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法

巧妙使用非语言行为教育学生

用语言教育学生,是常规的通用办法,其实,除了用语言外,还有一些非语言的

行为,同样可以巧妙合理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达到我们期望的教育效果。

用表情教育学生。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面部肌肉松弛,露出愉快

的神情,会让人感到亲切,使人乐于亲近;反之,板着面孔,则会让人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老师应以和蔼可亲的表情来面对学生,切不可随意对学生施以“脸

色”。高兴时满面笑容,对学生随和宽容,一旦不如意就怒形于色的做法,不但

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还有损学生的心理健康。

用目光教育学生。柔和、热诚的目光,能够给学生以激励;埋怨、责怪的目光,

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不安。老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保持亲切、信任的目光。这种

目光能够使遇到困难的学生看到希望,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有缺

点的学生得到温暖,增强他上进的信心。与学生交谈时,老师应注视学生,以表

示你在专心听学生讲话,让学生觉得你尊重他。

用姿态教育学生。这里所说的“姿态”,是指老师的体态、手势、步态等。在学

生面前,老师应力求自然、适度、得体的姿态,给学生稳重但不呆板、潇洒但不

做作的感觉。这不仅有利于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还能对学生起到感化作用。

老师还要学会巧用积极体态暗示,比如:

拇指体态语。跷大拇指是人们经常用来表示肯定与赞扬的体态暗示。当学生成功

做了一件事,老师会情不自禁地跷起大拇指,说:“太好了!太棒了!”这时,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感。但是也有不少老师很少跷起大拇指鼓励与

肯定,这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有关。当然,跷大拇指并不都表示赞赏。如果

跷大拇指的时候人的面部表情是真诚、惊喜、满意,其含义是赞扬;如果人的面

部表情是冷漠或无动于衷,则表示讽刺、嘲弄和贬低。

手掌体态语。鼓掌是一种积极的体态信号,表示肯定与赞扬。鼓掌这一体态暗示

与其他体态暗示有所不同的是,它伴有声音而且这种声音与赞扬、肯定的程度有

关,掌声越响,节奏感越强,它表示鼓励和赞扬的情绪越强烈。学生与登台表演

的歌星一样,很渴望老师在其精彩之处“给点掌声,给点鼓励”。

双臂倒背。这一体态所传达的是权威信号,老师对学生不满或批评学生时经常倒

背双臂,学生可以从中感觉到老师的威严。老师在监督或惩戒学生做某件事情时

可以采取这种体态。但是在一些普通场合,比如和学生谈话时,老师就不应把双

臂倒背起来,因为这样做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感觉,让学生产生

心理压力,妨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双臂交叉于胸前。美国一位体态研究者曾做过一个小实验,在一次会议上,他故

意诬蔑听众所熟知和佩服的几位名人。这种讲话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突然停了

下来,并要求听众不要动,保持他们刚才的动态,结果发现,90%的人的姿势是双

臂交叉于胸前。可见,对某件事情持有不同意见时,人们喜欢双臂交抱的体态。

老师常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体态表示否定态度,但这种体态会给学生一种压力或

蔑视的感觉,不利于师生间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当然,这种体态并非完全是消极

的,有时也能给人一种休闲自在的感觉。老师与学生谈心时,采用这种体态,如

果辅之以微笑,也能给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所以,老师要灵活掌握

双臂交叉于胸前这一体态暗示,避免副作用。

漠视。有时学生对老师提出无理要求,老师只是随意地用眼睛瞥一下,或看都不

看,把学生晾在一边,这就等于拒绝了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起到了批评和惩戒作

用。当然,这也是最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一种眼神。有时,学生兴冲冲地跟老师说

一件事,老师漠然视之,好像学生不存在一样,这种冷漠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

害。因此,老师要慎用这种体态暗示,即便用它批评和惩戒学生,也要与口头语

言相结合,给学生讲明道理。

用服饰教育学生。穿着打扮能够体现出人的气质和修养。老师在穿戴上的态度对

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老师穿

着适宜、打扮得体,经常以整洁、美观、大方的服饰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

将会受到形象具体的熏陶,同时又是美的影响与教育。

教育无小事,校园时时处处皆能体现育人的智慧,非语言?为的教育,有时更能

体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多暗示学生

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作用

往往会使别人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

念。像“望梅止渴”“杯弓蛇影”等成语所讲的就是一种暗示的作用。

暗示的威力有时是相当大的,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从燃烧

着的炉中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悬置在受试者手臂上方约30厘米高处,然后

逐渐放低,并问受试者感觉如何,直至受试者感到灼痛而无法忍受为止。然后用

黑布将受试者的双眼蒙住再用木块代替铁块重复上述过程,不断告诉受试者“铁

块”(实际上是木块)正在降落,最后假装不小心将“热铁臂”掉在被试者手臂

上,奇迹出现了,受试者的手臂被普通木块烫起了一个大水泡。由此警示人们:

有些东西有害,仅仅是你相信它有害!

有位老太太向来相信神灵能够治病,而对现代医学的治病效果表示怀疑。一次她

得了病,家人劝说她上医院诊治,但治了几天仍不见好转,这更加深了她的偏见

。后来她听说千里之外有一座观音庙,凡生病的人若在观音菩萨像前烧几炷香,

头碰地连磕几个头,便能祛除病害,延年益寿。于是她千方百计来到这个地方,

并如愿以偿地行完对观音菩萨的大礼,脸上露出了生病以来少有的喜色。几天以

后,她的病果然逐渐减轻,随之居然痊愈了。此后,她逢人便讲是观音菩萨救了

她,那些从不迷信的人也被她说得疑惑起来,难道真是菩萨救了她吗?当然不是

。那么,是谁或是什么救了她呢?救她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她自己,原因是积

极的自我暗示。

大量的研究表明,暗示对人的心理和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消极的暗示可能使

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发生紊乱而造成疾病,而积极的暗示、冥想,可使大脑分泌

一种“脑内吗啡”物质,这种神奇的激素,具有强大的镇静镇痛、提高机体免疫

力、促进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从而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及生理机能而增进健

康。

如果使用得当,积极暗示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学生奋进的方法。例如学

生成绩和表现并不是很好,你不妨暗示他说:“你的基础并不差,你也不笨,只

要你能再勤奋一点,你一定会比别人强!老师相信你,期待着和你共同分享成功

的快乐!”这样,就容易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良好心态,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学

生良好的个性及性格牲征,让学生的胸襟更开阔,与人友好相处,遇事勿过激,

对挫折不耿耿于怀,学会转移或升华不良情绪,在各方面开始进步。多给学生积

极的暗示,学生的成绩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排除消极暗示。例如有的学生一听说自己考

得很差,就惊慌失措,以为没有希望了,等于判了“死刑”,极度低沉悲观起来

。殊不知此种盲目的恐惧却成为了成绩下滑的帮凶,它瓦解斗志、扰乱思维,同

时给健康带来危害。由于精神紧张增加疲劳,使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不

佳,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使成绩下滑更加迅速。其实,一次或几次没有考好

,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后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

暗示的作用不可低估。积极的自我暗示能促进人的发展,让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而消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差,就会妨碍自己的进步。

有一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当老师的深刻启示。远古的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

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从此便爱不释手,每天以深

情的眼光观赏不已,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

学生中进行了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

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

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强,敢于发表

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

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老师,坚定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

虽然老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

、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们

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

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

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

就不行,行也不行。”其实,“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的正是暗示的力量。

相信我们的学生是最棒的,他们终究会成为最棒的!

破窗效应与护花法则

所谓破窗效应,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理论。他们认为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楼房的一扇窗户的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那么很快将有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破。它来自一项心理测验:将两辆高级轿车

放在一个空旷的地方,一辆车窗打开,另一辆完全封闭。几天后,打开车窗的车

,车内的东西被人偷走了。车窗玻璃被砸了,连车门也被人卸掉了,整辆车被破

坏得不成样子,而另一辆车仍然完好无损。后来,教授用铁锤将好车的车窗玻璃

敲了一个洞,结果这辆车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它告诉我们:任何系统,不管多

么严密,只要存在“破窗”,那么这个系统终将遭到破坏。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环境的优美就会提示我们:这里

不能乱扔果皮纸屑。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垃圾而又未得到及时清理,其他人就可能

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也会乱丢乱扔乱吐,优美的环境就很容易被破坏。

护花法则讲的是,每当春天百花盛开之际,公园里的花总是被游客摘走,尽管公

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立了许多警示牌,如“摘花可耻”“禁止摘花”等等,但人

们似乎并不听劝阻。

后来,威尔逊向公园的管理者建议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

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

,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

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

等。

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的牌子换下以前的牌子。

从此,在这个公园里摘花的人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花园的美丽,

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

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为“护花法则”。

“破窗效应”与“护花法则”带给我们的教育哪些启示呢?

“破窗效应”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法则”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

育人。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

其实,人的心灵就如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有一扇窗户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

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教师要善于“修补

”学生思想和心灵中的“漏洞”,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一个老师,如果想得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就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效应”和

心灵育人的“护花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