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

赤眉军与绿林军

王莽是一个意识超前的人,他思想远大,理想崇高,但是能力非常有限。他篡位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原本是想缓解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企图通过这些改革改变农民奴隶化的发展,使封建关系得到调整,进而起到巩固新朝政权的效果。但由于他大刀阔斧的改制触及了地主和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一致反对,导致王莽只能中途放弃。同时,由于用人不当,贪官污吏趁机利用改革剥削百姓。再加上这些制度本身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破坏了与周边各族的友好关系,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发了西汉后期日益严峻的社会矛盾。西汉王朝自汉宣帝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本就积压了很多问题,王莽的新政权不仅没有为汉朝带来新气象,反而使局面越发混乱。

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王莽所建立的新王朝非常不走运地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甚至闹出了“野菜战役”。公元17年,南方荆州地区闹饥荒,老百姓们没有粮食,无法填饱肚子,就开始漫山遍野挖野菜吃,结果野菜很快也被挖光了,于是老百姓们为了野菜自相残杀起来。

荆州附近有一座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这里一个叫王匡的人看到村民们为了野菜时常大打出手,就自发地组织了一帮人去调解,渐渐地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大家就提议干脆让他当首领,一起造反。为首的王匡、王凤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想要做出一番大成就,只是觉得与其被饿死,不如拼一把,于是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王匡带领这帮饥民占领了绿林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队伍壮大到了七八千人。王莽接到绿林军造反的消息后,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却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周围的几个县城,他们每攻占一个地方,就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分一些给当地穷人,留一些搬到绿林山。

放出来的囚犯和饥民发现跟着绿林军有饭吃,于是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没多久绿林军的人数增加到五万多。这时的王匡开始有想法了,当年陈胜吴广起义也才不过几千人,可是他运气不太好,第二年准备杀到长安拿下王莽自己当皇帝的时候,绿林山爆发了瘟疫,死了一半多士兵,剩下的人有一半不敢留在山上,只好下山做了流寇。后来绿林山的这拨起义军分成了三部分,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流窜到各个城市附近烧杀抢掠,把整个南方搅得天翻地覆。

当绿林军在南方造反的时候,东边也有一支起义军逐渐壮大,号称“赤眉军”,为首的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吕氏。她是新莽时期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

吕氏是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人,以经营酒坊和酒楼为生,她有个独生儿子吕育因没按县宰吩咐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而被定罪处死。失去儿子的吕母悲愤万分,决意暗中联络勇士,谋划为儿子报仇。她把数百万家产拿出来,开设酒店,购买刀剑,救济贫穷的百姓。有些青年来买酒,手头没钱,吕母便经常赊给他们,如果有困难,吕母就借衣服、粮食给他们。

贫苦农民于心不忍,便成帮结队到吕母面前,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助。吕母说:“既然你们闲不住,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沟开挖一下吧!记住,要把挖的土堆积到一块儿!”人们听了吕母的话,拿锨扛镢,抬筐运土,把河道挖深加宽。他们把河挖的泥堆到一块,筑成一个大土台,称为崮子,这就是后来吕母起义的点将台。旁边的小河也叫做崮河。

没过几年,吕母的家产用尽。这些受惠的贫穷农民,中秋佳节相聚议论,凑起钱财衣物要偿还吕母。吕母不收,哭诉道:“多次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我想报仇雪恨!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本来就被王莽的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更加火上浇油,异口同声地答应,坚决跟官府拼个死活,为她的儿子报仇雪恨。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起义军在崮河两岸,大海之上,神出鬼没地打击官兵,抗捐抗税。有时则避入海岛,四处招兵,扩大实力。当时,连年发生水、旱、蝗灾,再加上捐税沉重,大量农民破产,一些流亡的农民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不久,起义军人数发展到数千之众。

经过三年准备,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点兵遣将,亲率勇士三千,浩浩荡荡地杀奔海曲城。经过一场激战,起义军一举攻破海曲城,活捉县宰。县里的一些官吏跪在地上向吕母连连叩头,为县宰请求饶命。吕母义正辞严地斥责道:“我的儿子犯了小罪,本不该处死,但是却被县宰所杀。杀人者应该偿命,又何必求情呢?”于是立即将县宰当众问斩,并拿他的首级到吕育坟前祭奠,然后再回到海中。

其后,吕母率部转战于崮河两岸、琅琊附近,声东击西,多次与官军激战,取得了多次胜利,给王莽制造了很大的麻烦。这时候,另一拨起义军带领几百人在泰山周边活动,为首的叫樊崇。吕母由于年纪太大,起义后没多久去世了,她手下的人于是都投奔到樊崇队伍中。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实力比较接近于正规军,作战能力比绿林军要强,人数也多。

樊崇率领的赤眉军在打击王莽政府军的时候占领了泰山附近一个叫式的地方。式原是汉皇族之领地,式侯之远祖为高祖(刘邦)之子齐悼惠王。这个地位后来由哀王襄继承,其弟刘章则受封城阳。刘章六世子孙荒王之子刘宪在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被封为式侯。式侯刘宪死后,其地位由其子刘霸继承。但由于刘霸无子嗣,其弟刘萌则成为第三代式侯。刘萌有三个儿子,分别为为恭、茂和盆子。樊崇打过来的时候,刘萌已经去世,三个儿子中只有刘恭比较有文化,茂和盆子由于出生比较晚,正好赶上王莽当了皇帝因而没有受皇族待遇。占领式给樊崇的造反军注入了新鲜动力,他趁势以其大军占领了整个现在的山东省地区。

赤眉军的“赤眉”是有来历的。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准备跟官兵大战一场,由于农民军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大字不识一个,为了避免战斗的时候杀错人,樊崇下令,让部下都把自己的眉毛上涂成红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匡大军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打了个败仗,人也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战越勇,最后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打败了王莽的政府军的消息一传开,推翻王莽的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黄河两岸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一些没落的贵族和地主也乘机起兵,其中就有刘縯和刘秀兄弟俩。

昙花一现的新朝政权

王莽称帝后,为了防止刘氏家族的复辟,下令禁止所有刘家的人做官。但王莽这个人又比较讲究,他也是受了刘家的恩惠才走到了权力的顶峰,因此觉得这样做良心上有些过不去,所以让刘氏家族的人拥有很多的土地和财富。刘家的人不能做官但是很有钱,所以当赤眉军和绿林军起义的时候,南阳郡的刘縯和刘秀兄弟也在蠢蠢欲动。

刘秀,字文叔,祖籍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白水村人),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自幼丧父,孤儿寡母在叔叔刘良的照顾下生活,直到他长大。年轻时的刘秀,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他为人讲究诚信,处世谨慎,性情温和善良。

刘秀和刘縯兄弟俩一开始并没有起义的想法,确切地说,刘秀是绝对没有这个心思的。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土豪”,将来让他的儿子能有几亩地种,也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生逢乱世,过安稳日子的打算比较不靠谱,当新朝军队主力被击溃后,刘縯与刘秀抓住机会乘势而起,竖起反旗。公元22年,刘秀随兄长在南阳起义,从此走上了一条波澜起伏的人生之路。刘秀兄弟俩虽然有皇族的身份,但实际上社会地位并不高,在当地也没有什么权力,只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于是他们选择了加入当时名气比较大的下江、平林起义军。史书记载,刘縯集智、勇、力于一身,很快屡立战功,在庞大的起义军队伍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刘氏一族的另一个人——刘玄也开始受到关注。刘玄也是西汉皇族后裔,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为刘子张,母为何氏,与刘秀是族兄关系。刘玄资质平庸,年轻时也比较讲义气,他的弟弟被别人杀害,他广宴朋友,要为弟弟报仇,并把地方治安官也请来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后杀人,刘玄大仇未报,却先惹了祸。刘玄被迫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公元22年七月,平林人陈牧率千余人起义,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军”。正在这里避难的刘玄参加了平林兵,担任安集掾的职务,后平林军与绿林军合并。

当时,队伍迅速壮大的绿林军最大的困难在于缺少粮食和军费,正好一些地方豪族产生了借助造反军的力量推翻王莽,建立新政权的想法。于是,两方面形成了合作关系,地方豪族为绿林军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代价是绿林军要听从地方豪族的指挥。不久,这些为了填饱肚子而到处破坏的绿林军态势骤然一变,齐声喊起兴汉口号。

既然打出了复兴汉王室的口号,那就需要找一位跟皇族沾边的人物来做代表,万一打赢了好名正言顺地推举他为皇帝。赤眉军中有七十多名与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同样,绿林军内也为数不少。如果要拥戴某人为皇帝,最理想的候选人不是那些敢作敢当的人物,而是胆小怯懦为好,这样的人将来做傀儡,背后的利益集团也比较放心。于是,绿林系平林军中的刘玄引起了“土豪”们的关注。

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其实“更始帝”这个位置本该由勇毅善谋、治军有方的刘縯来坐,但他在起义军中比较有威望,且治军严明、不讲情面,背后的利益集团担心他上位后不受自己控制,于是才将平庸听话的刘玄抬上了皇位。刘玄成为皇帝后,封智勇双全的刘縯为大司马,刘秀也被封为偏将军。此时,低调的刘秀完全没有散发出半点帝王气质,反而被认为资质平平而且胆怯怕事,完全笼罩在哥哥刘縯的气场下。

同年,绿林军进攻长安,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兵42万,准备与起义军一决胜负。首先他们在昆阳城北与守城的绿林军代表刘秀相遇,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安排好守城部将后,自己带领另外十二人骑马乘夜闯出城南门,召集在外的军队全部集合起来救援昆阳,又亲自率领千余步骑兵火速回援。

此时守城的部将王风已经快要扛不住,差点就要接受王邑、王寻的投降意见,只是害怕投降后会被屠城而没有答应。刘秀率军赶到,以一敌百,杀敌千人,士气大振。接着,刘秀又率三千兵马,从城西直冲敌军的中军地带。由于王邑、王寻轻敌,只派一万余人迎战,结果大败,王邑被杀。刘秀军队合力夹攻,王莽军队慌忙溃逃,伏尸百里,近几千人逃回了洛阳。昆阳一战,是刘秀的投名状,也是终结王莽新朝的重要一战。

而此时的绿林军将领们看到刘縯、刘秀兄弟风头太盛,于是撺掇更始帝刘玄除掉刘縯及其部下。刘秀怕自己遭到不测,韬光养晦、隐忍负重,赶紧跑到宛城向刘玄假意请罪。史料记载,刘秀在刘縯遇害后,不为哥哥服丧,行为举止也跟平常没什么差别,表现得若无其事。刘秀的淡定反而让刘玄有些愧疚,心怀鬼胎的他封刘秀为武信候,官拜破虏大将军以示安慰。

在昆阳决战中,新莽政权的军队主力几乎被全部歼灭。就在起义军进攻长安的危急时刻,王莽病急乱投医,选择向老天爷求救。他率群臣至长安南郊,号哭祭天,凡哭得哀痛者都授以官职,官吏和平民因哭得动情而封官的有上千人之多。但这也没能挽救他和他的新朝政权的悲惨命运。

公元23年十月初一,长安城中的百姓倒戈,火烧宫殿,逼王莽出城投降。两天后,王莽从白虎门潜逃,来到人工建造的浙台。起义军攻入长安时,在混乱中,王莽被一个叫杜吴的商人杀死,新朝政权灭亡。同月,刘玄定都洛阳。公元24年,二月,刘玄迁都长安,恢复刘氏汉家天下。

这里要提一下王莽的女儿,汉平帝刘衎的皇后——孝平皇后王氏。王莽的女儿非常有骨气。公元6年2月4日,汉平帝去世,后王莽立刘婴为太子,号为孺子,王莽代摄帝位,尊王氏为皇太后。公元8年,王莽篡位称帝,建立新朝,降封刘婴为定安公,王氏改称定安公太后。刘氏被废以后,王氏经常称病不参加朝会,王莽对女儿敬惮伤哀,打算将她改嫁,于是又改王氏称号为黄皇室主,派立国将军、成新公孙建世子孙襐扮成医生假装给她看病,实际上去跟她调情。王氏知道后大怒,当着孙襐的面,将身边的人挨个鞭笞,惨叫声中,孙襐只好灰溜溜告辞。

公元23年,起义军诛杀王莽,焚烧未央宫。王氏投火自焚,临死前叹息:“我有何面目见汉家!”时年二十七岁。

低调内敛的刘秀笑到最后

在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玄迁都洛阳时,曾遣使前去招降赤眉军。樊崇亲率二十余名赤眉军首领随使者前来归附。刘玄仅将樊崇及所率二十多名将领封为没有实际国邑的列侯,根本没有对三十万赤眉军作任何安置。樊崇等大失所望,于是乘刘玄迁都长安之机,潜回濮阳,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占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南下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另一路由徐宣、谢禄等率领,攻拔阳翟(今河南禹州),西至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击杀了更始河南太守,正式与绿林更始政权分裂,双方成为敌对关系。

另一方面,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河北(黄河以北)各州郡并未归附更始政权,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存在。刘玄听从手下大臣的建议,安排刘秀去河北招抚,并且说河北一带派刘秀去是最合适的。由于河北的稳定对更始政权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的一方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当初就是朱鲔建议刘玄杀了刘縯,这次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玄很为难,朱鲔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刘秀去,他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

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好友冯异给刘秀出了一条锦囊妙计,冯异劝刘秀,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果然,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追上刘秀,并建议他趁乱自己当皇帝算了。邓禹的话正合刘秀的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响应刘林。刘秀虽然刚来河北不久,但是也得到了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的儿子耿弇,他很爽快地对刘秀说:“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把这两个郡的兵马集中起来,邯郸根本不足虑。”不久更始帝派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一起协助刘秀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

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这正好给了刘秀一个锻炼的机会。他在河北认真考察官吏,按其能力的高低分配财富的多少;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衔。刘秀深受官民欢迎,甚至竟相持酒慰劳。在河北期间,刘秀还粉碎了一起假冒汉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其中就有在邯郸称帝的王郎。刘秀在清理缴获的资料时,发现了很多官吏与王郎勾结一起诋毁自己的材料。要是按这些材料提供的线索加以追究,必然会有一大批人受牵连。于是刘秀把王郎的部属召集起来,当着他们的面一把大火将这些材料烧掉。并说,这样做是为了“令心怀不安的人放心”。

刘秀在河北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更始帝见刘秀的影响越来越大,便派使节赶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放下手里的任务,与那些有功的将领一起到长安去,同时派尚书令谢躬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并监视刘秀的动向。刘秀明白更始帝的意图,于是他便以“河北未平”为理由,拒绝应诏去长安。不久,刘秀派吴汉斩杀谢躬,其兵马也收为己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官名)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刘秀手下的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

公元24年秋天,刘秀集中兵力,先后在馆陶等地击败并收编了铜马、高湖、重连等地的农民起义军,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至此,河北一带大致平定。

再说这刘玄,迁都长安之后,虽然对如何治理国家并没有经验,可享受生活很拿手。史书记载,刘玄在长安整日不理朝政,沉湎女色,每天与众多妇人在后宫中奢宴淫乐。更夸张的是,刘玄因为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居然让一个侍中冒充自己坐在帷帐内与文武大臣议事,一来二去底下的大臣觉得有点不对劲,对刘玄便更加不满。这还不算,刘玄下令残杀那些当年扶持他坐上王位的人,不仅不虚心听取大臣的进言,还滥授官爵,所用非人。于是,绿林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刘玄又纵容绿林军在长安烧杀抢劫,很快便大失民心。

刘玄这个“更始帝”的位置本来就坐得不稳,加上他上台后只顾享乐,并没有为百姓谋福利,为稳定社会作出贡献,因此更始政权很快便摇摇欲坠。就在这时,赤眉军卷土重来,于公元25年六月另立汉皇族后裔刘盆子为帝,改年号为“建世元年”,徐宣任丞相,樊崇因为文化水平稍微高点,出任御史大夫。同时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赤眉军,随即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但是,干掉了刘玄并没有改善赤眉军的处境。

推翻更始政权后,樊崇本该一鼓作气消灭剩余绿林军,但是他却急于论功行赏以至于贻误战机,没有占领战略要地,这给刘秀的后来居上创造了机会。

刘秀听说更始帝被杀,立即派将军邓禹率精兵两万向关中一带进发,选定北据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势险要、财物富实的河内郡作为大本营。他任命文武兼备的寇恂为河内太守,冠以“行大将军事”的御号。他向寇恂交代任务说:“从前汉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把萧何留在关中,现在我让你留在河内。你的任务,是像当年的萧何那样做好后勤工作,训练士兵和战马,阻挡其他军队到这块地盘上来。”

处理好前线,刘秀又在孟津部署重兵,准备拿下洛阳。一切准备好之后,刘秀打道回府。一路上,将领们纷纷给刘秀建议,要他称皇帝,刘秀拒绝几次后,将军耿纯强烈建议他称帝,但低调的刘秀始终只是答应“会考虑”。到了高县,刘秀召回在洛阳前线作战的将军冯异,向他询问天下形势。冯异是当时刘秀最亲密的伙伴,陪同刘秀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时刻,他经常劝刘秀做争夺天下的思想准备。冯异不争功名,但他对刘秀忠心耿耿,因此刘秀才召他来询问。冯异回来后告诉刘秀,更始皇帝的败局已定,宗庙社稷的问题就看大王你了。于是,公元25年,刘秀在鄙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北)筑起坛台于六月初六登台祭告天地众神,当了皇帝,改元建武。

此时的汉朝四分五裂,出现了“帝王满天下”的情形。除了被杀死的更始皇帝刘玄之外,还有赤眉军所立的刘盆子皇帝、东方皇帝刘永、蜀中皇帝公孙述、舒城皇帝李宪、匈奴立的皇帝卢芳、燕王彭宠、齐王张步、海西王董宪、楚黎王秦丰等。这些人各据一方,自立为王,互相攻城略地,战争频繁,连年战火令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边赤眉军进攻长安后,遭到了关中地区地主豪强的反抗,使长安粮食供应出现了短缺,赤眉军没有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豪强获取军粮,无奈转移甘肃一带,后遭遇大雪,许多士兵冻死,又遭到西州大将军隗嚣的袭击,无奈返回长安。当时长安又发生了大饥荒,二十万赤眉军继续向东进发,在河南渑池遭遇刘秀军,随即展开了一场大战。大将冯异为了迷惑赤眉军,让手下的将领们也把眉毛都染红,然后埋伏下来,这招果然有效,赤眉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随后,赤眉军与冯异在“崤底”这个地方打了一战,最终战败投降。

打败赤眉军就等于消灭了主要竞争对手,刘秀把目标转向其他的零散势力。首先是东边的刘永,更始帝刘玄上台后,刘永被立为梁王,后来他自封为帝,以睢阳作为京城,占据着青州、徐州一带二十八个城,封山东的张步、苏北的董宪、庐江的李宪等人为大将军。刘秀于公元26年夏,命盖延率军征讨。一年后,刘永大败,后被刘秀手下将领所杀。

接下来是北方的渔阳太守彭宠,此人原为刘秀部下,后反叛,自立为燕王,占据着蓟城、右北平的上谷等县,北边联络匈奴,南边联络张步,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刘秀决定亲自征讨,后经劝说,改为派朱祐、耿龛等率兵北进,于公元29年平息了彭宠的叛乱,北方局势安定下来。

接着,各个大大小小的“皇帝”们也相继被灭,只剩下“三大势力”——蜀中皇帝公孙述、五郡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他们与刘秀势均力敌,有平分天下之势。

公孙述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云南等),资源丰富,地势险恶;加上他经营多年,势力最为强大。为了孤立公孙述,光武帝决定拉拢窦融、隗嚣。他先派人去联络隗嚣,可隗嚣早有打算,他想自己做皇帝,不仅没有听从刘秀的建议,而且还派人去跟窦融联络,劝他也自立为王,他们还同公孙述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刘秀。刘秀得知后,立即派人给窦融送了一封信,信中说:“将军日前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主张分割天下,像战国时期那样,各自为王。要知道,汉朝的土地即使可以分的话,汉朝的老百姓也是不能分的。将军如果能从大局出发,上为国家出力,下为百姓着想,我将非常感激!”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打动了窦融,不久,窦融率部投降,刘秀随即派兵征伐隗嚣。隗嚣大败,于公元31年春病饿而死。汉军乘机收复了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地区。

收复陇右地区以后,刘秀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与蜀中皇帝公孙述死磕。刘秀本人亲自带兵征讨,大将军岑彭指挥军队,连连击败公孙述的军队,夺下不少城池,公孙述很快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秀又命广平侯吴汉进攻成都,结果公孙述惨败,受重伤而死,蜀中势力被消灭。

此时的刘秀已经四十三岁,从二十八岁起兵,经历十五年戎马征战,终于结束了自新朝政权被灭后豪强割据的局面,使汉朝再一次走向了统一。

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是开国皇帝里善于用人也善于打仗的代表人物,他才兼文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审时度势,迎难而上,在中国历史创造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在刘秀重建汉室的过程中,首先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支持,他的本家、舅家和姻亲全家齐动员,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文人墨客、草根豪杰、基层官吏、同窗好友蜂拥而至。他们为刘秀统一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对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刘秀在登基之前就不断地对他们赐爵封侯。只是刚开始是零星地进行,一个一个加封。史书记载,在刘秀成帝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年才进行了第一次大批量的封侯。这一次,他大规模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东观汉记校注·世祖光武皇帝》明确记载:光武功臣邓禹等二十八人皆为侯,封余功臣一百八十九人。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名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将领。汉光武帝去世后,汉明帝刘庄于公元60年,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二十八位将领的画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范晔《后汉书》为二十八将立传,称“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后世民间传说,云台二十八将对应上天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转世辅佐刘秀,又为他们每人安了一个二十八宿的名称。

云台二十八将名单
官爵姓名星宿兵器官爵姓名星宿兵器
太傅高密侯邓禹角木蛟大司马广平侯吴汉亢金龙
左将军胶东侯贾复氐土貉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房日兔
执金吾雍奴侯寇恂心月狐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尾火虎
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箕水豹建义大将军鬲侯朱祐斗木豸
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牛金牛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女土蝠
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虚日鼠卫尉安成侯铫期井木犴
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室火猪捕虏将军扬虚侯马武奎木狼
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胃土雉河南尹阜成侯王梁昂日鸡
琅邪太守祝阿侯陈俊毕月乌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参水猿
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觜火猴左曹合肥侯坚镡危月燕
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鬼金羊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柳土獐
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星日马右将军槐里侯万修张月鹿
太常灵寿侯邳彤翼火蛇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轸水蚓
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壁水獐戟、鞭骠骑将军慎侯刘隆娄金狗

“云台二十八将”之中,论武艺当属贾复第一,《后汉演义》中称其为“银戟太岁雪天王”,论功劳最大的当属冯异、岑彭,《后汉书·卷十七》论曰:“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惟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矣。若冯、贾之不伐,岑公之义信,乃足以感三军而怀敌人,故能克成远业,终其全庆也。”然而为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邓禹呢?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明、机敏、好学,十三岁时即能诵诗。邓禹与刘秀是老相识,两人在长安学习期间互相结识。邓禹比刘秀年纪要小,刘秀二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十三岁,还是个小孩,加上远离家乡,身边没有亲人,两人又都来自农村,性格也很投机,所以邓禹总是跟在刘秀的身边。

刘秀出巡河北期间,所做的决定大部分都与邓禹商量过。当时邓禹的角色相当于刘秀军中的首席参谋,给了刘秀很多鼓励。有一次,刘秀觉得自己的地盘太小,没什么势力,就喊邓禹过来一起看着地图说:“天下这么大的一块地方,而我如今只有其中之一,我怎么才能安定天下呢?”邓禹说:“现在天下这么混乱,人们都渴望有一个明君来统治,古人讲以德服天下,而不是以土地的厚薄来评价人的能力大小。”于是刘秀豁然开朗。

云台二十八将中,一半以上的将领来自河南。这是因为刘秀当年在河北被王郎追击的时候,他的大本营在信都,后来又获得渔阳和上谷两个地方的支持,于是这三个地方成了刘秀的主要根据地。吴汉、耿弇、寇恂、耿纯、王梁、景丹、盖延、任光、李忠、万修、邳彤、刘植等主要将领都是在这个根据地跟随刘秀的。不过,虽然归附了刘秀,但这些将领们都有各自的部下和地盘,刘秀却没有一支真正自己的嫡系部队,是邓禹去召集兵马,得几千人,刘秀才算有了真正的第一支嫡系部队。

邓禹对刘秀的帮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下大势的判断。邓禹的建议主要分两个方面:

第一,对当时形势的判断。邓禹认为,推翻了王莽的新朝之后,称王称帝的有十多个,但是配做刘秀对手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刘玄的绿林军,另一个则是赤眉军。此时王莽已经被打败,现在正是群龙无首的大乱斗局面,虽然绿林军和赤眉军整体力量最强大,但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个吞并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而这段时间,刘秀就可以系统地壮大自己,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势力。刘秀正是依靠这段时间,联合真定王刘杨,统一河北全境。

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当时各个地方的起义军,比如最大的绿林军和赤眉军,他们的问题就是军纪差,没有约束。绿林军中主要是强盗,赤眉军则是一群土匪,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杀人放火。

刘秀称帝后,邓禹主动上交了兵权,辞去了朝中的职务,回家养老,与一些居功自傲的功臣相比,邓禹的人品还是要高尚一些,读书人的出身使他养成淡泊名利、待人敦厚的性格。邓禹一共有十三个子女,但他都没有鼓励他们享受高官厚禄,而是让他们各自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后来,他的子孙皆称名天下,邓禹曾说:“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其后世必有兴者。”

因此,邓禹排在首位也算是实至名归,德才兼备。再者,二十八宿的排名并不是刘秀自己排的,而是他儿子刘庄当皇帝后排的。刘秀统一全国后,邓禹成为光武朝仅有的几个继续受任用的功臣,当时二十八宿中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了,而邓禹恢复了大司徒职务,还曾任太傅,成为太子刘庄的老师,排在首位并不奇怪。

另外,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耿弇就是明帝时与班超、窦固齐名的民族英雄耿秉、耿恭的叔叔;祭遵的胞弟是民族英雄祭彤;还有伏波将军马援有大功,但因为女儿为明帝皇后,为避嫌未将其列入,而且,只要是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都没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如光武帝的表兄来歙也有大功,但也未被列入。

至于为什么要在“南宫云台”画二十八将图呢?从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开始时,其宫城就是南宫(北宫后于公元60年至公元65年期间陆续修建)。南宫中,有不少宫殿是既有的(如南宫却非殿、云台殿等),也有一些是陆陆续续修建的(如南宫前殿),这些宫殿除了刘秀居住外,就是用于国务事务、文化活动、外事往来等。

云台,其实是云台殿的简称。从历史记载看,云台应该只是殿基较高的宫殿而已,但是叫法有很多,比如“南宫云台”“云台之下”(《后汉书·范升传·列传七十三》)“云台广室”“云台广德殿”等。云台的用途主要是召见、集会、辩论国事,也是一座皇家图书博物馆。所以,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自然是要选择南宫云台这样与国事国运相连的政坛之地。

当然,自从汉明帝图画功臣、列将后,云台又成了开国名臣的纪念馆。从此,云台名声远扬。

“马革裹尸”的由来

马革裹尸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为国捐躯、战死于沙场。马革裹尸形容一种牺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为褒义词。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曾为张郃马革裹尸。史书记载,“马革裹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的祖先原本不姓马,其先祖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将领,赵惠文王因其功绩卓著及善于驾驭马匹,特赐爵号“马服君”。于是,赵奢的子孙便以“马”为姓。《东观汉记》中记载,马援还是一个美男子,身高约七尺五寸(一米七七),并且“容貌如画”,是一位身材挺拔、英俊潇洒的大帅哥。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在汉武帝时被封为重合侯,后因巫蛊之乱受牵连,最后被杀。马通之子马实在汉宣帝时为郎持节,号使君,马实生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一共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就是马援。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马援十二岁时父母双亡,此时三个哥哥都有所成就,大哥是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为吏,马援由大哥马况照顾。马况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守于章句之间,就想告别大哥回家乡去种田放羊。谁知没等马援起身,大哥马况就不幸去世了,马援只得留下来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担任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可是走到半路上见囚犯可怜,就自作主张放掉了这名囚犯,然后官也不做了,一路逃到了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以放马养牛为生。因为马援为人热情又讲义气,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渐渐地也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役使。马援带着这些人在陇汉之间放牧,但他并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的生活,他常对追随他的人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马援不仅人长得帅,种田放牧也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经营下,这个几百人的游牧团队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然而他对着这些田牧所得长叹:“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人,自己则只过着清简的生活。

新朝时期,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天下豪杰,并将马援推荐给王莽。王莽于是任命马援为新城大尹。公元24年,新朝灭亡,马援和哥哥增山连率(官名)马员一起离开了各自的任所,跑到凉州避难。公元25年,刘秀即位后,马员到洛阳投奔光武帝。马援则羁留在西州,受到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

同年,隗嚣派马援去跟公孙述拉近关系。马援跟公孙述原本是同乡,私下里也有一些交情,本以为这次老友见面会把酒言欢,没想到自立为王的公孙述却摆起了架子,于是返回陇右后建议隗嚣不要跟公孙述合伙。公元28年,马援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在宣德殿面见刘秀,两人一见之下互相都很欣赏,后马援要回西州时,光武帝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马援回来后向隗嚣报告了这次出行的情况,隗嚣同意跟刘秀合伙,并且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马援带着隗恂来到洛阳后,刘秀一直没有安排他职务。于是马援便上书刘秀,请求率领宾客到上林苑去屯田。刘秀答应了他的请求。此时,隗嚣听信部下挑拨意图反叛,马援再三劝阻无效后领兵出战,打败了隗嚣。此后,马援深受刘秀赏识。

公元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派步骑三千在临洮击败先零羌,后挥师追击其他零散羌族部落,并取得胜利。

公元41年,马援被征为虎贲中郎将。

公元43年,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受封为新息侯,任伏波将军,食邑三千户;同年,出征岭南,并取得胜利。此战之后刘秀赐马援兵车,朝见时位次九卿。

公元45年,马援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先后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北击乌桓,由于乌桓不战而逃,马援无所得而还师。

公元48年,武陵五溪(今湖南、贵州交界地区)蛮夷要造反,六十二岁的马援不顾体弱多病,主动向刘秀请战。

由于马援的名气比较大,南边的蛮夷听到马援带兵前来镇压的消息,顾不上组织力量反击而是逃跑了。马援乘胜追击,不料,在壶头山遭蛮夷伏击,进攻受挫。偏偏这时又出了个叛徒——耿舒,他偷偷写密信给在朝廷的哥哥耿龛告黑状,说汉军平叛失利是因马援年老体弱指挥失误,而且自从南下以来整天吃喝嫖赌不问战事。耿龛将此信上交给刘秀,刘秀看后大怒,立即下令骑马中郎将梁松到马援军中任监军。

之前马援生病,梁松去探望,结果因为感觉自己驸马的身份不被重视,与马援结下梁子。梁松早就想好好收拾一下马援,以出昔日怨气。不料,马援由于长期南征北战,身体本来就有点不好,加上耿舒在军中制造流言蜚语,急火攻心,猝死在壶头山军中。可是,就这样马援也没能躲过梁松的报复,他仍然向刘秀上书,说马援不仅指挥不当、吃喝嫖赌,还贪得无厌,一路上抢掠大量的金银珠宝,用马车拉着走。其实,这所谓的“金银珠宝”是马援常吃的用来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的一种野果。

但是刘秀看后,恼怒万分,下令夺了马援的封爵。马援的家人不知哪里得罪了皇帝,惶恐不安。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埋在原来准备好的坟地,而是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马援的同事朋友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场景十分凄凉。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刘秀这才命令安葬马援。

公元57年,刘秀去世后,明帝即位,他为马援进行了“平反”:一是严惩梁松;二是为马援建庙修墓;三是亲自题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四是将“马革裹尸”谱上曲子,作为军歌,规定汉军出征前,要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气。

公元60年,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汉明帝在云台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了避椒房之嫌,没画马援。

公元74年,马援夫人去世,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公元78年,汉章帝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册封,谥马援为忠成侯。

光武改革,柔术治国得民心

公元36年,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东汉后,着手准备重建被打乱的社会秩序。

与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刘秀在成功坐上王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有功之臣进行赏封。刘秀的皇位是用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这浴血奋战夺取而来的政权如果不抓牢固一点,是很容易出现裂痕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常年征战造就了一批武力英雄,刘秀深知他们带兵打仗很有一套,但是治理国家更需要的是政治手段,并且当时很多武将自恃功高,根本不理会上司的命令。因此,为了巩固皇权,避免胜利果实落入旁人手中,刘秀选择了“退功臣而进文臣”的方法,即赐予功臣们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

分封的具体规则由郎中冯勤负责,他按照每个人的功劳大小,决定其封地范围、远近和土地肥沃程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详细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就好办事,刘秀根据这个方案一次性封了几百位功臣为列侯。受封的人数虽然多,但被封列侯的食封数量却并不大,封地最多的只有四个县,最少的只有几百户。此外,除了邓禹、李通、贾复三位大将可以参议国家大事之外,其余列侯大多数均无权参议国事。封完功臣之后,刘秀还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希望大家不要恃宠而骄,对自己要求要严格一些,最好能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顺利地把爵位传给子孙。”刘秀在退功臣的同时重用大批文吏。他认为文吏们熟悉封建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情操高尚。

公元30年,刘秀下诏命令各地官吏推举贤良,到京城参加选官考试。朝廷实行“征辟”制度,即下诏特征用某人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选择人才做幕僚,这样方便各地的人才得到良好的利用。虽然当官看起来变得容易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毛遂自荐”的,选官有条件限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识,是通经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种法令,能熟练地依法办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干,遇事不惑,能独当一面。各地官吏在选择人才时,必须严格按照这四条标准,如有违者,必将依法治罪。

刘秀为人宽厚仁慈,他在治国方面恩威并施,实行以柔术治国,宽民众,而对官吏严。除了控制武将的力量,刘秀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限制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减少了合并了四百多个县,这样一来行政人员也减少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

东汉初年,刘秀恢复了西汉时曾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还进一步予以加强。这三套监察机构是:御史台——有侍御史十五人,负责察举官吏违法事件,接收公卿、郡史奏事和解释法律条文;司隶校尉——有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各部各郡违法官吏,他们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监察权力很大,“无所不纠,唯三公不察”;州刺史——全国分十二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他们遵照皇帝命令,代表中央,乘坐驿车,巡行全国各地,他们每年八月出巡,调查各地有无冤狱,同时考察各郡县官吏政绩,并在年底或翌年初回到京城向中央汇报,并根据政绩好坏,决定升迁或罢免。刘秀对巡察制度非常重视,授予他们很大的权力,正是由于刘秀加强了监察制度,对违法官从严处置,从而保证了皇帝的权力和意志能够得以实现,这对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武帝为了吸引人才,曾多次亲自访求名贤。在刘秀的同学中,有一位叫严光的人,此人很有才学。刘秀做了皇帝后一直对严光念念不忘,非常希望能和他共谋国事,于是命人画了严光的画像,到家乡去找他。找到之后,刘秀立即将严光接到京城。可是严光这个人特别倔,说不干就是不干。刘秀为了请动他,好几次跑到他家去跟他聊天,有时天色太晚干脆就留宿,俩人睡在一张床上。据说,严光睡觉不老实,还曾把两只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也任他如此,并不挪开。

还有南阳宛城有一个叫卓茂的人,是当时著名的儒生,精通《诗》《书》《历法》等,待人宽厚,深受众人敬仰。刘秀即帝位不久就派人访求这位大名鼎鼎的儒士,并且任命七十多岁的卓茂作为太傅,封褒德侯。几年之后,卓茂老死,光武帝驾车素服,亲自送葬。

还有陈留人董宣,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有一次,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家奴仗势杀人,董宣带领士兵,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将这个家奴打死。湖阳公主跑去向刘秀哭诉。刘秀要杀董宣,董宣说:“陛下一边说要中兴汉朝,一边纵容自家姐姐杀害平民百姓,这样怎么能让人信服。如果陛下要杀我,不必派人动手,请让我自杀!”说着就向旁边的柱子撞去。刘秀被正直的董宣感动,不再治其罪,但为了安抚姐姐,要求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硬是不从,刘秀命人按董宣的头,董宣两手按地,就是不肯俯首。刘秀非常感动,任命他为“强项令”,赐钱三十万。

在农业时期,劳动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强盛程度的核心因素,解决奴婢问题是其中的重之又重,刘秀实行了解放奴婢的政策。

西汉中后期,由于地主、官吏无限制地兼并土地,使大量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本人也被卖给官僚、贵族、商人家为奴。奴婢们通常都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因此也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汉哀帝和王莽新政都曾经尝试过解决奴婢问题,但都没能够收到效果。刘秀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在公元26年到公元38年之间,曾先后多次下诏解放奴婢,并且严禁虐杀奴婢。

公元26年五月的诏令宣布:如果一个家庭要出卖妻子,但是其妻子想回自己娘家,就要尊重妻子的意见,如果主人刁难,就要按律令接受惩罚。

公元31年下诏:在战乱中因饥饿而沦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强制不让走的,以卖人罪处置。

公元35年二月下诏:天地之间人为贵,杀奴婢者罪不赦。同年六月诏令:炙灼处罚奴婢的,按律治罪,被伤害者免为平民。

公元36年诏令:陇、蜀两地的人民被劫为奴的,如要离去,一律免为平民。

刘秀在位十二年内,连续不断地发布解放奴婢的诏令,使大批奴婢获得了自由,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公元31年,光武帝又大量地裁减军队。大批的士兵得以还乡,从事农耕。这样既减少了军费开支,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

刘秀还解决了土地问题。东汉初期,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没有自己的地种。公元39年六月,刘秀下令各州、郡清查田地的数目和人口实数,称为“度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核查田赋收入,防止大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纳税;二是可以从大土地占有者手中没收一些多余土地,分给无地的贫民。

当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力量,号称“大姓”“兵长”,他们与当地官吏勾结,隐瞒田地数量,谎报人口。刘秀得知此事,以“度田不实罪”诛杀了十余个郡太守,并加紧“度田”,于是一些大姓、兵长们就开始组织武装反抗。许多农民由于分不到土地,或分到的土地实际数量比政府应允的数量要少,也开始反对度田,参加武装反抗,这就是史称的“度田事件”。刘秀大怒,一再发兵镇压。但这些造反力量用“打游击战”的方式与朝廷官兵对抗,镇压效果不明显。为了平息暴乱,刘秀采取了分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手段,宣布大户之间可以相互揭发,均可免罪,并可分到土地,原先因与大户勾结而治罪的官吏,现在只要能够使乱民遣散,政府就可以不再治罪。这样,反抗很快就被平息下去了

刘秀在两汉之间纷乱的战争年代,顺应历史潮流,采用军事手段,平息群雄,使分崩离析的汉朝再度走向统一,并且采取柔术治国的方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实际意义的改革,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到汉光武帝后期,全国已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盛景。这也是东汉王朝最富庶和最安定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南阳第一美女——阴丽华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刘秀雄才大略,恢弘大度,开明谦和,以文治武功赢得了天下,并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大好局面。他对皇后阴丽华的一往情深更是为后世人所传诵,是皇帝和后妃中少有的恩爱典范,更有“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名句流传后世。那么,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阴丽华,南阳郡新野县(今属河南)人,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阴丽华出生在中原之地南阳,家族显赫。原本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国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南阳新野。

刘秀姐夫邓晨与阴家有亲缘关系,因此刘秀情窦初开的时候见到貌美如花的阴丽华,自然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当然,这时候的刘秀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有一天能梦想成真。因为刘秀虽然是刘氏子孙,可实际上家庭条件并不好,虽然是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但到刘秀这一代的时候,封爵的传承已经结束,他的父亲刘钦只是南顿令而已。何况后来王莽篡位,刘氏子孙更受到打压。因此在财富与声望上,刘家比阴家还要差一点。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当年他在长安求学,路过一个市集的时候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是官职名称,是秦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汉武帝时期改名为执金吾,王莽时改名奋武﹐东汉时复称执金吾。刘秀当时人生最大的愿望也就如此而已。

随后,在推翻新朝政权的过程中,刘秀领兵在昆阳之战中取得胜利,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妹妹阴丽华嫁给了刘秀。此时刘秀已经二十九岁,阴丽华十九岁。少年时的愿望得以实现,刘秀自然心花怒放。但是,娶回阴丽华之后没过多久,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刘秀又娶了西汉末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郭圣通的父族是郡中大姓,她的父亲郭昌英年早逝,曾经将数百万田宅财产让给异母弟弟,因此受到郡国人的赞誉,在郡中担任功曹。郭圣通的母族是真定王室,她的母亲是真定恭王刘普之女,因嫁于郭氏而称为郭主,生郭圣通和儿子郭况。郭主虽然是王家女子,却待人温和,有母仪之德。

郭圣通出身高贵,长得也很漂亮,而且受母亲的影响很有才学。刘秀虽然当初娶她的时候多少有些不情愿,但是看见这样的美人,也不禁动心。虽然不久之前才娶了阴丽华,却也身不由己地又掉进了温柔乡。刘秀称帝后,封郭圣通为贵人,同年,刘秀和郭圣通的长子刘强出生,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封为绵蛮侯。刘秀同时派人前往南阳接回姐姐湖阳公主刘黄,妹妹宁平公主刘伯姬,以及原配妻子阴丽华,并将阴氏封为贵人。因为阴丽华是刘秀的原配,并且又是少年时代的梦中情人,刘秀曾一度想立她为皇后,但阴丽华非常坚决地拒绝了刘秀的好意,她认为郭氏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并已育有一子,因此不接受皇后的称号。

两年后,阴丽华随刘秀征讨燕王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后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但阴兴坚决辞让说:“臣并没有为皇上打天下立下什么功劳,而且选择我们一家人全都封赏受爵,传出去恐怕会令天下百姓对皇上失望,我不愿意这么做。”此后十年,刘秀统一汉朝,阴丽华也陆续为刘秀生下了五名子女。

公元26年,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杨意图造反,事情败露后刘秀并没有因此而迁怒郭贵人,并且复封刘杨之子刘得为真定王,刘让之子为临邑侯。真定王谋反后不久,光武帝正式册封贵人郭圣通为皇后,其子刘疆被立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公元38年,郭圣通因逐渐失宠,心怀怨恨,估计是惹毛了刘秀,最终皇后之位被废,阴丽华被封为皇后。然而,郭圣通是幸运的,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废但没有打入冷宫的皇后。就在郭圣通惶恐不安的时候,刘秀下了一道诏书给她,她原以为自己难逃贬居冷宫的厄运,可事情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刘疆继续当他的太子,郭氏所生的次子刘辅升为中山王,封地额外增加一郡——这一郡的收入全都作为郭圣通的养老费用,她由皇后改称“中山王太后”和儿子一起生活。

皇后阴丽华不仅漂亮,心肠也很好,大概是不忍心郭圣通再遭受被废之外的打击,她向刘秀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诏令一道接一道地送到郭圣通眼前:哥哥郭况,得到了比当初郭氏为皇后时更多的封地,成为阳安侯;侄子郭璜不但成为驸马,而且迎娶了阴丽华的女儿淯阳公主刘礼留;堂哥郭竟,封为新郪侯;堂弟郭匡,封为发干侯;郭圣通的叔父郭梁早逝无子,于是女婿陈茂也被封侯。

虽然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给了郭家丰厚的封赏,太子刘疆仍然忐忑不安。于是在心腹郓郅的劝说下,刘疆向父亲刘秀上书,表示要退出太子位,让给阴皇后的长子刘庄。但刘秀认为刘疆并没有过失,拒绝了太子的请求,但刘疆仍然不放心,他屡屡传达出甘愿去做外藩亲王的想法。公元43年,刘秀做出了决定:改封刘疆为东海王,原来的东海王刘庄成为新任太子。随后,刘秀又将刘疆迁到更富饶的沛地为王,改封郭圣通为沛太后,同时升郭况为大鸿胪。

即使这样,刘秀仍然觉得对长子刘疆感到愧疚,虽然如今夫妻离异,他不再见郭圣通,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他经常到郭圣通的哥哥郭况家去做客,并且赠送大量的财物给郭况,以至于郭况后来富得流油,整个洛阳城都称他家做“金穴”。

公元50年,郭圣通被废九年后,她的母亲“郭主”去世。刘秀用最高规格的礼仪为郭主举行葬礼,并且亲自以女婿的身份,带着所有的文武百官一起出席。公元52年六月,郭圣通去世,刘秀以封国太后的礼仪将她葬于北芒。

公元56年春天,刘秀召长子刘疆与各诸侯回洛阳,并与他们一起登泰山封禅。封禅结束后,刘秀让刘疆陪同自己返回洛阳,父子重聚了一段时间。

公元57年春天,六十二岁的刘秀病逝于洛阳南宫前殿。临终前,结发妻子阴丽华与废太子刘疆和太子刘庄一同为刘秀送终。

刘秀死后,太子刘庄即位,即汉明帝,阴丽华升为皇太后。七年后,阴丽华去世,享年六十岁,与刘秀合葬在原陵。

历史上皇帝的婚姻少有幸福美满的结局,而刘秀、阴丽华却令人羡慕地相濡以沫走完了一生。这固然与刘秀宽仁厚德,惜念旧情有关,而阴丽华的安分守己、温柔体贴也是重要的因素。

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刘秀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史称汉明帝。刘庄受父亲刘秀的影响,爱好儒学,崇尚仁爱,并且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资质。汉光武帝时期的度田事件期间,刘秀看到陈留吏送上来的奏文里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的字眼,觉得有点奇怪,就问底下的大臣,可是大家也都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刘庄插话说:“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父皇的故乡,很多亲戚还住在这里。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敢多问。”刘秀恍然大悟,不由得对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儿子另眼相看。

虽然也崇尚儒学,但刘庄与父亲刘秀在处理国家大事的风格上却有所不同,他改变了刘秀执政时代的“柔”道治国,对西汉以来外戚专权的流弊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进行革除。

西汉后期,因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最终导致王莽篡汉,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使国家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到光武帝刘秀去世时,那些前来奔丧的诸王及大臣们依然毫无法度,现场一片混乱,而刘庄的兄弟们在宫殿中与他并肩同坐,一点也不把刚登基的汉明帝看在眼里。为了给这些皇亲国戚和大臣们一个下马威,刘庄命令秉性刚直、执法严厉的太尉赵熹主持丧事。赵熹不负重托,仗剑入朝,将那些闹哄哄的诸王请下殿阶,回归到大臣的行列里,以辨明君臣之别,并且整顿宫卫制度,王国官吏不得随便出入宫禁。朝廷的秩序这才逐步安定下来。此外,明帝不论对身边的下级官员还是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都监督很严,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

由于刘庄是以汉光武帝第四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在他上面还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这些皇子们对刘庄继位的事情有些恼火,其中他的同母弟山阳王刘荆反应最为激烈。刘荆在刘庄登基不久就密谋造反,他伪造了大鸿胪郭况(郭皇后的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准备撺掇他起兵谋反。刘疆行事谨慎,接到信后没吭声,连人带信一块给押送到京城洛阳,交给刘庄查办。刘庄查明造反信的背后主谋后,为免激起更大的骚动,暂时将这个案子压了下来,并对前太子刘疆更加关怀备至,其待遇远高于一般的王侯。

但是明帝也并非一味容忍退让,公元70年发生的“楚王刘英案”就是明帝给诸侯王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楚王刘英,由光武帝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因许美人不得宠,所以刘英也备受冷落,不仅封地僻远,而且面积也很小。当时,佛教渐渐地传入汉朝,刘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数次访求佛法,希望仗佛氏灵光保佑自己。

这一年,有一个叫燕广的人上书朝廷,弹劾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忠等借信奉佛教为名,造作图书准备造反。明帝收到文书后,马上命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中央官员)派员查证。没多久,派出去的官员报告说楚王刘英确实有篡位的计划,并且罪证确凿。此后,楚王刘英的爵位被剥夺,并被迁往丹阳泾县。刘英到了丹阳后自杀而死。同案犯颜忠、王平在洛阳狱中由于受不住狱吏的严刑拷打,胡乱招供,导致朝廷上下多人受到牵连。这些人中,有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悝、曲成侯刘建等。四人与颜忠、王平素昧平生,互不认识,但明帝这时抱着新仇旧恨一起算的打算,对颜忠、王平所招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治罪,加上当时有些官员阿谀奉承,造成了众多的冤狱。后经侍御史寒朗的谏阻,明帝才恢复理智,下令停止责罚并亲自到洛阳监狱核实案情,释放了一千多人。

虽然因楚王刘英的事件打击了佛教在汉朝的传播,但刘庄并没有对佛教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人,浑身笼罩着一圈金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询问,那金人突然凌空腾起,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刘庄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跟群臣讲了自己做的这个梦。博士傅毅发表意见说:“臣听说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亦有佛都。在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十二座,安置在甘泉宫中,后因战乱,那十二座金人不知去向。陛下所梦见的,也许就是佛呢!”一席话打开了明帝的脑洞,于是派郎中蔡愔西往天竺,求取佛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

蔡愔一行接到命令就踏上西行之路。史书记载,他们历经三十六国,终到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流域)。这天,他们路过一个市集,见一群人簇拥着两个僧人顶礼膜拜,这僧人身披袈裟,面善目慈,口里念着阿弥陀佛。他们打听后才知道,这两名僧人原本是天竺人,一路东行至此,其中一个叫摄摩腾,另一个叫竺法兰。蔡愔上前对两位僧人施礼说明来意,并邀请他们前往中土传教。摄摩腾与竺法兰听完蔡愔的介绍后,当下收拾行装,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跟蔡愔一行班师回朝。

公元67年,摄摩腾、竺法兰和蔡愔返回洛阳。汉明帝欣喜不已,亲自接待。他先传旨将两位天竺僧人安排在负责外交的鸿胪寺住下,又传旨请高僧在自己避暑读书的清凉台翻译佛经,还传旨命宫中画工摹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宫中多处,并仿造天竺佛教寺院的样子,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建僧院。僧院最开始叫招提寺,后来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改名为白马寺。

公元68年,洛阳白马寺落成。这时白马寺的规模并不大,寺内既没有塑像,也没有很多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是白马寺仅有的代言人。因此,当时的白马寺更像是接待西域高僧来中国传教译经的官府机构。尽管如此,白马寺在中国佛教界被公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

窦固伐匈奴

窦固,字孟孙,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光武帝时大司空窦融的侄子。窦固从小喜欢读书,喜好兵法。公元56年,其父窦友去世,窦固世袭父亲显亲侯爵位,任中郎将,后娶光武帝的女儿涅阳公主为妻,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当时洛阳有一个叫杜季良的人,此人性情豪爽且乐于助人,马援在给他的侄子马严、马敦写信的时候还提到过杜季良,说: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龙伯高,一个叫杜季良。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谦和节俭,我尊重他,并且希望你们也学他;杜季良比较讲义气,三教九流各种朋友都很多,我钦佩他,但我不愿意你们向他学习。当时马援出使交趾(郡治今越南河内),这封信兜兜转转不知道被谁传到刘秀手上了,偏偏这时候有人向刘秀举报,说这个杜季良“为行浮薄”,而窦固和他有来往。刘秀把这封书信给窦固看,窦固心惊胆战,赶忙向刘秀认错叩头认错,最后头都磕破了才逃过一劫。

刘庄继位后,窦固升任为中郎将,监羽林军,公元57年曾领兵平定烧当羌叛乱。后来窦固因为堂兄窦穆犯法受到牵连,此后一直不受重用。自从宣帝刘询时期匈奴归附后,边疆一直比较稳定,汉明帝即位后基本已无内忧,他开始寻思效仿武帝,重新恢复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往来。公元72年,谒者仆射耿秉多次上书请求进攻北匈奴,而窦固因为曾在河西跟随过伯父窦融,熟悉边疆事务,汉明帝便让窦固和耿秉、太仆祭肜、虎贲中郎将马廖、下博侯刘张、好畤侯耿忠等人一起商量。窦固提意见说,当下塞外水草丰美,这次出征可以不用带太多粮草。同年十二月,明帝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窦固为奉车都尉,骑都尉秦彭为耿秉的副手,耿忠为窦固的副手,出京屯驻凉州酒泉郡,准备对匈奴实施进攻。

第二年春天,汉军兵分四路同时出击,各自向目的地出发。耿秉、秦彭率军追寻匈奴句林王部,深入沙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并没有遇见匈奴踪影,只得勒兵而回。另外两路,或抵达匈奴河畔,却由于北匈奴军打探到汉军出击的消息,早就逃跑;或因为内部原因率军返回,都没有收获任何战果。只有窦固、耿忠率军进入天山地区,袭击了呼衍王部,斩首千余人。呼衍王败逃,汉军迫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了伊吾卢城,设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于伊吾卢城。同时,窦固派遣假司马(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班超率“三十六吏士”出使西域,从外交上争取西域诸国,破坏北匈奴与西域诸国的联合,以配合军事进攻。

公元74年夏天,窦固和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率领一万四千骑兵向西域进发去攻打车师(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车师国有两个王:前王和后王,前王是后王的儿子,两个王庭之间相隔五百多里。窦固认为,汉军距后王比较远,路又不好走,一路走过去士兵的身体会吃不消,因而打算先进攻前王。但耿秉认为应当先去打后王,集中力量打击主要目标,那么前王肯定会不战自降。窦固还没有做好决定,耿秉翻身上马打前锋,率领所属部队向北挺入,其他部队不得已而一同进军,斩杀敌人数千。车师后王听说汉军打过来了,想都没想就走到城门外面,摘下王冠,迎接耿秉,宣布投降。耿秉带着后王拜见窦固,车师前王随后也投降。

公元75年二月,朝廷下诏命窦固罢兵返回洛阳。回到朝廷后,窦固上书明帝,建议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明帝于是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又命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各自统领数百人,分别驻军车师后王部金蒲城及前王部柳中城。

至此,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在中断六十多年后又重新恢复。窦固在边疆期间,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周边各民族关系融洽,多次军事行动都取得了西域各国的帮助。据史书记载,窦固曾经有一次去羌人部落联络感情,羌人以贵客之礼招待他,准备了一些五分熟烤肉,用刀切开后还一边淌血水。跟窦固一块去的汉人看着带血水的烤肉,不知道如何下嘴,窦固却不拒绝,拿过来就吃。窦固入乡随俗,尊重了羌人的文化。以尊重换尊重,羌人也很尊敬他。羌人在王莽时期迁入河西走廊,之后和东汉摩擦不断,但在窦固治理的这段时间,羌人却对他非常敬服。

汉章帝刘炟即位以后,给涅阳公主加号为长公主,让窦固接替魏应继任大鸿胪。每次遇到涉及边疆事务的问题,汉章帝都要征求窦固的意见。公元78年,汉章帝追录窦固以前的功劳,又给他增加了食邑一千三百户。窦固出征西域的时间虽然不长,却良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伊吾卢、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东北)等地都成为汉军屯田的据点。在伊吾卢地区驻扎期间,窦固积极组织士兵开垦荒地,种粮栽树。

据说窦固的妻子涅阳公主从中原地区带去了不少农作物品种,其中就包括红枣。中原的红枣到了西域,长得又大又甜,比原先的品质好很多,经过大力推广,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到唐朝时,西域的大枣被列为贡品,就是流传到现在的哈密大枣。

窦固位高权重,而且又娶了光武帝的女儿,汉章帝因此特别看重他,对他的各种赏赐加起来数以亿计。不过窦固因有过教训,并没有变得飞扬跋扈,反而保持了谦虚谨慎的性格和节俭的生活作风,民众的口碑非常好。

公元88年,窦固去世,谥为“文侯”。

班超——投笔从戎安西域

班超,字仲升,史学家班彪的幼子,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与窦固是同乡。班超家里三兄妹,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超的哥哥班固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从小就展露出学习的天分,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已经小有名气,十五岁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博览群书。二十二岁,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便成为接班人,继续从事历史著作的撰写。但是枪打出头鸟,才华横溢的班固因遭人嫉妒,被举报“私改作国史”。当时这类政治敏感事件是朝廷的大忌,因此汉明帝刘庄立即下诏收捕,班固入狱,甚至连他所写的书籍都遭到了查抄。

这时候,还没什么名气的班超站了出来。和天资聪颖的哥哥不一样,班超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个平庸的孩子,而且他的不拘小节在当时也不太被大众认可。班固入狱后,班超上书汉明帝,言辞恳切地为哥哥进行了辩解,这引起了汉明帝的注意,当即下令地方官将书稿送往朝廷,并亲自阅读。公元62年,汉明帝读了班固的著作后,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青年,于是下令将班固召到校书部工作,而班超和妹妹以及母亲则跟着哥哥一同来到了洛阳。

东汉时期,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然而这个地方的繁华却与班超无关,因为家里条件并不富裕,班超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时间一长就有些受不了,他曾经在工作的时候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过人的计谋才略,也应该学学傅介子(西汉勇士和著名外交家)和张骞,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封侯晋爵才是,怎么能以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邻居们听了这话都笑话他。班超便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来汉明帝曾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但是好景不长,他又稀里糊涂地被免官。

公元73年,窦固出击匈奴,班超投笔从戎参了军,并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一职。假司马的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在军旅之中显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这为他赢得了窦固的赏识,窦固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着随从一行三十六人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鄯善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是它还有另一个名——楼兰。公元前77年,傅介子刺杀了与匈奴联盟的楼兰国王安归,改立其弟尉屠耆为王,国名由楼兰改为鄯善。鄯善原本是归附汉朝的,由于连年战乱汉朝丢失了对西域各国的控制才归附匈奴。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鄯善国王热情款待了班超一行。但是过了几天,班超忽然发现鄯善王对他们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猜测是匈奴的使者到了。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班超问负责鄯善王饮食的仆人,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住在什么地方?

鄯善王接待匈奴使者本来是瞒着班超的,仆人不知有诈,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便老实回答说,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大概三十里地。班超听后立刻召集三十六名随从,对他们说:“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恐怕要客死异乡。你们说怎么办?”大家都说:“现在情况危急,是死是活就听你的吧!”就在此时,班超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趁着天黑,我们杀到匈奴的驻地,一面放火,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底细,一定不敢乱来。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办了。”大家都同意班超的意见。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着三十六个随从偷袭匈奴的帐篷。那天晚上正好刮大风。班超吩咐十名随从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二十名随从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其余六个人顺风放火。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匈奴人从梦里惊醒,到处乱窜,班超带着其余二十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杀了匈奴使者,把所有帐篷都烧了。鄯善王听说班超把匈奴的使者杀了,便亲自来到班超的帐篷里,表示愿意听从汉天子的命令。班超安慰了他一番,鄯善王为了表示诚意,派他的儿子到洛阳去学习汉朝的文化。

班超回到洛阳,窦固向汉明帝说明了班超的功劳。汉明帝派班超再去结交于阗,出发前,明帝叮嘱班超多带点人马,班超说:“于阗国家大,路程又远,就是多带几百人去,也不顶事。如果遇到什么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烦。”结果,班超还是带了原来的三十六个人出发了。

于阗王见班超带的人少,接见的时候并不怎么热情。班超劝他脱离匈奴,跟汉朝交好。于阗王犹豫不决,决定找巫师向神请示。但是巫师原本就不同意跟汉朝友好,于是他装神弄鬼告诉于阗王说:“汉朝使者那匹浅黑色的马还不错,可以拿来给我。”于阗王派国相向班超转达了巫师的意见。班超说:“没问题,让巫师自己来拿吧。”当巫师屁颠屁颠地跑到班超那儿取马时,班超二话不说拔出刀就把他斩了。接着,他提了巫师的头去见于阗王说:“勾结匈奴的下场不会比巫师好。”于阗王其实早就知道汉朝的厉害,看到这个场面,便表示同意跟汉朝和好。

鄯善、于阗是西域的主要国家,他们结交了汉朝,其他西域国如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噶尔一带)等也都表示愿意归附汉朝。

公元75年,刘庄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公元78年,班超上书汉章帝刘炟,请兵平定西域,得到章帝的支持。在之后的数年里,班超降服了莎车、月氏、龟兹、姑墨和温宿(今新疆乌什县),继而被任命为都护,此时西域诸国已多半归降汉朝。

公元94年,班超讨平焉耆、危须(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东北)和尉犁(今新疆库尔勒市城南),至此西域五十余国都已归附于汉。

公元95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

公元100年,班超上书汉和帝刘肇,请求准许其卸任并回到中原,但是朝廷迟迟没有给出答复,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又过去了两年。眼看回到故乡的愿望就要落空,班超给皇帝写了一封信,信中称“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在妹妹班昭的帮助下,班超收到回京的圣旨,于公元102年回到洛阳,拜官射声校尉,一个月后病逝。长子班雄嗣位。

班超在西域的三十一年里,不仅善用武力镇抚各国,更善于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较远的国家。在班超的努力下,塔里木盆地的统治权又归到了汉朝,再现了一百年前汉宣帝的辉煌。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公元75年,汉章帝召回窦固,留下西域都护陈睦以及耿恭与关宠,带领两支屯垦部队驻守西域。

窦固前脚刚走,匈奴后脚就来找事。当时耿恭的部队驻扎在天山北侧车师后国的金蒲城,关宠的部队驻扎在天山南侧车师前国的柳中城。左鹿蠡王率领两万名匈奴骑兵进攻车师后国。车师后王安得明白自己没有实力能抗得住匈奴的铁骑,但他依然组织了部队迎战匈奴,同时向耿恭率领的屯垦兵团发出求救信。耿恭的部队总共也就几百人,与两万匈奴骑兵相比无论如何也没有胜算,但他还是派出三百人前去支援安得,同时派军吏范羌单骑南下向朝廷求援。

这三百援军还没到达前线就遭遇了匈奴大军,虽然奋力抵抗,但匈奴人数实在太多,最后全部牺牲。眼看援军被歼灭,匈奴调过头来火力全开进攻车师后王,很快车师后国被攻破,后王安得被斩杀。匈奴铁骑长驱直入,目标锁定耿恭驻军的金蒲城。耿恭带领剩下的几百士兵动员城内的百姓,加入保卫金蒲城的队伍中。但是,与匈奴的两万铁骑比起来这点人数显然是无法长久抵抗的,既然不能明争那就暗取。耿恭不知道从哪找来一种毒药,将其涂抹在箭镞上,这种毒药虽然不致命但会与皮肤发生严重的化学反应,伤口不仅剧痛而且会迅速溃烂。

耿恭站在城墙上冲着匈奴人大喊:“汉家神箭威力无比,只要中箭必死无疑!”匈奴左鹿蠡王听了也不当回事,心想自己几万人,一对一开战够杀你好几轮了,几根箭能改变金蒲城被屠城的命运吗?不信邪的左鹿蠡王开始强攻金蒲城。

汉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武器很厉害,强弓劲弩的威力比匈奴的武器强太多,等匈奴大军进入射程范围后,耿恭下令数百张强弩同时发射。涂满毒药的箭雨飞向匈奴,“神箭”发挥作用,只要中箭受伤的,创口溃烂速度惊人而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左鹿蠡王大惊失色,急忙下令收兵。“神剑”给匈奴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受伤的士兵伤口不断恶化,疼痛让他们忍不住呻吟,夜幕降临给这幅诡异的场景更增加了些许恐怖感。倒霉的是,偏偏这时候开始下大雨,电闪雷鸣,耿恭看准时机率兵主动进攻,左鹿蠡王的内心震惊无比,他无法想象耿恭居然敢带着几百人出城打两万人。由于夜色的掩护,匈奴大军没摸清耿恭的实力,只觉得先是毒箭后是风雷大作,认为一定是老天爷在发出警告,于是在漆黑的夜幕中,左鹿蠡王怀着崩溃的心情下令撤军。耿恭与金蒲城暂时解围。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转机,是因为匈奴有敬畏鬼神的习俗。当年匈奴人把苏武扔在贝加尔湖边放羊,不给食水,结果苏武竟然顽强的活了下来,这让匈奴人感到匪夷所思,认为苏武一定是有神明的保佑。眼下又是毒箭又是雷雨,这个心理打击实在太强烈。虽然匈奴人暂时离去,但是耿恭知道他们很快又会再次卷土重来,于是他决定换个位置,到疏勒城驻防,继续和匈奴死磕。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以南六十公里处半截沟乡麻沟梁村石城子。疏勒城既不是唐代的疏勒军镇,也不是班超待的疏勒国,而是一座汉军修筑的小型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是兵法中最典型的“雄城”。

两个月以后,匈奴大单于亲自率铁骑围攻疏勒城,可是耿恭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居然再一次带着几百人打开城门主动进攻。打完就跑,快马加鞭逃回城,留下一堆匈奴兵的尸体。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守军的士气,不过这次主动出击也被匈奴人发现了底细,知道汉军人少势弱后,慢慢向疏勒城靠拢,开始向守军发动进攻。久攻不下之后,匈奴人想了一个坏主意,他们控制了流经疏勒城的小河,使水流改向,极端的沙漠气候加上当时正好是六月天,没有水只有死路一条。耿恭一面下令节约使用储存的淡水,一面在城内挖井。几天过去了,储存的淡水已经用完,可挖了三十多米深的井却依然没有半点出水的预兆。

史书记载,当时“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士兵们渴得把马粪里的水分榨出来喝。绝望的耿恭来到井边,郑重地拜井:“昔日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如今大汉强盛昌明,自有上苍保佑,难道会走投无路吗?”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刻,泉水忽然从地下喷涌而出,清凉的泉水带来了生机,也让将士们在心理上受到了鼓舞,但耿恭没有被惊喜冲昏了头脑,解渴之后立即下令用水和泥修补城墙,还故意让士兵们在城头接水洗澡。匈奴大军的内心再次受到打击,千辛万苦地断了河,竟然没有用,建在半山腰的疏勒城居然打出了井水,实在是天意。匈奴军无奈,再次撤退。耿恭的坚持是他再次取得胜利的关键,如今的围棋界还流传着“耿恭拜井”这一招。然而,这仍然不是最后的胜利。

匈奴人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年,疏勒城仍然没被踏平,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西域其他小国,驻扎北路的西域都护陈睦在随后与匈奴的抵抗中战死沙场,车师前国的关宠部队也英勇奋战而死。西域诸国在匈奴铁骑的踩踏下纷纷投降,疏勒成为孤城一座,再次被包围。这一次,耿恭遭遇的是断粮,原先的几百士兵也因为伤病只剩下几十人。车师后王的夫人曾在解围期间偷偷地给耿恭送过一些粮食,但终究是杯水车薪。疏勒城的将士们开始吃眼前所有能吃的东西,甚至把皮革铠甲切碎煮食,又把弩箭拆开,把上面的皮条和弦都煮了来吃。匈奴单于实在没有耐心了,派人喊话招降,表示只要耿恭愿意投降,就把女儿嫁给他。耿恭假装感兴趣,请匈奴派使者进城细谈,但使者一进城就被杀死,士兵们在城墙上将尸体分块,煮了吃了。匈奴单于气炸了,加紧攻城,却依然拿不下疏勒。

此时,耿恭与关宠发出的求援信在路上走了六个月后,终于送到了首都洛阳,但是因为赶上明帝驾崩,忙完明帝的丧事,章帝才开始考虑疏勒城的问题。以司空第五伦为代表的一方坚持认为不该救,理由是,距离太远,隔了千里之遥,来来回回这么长的时间过去,说不定耿恭他们早就战死了,更何况为了救几十个人,牺牲更多的人,这一趟救援实在不值得。而司徒鲍昱言辞恳切地说:“当初是皇帝派将士们去远征西域,如今将士有难,朝廷却在关键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这样做只会增长匈奴的士气,使那些忠诚的人受到伤害。以后匈奴要是再来侵犯,必然没有人愿意再去为汉朝效命。”鲍昱又补充说:“耿恭、关宠他们只有几千士兵,但匈奴久攻不下,可见他们对国家是忠心耿耿的。陛下可以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发两千精锐骑兵,火速救援,然后迅速折返。”章帝最终下定决心,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率军援救,同时加发张掖郡兵,以及鄯善国的军队,一共七千人,驰援柳中。又派征西将军耿秉(耿恭的堂兄)屯酒泉,领太守事,做好战略准备。

公元76年正月,军吏范羌带着救援部队来到柳中城,然而他们见到的只有尸体,关宠部队在一个月前集体战死。西伯利亚的寒流动摇了救援军队的意志,这一趟柳中城算是白跑了。秦彭诸将认为任务已经完成,准备返回,但是范羌坚持要去疏勒看看,确定耿恭是否还在。秦彭等人劝不动范羌,便给了他两千兵马,让他自己去看。范羌冒着严寒历尽艰苦终于来到了疏勒城。耿恭跟将士们早已奄奄一息,听到城下有动静,以为是匈奴来袭,准备起身做最后的抵抗。范羌听到城头响动,知道耿恭还活着,于是大声呼喊:“我是范羌啊!我来迎接耿校尉!接你们回去!”疏勒城内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城门大开。范羌看着眼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士兵,内心震撼不已。

第二天,大军撤出疏勒城,匈奴兵紧追其后,耿恭且战且退,最后抵达玉门关时,二十六人只余十三人。

后世岳飞在《满江红》里提到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说的就是耿恭。

著名的女文豪——班昭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昭十四岁那年嫁给了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她为“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

班昭与她的两个哥哥一样,都非常有才华,她曾经帮助大哥班固修《汉书》。《汉书》与《史记》一样,是一部历史巨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百篇,共一百二十卷。由于司马迁的去世,《史记》记事止于西汉武帝大初年间。后虽有人补写,班彪认为“多鄙俗,不足以踵其书”。他便收集史料,撰写《后传》六十余篇,意在补齐“太初以后,阙而不录”的部分,开始编写一部始于高祖创业,终至王莽覆亡的(包括西汉全部历史)《汉书》。这部历史巨作从班彪开始写,到班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完成,班固却因为窦宪一案受到牵连,最后死于狱中。《汉书》的编写被按下了暂停键,已经写好的稿本甚至部分丢失。汉和帝下令让班昭接替哥哥的工作,并且同意她和马续到皇家的东观藏书阁续修《汉书》。班昭为完成父兄的愿望,欣然前往,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和《天文志》。至此,这部完整的《汉书》,历经四十年的编撰工作,终告完成。《汉书》完成时,班昭已经四十岁了。

除了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还参与了《汉书》的传播和普及。《汉书》问世以后,由于大家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许多读者读起来感觉有些吃力,因此班昭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使《汉书》得到更好的传播。汉和帝非常欣赏班昭的德才并且很器重她,曾多次召她进宫,让皇后和诸嫔妃拜她为师,向她学习儒家经典、天文、数学,从而使班昭声名大震。

班昭活跃在汉和帝时代,在哥哥班超去世后第二年,汉和帝就驾崩了,此时皇子刘隆还在襁褓中,嗣位为汉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夭折,清河王刘祜嗣位为汉安帝,安帝年纪也很小,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而班昭曾以师傅之尊参与政事,因为政勤奋,深得邓太后欢喜,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的国相。

班昭除了参与编撰《汉书》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之外,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赋、颂、铭、谏、书、论等文章十六篇,辑成《大家集》三卷,但如今大都失传,现只留下《东征赋》和《女诫》七篇。

《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原本是为班家女儿私人订制的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恪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制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人体、明大义,即使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班昭去世后,皇太后曾为她素服举哀。在中国历史上,班昭是一位优秀的女文学青年,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品德俱优,她既是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清代女作家赵傅在《后汉列女颂(并序)》中赞她“东观续史,赋颂并娴”。作为第一位女史学家和文学家,班昭名留青史,为后人所熟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金星上的班昭陨石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