用黄金盖一座屋子,让她住在里面。”

汉景帝起初不太同意这门婚事,一是当时刘彻年龄比较小,二是阿娇比刘彻大好几岁,但当听到王美人说出刘彻“金屋藏娇”的许诺后,刘启不禁大笑起来,认为这是天意,便同意了。后来的事便水到渠成,刘彻即位后并未食言,真的娶了表姐陈阿娇为皇后,还真的造了一座黄金宫殿给皇后居住。长公主刘嫖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巩固了自己在皇族中的地位,被尊称为窦太主。

汉武帝登基之后,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仍被当小孩对待,背后掌权的其实是太皇太后窦氏。虽然这位祖母此时已经几近失明,但精神却很好,依然君临后宫,还有岳母馆陶长公主,权势欲望始终极强,一有事情就频频出入后宫。另外,武帝的胞姐平阳公主也是个相当难缠的女人。

刘彻即位时只有十六岁,对如何治理天下也比较懵懂,而且他又天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因此对时下的一些礼制很不满意,但他并没有很好的改革办法。于是,他开始重用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两个儒生,进行了一些礼制改革。这一切都被其祖母太皇太后窦太后看在眼里。窦太后一直崇尚黄老思想,这与刘彻忠义儒家思想起了冲突。窦太后十分生气,大骂刘彻:“刚即位就想抛弃老祖宗的天地,翅膀硬了吧?”

其实早在景帝时期,窦太后就不待见儒家派,景帝时期的辕固生是当时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一次他和黄老派代表人物在汉景帝面前来了场学术辩论,说着说着就牵扯到了政治,最后汉景帝出来圆场,这场争论也就不了了之。窦太后知道了这场争论,对辕固生有意见了。一天,她召见辕固生,跟他讨论《老子》的内容,辕固生很牛气地说:“此是家人言而。”一句话把窦太后气到了。窦太后最为信奉黄老之言,结果辕固生直接一句:“这不过是一些奴仆之言罢了。”窦太后本身出身贫寒,早年进宫服侍过吕后,因此不免怀疑辕固生在暗讽自己。招惹窦太后当然没有好果子吃,最后辕固生被赶到猪圈去杀猪了,幸好汉景帝给了辕固生一把给力的武器,辕固生一剑干掉了猪,保住了自己的脑袋。

汉武帝推行儒家的事撞在了窦太后的“枪口上”,自然是行不通的。果然,之后没多久,窦太后就迫使汉武帝刘彻革去赵绾和王臧的官职,停止改革。这件事对刘彻的打击很大,刘彻虽然非常生气,但深知自己没有实力与窦太后对着干,而且当初吕后掌权的例子让刘彻明白,不能与祖母对抗。

另外,刘彻更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祖母年事已高,而自己还不到二十岁,没有必要与其争个鱼死网破。最终,刘彻决定利用年龄的优势,耗死祖母窦太后。想明白这点后,刘彻不再跟窦太后较劲,而是乖乖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事事都向窦太后禀告。窦太后对刘彻越来越满意,一直到即位的第六年,他都积极配合窦太后的决策,甘愿做一个执行者。

公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正式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