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

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公元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此后,董仲舒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但是朝廷每逢大事,都会派使者或廷尉去他家征求意见,虽然受窦太后黄老学说的影响不被重用,但很受武帝尊重。

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刚登基时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求贤若渴的汉武帝诏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董仲舒便是其中之一。

董仲舒是一个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的人,“三年不窥园”说的就是他在家里闭门攻读了整整三年。读书期间,他不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连自己家门口种的是什么菜都不知道。董仲舒喜欢骑着马出门跟同事们交流。他常常在马上看书,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很多人都认为董仲舒是读书中邪了。后来,董仲舒这种刻苦读书的行为传到了汉武帝那里。为了提倡读书的好风气,汉武帝就给董仲舒封了个国事顾问的闲职。但是董仲舒没有辜负武帝给他的职位,办起了私人学校。只是他授课的方式很奇怪,学生上课的时候看不见人,因为他站在一条帷幕的后面,学生只能听见他的声音,这也是后世用“董帷”指授课之处的渊源。

董仲舒还发明了“兵教兵、将教将”的教学方法。他教学有方,学生也越收越多,可教书育人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董仲舒是儒学老师,而汉朝一直遵奉道教,于是,他效仿孔子口述,学生记录,把他的见解编写成书。没多久,董仲舒就以“公羊派”掌门人自居,这惊动了推行儒家理念的汉武帝,于是请他来聊天。

汉武帝一共跟董仲舒谈过三次话,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作答。由于对策的首篇专谈“天人关系”问题,因此这三问三答以“天人三策”为名而载入史册。他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汉武帝的问题。首先,按照儒家学说,汉家天下是天授的,不是军功利益集团给的,也不是如蚁小民给的,更不是外戚们给的。这是在法理上让大家清楚,天下姓刘,刘氏家族不欠任何人什么,如果非要说欠谁的,那也是欠上天的,所以如果皇帝作恶多端,上天看不下去了,会通过各种灾异事件警告皇帝,这叫天人感应理论。其次,尧舜时期推行黄老之术,是因为那时候人心好,大家都老实,不用当政者受累操心。周武王的时候,不使用黄老之术,是因为人心不好,不施用严刑酷法镇压,不能让人变好。现在不安分者遍地都是,更是要重拳出击。最后,要加强教育,建立国家太学,广选贤良,把底层的文化人(主要是儒学爱好者)选拔为官吏,成为帮助皇帝维护权威、打压威胁皇权势力的打手。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董仲舒认为,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了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正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在汉武帝主持的这场推荐会上,除了董仲舒出名之外,还有会稽吴县的严助也大放光彩,被提升为中大夫;川人公孙弘,以六十高龄被征为博士,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步。此后,儒家在汉武帝朝廷的地位逐渐提高。董仲舒的对策成了汉武帝治国的主要依据。一个巨大的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了。

不过董仲舒本人在提出“天人三策”之后,虽负盛名却并未得到重用,只能局促在江都一隅,宣传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公元前135年,辽东的高庙和长陵的高园便殿相继遭受火灾。当时董仲舒在家闲居,他得知发生了两次火灾的消息后,就用他的灾异学说加以分析,认为这是上天对汉武帝过失的警告,并且写了一本《灾异论》,打算上奏给汉武帝。然而,《灾异论》还没来得及上奏,就被主父偃偷了出去送给了汉武帝。武帝就把大臣们都喊来开个会,让大家讨论这篇文章。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也在其中,他不知文章是自己老师所作,把这篇文章骂得狗血喷头。当汉武帝告诉他这是董仲舒写的文章时,吕步舒当时就汗如雨下。

于是汉武帝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董仲舒投入大狱,并定了死罪,不过后来又念他上《天人三策》有功,又下诏赦免了他。死里逃生之后,董仲舒再也不敢随便乱讲灾异了。除了曾一度复出为胶西相外,董仲舒一直赋闲在家,治学著书,直到寿终正寝。

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

卫子夫,卫氏,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三十八年,谥号思。卫子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卫子夫出身低微,母亲卫媪,本来是给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当婢女,后来嫁给了卫氏,生下一男三女。卫氏短命,很早就去世了,卫媪只好再到平阳府里当佣人。她的小女儿卫子夫长得很漂亮,歌声更是如出谷黄莺,在平阳公主家中当歌女。平阳公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常常给汉武帝介绍美女。公元前139年三月上巳,汉武帝去霸上祭奠先祖,回宫的时候路过姐姐平阳公主家,这天平阳公主大摆宴席,把那些年轻貌美的歌女都喊出来,招待自己这位皇帝弟弟。一排歌女上场,卫子夫就以光艳夺人之势照亮了汉武帝的眼睛。平阳公主在一旁看得明白,就让其他歌女都退下,留卫子夫独自为汉武帝歌舞。

跳完舞之后,汉武帝就要带卫子夫进宫,走时,平阳公主深情叮嘱卫子夫说:“这去了以后就要发达了,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将来尊贵了,别忘记了我们。”然而好事多磨,进宫后的卫子夫首先被冷落,然后受到了皇后陈阿娇的打击。

由于后宫女子太多,汉武帝带着卫子夫进宫后转身就把她给忘了。一年后,因宫女过多,汉武帝决定放一批宫女回到民间,卫子夫请求出宫。由于宫女出宫时要一一晋见汉武帝,卫子夫一见到汉武帝,想起去年备受汉武帝恩爱的情景,人是情非,不禁泪如雨下。汉武帝一看卫子夫哭得伤心,就多看了两眼,于是就回忆起了去年的相遇,不久就对卫子夫宠爱有加。

卫子夫肚子也很争气,不久就有了身孕,当时汉武帝没有子嗣,对卫子夫的宠爱一天比一天浓。但是好景不长,当年“金屋藏娇”的主角陈阿娇,也是此时汉武帝的皇后,听说卫子夫得到武帝宠幸而怀孕,自己却数年没能生孩子,便嫉妒卫子夫。其母刘嫖亦因女儿不孕而嫉妒卫子夫,便派人去抓捕卫子夫的弟弟——当时在建章当差的卫青,恐吓卫子夫说要杀掉卫青。所幸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带领一干壮士及时相救,使卫青免于一死。武帝得知此事后大怒,更加讨厌皇后阿娇,便召卫青为建章监,并加侍中。卫子夫的兄长卫长君也得到显贵,亦加为侍中。数日之内,赐给卫家的赏金累计竟达千金之多。这样一来卫子夫便彻底成为陈阿娇的眼中钉。

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大宠,封为夫人,她的家族更是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卫子夫的长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为妻,二姐卫少儿因与陈掌有私,汉武帝便召来陈掌使其显贵,公孙敖亦因与卫家亲近而受益。卫青则升为大中大夫之职。在汉武帝时期,没有人能比得上卫子夫一家幸运。

而皇后陈阿娇因为多年不育,求医看病花钱无数,结果还是无法生育。这对陈阿娇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汉武帝又移情别处更让陈阿娇气上加气,于是她绝望之际把希望寄托在了巫术上。她请了一个楚服的巫婆在后宫摆坛请神,作法令咒,乞求神赐给她儿子,并企求汉武帝对她回心转意。巫蛊,又称“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具体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是源于远古的信仰民俗,用以加害仇敌。当时人认为,让巫师、祭司等人把桐木偶人埋于地下,再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就会遭受灾难。由于古人迷信,对巫蛊的威力深信不疑。

“巫蛊术”自古是宫廷大忌,又因为操作简便,说不清道不明,被怀疑者根本无法自辩,一直是栽赃陷害对手的绝好伎俩。陈阿娇使用巫术的消息传到汉武帝耳朵后,汉武帝大发雷霆,下令立即查办,并以“巫蛊”罪名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此后,武帝把陈后幽禁于长门宫内,虽然衣食用度上依旧是皇后级别待遇不变,却不难看出幼时的“金屋”已崩塌,恩情已断绝。虽然陈阿娇退居长门宫后,辗转以重金求得司马相如写下千古绝唱《长门赋》,不过这最后的美人心计依然未能挽回曾经的旧爱。病逝后,陈阿娇以翁主之礼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

后宫斗争残酷无情,但也目的明确,那就是夺得皇后之位,阿娇被废后,得益最大的就是卫子夫了。公元前128年春,在接连生下卫长、诸邑、石邑三位公主后,卫子夫生下刘据。武帝异常欣喜,便命令当时善为文者枚皋和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之赋。为感谢上苍赐予他的第一位皇子,武帝又修建了婚育之神高禖(句芒)神之祠以祭拜之,举朝臣子都为这位迟来十余年的大汉皇长子而高兴。武帝欣然为皇长子取名为刘据。

此后,中大夫主父偃上书武帝,请立卫子夫为皇后。武帝欣然准奏,择三月甲子这一日册立卫子夫为皇后,并大赦天下。至此,空闲一年八个月的未央中宫椒房殿再次有了新的主人。

卫子夫当了皇后以后,卫氏家族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尤其是她的弟弟卫青。当卫子夫从身世飘零的歌女变成统领后宫的皇后,卫青也从受尽冷眼的奴仆变成号令三军的将领。当世人都认为卫青是靠姐姐的关系“走后门”实现人生逆袭的时候,卫青以强大的实力响亮地反击了这些流言。

出击匈奴,平定边疆

秦汉时期,北边的匈奴一直以“定时炸弹”的身份存在,时不时骚扰汉朝边境。在秦代,秦将蒙恬曾经让匈奴闻风丧胆,把他们给打怕了,一直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骁勇善战的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匈奴国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自高祖刘邦登基后,一直以和亲方式取得安宁。但到了汉武帝时代,事情开始发生转机。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这时的汉帝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库日渐丰满,社会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切都给打击匈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兵四路大军,分别由卫青、公孙敖、李广、公孙贺各自带领一万人马出兵攻打匈奴。应该说这不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不然也不可能只有四万兵马,这应该是想给匈奴人一点颜色看看,警告他们不要太放肆。

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了汉兵的情况,知道四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广。匈奴兵多势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的人马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受了伤,被匈奴兵俘虏。

匈奴兵看李广受了重伤,把他放在用绳子络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单于的大营去。李广躺在那张吊床上动也不动,像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十几里地,他偷偷地瞅准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使劲一挣扎,猛地跳上马,夺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马去,调过马头拼命往南飞奔。

公孙贺白跑一趟,没遇见敌人,旅游过后,欣然回国,表示风景还行。公孙敖最惨,他被匈奴人击败,损失七千骑兵。

卫青是首次出征,他一路打到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七百多人。

这一仗,注定让这个被视为走“姐姐关系”而发达的小舅子一战成名,以更亮眼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是否随夫姓存争议),与其夫生有一男三女,分别是儿子卫长君和女儿卫君孺、卫少儿、卫子夫。后卫媪与来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不过这时候的卫青是随父姓的,取名郑青,因生活艰苦,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家里。在郑家卫青被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卫青稍大一点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改名为卫青,表明与郑家一刀两断。卫青很上进,当时社会稳定,平阳公主家里也没什么事需要做,他就在空下来的时间勤读书,练身体,一心一意研究兵法。卫青的发达与姐姐卫子夫得宠有一定关系,但这主要是因为他勤奋好学,本身能力突出。

这一次出击匈奴,四位执行任务的将军只有卫青一人杀敌立功,从那时起,武帝对这个小舅子彻底刮目相看,加封卫青为关内侯。在此之前,卫青给武帝的感觉不过是一个擅长骑射、稳重老实的孩子而已。而这一战后,汉武帝就把卫青当成大汉军队的第一战将,反击匈奴的大战皆交由卫青主打。

卫青初露锋芒的两年后,即公元前127年,匈奴又以在边界杀人抢劫的方式挑战汉武帝,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此时的武帝正想找机会收拾他们,决定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青年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被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率领四万骑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出发,沿着河套(内蒙古境内)北岸一路狂飙突进,迅速席卷高阙(内蒙古杭锦后旗),接着迅即南下,飞奔两千余里,对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军团实施突然合围。

汉军的这次行动迅猛得可怕,匈奴军在惊慌失措中遭到汉军劲弩长戟战刀的狂扁,白羊王和楼烦王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冒死突围,好不容易才逃出包围圈。此战卫青歼敌五千多,夺取牛羊马一百多万头,汉军完全搞定了河套一带。武帝龙颜大悦,封卫青为长平侯。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此举形同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直接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

公元前124年春,卫青任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一带),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这次出击卫青依然使出他惯用的神速突袭战术,如神兵天降般杀到右贤王的营帐。而这位右贤王实在不知道说他什么好,挑衅了汉武帝之后他总觉得自己这儿天高皇帝远,一时半会儿汉朝的军队杀不过来,所以没有做任何对敌准备,而且还兴致勃勃喝酒吃肉。当卫青指挥汉军杀到匈奴军大帐时,右贤王从梦中惊醒,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跑了,卫青的军队竟然都没追上!

这次战争汉军俘敌一万多人,凯旋归师。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捷报传至长安城,汉武帝龙颜大悦,拜卫青为大将军,汉朝所有将领都归大将军统领。

经过几次打击,匈奴依然猖獗,多次进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

帝国双璧与战神谢幕

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汉武帝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准备发动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这一次领兵的不仅有大名鼎鼎的大将军卫青,还有新锐将军冠军侯霍去病。

在卫青这颗耀眼的军事天才发出光芒之后,汉朝另一位军事天才开始与之相呼应,他比卫青小,脾气比卫青火爆,当然战术也比卫青勇猛,他就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霍去病的童年要比卫青幸运一些,卫青当年在郑季家吃不饱穿不暖,到霍去病这儿,他出生后没几年,卫子夫就进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霍去病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奴仆的后代成了高干子弟。

霍去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过得还不错,这时期卫家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先是在公元前130年,舅舅卫青官拜车骑将军,兵出上谷,直捣龙城,成为四路出塞军队中唯一获胜的军队,以功封为关内侯。然后就是对卫氏家族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年份,公元前128年。在这一年,先是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据,被封为皇后,然后是秋天舅舅卫青奉命率骑兵三万人从雁门出击,击败匈奴,并且在第二年率领所部从云中出击,横扫匈奴千军万马。这时的卫青已经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这时的霍去病正处在有梦的少年时期,舅舅卫青的成功对他无疑是一种榜样,也许正是这个时候,少年立下远大的志向,驰马北疆。

霍去病是历史上颇为“另类”的名将,古代打战讲究“孙吴兵法”,然而霍去病却对兵法无丝毫兴趣,打仗经常不按套路出牌,且几乎没有输过;很多名将都“爱兵如子”,而霍去病对那些为他卖命的士兵们极其冷漠。除此之外,与舅舅卫青相反,他并不是一个谦逊低调的人。

霍去病在十八岁那年第一次上阵杀敌,当时是公元前124年,卫青奉汉武帝之命对单于本部发动了两次袭击,第一次歼敌数千,第二次歼敌万余。就是在这第二次出击时,被武帝封为骠骑校尉的霍去病率领八百精锐骑兵远离汉军主力,孤军深入搜索猎物,并取得优秀的成绩:斩杀匈奴两千多人、生擒匈奴相国及多名匈奴的高级将领。一战成名,武帝大喜,封其为冠军侯,顾名思义,全国没人比他更厉害。

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二十岁的“新宠”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率领一万骑兵去扫荡河西。这是霍去病第一次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他照样不按套路出牌,如风卷云残般横扫匈奴,斩杀八千多人,折兰王和卢胡王被斩、浑邪王子和相国都尉等官员被擒、匈奴神圣的祭天金人也被缴获。同年夏天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与公孙敖率领数万骑兵卷土重来。本来两人约好夹击敌军,然而公孙敖似乎不太适应大漠,头一次打匈奴损兵七千,这一次打匈奴居然在进军途中迷失了方向。于是艺高人胆大的霍去病独自率军穿越大漠千余里,从侧背面对河西匈奴的浑邪王及休屠王军团发动了突袭,斩获三万二,俘虏匈奴王母、单于阏氏(单于的王后)、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一百二十多人,接受匈奴单恒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投降者两千五百人。

这次荡平河西,使汉武帝更加看重霍去病,此时他的地位与舅舅卫青不相上下。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也就是与匈奴的大决战。

汉武帝征调了大量兵士,令卫青、霍去病各领骑兵五万人、步兵十万人及马十四万匹,分道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部队。卫青率西路汉军出定襄,渡过沙漠千余里,与匈奴单于交战。卫青迅速以战车“自环为营”,并指挥五千精锐骑兵向匈奴阵地冲杀,先发制人。匈奴亦派一万骑兵向汉军猛攻。双方激战终日,飞沙走石扑面而来,两军阵容都分不清,仍互相拼杀搏斗。最后,卫青派出两支轻骑兵,分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单于,单于遂败退,率领数百亲骑突围逃走,汉军则追至窴颜山赵信城。霍去病也率东路汉军出代郡塞外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汉骑兵冲杀勇猛,连续作战,彻底打败了匈奴东部兵,捕俘匈奴酋长八十三人,斩获七万余人。左贤王率残部溃逃,霍去病猛追不舍,直至狼居胥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此即后来辛弃疾所说之“封狼居胥”也。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这次大战匈奴损失八九万人,汉军虽然死伤数万人,马十多万匹,但是从此,匈奴能作战的部队基本被消灭。可以说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一岁。

至此,汉朝在十一年间几次发兵主动征讨匈奴,共俘虏、斩首约二十四万人,其中霍去病的战绩就占了近一半。公元前119年的两路北伐,俘虏、斩首匈奴九万余人,匈奴遭受了重大损失,从此匈奴向北方远遁,而不敢在沙漠以南设立单于的王庭(匈奴的统治中心)。此后,汉军越过黄河从朔方郡向西至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构筑防线,开凿灌溉水渠屯田,戍守士兵五六万人,并向北蚕食了一些匈奴土地。然而因为马匹数量少,同时汉军又在向南征伐闽越、南越,向东征伐朝鲜,向西征伐羌、西南夷,无暇顾及匈奴,汉与匈奴之间暂时进入了一个相对和缓的时代。

之后,卫青与霍去病两位战争明星的生活变得安静下来。耀眼的新星闪耀过后即将迎来的是黯淡。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这一年他二十四岁(虚岁),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突然陨落,令人惋惜,也令人感慨。关于霍去病之死,《史记》中的记载相当简洁,就一个字:卒。至今,民间对于霍去病的死因猜测有多个版本:有人认为其在漠北之战中“感染瘟疫,不治而终”;有人认为是被下毒致死;也有人推测“汉武帝担心霍去病功高震主痛下杀手”。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猜测,都只是没有证据的幻想,霍去病的死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一桩未解之谜。

匈奴之战后,卫青娶了当年的“老板”——平阳公主,开启了平淡的晚年生活。

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因食邑是阳信,故称阳信公主,最开始嫁给了曹参之曾孙平阳侯曹寿(又名曹时),又被称为平阳公主。公元前131年,曹寿去世,平阳公主成了寡妇。平阳和曹寿有一子,名襄。曹寿去世后,曹襄继承了平阳侯的爵位。公元前133年,夏侯颇娶了丧夫的平阳公主。但在公元前115年,他犯了与父妾私通之罪,自杀国除。汉匈大战之后,正逢平阳公主寡居,于是就有人给她和卫青牵线,平阳公主听了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如今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这事后,当即允婚。

在嫁给卫青后,《史记》对平阳公主的记载从“公主”变成了“长公主”,但是这次婚姻只维系了十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谥号烈侯。取《谥法》“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卫青长子卫伉因平阳长公主的缘故继承了长平侯。

至此,武帝时期的两位“战神”从历史舞台中谢幕。

李广难封,悲剧英雄自刎

在卫青、霍去病纵横漠北的时候,李广,很不幸地成了他们两人的背景。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将李广一生写得悲壮激越,脍炙人口,李广因此成了一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赞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老将行》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在汉武帝时期被世人所熟知,但是早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就“小荷才露尖尖角”了。李广的先祖是秦国的名将李信,可谓是将门出身,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用自己独创的“不入流”的治军方法,将部队训练得简单、灵活机动、善于应变,非常适合塞外作战。

李广作战英勇,汉文帝很看好他。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七国之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在跟随周亚夫平息吴王叛乱胜利后,李广接受了梁王刘武的赏赐和印信。按照汉朝的法律,作为一名汉朝的将领,接受诸侯王的赏赐就代表对汉朝不忠。可是,李广却接受了。汉景帝知道后很生气,但念在他平息叛乱有功,便没有降罪于他,就算他功过相抵。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准备作战。李广带领的骑兵见状立马要逃。李广大怒:“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跑只有死路一条!不逃,匈奴也不一定敢攻击我们。”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李广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贸然出击,只派一名士兵来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因为担心有埋伏,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调李广为未央卫尉,与老同事程不识一同上任。程不识和李广都曾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两人一块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源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比较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与李广相反,他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对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毫不含糊。

程不识曾说:“李广治军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就无法阻挡了。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命。我的军队虽军务繁忙,但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边郡名将,但显然李广的名气更大一些,士兵也大多愿跟随李广。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名声在外的李广得到了匈奴的重兵接待,结果倒霉的李广靠装死捡回一条命。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被判了一个斩首。最后李广拿出身家财产赎罪,才免去死罪被削职为民。之后,李广在家闲居数年,与灌强一起隐居蓝田,常到南山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随从外出,和别人在田间饮酒。归来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呵斥禁止他们通行。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但是今非昔比,成为普通人的李广报名号不好使了,廷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于是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提了个要求,让霸陵尉一起赴任,然后找机会把这个当年冒犯过自己的人给杀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后,匈奴人敬畏李广的威名,几年内没有骚扰辽西地区。没过多久,石建去世,于是皇上召李广接替石建任郎中令。

公元前123年,李广又受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敌首级符合定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公元前120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兵进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伤过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弓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纷纷被李广的神勇所镇住而不敢妄动,直到第二日,汉军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

李广的最后一次出征是在公元前119年,也就是漠北之战的这一年,在这里,戎马一生的李广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出征时,卫青任将军,李广以六十多岁的高龄任前将军职。出塞后,李广跟卫青提意见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至今才得到与匈奴对阵的一次机会,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然而汉武帝在出发之前交代过卫青,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于是卫青没有答应李广的请求,李广心中郁闷地前往军部,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由于当时缺乏高科技工具,也没有向导领路,结果李广一行就迷路了,等卫青与单于交战收兵后,才遇到李广与赵食其。

战后,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好给汉武帝上书报告军情。李广没有回答,长史得令后请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被李广拦下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大将军幕府,李广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如今我已经年过花甲,何必再回去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呢。”说完拔刀自刎。

一代名将就这样悲惨地陨落了。

张骞回国,开发西域

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公元前140年为郎。当时的汉朝已经日渐强盛,但北边匈奴却仍然时有侵犯。汉武帝憋着气准备给这帮“打不死的小强”们一点颜色看看。那会儿西域对汉人来说,是一片新世界,没有人知道那片土地上有什么国家,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俘虏那里知道西域有个国家叫大月氏,大月氏国的皇帝被匈奴单于杀死,他的头还被砍下来,头颅做成酒杯。大月氏人受不了匈奴的残暴,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后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这对武帝来说是一个好机会,正好可以联合月氏一起对抗匈奴。可是这件事情需要一个人去沟通,一番举荐之后,汉武帝决定派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

随行的人除匈奴人堂邑父外,共有一百多人。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未知的旅程在等着他。

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西北气候干燥,风沙又大,一路走来困难重重。走到河西走廊这一带时,张骞被匈奴骑兵发现,一行人一个不落地全都被俘,西行计划暂时搁浅,这一耽搁就是十年。

匈奴人知道张骞西行的目的后,既没有打也没有杀,而是把他们全都分散去放羊牧马,并且严加管制。匈奴人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希望这糖衣炮弹能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忘记自己的使命。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

在被扣押期间,张骞韬光养晦,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宽对他的监禁。终于,机会降临在时刻准备着的人身上,张骞和少数随从趁匈奴看管不注意,逃跑了。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西走数十日至大宛”,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这下歪打正着,大宛国王早就想跟汉朝交往,听说张骞来了,很高兴,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张骞答:“我要出使月氏,没想到中途被匈奴抓了。现在我逃出来了,希望国王派人送我去月氏。我回汉朝后定会告诉汉王,用很多财物感谢你。”

大宛国王欣喜不已,派人把张骞护送到康居,由康居转送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以后,发现情况跟当时报告的不一样了。这十年中,老国王被匈奴人杀害,太子被立为王,征服了大夏。新国王认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乐业,而且离汉朝太远,没有必要再去大动干戈报复匈奴。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公元前128年,张骞取道昆仑山北麓,打算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区回国。这一次,张骞很不幸地又被匈奴抓到了,关了一年多之后,即公元前126年,匈奴内部发生了动乱,张骞趁乱逃回长安。回国后,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从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用了十三年时间,出发时带着随从一百多人,返回时,只剩堂邑父一人同行。虽然这次出使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张骞是个细心的人,一路走来所遇到的人和事他都仔细记录下来。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奏汉武帝,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了解到西域的实况。后来司马迁也是根据这些报告写成了《大宛列传》保存至今。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的人,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通道。这次出使西域的另一个意义是激发了汉武帝扩张边疆的信心,为后来的抗击匈奴做了铺垫。

张骞在大夏时,看到邛山(今四川荥经西)的市场有竹杖和蜀地的细布售卖,觉得很奇怪,好奇之下就去打听,然后得知是从“身毒”(天竺)买来的。张骞一想,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那里的军队出行都骑象,临近大海。大夏国远离汉朝一万余里,位于中国的西南方,而身毒国又位于大夏国东南几千里,竟有蜀地的东西出售,可见这两个地方应该是离得不远。于是,张骞建议武帝打通西南夷道。

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别从駹、莋和邛、僰等四路并出,打开西南通道。但这个计划因为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阻止,最终没能实现。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张骞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当年庄乔所建的滇国。而使者经滇国、夜郎等在滇一带活动,取得成效,为武帝经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21年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延误军期,当斩,后用侯爵赎罪,免为庶人。两年后,张骞复出,给武帝上书建议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断“匈奴右臂”。汉武帝批准后,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汉武帝派了三百人跟张骞一同出使,另有牛羊金帛以万数。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周边各国,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不过,这次出使乌孙虽然一路顺利,但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此时乌孙国内爆发了内战。尽管没能立即与乌孙结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两国之间的农牧产品的交流蓬勃开展,并确立了和亲关系。公元前105年,江都公主刘细君下嫁乌孙王昆莫。

张骞回国后被封为大行,列于九卿,于第二年去世。之后,他派出去的那些出使西域各国的副使陆续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往来关系,汉朝与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来往使者络绎不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丰富了当时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汉朝和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鸵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纪念张骞通西域的功绩,其后使者皆以“博望侯”相称,以取信于各国。

武帝征战四方,开疆扩土

陆贾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代,两次出使南越国,南越武帝赵佗被陆贾说服,对汉朝俯首称臣。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余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就交由孙子赵胡(又名赵眜)继承。赵胡曾借助汉武帝的力量平定了闽越王郢的叛乱,答应要去朝见汉武帝,但是后来却一直以生病为由推脱,并将太子赵婴齐送到汉武帝身边充当侍卫。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南越国的控制,送给赵婴齐很多汉族的美女做姬妾,其中樛氏最为得宠,并生有两个儿子:赵兴、赵次公。公元前122年,赵胡病重,他的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汉武帝将赵婴齐和樛氏等人送回广州。同年,赵胡死去,赵婴齐回国继承王位。赵婴齐在没去长安之前,曾经在南越娶当地的南越女人橙氏为妻,并生了长子赵建德,按制度,应该立赵建德为太子,橙氏为王后。但樛氏在汉朝陪伴赵婴齐十几年,又有西汉朝廷为后盾,因此赵婴齐请求将樛氏立为王后、赵兴立为太子,得到汉武帝的批准。

南越国内的官员因赵婴齐舍弃长子和越妻,而将小妾樛氏及其儿子立为王后、太子,相当不满,因此对樛氏母子并不依附。赵婴齐舍长立幼,为将来南越国之乱种下了祸根。

公元前113年,赵婴齐去世,他的小儿子赵兴即位,尊生母樛王后为王太后。因南越的官员们对这对母子很有意见,所以樛太后和赵兴虽然地位尊贵,却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大权掌握在以丞相吕嘉为首的越族官员手中。

樛氏在嫁给南越王之前,曾与汉朝的官员安国少季有过一段爱情,于是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汉武帝特意派遣安国少季为汉使到南越国,希望和平统一。安少季到广州,会见南越四主及王太后樛氏,表达了汉武帝的统一愿望。樛太后深知自己的处境,在听了安国少季的来意后,非常高兴,力主归顺汉朝,并准备行装,拟择日与儿子赵兴入长安晋见汉武帝。

樛太后的行为,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看,是维护统一,是有进步性的,应予以肯定;但是站在当时南越国的立场来看,则无疑是为保自己荣华富贵而出卖南越国的主权和利益。因此樛太后卖国求荣的行为在南越国内激起了众怒。宰相吕嘉尤其气愤,与群臣极力反对她的做法。

丞相吕嘉这个人有个特点:长寿。从赵胡、赵婴齐,一直到赵兴都是他辅佐的,作为三朝元老,其宗族在南越出任官员逾七十人,与南越王室有联姻,地位显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重量级的对手反对,樛氏没办法,只能跟吕嘉互相较劲。时间一长,吕嘉就产生了造反的想法,多次托病不去上朝。樛太后害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了一场酒宴,宴请当时出使者南越的使者和吕嘉,想借汉朝使者的力量干掉吕嘉。

在宴席中,樛太后质问吕嘉说:“南越归顺汉朝,这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你身为宰相,为什么要加以阻挠?”她这是故意想激怒吕嘉,好在此次宴会上干掉吕嘉,可是吕嘉并未上当。而且吕嘉的弟弟是将军,掌握兵权,带领士兵守在门外,汉使者对此也有所顾忌,未敢动手。樛太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亲自抓起长矛刺向吕嘉,但是赵兴不想事态扩大,出来阻拦,长矛未能投出。吕嘉急忙退席,在弟弟的保护下安全返回家中。

后来,吕嘉加强了守卫保护自己的安全,并找借口不去见赵兴和汉朝使者,同时暗中与朝中大臣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吕嘉和南越贵族与樛太后的矛盾慢慢公开且白热化,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南载王年幼,樛太后是汉朝人,与汉使私通,要把南越先王珍宝献给汉武帝以冒功,如果归顺了,南越国人都会成为汉朝的奴隶。”南越国人本来就对樛氏以汉女身份占据王后的位子不满,骂她为失德的淫妇,对她更加反感。

远在长安的汉武帝听说吕嘉要造反,而赵兴和樛太后又没有能力压制,就派庄参出使南越国。庄参不愿意去,汉武帝改派韩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乐于公元前112年率两千人前往南越国。韩千秋和樛乐进入南越国之后,吕嘉正式发动政变,杀死了赵兴、樛太后和当时出使的汉朝使者,立赵婴齐长子赵建德为新一任南越王,并在全国下了通知,准备跟汉朝军队开战。

这时韩千秋的军队进入南越国境内,顺便还拿下几个边境城镇。随后,南越士兵耍诈,假装逃跑,并且给韩千秋留下了军粮,在走到离番禺四十里的地方,南越突然发兵,韩千秋战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全队牺牲。这下把汉武帝惹毛了,前脚刚解决完匈奴,本来以为南越国造反也就小打小闹,结果吃了个下马威,这太没面子了。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派水陆两队兵共十万人,分五路进攻南越。

第一路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长沙国桂阳(今湖南境内),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内),直下横浦。这个杨仆也很有意思,他的本职工作原来是“酷吏”,曾经是一名破案高手,后被汉武帝封为“楼船将军”统领水师。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两个归降汉朝的南越人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内),然后一路直下漓水(今广西漓江),一路直抵苍梧(今广西境内)。第五路驰义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调动夜郎国的军队,直下牂牁江。

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打得很艰难,也很激烈。公元前111年冬,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精兵,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门,缴获了南越的战船和粮食,乘机向南推进,挫败南越国的先头部队,率领数万大军等候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军队。路博德率领的是一队特赦的囚犯,兵力相对来说比较弱,一路折腾到会师地点就剩一千多人,于是一同进军。杨仆率军队在前边,一直攻到番禺,赵建德和吕嘉都在城中固守。

楼船将军杨仆选择有利的地形,将军队驻扎在番禺的东南面。天黑之后,杨仆率兵攻进番禺城,放火烧城。伏波将军路博德则在城西北安营扎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闻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时分,城中的南越守军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派兵追捕,最后,生擒皇帝赵建德和宰相吕嘉,然后统统处死。

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等纷纷向汉朝投降。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的军队,以及驰义侯调动的夜郎军队还未到达,南越已经被平定了。平定南越后,汉武帝将原来的南越国分为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九十三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

南越国被灭后,下一个目标是闽越国。闽越国在今天的浙江、福建一片儿,是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出兵挑衅南越国,南越国向汉武帝发出紧急呼救,汉武帝于是派兵南下救急。郢的弟弟余善跑出来砍了大哥的脑袋献给汉武帝表忠心。汉武帝就封余善为东越王。

汉武帝出兵打南越国的时候,东越王余善表面上对汉武帝示好,表示愿意帮忙一起教训南越,背地里却又和南越造反势力勾结,准备等两队人马打完之后,自己捡个便宜,最好还能捡个皇帝当。汉武帝对余善早存有戒心,派会稽太守朱买臣率兵征剿余善,余善带兵马进入闽中,在莆田山区白沙古院山筑台据守,与汉武帝公然分庭抗礼。公元前110年,杨仆和其他几位将军率领大规模的战舰攻入闽越境内,闽越国至此灭亡。

拿下闽越后,汉帝国下令顺便把西南部“西南夷”的地方也拿下,西南夷包括今天的四川西南部、贵州、云南和甘肃南部一带,以少数民族为主要人口,比如夜郎国(贵州西北部、四川南部、广西北部)、滇国(云南中部及东部)、邛都国(四川西南)、且兰国(贵州贵阳东北)、莋都国(四川南部)等,分别设为牂柯郡、越嶲郡和沈黎郡。

公元前109年秋,武帝征调巴蜀军队攻打滇国以及周边的劳深和靡莫。兵临城下,滇王举国投降。汉武帝将滇国、劳深和靡莫改为益州郡,投降后的滇王得到汉武帝的优待,得到赏赐的金印一枚,让他继续管理自己的地盘,前提是要听汉朝的指挥。此后,西南夷正式纳入汉帝国的版图。

“推恩令”与诛三族

整个汉朝时期人才辈出,如悲剧英雄楚霸王,千古帝王汉高祖刘邦,政治家萧何、曹参,军事奇才韩信等。汉武帝时代有一个人也值得一说。他以非凡的见识、独到的见解获得了汉武帝的青睐,并且提出了推恩令,帮武帝解决了分封难题,他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在齐国学习“长短纵横术”辩士之说,但人缘不太好,同学们都排斥他,最后导致无法容身。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又没有贵人相助,主父偃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求职。但此时的汉朝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属于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各个诸侯国在兵力和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实力,主父偃学的纵横之术在当时并不受追捧。主父偃就算是有一肚子的计谋,也是无人愿意倾听的,于是“莫能厚,客甚困”。

公元前134年,主父偃向西进入河南三门峡来到长安,投到大将军卫青门下。这次算是老天爷开眼,卫青很欣赏他的才干,就把他推荐给汉武帝,但皇上一直没当回事,也没搭理。主父偃左等右等却等不汉武帝的召唤,最后等不及了直接给皇上写了一封自荐信。汉武帝看完信后觉得主父偃是个人才,早晨看完信后,下午就接见了主父偃,并当场拜为郎中。从此,主父偃经常上述言事,很得武帝赏识,“一岁四迁,至太中大夫”。中大夫级别不低,却是个闲职,每天要干的活也不多,但主父偃很满足。

由于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主父偃多年前的想法全面释放,给汉武帝提意见也越来越勤快。当时,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那些分封的诸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势力逐渐扩大,对中央集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公元前127年正月,勤奋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建议。所谓“推恩”,字面意思是“推恩足以保四海”,就是将己之所爱推及他人之意。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诸侯王的子弟。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时期晁错削藩令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也就是等于把王国土地纳入郡县,国家的土地扩大而诸侯国土地缩小。这表面上是皇帝的恩泽,但实际上分割了诸侯的土地和权力,让他们再也没有实力造反。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主父偃性格耿直,得到重用后开始发光发热,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时燕王刘定国撞到枪口上了。燕王这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他与其父康王的姬妾私通,后来又夺取其弟弟的妻子为姬妾,还与三个女儿通奸。其弟无法忍受哥哥的所为,就将燕王乱伦的事告到朝廷。主父偃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建议武帝对这种有伤风化的事情严厉惩罚。武帝正好也有修理燕王的心思,顺水推舟同意了主父偃的意见。于是燕王被诛,燕国顺势被取消。

下一个目标是齐王。齐王早年便与主父偃结下了私人恩怨。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有个外孙女,到了待嫁的年龄,宦官徐甲上奏王太后:“齐国土地富饶,风俗淳朴,把您的外孙女嫁给齐王再好不过,我愿意为您操办这门亲事。”王太后一听大喜,当即派徐甲动身。主父偃为了能打入朝廷内部谋得一官半职,找到徐甲请求他捎带着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入齐国,徐甲满口答应。到了齐国,徐甲委婉地向齐王表明了自己的来意,本来好好的,结果齐王的母亲发飙了,坚决不同意。原来齐王的母亲纪氏早就把自己娘家的一位姑娘许配给了齐王,这时王太后空降来一位金枝玉叶,那不等于给自己家的姑娘找罪受。虽然不敢明面上指责王太后,但纪氏可以拿徐甲和主父偃解气,于是这个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主父偃抓到这个机会,对武帝说:“齐国自然资源丰富,国力强盛,理应由天子的亲生儿子担任侯王,可现在的齐王与武帝的亲属关系非常疏远,而且传闻说齐王与姐姐有通奸的事。”汉武帝大怒,妻妾成群怎么还搞出这么个幺蛾子,于是下令调查。主父偃本来是想吓唬吓唬齐王,结果齐王胆子比较小,情急之下喝毒药自杀了。主父偃一下子傻了眼。消息传到汉武帝那里了,汉武帝很生气,正好这时候“屋漏偏逢连阴雨”,曾经拒绝过主父偃的赵王很害怕,怕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主父偃打小报告,所以来了一招先发制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贿赂。

汉武帝其实也不是忍不了,但是主父偃这个人平时比较固执,得到重用之后也不善于拉近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加上推恩令的执行又得罪了一些诸侯,于是大家合起伙来落井下石。主父偃一案开始审理,他这个人还是很坦诚的,老实承认自己收了诸侯的银子,但对于齐王自杀一事坚持认为自己没责任。

皇上其实也不是非杀主父偃不可,因为主父偃这个人还是挺有才华的,作为谋臣来说他很合格。这时候公孙弘来火上浇油了,上书说:“齐王自杀,由于他还太年轻连后代都没留下,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这事的罪魁祸首。陛下不杀主父偃,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下令处死主父偃,诛其宗族。主父偃死后横尸郊野,只有门生孔车为他收尸。

迷信巫蛊,逼死太子

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卫青病逝,卫子夫也年老色衰,跟汉武帝的感情日渐淡薄,时间长了难免生出嫌隙。而太子刘据与武帝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不一致:武帝“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随他母亲,性格宽厚,“多所平反”;武帝坚持以武力征伐四夷,太子则主张用怀柔之策缓和彼此关系,等等。这些都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导火索。

公元前92年,这时的汉帝国连年安定,四海升平。激情消退后的汉武帝开始悲春伤秋,想想自己十六岁即位,至今已五十年,对外征伐不止,对内苛法严刑,死在自己手下的大官小官不计其数,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能让自己感到害怕,唯独“死亡”是自己无法打败的。于是,汉武帝走上了秦始皇的老路——求长生。

汉武帝曾多次派人寻觅使人长生的灵药,迷信神仙方术“可致长生”之言,采用了一群以此博取富贵的方士,自称有法术秘方,可致长生。汉武帝这时还保有一些理智,找人来实验了几回,因久不灵验,杀了几个方士,但始终没有动摇追求长生的信念。公元前110年~前89年之间,武帝共举行了六次封禅泰山活动。每次封禅,开支都十分巨大,花费的钱财难以计算。公元前112年,方士栾大来到长安说自己找到了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信以为真,陆续封他为五利将军、天土将军、地土将军、大通将军、乐通侯,赐黄金万斤,还把自己的女儿长公主嫁给他,最后还专门刻一方玉印,以对待宾客的礼仪封他为天道将军。公元前110年,骗局败露,汉武帝腰斩了栾大。但他仍不断派人到海上求仙,幻想有人能够成功。他听信术士,在宫苑中树起一座巍峨巨大的铜柱,上设承露盘,每天接露水跟玉屑一起喝,相信喝了能长生。

一天,汉武帝跟公孙卿谈话,表达了自己对远古的黄帝仙升天界的羡慕,并向往地说:“如果我也能那样,老婆儿子不要了我也愿意!”但他还有一点疑惑:既然黄帝已仙升而去,为什么人间还留有他的坟茔?公孙卿回答说:“黄帝的肉身并不在坟墓之内,那是留在人间的臣子们为他修的衣冠冢。”汉武帝听了便叮嘱:“如果有一天我也仙升而去,你们不要忘了给我也修一座衣冠冢啊!”

这天,武帝在建章宫中休息,迷迷糊糊地看见一个穿白衣服,佩长剑的人,穿过宫中龙华门匆匆而入。武帝觉得奇怪,就问:“是谁竟敢佩剑入宫?”周围的侍卫们忙追赶过去。龙殿凤阙,亭台池苑,遍搜不得,折腾了一个时辰,侍卫们回来复命,只在宫中辇道边找到了一把佩剑。眼睁睁地一个大活人怎能在眼皮底下就没了踪影?武帝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斩了负责守门的门官。但这并没有缓解他的忧虑,他寝食不安,简直像得了“被害妄想症”一样,老觉得有人要刺杀他。这年十一月,他调集骑兵部队,下令关闭了长安城门,开始对上林苑进行严密搜索,搞得朝野震动,百姓惶恐,查了整整十一天,但是没有任何结果。从这之后,武帝的“被害妄想症”越发严重,他老觉得有很多人恨他并咒他快点死,甚至看到自己的臣子后妃,乃至皇子公主,都有要杀他的错觉。一日,武帝午休,梦见一大群木头人争先恐后围上来要杀他,惊醒之后惶恐不安。

就在武帝惶恐不安的时候,发生了丞相公孙贺事件。

说起来公孙贺还是武帝的姐夫,他娶了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为妻,被封为轻车将军。后公孙贺随卫青远征匈奴,因功封侯,后因丞相石庆病死接任丞相一职。公孙贺当了丞相,儿子公孙敬声接了他的班任太仆之职,父子皆位列公卿。公孙敬声因贪污军费事发,进了大牢。当时民间出了一个叫朱安世的“大侠”,因干扰朝廷执法被通缉,公孙贺就向武帝提出,亲自去抓朱大侠赎儿子的死罪。没多久这朱大侠就被抓回来了,结果这位“英雄”临死也要拖人下水,揭发丞相父子两宗大罪:一是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二是用巫蛊妖术谋害皇上。公孙贺父子立马被抓,然后死于狱中。汉武帝气坏了,下令将丞相灭族。这位朱英雄还供出了两名公主和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汉武帝气昏头了大开杀戒,全都斩了。

这事还没完,汉武帝命令江充继续调查。

江充原本是赵国邯郸的市井无赖,原名叫江齐,他的妹妹是赵国太子刘丹的妻子,江充因此成为赵王的座上客。后江充与太子刘丹产生矛盾,父兄因此被杀,他侥幸逃脱,更名为江充,来到京城状告刘丹,指责他与姐妹淫乱,勾结当地盗匪危害一方。尽管赵敬肃王为儿子辩护,但江充这个人很阴险,他不顾一切激怒武帝,最终阴谋得逞,汉武帝痛下杀手,刘丹因此死于狱中。

汉武帝因欣赏江充玩命报仇的勇气决定召见他,江充因此得到武帝信任,先是自请前往匈奴为使,回来后,皇帝特命他为“直指绣衣使者”,这是个特殊的职位,相当于是监督诸侯群臣的“督查”,江充利用职务之便为国库创收数千万。武帝大悦,认为江充实在是一个懂得为国家着想的人,从此江充更得宠幸。

此时,江充和势力最大的卫家发生了摩擦,他想着一旦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继承了皇位,自己难逃一死,所以要先发制人。江充领了武帝的命令就把巫蛊的黑锅往太子刘据头上扣,当时黄门苏文帮助江充在太子东宫中挖出了桐木人偶。太子刘据急了,想去跟武帝解释,却被江充等人限制,情急之下又无上策,便听从少傅石德之计,于七月壬五斩杀韩说,起兵对抗缉拿江充。而跟江充一起办案的苏文、章赣一路逃到了甘泉行宫见到武帝。

因太子能指挥到的车马有限,刘据在决定起兵后派人连夜将自己的情况报告给了卫皇后。随后刘据动用了所属皇后的中厩车架,取武库兵器,调长乐宫卫队,并以武帝已死奸臣作乱的名义征兵,与江充等人在长安城中展开激战,终于杀死了江充,并在上林苑烧死意中胡巫。

刘据真的很倒霉,起兵后武帝并没有认定太子就是想造反,于是遣人去调查。可是这个去调查的使者因为怕死连城门都没敢进去,跑外面溜达了一圈回来报告武帝说太子造反要杀自己。武帝大怒,派左丞相刘屈氂发兵讨伐。刘据见刘屈氂带的兵黑压压一片,于是打开长安官狱放出囚徒充军,并派使者持符节去调动长水和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命令他们全副武装之后前来会师。

然而武帝派遣的使者侍郎莽通赶到,告知长水校尉太子的符节是假的,并斩杀如侯亲自引长水和宣曲胡骑入长安,征发船兵,一并交由大鸿胪商丘成。而后,护北军使者任安虽然接到了太子的命令却作壁上观。刘据没办法只得硬战,五天后,血流入渠,尸骸遍地,太子兵败。丞相司直田仁帮助他逃了出去,隐匿湖县,随后被人告密,无奈之下悬梁自杀。武帝派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卫皇后玺绶,卫皇后以死明志,死后葬在城南桐柏。至此,母仪天下三十八载,陪伴汉武帝四十九年的卫皇后溘然长逝。

刘据的儿子刘进生子刘询,因祖父和父亲都是叛徒,尽管当时还嗷嗷待哺也被捕下狱。

卫子夫全族被屠,对手们还来不及庆祝,厄运就开始光顾。有一位住在壶关(山西壶关)的令狐茂先生,冒死上了一份奏章给武帝,为皇太子申冤。冷静下来的武帝又接到车千秋为太子平反的奏章,这时,时过境迁,武帝查出刘据确实被江充逼反,于是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任命为太子平反的车千秋为大鸿胪,下令屠杀江充全家,又下令把“挖出”桐木人构陷太子的苏文绑到桥柱上,纵火活活烧死。

汉武帝把太子刘据安葬在身死之处的泉鸠里,又在湖县建“思子宫”,宫中再建“归来望思台”,表示他的哀忱。

苏武牧羊十九年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平陵侯苏建之子。

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又派张骞通西域,在汉武帝强大的武力碾压之下,匈奴逃到漠北消停了几年。此时的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一会儿说要向汉朝称臣,一会儿又扣押汉朝派去的使者,就这么纠结着。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跟汉武帝喊话表示要送还扣押的使者,汉武帝想跟新上任的单于搞好关系,就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一路上很顺利,到了匈奴办完事准备启程回国时,出了乱子。匈奴的阵营里有个叫卫律的人,原本是汉人,后投降了匈奴,匈奴封他为王。卫律有个副手叫虞常,这个人很有正义感,见卫律老帮匈奴出主意攻打汉朝,就想杀了这个卫律,然后逃回汉朝去。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本是同事,就偷偷地跟张胜透漏了消息,建议两人合伙把卫律杀死。

张胜一听,这个卫律实在很招人讨厌,原本是汉人却背叛得这么彻底,就同意了一起暗杀卫律。谁知道这个消息被人告密,单于叫卫律审问虞常,张胜担心事情败露,就把要暗杀卫律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苏武。苏武一听就着急了,堂堂使者,如果像犯人一样被匈奴审问,那岂不是给汉朝丢脸,于是拔出刀向脖子上抹去,张胜和另一个副手常惠连忙夺下刀,没让他死。另一边单于又叫卫律跟苏武谈谈,让他们认个错,最好背叛汉朝,留在匈奴。

苏武一听要他背叛汉朝,又拔出刀来向脖子上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已经倒在地上,浑身是血。卫律叫人请来医生给苏武灌了药,又给他涂上药膏,包扎伤口,把他抬到营房里去,而张胜就被关到监狱里去了。

单于对苏武软磨硬泡,每天早晚派人问候苏武,不放弃挖墙脚的念头,结果每次都被苏武义正辞严地拒绝。卫律想,软劝不成来硬的,他先举起刀来吓张胜,张胜贪生怕死,答应背叛汉朝,跟着单于干。卫律又拿起刀来吓唬苏武,可苏武把脖子一挺,不动声色地等着。这一挺,卫律就蔫了,又换个态度跟苏武说,自从自己投降了匈奴,单于就封他为王,给了他几万名手下和满山的马群,日子过得比在汉朝还好,让苏武赶紧投降,还可以跟他一样享受荣华富贵,要不然,恐怕小命不保。

苏武听了,破口大骂卫律:“你忘恩负义,背叛朝廷,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人,我都不想搭理你,我决不会投降,要杀要剐都由你!”

卫律没辙,跑去向单于报告,单于看苏武百折不挠,心想这个人有志气,是条汉子,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他。这时候正好赶上下雪,单于就把苏武丢到了室外的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考验他的意志。苏武渴了吃点雪,饿了啃点地窖里的破皮带、羊皮片什么的。

过了几天,单于见苏武还活着,被他顽强的意志力感动了,立马要封苏武为王,苏武仍然拒绝。单于面子被拒很不爽,一怒之下把他送到了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叫他在那边放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就去放羊吧,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于是可怜的苏武被流放到了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在这冰天雪地里,陪伴苏武的只有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令和一群羊。苏武在西伯利亚接受了残酷的考验,每天看着使节令,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年又一年,十九年过去,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公元前85年,匈奴内部又开始较劲,单于顾不上再跟汉朝作对,又安排使者出使汉朝要求和好。此时已经是汉昭帝即位,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挺坏的,来来去去那片不毛之地嫌麻烦,便骗使者说苏武早就死了。汉朝使者不相信,回来禀报汉昭帝,第二年汉昭帝又派使者去匈奴了,这次苏武的手下常惠抓住机会,买通了关系,私底下跟汉朝使者见上了面。使者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就诈单于说:“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说他现在在北海放羊,您为什么不说实话?”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义感动大雁了!”于是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送回苏武。当初苏武出使时,随从的有一百多人,等单于送他回国的时候只有常惠等几个人了;苏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回国的时候头发胡子全都白了。长安城里的百姓听说苏武回来,都出来迎接他。回国后,为了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昭帝封他为典属国(负责属国的官员),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宅一处。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后复为右曹典属国。

唐朝时期,大诗人李白曾为苏武作诗一首: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司马迁悲愤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因夏阳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又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迁的童年生活贫苦而充实,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十岁,司马迁随父亲司马谈至京师长安,师从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名师教学效果肯定不一般,司马迁因此受益匪浅。这个时候正是汉王朝实力雄厚、经济繁荣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服匈奴,汉武帝扫平南越……司马迁每天听着这些新闻,感觉自己的内心快要燃起来,满腔壮志豪情期待做出点成绩来。

大概二十岁的时候,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总之世界那么大,他到处看了看。回到长安以后,他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跟着汉武帝又到处跑,到过平凉、崆峒,又去过巴蜀,最南边还去过昆明。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司马迁这些年的游历拓展了他的视野,同时,因为身份的关系,他还能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历史知识。周霸向跟他聊过项羽,公孙秀跟他讲过荆轲刺秦王的细节,朱建之子和他讨论过陆贾,至于卫青不肯招贤纳士的情况,则是苏武之父苏建向他介绍的。除此之外,司马迁还认识一大批朝廷大臣,曾亲眼见过名将李广、大侠郭解,并和李广之孙李陵当过同事。

公元前110年这一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因为身体不好没办法参加。可能是感觉到自己身体撑不住了,司马谈赶紧召回了出使西南的司马迁,病重的司马谈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史,希望司马迁能继续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心愿。他拉着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鼓励司马迁说:“我死之后,你肯定会继承我的职位,成为太史。你不要忘了我交代给你的事情。”司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一起定制“太初历”,同年,开始编写《太史公书》,即《史记》。

命运的转折点在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出师不利被匈奴追得到处跑,带出去的三万人马就回来了一个李广利。当时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骑都尉,跟李广利一起出发,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匈奴单于亲领三万骑兵围困李陵。李陵命令前队的人拿盾和戟,后队的人都持弓弩,听他命令,鼓响就冲,锣响就停。匈奴兵看李陵的兵少,气都不带喘地就往前冲。李陵指挥弓弩手,千弩齐发,杀死了好几百匈奴兵。匈奴兵一看形势不妙就开始逃,李陵乘胜追击,又杀死匈奴数千人。

就在这节骨眼上,李陵手下一个叫管敢的兵士因为被上司韩延年骂了一顿,一气之下跑去向匈奴投降。他还向匈奴讨好,对单于说:“李陵的军队没有后备支援,弓矢也快用完了。”管敢还把李陵的排兵布阵告诉了单于。由于被管敢暴露了老底,匈奴军放心大胆地杀了个回马枪。李陵撑不住了一路向南逃,半路上弓矢都用光了,于是被单于困在峡谷中。单于乘机用垒石攻打,汉军死伤惨重,最后李陵被擒。此时,边关便报李陵降敌。

汉武帝一听李陵投降,气得不行,朝中大臣也都集体开启落井下石模式。此时,李陵曾经的同事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说了句实话,他说:“李陵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诚实而有信,为国家常常奋不顾身。现在他处境不幸,我们应同情他。况且,李陵只带步兵五千人,面对匈奴三万大军,转战千里,弹尽粮绝,赤手空拳同敌人拼搏。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现在虽然被匈奴抓了,但是他的战绩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死一定是还想再为朝廷立功。”

司马迁的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但是愤怒的汉武帝听不进去,反而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开脱,一气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当时的酷吏杜周接收司马迁的案子,用遍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始终没有让司马迁认罪,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认为做臣子的说句话就要被治罪,哪有这个道理。不久,有消息报告汉武帝,说李陵在匈奴带兵训练,准备攻打汉朝。汉武帝这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处死了李陵全家,连带把司马迁也判了死刑。

根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可是父亲交代的事情还没做完,悲愤之下只好选择接受腐刑。其实,李陵当时并没有向匈奴投降。事实上,李陵在匈奴杳无音信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带兵去匈奴打算抢回李陵。公孙敖胆子小,到了匈奴后无功而返,又怕武帝责备,就撒了个谎说:“听说李陵在那边训练匈奴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这才大怒,下令斩杀李陵母亲、李陵弟弟及妻儿。而当时确实有一个汉人替匈奴训练士兵,但是他叫李绪,是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汉都尉,公孙敖张冠李戴害死了李陵一家,也害惨了司马迁。

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李陵受匈奴单于的委托去劝苏武,于是举办了一场酒宴,李陵给苏武斟满酒,劝苏武“好汉不吃眼前亏”。苏武很感动,但是他仍然拒绝了李陵的邀请,说:“我深知老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但现在你的处境不同过去,是非功过,也只好由人们去评说。但是我决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李陵听苏武说完后,长叹一声:“比起苏君来,我简直如粪土一般。”说罢,热泪纵横,起身吟唱了一首《别歌》。后来苏武远赴北海,李陵还送了他一些牛羊,并时常提供衣物食品至北海,接济苏武。后苏武归汉,苏李泣别,夷灭三族的耻辱,致使他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成为一个异乡人,他充满国仇家恨的一生也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原型。

再说回来,司马迁接受了腐刑后痛不欲生,几次想要自杀,但是他又想,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被困在陈蔡,后来写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留下了《离骚》……这些故事激励着他完成父亲的遗愿,最终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太史公的使命,写出了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史记》。

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汉武帝时期,不仅出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也有司马相如和东方朔这样的文学巨匠。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他年轻时好读书、学击剑,因仰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在汉景帝时期任侍从郎官。司马相如最被人熟知的大概就是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了。成为武骑常侍后,司马相如发现自己并不受重用,于是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正好临邛县有一个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刚刚成为寡妇,才貌双全的卓文君带着婆家“终身守节”的叮嘱回到娘家,因为心情不好,常常弹琴抒发内心的忧伤。

临邛县令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做客,王吉的妹妹王锦与卓文君交流琴艺时,将司马相如为梁王写的那首《子虚赋》给卓文君看,卓文君读后赞叹不已,听说司马相如官场失意顿时心生感慨,提笔写了一篇《读子虚赋》。司马相如正跟王吉喝酒,忽然王锦进来献上一篇《读子虚赋》,司马相如看后连连称赞。之后司马相如写出了《凤求凰》献给卓文君,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很感动,觉得嫁人就要嫁给司马相如这样的,但是这会儿司马相如只是个门客,既没钱也没社会地位,卓王孙坚决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并且很快就给卓文君找好了夫家——临邛富商程郑之子。结果卓文君脾气比较倔,坚决不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跟司马相如私奔了。卓文君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跟司马相如私奔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她又回到了临邛老家,并且开了个酒肆,自己当老板娘,卓王孙看不下去了,最后才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应该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得以流传,是因为司马相如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子虚赋》成为司马相如的敲门砖,这篇文章后来被汉武帝看到并大为赞赏,立马召他进京。到了皇帝跟前司马相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武帝读完非常高兴,立刻封他为侍从郎。

公元前135年,武帝派大将军唐蒙征南越,通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司马相如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年他又奉命出使巴蜀,这一次回到成都受到当地贵族和百姓的热烈欢迎,他以一篇《难蜀父老》说明了为什么要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理,文章苍劲优美,说理透彻,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贡献。但后因被人举报贪污受贿,司马相如被免官。

司马相如晚年出任“孝文园令”,这是管理皇帝墓园的职位,但是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见到武帝喜好神仙之术,他因此上了《大人赋》欲以讽谏,想不到效果适得其反,后病卒于家。

关于司马相如还有一个成语——“马迟枚速”。当时和司马相如齐名的一个作赋名家,叫做枚皋。其实枚皋这个人做的赋文并不怎么样,只不过他写文很快。一次,汉武帝出了一个题目,枚皋都交卷了,司马相如还在一边皱眉头。结果因为说话口吃,脑子转得慢就留下了一个“马迟枚速”的典故。

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因病免官,家住茂陵。武帝下令把他家里的藏书都搬回来保存,派宠臣所忠前往茂陵,得知司马相如已经去世,家里一本书都没有。卓文君说:“长卿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也就是绝笔《封禅文》,进献给所忠拿回去交差。

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他是汉赋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上文提到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难蜀父老》《封禅文》,还有《谏猎疏》《谕巴蜀檄》等。虽然有部分著作在历史上起了一些消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并且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

文学巨匠东方朔

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人。东方朔自幼聪慧过人。武帝刚即位那会儿,曾下令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给皇帝写推荐信。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但是他的书比较厚,用了整整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之后东方朔被汉武帝任命为郎官,让他经常在自己身边侍奉。

东方朔这人很幽默,经常搞一下“无厘头”的幽默,汉武帝也很开心身边有这样一个能让自己放松的员工。

一次,汉武帝要去甘泉宫,路上遇到了一种奇怪的虫子。这虫子是红色的,五官俱全,别人都不认识,只有东方朔认识。东方朔说这虫子叫怪哉,是秦朝时期监狱里的犯人变成的,还说把这种虫子放到酒里就会溶解。武帝就叫人把这种虫子放到酒里,虫子果然消失了。

也许是太过幽默,汉武帝一直不重用东方朔,有一次他听说武帝身边有很多侏儒,于是就打起了侏儒的主意。他骗侏儒,说皇帝要杀他们,侏儒就急了,跑到武帝那去哭诉。后来武帝知道是东方朔在搞鬼,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东方朔就趁机自黑了一把,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矮子身长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那矮子饱得要死,我饿得发慌。陛下广求人才,您认为我讲的话是对的,是个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就升了他的官职。

东方朔的幽默来自于他的博学多才,也来自于他的机智聪慧,但是他也有正儿八经严肃的时候。建元年间,汉武帝不顾国困民穷,欲大兴土木,建上林苑。武帝命吾丘寿王等人设计,南至阿房宫,东至盭厔,西至宜春宫的一大片土地都在计划内。东方朔知道后便上书力劝武帝。他说:“如筑造这样的苑囿,破坏了陂池水泽的环境,侵占了百姓膏腴的土地。这上对国家无用,下对百姓无利。这是第一个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坏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庐,使百姓死无所葬,生无所居。其三,造这样的苑囿,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劳民伤财的事,以陛下一日之乐,来损害皇上无上的圣名,这是万万不可的。”东方朔的谏阻上林苑书写得真切感人,武帝读罢奏疏后,任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除此之外,东方朔还屡陈农战强国之计、兴利除弊之策,多为武帝所采纳。

作为文人来说,东方朔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一生留下《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璧》《试子诗》等作品,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东方朔以东华帝君的弟子出现,道号曼倩。然而对汉武帝来说,东方朔一直扮演着一个负责搞笑的角色,在皇帝身边几十年,最高也只是做到了侍郎。东方朔在临死之际,给武帝提了一个建议:永远不要听信谗言,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判断,听的谗言越多,就越会失去判断力。

直到东方朔死后,武帝又翻阅他的建议与文章,才后悔没有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