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田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登基称帝,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消灭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统一全国,中兴之路一共走了十二年。军事上的问题既然已经全部解决,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国内政治、经济问题,为汉帝国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了。

西汉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豪强兼并导致平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造成的。经过新朝末年的大规模战乱,原有的土地所有权被洗牌,一方面大量的无主土地回到了平民手中,另一方面,在战乱中没有被消灭的豪强地主却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帝国既然已经中兴,就要重新确立对国家的统治权,而没有什么比财政权利更能体现一个政权的统治力量了。早在世祖登基之初,大司空宋弘推荐的议郎给事中桓谭就上疏建议,指出帝国政治上的当务之急是:

夫举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抑并兼而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勤收税与封君比入……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

豪强地主在经济上坐大,已经危害到了帝国中兴政权的财政利益,但这时候世祖刚刚登基,正需要豪强地主们的继续支持,即便认识到了问题,也只能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咬着牙暂时不实行这些政策,于是,世祖“书奏不省”,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了。

到了建武十五年六月,天下已经统一,政权内部也已经稳固,世祖开始着手解决土地问题。下诏:

下州郡检覈田顷亩,及户口年纪。

这就是汉世祖实行的“度田”政策。

度,是丈量,度田就是丈量天下耕地。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中国古代社会,耕地多少决定了国家财政的税基多少。新末天下大乱,土地所有权变更情况比较普遍;而中兴之后的十几年间由于社会比较安定,新开垦的耕地数量增多,没有纳入到政府统计中来。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重新确立新的经济和财政秩序,就需要度田。此外,在人头税还存在的东汉,重新统计户口数量也是确定“口钱”的基础性工作。

但度田政策甫一推行就遇到了很大阻力,原因就是各地官员和豪强地主们勾结。

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地方官员对豪强地主所拥有的耕地、人口,往往从少计算,而对平民拥有的土地、人口,却从多计算。这样在减轻豪强负担的同时,加重了平民的负担,于是平民只能用“遮道号呼”的方式反映问题了。

处在雒阳深宫中的世祖知道这个问题吗?应该是知道的。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那个少年汉显宗的故事。当时世祖看到陈留官吏上报的奏章上写着:

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于是奇怪,问陈留官吏这是何意,陈留的官吏说自己也不知道,是在雒阳的长寿街上听来的。这时候,在帷幄之后的显宗跳出来说道:“这肯定是他们陈留郡的领导教给他们如何进行度田的方法。”世祖听了,继续问道:“那为何河南、南阳不可问呢?”显宗回答道: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世祖听罢大怒,派贴身的虎贲卫士问陈留的官吏,陈留官吏的回答一如显宗所说。接下来,世祖拍钦差大臣去当地查明事实,得到了当地官吏违法的材料。第二年,将在度田中违法的宗室、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刘隆下狱。刘隆的一党十余人全部处死,他自己因为宗室加功臣的双重身份被免一死。

在刘隆下狱前,建武十五年的冬天,大司徒、当时的著名学者欧阳歙因为在度田中违法,被下狱,并在狱中死去。宗室和三公这样的“大老虎”因为度田中违法得到惩罚,其他的“小老虎”们自然日子也不会太好过。建武十五年,度田诏下达不久,世祖就追下了一道诏书,指出地方官员如刺史、太守,在度田中为非作歹,以度田之名行兼并之实。此后,有多位地方大员及其属下因为度田不实被处决,仅刺史、太守一级,就多达十余人。世祖曾经就这个问题和自己亲家马援进行过讨论:“我特别后悔前阵子杀的刺史、太守有点儿多。”马援回答道:“这些人罪当一死,怎么能说多呢?”

杀了抓了一群大老虎、小老虎,世祖的度田顺利进行下去,帝国财政充裕的同时,民间经济得到繁荣,为之后的“明章之治”打下了基础。但问题也不是没有,还是出在了各级官吏身上。之前各级官吏为了不得罪豪强,在度田中故意少算了豪强们掌握的土地,但世祖几刀下去,官吏们魂飞魄散,再也不敢这么做了,他们的做法与之前正好相反,开始在度田中多算土地数量了。

显宗永平十一年,居巢侯、宗室刘般上疏道:

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

各地遇到天灾,耕地面积减少,朝廷往往有政策对当地税赋进行减免。但官吏们被杀怕了,仍旧按照过去的数量上报亩数,即便是不是耕地的地方,仍然对辖区内的百姓收租。这样就造成了人民负担加重,即便是灾荒年税赋都不减少。刘般建议,让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员对耕地认真复核,如果发现地方官吏虚报耕地数量,按照侵夺民田的罪名给他们治罪。这一建议被显宗采纳了。

由此可见,度田能否执行、执行得严格与否,完全取决于皇权是否稳固、吏治是否清明。汉世祖籍中兴之威,才能推动度田,在这之前,天下未定,豪强首鼠两端,度田无法推行,在这之后,皇权日渐衰落,吏治日渐堕落,度田也无法严格推行下去——从政府度田得到的耕地数量越来越少就能窥斑知豹了:明章之治结束后不久的汉和帝时期,全国耕地总量是7.3亿亩,而到了质帝年间,则成了6.9亿亩,太平年间,耕地总量越来越少,总不能是天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