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教育的本质是爱

看,有个“坏孩子妈妈联盟”

据报载,乌鲁木齐市诞生过一个“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的妈妈们对那些

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孩子”给予了真诚的关爱,抛开了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

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

妈妈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妈妈们

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

,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

为什么一群被专门从事教育的老师放弃的“坏孩子”们,却被“坏孩子妈妈联盟

”改变了?答案很简单,因为“坏孩子妈妈联盟”爱他们的孩子,是爱心让曾经

的“坏孩子”获得新生。那么,与“坏孩子妈妈联盟”相比,是不是我们的老师

不爱自己的学生呢?

据200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载:有关部门对5所学校的120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是”。然后

又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问卷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

会到”者仅占10%。

90%与10%,反差如此之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

到老师的爱呢?

要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但是这种爱

可能仅仅是爱学生的一种朴素的情感,换句话说,从思想情感上来说,90%以上的

老师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从爱的整体来看,仅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

须有爱的行为。爱的情感是爱的基础,是爱的动力和源泉;爱的行为是爱的过程

,是具体可感的实施爱的行为方式。只有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教育才会

脱离空洞的说教,才会有效果。

要把爱的情感演变为爱的艺术。爱学生,不是溺爱,不是纵容,也不是苛求。它

是对学生喜、怒、哀、乐、惊、惧的理解,是对学生痛苦与忧伤的同情,是对学

生个性与现实的尊重,是对学生言行与心灵的信任,是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

,是对学生无知与过错的宽容,是对学生品德与学识的要求,是对学生成长和发

展的奉献……这些爱的表达,拒绝直白,而要讲究爱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乐

于接受,否则,学生会无视甚至敌视老师的爱的行为,将老师的爱拒之千里。

爱的艺术核心是师生心灵的共振。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爱,就必须走进学生

的情感世界,成为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朋友。肖复兴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

一本书。仅仅看封面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看见的是最好看的也是最表面的部分

;仅仅看大家都翻过的那几页也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只看见手指翻动书页留下

的脏兮兮的痕迹。要真正认识一个学生,就要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下去

,一直仔细看到最后一页。如果书中有用错的字或标点符号,你要帮助他修改过

来;如果书中有精彩的段落,你应该为他高兴并喝彩;如果书中出现的是断层,

需要你替他补充,你要和他一起创造新的内容。”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了解孩子

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情感历程、心理健康状况、交友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孩

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方法地、有策略地实施爱的行为,在爱中走近、走

进学生的心灵,也赢得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愿意把他的痛苦和欢乐,把他的忧伤

和愉悦,把他的情感和心事,把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告诉老师的时候,老

师的爱的付出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爱的艺术中的关键。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

到老师爱的滋润,爱品学兼优的学生,也爱那些“问题学生”。特别是那些为数

不少的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学生和那些性格内向、心理封闭、身体残障的学

生,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沟通、交流和爱护。在教育中,如果仅仅喜爱

优秀学生,不能公正、公平地对待“问题学生”,老师的爱是不会被大多数学生

认同的。

老师要学会爱的艺术。只有愿爱、能爱、善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在付出爱的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接受老师的爱,珍惜老师的爱,并以爱的情感、爱的

行为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

让我们来重温一个温馨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

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

步,看到幼儿园里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拿在手中,从容地

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她,但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

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

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

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

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生长的土壤和生命的“补丁”

时常听到有些老师怪学生不听话,恨铁不成钢;也常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

孩子成绩不好,对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其实,当老师的和做父母的大可不必如

此悲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参考消息》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

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她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讲台。母亲为她擦

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有必要

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

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她裁剪衣服的时候,手脚

太慢了,品质也过不了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许

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就这样,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

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抱怨。

30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残障

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成为了一个拥有几千万元

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

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

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母亲告诉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

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

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流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不绝的信念,就是一

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

事实上,只要老师相信学生,父母相信孩子,因材施教,孩子就一定能拥有一片

属于自己的天空。也许他不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但他一定能有他自己满意的

出息。

当然,当学生找到合适的生长土壤后,他的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他还会面临很

多的挑战,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创伤。

怎样对待生命中的创伤?《商丘日报》上曾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女儿

的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谁用刀片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那是父亲花了

两百多元买来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了,女儿难过得哭了起来。父亲把

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去修补,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

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

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父亲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

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女孩的父亲

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那位父亲把皮鞋留下就走了。第三天下

班后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口子,每道口子

都用铁锈红的软皮补好了,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

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那双更独特也更有趣

,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父亲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校园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温床,是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但

学生在学校里,不如意的事一点也不比成年人少,或是先天带来的不足,或是后

天造成的伤害、残疾、病痛,或是师生关系不好,或是同学关系冷漠,还有青春

期的烦恼和种种不被人理解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

览伤口来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自己伤得更深。你能做的和你该做

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

花朵”。

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耳聋的贝多芬,还有拜伦、孙膑、左丘明、司马迁……历

史上太多的伟人都是带着身体缺陷而走向成功的。生命有时就是这样,横在你面

前的栏杆越高,你跳得也就越高。教会学生给生命打“补丁”,学生才能接受现

实,脚踏实地去努力,不辜负生命的美。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颜色和清香。当我们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后,同

时善于给生命中的缺憾打“补丁”,我们的学生就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让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

《重庆晚报》报道,丰都湛普镇马安完小的教师凌生明罚该校三、四年级的三名

女生在碎石路上跪爬一千米。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报道说,凌生明已受到记过处

分,并垫付了37元医疗费。但三个小女孩所遭受的身心痛苦将给她们留下终生难

愈的创伤。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孩子在凌生明离开后仍然心怀恐惧地继续爬行

虽是个案,还是让人无言以对。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关于

老师体罚学生的报道在报纸上看得多了,像这位老师的行为,带给学生的不啻是

身心的伤害,更有像狗一般的污辱。正如三名女生所说:“一辈子都会记得老师

叫我们像狗一样在地上爬。”这是何等的悲哀。

学校固然应该灌输学生知识,但是,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做人和权利的引导,至

少得让学生有羞耻感、有是非曲直的判断,让孩子有尊严地活着。

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有这样一个底线: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这种思

想既源于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也源于对巴黎公社工人运动的反省。作为老师,

我们也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与学习!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所说的“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的教育格言。

学生是有尊严的。老师不能因为自己拥有教育学生的权力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学

生的尊严绝非来自老师的恩惠和赏赐,而是发自于每一个老师内心深处的对生命

的敬畏,对生而平等的个体的人的尊重。当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面对那一个

个鲜活的生命,当我们以平视甚至仰视的视角去观照我们的学生时,当我们充分

意识到了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还会无视其作为“人”的存在

而有意无意地伤害我们的学生吗?那些嘲讽、谩骂、体罚乃至侮辱、猥亵、强暴

学生的行为,都让我们老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和汗颜。

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关键是要把出错的权利还给学生,学校是一个允许出错并

允许改正错误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不犯错误。每个学生都会面对成长的

烦恼,每一个年龄段,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

犯错有几种类别,一是无心之错,原因是学生缺乏经验,对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

,这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二是有意之错,有好的动机但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好心办坏事,帮倒忙,比如想帮妈妈洗碗却摔碎了一摞盘子。三是无理之错,想

要发泻、报复或攻击谁,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协调不好本能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的犯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老师要像解题一样帮助学生去分析。首先要

分析学生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先表扬他,以减轻学生的焦虑;再看方

法对不对,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肯定他,让他知道部分行为还是被认同的;

最后看结果如何,错误怎样形成。学生也许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教师需要告诉

他,任何行为不仅满足自己的需要,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

共同的规则,从而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世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学生很快会

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