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激活阳光心态的6个绝佳技巧

不要忘记微笑

2017年2月11日,比尔·盖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我是比尔·盖茨,欢迎来我的微信公众号》的31秒视频短片。在视频中,他向微信粉丝介绍,这是他新开的个人博客,会记录和分享他见过的人、读过的书和学到的功课,他希望中国读者也能一起加入讨论。3月3日,比尔·盖茨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这样一个朋友》。比尔·盖茨所言的这位朋友正是大名鼎鼎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而且他在文章中也对自己和巴菲特相识、相知的经历做了一番简单的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在总结自己从巴菲特这位朋友身上学到的东西时,比尔·盖茨特意提到了两件事:学无止境,笑口常开。或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在公共场合,与政商界名流合影时,比尔·盖茨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孩童般灿烂的微笑。

如果说微笑是比尔·盖茨与生俱来的气质,自然谈不上“学习”。但是,当他把微笑视为一种从朋友那里学来的技巧时,足以见得微笑在他工作、生活中的价值。那么,比尔·盖茨重视微笑的价值,仅仅因为它是一种处世技巧吗?关于这一点,很容易反驳,因为不管是作为世界首富,还是作为一个天才式的公众人物,比尔·盖茨骨子里都有一种“傲气”。曾经有人把比尔·盖茨和政商名流合影的照片放在一起做对比时发现,他每次都把一只手插在兜里,另一只手与对方握手。从社交礼仪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是有违“处世技巧”的。所以,比尔·盖茨重视微笑的价值并不是,或者不全是为了社交、处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需要。

哲人说,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微笑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事事皆不顺心的时候依然可以笑口常开的人,才活得更有价值。糟糕的事情总是会不期而至,对此,我们无法提前规避,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现实。但是,即便改变不了环境,人们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在糟糕的客观环境面前,微笑就像是打开自己乐观心境的钥匙。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情绪左右:吵架了,怒火冲天;挨批了,抱怨怎么会如此倒霉;分手了,心碎的满地都是……如果任凭情绪爆发,那么情绪就会失控。相反,如果借助科学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负面情绪,而微笑正是这种科学方法之一。微笑可以消除人们精神上的压力,能够改变我们的认知,进而使人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那些脸上始终充满微笑的人,更容易对工作充满热情,也更容易对生活充满信心。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上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有时候,即便是对陌生人微笑,也会产生一种极强的感染力,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一份好心情,并不断传递下去。

一位太太刚刚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因为思夫心切,每到晚上,她就会痛哭流涕,有时候一直持续到天亮。又是一个夜晚,当她在黑暗中哭啼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打开门后,她看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站在那里。小男孩向这位丧偶的太太眨了一下眼睛,然后笑盈盈地问:“阿姨,刚才停电了,请问您家里有蜡烛吗?”这位太太以为小男孩是过来借蜡烛的,便恶狠狠地说了句“没有”之后,就“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正要转身往里面走时,外面又想起了孱弱的敲门声。她一把拽开门,正准备厉声训斥的时候,只见小男孩举起双手,握着两根蜡烛,依旧笑盈盈地说:“阿姨,看到您家里漆黑一片,就知道您没有蜡烛。妈妈感觉您一个人害怕,就让我给您拿两根蜡烛。”刹那间,这位太太心里涌过一阵暖流,鼻子一酸,将那个孩子拥入怀中。

卡耐基说:“笑是人类的特权。”或许笑正是上帝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它就像一股清泉荡漾在人的脸上,使防备的人卸下敌视和戒心。当然,有时候笑也会让人产生误解。只要微笑的人没有恶意,那么时间会澄清一切。

换位思考让你更理解别人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交往需要互相理解,否则就会矛盾丛生。事实上,很多情绪的爆发也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也是一个人成熟人格的体现。

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不同层面提出过换位思考的意识。当然,换位思考并非只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也有着非常现实的作用。比如换位思考能产生同理心,并找到对方的需求,进而更好理解并帮助别人,也让自己的付出有个好的着力点。可以说,换位思考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也能给对方减少麻烦。既然是一种双赢的行为,何乐而不为呢?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假如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态度。因为这样不仅会使你与对方的沟通更为顺畅,还可以使你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维轨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直击要害。”

在生活中,因为环境和角色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往往不同。当然,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并不意味着别人的观点就是错误的。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就可以理解对方的观点,甚至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往往会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角色原本是指戏剧、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人物,现如今已经引申为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的专用术语。每个人都在社会交往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但在具体交往时往往呈现出的是某个特定的角色。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某个特定的角色出发来看待周边的人和事。结果,这种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引发一幕幕角色冲突的悲剧。比如有的男人是企业或者单位里面的领导,结果回到家里之后依然不改自己的官僚作风,把家里人当作秘书招来唤去。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张口大骂。试想一下,这样的家庭会幸福吗?其实,一个人不管在工作场所是什么身份,他/她回到家里就是丈夫、妻子、儿子、父母。如果不随着环境转变角色,就会发生各种不愉快的事情。相反,如果能够根据相处对象,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就会让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政治舞台上,被人们称为“铁娘子”,但在家里,她就是一个合格的妻子,每天早上起来的头等大事就是为丈夫准备早餐。以至于尼日利亚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甚至号召全国的女性向默克尔学习,为自己的丈夫准备早餐。

角色置换在心理学研究中也被称为“换位思考定律”,指当事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感受、想法。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才能够给对方留下好感,也才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

据说印度民族领袖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他才急匆匆地踏上车门,结果不小心一只脚被车门夹了一下,鞋子掉在了车门外。此时,火车已经启动,下车捡鞋子已经来不及了。甘地没有犹豫,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甘地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

甘地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时时刻刻站在底层人的立场想问题,时刻将穷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或许,这也是他为什么被称为“圣雄”“印度国父”的原因吧。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那么生活中的很多摩擦、猜忌都会迅速消除。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双方的情感更容易沟通,人与人的心才会靠得更近。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那么他也就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素养。这样,他的内心世界也会更平和,更淡定。

顺其自然轻得失,该放下时且放下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类人: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越渴望得到,一旦得到之后,他们反而不懂得珍惜;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有一天丢掉了,他们会觉得痛不欲生,感觉老天都在和自己做对。当然,我们也总是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自己原本没有特别期望的东西,结果得到了,感到特别开心。有关得与失的智慧,古人已经有过太多的总结,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现代人经常因为各种得失陷入烦恼,其实是因为缺乏理性看待得失的智慧。

有座禅院里有一大片草地。一天,小和尚从旁边经过的时候,发现上面一片枯黄,便对师父说:“师父,让我们在草地上撒点草籽吧,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是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急,等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反正什么时候都能撒,随时都行。”

等到中秋的时候,师父终于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并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就在小和尚撒草籽的时候,突然起风了,结果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见状后,师父过来安慰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就行。”

小和尚把草籽撒上后,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非常惊慌,跑过去对师父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

夜里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

师父依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就行。”

没过多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乐呵呵地点点头说:“随喜!”

这位师父不仅是位懂得人生乐趣之人,也是真正的智者。他知道凡事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对于小和尚而言,不管是风吹、雨淋,都已经超出了自己掌控的范畴。如果不顺其自然,只能干着急。当然,师父也不是未卜先知,早就预料到草籽会顺利发芽。事实上,他只是看得开罢了。所以,在遇到非常难的事,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不如顺其自然,反倒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166

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当我们太执着于得与失,就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但经验告诉我们,当得失无法掌控的时候,烦躁的情绪只会让我们失得更多。既然过度在意得失只会加剧情绪的不稳定,并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糟,那就应该理性地看待得失。那么,对于一时的得失,我们该如何思考才能走出情绪的牛角尖呢?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

就像老子强调“无为”并非教导人们不作为一样,我们说凡事顺其自然也不是说对待任何事都要消极接纳。事实上,顺其自然是一种看淡得失、不强求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以让人避免陷入“过度美化”的现象。比如遇到突发的困难,有人会苛责自己,认为不该出现这样的失误;有人会呵斥他人,仿佛所有的过错都在对方。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健康的,前者生闷气,后者发怒气,结果都会让自己沦为情绪的奴隶。

当你绞尽脑汁依然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不如做个深呼吸,并列出需要处理的事项,从最简单的事做起。当然,不要给自己预设结果,因为这很有可能会让你陷入新的烦恼。总之,不论福祸,都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这就是人生的智慧。

得意时坦然,失意时淡然

当我们把一件事做成了,告诉自己,要保持平常心,因为表彰也好,荣誉也罢,这一切都会过去;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遇到了羁绊时,告诉自己,不要气馁,更不用为此而气愤,要知道,这一切也都会过去。

你若乐观,阳光自来

一个家里有两个儿子,其中老大性格积极乐观,而老二的性格则消极自卑。一天,父亲做了一个试验。他让老二独自待在一间装满玩具的房间里,让老大待在一间堆满牛粪的屋子里。

过了一会儿,他去查看,发现性格悲观的老二正坐在玩具堆上愁容满面,就去问他为什么,老二说:“爸爸,您给我拿了这么多玩具,我不知道该从哪一个开始玩。”

爸爸将他哄好后又去看老大,结果发现老大正在非常开心地用一根枝条翻着牛粪。看到爸爸后,他兴奋地问:“爸爸,您快告诉我,您把玩具收藏到哪堆牛粪下面了?”

这个故事很简单,里面的人物形象也不复杂,所以很多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乐观者乐观的好处,悲观者悲观的损失。确实如此,在悲观者眼里,再简单的事情都有实际的困难,但在乐观者眼里,再乏味的事情也有乐趣。一个成功的销售员会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即使再三遭到客户的拒绝,他也会相信成功终会到来;而平庸的销售员也往往有着这样一个共性:遭到一两次挫败后就会懈怠、放弃,并千方百计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我已经尽力了,不成功,我只有认命了。

我们常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这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悲观者总是抱怨,而乐观者总是感恩的原因了。悲观者非但不擅长把握机遇,还经常把一些原本具有的优势搞砸,而乐观者除了擅长把握机遇之外,还具备一种变劣势为优势的神奇魔力。

用乐观的心态看世界,世界便无限美好,到处都充满希望;用悲观的眼光看世界,那么世界将到处都是黑暗。乐观的心态可以把坏事变好事,悲观的心态只会把好事变坏事。乐观是心灵快乐的源泉,也是突破逆境的精神力量。

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葛鲁夫曾是美国《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很多人只知道他是美国巨富,却不知道他也有鲜为人知的苦难经历。因为家境贫寒,葛鲁夫从小便吃尽了缺衣少食和受人藐视的苦头。为此,他发誓定要出人头地。还在上学期间,他便表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天分:从市场上买来各种半导体零件,组装后低价卖给同学,他从中赚取差价。由于他组装的半导体比原装的便宜很多,而质量却不相上下,所以在学校里很走俏。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他照样很优秀。可是谁也想不到,他竟是个极度悲观的人,也许是受贫困的家境影响,凡事他都爱走极端,这在他以后的经商之路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那是安迪·葛鲁夫第三次破产后的一个黄昏,他一个人漫步在家乡的河边。他从去世的父母,想到了自己辛苦创下的事业一次次破产,内心充满了阴云。悲痛不已的他在号啕大哭一番后,望着滔滔的河水发呆,他想如果他就这样跳下去,很快就会得到解脱,世间的一切烦愁都与他无关了。突然,对岸走来一位憨头憨脑的青年,他背着一个鱼篓,哼着歌从桥上走了过来,他就是拉里·穆尔。安迪·葛鲁夫被拉里·穆尔的情绪感染,便问他:“先生,你今天捕了很多鱼吗?”拉里·穆尔回答:“没有啊,我今天一条鱼都没捕到。”安迪·葛鲁夫不解地问:“你既然一无所获,那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拉里·穆尔乐呵呵地说:“我捕鱼不全是为了赚钱,还为了享受捕鱼的过程,你难道没有觉得被晚霞渲染过的河水比平时更加美丽吗?”一句话让安迪·葛鲁夫豁然开朗。于是,这个对生意一窍不通的渔夫拉里·穆尔,在安迪·葛鲁夫的再三央求下,成了他的贴身助理。

很快,英特尔公司奇迹般地再次崛起。在创业的数年间,公司的股东和技术精英不止一次地向总裁安迪·葛鲁夫提出质疑:那个没有半点半导体知识、毫无经商才能的拉里·穆尔,真的值得如此重用吗?

安迪·葛鲁夫说:“是的,他确实什么都不懂,而我既不缺少智慧和经商的才能,也不缺少技术。我缺少的只是面对苦难的豁达心胸和面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而他的这种豁达心胸和乐观态度,总能让我受到感染而不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境遇,也无法决定事情的结局,但是我们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当然,一个乐观的人,他的运气总是不会差的。事实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例子。奥巴马曾经在演讲中,调侃自己是一个兜售希望的“贩子”,事实上,他对自己、国家的希望都建立在自己的乐观之上。在接受采访时,他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是个乐观的人。事实上证明,他的乐观的确带给了他不错的“运气”:在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重重阻力之下,签署了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成为自1940年罗斯福总统以来,第一位在失业率高达7.9%的情况下赢得连任的现任总统。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遭遇了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始终保持乐观。就像盛开的花朵可以招揽蝴蝶一样,我们的乐观终究会引来阳光。

学会遗忘,直面未来

我们都知道,记忆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体现。如果记忆力不佳,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记忆力也不例外。事实充分证明,如果一个人记忆力太好,那么就会有很多烦恼。

有媒体报道过一名被称为“活日历”的美国主妇,据说她能准确说出1980年以来每天经历的大事小情,还被一些媒体称为记忆“超女”。这种“超能力”虽被外界称奇,对于她本人来讲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为此,她还向专家求助希望不再过这种每天脑海中“过电影”的日子。下面就是这位主妇写给一位教授的求助信:

“当我坐在这里向您和您的同事描述我的困境时,只希望你们能够帮助我。我今年34岁,从11岁起,我就有了这种回忆过去的不可思议的能力,但这不仅仅是回忆。我可以想起从1974年到今天的任何一天中,我所做的事和那一天发生的其他重要的事情。我不用看以前的日历,也不需要看我以前的日记。即使我看到电视或是其他地方显示一个日期,发生在那一天的事情就会马上跳入我的脑海,我在哪儿,做什么,都会想起来。一些人发现了我这个‘天赋’后非常诧异,并称我为‘活人日历’。他们总是突然冲我说出一个日期,想要难住我,而我根本不会被难倒。虽然很多人把这称作是天赋,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负担。我每天都要想起我的一生,这简直让我发疯。”

在我们这个匆忙、繁杂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事,很多人,如果脑子只进不出,人就会崩溃。人生是一次体验,生命是我们一路走来的感受,其中有些是美好的、正面的信息,有些是无味的、负面的琐事。我们既要巩固那些美好的记忆,又要淡化那些负面的思绪。大脑就像湖水一样,记住一些东西,意味着有新鲜的水注入;遗忘一些信息,意味着让一部分污浊的水流出。这样一进一出之后,湖水就成了活水。

心理学家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脑细胞每天死亡10万个左右,一旦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脑细胞的死亡数量就会成倍增加。如果把那些负面的信息一直留在大脑中,就相当于让大脑每天遭受这些负面信息的刺激。长此以往,对于大脑和人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忘却过去的痛苦呢?

转移情绪,以乐制忧

当代著名画家陈冰之说:“每当想起不幸的遭遇,我就去作画,从而使我立即沉醉于艺术世界里,转移不快的情绪。”找一些有意义的事去做,比如与朋友去KTV唱歌,去公园散散步,到操场跑跑步等,都能帮你克服不良情绪。总之,当你感觉被一些琐碎的负面情绪缠身的时候,一定不能闲着,因为这只会让那些负面情绪在你脑子里翻滚,并加深你对它们的印象。

改变环境,走进自然

当我们在一个环境待的时间久了,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另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果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往往就易使人触景生情。所以,换一个环境,则有助于我们忘却痛苦。对于改变人们的心情,没有比大自然更理想的场所了。特别是在高山上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或者在海岸边体会一番烟波浩渺的广阔,都会让你的内心深有感触。你会感到世界之伟大,自己的痛苦与不幸实在算不了什么。

超越烦恼,自我放松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能够以愉快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淡泊名利,潇洒人生,生活就会轻松快乐。一个满脑子金钱、名利与地位的人,一辈子都难以真正快乐,他会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

好记忆是一种能力,会忘记是一种智慧。任何一个渴望拥有阳光心态的人,都不应该只有能力而没有智慧。

活在当下才是最智慧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产生厌烦的情绪。若是把所有的问题汇总到一起,则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沉湎于过去的事情,追悔莫及;总想着未来的事情,无端恐惧。那么,如何让这些负面情绪远离自己,重回阳光心态呢?事实上,活在当下才是智者之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位小和尚,每天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若在平时还好,可是在秋冬之际的清晨,气温很低,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而且,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后来有个年长的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辛苦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他希望通过这样,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第二天,当小和尚到院子看时,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和平时没有两样,依旧到处都是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啊!”

在生活中有很多像小和尚一样的人,企图把人生的烦恼都提前解决掉,以便将来过得无忧无虑。实际上,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完成的。过早地为将来担忧于事无补,只能让自己活得很累,让自己觉得非常失败,这样就剥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活在当下其实也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人生观,它告诫我们,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眼前的这一刻。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一个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人,也不可能珍惜今生。如果不能拥抱现在,也无法拥有未来,这样的人只会陷入坏情绪的无限恶性循环。

中国有句老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过度担忧未来,也不预支明天的烦恼,不想着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生活自然轻松、自在。而怀着忧愁度过每一天,设想自己可能遇到的麻烦,只会徒增烦恼。实际上,很多烦恼即便等到临近时再去考虑也不迟。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即规避人们无端在脑子里想象出来的很多并不存在的烦恼。这并非无稽之谈,事实上,很多人想象出来的烦恼,比真正出现的不知多出多少,而且它们事后也没有如预期的出现。

虽然我们都知道无端沉溺于过去或者担忧未来都是不理智的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总是不乏这样的人。更有甚者,有些人甚至将几十年前的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时不时拿出来唠叨两句。总是抱怨,总是对现状不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情绪总是“阴雨连绵”。事实上,这正是因为他们在记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方面的能力太强所致。当然,对于未来总是忧虑的人,他们的想象力总是很丰富。不过,与那些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相比,这些人的想象力更多的会把自己的现状与未来的负面联系在一起。我们常说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指的是这样的人。

当然,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简单,就连一些曾经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伟人也有迷茫、忧虑的时候。

被称为“现代医学教育始祖”的威廉·奥斯勒就曾经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忧虑。他担心怎样通过期末考试,担心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哪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过活。不过,这种状况并没有在他身上停留多久,因为在1871年春天的时候,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对他前途有莫大影响的一句话。这句由汤玛士·卡莱里所写的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42年后,在一个温和的春夜,郁金香开满校园的时候,威廉·奥斯勒爵士在耶鲁大学演讲,在被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特意提到“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这句话。这句话虽然不是汤玛士·卡莱里的原话,但意思都差不多。由此可见,这句话对奥斯勒爵士的影响之深。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对于明天可能发生的事就不闻不问吗?当然不是,而且这也不符合奥斯勒爵士的初衷。正如他在后面的演讲中提到的:“为明日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奥斯勒爵士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反观现在的很多人都会为自己的将来感到忧虑、焦急,甚至会庸人自扰,天天烦恼。殊不知,其实生活给了他们很多启发乃至带来许多成功的机会,而他们在虚度光阴中错过了。奥斯勒爵士从一句话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只有把握好今天,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才是对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学生:“每件事物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河流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所以走进河水的人也在不停变化。生命就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变化过程。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今天,为什么要沉溺于已经无法改变的昨天以及尚不能确定的明天呢?抓住今天,活在当下,唯有这样才是对昨天最好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最佳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