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篇第十一

    alt

    “决”,即决断,决策。决疑断难,是游说策士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他们所应具备的主要技能之一。本篇围绕“决情定疑”这个中心,主要讨论了关于决断事物的原则、方法以及意义等问题。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善于判定情况作出决断是万事成功的关键。

    篇中首先讲到有疑难才需要决断,而利害关系问题则是决断的重要依据,所以,趋利避害是策士们决疑断难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接着提出了该如何进行决断,包括五种对待手段、四种具体方式以及五种可以立即决断的情况。还指出了决断要综合考虑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情况——“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在收束全篇时,进一步总结、点明了决断的意义,强调了决断的重要性——“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

    本篇虽然简短,却是先秦时期第一篇专门讨论决策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决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即使在当今时代也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原典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注释

    ①决物:决断事物。托:依托。

    ②善其用福:以其用有福为善,即以做出的决策能给他带来好处而欢喜、高兴。恶:厌恶,讨厌。

    ③诱:诱导。惑:迷惑,疑惑。偏:偏颇。

    ④不受:指决疑的委托者不接受你的决策。奇之所托:以所托为奇,奇怪当时为什么找你来决疑。

    ⑤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把他欢喜的决策寄托在他厌恶的形式中,即所做决策实质上对他有利,但表面上看起来对他有祸害。

    ⑥失利:丧失利益。离:同“罹”,遭受,遭遇。事之失:决断事情的失误。

    译文

    凡是给人决断事物,必定要根据那人心里存在的疑虑。人总喜欢做出的决断给他带来好处,讨厌给他带来害处。因此,决疑者要善于诱导对方,使他讲出自己的真实心愿和一切情况,以消除迷惑和偏见,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决策必须给对方带来利益,一旦去掉这种利益他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决策,并会后悔当初委托我们来决策。另外,即使做出的决策确实能给他带来好处,但你若把这种利益隐藏在对他不利的表面形式中,他也不会接受你的决策,并会因此而疏远你。所以说,替人决策时,若不能给对方带来利益,甚至会使对方遭受损害,这就是决断事情的失误。

    原典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注释

    ①以阳德之:用道德手段公开地去感化,去怀柔。以阴贼之:用阴谋暗中去残害。以信诚之:以信用与对方结成真诚联盟。以蔽匿之:用假言、假相来蒙蔽对方。蔽,蒙蔽,此指虚假情况。匿,藏,引申为蒙蔽、迷惑。以平素之:用平常手段按一般化的程式解决问题。

    ②阳励于一言:阳德手段要以言行前后一致、始终如一为追求目标。一言,一种言论,此指言行前后一致。阴励于二言:阴贼手段以真真假假为特征。二言,两种言论,此指前后言行不一,真假难辨。平素:平时,平常。枢机:关键,引申为特殊手段。微:暗中。

    ③度:推度。验:验证。参:参验。三词意义相近。往事:历史。来事:将来、未来之事,此指事物的发展前景。平素:平常,此指目前的形势与情况。

    ④危而美名:虽然危险,但可以用来博取美好的名声。

    ⑤费力:费用与心力。

    ⑥犯勤苦:做出艰苦努力。犯,遭受。

    ⑦从福:能带来福利、幸福。

    ⑧机:枢纽,要害,关键。

    ⑨蓍龟:蓍草和龟甲,皆为占卜工具。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用其茎占卜,以推测吉凶,称作蓍草之筮。

    译文

    圣人用来成就事业的手段有五种:有时用道德公开感化、怀柔对方,有时暗用计谋加害对方,有时作出诚信的姿态与对方结成联盟而借用对方力量,有时用蒙蔽的手段迷惑对方,有时却用一般化的手段按平常程式解决问题。使用“阳德”手段时,要力求说话前后一致,言行必果,讲信誉。使用“阴贼”手段时却要善于说两套话,真真假假,令人摸不透我们的真意。再配合常规的手法以及关键时刻运用的机巧手段,此四者都要微妙地加以综合运用。在决断事情时,要用过去的历史来参验,用将来的事来检验,用当下发生的事来参考佐证,如果可行的话,就要做出决断。给王公大人谋划事情,虽然有危险因素,但我们可以用来博取美好的名声,只要能实行,就马上作出决断;不用耗费大的财物与心力便可容易获得成功的,只要能实行,就马上作出决断;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忍受劳累困苦,然而又不得不做、非做不可的,只要能实行,就马上作出决断;能排除忧患的,只要能实行,就马上作出决断;能带来福利与幸福的,只要能实行,就马上作出决断。所以说,决断事情,解除疑难,是办好任何事务的关键。它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是非常难办的。所以,即使是圣明的先王,也要用蓍草和龟甲占卜,来帮助自己作出决定,从而使自己的决断正确无误。

    alt以史为鉴alt

    李世民当机立断成帝业

    隋朝末年,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高祖李渊也顺应时势于太原起兵,并最终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大唐。

    天下统一后,李渊之子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皆各自收罗了一批文武人才,作为自己的心腹和党羽,从而开始了针对皇位继承权的明争暗斗。

    众子之中,李建成是以嫡长子的身份而被立为皇太子的,他长期留守关中,既得到了陇西士族势力的支持,又受到宫中妃嫔和贵戚的拥戴,在政治上拥有压倒秦王和齐王的优势,而且手下还有王珪、魏征等重要谋臣,冯立、薛万彻等优秀战将,还招募了四方骁勇二千余人充当东宫卫土。

    秦王李世民虽是高祖的次子,但从最初的太原起兵,到统一天下,建立皇朝,他都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是大唐帝国的真正缔造者。长期的征战,使其手下也是人才济济。秦王的天策府中,既有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等足智多谋的策士,又有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威名赫赫的骁将。他们都希望李世民能取代建成而立为太子。

    至于齐王李元吉,本是高祖的第四子,此人生性凶狠,不愿事奉兄长。但由于自己的地位与声望都不及两位兄长,根本没有独树一帜的条件,便暂时和太子结成联盟,共同与世民较量,伺机而动。

    一开始,李元吉就劝说建成要尽早除去世民,他说:“你若不忍下手,我自当替你亲手把他杀了!”当李世民随同高祖前往齐王府时,元吉便让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面,准备谋刺李世民,而李建成不忍心,连忙制止了元吉。元吉恼怒地说:“小弟这是为兄长着想,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此时还是太子洗马的魏征也屡次劝说建成:“秦王世民功盖天下,内外均归心于他;而殿下不过是因为嫡长子身份才被立为太子,并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理当及早动手除去秦王,以免后患无穷。”但建成始终犹豫不决。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某日,李渊正准备前往外地行宫仁智宫,命令建成留守京城,世民与元吉一起随行。建成要元占乘机谋害世民,不料阴谋败露,事后多亏元吉和一些嫔妃轮番为建成讲情,封德彝又在外面设法解救太子,才没有对此事深究下去。

    太子、齐王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一天夜里,太子召来秦王饮酒,李世民应邀到太子府赴宴,饮酒数杯,突然感到心痛如刀绞,连连吐血。他赶紧命人把自己扶回府中,总算保住了性命。高祖得知后,便来到西宫询问世民病情。他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也不希望他们兄弟之间彻底决裂,互相残杀,于是便假装糊涂,责骂太子说:“秦王平时就不善饮酒,从今以后,你们不许再在夜里饮酒了。”

    还有一次皇家打猎时,太子让部下给秦王备马,结果,秦王骑马差点被摔死。

    不仅如此,太子和齐王还加快了其他置秦王于死地的步伐,他们唆使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在高祖面前诬陷秦王。久而久之,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但是因为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因此,对无故杀秦王的做法,并不赞同。

    秦王的频频遇险,再加上当时风云变幻、祸福莫测的宫廷斗争形势,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让秦王府上下极为震骇,秦王的部属也人人忧虑,个个恐惧,不知所措。府中的重要策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多次极力劝说李世民,认为太子与秦王的嫌隙已经形成,公开的较量势所难免,一旦两人兵戎相见,刚刚统一的国家又要陷于战祸之中,这与秦王治国安民的理想是相违背的,所以希望李世民能早下决心,先发制人,诛杀太子和齐王,以力挽狂澜,从而保持天下的长治久安。所谓“事势如此,不如向周公学习,对外安抚周围各国,对内安抚社稷,先下手为强。否则国家沦亡,身名俱灭,您应早做决断,绝不能再迟疑”。

    而此时的朝中,太子与秦王两派已是剑拔弩张。为了打击李世民,李建成想方设法瓦解他的谋士勇将。他告诉李元吉,秦府中最有谋略的人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因此,他们在李渊面前极力中伤房、杜二人,并最终通过李渊的圣旨将他俩逐出了秦王府。接着,他们又利用调兵遣将的机会,设法调动秦王的部将。程咬金原是秦王府统军,乃秦王的得力干将,李建成奏请父皇让他出任康州刺史,程咬金却借故拖延,滞留长安。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再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决定按房玄龄的计谋,先下手为强。于是,他派长孙无忌秘密召见房玄龄、杜如晦。房杜二人不清楚秦王究竟是否下定决心,他俩故意激将,对长孙无忌说道:

    “皇上敕旨命令我们不再为大王办事,我们如果私自见大王,就是死罪,不敢奉召。”

    李世民得知后大怒:“怎么连你们都不愿忠诚于我!”当即取下佩刀,对尉迟敬德说:“你再去一次,如果他们无心见我,就提他俩的人头来!”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又秘密召见房杜二人,对他俩说:“这次大王真的决心已下,你们快来谋划大事吧。”

    房玄龄和杜如晦便穿上道袍,乔装打扮,秘密进入秦王府,同秦王密谋对策。

    此时,适逢北方的突厥又进犯中原,李建成不失时机地推荐元吉代替世民督率各军前去征讨,并同时举荐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大将和秦王府精悍勇锐的士兵随军出征,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李建成、李元吉同时密谋在昆明池饯行的时候杀死世民并活埋其部将,再逼迫高祖让位。但这次阴谋还是没能得逞。

    在建成、齐王咄咄逼人之际,秦王又想让人占卜是否应该行动,适逢幕僚张公瑾从外面进来,见状一把抢过龟甲,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解决疑难,眼下的事毫无疑问可言,还占什么卜?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大王您难道就放弃这次行动吗?”李世民这才终于定下了行动的决心。

    alt

    玄武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进宫向李渊密奏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淫乱后宫以及试图谋害自己的事实。待李渊怒火升腾之时,世民乘机进言:“儿臣无半点亏负兄弟之处,现在兄弟联手欲害儿臣,像是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儿臣今日冤死,便再也见不到父皇了,魂归天下也耻于见到王、窦这两个奸贼!”李渊这才大惊不已,便命令他们明日一同进宫对质。

    六月初四夜半,秦王已命长孙无忌率兵预先埋伏在玄武门。未及天晓,嫔妃张婕妤密遣内侍,向太子报告秦王上表的大意。太子叫来齐王商议此事,齐王说道:“我们应当统率着东宫和齐王府中的兵力,托称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太子说:“现在兵力已经布置严密,我与你应当入朝参见,亲自打听消息。”于是,两人一起走向玄武门。待他们走到临湖殿时,才觉察到情形不对,立即拨转马头,想赶回东宫和齐王府搬救兵,但已然来不及了,李世民正等在后面招呼他们。元吉搭箭射向世民,慌急之中,一连三次都无法将弓拉满。李世民回身一箭,将建成射死。尉迟敬德率领着70多名秦王府的亲兵赶来,命令左右齐射元吉,元吉坠马。此时世民的坐骑受惊,狂乱奔入树林,人马皆被树枝绊倒,不能起来。元吉急速赶到近前,夺去世民的弓,想用弓弦将世民勒死。尉迟敬德跃马来救,元吉转身便逃,但仍被尉迟敬德追上一箭射死。此时,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们闻讯赶来,猛攻玄武门。秦王一边让卫士拼命抵抗,一边让尉迟敬德进宫,逼迫高祖颁下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并接受秦王的节制。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就这样迅速地结束了。

    政变三天后,也就是这年的六月初七,高祖即立李世民为太子,还颁布诏书说:“从今天起,天下大事,均交付太子决定,然后朕再听奏报。”所以,实际上,从这一天起,李世民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了。两个月后,全国局势稳定,李渊便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退为太上皇。李世民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贞观,从此,翻开了唐朝历史新的一页。

    所谓“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即言判断实情、解决疑难是成就万事的关键,直接关系着事业的兴衰与成败。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发生在玄武门前,而玄武门卫兵的作用是保护皇宫,秦王李世民抓准这个关键要害和太子、齐王欲谋害自己的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先发制人,从而先下手为强,并控制了父皇,才得以成功地登上权力的顶峰,进而开创百世流芳的帝业。

    陈轸一言之辩退敌军

    战国时期,各国混战不休,弱肉强食,形势一天一个样儿。这一次,轮到楚国的上柱国昭阳带兵攻打魏国,并在襄陵一战中打败魏军,得到了八座城池。

    昭阳大喜之下,得陇望蜀,又欲移兵攻打齐国。齐王得到消息后,连忙召集群臣共商对策。当时齐国的军队战斗力还很薄弱,若与楚兵交战,必遭惨败;但若固守城池不出,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齐王为此忧心忡忡,群臣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阻挡楚兵的进犯。

    正当齐王一筹莫展之时,忽有人报说秦国使臣陈轸前来拜见。

    陈轸上殿后见齐国君臣皆面有难色,问其原因,才知道楚国上柱国昭阳在得到魏国八座城池之后,又要转而攻打齐国。稍作沉吟,他便对齐王信心满满地说道:“大王不必担忧,待我前去叫他罢兵回国。”

    齐王无法,只好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委托陈轸去见昭阳。

    陈轸见到昭阳后,便开门见山地问道:“请问按照楚国的赏制,对那些击败敌军、杀死敌将而得城池的人,应给予什么样的奖赏呢?”

    昭阳回答说:“官封上柱国、爵封上执。”

    陈轸又问道:“还有比这更高的奖赏吗?”

    “那就要数令尹了。”

    “您回国后,能封令尹吗?”

    昭阳哈哈大笑,志得意满地答道:“当然没问题了!因为我马上就能当令尹了。”

    陈轸也仰头哈哈大笑。

    昭阳见状,奇怪地问他:“您笑什么呢?难道您认为我是在说谎吗?”

    陈轸摇摇头,道:“我并没有丝毫怀疑之心,只是觉得既然令尹之位已非您莫属,那您又何必自取降职杀身之祸呢?”

    昭阳听了,气愤地问道:“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将军请先莫动怒,让我来给您讲一个故事吧。有人赏给他的门客们一杯好酒,门客们商量道:‘一杯好酒,分与这么多人饮用,还有什么趣味可言?不如我们每人画一条蛇,看谁先画成,那杯酒就归他一人享用。’众人纷纷称好,于是皆取来笔墨在地上画起来。其中有一人顷刻便画完了,拿过酒杯正欲畅饮,但他见众人都还没有画完,便自以为是地给蛇添起脚来。此时,恰逢另一人也画完了,那人抢过酒杯一饮而尽,还讥笑第一个画完的人:‘你见过有脚的蛇吗?它穿不穿鞋呢?’那个先画完的人羞愧不已,后悔万分。

    “现在您攻打魏国取城八座已是胜利画成蛇了,若再进攻齐国,打下来了呢,您的官职还是令尹;若万一打不下来,身死而爵夺,不亦悲乎?况且这还有损于楚国的威望。两下皆不讨好,这与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您不如带兵回国,功德圆满,安然接受楚王及全民的欣赏和赞颂,何乐而不为呢?”

    昭阳听罢,仔细地想了想,觉得陈轸说得很有道理,果真连夜就撤兵返回楚国了。

    陈轸的游说之法之所以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其原因也不外乎陈说利弊,待人自作决断。他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仔细分析了昭阳所处的位置,指出他伐齐纯属多此一举,并用寓言的形式点明了利弊,使昭阳不得不深以为然。打了胜仗,自己已身居显位,也不会得到更高的地位了;而一旦打了败仗,还可能会受到惩罚,更何况自己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权衡利弊,当然择其利己者而从之了。

    诸葛亮隆中决策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做出的隆中决策,可以说得上是善于决疑断难的典范。

    当时天下纷争,曹操、刘备等几路豪杰并起,各自怀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极欲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刘备听说诸葛孔明才德过人,胸怀天下,决意前往拜见,请孔明出山。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拜见,孔明方才与刘备相见。孔明先试探性地问刘备:“将军有何志向呢?”刘备屏退左右,向孔明坦诚相告:“汉室倾颓,奸臣窃取国政,我自不量力,想伸张大义于天下。可惜自己智术浅短,直到今天仍一事无成,唯有恳请先生指点迷津,教以方策。”孔明见刘备雄心万丈,气势不凡,而又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于是便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一整套应采取的战略和决断,即著名的隆中对策,成为帮助刘备恢复汉室大业的关键性一着。诸葛亮当时是这样分析天下大势的:“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能克之,不仅是天时,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谋略。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不可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根基牢固,这一方可以利用却不可图谋吞并。荆州之地,是军事要津,其主刘表懦弱而不能守,这是天助将军,不知将军是否有意成就大业。益州险塞,号称天府之国,现在被刘璋把守,而刘璋不体恤民情,民众盼望明君。将军您既是刘氏汉室的后代,信义昭著,又思贤若渴,如能跨有荆、益,守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统荆州之兵向宛、洛进发,将军则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有不夹道欢迎将军之理。如此,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孔明说着,又取出一张天下大势图,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alt

    武侯祠

    诸葛亮一席话,刘备听了连连称是。隆中对策因此成为刘备筹划恢复汉室、统一华夏大政方略的指导性原则。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正确判断天下形势,作出合理可行的决断,是和他善于在隐居中观察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苦读兵书,刻苦钻研分不开的。当时的襄阳,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汇中心,天下谋士云集于此,诸葛亮经常和这些有才之士们讨论天下形势,交换各自看法。同时他又熟读了《三才秘录》、《兵法陈图》等兵书,因此才具备了明察天下形势的雄才大略。可见,正确的决断,是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检验的。

    韩信当断不断反受其难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领大军一口气攻占了赵、燕、齐等地,雄踞一方,从而在楚汉双方的争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邦迫于形势,加封他为齐王,以争取他的支持;项羽也派说客武涉前去动员韩信叛汉降楚,但韩信并没有听从。武涉无功而返之后,又有一位名叫蒯彻的谋士来劝说韩信背叛刘邦。他以看相人的身份一语双关地对韩信说道:“大王,臣相您的面,不过是封侯的相,还带着危险;相您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言表。”韩信装作对“面”、“背”的含义不太理解,要求蒯彻给予进一步的解释。

    蒯彻这才明言道:“大王也许知道,当初天下群雄刚开始起兵抗秦时,所担忧的只是能否灭亡秦朝罢了。而如今楚、汉相争,战火连年,僵持不下,如果没有天下最贤明的人出面,恐怕就无法平息这场祸乱了。而如今,楚、汉二王的命运就牵系在您的手中,如果您肯为汉王效力,那么汉王就会获胜;如果您肯为楚王助威,那么楚王就会取胜。臣愿意倾献肝胆,以诚相告,目前最好的办法,还不如与双方都保持联系,不帮其中的任何一方去消灭对方,让他们都生存下去,这样,大王您就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优势,与他们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了。在这种形势下,楚、汉二王谁都不敢先动手,以大王您的聪明才智,加之拥有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再出兵攻打楚和汉,那么,天下就是您的了。臣听古人说:‘上天赐予你不敢,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来你不动,反而会遭受灾难。’因此,臣恳望大王深思熟虑,当机立断。”

    韩信答道:“先生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汉王待我十分优厚,把他的车子给我乘,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分给我吃。我也听古人说过:‘乘过人家车子的,要为人家分担患难;穿过人家衣服的,要为人家分担忧虑;吃了人家饭的,就要为人家卖命。’而我现在怎么可以唯利是图而忘恩负义呢?”

    蒯彻继续苦口婆心地为他分析道:“想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彼此就结成了生死之交。后来汉王就凭借张耳的部队,向东进军,在泜以南杀掉了成安君,使之身首异处。这样的交情,终于为天下人所耻笑。其实这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说感情是天下最深厚的了。但最后却互相争斗,彼此捕杀对方,急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彼此的贪心不足、欲望无止,而这贪心、欲望又是深不可测的啊!现在您想要凭借忠诚与道义和汉王交往。但是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您二人的交情肯定不会比常山王、成安君二人的友谊更深,而且你们之间所涉及的事情肯定又比他们二人之间的事情要重大得多。所以,臣认为您过分相信汉王他绝对不会危害您,这是大错特错。从前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尽心尽力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忠心辅佐越王勾践使其最终得以称霸于诸侯之间,但结果呢?文种被杀死,范蠡逃隐于江湖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从结交朋友的角度来看,您与汉王的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从忠义的角度来看,您对汉王的忠义又不如文种、范蠡对越王。这两点已足够供大王您多加考虑的了,况且臣还听说:‘勇猛和谋略过人,并且令君王为之震惊的人,那就会有生命的危险;而功勋卓著雄冠天下的人,那就无法给予他封赏了。’您的勇猛和谋略天下无双,而您的功勋卓著,也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超过。现在您如果去归附楚王,楚王肯定不会信任您;而您继续归附汉王,汉王又会害怕您。那么,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勋,想要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呢?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您虽然身居于臣子的地位,但手中却拥有使主子感到极大压迫的威势,臣真为您感到危险和不安哪!”韩信感谢了他的好意,但还是说道:“先生请您别往下说了,容我再考虑考虑吧!”

    过了几天,蒯彻不死心,又去劝说韩信:“如果随遇而安、心甘情愿地做人家的奴仆杂役,那就必然会失去争取君王的机会;如果留恋满足于微薄俸禄,那就必然得不到为卿作相的高位。所以,能够当机立断得是聪明人,遇事迟疑不决就一定会坏事!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精打细算,就会遗忘掉天下的大计划;明知事情应该怎样做,但决定了却又不敢去执行,这是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常言道:‘猛虎因迟疑不决而被人擒捉,反倒不如小小的黄蜂、蝎子敢于及时地放毒刺螫伤人;千里马停滞不前,反倒不如劣马能够稳步前进;虽然有孟贪那样的勇敢,但如果犹豫不定,反倒不如平庸者欲达目的而埋头苦干;虽然有舜、禹那样的智慧,但如果只是闭口不言,反倒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比划。’以上这些话都说明了付诸行动的可贵。功业是难于成功而易于失败的,时机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丧失的。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这点万望大王仔细考虑吧!”韩信虽然觉得这话说得很有理,但他还是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想到自己的功劳这么多,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封地的,就仍旧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蒯彻见到自己的劝说一再不被韩信采纳,唯恐此事日后被人发觉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便装疯卖傻,以求能避过一劫。

    公元前202年,汉王采用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韩信就率领手下的军队来到垓下会师。项王被攻破后,汉高祖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韩信的兵权,后改封他为楚王。第二年,便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为名,派使者通告各国诸侯在陈县聚会,其真实目的是想袭击韩信。而韩信始终没有觉悟,被擒拿到了洛阳,后又赦免其罪,改封为淮阴侯。

    alt

    萧何杀韩信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假称有病,不跟随高祖去攻打叛乱的阳夏侯陈豨(实际上韩早就与陈密谋叛汉),还暗中派人去与陈豨谋划勾结。东窗事发后,韩信被丞相萧何用计骗入宫中,吕后即命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将其斩首。韩信临死前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计谋,竟然上了这帮妇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韩信正是由于当断不断,终于祸及自身,其家族也被株连,真是令后人扼腕叹息啊!而这,也从反面充分证明了把握时机、善于决断的重要性。

    alt商界活用alt

    可口可乐妙计安天下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风靡全球的清凉饮料,而其主要竞争对手则是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两者可谓是老对手,已相互竞争长达几十年了。

    1984年的5月,可口可乐公司突然对外宣布:要改变沿用了99年之久的老配方,而欲采用刚刚研制成功的新配方。消息传出,举众哗然,公司每天都会收到无数封抗议信件和多达上千次的抗议电话,更有不少消费者举行抗议示威,甚至上诉法院。而一些经销可口司乐的商店,也因为销量降低而拒绝经销新配方的可口可乐。

    与此同时,这一派情景却使得百事可乐的老板乐不可支,他认为可口可乐公司的这一做法可谓是美国最大的一次商业失败,从而趁机大做广告,号召消费者们转向购买百事可乐的老牌饮料。

    眼看着这颗出其不意抛出的“改变可乐配方”的重磅炸弹已然成功吸引了成千上万消费者的关注,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于同年7月却悠然宣布:为尊重消费者意见,公司决定恢复老配方可口可乐的生产;但为了考虑消费者的新需要,新配方可口可乐同时生产。这一决定才一宣布,全美各地的可乐爱好者们顿时为之欢呼雀跃,纷纷狂饮老牌可口可乐,同时也争相购买品尝新可口可乐,一时之间,市场上掀起了抢购可口可乐的热潮,其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上升80%,该公司的股票每股也猛涨了2.57美元。相比之下,百事可乐的股份却相形见绌,有着明显的下跌。

    这无疑又是一个值得所有决策者永远琢磨的真实案例。这个决策是相当冒风险的:首先,突然宣布改变老配方要触怒消费者,消费者会不会愤而一下子转向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那儿去呢?其次,在可口可乐备受批评的时候,百事可乐并未闲坐着,而是趁机大作广告,即使有些消费者刚开始对可口可乐有所期待,那么现在他们还会不会转向呢?要知道消费者购物时的心理并不十分理性化,很多时候凭的是兴趣以及其他暂时的理由。再次,当可口可乐实施这一妙极的决策时,它必须事先做好准备接受极大的损失,先是它十分赚钱的老配方饮料不得不停产两个月,而其间工人的工资当然还是要照付,再一个它的新配方饮料也会受到抵制而滞销,所以整整两个月可口可乐公司几乎等于关门大吉了。

    即便有这么多风险但仍然敢于大胆一试,这完全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看准了一条:消费者爱好可口可乐,抵制改变配方的情况越厉害,越能说明这个问题,从而这一决策便越能获得成功。同时,这一决策的优越处还体现在:它可以借此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可口可乐公司发生了什么事,进而了解可口可乐的新老配方饮料。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新老消费者的巨大尊敬,为了满足老消费者的需要,它恢复了老牌配方可口可乐的生产;而为了新消费者的需要,它也同时生产新配方饮料。受到如此尊重的消费者,哪有不欢呼雀跃,争相品尝之理?

    所谓“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即言决策要善于权衡利弊,择而决之,趋利避害。可口可乐妙计安天下,就是一个光辉的代表作。

    IBM三原则

    “尊重个人、争取最优、提供优质服务”,这是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每位成员都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托马斯·沃森创建了一种管理制度,并灌输了这些原则,而其继任者在面临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坚守了这三项原则。

    最高管理部门表现出的尊重个人的一种方法,就是对所有的雇员都一视同仁。IBM公司的雇员都是终生雇用的,任何人,除非他一贯达不到明确的标准或者违犯了道德准则,他将不会失去工作。白领、蓝领和粉领工作人员之间也没有什么巨大的差别,许多雇员在其工作生涯中都直线地从参谋职位上被提升,所有的雇员都受到鼓励继续学习从而为提升作好准备,几乎所有中上层职务都是由IBM公司已有的雇员担任的。

    所有的新雇员要经过长达9个月的培训以便使他们能够胜任工作,并领会、接受IBM公司的宗旨。那些留下来的雇员通过穿着保守、参加竞赛和集体体育活动、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和接受公司生活的其他方面,很快地适应公司的组织文化。尊重个人的另一个特征是高层管理部门对雇员建议的关注。该公司在最高层次有着对外公开的传统,至少每年一次,雇员们将与其主管人员一起讨论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问题。反过来,主管人员同时也必须回答意见箱中所有的各类意见,并对提出降低成本和改善产品或质量控制的意见给予奖励。从1975年至1984年间,IBM公司对提出建议的工作人员颁发的奖金几乎高达6000万美元,而这些建议为公司节约了3亿美元。

    最高管理部门通过调查以及每一层次的圆桌会议来监察职工的士气。这样,各部门和分支机构都对任何问题和帮助员工们提高士气负有责任。绝大多数职工都很高兴成为IBM公司大家庭中的一员,并且在公司一直工作下去。

    IBM以其可信赖的服务而著称于世。高层管理部门通过对提供这种服务的职工——销售代表的重视突出了公司对服务的承诺,绝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托马斯·沃森,都是从做推销员开始其职业生涯的。

    销售代表对使顾客满意负有完全责任。如果他失去一个客户,那么,将从他的工资中扣掉原来那一客户的销售佣金。所以毫不奇怪,销售代表们会用很多时间去帮助顾客保养他们的系统。

    在IBM公司,荣誉是建立在个人业绩基础上的。制定这一制度是为了鼓励那些实现了目标的雇员。大约25%的雇员拿到过奖金,许多人收到礼物,或受到二人正餐的宴请,并且他们常常受到表扬。

    业绩制度在销售部门更为突出。制定年度销售额,并且要使80%的销售代表能够完成这个定额。销售代表每月的销售量在公告牌上公布,管理人员被要求帮助下属达到目标。实现了年度销售额的销售人员可以参加“100%俱乐部”,还能参加为期三天的年度庆祝盛会。实现最高年销售额的约有10%的销售代表可以参加“金色集团”,在豪华的旅游胜地庆祝他们的成功,而那些连续未能实现销售限额的人员将被辞退。

    严酷的竞争由于严格执行了道德要求和集体精神而被缓和了。管理人员,无论他是哪个层次的,他们的成功都取决于他们集体的努力程度。因为队伍比较小,管理人员可以密切关心其下属。另外,销售部门每月召开大会来审查工作进度,奖励成绩最突出的销售人员。

    随着IBM公司的发展,其组织逐渐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由于公司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规定和控制手段,导致这样一个庞大组织的等级制度减慢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尽管他们的顶头上司关心着他们的职业需要,但有一些雇员还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IBM公司尽管存在官僚主义,但它面向顾客的方针还是非常有助于公司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当个人计算机(PC)流行时,公司的高层管理部门意识到自己忽视了顾客需要的这种产品,为使个人电脑尽快投入市场,高层管理部门快速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经营机构(IBU)以避免官僚作风的影响。公司副总裁以及他领导的小组卸掉其他职责,这样,他们可以在不受到来自公司其他方面干扰的情况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开发、制造、销售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的工作中去。

    PC小组作出了许多革命性的决策,包括购买其他公司的零部件,使用“公开设计”以使其它公司可以提供软件及可兼容的设备,通过计算机商店推销PC机等。在此之前,IBM公司一直坚持由自己一家提供计算机服务及设备,其技术说明书也一直是作为绝密资料保存着的。

    目前,IBM公司通过买进现有公司的股票,或成立独立经营单位的方式来开拓电信、自动仪器、电子设备、科学仪器和计算机软件等各个领域。公司在不放弃创建者的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已逐步走向了权力分散的方向,从而能够给予个人更大的自主权。

    所有愿意创造管理奇迹的企业经理,都应该花上一个小时,再三研究这个案例,直到把它完全弄懂为止。这比起走马观花地浏览许多案例来,效果要好得多。

    首先你要从本案例中得益的是,托马斯·沃森的决策给IBM留下的丰富遗产:那种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的毅力也受组织文化的影响,组织文化还影响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如果可以选择,人们大都愿意在一种人人可以参与决策的环境下工作。因为在这种环境下,评价一个人是根据他的工作业绩而不是根据他与别人的交情,人们可以与各方公开交往,具有行使很大程度的自我管理的机会。仔细阅读、体会这个案例,你会发现,IBM三原则,营造的正是这样一种企业文化,而这就是托马斯·沃森的决策所带给IBM的永久财富。

    诺基亚弃车保帅脱困境

    如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一提起芬兰的诺基亚,许多人脑海里就会回响起那独具特色的铃声,从而涌起非常熟悉的感觉。诺基亚与美国的摩托罗拉、瑞典的爱立信并称为世界移动电话的三巨头。然而就在1997年,当新任总经理鲁玛·奥里拉刚上任时,诺基亚还债台高筑、业务混乱,其经营状况可以说仍陷于空前的困境之中。

    由于其传统大市场苏联东欧的快速崩溃,芬兰的经济深受打击,诺基亚公司也随之一落千丈。从1991年至1993年,该公司仅电子工业这一个部门就亏损了27亿美元。面对残酷的现实,奥里拉痛下决心,终于作出了一个“最无情的决断”:舍弃公司的其他产业,全力投入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信市场。

    这一明智的决策让他们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近年来,世界移动电话通信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势头极为迅猛,性能卓越的数字式移动通信电话正在取代固有的蜂窝式便携电话,而这恰恰是诺基亚的技术优势所在。

    事实证明奥里拉的决策是对的。

    首先被调整的是公司的家电产业,诺基亚卖掉了长期亏损的显像管厂,一下子就辞退了2000名员工。接下来奥里拉又拿设在赫尔辛基的总部开刀,那些上了年纪而又业绩平平的老职员全部被请走,取而代之以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同时奥里拉还积极采纳年轻职员的革新建议,使诺基亚公司迅速摆脱了困境。

    “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就是说决情定疑,是一切问题的解决起点与关键,用它可以来整顿朝纲,治理百姓,可以来决定成败、断定疑难,因而要做好一个决策是很不容易的。面对残酷的现实,诺基亚公司能痛下决心,作出“最无情的决断”,弃车保帅,毅然痛快地斩断公司的其他产业,转而全力投入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信市场,终于抓住了时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一跃而成为全球经久不衰的知名品牌,大获成功。

    韦尔四大决策名动天下

    在美国企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人才,被誉为最出色的决策家,他就是西奥多·韦尔。1910年至20世纪中期,韦尔出任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总裁。在其任职期间,他不仅使自己的企业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家私营企业,还使它成了一个最成功、最具发展前途的企业。

    在今天的美国,私人企业经营电话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但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是,在世界发达地区的电话系统中,贝尔电话公司经营的北美洲(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两个人口稠密州——安大略和魁北克),是惟一一片由私营电话公司经营的地区。虽然贝尔公司已在一个重要领域取得了垄断性地位,其最初的市场需求也达到了饱和,但它却是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承担风险并迅速发展的惟一一家公用事业公司。

    这一非凡成就的取得,靠的既不是运气,也不是美国人的“保守作风”,而是韦尔在长达20年时间里所先后制定的四个颇具伟大战略意义的决策。

    韦尔早就看到,要想保持电话公司的私营状态、进行独立自主的管理,必须要有独特的经营方式。当时,整个欧洲大陆的电话系统都由各国政府经营,既不麻烦,也无风险。而要想用反对政府接管的方式来保住贝尔私营企业的地位,显然是不明智的,它最多只能延缓这种情况的发生。进一步讲,采取一种纯自卫的防守政策,只能自己削弱自己,削弱管理人员的的创造力和精力。韦尔认为,他需要一种策略,使贝尔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却比任何政府机构都能更有效地为公众服务。根据这一需要,韦尔作出了他的第一个决策。请记住它,这就是:贝尔电话公司,要以预测公众的需要、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为业务宗旨!

    因此,韦尔一接手公司,就提出了“我们的业务就是提供服务”的口号。而且不仅仅满足于提出口号,他还坚持把口号变成现实,在公司推行了一套检查管理工作成绩的尺度。根据这一尺度,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并不以赢利多少来衡量,而是看他是否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因此,最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安排公司的人力、财力,使公司能提供最佳的服务并获得相当的赢利。

    与此同时,韦尔还认识到:一个自由企业——一个不受各种束缚的私营企业,是不可能垄断全国的通讯事业的。惟一能取代政府拥有电讯事业的办法,是施行“公众管理”制度。所以,一个有效的、诚实的、有原则的“公众管理”,将有利于贝尔公司的利益及其生存与发展。

    当时,美国的“公众管理”制度已经名声大噪了,但能真正施行的却寥寥无几。企业界中有人反对,法院也不支持,得已形成的管理法制观念也毫无作用。公众管理委员会本身人员就少,缺经费,委员一职成了第三流政客无所事事的闲职。

    韦尔却在这情况下决定,将“有效地实行公众管理”作为贝尔公司的奋斗目标。他还将这一目标交付给贝尔公司属下的各个分公司经理,责成他们不断更新管理机构,改革管理和评定观念,使公众管理更趋于公平合理,更能维护公众利益,同时也为公司顺利开展业务创造条件。这些分公司经理,也是充实贝尔公司高层管理班子的后备力量,从而保证了总公司和分公司能够对公众管理采取一致的积极态度。

    韦尔的第三大决策,是建立贝尔研究所——企业中最成功的科研机构之一。这一决策也是以一个私营垄断企业必须自强不息才能保持活力这一观念为出发点的。然而这一次,韦尔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这种私营垄断企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显然,他所指的竞争,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指一般情况下两家企业为向顾客提供同一类产品或满足同一类需要所进行的竞争。而他也深深了解,没有竞争,垄断私营企业就会迅速变得停滞不前。韦尔的结论是:一个已经取得垄断地位的企业虽然没有对手,也同样可以竞争——同将来竞争。在技术工业领域里,尤其像远程通讯这样的工业,决定前途的是更为先进的技术。基于这一远见而建立的贝尔研究所,虽不是世界上、甚至也不是美国的第一家企业研究所,但它却是第一家有意识地将“废弃今天”作为目标的研究机构。不论这个“今天”多么成功,多么卓有成效,研究所都要用未来的技术来取代它。

    当贝尔研究所于一战期间正式成立时,它成了令人震惊的一次工业改革。即便在今天,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有价值的研究,应该是对“破坏者”的研究,其目的是摧毁今天,创造一个不同的明天。在大多数企业研究机构中,大多数研究都属于延续“今天”的保护性研究,而贝尔研究所,却从一开始就回避这种保护性研究,其大胆开拓的创新意识以及超越当下的远大目光实在令人称奇。

    在韦尔任期的最后阶段,即20世纪初,他又做了第四大决策:开创—个大众资金市场。这一次,仍是为了确保贝尔公司作为私营企业而生存所做的努力。因为无力筹措资金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在很多国家已有不少电力煤炭公司被收归国有了。韦尔认识到,贝尔公司要发展,就要有一个可靠而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这种资金,是当时的资金市场所不能提供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有实力的投资者是投机商。许多公用事业公司,尤其是电力公司,为了保证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都想方设法地吸引这些投资。他们组成控股公司,并给母公司的普通股以较优的股息。同时,公司经营所需资金,则通过传统渠道,如保险公司一类的金融机构来获得。韦尔认为,这种资金来源是极不可靠的。他转而设计了一种“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普通股,除了法律形式以外,它与投机性股票完全不同。因为这种股票的设计,是着眼于社会大众的。

    当时,美国社会中刚刚出现一种被称为“萨莉大婶”的中产阶级妇女,她们丧偶之后,自己不工作,却有一定家产,通常靠吃银行的利息过日子,也多少能有些结余来进行投资,但却无力冒太大的风险。对她们来说,AT&T股票提供了一个保险的投资机会——有保证的股息,因而吸引了许多无依无靠的寡妇来购买。同时,这又是一种普通股票,能使资本增值并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危害。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在决策时首先要辨明问题的性质,他会问:“我面临的是常见的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这一问题是另一常发性问题的原因呢,还是需要特殊处理的例外事件?”常发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规定性原则来解决;而偶发性的例外,就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特殊情况做特殊处理。

    韦尔在这儿碰到的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公司根本的战略性问题,他花了20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稳稳保持了公司的私有化地位,你还记得他是怎么做的吗?有效的管理者,不刻意追求决策的速度,而立志追求长远的效果和深远的影响,此即所谓的“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alt职场活用alt

    抉择比努力更重要

    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白龙马自从跟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后,就名动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引得众马羡慕不已。于是,很多想要获得成功的马都来拜访白龙马,询问为什么自己同样努力了却仍然庸庸碌碌、一无所获?

    白龙马微笑着淡定地回答道:“其实我去西天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吧,甚至比我还要累。我走一步,你们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走了个来回,而你们只是在磨坊里原地踏步而已。”

    众马闻言愕然,既而垂首沉思……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会感到道理很简单,但却值得回味,路就在脚下,努力的方向只能靠自己做决断,靠自己来把舵!在职场上工作,埋头苦干、努力做事十分重要,但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则更加重要,更有根本性的意义。

    从很早的时候起,那些贤人君子就谆谆告诫大家: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是从人生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诠释这个道理:选择并决定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无论自己工作有多努力,首先需要的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定错了,哪怕历尽千辛万苦,结果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是一败涂地。

    alt

    骏马图(徐悲鸿绘)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绩效的时代,公司、企业、政府,不管在哪需要的都是有能力且能与企业方向共同发展前进的人,而不是一味努力但却南辕北辙的人。一个人适合哪些行业,哪些职业,有很多东西是先天决定的,只有充分地发掘自身的潜力,而不是总与自身的弱点妥协,才能出人头地。就像现在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他们虽然相信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火鸡学会爬树,但还是觉得选个松鼠更方便一些。方向定得不对,一个人再努力、再辛苦,也很难成为自己、社会所希望成为、所需要的那种人。

    走什么样的职业之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而且只能选定一条路!没有“回头”的机会,除非你能活两回。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都会面临抉择:是去这家企业还是那家企业?是要跳槽还是继续坚守?是要考研还是参加培训?甚至有的时候我们面前不止是两条路,而是处处有路处处非路。所以我们要小心选择、慎重决定,因为一旦抉择了就会“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有这五条毛毛虫,它们都想过上美好的虫生,获得它们梦寐以求的某棵苹果树上的又大又红又甜的苹果。

    第一条毛毛虫,它爬呀爬呀爬,终于来到这棵苹果树下。可它并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不知树上长满了红红的苹果。当它看到同伴们往上爬时,也就二话不问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知生为何求、死为何所。它的最终结局呢?或许找到了一个大苹果,幸福地过了一生;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颠沛流离糊涂地耗过一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的毛毛虫都是这样活着的,也不去费心费力考虑什么是生命意义与价值,倒也轻松许多。

    有一天,第二条毛毛虫也爬到了苹果树下。它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确定他的“虫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大苹果。可问题是,它并不知道大苹果会长在什么地方。但它猜想: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枝叶上吧!于是它就慢慢地往上爬,遇到分支的时候,就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爬。当然在这个毛毛虫的社会里,也存在考试制度,如果有许多虫同时选择同一个分支,就要举行考试来决定谁才有资格通过大树枝。这条毛毛虫一路过关斩将,每次都能选上最好的树枝。就这样,它最后从一枝名为“大学”的树枝上,找到了一个大苹果。不过此时它才发现这个苹果并不是树上最大的,顶多也只能称得上是局部最大的。因为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个更大的苹果,号称“老板”,是由另一条毛毛虫爬过一根名为“创业”的树枝才找到的。更令它泄气的是,这个“创业”分支还是它当年不屑于爬的一棵细小的树枝。

    然后,第三条毛毛虫来到了树下。这条毛毛虫相当难得,小小年纪,自己就已经研制了一副望远镜。在它还没开始往树上爬时,就先用望远镜搜寻了一番,找到了一个超大苹果。同时,它发觉从下往上找路时,会遇到很多分支,有各种不同的爬法;但若从上往下找路时,却只有一种爬法。于是,它便很细心地从那个超大苹果的位置,由上往下反推至目前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记下这条确定的路径。接下来,它就开始往上爬了。每当遇到分支时,它一点也不慌张,因为它知道该往哪条路走,而不必跟着一大堆虫去挤破头。譬如说,如果它的目标是一个名叫“教授”的苹果,那就应该爬“升学”这条路;如果目标是“老板”,那就应该爬“创业”这条路;而如果目标是“政客”,也许早就该选“关系”这条路了。最后,这条毛毛虫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先觉的条件。但也许会有一些意外的结局出现,因为毛毛虫的爬行相当缓慢,从预先选定苹果到自己爬到目的地,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当它抵达时,或许苹果已经被别的毛毛虫捷足先登了,也或许苹果早就熟透而烂掉了。

    第四条毛毛虫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虫,它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不仅知道自己要何种苹果,更知道在未来苹果将如何成长。因此当它带着那副“先觉”的望远镜时,它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大苹果,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健康饱满的苹果花。它计算着自己的路程,并估计当它抵达时,这朵花正好长成一个成熟的大苹果,而且自己将是第一条钻入苹果中大快朵颐的虫。果不其然,它最终获得了所应得的,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毛毛虫的故事本应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肯定会有不少的读者好奇:那第五条毛毛虫呢?它怎样了?其实,它什么也没做,就躺在树下悠然自得地纳凉,而一个个大苹果纷纷从天而降。原来树上某一大片树枝早就被它的家族占领了,它的爷爷、爸爸、哥哥们盘踞在某一树干上,禁止其他虫闯入。然后苹果成熟时,就一个个地丢给底下的子孙兄弟们捡食。奉劝诸位,如果你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可不要妄想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捡到大苹果,因为这样反而会一不小心被砸死的。

    五条毛毛虫勾勒出了作出各种抉择、选定各种方向的职场众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决定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作为一个希望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毛毛虫”,你将选定什么样的道路?你能够选定什么样的道路?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谭是一个十分喜欢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可是他刚到美国时,却必须到街头拉小提琴卖艺来赚钱。事实上,在街头拉琴卖艺跟摆地摊没什么两样,都必须争个好地盘才会有人潮、有机会,才会赚到钱;而地段差的地方,生意当然就较差了!幸运的是,谭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争到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地盘,就在一家银行的门口,那里每天都人潮汹涌……过了一段时日,谭赚到了不少卖艺钱之后,就与黑人琴手道别了,因为他想进入正规学院进修,在音乐学府里拜师学艺,和琴技高超的同学们互相切磋。

    于是,谭将全部时间与精神都投注在提升音乐素养和琴艺之中。在学校里,虽然谭不像以前在街头拉琴一样能赚很多钱,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钱,转而投向那更远大的目标和未来。10年后,谭有一次路过那家银行,发现昔日的老朋友——黑人琴手仍在那块“最赚钱的地盘”拉琴,而他的表情也一如往昔,满是得意、满足与陶醉。当黑人琴手看见谭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很高兴地停下拉琴的手,热情地打招呼:“兄弟,好久没见啦,现在在哪拉琴啊?”谭说出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的名字,而那黑人琴手反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口也很好赚钱吗?”“还好啦,生意还不错!”谭没有说明,只淡淡地回答道。

    那位黑人哪里知道,10年后的谭,已经是一位知名的音乐家了,他经常在著名的音乐厅中登台献艺,而不是只在门口拉琴卖艺。10年中那个黑人琴手像谭一样努力,只是他是努力地拉琴卖艺,努力地保卫自己那块赚钱的地盘;而谭却选择了进一步深造,而正是这种不一样的选择直接导致了他们最终人生状况的不同。

    抉择比努力更重要。很多在职业发展上并不顺利的人其实一向都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顺风顺水、仿佛很轻易就可以获得别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几年后就会很轻松了,而失败的人则需一直不停地努力,因为一旦他不努力就没有饭吃了。

    所以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每个人都希望尽量少走弯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选定自己的事业;第二件事就是找对妻子或丈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太阳升起时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是要在职场上与同事、上司共事;当日落西山时,我们回到家,与自己的爱人相聚相守。这两件事情占据了我们一天进而合起来就是一生的时间,一旦选择出错,误定终身,那将是令人何等忧伤郁闷的一生啊!

    alt处世活用alt

    说“不”的艺术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想要拒绝别人而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尴尬场面。这实在是在所难免的,一个处理不当,不是伤了和气,就是委曲求全。所以,在处世中如何恰当地拒绝别人、如何说“不”,确实是一门不可忽视的艺术。

    有一位做事认真、年轻有为的男职员,由于曾在某次交易中,给对方经理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致使这位经理十分欣赏他,而且还主动热心地帮他牵红线,而这位职员目前还不想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就需要说“不”了,可对方是重要客户,而且也是出于一片热忱,最后这位职员还是非常有技巧地拒绝了他:

    “这件事情(有关做媒一事),我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实在很抱歉!因为,虽然我也认为,一个男人是非结婚不可的,但在事前,我就坚定地告诉自己:‘不论何人说亲,对象是谁,在自己还没奠定经济基础之前,我是绝不轻易结婚的。’现今的我,实在还谈不上具备结婚的条件,因为我的事业尚未有所成就;我想,总要等到有经济基础了,再来谈结婚之事会比较妥当吧。这完全出于我自身的考虑,绝非关系到介绍对象的好坏,希望你能够谅解。我这番话,也绝对不是只说给你一个人听的。”

    有些人在拒绝对方时,因为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敢据实言明,致使对方摸不清自己的真正意思,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其实,在人际交往上,不得不拒绝,乃是常有的事,因此搞坏交情的其实并不多;倒是有些人说话语意暖昧、模棱两可,反而更容易引起对方得误会,甚至导致彼此关系破裂。

    在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到对方可能产生的想法,早作决断,尽量明快而率直地说明实情,这才是最根本、最坦诚的拒绝法。

    在此,我们不妨来学习借鉴一下恰当地说“不”的小诀窍。生活中,常会遭遇这样的场景:一个品行不端的熟人向你借钱,但你心里明白,把钱借给他后便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一个熟悉的推销商向你推销一种你并不太需要的商品,或者照他的价格买下来还会吃亏……诸如此类的事你必定会加以拒绝,可是拒绝之后就会断了交情,被人误会,甚至种下仇恨的因素。要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就需要运用理智,针对不同的情况与对象,善加决断,巧妙地予以回绝。

    向别人表示反对或拒绝时,你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技巧。以下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尽可能以最友好、最热情的方式加以拒绝。比如别人邀请你参加一项活动,而你实在是没空,根本抽不开身去,就可以先恭维一番,如“对你的邀请我感到万分荣幸”,然后讲出不能抽身前往的理由,别人就不会有太多的不快了。而你若不加解释就一口回绝,别人会对你产生“摆架子”、“耍大牌”的印象,对今后的交往是有害无利的。

    不要只针对对方一个人。假设你是供销经理,碰到其他厂的推销员上门来推销原料,而你们厂已经不需要了,你若直接回绝就会对今后的生意往来带来不利影响。你可以这样对别人说:“我们厂已与××厂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厂里规定暂不用其他厂的原料。我也只得按照规定办。”因为你讲的是任何单位,就不仅仅针对对方一个人了,他也就不会埋怨你了。

    让对方明白你是理解的、赞同的。某民航售票员面对大批的定票常常要回绝不少人的请求,而她总是带着非常同情的心情对旅客解释道:“我知道你们非常需要乘坐飞机,从感情上说我也十分愿意为你们效劳,使你们如愿以偿,但票已经被订完了,很抱歉实在是爱莫能助。欢迎你们下次能乘坐我们的飞机。”这样的一番话说完,就是再无理取闹的旅客,也提不出半点异议了。

    由此可见,善于说“不”,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时善于“决情定疑”,以恰到好处的否定来获得最终的肯定以及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