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处心积虑,王莽篡取汉室江山

汉宣帝临终托孤

刘询因童年坎坷,少年时代游学民间,因此即位后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历史上记载汉宣帝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他广开言路,任用贤能,平狱缓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又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汉帝国版图。公元前72年大败匈奴,造成匈奴南北分裂;公元前50年,南北匈奴均遣使来朝,向汉称臣。

汉宣帝一生有三个皇后、五个儿子:元配皇后许平君,后续娶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于霍光死后被废,再娶王奉光之女王氏于公元前64年立为皇后;共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刘奭,立为太子;次子刘钦,封淮阳王;三子刘宇,封东平王;四子刘嚣,封楚王;五子刘竟,封中山王。其中刘奭为元配许皇后所生。

汉宣帝是一个有远见的人,非常善于把握大局,更懂得如何运用“以毒攻毒”的手段。汉宣帝曾任命张敞负责治理长安城的治安问题,由于天子脚下权贵多,所以肯定会得罪不少人。很多人都上书弹劾张敞,可宣帝总是装作不知道。因为他懂得,京城是个是非之地,好人多,坏人更多。张敞练就了一身独门功夫,无人能敌,如果没有像张敞这样自带毒性的人,长安城里的治安问题就得不到改善。

然而每个人都有缺点,汉宣帝也不例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能理智而果断,然而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汉宣帝却被情感左右。汉朝的帝王们都带有一副“外儒内法”的面具,汉宣帝也有,可太子刘奭却死活不接受这副面具。刘奭曾经给汉宣帝上书,认为他为巩固皇权而杀死重臣,刑罚太过严峻。这简直让汉宣帝风中凌乱,真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啊!没有“外儒内法”的面具,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在了解了刘奭的个性与弱点后,汉宣帝担心他难以撑起治理大汉的重担,便产生了另立太子的念头。可是,许皇后死后,就剩下刘奭这点血脉,汉宣帝老觉得自己对不起她,封刘奭为太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公元前49年冬,汉宣帝病重,考虑到刘奭在性格上并不适合当帝王,所以必须要找几个有能力的重臣辅佐才行。于是,宣帝在弥留之际,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对于明君来说,知臣者莫若君,宣帝对他们三个人的品德与办事能力都比较了解,更重要的是,这三个人若得到重用,相互之间能形成牵制,这样才不会出现霍氏家族那样的隐患。

汉宣帝托孤的三位大臣之一史高,是鲁国人,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兄弟史恭的长子(宣帝表叔)。史高开始为侍中,前66年,因检举霍禹而封乐陵侯。

萧望之,字长倩,兰陵(山东兰陵县)人,后迁徙到杜陵(西安东南部),是萧何的第七代后人。萧何有三个儿子,分别为萧禄、萧同、萧延,三兄弟中只有萧延的后代人丁兴旺,萧望之就是萧延一脉的后代。萧延在萧何死后,被封为赞定侯。萧延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萧彪,萧彪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叫萧章,萧章四十岁就去世,也是只有一个儿子,叫萧皓。到了萧皓这一代,萧氏家族已经彻底没落,开始以田为业,成为了一方乡绅。萧皓死后也只留下了一个儿子萧仰,而萧望之就是萧仰唯一的儿子。萧望之是萧氏真正的三代单传之子,从小受到了数不尽的关爱。

萧望之从小聪明伶俐还非常好学,萧仰看到萧望之非常好学,就想给他谋一个好的出路。汉宣帝时期,丙吉曾经将萧望之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并未得到重用。后萧望之被当时的丞相魏相看中,收为门生。霍光死后,霍家的权势开始衰败,萧望之由于才学出众,被宣帝重用,任命他教导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读书。萧望之在教导太子读书期间,常常拿儒家的经典学说当作教材给太子上课。他也曾多次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召集诸多大儒,共同研究注解儒家的经典学说。

公元前49年,宣帝因病崩于未央宫,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今天西安市东郊的杜陵,太子刘奭即位。

刘奭即位后,第一件事情是尊王皇后为皇太后,然而这个王皇后实际上并不是刘奭的亲生母亲。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是因为没生下儿子而被废黜的,而王皇后却是个例外,她是因为没有儿子而做上了皇后。

王皇后在为婕妤时并不招汉宣帝喜欢,宣帝封她为皇后的目的不是因为夫妻感情,而是为了给太子找个照顾他的人。因此,虽然当上了皇后,身份、地位、待遇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汉宣帝并没有改变对王皇后的看法。

王皇后确实是一个厚道、善良而有情的女人,虽然丈夫对自己没有什么感情,但她却把自己所有的母爱和情感都倾注在了刘奭身上,全心全意地呵护养育刘奭,吃饭都是她自己先尝过,冷热合适之后才让刘奭吃,简直是“不是亲妈,胜似亲妈”。以情换情,王皇后的付出,得到了刘奭的温情回应,这对母子在常年的生活中结下了深切的母子亲情。王皇后在刘奭即位后升为皇太后,因此又称为邛成太后。

元帝懦弱,大权旁落

刘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会弹琴鼓瑟、吹箫吹笛,对于辨音协律、作曲弹唱更是样样精通。而且,他在经学上也很有造诣,不仅比汉宣帝厉害,即使与西汉的其他帝王相比,他也是数一数二的。

元帝刘奭与汉宣帝不同,受老师萧望之的影响,他尊崇儒术,所以登基后重用萧望之,实行了一系列奠定儒家地位的措施。元帝具有深厚的经学修养,曾以自己的名义下诏奉祀孔子,并封孔子的第十二世孙孔霸为侯。孔霸去世时,元帝竟然不顾自己的帝王之尊,两次穿着素服前去吊祭。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让萧望之等一众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曙光。然而,这只是昙花一现的美好时光。汉元帝重用萧望之后,儒臣的影响力在朝廷内部与日俱增,致使汉宣帝托孤三位大臣之一的史高受到冷落,与萧望之产生嫌隙,一场权力的斗争随即在汉元帝的朝堂中展开。

石显,字君房,济南人。与普通宦官不一样,石显出身高贵,其家族在当时属于名望比较高的一族。和许多纨绔子弟一样,石显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虽然称不上作恶多端,但也好不到哪里去。终于,石显某一天因为嚣张过头犯了法,按刑律,应被判死刑。但由于他的家族势力庞大,所以免了死罪,但活罪难逃,被处以宫刑,进入宫中当了太监。

当时还是汉宣帝时期,因治国有方,全国上下一片清平,就连后宫也井然有序,所以石显这个纨绔宦官在进宫后,并没有合适的土壤供他成长,反而养成了谦虚谨慎的性格。渐渐地,他发现,皇宫里充满竞争,而且斗争相当激烈,如果想活得更好,就必须爬到最顶层,而爬到最顶层最先要做的就是找一个梯子。

石显的梯子是一个叫弘恭的宦官,他早年进宫,对宫中事物比较熟悉,当然也要比石显圆滑。更重要的是,弘恭是一个有文化的宦官,他深谙文史与法律。石显自从跟了弘恭后,简直是脱胎换骨,在宫中开始崭露头角。不过由于汉宣帝刻意打压宦官,这二人始终没有机会登堂入室。到汉元帝执政,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皇帝认为宦官没有骨肉之亲,也没有姻族之累,所以可以全身心地为国家尽心尽力。

石显就是在这个时候跃入元帝眼帘的,善于揣摩他人心理和喜好的石显受到了汉元帝的重视,慢慢地从普通的宦官成为可以接近皇帝的中黄门,后又升为中尚书,掌管文书奏章,不离皇帝的左右。后来弘恭晋升为中书令(尚书长官),石显做了中书仆射。

萧望之一开始并没有在意石显,谈不上喜欢和讨厌他,而且对石显做的一些事情还比较满意,可没过多久,萧望之就感觉到了危机。石显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拉拢了不少朝廷官员。不久后,凭借多人的举荐,石显进入权力中枢,与萧望之平起平坐了。此时的元帝对石显已经非常信任,有时甚至还会将朝政托付给石显。石显表面对满朝文武都很恭敬,其实内心却非常狠毒,谁要敢反驳他的意见,他必定要伺机报复。此时史高正因为受到汉元帝的冷落而郁郁寡欢,就选择站到萧望之的对立面,与石显勾结在一起。

这时,有个叫郑朋的人想投靠萧望之,就写了一封信给他,说史高派手下的人到处为非作歹,谋取私利,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萧望之看完信就召见了郑朋,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让他待诏金马门,但没过多久又发现他是一个行为不正的人,就没再提拔他。郑朋转身投向史高,并在史高举荐下,受到元帝的召见。

萧望之这时候已经发现石显的居心叵测了,于是向元帝上书,说管理朝廷机要的职务是相当重要的,祖宗成法,这一职务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那些受过刑的太监并不能插手这些事情,这也是我们汉帝国一贯的制度。目前的情况应该立即改变。元帝看完萧望之的上书后,转手就把这奏章给石显看了。不知道石显看完奏折是什么心情,反正他从此下定决心要干掉萧望之。

如果光靠拍马屁,石显是不可能一路顺利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的,他的搭档弘恭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萧望之这个人比较正直,想要正面找到拉他下马的证据很难,于是石显和弘恭决定让萧望之背个黑锅。他们告诉元帝,萧望之私底下结党营私,想专擅权势,为臣不忠,又污蔑皇上没有才华,请皇上将他治罪。

萧望之给刘奭当了八年的老师,而石显一句话就把他给变成了阶下囚。过了一段时间,汉元帝想找萧望之问点事情,结果一问才知道他早就被抓进了监狱。元帝很吃惊地问:“什么人敢抓我老师?”弘恭、石显回答:“不是您批准的要抓他吗?”汉元帝说:“你们只是说交廷尉查办,没说要抓进监狱啊!”原来石显和弘恭跟元帝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并没有说清楚“谒者招致廷尉”就是逮捕下狱的意思,以为是交廷尉查办呢。搞清楚之后元帝立即下令把师傅放出来,石显接到命令后就跑到史高那里去商量,然后回来跟元帝建议,陛下刚继位,您的老师就进了监狱,这刚抓进去没多久就放回来,就等于向大臣承认错误。您的威信恐怕会受到影响。元帝想了想,同意了。

萧望之虽然被放了出来,可也被免职。不久后,陇西发生地震,死伤很多百姓,汉元帝认为这是老天爷在责备他黜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又让萧望之官复原职,赐关内侯,食六百户,加官给事中,后又想师傅博通经术,打算让他为相。萧望之毫无怨言地又去上班了,可他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很生气,自己父亲无缘无故被免了职还进了一趟监狱,现在又不明不白地给放回来,这算怎么回事。想来想去咽不下这口气,萧伋就给汉元帝上书要求解释一下怎么回事。

石显本来在萧望之恢复职位后内心很忐忑,怕被报复,结果一看到他儿子的申诉书,忍住内心的狂喜跑去报告元帝,萧望之心怀不满指使儿子上书,他这可是大不敬啊!因为石显了解汉元帝的心思,他不忍心杀了自己的老师,所以就告诉元帝,暂时把萧望之关进监狱,只要他有悔改之心,可以放了他,让他回家养老。元帝这才勉强同意,然后亲自下令抓捕萧望之。石显领了汉元帝的命令把诏书给萧望之看,萧望之看后仰天长叹:“我曾身为太子的老师,如今已年过六十,难道还要再入狱受辱,不如一死了之!”说完就服毒自杀而死。

据说当时元帝正在吃午饭,听到老师死了,顿时泪流满面,饭也不吃了,就把石显找来责问。石显巧舌如簧为自己开脱。元帝明知道老师的死跟石显脱不了干系,也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也就是脱掉帽子谢罪而已。干掉了萧望之,一时朝廷内外的大臣和外戚没有人敢再惹石显,后汉元帝将石显加升中书令,群臣无不战栗,一时朝野人人自危。

一个既传奇又失败的女人——王政君

一说起传奇女人,人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像武则天一样的女人,不仅吸引着自己的男人,还能霸占王权,掌管天下的男人和女人。然而王政君完全不是这样,她一生只有过一个男人,这个男人还不喜欢她;她只生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也没教育好,最后还稀里糊涂地死去。总之,作为一个女人,她很失败,既没相好夫,也没教好子。但是她唯一的传奇,是寿命特别长,她活了八十四岁,比西汉末年几个皇帝寿命的总和还要长。

皇帝走马灯似地换,只有她这个太后稳如泰山。在她半个多世纪的庇护下,她的娘家弟侄们盘根错节,吸干了西汉王朝最后的一点水分。

王政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阳平侯王禁次女,母亲李氏,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六十一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

王政君的故事要从她父亲说起。王政君的父亲名叫王禁,曾在长安学习法律,做过廷尉史。王禁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并不满足于廷尉史这个不起眼的职位,干了一段时间之后,颇有一种千里马遇不上伯乐的感觉,于是把注意力从工作转移到酒色上,娶了一群姬妾,并生了十二个孩子,而王政君就是其中之一。王政君的母亲魏郡李氏在生下三个孩子后,因嫉妒丈夫娶妾太多,一气之下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

王政君小小年纪没了母亲的照顾,靠二娘、三娘、四娘的照顾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好在她长得还不错,五官端正,性情温和,学会了妇人之道。到十四五岁时貌美聪慧,父亲王禁将她许给一个许姓的人家,可是刚刚订完婚,男方突然死了。无奈之下,又将她许给了东平王,但东平王还是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派人为女儿占卜,占卜者说:“因她是梦月入怀的,所以此女贵不可言。”于是王禁让女儿学习各种才艺,在她十八岁时将她献入宫中为家人子。

王政君入宫后过了一年多,皇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故,良娣临死前说是有其他姬妾咒她于死,从此太子郁郁寡欢,又迁怒其他姬妾,不与她们接近。汉宣帝刘询知道太子怨恨姬妾,便让皇后在后宫挑选适合的女子送给太子。皇后挑了五个女子,其中包括王政君。当太子到皇宫时,对这五个女子兴致缺缺,但又不想违逆皇后的心意,便说:“其中有一个人可以。”这时因为王政君坐得最靠近太子,且打扮素雅,所以众人都以为太子就是属意王政君,于是将她送到太子宫,刘奭与王政君成了夫妻。

太子原本已有姬妾十多人,但长年以来一直都没有人怀孕,而王政君成为太子妃后,竟然怀孕了,这使宣帝刘询非常高兴。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分娩生下一个儿子,那年她二十一岁。

因为太子刘奭性格太懦弱,宣帝不是很喜欢他,但他又是许平君唯一的儿子,宣帝又不忍心废他,心里很矛盾。有了孙子,宣帝觉得有了希望,儿子虽然不像自己,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宣帝给孙子取名为刘骜,骜者,千里马也,封为皇太孙,字太孙,王政君也立刻得以册封为太子妃。皇太孙刘骜三岁时,汉宣帝刘询驾崩,刘奭继位,王政君母子也水涨船高,升为皇后和皇太子。

奔袭三千里,一朝灭匈奴

汉朝从汉高祖刘邦即位以来,可以说是生命不息战争不止,到汉元帝时期已经是基本上没什么仗要打了,那些曾经驰骋疆场熠熠生辉的大军事家如卫青、霍去病、赵充国等早已星光黯淡。儒家学说在汉元帝时期大放光彩,减刑宽政、不与民争利等宽松政策开始实行,此时内无叛乱、外无边患,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前49年,就在这一片祥和的气氛中,一个不和谐的消息让大汉王朝的内部炸开了锅:朝廷派到西域护送匈奴质子驹于利的卫司马(即卫尉手下司马)谷吉等人完成任务后,被质子的父亲郅支单干给杀了!郅支单于的过河拆桥是有原因的。

汉宣帝晚期,公元前60年,匈奴爆发了“五单于相攻”,冒顿单于的后代子孙们为了抢地盘爆发了内乱,打得不可开交。六年后,匈奴的两支主力部队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败俱伤。双方为了打赢这场战,同时想到了借用汉朝的力量,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先后向汉朝遣使朝献,甚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估计匈奴的列祖列宗要是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么堕落,一定会气得活过来。汉朝对于这两个同时抛出橄榄枝的匈奴单于均采取了“待之优厚”,被郅支单于打败的呼韩邪求援心切,先后两次只身入汉朝见,汉庭对他不但赏赐颇丰,而且还派兵送他回匈奴,并帮助他讨伐不服者。历史上称之为“南匈奴附汉”。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北匈奴郅支单于便趁机离开老地方,向西边杀过去,到乌孙国的时候,郅支单于想与其结盟,但是乌孙早已亲汉,不答应,双方大打出手。由于此时乌孙内部也在闹内乱,最后被郅支单于打得很惨。

至此,匈奴的“南北朝”变成了“东西朝”。东匈奴呼韩邪部在五原郡外光禄塞下定居,西匈奴郅支部则成了漠西流氓,经常骚扰西域各小国。汉朝也不是不知道郅支单于的嚣张,但是因为隔得远,而且郅支单于本身是厉害角色,因此汉朝对待他的态度是能忍就忍。这样一来就给郅支单于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汉朝没有人敢对他下手,于是郅支单于连败乌孙,进而挥师向北,将西伯利亚一带的乌揭(今阿尔泰山脉以西)、坚昆、丁零等三国接连迫降、吞灭,并在坚昆设立了新的单于庭。这样一来,在坚昆以西七千里外的漠北传统单于庭便逐渐荒废。

由于呼韩邪单于亲汉,郅支单于统一匈奴的梦想破碎,他把这笔账算在了汉朝的头上。公元前45年,郅支单于遣使来长安进贡,顺便接回十年前送来当人质的儿子,并表示要归附汉朝,当然这是假的。

汉元帝收到消息后与群臣商议,决定派遣卫司马(即卫尉手下司马)谷吉为使臣,把郅支的儿子送回国。谷吉顺利完成任务,本以为借此机会能与郅支单于搞好关系,谁知道郅支这个奇葩认为,汉朝支持呼韩邪跟自己作对,还送了他那么多东西,却对自己这么小气,自己儿子在汉朝待了十年怎么的也得送份大礼过来,可你们却只送了这么点东西,这简直实是侮辱自己!于是就把谷吉砍了!

杀了谷吉之后,郅支想了想,好像有点不妥,当年汉匈关系最恶劣的时候也没有过斩杀使者的习惯,而当年大宛曾经杀了汉朝使者,最后隔着万里之遥也遭了灭顶之灾,越想越后怕,就一路向西逃跑了。

郅支跑到康居这个地方(位于今中亚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为半耕半牧民族),康居是中亚仅次于安息(今伊朗)与大月氏(今阿富汗)的强国。康居王由于想借助郅支的力量征服乌孙,于是热烈迎接了郅支,并且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郅支果然厉害,带着康居王的士兵把乌孙打得退出了几千里。可是康居王还没来得及高兴,郅支就露出了邪恶的一面,杀死了康居王和他的女儿、家人等数百人,并强迫康居的百姓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在哈萨克斯坦南部),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同时他还要求阖苏、大宛等国给他进贡,这几个小国不敢反抗。

另一边,汉朝见谷吉等人去了好几年都没回来,心想一定是出事了,这时又有消息传来说是东匈奴杀了谷吉,于是汉朝就派使臣去问呼韩邪,后来才发现这是一场误会,双方重归于好。因为郅支单于此时已经远离漠北,呼韩邪跟汉使商量,说自己想回老家去重建家园。汉使者爽快答应,与呼韩邪歃血为盟,约定世世代代和平共处。呼韩邪回到漠北王庭后,开始慢慢地恢复元气。

汉朝使者后查清原来是郅支杀了使者,于是问题来了:打还是不打?大多数大臣认为还是保守一些好,不能打,康居离长安太远了,而且眼下也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的绝世名将,万一输了岂不是更丢脸。这时,时任为郎的陈汤出来表态了:一定要打,不然过两年郅支实力强大了岂不是要骑到汉朝头上撒野。然而会议还没讨论出结果来,就发生了一系列天灾事件,而且西羌又趁机起哄。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汉政府只有再次使出外交手段,三年内派出了好几拨使者去跟郅支打嘴仗。后因郅支态度骄横,汉元帝终于决定开战。

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韩宣退休回国,当时的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许广汉之侄,元帝之舅)向汉元帝推荐了原辽东太守甘延寿接替西域都护之职,同时让多次请求外派的郎官陈汤做他的副手(副校尉),随同前往。陈汤与甘延寿来到西域边关,都护府首长甘延寿的建议是守株待兔,不要主动出击。但是陈汤不同意他的意见,提倡主动出击,他认为:敌人就摆在那里,你不去消灭他,他早晚要来,守是守不住的,最好的防守是进攻。统帅甘延寿还是犹豫不决,由于压力太大不久生了一场病。陈汤于是自作主张,趁甘延寿生病不能开会,来了一招假传号令,调发汉屯田卒及西域诸国兵共四万余开始西征。

无奈之下,甘延寿也只好任凭陈汤调遣了,随军出征。此次汉军共分为六个编队,兵分两路。甘延寿率三个编队由北道,向赤谷城进军(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陈汤率三个编队出南道,翻越帕米尔地区,向郅支城进军。陈汤沿路捕获康居副王的亲属及一些贵族,他们答应做向导,并将郅支的情况做了大致介绍。而后大军便直抵郅支城都赖水边,在距城三里远的地方安营布阵。只见城头上彩旗飘展,数百名披甲兵士登高守备,有的向汉军招手挑逗,甘延寿与陈汤观察之后便令军士四面包围其城,以箭杀伤守城兵士,于是展开了一场对射。

郅支单于得到汉军进攻的消息时,先打算逃跑,他害怕康居人对他怀恨在心,有做汉军内应的人。可是又听说乌孙等国也发兵参战,顿时感到一阵绝望。带了一些人走出去又返回来,说:“不如坚守这里,汉兵远道而来,肯定不会停留太久。”汉兵猛烈攻城时,郅支单于身穿甲衣带领他的妻妾数十人一齐登上城楼,这些美女们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一个个的“女汉子”,齐刷刷拉弓射箭,干掉不少汉兵,甚至一箭差点射中正在城下指挥作战的陈汤。陈汤顿时大怒,下令所有强弩全部朝郅支单于射去,擒贼先擒王,射中者重重有赏。听到这个命令,士兵们顿时很激动,一顿乱箭射死了郅支的几个妻妾,又射中了他的鼻子。郅支顾不上指挥立马跑回去包扎。

第二天,陈汤命令将士四面齐用火攻,又击鼓助威,汉军冒着烟火突破外围的木栅,并且趁机冲进土城。郅支单于身边只有男女数百人及一些吏士,毫无抵御能力。汉兵勇猛击杀,将郅支刺死。军侯杜勋割下郅支单于的首级,又从狱中解救出两名汉朝的使者,诛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另外俘虏敌兵一千余人。陈汤将这些战利品,包括战俘都交给了参与打击郅支的小国军队。

在郅支之战中,汉军虽然是攻城方,但伤亡比例比匈奴小得多,陈汤认为:汉兵可“以一当五”。一个汉兵的战斗力相当于五个匈奴兵。

通过这场大捷,汉军彻底歼灭了反汉的匈奴郅支部落,一举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宗主国地位。接下来就是报告好消息,陈汤和甘延寿很开心地等着封赏,但是赏没等来,还差点被抓进死牢。因为陈汤系假传圣旨,这是死罪。眼看要遭遇杀身之祸,陈汤赶紧跟甘延寿商量上书汉元帝,有理有据说了一堆好话,其实最主要是打了胜仗,汉元帝也并没有计较。在这次的上书中,陈汤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虽然性格温和软弱,但他并不是昏君,因此宣布赦免陈汤矫诏之罪,封关内侯。后来,陈汤逝世,又被追封为“破胡壮侯”。

陈汤令匈奴分裂势力一蹶不振,匈奴对大汉的温顺史无前例,大汉朝与匈奴打了一百多年的战争由陈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后,形式上统一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诚惶诚恐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对汉称臣,二是迎娶汉女王昭君,并将昭君奉为皇后(宁胡阏氏)。之后,汉匈之间六十年无战事,和平时代到来。

昭君和亲,元帝一生的遗憾

公元前36年,陈汤与甘延寿对郅支发动攻击并取得胜利,在此后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中西交通也畅通无阻。郅支被杀之后,呼韩邪单于既为自己的敌人被消灭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长安朝见汉元帝,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元帝也愿意用婚姻的形式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就把宫女王嫱赐给他为妻。

王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王昭君的事迹在正史记载中仅几十个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记载却非常多,而且更富于传奇色彩。

王昭君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王襄以耕种为业,老来得女的他对昭君倍加呵护、爱如珍宝,虽然生在普通人家,但是王昭君也享受到了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家庭的温馨。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成为宫女。然而王昭君入宫后并没有机会见到元帝,貌美如花的昭君只能任由时光流逝,等待自己的苍老。

据说,由于后宫的美女太多,汉元帝没办法做到每个都临幸,也不可能每天去后宫挑选临幸的人,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请画师们把她们画下来。画师每天送画来给汉元帝过目,汉元帝感觉画上的美女看着顺眼,晚上就翻她的牌子。而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宫廷画师毛延寿。

宫女们为了能够见到皇帝,就纷纷贿赂毛延寿,希望他能将自己画得美一点,这样就能够得到皇帝的临幸。因此,这个毛延寿在后宫很吃香,因为谁给的钱多,就把谁画得好看。后宫庞大的美女团队都依赖毛延寿给自己带来好运,唯独王昭君比较有骨气,宁愿被画得丑也不贿赂画师。不过也有可能是,王昭君家里条件不怎么好,加上刚进宫,不懂这些潜规则,所以没有准备这笔贿款;再者她对自己的美貌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不怕皇上看不见自己。

民间还流传另一种说法,毛延寿给王昭君画像时,曾经暗示她:“一幅肖像画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眼睛,和画龙一样,神来之笔在于点睛,是所谓明眸皓齿也,一点值千金啊!”王昭君是个聪明人,毛延寿的意思她怎么会听不出来。但她对自己的美貌比较有自信,不但没有买账,还讽刺了毛画师几句。毛延寿见王昭君人虽长得漂亮,却不太懂规矩,于是他恶作剧地将本该点在眼睛上的丹青点在了脸上。王昭君的一张俏脸变成了麻子脸,一对顾盼多情的眸子变得黯淡无光。

当然,无论是什么原因,反正王昭君始终没有得到汉元帝的临幸,在幽深寂寥的后宫中度过了三年的漫长时光,直到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提出和亲的要求。据史书记载,王昭君是自愿远嫁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向元帝说想娶一个汉家女子为阏氏(皇后),元帝舍不得将汉室公主远嫁,就向后宫宣布:谁愿意远嫁匈奴,就封谁为公主。虽然公主的头衔听着很舒服,可是一想到要嫁到荒凉的大漠,没有人愿意去。王昭君此时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说她愿意去。

这回,轮到汉元帝郁闷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身边竟有如此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里绘声绘色地写道:“(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汉元帝哑巴吃黄连,呼韩邪单于则睁大了惊喜的双眼。这位草原长大的匈奴首领,从没见过这样光彩照人的中原女子。据说,在返回匈奴的途中,王昭君一想到自己从此就要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便觉得伤感,但又不能说出口,只好通过琵琶来表达。王昭君一边走,一边弹奏着琵琶,乐曲哀婉凄切,连正在南飞的大雁听到她的琵琶声都被感动了,全都落在了王昭君的四周。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大本营漠北草原后,与呼韩邪恩爱非常,被封为“宁胡阏氏”,也就是单于正妻。二人感情非常好,生了一儿一女,儿子伊屠智牙师后来被封匈奴右日逐王。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昭君嫁到匈奴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因病去世,呼韩邪的匈奴族长妻阏氏所生的儿子即位,称为复株累单于,原名雕陶莫皋。

匈奴人在风俗上与汉人有极大差异。其中之一是:继承父位的儿子,必须将除了自己生母以外的父亲妻妾悉数归为己有。这对汉族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史记》作者司马迁也对匈奴的这个风习感到震惊,他这样写道: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昭君于是成为复株累单于的妻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在匈奴国的王昭君,似乎成了对汉外交事宜的顾问。汉每次派遣使节团至匈奴时,依例准予王昭君的家人参与其中。汉甚至一度以王昭君的弟弟为使节团长,奉派前往。从此,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汉匈冲突,犹如一曲雄壮的交响乐,而昭君出塞则好似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王昭君的一生都在思念着故土,连她的坟墓都朝向故土。在弥留之际,王昭君一再嘱托子女,一定要把她的坟墓设计成坐北朝南的方位,这样她就可以永远望着自己的故土了。

王氏家族崭露头角

王昭君出塞不久,不惑之年的汉元帝就病入膏肓。

而王政君虽然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后,却始终不得宠,被元帝冷落一边。好在王政君比较温柔,对争宠不怎么上心。也许是因为比较听话,汉元帝对王政君的家人都给予恩典,王氏家庭有十多人被封为王。但是刘奭对皇太子刘骜越来越不满。刘骜曾是个恭谨有礼爱学习的皇太子。有一次,元帝召他,他闻诏忙前去。但刘骜不敢横穿皇帝专用的驰道,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元帝见太子来迟,就问他为什么来这么晚,刘骜只得说实话,元帝听了很高兴。但好景不长,刘骜没什么耐心,每天读书又比较枯燥,于是就烦了,整日游手好闲,喜欢喝酒、游玩。汉元帝教育了几次,但太子屡教不改。于是元帝渐渐产生了废掉太子刘骜的想法,想另立傅妃之子刘康为太子。

公元前33年,元帝病重,傅昭仪、刘康在病床前伺候,皇后、太子刘骜反而被拒之门外。一天,元帝向一位大臣透露他要废黜太子的想法。这个消息被王皇后和太子知道后,惶恐不知所措。这时,元帝侍中史丹激动地来到元帝跟前,声泪俱下地说:“皇太子名闻天下,臣民归心。如今臣听说陛下想要废了太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不想活了,请陛下先赐我死吧!”史丹是大司马史高的儿子,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作为外戚,史丹很得元帝倚重,凡元帝出入乘辇,史丹常陪坐在左右。加上元帝本身性格比较温和,看到史丹这么为太子说话,就长叹一声,说:“没有这回事。皇后有德,先帝又疼爱太子,我怎么会违背先帝的意愿。”

就这样,刘骜皇太子的地位得以保全,王政君的皇后之位也坐得更稳了。公元前33年五月,元帝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三岁。刘骜继位为汉成帝,尊王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汉成帝一即位,就大刀阔斧地清理门户。刘骜以石显拥立有功,迁升他为长信中太仆,这一招看似升官,但实际上是失去了皇帝身边职务,也就失去了皇宠。石显得宠时,很多大臣都依附于他,其中就有一个叫匡衡的。这个人表面上是一个刚直的儒生,但实际上是一个两面派。石显专权时,匡衡便往石显那边靠拢,配合着石显干了不少亏心事;等到元帝死了,石显失去了靠山,作为皇帝的新宠,匡衡便开始过河拆桥、落井下石了,想方设法要把石显一党扳倒,于是上奏揭发石显的罪状。汉成帝本来也不喜欢石显,于是下令把石显及其一众党羽免职。石显本人也带着妻子、儿女准备回老家养老,最后病死途中。虽然石显被除,但是由于他迫害异己专权达十六年之久,致使西汉王朝日益衰弱,为后来的王莽篡权创造了机会。

汉成帝在位时,出现了五侯当朝的政治局势。王政君还是皇后时,就封了自己的老爹为阳平侯。后来,王政君的父亲去世,长子王凤便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以长舅的身份担任其他一些官职。汉成帝登基后突然放了一个大招,将其母王政君五个兄弟(王凤诸弟谭、商、立、根、逢时)在同一天全部封侯,世称五侯。一时之间,大汉朝廷里除了姓王的简直就没有其他人了。大舅父王凤被封为大司马,霍光当年也是担任这个职位,还领尚书事秉政,可谓身居要位,王音被封为车骑将军,其余的五人也都位高权重。王政君一共有八个弟弟,除了二弟王曼(王莽的父亲)早逝,没有封侯,其他的全都封侯。

汉成帝长得英俊潇洒,举止稳重,看上去很威猛,但骨子里却是一个贪图享受的纨绔子弟。在他登位的当年,曾经广泛征选良家女子以充后宫,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让大家觉得他荒淫无度,就借太后的名义下诏,盖上太后的印玺。皇太后王政君也不管他,她深居长信宫,只管享清福,对政事从不过问。在太后的庇护下,她的亲弟弟王凤得到汉成帝的重用,渐渐独揽朝政,事无大小,都由王凤处理,以致到后来,汉成帝连委任一个小小的侍中的权利都没有。

王政君的几个兄弟因为有皇太后撑腰变得飞扬跋扈起来,甚至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一次,成帝在宫内宴请太后的五弟(成都侯王商)。席间,王商竟大胆向成帝提出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说自己体肥怕热,皇上的明光宫三面临水,十分凉快,想借住一夏避暑。在武帝时代,这恐怕连想都没有人敢想,但汉成帝因为纵容王家,居然答应了舅舅的这个要求。过了一段日子,汉成帝到王商家做客,见他的后苑内有一个巨大的水池,池中水波滔滔,水上还能行船。成帝觉得奇怪,这附近哪里来的这么多水?一问,才知道王商竟然将长安城墙凿穿,引城外河水注入府内。汉成帝内心很震惊,但是他并没有责怪王商。

又有一次,成帝微服出访,去太后七弟曲阳侯王根家里做客。一进门发现王根家的后花园假山上有一个楼台,跟未央宫内白虎殿一模一样,这在当时是要杀头的。成帝脾气再好也忍不住了,立刻派人追查车骑将军王音(王凤的堂弟)。王商和王根这才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给汉成帝写了一封奏折,自请割鼻,向太后谢罪。成帝没有批准,主要是觉得这样做太不好看了,他们毕竟是太后的亲弟弟。他下诏给丞相薛宣,要他去查查汉文帝时外戚薄昭自杀的事情。王家兄弟知道后惊呆了,感觉一向温顺的汉成帝认真起来也蛮可怕的,于是一个个自负斧钺跪在宫门外准备自裁。结果王太后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这事不了了之。

王氏家族崛起之后,势力日见膨胀,不仅朝廷里满是王氏一族的人,连各郡国的地方长官也大多出自王氏门下。由于王凤是汉成帝的长舅,成帝对长舅自是宠信有加。为了巩固王家的地位,王凤不断在朝堂上排除异己,甚至逼死了当时的丞相王商(与王凤的五弟同名)。

有一年秋天,长安城外洪水泛滥,城内百姓纷纷逃命,王凤赶紧劝成帝和皇太后也收拾东西去避灾,大臣们也都见风使舵,纷纷附和。只有丞相王商说洪水不可能来得那么快,叫大家不要惊慌。没过多久,洪水真的退了。成帝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责备王凤大惊小怪,同时又夸奖了王商。王凤觉得丢了颜面,自此便恨上了王商。后来王凤的亲戚犯了罪,正好落到王商手里,王凤就去说情,结果王商不买账,坚持要按规矩来。王凤被逼急了,就去跟史丹勾结,一起诬陷王商。迫于王凤的压力,成帝罢免了王商的相位,还把他和家人都赶出了长安城。三天后,王商吐血身亡。

王莽——高智商的“官二代”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是王政君的侄子,其父王曼早死,不久哥哥也因病去世,刘骜即位后王氏一门唯有他家没有封侯,因此家里条件也不怎么好。王太后也常惦记着王莽这个小侄子,当年自己没能力帮助他们,如今自己尊为皇太后,所有的族人都跟着自己沾了光,唯独二哥家的孩子,孤儿寡嫂无依无靠。王太后总是在成帝面前提起这件事,要成帝怜念王莽一家。同样是晚辈,那些跟着自己沾光的兄弟家的孩子个个都是一副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姿态,相比之下,既没封侯也没封爵的王莽一家依旧清贫。每次想到这里,皇太后都觉得内心焦急不安。

事实上,王莽虽然成长条件比不上其他兄弟,但是在皇太后众多外甥当中,他却是资质最佳的一个。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由于哥哥王永出仕后不久就病死,王莽将哥哥的儿子王光视同己出般地养育。由于未领食邑,王莽家的生活品质不如堂兄弟们那样宽裕,虽然如此,他却出钱让哥哥的儿子去读书,还时常让王光带些礼物馈赠给他的老师和同学。

在王氏家族的势力如日中天的时期,顶着皇太后外戚的身份,却过着平民生活的王莽备受关注,更何况他为人处世德才兼备,受到了当时百姓的一致好评。

公元前22年,大司马王凤病倒,病情很严重,王莽整天在跟前悉心照料,让王凤很感动。成帝听说母舅病了,亲自到病床之前探示,一边安慰母舅道:你死后,我会让你的弟弟平阿侯王谭继任大司马大将军这个国家最高之职。然而王凤却很出人意料地黑了自己弟弟一把,反而向汉成帝推荐了王莽,而且还自愿把自己的封地分给他一部分。

没多久,王凤去世,王莽升为黄门郎,后晋升为射声校尉。六年后,公元前16年,王莽终于被封为新都侯,这一年他三十岁。

公元前15年,大司马王音因病去世。按正常的升级顺序来说,接任大司马之位的应该是成都侯王商,继任的应该是平阿侯王谭,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太幸运,于两年前已经去世。接下来应该轮到王立接任为大司马一职,但王立此时因行为不检点被人告发,所以大司马这个机会跳到再下面的弟弟王根头上。王根由于身体不好,多次向汉成帝请求辞职,回家养老,汉成帝挽留几次最后也同意了。当时,居九卿之位的外戚当中,以淳于长的地位最高。淳于长与王莽是表兄弟关系,太后王政君是他的亲姨妈,而王政君又是王莽的亲姑妈,并且,与王莽一样,淳于长是通过王凤的推荐,走上了仕途。然而,淳于长这个人比较贪心,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件事情,最终使自己失去了竞选的资格,并且丢了性命。

汉成帝最初的皇后是许广汉侄子许嘉的女儿,后因赵氏姐妹得宠而被废,许皇后被迁往长定宫。淳于长私通许后的姐姐,想从许后这儿捞一把,于是向许后承诺:我能帮你重回皇宫。许后的想法是,自己已经被废过一次了,要是能够回宫做个婕妤之类的妃子也不错,于是欣喜若狂,给了淳于长很多好处费,前后送了马车、金钱、名贵衣服等,累计资金上千万。然而淳于长只是逗许后玩儿,信口开河就这么随便一说,目标是许后的钱财。不仅如此,他还大占许后便宜,真是坏到掉渣。

事情很快被揭穿,许后姐姐被砍头,许氏本来已经搬回长定宫了,这一下彻底废了,又回到昭台宫。然而等待她的是更悲催的命运。

淳于长这件事做得很不厚道,他给一个绝望中的女人许下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目的却是她拥有的钱财,这个看似美好的未来不过是个丝毫没有分量的肥皂泡。养精蓄锐的王莽抓到机会开始揭发淳于长的恶劣行径,不是王莽不顾血缘之情,而是淳于长实在太渣了。终于,淳于长失去太后的信任,汉成帝也觉得这个亲戚留在身边很丢脸,以此免职,遣回其封地。

淳于长是个意志力很坚定的人,虽然被汉成帝嫌弃,但他还是想抓住点什么机会回到朝廷。于是,他选择跟自己的仇家——红阳侯王立合作。怎么合作呢?这淳于长因为要被遣送回封地,之前用的马车什么的就不带走了,淳于长想把这些送给王立,请他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汉成帝虽然贪图美色,可是他又不傻,这事马上引起了他的怀疑,于是将王立和淳于长都送到司法机关武力伺候。这一回,戏侮许皇后的事情也给抖露出来了。这一下没退路了,淳于长必须死,许皇后也必须死。其后,王莽把表哥淳于长的家属也全都杀了。

公元前8年,王莽与姑表兄弟淳子长竞争大司马一职,并胜出登上大将军宝座。此时的王莽三十八岁。

赵飞燕姐妹淫乱后宫

汉成帝的元配许皇后因失宠而闹出一系列的事情,最后被下令处死,结局很是凄惨,但是,她曾经也是汉成帝的宠妃,享受过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美好时光。

许皇后是昌邑(今山东巨野)人,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堂兄弟许嘉之女,是汉元帝刘奭的表妹,汉成帝刘骜第一任皇后。汉成帝一表人才、相貌堂堂,许氏也是才貌双全,他们两个年龄又相仿,称得上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两人是在一次宫廷的大宴上认识的,当时是一见钟情。汉元帝知道儿子与许氏两情相悦后,十分高兴,很快就给他们赐了婚。许皇后出身名门,色艺俱佳,当时的汉成帝还比较专一,十数年专宠许皇后。许皇后为成帝生了一儿一女,可是两个孩子都夭折在了襁褓之中。然而,再美的容颜也禁不住岁月这把杀猪刀的蹉跎,年近三十的许皇后不复往日光彩,成帝也开始转移注意力了。

许皇后得宠的时候,正是太后的哥哥王凤掌权的时期,王氏外戚如日中天。太后和王氏一族担心许皇后不能给皇帝留下香火,恰好这时接连几年出现了“异象”(月食),刘向、谷永等人认为,这是老天爷给的暗示,意思是后宫荣宠太盛,皇后独宠的行为让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刘向、谷永都是依附王氏外戚一族的,许皇后这才意识到王家盯上了自己。公元前28年,汉成帝决定减省椒房、掖廷的开支用度。许皇后写了一道上疏交给成帝,陈述己见,希望他体察实情。结果汉成帝把刘向、谷永上书的内容拿出来对许皇后说了一遍,皇后很受伤,但是也没有办法。

这时,一个以文采著称的女人进入了汉成帝的生活,她就是班婕妤。

班婕妤,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况之女,出身功勋之家,父亲班况在汉武帝时曾抗击匈奴,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她本人也是个才华横溢的女文学家,少年即有才学,善于诗赋。公元前32年,汉成帝刘骜即位,班氏被选入皇宫,刚开始为“少使”(下等女官),不久,汉成帝被她的气质吸引,封她为“婕妤”,住在后宫第三区增成舍宫,班婕妤也曾为汉成帝生下一皇子,但是数月即夭折,之后班婕妤再也没有生育。

班婕妤文采很好,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靠人格魅力得到汉成帝的宠爱。她经常给汉成帝上心理课,为他排忧解难,汉成帝既开心,又接受文化熏陶,没事就爱召见她。班婕妤还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她的词曲有感而发,常使汉成帝陶醉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汉成帝到底有多喜欢她呢?为了能够与班婕妤形影不离,他下令制作了一辆很大的辇车,以便跟她一起坐车出游。但这番殷勤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从古代留下的图画中可以看到,以往的圣贤之君出行,都有大臣陪在一边,那些昏庸的君王才跟妃子坐在一起出行,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为了陛下的名誉我不能这样做。汉成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再也不提同辇出游的事情。

王太后因这件事夸班婕妤“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这一声赞叹,使得班婕妤的地位更加不一般,但是她是一个有大胸怀的女人,即使受宠也并没有变得骄横,反而希望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汉成帝,使他成为一个明君。然而,很快,汉成帝便对班婕妤失去了兴趣,因为赵飞燕出现了。

赵飞燕其原名未被正史记载,通常认定为赵宜主,后来因为她的舞姿轻盈,称呼她“飞燕”,而忘却了她的真实姓名。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赵飞燕出生于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年纪稍长后,赵飞燕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进宫为宫女(并非勾栏或者奴婢),属于阳阿公主家,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

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汉成帝即位十多年,年已三十岁,后宫却没有一个存活的皇子。一次微服外出游乐,汉成帝来到阳阿公主府,阳阿公主把养在府中的良家女都叫出来,取悦汉成帝。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倾倒了成帝,汉成帝将她带回宫。赵飞燕使个欲擒故纵之计,一连拒绝成帝三夜召幸,激起成帝征服之心,夜夜临幸,再也离不开她。

汉成帝还没从初见赵飞燕的惊喜中缓过来,又听说赵飞燕有个妹妹叫赵合德,比她姐姐更漂亮,就派人去请。可赵合德深谙“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说只有姐姐答应让她去,她才去。于是,成帝赏赐给赵飞燕大量的财物,才求得赵飞燕开金口把妹妹引荐给成帝。

赵飞燕体态轻盈,传说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汉成帝非常喜欢赵飞燕的舞姿,为此还特意在皇宫中建了一座高台,专门供赵飞燕跳舞用。一次,赵飞燕在高台上表演跳舞给汉成帝看,突然一阵风吹来,赵飞燕的裙袖顿时随风飞舞,好像要随风飘走一样。成帝急忙上前抓住赵飞燕的衣裙。

赵飞燕姐妹进宫以后,原先受宠的班婕妤就失宠了。赵飞燕是厉害角色,为了爬上皇后的宝座,想尽一切办法争宠,把后宫搞得一片乌烟瘴气。许皇后想来想去没招,就在寝宫中设置了神坛,早晚诵经礼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寿。赵氏姐妹知道这事后,就跑到皇帝那儿说,许皇后搞巫术,天天早晚诅咒自己,也咒骂皇帝。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

赵飞燕姐妹阴谋得逞,但是还不满足,想趁机把班婕妤一块打压下去。汉成帝对赵飞燕唯命是从,然而班婕妤却化知识为力量,淡定地跟汉成帝说:“古语有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时时注意修身正心,尚且得不到福分,走歪门邪道难道就会有什么指望吗?假如鬼神有知的话,决不会接受不忠于皇上的诅咒;假如鬼神无知,诅咒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不屑于干这种勾当。”汉成帝觉得她说得有理,又觉得班婕妤文采太好,不但没追究,还厚加赏赐,以弥补心中的愧疚。躲过一劫的班婕妤觉得后宫是非太多,就写了一篇奏章,请求去长信宫侍奉王太后,汉成帝批准。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团扇诗》,又称《怨歌行》。

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但遗憾的是赵氏姐妹虽得专宠,但总是不能怀孕。她们害怕别的嫔妃怀孕生子,威胁后位,开始疯狂地摧残一切有可能被汉成帝临幸的人。当时,一个姓曹的宫女被汉成帝临幸后生下一个男孩,结果赵氏姐妹又哭又闹,最后把母子俩都逼死。许美人生下一个儿子,赵合德又哭闹不已,逼迫成帝赐死母子。色迷心窍的汉成帝为了不惹怒赵氏姐妹,竟两次下令杀子,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彻底沦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昏君。

生不出儿子,后宫的地位就不稳,赵飞燕姐妹为了弥补自身缺陷,就想了个招——给汉元帝吃春药。于是汉元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公元前7年,一天半夜,汉成帝想起来上个厕所,起到一半就中风了,还没等太医赶过来救,就一口气没上来,倒在赵合德身上过去了。王太后下令追究赵合德的责任,结果赵合德畏罪自杀了,临死的时候说:“刘骜这辈子就被我牢牢捏在手里,当婴儿一样玩弄,我是死而无憾的!”

赵合德死后,赵飞燕没有受到牵连,可也不敢再耍威风了。因为帮助成帝的侄儿刘欣即位,新帝感恩,仍旧尊她为皇太后。其间,有大臣说赵昭仪罪甚大,家属要连坐,矛头直指赵飞燕,哀帝没有处理。六年后,哀帝崩逝,汉平帝即位。与哀帝不睦的王氏外戚集团东山再起,独尊王政君。赵飞燕以“失妇道,淫乱后宫,不生育,断了皇室外的后代”等罪名被贬为庶人,赶去看守自己丈夫的陵园。赵飞燕当天自杀,只比妹妹赵合德多活了六年。

三年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

汉成帝虽然贪图女色,但在位期间也有一些成就。比如农学家氾胜之被举荐到长安,担任议郎,又被任命为“劝农使者”,负责“教田三辅”。氾胜之亲自到关中各个农业区考察,熟悉了当地的各种生产条件,总结了一套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经过长期实验,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体系,成为当时有名的农业家。在他的指导下,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常取得大丰收。氾胜之因发展农业为朝廷作了不少贡献,被提升为御史。经过实地考察,他还将自己的生产经验推广到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写成中国历史上关于农业的第一本专著——《氾胜之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还下令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图书馆——天禄阁。最早的分类法和目录《别录》《七略》就在汉成帝时问世,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分类、编目工作的实践。

由于汉成帝没有儿子,他在位时期曾与王太后商量,从兄弟中选择继承人。当时有三个具有继承资格的候选人:一个是傅昭仪生的刘康,就是早年汉宣帝想要立他为太子的那位。但是刘康早死,王位由儿子刘欣继承。另外一个是冯昭仪生的刘兴。成帝跟太后考察后,觉得皇侄刘欣比较适合当继承人。

汉成帝去世,对外戚王家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汉哀帝刘欣像挑刺一样,把王氏家族的成员一个接着一个从皇宫里挑出去,在当朝身居要职的王根、王莽都被驱逐了。此时王莽任大司马刚一年,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回家种田去了,这一走就是三年。哀帝在位一共六年,对他母亲娘家傅氏和妻子娘家丁氏一族的族人纷纷封侯拜相,势头比当年的汉成帝刘骜还要猛烈,一口气封了六个侯爵。

除了丁、傅两族掌握势力以外,汉哀帝的男宠董贤也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

董贤刚开始只是太子宫中的一个小随从,在宫中管报时辰。当了两年的人工闹铃后,董贤凭着一张俊美无比的脸蛋吸引了汉哀帝的注意力,主动与董贤搭腔,他就这么走了大运,开始飞黄腾达起来。很快董贤就被任命为黄门郎,黄门郎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员,能当这个官的人都是皇帝的亲信心腹。做了黄门郎,董贤每天都在汉哀帝跟前晃来晃去,汉哀帝每天看着董贤也觉得心情很好。董贤从汉哀帝的眼神里知道自己发达的机会到了,很快从黄门郎被提拔为驸马都尉侍中。汉哀帝与董贤之间的恋情发展得轰轰烈烈,还留下了“断袖之癖”的千古佳话。一次,哀帝与董贤在一张床上睡觉,醒来后准备起床,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压在了身下。哀帝不忍心喊醒董贤,就用佩刀割断了自己的衣袖。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贤受宠后,他的父亲董恭被任命为霸陵令,不久又升任光禄大夫,后来又升为少府,赐爵关内侯。董贤的妹妹也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为了显示她的尊贵,连她住的地方也改称“椒风”,以与皇后所居的“椒房”相配。董贤的小舅子被任命为执金吾,执金吾是掌握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

汉哀帝荒淫不理朝政,致使社会矛盾激化。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师丹接任了王莽的大司马一职,他向皇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振兴汉朝,并制定了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侓没收入官。然而这个限田、限奴令制定后,首先打破规矩的却是汉哀帝,他曾经一次性赏赐董贤两千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七十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纸空文。太皇太后很无奈,就下令让自己娘家人带头节俭,除了祖坟茔地,其余都分给平民百姓。王政君也因此得了个“慈善国母”的美誉。

再说王莽,回家这三年也没真的种地,而是在努力积攒政治声望。王莽担任大司马时,能做到礼贤下士、谦卑节俭,常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所以在民间深受爱戴。在回家的三年期间,他的二儿子犯法,王莽严厉责罚了儿子,并逼儿子自杀,更是获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因此,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打抱不平,纷纷提议要求让他恢复职位。公元前2年正月里发生了一次日食,哀帝诏令公卿大夫尽心陈述过失,贤良周护、宋崇等上书称颂王莽的功德。由于众情难违,汉哀帝不得不以侍奉王太后的名义将王莽召回长安。

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五岁的汉哀帝忽然死去。这时,傅太后、丁太后已经相继去世,各自的势力集团也相继瓦解。长寿的王政君听说汉哀帝驾崩,立刻赶到未央宫接管了皇帝的玉玺,并立即传召王莽入宫,接着任命王莽为统领禁军并主持政事。

没有了保护伞,董贤很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并且死了也不得安生,还被挖坟验尸。董贤自杀后,家人也不敢声张,连夜将他埋了。王莽眼线众多,很快就知道了,他担心这是董贤耍的诈死的把戏,立马派人挖坟看看是真是假,最后确认坟墓里埋的确实是董贤才罢休。

董贤一死,大司马的位置就空出来了,王政君下诏让大臣们自己选举。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等说话有点分量的大臣都推举王莽,因为他本来就是大司马,又是王太后近亲,而且声誉卓著,所以都推荐他。于是,王莽又一次当上了大司马。

汉哀帝由于没有子女,由王政君做主,把汉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刘衎立为皇帝,是为汉平帝。汉平帝当时年纪很小,才九岁,由王政君临朝称制主持政事。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马之后,对政君更为恭顺小心,无微不至。他看到王政君久居深宫,生活过得比较单调,就老劝她出去散散心,出巡四郊,到处给一些孤儿寡妇一些赏赐,长安境内的穷苦百姓因此也没少歌颂王政君,于是王政君放心大胆地把大权都交给了王莽。

公元1年,王政君赐王莽为安汉公,这不是爵位,只是一个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王莽受封后,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民间都称赞王莽是个好人。王莽嫌汉平帝的外戚碍事,也担心汉哀帝的历史重演,于是将汉平帝母卫姬封为中山孝王后,封其兄弟卫宝、卫玄为关内侯,但是他们只能留居中山,不得入京。大臣申屠刚上奏,申请迎接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入京,王莽一怒之下将他罢官。

王莽长子王宇没有继承父亲的优点,胆小怕事,害怕成帝将来亲政,因父亲的专权而迁怒王氏一族,就想办法让王莽就范。王宇派他妻子的兄弟吕宽半夜三更到王莽府门口洒了一地狗血,还装鬼吓人。谁知看门的大爷发现吕宽鬼鬼祟祟就盯上了他。最后王莽一查,原来是自己儿子搞的鬼,于是逼死王宇,将吕宽下狱,借机还把汉平帝母亲卫氏一族牵连进来。除卫姬外,其余卫氏族人全被砍头,王莽还把叔父王立,堂弟王仁、王安都赐死。汉王朝的大堂里终于没有碍眼的人了,再也没有人能阻止王莽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腹黑又理想主义的王莽

公元2年,汉朝遭遇了一场大蝗灾,王莽抓住这个机会,大秀了一把自己的人品。他不仅派官吏去民间走访收集灾情,而且还下令大臣减衣节食,戒除荤腥,不杀生灵,接着又自掏腰包上百万,良田三十顷,作为救灾费用。公侯们见老大以身作则,也先后为老百姓捐款捐物。不久,一场连绵不绝的阴雨逼退了蝗灾,庄稼开始复生,经过这件事以后,王莽又一次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之声。

公元3年,汉平帝十二岁,王莽想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皇帝,想让她当上皇后。但是,当时参加选拔的女人很多,王莽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就上书给王政君,说自己的女儿无才无德,不是当皇后的料。王政君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真的太天真,就答应了王莽的要求,没让他的女儿参与选拔。当然,这不是王莽想要的结果,于是他私底下指使很多人上书,要求让他的女儿当皇后。王政君就找王莽来商量,要迎娶他女儿进宫。王莽自然先是推让一番,然后才答应下来。当皇室来送彩礼的时候,王莽又谦让了一番,本来皇后的聘礼是黄金两万斤,可王莽只接受四千斤,然后把剩余的都分给同时入选的各家嫔妃。这一下很快有人站出来反对,大家认为皇后的聘礼如果和嫔妃一样多,皇室就丢面子了,所以立即追加,王莽又把这些追加的份额分给了其他人。所有这些沾了王莽的光的人,都坚决拥护他,此时的王莽不仅在朝廷,在百姓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公元4年,这一年王莽四十九岁,被封为宰衡,地位在诸侯王公之上。此后,王莽开始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了博士的名额,由原来的一人增至五人;新建了很多学校,全国各地大批才干之士纷纷来到长安,一时间京师文教昌盛,王莽也因此得到汉廷儒生的拥戴。群臣上书说,周公设礼作乐需七年,而王莽只用了四年时间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升平,王莽因而加封九锡(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

平帝渐渐长大,慢慢地也懂事了。自从他知道是王莽不让他母亲进京之后,内心就产生了怨恨,加上王莽专横跋扈,总是把小皇帝当摆设,所以汉平帝时常流露出对王莽不满意的神色,有时候爱理不理的。王莽一看,这小皇帝是要反啊,于是在向汉平帝进献的椒酒中下毒,致使汉平帝中毒而死,时年十四岁,谥号孝平皇帝,葬于康陵(今陕西咸阳西二十五里处),王莽篡位后,追加庙号为元宗。

由于平帝没有儿子,王莽力压群臣,主张让汉宣帝的玄孙刘婴继位为皇帝,刘婴这时才两岁。太皇太后向群臣征求了下意见,最后结果是王莽代天子朝政,称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年号“摄政”。

就在王莽几乎要站到权力的顶峰时,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不乐意了,王莽这是要夺取刘氏家族的天下啊!于是安众侯刘祟率先起义,公元6年,刘祟领着一百多号人进攻宛城,但是出师不利,连城门都没攻下来就失败了。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通告各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王莽有点担心了,模仿《大浩》下了一篇诏书,说自己这“摄皇帝”的位置只是临时坐坐,等将来皇帝长大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刘婴。一边安抚的同时,王莽一边调动大军镇压起义,最后王莽终于打败了义军。

成功镇压起义后,王莽开始让地方官员放出消息,说在很多地方发现了符瑞,暗示应该由他称帝。王政君听闻后说:“众人所见者略同,我虽是一妇人,也知道王莽这样做必定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这种行为万万不可。”但王莽又以各种祥瑞之兆作为天命,自立为帝,并将这些符瑞告诉王政君,王政君大惊,但无力阻止。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便让安阳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玺。王政君怒骂:“你们父子一家承蒙汉家之力,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富贵,你们既没有报答他们,又在他人托孤之时,趁机夺取国家,完全不顾恩义之道。为人如此,真是猪狗不如,天子怎么会有你们这种兄弟!如果你们自以为得到天命而成为新皇帝,想要改变正朔服制,就应该自己做新的玉玺,流传万世,为何想要得到这个亡国的不祥玉玺?我不过是个汉家的老寡妇,随时都可能会死去,所以想要拿这颗玉玺陪葬,你们终究是得不到的!”王政君随即痛哭流涕起来,旁人也跟着垂泣。

王舜虽感到悲哀,但过了许久还是说:“臣等已经无话可说了,但王莽仍然一定要拿到传国玉玺,太皇太后您能到死都不拿出来吗?”王政君知道王莽是要威胁她,便将传国玉玺取出,砸到地上给王舜,为此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并说道:“我已经老死了,有你们这样的兄弟,我们王家今天是要灭族了!”王莽得到玉玺后非常高兴,在未央宫为王政君置酒设宴,大肆庆祝。此后,王政君在公元13年(新朝始建国五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王政君死后,被王莽葬于汉元帝的渭陵,但中间用一道沟,把她同元帝隔开。

新朝建立的第二年,王莽根据古书《周礼》《乐语》上的记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王莽的改革与汉朝其他皇帝的改革不一样,他进行的是一个全面深刻的改革,而不是在制度上打打擦边球,王莽的改革具有超前的眼光和一定的社会主义思想。

首先,王莽实行土地国有化,禁止私人买卖,而且将土地重新洗牌,人均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立刻无条件交出土地,并且不许买卖抵押土地。这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思想,从这里可看出王莽是一个很有政治思想的人物,但是这条法令得罪了地主,侵犯了地主阶层的利益,为以后的新朝政权埋下了隐患。

王莽还鼓励开展科学试验和发明创造。王莽的新朝政权时期是目前史学家公认的,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时期。王莽重视新科技,并实验了很多在儒家眼里看来是奇技淫巧的新生事物,并且还发展了人体解剖事业。公元18年,王莽得知有位匠人能制作可以飞的东西,用鸟的羽毛做成翅膀状,然后装在人身上,可滑行数百步。王莽听说后立即召见该匠人,亲自观看了他操作这个奇怪的飞行器,并表示很支持他的飞行实验。王莽还是个发明家,他发明的游标卡尺,意图统一全国的度量,从原理、性能、用途看,这种游标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了一千七百年。

王莽还废除了奴隶制度,禁止买卖奴婢。汉朝当时其实实行半农奴制,王莽认为买卖奴婢有违于“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大义,规定奴婢为“私属”,不准买卖。试图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方式限制买卖奴隶的范围和数目的扩大,使其自然消失。

王莽还是个经济思想家,他首先提出了具有超前思维的“计划经济理论”,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个城市间设“五均司市使”,即“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任,主管评定物价、调节市场、办理赊贷、征收税款等事宜。五均司市使的职责是及时对市场上的主要商品进行价格评定,控制市场供应,一旦发生货物滞销,就以合理的价格收购,货物涨价时,以平价出售,以维护市场秩序。

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做生意没资金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所谓六管,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这与现在的经济调控政策十分相似。

王莽推翻了原来的币制制度,在世界铸币史上开创了主、辅币相结合的“宝货制”,这也是现代社会使用的币制。王莽用一些做工精美但不足值的货币代替传统的金银块,这也与近代币制的改革类似。但是,王莽的币值改革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新币制与老货币之间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国家财政经济几乎瘫痪。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

王莽实施的这些改革从长远来看是先进的,如果执行到位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大改革,而且王莽的操之过急增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千年之前,身为封建社会的皇帝,能有这般科学的、接近现代的头脑,着实难能可贵。我们至少可以说,王莽是一位疯狂的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