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谁也逃不脱的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世上没有只赚不赔的市场

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由于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问题,金融政策的失误以及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因决策失误,客观条件变化或其他情况,有可能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客观上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导致一国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不能到期履行债务,偿还借款的风险。其结果就是债权人将遭受部分或全部损失。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或价格逆向变化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净值、收益及整个金融状况的影响。这种风险的影响是以净利润或资产净值的增减来衡量的。市场风险一般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价格风险。

3.操作性风险。这是指由于金融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和内控系统出现问题而使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措施,人为的错误造成金融资产损失。

4.信誉风险。在经济活动中,有许多原因或因素都可能使金融机构的信誉遭受损失。在实际生活中,金融机构违反有关法规,资产质量低下,不能支付到期债务,不能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以及管理不善等,都可能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和指责,从而带来信誉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领域的一切活动都附带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表现得尤为突出。经济运行体系可以简单地分成两个部门: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不仅实体经济部门中的矛盾会反映到金融部门来形成一定的金融风险,而且金融本身也会由于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自动生成风险,特别是在各类资产证券化、原生性金融产品衍生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这种虚拟商品的独立运动所生成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中,存在着金融风险是正常的、合乎逻辑的现象。

谈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既然存在金融风险是十分正常、合乎逻辑的现象,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把金融风险问题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问题呢?这主要是因为:

1.金融风险一旦演化成金融危机,不仅会导致经济衰退,而且还会引发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从东南亚、俄罗斯、巴西金融危机的教训不难看出,其金融动荡无一不是金融风险长期积聚的结果。

2.金融风险一旦演化成金融危机,将会导致货币危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都会造成货币贬值,而货币贬值的结果必然促使政府大幅度提高利率水平,动用外汇储备。两者相互交织,就会动摇本国货币的内在价值。

3.金融风险一旦演化成金融危机,将会导致贷款危机。金融机构贷款无法按时收,且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金融机构就会减少或停止向外继续贷款,从而使得原有情形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形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流动性不足形成所谓的“无力偿还”危机。

4.金融风险一旦演化成金融危机,将会导致银行危机。银行是负债经营的典型,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吸收存款,如果发生收款人随时随地提取存款的挤兑风波,就很可能会从个别银行波及整个银行系统,产生危机,甚至引发倒闭。

虽然金融风险是正常的、合乎逻辑的现象,但这种正常现象的存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它“坏了好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监管。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机构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的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规避、化解风险,获得最佳效益的金融活动。具体办法是:首先,要对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影响程度作出初步评估;然后,对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及其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作出定量分析;再次,选用合适的策略和工具,如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保留、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等进行处理;最后,作出有效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具体模式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综合经营、集中监管;两者兼而有之。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监管并不能保证金融机构不再发生金融风险、造成金融损失。

结合现实情况我们可以得知,金融机构发生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而具体某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金融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将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因素会造成金融风险呢?

1.经济周期

在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时,市场沉浸在一片利好的气氛中,所有企业的预期收益都会提高,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会利用宽松的信贷环境,增加借款。此时银行也会逐渐放松贷款条件,以求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市场中投机性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潜在的金融风险会逐步积累。经济处于下降期时,企业投资贷款规模缩小、就业减少、通货紧缩,这也会造成金融风险。更不用说经济周期交替出现,对金融活动本身产生干扰了。

2.成本转嫁

金融是资金来源的第一渠道,许多社会问题依赖金融机构增发贷款来解决。在经济稳定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借贷风险就会向金融机构转化,当经济处于下降期的时候,金融体系就成了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3.信息不对称

金融风险形成的内在因素是金融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借款企业自知其投资行为所蕴含的风险,而金融机构则不甚了解。当银行无法监测贷款人的投资风险时,银行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平均风险将会上升,这将导致金融资产质量恶化,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4.摩根规则

摩根规则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根据企业过去的信用记录来决定目前是否贷款,只向后看,不向前看,不太关注企业预期收益。这种规则的根据是历史循环论,假设现在是过去的重复,将来是现在的重复。摩根规则在经济上升时期可能靠得住,然而,一旦经济周期下行,银行原来固守的“安全边界”就变得不安全了。

5.泡沫经济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发展,会吸引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企业借入的国外资本如果没有投向生产领域,而是大量投放在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就可能大大助长泡沫经济的出现,从而引发金融动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最为激烈,因而风险程度也最高,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活动。因此,想要消灭金融风险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危机尚未发生时,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次贷危机——都是信用崩溃惹出来的祸

提起次贷危机,无人不晓。从2007年开始,这个名词就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次贷危机让强大的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经济的变脸牵一发而动全局,也让全球众多国家领教了次贷危机的厉害。

次贷危机的全称为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发生在美国,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导致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震荡反常的危机。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都深受其影响。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良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1.低利率造就楼市繁荣

2000年,美国经济不景气,为拉动经济增长,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中就包括降低利率再配合减税两大措施,鼓励购房,从而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波持续上扬,与之相应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也随之蓬勃发展。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无论是房子还是汽车,信用卡还是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房价的持续走高使得放贷机构和借款人相信,即使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将房屋出售或抵押再融资即可。于是为在激烈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超额利润,许多贷款机构放低了针对所有借款者的信用门槛,房市严重泡沫化。正是这种盲目追求利润的行为,种下了危机的种子。

2.分期付款利率提高降低住房市场的热度

在美国,最发达的是金融行业,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并行的,就是资产证券化,任何公司或企业都可以将暂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卖给投资者。于是,次级贷款的房贷机构将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再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把风险转移到市场。为了追逐利润,次贷产品遍地开花,并多次衍生,结果产品过剩,风险开始无限放大。而次级贷款机构为了不让银行看出此中的高风险,花钱供养信用评定机构,轻松地拿到了高等级的信用评级,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最终,使得次贷危机不断膨胀蔓延,潜伏在繁荣的经济之下。

从2006年开始,随着美国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重,住房市场明显降温。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当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如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那将不能补偿本金和利息。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二、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

第一,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多事之秋”。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产。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中旬,全美80多家次贷机构停业,其中11家破产,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0多家银行、对冲基金等受到波及。其次,西方主要金融机构亏损严重,债务大幅上升。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银行业损失高达3000亿~4000亿美元。美国花旗银行、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及高盛公司等大型银行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亏损状况。危机还导致美林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英格兰银行和瑞士银行等美欧金融机构的董事长或总裁辞职。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各领域都出现剧烈动荡,股市、债市、汇市、商品市场无一幸免,并造成了西方信贷市场一定程度的紧缩。2007年10月以来,全球股市出现暴跌,全球股票市值大约损失7.7万亿美元。

第二,次贷危机使美国房地产衰退雪上加霜。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业已陷入衰退。到2007年第4季度,住宅建筑投资已出现8个季度负增长。

第三,次贷危机将使美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放缓。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从2006年的2.9%降到2.2%,其中住宅投资萎缩使GDP增长下降近1个百分点。

泡沫经济——再绚丽的泡沫终归是泡沫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上天要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用这句古老的谚语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再贴切不过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股票市场和土地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热。在1985~1989年的这段时间,日本股票市场总市值涨了3倍,土地价格也接连翻番。至1990年时,日本土地总市值竟然是美国土地总市值的5倍,但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是,美国土地面积是日本的25倍!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上演着一夜暴富的神话,想发财致富的人们纷纷涌进市场,整个日本社会为之疯狂。

就像股票涨到一定程度必然下跌一样,正当人们沉浸于发财梦中之时,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股票价格和土地价格一泻而下,上万家企业关门倒闭,许多人的财富转眼成空。土地和股票市场的暴跌带来数千亿美元的坏账,仅1995年1月至11月就有36家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倒闭,爆发了剧烈的挤兑风潮。极度繁荣的市场轰然崩塌,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并日益脱离实体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简单地说,泡沫经济是一种虚假繁荣显现,一旦泡沫破灭,将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而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危害程度更加严重,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处理对策也更加复杂。泡沫经济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也就是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

一、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1.宏观环境宽松,流动性资金充裕

商品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长特点,每当经过一轮经济萧条之后,政府为启动经济增长,常降低利息,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一些手中拥有资金的企业和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些资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是泡沫经济成长的社会基础。可见,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国家对银根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给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

2.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沫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遗憾的是社会还缺乏有效监控的手段。发生在投机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各种交易,是没有一个中介机构能去监控它的。银行只是收付中介,政府则常常被投机交易所形成的经济繁荣假象所迷惑,察觉不到背后隐藏的投机活动,一直到问题积累到相当程度才发现。这是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异同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两个概念——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按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股票、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实体资本也称实在资本或现实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

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这种金融投机就是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

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如果说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那么经济泡沫则属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通常认为,实体资本不会产生泡沫经济,因为这些东西是实打实的东西。但虚拟资本就不好说了,比如股票,同样一只股票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翻了两三倍,甚至更多,同样,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跌了一大半,这其中就肯定有泡沫成分。

正是因为泡沫经济总是产生于虚拟资本,所以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金融危机。

经济周期——经济危机间隔来袭的原因

说起2007年发端于美国,后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失业、降薪、股灾、破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都是出自于经济危机的手笔。

我们回顾历史,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29年的金融大崩溃,1837年的经济恐慌,1720年的南海泡沫等,想到这些,很多人一定很诧异,金融危机为何总是间隔性地光顾我们,为什么我们总是逃脱不了金融危机呢?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经济周期。

何谓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粗略地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经济到达顶峰时,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又进入下一个上升阶段。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就是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繁荣的背后必是衰退,而衰退必然伴随着金融危机。这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总结:“经济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可以单独摘除,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

由于观察尺度和观察角度不同,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不同时间跨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基钦周期:短周期

基钦周期又名短周期,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期。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朱格拉周期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又称为中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又称为长周期或长波。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4.库兹涅茨周期:另一种长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5.熊彼特周期:创新周期

1936年,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了熊彼特周期。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经济周期的成因,学术界认为有外因论和内因论两种。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内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当然,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很难从一种理论中寻找到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