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吗

不了解情绪,何谈控制情绪

有人说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是一种既能够促使人长期保持快乐,也能够在瞬间让人变得焦躁的神秘力量;也有人说情绪是一种规范性构成要素,虽然不能精确地阐述,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更有人说,情绪不外乎七情六欲。那么,情绪到底是什么?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情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组合。情绪包含三个基本成分:主观感受、行为表达、神经生化机制。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情绪定义,但心理学家们大都同意:情绪应该包括行为者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意识、机体反应和行为进退。

鉴于从学术角度解读情绪相对枯燥,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所以我们不妨回归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来理解它。当你表现出众却不被认可的时候,会感到委屈;当你被人误解的时候,会感动愤怒;当你与家人或朋友闹矛盾的时候,会伤心失落……其实,这种种发生在你身上的感觉、反应就是情绪的表现。情绪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可以说,情绪就像影子一样,陪伴人的一生。

人为什么会有情绪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原因的,情绪自然也不例外。情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主观反应,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的一切情绪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主观反应。我们这里所说的客观事物通常是指人所生活的周边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生活在积极向上环境里的人,总会表现得轻松愉悦;生活在消极散漫环境里的人,难免会浮躁焦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的最佳诠释。

当然,强调环境对于人们产生情绪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影响人们情绪的唯一原因。事实上,影响个人情绪的因素除了环境之外,还有个人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处世态度等因素对一个人情绪的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境,有些人可以安之若素,有些人却寝食难安。通常情况下,良好的心境可以催生正面的情绪,而恶劣的心境则会衍生负面的情绪。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内在素养来克服外在环境的弊端,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我们究竟有多少情绪

说到情绪,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出现的便是“喜”“怒”“哀”“乐”这几种基本情绪,并且很不以为然地觉得情绪也不过如此。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我们不妨借助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拉奇克仿照原色轮创造的情绪圈看看我们究竟有多少种情绪。普拉奇克指出了8种基本的情绪,包括高兴、愤怒、期望、惊讶、悲伤、恐惧、厌恶和信任。不过,在这8种基本情绪的周围又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普拉奇克的情绪色轮

按照普拉奇克的分法,人类至少有32种情绪。虽然也有过诸如人类有500~800种情绪的说法,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同意人类的基本情绪有4~10种,获得最广泛认同的是生气、伤心、恐惧、厌恶、高兴和惊喜。

004

情绪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说到健康,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无病即健康”。不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标准,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也就是说,健康不仅要生理表现正常,还要心理表现正常。情绪本身是心理的一部分,虽然不能说有负面情绪就代表这个人不健康,但是当负面情绪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就可以被认定为不健康。另外,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并非孤立的两部分,而是互相影响的。也就是说,情绪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生理。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有两个患了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后发现,甲的症状轻微,乙的症状相对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甲基本上已经康复,而乙却没有任何好转,所以医生建议他回家疗养。

巧合的是,甲和乙在同一天出院,不巧的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两人的病情通知被弄颠倒了。结果,病情已经康复的甲收到了病情恶化的通知,而病情没有任何好转的乙却收到了病情已经痊愈的通知。拿到通知后,甲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猜测住院的这段时间医生肯定是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并断定自己的病没有痊愈的希望了。带着这种忧虑重重的心情,回到家的甲整日茶饭不思,没过多久,因为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相反,那位原本病情没有好转的乙,却在拿到病情痊愈通知的那一刻,心情顿时爽朗起来。回家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对待每一天。一段时间后,他去医院复查,结果竟然痊愈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因为人的情绪使然。虽然不能说情绪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但它对病人病情的影响,已经在国际社会得到公认。或许正因为如此,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称作“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

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之所以要认识自己,是因为唯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对待情绪,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同的策略。所以,从现在开始,了解你的情绪,只有这样,你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如四季,也有自己的周期

我们都知道春、夏、秋、冬四季会周期性地轮回,事实上,情绪也会像四季一样,有自己的周期。当然,情绪周期不像四季轮回那样明显,但是当你回忆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情绪变化时会发现,情绪周期确确实实存在。所谓“情绪周期”,就是一个人情绪的高潮和低谷交替所经历的时间。它反映人体内部的周期性张弛规律,也被称为“情绪生物节律”。

情绪周期因人而异

情绪周期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具体到每个人,其心理异常情况则会各不相同:有些人的低谷期会长一些,有些人的高潮期会长一些。处于低谷期时,人们情绪普遍低落,很容易烦躁,而且喜怒无常;处于高潮期时,人们的心情愉悦,感情相对丰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首先,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难免会遇到难缠的人、难解的事。此时,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也很自然。当然,有些微不足道的负面情绪很容易就被自己用思维内化或者通过别的方式排解。但是,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的心理负担就会加大,通常的思维或渠道已经无法消除它们。如果此时再发生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心理波动就会更大,很多心态不好的人甚至有崩溃的风险。

当人们有了某种痛苦的体验时,有关这种痛苦体验的感受就会储存在人的大脑中。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境遇时,人们自然不愿意面对。虽然我们希望把这些痛苦的记忆忘掉,但往往会适得其反。一旦人的压力增大,或者心理波动幅度较大时,各种痛苦的记忆就会像从潘多拉魔盒里面飞出来的各种邪恶力量一样,滋扰人们的正常情绪,甚至吞噬很多积极情绪。

其次,环境也会对人的情绪产生直观的影响。比如当遭遇雾霾天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普遍会比较糟糕;当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时,人们的心情普遍会比较爽朗。其实,如今越来越普遍的旅游就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身心疲惫,此时如果能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徒步旅行,散散心,就有助于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之所以会因人而异,是因为我们每天会面对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以及身在不同的环境之中。这既是情绪周期的原因,也是调节情绪的路标。

情绪周期男女有别

情绪不仅仅表现出因人而异的特征,还会表现出因“性别”而异的特征。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情绪周期在一个月左右,前半段时间为高潮期,后半段时间为低谷期。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情绪周期有点类似于女性的月经。事实上,这种关联是有科学依据的。女性在行经前一周左右以及月经期间,因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身体会表现出诸如疲倦、肚子疼、便秘等不舒服的症状,情绪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很多男性通常不理解女友身上那种周期性的情绪变化,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不清楚月经与情绪变化之间的联系。

鉴于女性情绪与生理周期的密切关系,所以辨别起来也相对容易。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男性的情绪周期。这和男女之间在面对情绪时的不同表现有关。女性的烦躁或者不耐心可以表现出来,并很容易得到谅解,而男性通常会采取压抑负面情绪的做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性别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受到的情感教育不同。

童年时期,女孩的语言组织能力往往比男孩发展得快。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当他们处于愤怒情绪时,男孩往往会用拳头解决问题,而女孩则更多地用语言表达。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都会要求男孩有阳刚之气,遇事多忍让,而教育女孩的时候,通常会往温柔、宽容等方面侧重。教育的重点不同,导致男女在遇事时的行事风格也有差异,具体表现就是,女性大多表露情绪,而男性大多压抑情绪。

有人将男性的情绪周期比喻为橡皮筋:把它拉长,一松手,又会弹回来。这个比喻其实就非常恰当地说明了男性情绪周期的特点,即亲密—疏远—亲密。男性情绪周期最直观的表现是:恋爱期间,对自己的女友嘘寒问暖;一段时间后,突然没有耐心,甚至有点烦躁;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像是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又会对女孩情谊浓浓,似乎想借此来弥补自己前段时间的疏远。

虽然男性的情绪周期不明显,但通过一些方法,我们还是能找到的,比如下面这个表格日志:

10

每天睡觉前,像记日记一样在这个表格里快速地把自己一天的状态做个评估。坚持3个月后,就可以总结出自己的“情绪周期”。

虽然情绪周期不可避免,但是认识到情绪周期的存在,会帮助我们规避生活中的很多误会,特别是情侣、家人、朋友之间的误会。另外,当你知道了自己的情绪会在何时处于低谷,何时处于高潮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工作。情绪高潮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困难的工作,因为此时的你是乐于接受挑战的;在情绪低谷期,尽量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因为此时的你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都会较为低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低谷期给自己放两天假,让身心来一个较为彻底的放松。这样,就相当于你选择了一种巧妙度过低谷期的好办法。

情绪会传染,严防“踢猫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表述人与人之间泄愤连锁反应的专有名词,叫“踢猫效应”。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有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回到家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这时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行人撞伤了,而这个行人就是孩子父亲的上司。

泄愤只是情绪的一种表达,事实上,人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比如兴奋、沮丧、忧虑等。美国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原本开朗的人,若同一个整天愁眉不展的人相处,不久之后也会变得情绪低迷。另外,一个人的同情心和敏感性越强,他染上坏情绪的概率就会越大,而且通常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的。美国的另外一位心理学教授通过研究证明,只需要20分钟,一个人就能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

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会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染。特别是一些诸如不满之类的负面情绪,其传染起来还颇具规律性,表现之一就是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弱小者由于无处发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所以,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还是管理大型集团的企业家,都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你可能不仅影响自己的直系下属,还有可能影响下属的下属,下属的亲朋好友等。在这一方面,屡屡被各大媒体评为“最伟大总统”的林肯堪称典范。

1863年6月,葛底斯堡战役进入第3天,南方将军罗伯特·李率军向南撤退。当他们抵达波托马克时,一条河流横在前面,加上遭遇暴雨,河水猛涨,军队根本无法过去。对于北方联军而言,这是一举歼灭他们的良机,而且米德将军率领的联军就在罗伯特·李身后不远。怀着这样的期待,林肯给米德将军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事先不要召集军事会议,直接向罗伯特·李发动进攻,以免贻误战机。电报发出的同时,林肯还给米德写了一封手令,要他立即行动。

对于林肯而言,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畅,他甚至想着旷日持久的内战会因此而结束。不过,让林肯没想到的是,米德将军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思行事。相反,他不仅召开了军事会议,还在犹豫、观望后寻找各种理由向林肯发电报解释。结果,雨停了,河水也退了,罗伯特·李的军队过河而去。

消息传到林肯耳中后,他简直气疯了,对坐在旁边的儿子怒吼道:“我的天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什么意思?在那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位将军都能把罗伯特·李干掉,要是我在那里,我自个儿就能把他狠狠揍一顿!”

失望之余,林肯坐下来,提笔给米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对其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指责。

那么,米德将军收到这封信会做何感想呢?事实上,他压根儿就没看到这封信,因为林肯根本就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后来,曾花了整整十年工夫去研究林肯一生的埃德温·斯坦东——也是林肯的陆军部长——这样猜想:

林肯把信写好后,抬头望向窗外,自言自语道:“等等,或许是我有些操之过急。我只是坐在安静的白宫里,发一道进攻的命令,这很容易。要是我在葛底斯堡,目睹血肉横飞的惨状,耳闻士兵痛苦的呻吟,也许我也会暂缓进攻。一旦有了米德那样的胆怯心理,我也会重复他所做的一切。不管怎样,事情已经过去了,写这封信又有何用呢?我发泄了心中的怒气,但是米德呢?他肯定会为自己申辩,这势必激起他心中更加强烈的不满情绪,自然也会指责我的不是。”

这段话虽然是埃德温·斯坦东的猜测,但是确实很符合林肯的行事风格。林肯并非没有脾气,他只是擅长控制情绪,因为他深知负面情绪一旦“发送”,将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林肯虽然很生气,但他终究没有“踢猫”。事实证明,林肯的隐忍是充满智慧的,因为一个月后,米德指挥的北方联军打败了南方联军。当然,情绪的传染性给我们的启示绝不只是领导该如何约束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当受到不公的指责时,我们如何内化负面情绪,或者说,该如何避免让自己成为“踢猫的人”。另外,对于那些代表着正能量的情绪,人们也应该知道如何激发,又如何有意引导。

1930年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一年。当时,美国大约80%的旅馆都倒闭了,希尔顿旅馆更是欠下了一大笔债务。不过,老板康拉德·希尔顿只是把员工召集起来,说了这样一段话:“目前正值旅馆亏空靠借债度日时期,我决定强渡难关。一旦美国经济恐慌时期过去,我们希尔顿旅馆很快就能进入云开月出的局面。因此,我请各位记住,希尔顿的礼仪万万不能忘。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困难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顾客的。”

正是凭借这种“微笑服务”的企业文化,希尔顿旅馆挺过了经济大萧条,并在美国经济复苏后快速壮大起来。跨入经营的黄金时代后,希尔顿并没有放松对员工“微笑服务”的教导,而且还时长说:“如果旅馆里只有第一流的设备而没有第一流服务员的微笑,那些旅客会认为我们供应了他们全部最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缺少服务员的美好微笑,就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和春风。假如我是旅客,我宁愿住进只有残旧地毯,却处处见到微笑的旅馆,也不愿走进只有一流设备而不见微笑的地方……”

当希尔顿坐专机来到某一国境内的希尔顿旅馆视察时,服务人员就会立即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的老板可能随时会来到自己面前再问那句名言:“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康拉德·希尔顿或许并不懂“踢猫效应”之类的心理学术语,但他把这种效应的反面发挥到了极致。传递积极情绪的微笑,可以让一个连锁酒店渡过难关,并走向辉煌。对于人而言,它的意义会更大,更持久。古人云“克己复礼”。克己,就是遇事从容,能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人为善,给周边疲倦的心灵以慰藉与鼓励。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时时保持豁达的姿态固然很难,但在压力下还能保持风度,就意味着克服了自己心理上的弱点,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人们常说“流言止于智者”,事实上,在负面情绪面前,我们也要力争做一个不被其染,也不让其传的智者。当然,能够积极传递正面情绪的人,不仅是我们身边的智者,还是这个社会的天使。

情绪也有自己的“智力”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萨洛维这样说过:“我们的情绪也有智力,它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情绪本身就像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可以理解和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关于情绪的智力,如果我们换个词来形容,大家会更有感觉,它就是EQ——情商。

1995年10月,美国心理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著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经出版,立刻畅销全球。在这本书中,戈尔曼对情商进行了5个方面的概括,大致如下:

了解自我

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有较为清醒的认知,恼怒时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管理自我

这种管理自我的“智力”更多见于当坏心情不期而至时,能够快速冷静下来,甚至从另外的、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比如在地铁上,有人踩了自己一脚,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恼怒或抱怨,并暗骂:“这个人怎么这么鲁莽!”遵循这样的思维,只会让人越想越怒,甚至采取非理性的暴力行为。相反,善于管理自我的人,或者说情商高的人,通常会“重新审视”,并对自己说:“可能有人推了他吧,他肯定也是无意的。况且我和他都不认识,他又有什么理由故意踩我呢?”

激励自我

所谓激励自我,就是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这种激励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在前进时往往富有激情和目标,摔倒时也能够快速爬起来。

识别他人情绪

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人之所想,忧人之所忧”。识别他人情绪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处理人际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而人际关系的建立则以感情交流为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交流的目的呢?一方面是调控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是调控他人的情绪,也就是用技巧促使对方产生你所期待的反应。处理人际关系能力高超的人说服力强,适于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情商是否可以像智商一样进行测试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测试情商:一种是乐观测试,另一种是PONS测试。前者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设计,目的是了解个人的价值状况,判断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乐观情绪是否占据主导地位;后者由罗伯特·罗森斯发明,目的是测试人们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同时还反映了人们对于坏情绪的规避能力以及对于乐观暗示的接受能力。特别是乐观测试,早在40年前就已经应用到一家保险公司。

当时美国一家保险公司雇用了5000余名推销员,并对他们进行了职业培训。虽然公司在每名推销员身上投入了将近3万美元的培训费用,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1年后,一半的销售员辞职;4年后,剩下不到1/5。对于这种现象,保险公司负责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便向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塞利格曼讨教。接受邀请后,塞利格曼对15000多名新员工进行了两次测试,一次是常规的智力测试,一次是塞利格曼自己设计的乐观程度的测试。之后,塞利格曼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这批新员工里面,有一组没有通过智商测试,但在乐观测试里面取得了“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销售业绩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

塞利格曼的乐观测试不但证明了情商可测,而且也证明了这种测试的科学性、实用性。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为人亲和,做事稳重。事实上,他们是智商与情商俱佳的典范,往往会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并快速取得成功。相反,有些人虽然出身名牌大学,但愤世嫉俗、孤芳自赏,与周围的同事融不到一块。这样的人通常都高不成低不就,很可能一辈子碌碌无为,甚至走上歪道,毁于高智力犯罪。

那么,情商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事实上,和智商一样,情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克曼的研究表明,从未与外界有过接触的新几内亚人能够正确判断其他民族照片上的表情。这就说明,人类的基本表情通见于全人类,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不过,情感又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比如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佐证了近代史研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的情感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总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所以,与智商更多受益于遗传因素不同,情商更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情商主要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等非理性因素,加强或弱化人们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智商一般而情商高的人,虽然在学习效率上不如高智商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成绩会比高智商的人差,也不代表他们在踏入社会后比后者弱。事实上,高情商的人更懂得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加会调节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商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情商低的人相比,高情商的人通常较为乐观,有较为完满的婚姻家庭,也更容易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

负面情绪似洪水,需要疏也需要堵

对于很多人而言,负面情绪像洪水一样,极具破坏力。这种情绪一旦发作,人就容易“心不由己”,做出许多莽撞的举动,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果我们希望拥有幸福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能任由负面情绪在自己身上发作。所以,控制负面情绪也就成了所有人的当务之急。当然,负面情绪既不会随着我们乐观的想象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强硬的干涉而后退。那么,该如何有效控制负面情绪呢?其实,控制负面情绪应该像治理洪水一样,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更确切地讲,就是采用“疏堵结合”的策略来控制情绪。

疏导负面情绪

所谓疏导负面情绪,就是疏通阻塞人心理状态的思维、想法,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要想疏导情绪,就应该寻找一个可以引导负面情绪的通道,而建设这条通道的前提是寻找一个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办法。要知道,情绪发作在生理上是有前兆的,比如血压升高,面红耳赤等。人的血液一旦升到大脑,人就容易发昏,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比如爆粗口、说脏话等。因此,我们一旦觉察到情绪不对劲,就应该紧急踩住刹车,并寻找合适的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那么,该如何疏导负面情绪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所以生产状况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两年多的时间里,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原来,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了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它表明:交谈、聆听、倾诉是疏导负面情绪的重要渠道。

对组织的管理者而言,这个实验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在工作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负面情绪。企业管理者要时时重视员工的情绪,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让员工压抑克制,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让员工有话敢说,有话有地方说。

在日本,不少企业根据“霍桑效应”的原理,设立了“特种员工室”。“特种员工室”里陈设有经理、车间主管、班组长的人偶像及数根木棒,如果对某管理人员不满,可以棍打自己所憎恨的人的人偶像,以泄愤懑。也许管理者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开办所谓的“特种员工室”并不现实,但你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疏通企业内部上下的沟通渠道。比如,领导信箱、员工大会,让员工能够在领导面前畅所欲言、言无不尽。

霍桑实验虽然是针对工人的,但它所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共用”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是不是在工厂上班,也不管我们是什么身份,都可以通过诸如沟通交流、用木棍“殴打”等方式宣泄情绪。

23

堵住负面情绪

要想堵住负面情绪,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划定恰当的心理界限。心理界限的作用就好比是防御洪水泛滥的河堤,能够对情绪的蔓延起到抑制作用。当你划定了恰当的心理界限后,对一些负面情绪也就能够多一份容忍,少一些慌乱。同时,划定了恰当的心理界限后,就能够避免“情绪按钮”发生作用,在交际场合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和人相处。

当然,心理界限并不是越低越好,这和防水堤坝不能修建得太高是一个道理。如果心理界限太低,就等于没有界限。这样一来,别人就会感觉你软弱、平庸,甚至还会嘲笑和凌辱你。这不但不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任何益处,还会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最终让你陷入崩溃的边缘。

好情绪可以通过练习获得

春山茂雄是日本著名的医学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时写过一本名为《脑内革命》的著作。他书中的主要论点是,要求人们进行正思维训练。所谓正思维训练,就是在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从事情积极的一面进行思考。比如在公司被上司骂了一顿,人们通常的思维是抱怨上司不理解,或者猜测上司是不是想让自己卷铺盖走人。但是,按照春山茂雄的观点,我们应该这样想:上司是重视我的行为的,上司是信任我的精神修养和忍耐力的,要不然不会发那么大的火。事实上,正思维就是在进行情绪锻炼,而负思维是在摧残精神。

情绪锻炼并非纯精神性的,它也有物质性的一面。比如让脑内分泌有益于身心的荷尔蒙——内啡肽。这种内分泌物质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痛苦,使人们心情舒畅,从而在整体上处于最佳的状态。其实,除了正思维之外,运动、吃辣也可以分泌内啡肽。但是,与养成正思维的习惯相比,运动、吃辣都是暂时性的情绪调节方法。更何况,思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影响,随时都可以操作。话虽如此,正思维并不是不经过训练就可以拥有的,它需要来自其他方面的实践来加强。比如,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维护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情操等。

好情绪固然可以练,但这免不了要花些时间。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情绪在瞬间就好起来呢?事实上,还真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装”。为了说明好的情绪是可以装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的友人弗雷德感到意志消沉,情绪低落。通常情况下,他都是避开人群,直到这种情绪消散为止。不过,当天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所以临时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会议开始前,他故作热情地和对方打招呼。在会议中,他尽量通过侃侃而谈来掩盖内心的情绪。不过,这种“故意”并没有坚持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投入到整个会议中了。总之,他在整个会议中一直都表现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当会议结束时,他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他觉得奇怪:那种折磨人的忧郁情绪在会议开始前明明就在头脑中,不知何时突然就没了。弗雷德当时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运用了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新理论:当你假装拥有某种愉快的心情时,往往能帮你真正地获得这种感受。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都普遍认为:除非人们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比如大人对泪汪汪的小孩说“笑一笑”,结果孩子勉强张嘴笑了一下后,很快就会变得开心起来。这其实和人们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笑的道理差不多。当人们对着镜子做出笑的样子时,即便是装模作样,也有助于开发人们笑的潜能,并导致真正的笑。另外,做出笑的样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幽默的感受能力,从而使那些原先根本就不会使你发笑的东西现在使你忍俊不禁。

维尔尼·孔蒂是《快乐者生存》的作者,同时也是美国著名“开怀一笑”幽默工程的发起人。她在介绍自己的对镜自笑法时,这样说:“每天早晨,我会站在一面大镜子前,看着自己在镜子里一丝不挂的样子,并不由自主地开始发笑。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嘲笑自己。看着镜子里已经松弛了的皮肤,想象过去自己的样子,嘿,没有必要为了青春的消逝而悲天悯人,没有必要哀叹自己再也不会有过去的美貌和姣好的身材。要知道,岁月的流逝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过去了的再也不会回来,你哀叹得多厉害,也不会重新让你再回味一下过往的辉煌,那么为什么不放开一些,看看时光在你的身体和精神上所留下的动人的痕迹?这才是可以永恒的。来吧,朋友们,特别是那些一直都吝啬自己笑容的人,我敢打赌,如果你们现在向最近的一面镜子走过去,脱掉衣服,然后开始学着70年代的老调子唱《感情》这首歌,你们一定会开始大笑不停的。”

不管是弗雷德的故事,还是孔蒂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装出来的行为也能改变情绪,而改观了的情绪又会真正地优化行为。心理学家艾克曼的一个实验表明,当一个人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或者拥有某种情绪时,那么这种情绪十之八九会真的到来。比如,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受到角色的影响,脉搏开始变强,体温也开始升高。这个实验不仅进一步证明了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摆脱负面情绪的途径,那就是“心临其境”。比如,当你烦闷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手机里以前游玩时拍的照片,让自己的心再次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境。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在看完手机后,感觉心情爽朗许多。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过和这一理论相似的话:“当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时,这种态度往往就会让你的兴趣变成真的。这种态度可以减少疲劳和忧虑。”英国小说家艾略特曾这样写:“行为可以改变人生,正如人生应该决定行为一样。”所以,当你的情绪陷入低谷的时候,多通过有意识的动作来改变心情,并利用改观了的心情来改变行为。此时,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将会真正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