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用——金融市场的基石

个人信用——请妥善保管“经济身份证”

个人信用,指的是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于个人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提供贷款以及贷款额度。反映个人信用状况有两种形式,即个人信用报告,信用评分。

个人信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千万不要轻视了个人信用,良好的信用记录是你的宝贵财富,可以在你申请信贷业务、求职、出国等诸多方面带来便利。不过,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在你的信用报告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信息,例如,信用卡没有及时足额还款、贷款逾期偿还等,这些信息都会如实展示在个人信用报告上,当这些记录数量较多或金额较大时,可能在你申请信用卡或贷款时,金融机构会认为你的信用意识不强或还款习惯不好而拒绝给你贷款或降低贷款的额度。这就会给你带来很大的麻烦。

刘小姐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每个月收入有8000元人民币,在2010年上半年楼市逐渐回暖的情况下,刘小姐担心房价继续走高,于是动了买房的念头,但当她来到北京某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准备向银行申请房贷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自己已经上了银行征信系统的黑名单。

原来,银行在核实她的信用记录后发现,刘小姐名下有三张信用卡,并都有过几次还款逾期记录,这样一来,一些银行就拒绝了刘小姐的房贷申请。

刘小姐抱怨,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是经常要到外地出差,可能无法按期还款,谁想到会影响以后的贷款。

从参加工作开始,刘小姐就陆续办理了三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但在使用信用卡刷卡消费之余,她并没有意识到按时还款的重要性,产生了多次逾期记录,最长的一次逾期长达一个多月。

后来经过贷款公司工作人员的努力,最终有一家银行受理了刘小姐的贷款申请,但银行要求她必须支付30%的首付款,这样一来,刘小姐预期的首付从37万元一下子增加到了46万元,并且不能享受七折的优惠利率。工作人员还告诉她,信用不良记录将会一直存在下去。对此,刘小姐感到非常担心。

在刘小姐身上发生的这一案例,就是一个关于个人信用的案例。

个人信用标准取决于契约约定的精心化程度。建立准确的个人信用衡量标准,加强个人信用管理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只有建立准确的个人信用衡量标准,才能正确地判定个人的信用记录,并准确地使用逾期率、违约率、不良贷款比率等概念指导工作。

个人信用的出现是很有必要的,它也是金融信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国家,个人信用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在信用体系发达的国家,个人信用记录应用非常广泛,在贷款、租房、买保险甚至求职时都会用到。一份良好的信用记录会给个人带来许多实惠,他可以享受到更低的贷款利率,获得更高的信用额度,可以更加方便地办理各种手续,由此信用也变成了一笔切切实实的财富。

为了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又称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主要通过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它主要包括三类信息:第一类是基本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证件号码、家庭住址、参加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信息;第二类是个人的信用活动信息,包括贷款、信用卡、担保、电信缴费、公共事业缴费等信息;第三类则是个人的公共信息,包括欠税、法院判决等信息。

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市场主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市场交易中所有的经济活动,与个人信用息息相关。一旦个人行为失之约束,就会发生个人失信行为,进而出现集体失信。因此,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个人信用不仅是一个国家市场伦理和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资源。开拓并利用这种资源,能够有效地推动消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越发展,个人信用所发挥的功能越重要,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已成为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之一。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该如何有效地利用信用产品,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呢?

首先,要尽早建立你的信用记录。可能有的人会说,为了免除信用污点,干脆就不借款好了,这样就可以一清二白了?这里要说明的是,不从银行借钱不等于就有好的信用,没有信用的历史记录,银行就难以判断个人信用状况。所以,建立信用记录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

其次,要努力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这就是说要重视信用,树立诚实守信观念,及时归还贷款及信用卡透支款项,按时交纳各种费用,否则就会对个人信用造成影响。

最后,要多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生活繁忙,金融交往也很频繁,由于一些无法避免的原因,你的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一定要及早发现。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内容有错误,应尽快联系提供信用报告的机构,及时纠正错误信息,以免使自己受到不利的影响。

银行信用——把钱财存入银行,最靠谱

生活中,当人们手中有了一部分闲置资金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存入银行。如果你问大家为什么,答案一定是“银行安全啊!”银行究竟为什么安全呢?这就要归因于银行的信用了。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把钱存在银行的安全意识,只不过当时不叫银行而是钱庄。理论上,二者几乎是相通的。到底金融学上怎样定义“银行信用”呢?

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具体来说就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作出担保。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银行对贷款部门或个人进行严格的审批,降低了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保证储户存款的安全。试想,如果银行放松了对贷款的审批,人们不管是买房还是买车,只要向银行申请就能贷到款,但贷款人却没有能力去偿还银行的贷款,长期下去,银行所面临的将不仅是储户的存款不保,甚至还有可能倒闭。

马先生看中一套价值400万的房子,按照首付四成的比例,他需要拿出160万的首付款。虽说马先生夫妇年收入不算低,但他表示最近股市比较好,不太想动用股市里的钱支付首付款,而是想通过抵押自己现有住房去支付首付款,然后再办理住房按揭贷款。也就是说,400万元的房款全部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支付。

马先生这一算盘打得不错。但他向建行、招行、工商银行等银行工作人员咨询了一圈下来,发现银行根本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所有银行均表示抵押贷款不能作为购买房子的首付款,也有银行直接告知,房屋抵押率最多只能做到7成左右。有的银行还表示利率上浮10%。

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只要是用于购房、买车、装修、旅游等消费,均可以申请办理个人抵押贷款,但是必须出具贷款用途证明。例如,抵押贷款用于购房,客户需要提供购房合同、首付款收据等。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和控制放贷规模,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停办个人贷款业务,虽然有些银行仍然可以办理个人贷款,但对贷款的用途审查得更加严格。

银行的安全性在于其对风险的防范,同时也在于国家信用对银行的支持,这使得银行信用要高于企业信用、商业信用等其他一些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是存贷款人的中介。但银行作为中介人与一般商业经纪人、证券经纪人不同,存款人除按期取得利息外,对银行如何运用存入资金无权过问,正因如此,银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简单的中介人逐步发展成“万能的垄断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银行信用是主体,但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银行贷款一般是针对商业票据进行抵押或贴现,银行直接对企业发放的不要任何担保品的信用贷款只占一定比重。从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的关系来看,直接信用是基础,间接信用是后盾。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票据就不能转化为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直接信用的运用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削弱。

一般来说,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银行贷放出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规模上的局限性。

2.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是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由于提供信用的形式是货币,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3.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相一致。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是支柱和主体信用,是连接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一旦银行信用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金融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给金融发展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可以说,银行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构筑社会金融体系的基石。

国家信用——国债热销背后的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为平衡财政预算,财政部开始恢复发行国债,发行对象是企业、政府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个人,到2000年国债已连续发行了19年。在这期间,国债逐渐为老百姓所接受并喜爱,以至经常出现排队争购国债的现象。

后来,随着股票、基金等新型理财工具进入投资市场,人们购买国债的热情大减。但是,当2009年经历了股市震荡和基金缩水的惨痛后,老百姓对国债重拾热情,国债依旧魅力不减,有的营业网点甚至重现了排队购买国债的景象。

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的金融机构,资金缩水,投资市场遇到“冰冻”期,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选择购买国债,甚至是大批购买。这是为什么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信用。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由国家发行的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通俗地说,国债就是由国家担保的债务,只要国家还在,国债就不会像股票一样出现“退市”的情况。所以它具有最高信用度,代表的是国家信用,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国家按照信用原则以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外货币持有者手中借入货币资金,说白了,国家信用其实是一种国家负债。国家信用既是国家为弥补收支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筹集资金方式,同时也是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措施与手段。

2009年11月27日,备受国内关注的200亿元50年期国债正式招标,这意味着中国迄今为止发行期限最长的国债启航。之所以在当前这个时点出来,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前存款利率和CPI均较低,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25%,CPI则为负值。从财政学角度来看,在市场利率高的时候,政府倾向于发行短期国债;而在市场利率较低时,则倾向于发行长期国债,以便减少负债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朱青说,2009年初,中国财政预算赤字一再修改,最终由财政部提出的2800亿元调整为9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为7500亿元,要弥补如此大的赤字,中央政府必须发行国债。

这就是国家利用国家信用发行国债弥补国家收支不平衡的典型例子。

国家信用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国家信用是强有力的杠杆之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债券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大银行或在公开金融市场上发行的,银行不仅可以从中取得大量回扣,而且政府发行的各种债券还为银行的股份公司提供了大量虚拟资本和投机的重要对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加深,通过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弥补亏空的主要手段。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信用已不单纯是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而且已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信用甚至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即一国政府以国家名义向另一国政府或私人企业、个人借债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它既成为弥补一国财政赤字的手段,也成为调节国际收支、调节对外贸易的有力杠杆。这种国家信用主要不是用于弥补经常性财政收支出现的赤字,而是聚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手段。特别是对国外发行政府债券,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对外贸易,调节国际收支。

国家信用的财务基础是国家将来偿还债务的能力,这种偿债能力源于属于国家(全体人民)的财务资源,它的现金流来源于三个方面:国家的税收收入、政府有偿转让国有资产(包括土地)获得的收入以及国家发行货币的专享权力。如果国家的偿债能力出现了问题,国内的经济状况势必会非常严峻。因此,国家信用应当由国家的法律予以保障。

那么,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都有哪些呢?

1.公债,这是一种长期负债,一般在1年以上甚至10年或10年以上,通常用于国家大型项目投资或较大规模的建设,在发行公债时并不注明具体用途和投资项目。

2.国库券,这是种短期负债,以1年以下居多,一般为1个月、3个月、6个月等。

3.专项债券,这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如中国发行的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4.财政透支或借款,在公债券、国库券、专项债券仍不能弥补财政赤字时,余下的赤字即向银行透支和借款。透支一般是临时性的,有的在年度内偿还。借款一般期限较长,一般隔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包括发行公债收入)才能偿还。有的国家(如中国)只将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算为财政赤字,而发行国库券和专项债券则作为财政收入而不在赤字中标示。

国家信用是一种特殊资源,政府享有支配此种资源的特权,政府利用国家信用负债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加快公共基础设的建设,以及为保障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事项,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服务,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商业信用——口碑不好,谁还与你做生意

古人说:“人无信不立。”做人如此,做企业更要如此。商业信用是企业的灵魂,一个没有信用的企业生存都很困难,更别提发展壮大了。在古老的贸易之国荷兰,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信用的故事。

1596年,荷兰的一个名为巴伦支的船长带着17名水手帮别人运送货物,但在途中被冰封的海面困在了北极圈的一个地方。巴伦支船长和水手们在这里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他们拆掉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保持体温;他们靠打猎获取勉强维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在这样恶劣的险境中,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运输的货物,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冬去春来,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

当时的船长和水手有充分的理由权变,他们可以先打开托运箱,把能吃的东西吃了,等到了目的地,再加倍偿还托运者。相信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会同意这种人道的做法。但是,船长和水手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把商业信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住了信用,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

在当时,荷兰只是个1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却因为遵循着这一经商法则——商业信用,使得荷兰人商誉卓著,成为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很大的外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着其他信用的发展。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个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

说的再具体一点,商业信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商业信用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

2.商业信用是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一个企业授予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如原材料生产厂商授予产品生产企业,或产品生产企业授予产品批发商,产品批发商授予零售企业的信用。

3.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一句话,商业信用关系到我们日常商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本质上而言,商业信用是基于主观上的诚实和客观上对承诺的兑现而产生的商业信赖和好评。主观上的诚实,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在主观心理上诚实善意,没有其他欺诈意图和目的,秉承公平交易的理念;客观上对承诺的兑现,是指商业主体应当对自己在交易中向对方作出的有效意思表示负责,应当使之实际兑现。商业信用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商业主体在商业活动中主观意思和客观行为一致性的体现。

商业信用在加强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加速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融通资金,促进生产发展

工商企业间所提供的商业信用,实质是生产经营企业向生产消费企业提供的一种便利而又快捷的融资服务,以低成本的方式缓解了生产消费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维持了企业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减少存货,增加销售收入

企业间提供的商业信用,既满足了一方生产经营需要,也有利于对自身资产的充分利用,同时还减少了库存压力,降低了存货风险和仓储费用,加快了存货的流通速度和资金周转,提前确认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3.促进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现代经济是以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而进行的生产与交换。市场除了有对商品(或劳务)数量、质量和价格方面的需求,还有对服务的需求,而提供商业信用正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工商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用,有利于缓解资金困难状况,维持生产循环,保持业务联系,从而使自身的产品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比率。在经济活动中,保持商业信用一直被认为是企业间互利互惠的双赢之举。

4.操作灵活,信用规模适度

商业信用的操作更为简单灵活,信用双方一般依购销合同约定条件,如延期付款、分期付款等,合同生效的同时信用随之产生。即使是商业承兑汇票,其手续也比银行承兑汇票或银行贷款简便。一般情况下,企业一方提供的信用规模和另一方的采购资金需求量是一致的,不会造成过度采购而引起的存货积压和浪费。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的润滑剂,能够促进生产和产品的流通,是其他信用形式无法替代的。在银行信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商业信用作为信用体系的基础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商业信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限于赊销规模。信用方向单一,局限于有购销业务的工商企业之间,且信用期限短,较难满足企业长期生产周转的需要。

2.商业信用的存在可能产生一种虚假繁荣的市场需求,误导投资,又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的虚假繁荣,若控制不当容易诱发金融危机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3.企业间因失信违约引起的账款拖欠问题十分严重。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信用状况》统计指出,中国企业的信用状况“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更为严重”。

民间信用——关键时刻作用大,风险也大

民间信用,又称民间借贷。西方国家指国家信用之外的一切信用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个人不得经营金融业务。因此,在中国,民间信用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价值让渡及本息还付。

民间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主要是适应个人之间为解决生活或生产的临时需要而产生的。在我国,这种信用形式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中,由于个人收入水平很低,无多余资金可供借贷,借入信贷也无力偿还,另外,个人无需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无大量借贷的必要,因此民间信用规模范围很小,呈萎缩状态。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逐渐增多,除日常生活开支外,节余和积累逐渐增加,同时借贷偿还能力也有所增强,这就为民间信用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随着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改善与不断提高,个人和家庭生产经营的开展,生活开支和投资需要增加,个人之间的融资融物也有客观需要,于是民间借贷逐渐发展起来。

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农村。主要原因是:(1)农民个人资金闲置和资金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增长,这在客观上要求在农户之间或农村重点户、专业户和其他人员之间互相调剂资金余缺。(2)国家银行信用和信用合作社信用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对资金的需求。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有限,经营方式、经营作风和经营能力等与农民对资金的需要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对于贷款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许多个人的资金需求与国家政策和贷款原则的要求不符。

民间信用在方式上比较灵活、简便,可随时调节个人之间的资金余缺,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银行信用的不足,主要存在形式包括:直接货币借贷;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以实物做抵押取得借款的“典当”等。

目前,中国的民间信用与历史上的民间借贷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规模范围扩大。借贷范围从本村本乡发展到跨乡、跨县甚至跨省;交易额从几十元、几百元发展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借贷双方关系从亲朋好友发展到非亲非故,只要信用可靠,即可发生借贷关系;借贷期限从春借秋还或2~3个月,发展到长达1~2年,最长5~10年。(2)借贷方式由繁到简。从借钱还物、借物还钱、借物还物、借钱还钱发展到以货币借贷为主。(3)借款用途从解决温饱等生活费用,发展到以解决生产经营不足为主,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运输工具、扩大再生产。

民间信用毕竟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分散的信用活动,是一种较为落后的信用形式,因此,在充分发挥民间信用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防止其消极的一面:(1)风险大,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投机的盲目性;(2)利率高,有干扰银行和信用社正常信用活动、扰乱资金市场的可能性;(3)借贷手续不严,容易发生违约,造成经济纠纷,影响社会安定。

鉴于民间信用具有消极作用,这就要求在承认并利用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信用活动适当地加以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使其逐步合法化、规范化。据悉,自从监管层于2008年发布《关于民间借贷公司的指导意见》以来,民间借贷公司正式被纳入监管,主要由工商部门监管执行,随后民间借贷公司数量便迅速增长,并在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通过民间资金的调剂,进一步发挥分散在个人手中资金的作用,加速资金运转,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繁荣。

2.民间信用一般是在国家银行信用和信用社信用涉足不到和力不能及的领域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个体商业、手工业、旅游和运输等行业,可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总之,民间信用是为解决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投资、生活等各方面的资金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补充。但是,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客观上加大了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因此民间信用的风险很大,在发生民间信用行为时一定要慎重。

消费信用——纠结,到底该不该超前消费

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信用,即消费者利用自己的信用进行超前消费。

消费信用分为消费贷款、分期付款和赊销三种方式。

1.消费贷款

消费贷款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发放贷款,按规定期限偿还本息,属长期消费信用。按照接受贷款对象不同,消费贷款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方式。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工商企业、公司等发放贷款,或由银行同以信用方式出售消费品的企业签订合同,将货款直接付给企业,再由购买者逐步偿还银行贷款;买方信贷,是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直接发放贷款。

2.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是指购买消费品或取得劳务时,消费者只支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分期加息支付其余货款,这种方式多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房屋、汽车等,属于中长期消费信用。

3.赊销

赊销是工商企业对消费者提供的短期信用,即延期付款方式销售,到期一次付清货款。在西方国家,对一般消费信用多采用信用卡方式,即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给客户信用卡,消费者可凭卡在约定单位购买商品或作其他支付,有的还可以向发卡银行或其代理行透支小额现金。工商企业、公司、旅馆等每天营业终了时向发卡机构索偿款项,发卡机构与持卡人定期结算清偿。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中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降低,满足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提高。高档耐用消费品通常价值较高,使用年限较长,完全依靠家庭和个人的资金来满足对这类消费品的需求,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客观上要求通过消费信用来提前满足其消费需要。

28岁的李琳在上海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工作。刚工作两年的她虽然只有5万元的存款,但她却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上海某房产公司开发的一套价值100万元的公寓。

李琳乐观地说:“这套房子的首付款要20万元,我自己的存款虽然不够,但父母会给我提供一些‘财政援助’。剩下的,我会申请房屋按揭贷款。如果按照25年还本付息计算,每月还款大约在5000元。我现在每个月可以挣1万元,以后还会越来越好,所以还款不会出现问题。”

李琳只是中国众多大胆“超前消费”年轻人中的一个。随着中国经济以接近十个百分点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青年消费预期普遍提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

有的人非常赞成这种超前消费,奉行“过把瘾就死”、“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的确,对于个人来讲,超前消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购买超出目前购买能力的消费品,改善生活状况,还可以将挣钱还贷的压力转换成自己的动力。但是,超前消费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有的人因渴望过“富足”的生活而超前消费,结果却背了一身债务,加大了个人生活压力。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很大,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借贷消费被认为比中国的消费观念先进。

曾几何时,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并刺激了中国借钱消费。如今,正是一个个没有能力偿还月供的美国人,亲手制造了一次震惊世界的次贷危机。

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榜上有名”,买房子贷款、上大学贷款、买汽车贷款、买台电脑贷款,甚至还有贷款结婚、贷款旅游、贷款办生日派对等。在美国,贷款消费无处不在,没有使用过贷款消费的美国人几乎不存在。

在经济繁荣时期,贷款超前消费确实有其好处,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消费者一般也能通过固定收入来还贷,因为经济增长了,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也不成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鉴于房子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追求“美国梦”的人一般都会首先选择贷款购房,这是“美国梦”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超前消费的典型对象。

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这种超前消费的负面影响就凸显出来,还不起贷款的人因房子被收回而露宿街头;银行则因收回的房子滞销而出现危机,甚至倒闭。金融机构的倒闭让本来想买房的人无法贷款,甚至贷款时心有余悸,进而导致楼市更加不景气,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超前消费与量入为出相当于攻与守、进与退的对立统一,鼓吹超前消费或者抵制超前消费都是有失偏颇的,物极必反,二者必先调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信用评级——绝对不可以违反“游戏规则”

先看两个小故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政治顾问卡维尔曾经公开宣称:“过去我总以为,如果能转世的话,下一次我将选择做总统、教皇或棒球打击王。但是现在我觉得,下一辈子,我要操作债券。身在债券市场,你可以任意威吓他人。当然,如果能够像评级机构主管那样,对债券价格颐指气使,就更神气了。”

1996年,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出版了一项长期研究成果《无疆界市场》,核心思想是“全球资本市场对主权国家政府的牵制越来越多,而主权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力却日渐削弱。”该书宣告:谁掌控全球资本市场的定价权,谁就掌控了全球资金的流向,就掌控了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就掌控了主权国家兴衰成败的命脉。试问:当今世界,谁掌控着全球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呢?答案就是:以穆迪、标准普尔为代表的美国信用评级机构。

对于信用评级业,很多人知之甚少。信用评级业为什么这么霸道?它到底在国家经济和金融服务体系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信用评级的目的是显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

信用评级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

具体地来说,信用评级按照评估对象可分为企业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和项目信用评级四类:

1.企业信用评级。几乎囊括了所有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建筑、房地产、旅游等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组织的信用评级。关于这些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安全性评估是重中之重。

2.证券信用评级。主要包括长期债券、短期融资券、优先股、基金、各种商业票据等的信用评级。其中最重要的是债券信用评级,在我国已经形成制度,国家已有明文规定,企业发行债券要向认可的债券评信机构申请信用等级。关于股票评级,除优先股外,国内外都不主张对普通股票发行前进行评级,但对普通股票发行后上市公司的业绩评级,即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排序,大家都持肯定态度,而且有些评估公司已经编印成册,公开出版。

3.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国际上流行国家主权评级,体现一国偿债意愿和能力,主权评级内容很广,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根据国际惯例,国家主权等级列为该国境内单位发行外币债券的评级上限,不得超过国家主权等级。

4.其他信用评级如项目信用评级,即对其一特定项目进行的信用评级。

目前国际公认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分别是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主要是大公、中诚信和联合三家机构。

信用越是高度社会化,信用风险的成因就越复杂,债权人就越难独自识别债务人的信用风险,所以,必须依赖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研究的机构对债务人进行信用评级。可以说,信用评级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信用评级在国家和世界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揭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融资和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增多。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他们承担着极大的投资风险,而企业的信用评级可以为投资者简单而客观地提供投资对象有关债务偿还的风险情报,使投资者免遭由于情报不足而蒙受的损失;降低投资者寻求风险情报的信息成本;企业信用评级也是证券定价、风险与报酬的评估参考、证券投资组合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参考,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贷款、资金往来与交易决策及内部信用评价提供参考。

2.信用评级关乎国家和世界金融体系安全

现代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信用评级信息的支持,信用评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信用评级不仅直接决定债券市场的交易价格,而且影响着使用评级信息交易的金融主体和投资人。现代通讯技术可以使全球信用网络在几秒钟内完成评级信息在世界金融体系的传播。

3.信用评级话语权直接影响国家金融体系安全

信用评级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的战略制高点,掌握了信用评级话语权就控制了一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关键。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证明,信用评级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信用评级拥有摧毁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评级是国家金融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用评级机构承担着维护国家和世界金融体系安全的重大职责,是公众化程度最高的专业服务机构,唯有按照评级业发展规律制定监管规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使评级机构更好地履行其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