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好习惯好心情,坏习惯坏情绪

好习惯是好情绪的源头活水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诺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虽然学者没有提到情绪,但我们都知道要想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除了必要的激情之外,也少不了平和的心态。那么,平和的心态从哪里来?事实上,没有比稳定的情绪更能够维持一个人心态的平和。习惯并没有直接促进一个人的成功,而是经过了情绪的转化。如果没有情绪这一中介,习惯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都享受着它的利息。”确实如此,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一生的幸福。因此,培养好习惯是控制情绪的第一步。

美国著名演讲家罗宾·西格尔说过:“性格是人的一切习惯的总和。”如果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好习惯,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有良好的性格,也会有好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有很多不良习惯,那么人们就会普遍认为他的性格不好,而且情绪也很糟。透过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惯,我们会发现习惯通常和人的性格、情绪息息相关。

有收藏习惯的人一般都会对生活有着较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之外,他们也很在乎休闲生活的丰富性。一般来说,收藏爱好者会根据个人爱好将某一类物品收集、保管。他们渴望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收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升自己对美的感悟。这类人很少会有无聊的时候,人们也很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忧愁之类的表情。可以说,只要能够满足他们对收藏的爱好,他们就会展现出一种“宅心仁厚”的心态。

喜欢读书、写作往往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让人充满智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所以,有读书习惯的人为人处世都会更成熟,更聪慧。

对于有些人来说,喝茶只是为了解渴,但是对那些会品茶的人而言,喝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喝茶的习惯能够让他们咂摸出许多文化韵味和审美情趣。唐代诗人卢仝曾经在一首名为《走笔谢孟谏议慧寄新茶》的诗中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据说这首诗是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其中流露出的性情可见一斑。

就像读不同的书会对我们的心智产生不同的作用一样,养成不同的习惯也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不要等到情绪爆发的时候才想到自己看书少,而应该提前有意识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一旦好习惯养成了,那么我们的好情绪就像是有了源头的活水。

都是拖延惹的祸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这句话言简意赅,意思就是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立足现在,不可拖延。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拖延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常态。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拖延症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和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帕卡,分别统计了相关数据后,推算出全球可能有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说到拖延的危害,曾经有人这样形容:杀人不闻声,时时受其扰。确实,从精神层面讲,拖延会使人压力增大,倍感煎熬。另外,它还会让拖延者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进而导致愧疚、自责、烦躁、悔恨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导致人们工作效率低下,从而让人们在其他事情上又陷入拖延,直到最后进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李玲是个很喜欢弹钢琴的女孩,这种爱好曾一度让她立志成为像郎朗那样出名的钢琴师。高中时,她想让父母给报一个钢琴班,这样或许还可以在高考的时候作为艺术特长为自己加分。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没有赞同,但也没有反对,只是建议她到大学里依然可以学。

就这样,李玲把这个兴趣一直藏到心里,直到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因为要忙着军训,她便想等军训结束后再学习钢琴也不迟;正式开始上课后,因为课程较多,李玲又把学习钢琴的计划推迟了;等渐渐适应了学校的课程安排后,她也有空闲时间了,却又忍不住诱惑,被同学拉着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有好几次,她都把有关钢琴的书从图书馆借来,但总是感觉没时间看,结果一拖再拖。时间一晃,4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当李玲踏出校门,想起自己曾经那个学钢琴的梦想时,满脑子的懊悔。她甚至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实的,因为她竟然在这四年连一本完整的钢琴书都没看完,更别提认真学习钢琴了。

毕业后,李玲依托家人的关系,在老家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次,她去同事家里聚餐,看到同事5岁的女儿坐在客厅弹钢琴时,顿时被吸引住了。如今,她已经不再相信自己能够练好钢琴了。

或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李玲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其实早就破碎了,近几年伴随自己的只是一种假象。那么,这个假象是如何“成真”的呢?其实,无外乎两个字:拖延。

贝多芬说过:“那些你没有学习到任何有用事物的日子,都是白白浪费掉的日子。没有比光阴更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千万不要把今天应该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

拖延可能只是始于一个小小的惰性思维,但当它成为一种习惯时,就会消磨人的心智,吞噬人的健康。到最后,当你发现你的初衷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时,你的情绪就会低迷,整个人也可能会颓废。所以,任何小看拖延症的思维,都是极其危险的。那么,该如何应对工作、生活中的拖延症呢?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一开始就受挫,很容易打击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保险起见,最好从一些简单的或者自己擅长的事情着手,作为热身,这样更容易善始善终。

从喜欢的工作开始做起

对任何人而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终究是件很轻松的事情。所以,当你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不妨从自己喜欢的工作开始做起,哪怕只做十几分钟也可以。一旦开始,接下来做其他的工作就会格外顺畅。

巧用便利贴

当工作比较繁多的时候,人就很容易手忙脚乱,结果就是这里忙一下,那里忙一下,到最后哪个都忙不完。为了规避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把当天要完成的工作写在便利贴上,并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然后贴在诸如电脑、桌面等显眼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了。

通过感谢鼓励自己

导致人们拖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身体上的习惯性懒惰,心理上的间歇性低迷。如果属于后者,通常需要来自他人的鼓励。如果没有来自外部的鼓励怎么办?事实上,自己对自己说声“你很棒”“谢谢”之类的话语,也可以起到鼓励的效果。这种办法听起来有些儿戏,但当你用心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妙处。

模仿高效率的人

很多拖延症患者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效率过于低下,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动力。所以,要想改变拖延的习惯,一个比较实用的办法就是看看身边那些高效率的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如果你感觉模仿他们的方法很难,没关系,强迫自己先模仿一天。当你有了高效率的体验时,高效率的习惯就会向你招手,而拖延的毛病也就会从你身上消失。

不顺利的时候就休息一会儿

很多性格倔强的人在遇到不顺心、难办的事情时,往往揪着不放,喜欢钻牛角尖。事实上,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假如可以转换一下心情,在一个阶段的工作结束后先休息一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活动身体

当懒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它就会在人的身上扩散,辐射到各个方面。比如你原本只是不想起床,但如果总是放任自己的思想、行为,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也不想上班,不想运动。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有任何懒惰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的时候做些简单的运动,活动一下自己的身体。身体动起来了,精神就会变好,人做起事来也会更加勤快。

好情绪是可以计划出来的

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若要生活,就应该为自己制造一个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不同的人而言,时间的长度和宽度却大不相同。如果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他的生活就不会枯燥、单调。相反,越是那些不会管理时间的人,他们生活中的琐事也就越多,烦恼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糟糕。简言之,情绪和一个人是否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着极大的、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管理自己的情绪,就应该为自己制订一份合理的计划表。

做一份计划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从现在开始,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事情。当然,计划表不是一拍脑袋,立马就可以做出来的,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

首先,在制订计划表之前,我们要检查自己已有的作息习惯。因为这些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必会支配我们的行动,阻碍计划的执行。另外,在检查已有的习惯时,应该秉承这样的原则:好习惯就继续坚持,不好的习惯坚决改正。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自我观察,随时记录当时你正在进行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活动。比如,你在一天中什么时间精力最好,什么时间最容易犯困。一旦知道这些,你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中有一个准则:把艰难的工作放在精力充沛时去做;把容易的工作放在精力欠佳时去做。这样观察一周后,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制作一份科学的时间表。

其次,制订计划,列成清单。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计划就是要把现在和以后应该做的一切事情排成计划表,并按时完成。但是,制订计划并非盲目地给自己定一些不切实际或毫无针对性的目标。这样的计划非但对你的情绪没有任何益处,甚至还会误导你的人生。

制订计划时,可以把目标分成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比如,你以一个星期为小周期,以一个月为大周期,这样循序渐进,就能顺利完成任务,避免因为目标太艰巨而中途放弃。爱因斯坦说过:“时间并非实在之物,只存在于人的主观观念中。”所以,当我们在说时间管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说时间,而是“事件的优先级”。因此,在制订计划、列清单的时候,要按事件的轻重缓急安排时间的先后。有人说:“80%的时间要做回报最高的事情,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因此,保证自己在合理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才能使时间更有意义。

再次,摆正心态,从大局着想。人都是感性动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好恶。很多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事情,未必就符合自己的兴趣或心境。比如“考研党”在图书馆背单词,上班族熬夜加班等。此刻,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摆正心态,从大局着想,告诉自己:“背完这些单词,以后就再也不用学它了。”“虽然加班很辛苦,但老板会更加器重我,并给我升职加薪。”当然,如果兴趣、心境能够与所制订的计划、目标相吻合,那么做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制订计划时,尽量将兴趣与目标靠拢,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立刻执行。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一开始就打退堂鼓。多年养成的习惯在短期内改变确实不易,不过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考验人的意志。做事拖拖拉拉只会让人失去锻炼的机会。所以,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清单上的计划,立刻执行。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杜拉克说过:“不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为自己做一份合理的时间计划表,不仅能帮你管理好情绪,还能帮你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睡眠好,心情才会好

说到不良习惯,似乎没有比熬夜更普遍的了。事实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熬夜几乎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标签。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国家每100个人中就有22个过了24点还不睡觉。而且,31.2%的中国人存在着严重的睡眠问题。如果你曾经彻夜未眠,就应该很了解缺乏睡眠的后果: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记忆力衰退。事实上,当你超过24小时都没有睡觉的时候,你的精神将会受到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和血液中有0.1%的酒精带来的损害相当。根据交通法规,如果你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0.08%,就不能开车了。那么,睡眠不足的危害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事实上,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诸多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问题。以下是睡眠不足可能产生的问题。

胃肠道问题:熬夜的人,剥夺了胃肠道休息的机会,可能引发消化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病症。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熬夜时人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放松,造成血管收缩异常,血压比正常人高,容易诱发高血压。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增多且越来越年轻化,常熬夜或是诱因之一。

提高患癌风险:熬夜会让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使细胞代谢异常,影响人体细胞正常分裂,导致细胞突变,提高患癌风险。

影响视力:熬夜等于是超负荷用眼,对眼睛的伤害不仅仅是变成“熊猫眼”,更重要的是,长期熬夜、超负荷用眼,会导致视力功能性减退。

失眠抑郁:熬夜伤身也伤神,许多年轻人晚上不睡,白天发困,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神经衰弱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皮肤严重伤害:不规律的睡眠及压力会影响内分泌代谢,造成皮肤水分流失,容易导致出现皱纹、皮肤暗淡、长暗疮、黑眼圈加重等,尤其是上完妆后情况会更糟。

不管是上面提到的肠道问题,还是皮肤问题,都肯定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哪怕一点点的正面情绪,更不用说睡眠不足会导致失眠抑郁了。所以,想要获得一个好情绪,充足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什么样的睡眠才是科学的呢?

第一,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

我们都知道,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按照生物钟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反之,人的身体会感到疲劳、精神感到不舒适等。失眠者,多是生物钟发生紊乱造成的。长期失眠使人体力衰退、头昏头痛、皮肤干燥、眼圈发黑,免疫功能也会随之下降,有的还会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第二,睡姿以右侧睡为佳。

中医学认为:正确的睡姿应该是向右侧卧,微曲双腿。这样,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肝脏处于低位,供血较好,有利新陈代谢;胃内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肠推进,可促进消化吸收。同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呼吸匀和,心跳减慢,大脑、心、肺、胃肠、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气供给。当然,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大可不必过分拘泥于自己的睡姿,因为一夜之间,人往往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睡到天明,大多数人都在不断变换睡姿,这样更有利于缓解疲劳。

第三,选择适宜的枕头。

一般认为,枕头的高度最好与人的一侧肩膀的宽度相仿。成人约为10厘米,儿童约为5厘米,过高过低都不好。正常人的颈椎骨具有向前微凸的生理性弯曲,枕头必须适合颈椎的弯曲度,才能使颈部肌肉松弛,肺部呼吸通畅,脑部血液供应正常,保证睡眠具有充分的舒适感。枕头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颈椎前凸变直,肌肉紧张,麻木疼痛,睡不安宁。枕头过高,还可能影响呼吸,造成打鼾。

睡觉时最好用硬枕头,硬枕头与颈部接触发生的按压,相当于按摩或针灸。枕头应随着季节变换而转换,夏天宜用散热较快的枕头。也可以采用药枕,枕头中的药物能渗入头部穴位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第四,最好的床是木板床。

睡木板床可以保持脊椎基本上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脊柱(俗称脊梁骨)是人体的主干,如果长期睡软床,脊柱周围的韧带和椎间各关节的负荷增加,生理弧度加大,久而久之,将会引起腰背肌劳损而发生疼痛,或使原有劳损的症状加重。老年人多有脊椎退行性变化,睡软床更是弊多利少。木板床也不是越硬越好,硬床上最好铺上一定厚度的软垫,有舒适保健之功效。

第五,保证黄金时段的睡眠。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睡眠黄金段在凌晨0~3时,这个时间如没有特殊情况,要让睡眠得到保证。原因在于在这个时间段,人的生理反应,包括体温、呼吸、脉率以及全身代谢都降到最低,肾上腺素及副肾皮质激素也处于最低值。因此,从神经激素的周期来看,凌晨0~3时是最有效率的睡眠时间。中医理论认为睡眠的机制是阴阳交替的结果,子午之时,阴阳交接,人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必须静卧,以候气复。

关于睡眠,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每天睡多久最合适?有人认为是8小时,也有人认为是7小时、6小时。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最佳时间,具体还要因人而异。比如,我们人群中有5%~10%属于短睡眠者,睡眠时间只需要6小时左右,还有2%的男性和1.5%的女性属于长睡眠者,睡眠时间可能在9~10小时或更长,所以很难用8小时或7小时的睡眠时间去界定全部成年人所需的睡眠时间。

90 /uploads/projects/zkl/OEBPS/

不过,关于睡眠人们还常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企图通过补觉来弥补睡眠不足。比如现在年轻人流行的“平时通宵,周末狂睡”。然而,现在很多科学家已经论证,我们失去的睡眠是补不回来的。另外,睡多了之后,人处于浅睡眠状态,睡眠效率低,醒了之后也不解乏。而且,补觉只限于短时间睡眠缺乏,如果持续数十天睡眠不够,就会使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就补不回来了。

人的心情和情绪是息息相关的:情绪好,有利于睡眠;情绪糟,影响睡眠。所以,从现在开始,要重视自己的睡眠,就像重视自己的情绪那样。情绪控制,要从科学睡眠做起。

别让口头禅成为左右情绪的咒语

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一些事情刺激我们的神经,比如严重的雾霾天、虚假的新闻、领导的批评等。面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为了疏解自己心中的愤懑,总是不由自主地说些充满负能量的口头禅,比如“烦死了”“唉”“郁闷”等。一旦有了这个习惯,就会像上瘾一样,往往脱口而出,不能自制。其实,有些口头禅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同一个动作或者说同一句话,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连续的影响,继而促使大脑将其定位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所以,如果诸如“郁闷”“气死我了”之类的负面词汇成为我们的口头禅,那么但凡有一点烦心的事情发生,都会在它的催化作用下变得严重起来。有人甚至说,消极的口头禅就像是咒语一样,如果频繁使用,它们往往会“显灵”。

当你经常把负面口头禅挂在嘴边时,它就会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即你的情绪会受到这些想法和话语的影响,或者因为口头禅而产生消极的条件反射。

虽然也有一些积极正面的口头禅,但调查显示,负面以及中性的口头禅占绝大部分。口头禅反映了一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态,说明现代社会的多元性让人们的生活与思考都处于一种松散、不成熟的状态,却不得不面对骤然增加的社会压力,只好通过口头禅等方式来释放与宣泄。消极的口头禅对于个人来说,也许能达到一种心理宣泄的作用,但毫无疑问,它也会影响身边人的情绪。

张莉有个顾家的丈夫,还有个聪明伶俐的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不过,张莉这几天心情很郁闷,因为原本活泼好动、做什么事都不服输的儿子最近有些萎靡不振。原来,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张莉经常加班,平时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不满情绪挂在脸上。结果,那个原本已经半年没用的口头禅“烦死了”又回到了她身边。这样的口头禅非但对她处理工作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把她的情绪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儿子稍微有点小问题,她就会很生气。一生气,张莉就烦,口头禅也不由自主地出来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儿子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就学会说“烦死了”。

儿子不仅嘴上学着说,还非常懂得“实践”。不想吃饭,就说“烦死了”;想上厕所,也说“烦死了”;找不到玩具,还说“烦死了”。更严重的是,当张莉的儿子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还是时不时说“烦死了”。结果,其他小朋友都不怎么主动找张莉的儿子了。即便勉强把他们凑到一起,也是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留下张莉的儿子孤单单一个人在那里。看到儿子的情绪越来越低落,张莉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特意给自己下了一个“军令状”,保证以后再也不说“烦死了”,还让丈夫监督自己。就这样,两个星期过去了,张莉果然戒掉了那个充满负能量的口头禅,还顺带也帮儿子改正了。没过多久,张莉的儿子就又回到了小朋友们中间。

张莉一开始没有认识到负面口头禅的危害,结果先是自己“中毒”,紧接着又传染给儿子。还好她反应比较快,及时矫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也治愈了儿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发泄郁闷,企图让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这种方式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孤立自己,伤及他人。

94

有些口头禅或许听上去不那么负面,比如“随便”“不知道”等。不过,它们其实反映的也是放弃自我选择、消极拒绝等心态。“随便”隐藏着“错了别怪我,和我没关系”这样推卸责任的潜台词。不管别人问什么,都先回答“不知道”,同样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还有些中性的口头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然后”“嗯”“这样”等。真正好的语言是干净、符合逻辑、准确、客观的,加进琐碎的东西,不但让人听了不舒服,而且是对语言的污染。

其实,每个人都有调节自己心情的能力,有的人善于通过自我分析找到问题的源头,并对症下药,从而让自己得到解脱;有些人只会埋怨和推卸责任,结果让自己的生活陷入阴暗潮湿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所以,从现在开始,尝试换一种积极的口头禅,比如“太棒了”“给力”等。一旦这样的口头禅成为你的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就像是换了一种心态。有人会发现,这样的口头禅有点类似于赞美。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说赞美的话就不能成为口头禅呢?所以,当你想摆脱负面情绪的时候,尽管赞美自己就是了。

找借口也能上瘾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以四个方式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其中,“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建校几百年来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个学员的理念。正是因为这一理念,使得无数个西点军校毕业的学员后来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问题是,军校的理念同样也适合我们这些纪律观念比较散漫的普通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很多人正是因为在生活中为自己找了太多的借口,结果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消极的人。另外,当找借口成为一种习惯时,人的精神就会低迷,情绪也很不稳定。

借口分为合理的借口和不合理的借口,它们都是从现实中衍生出来的。倘若你的膝盖受伤了,并以此为借口不想参加比赛,那么这就是合理的借口;倘若你的膝盖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因为害怕失败才借故不参加比赛,那么这就属于不合理的借口。当然,有时候你知道自己逃避的原因,那么“我要加班,因此无法陪你去看电影”这样巧妙的借口或许是最得体的欺骗,最好不要直白地告诉对方“我不喜欢你以及你提出的看电影的建议”。偶尔可以编造圆滑的借口,但是当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地让人的心理变得越来越消极。

不管出发点是什么,爱找借口的习惯都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麻木,甚至会变得越来越狡诈。比如当我们辩解说因为看到交通灯是绿色的时候才过马路,实际情况有可能是交通灯正在变色,而你却想加快脚步碰碰运气;你明明是看到室内没有人监管才抽烟,却辩解说自己没有看到墙上挂的“禁止吸烟”的标志。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却依然将自己的借口合理化。不排除有些人相当聪明,可以说出一些让人一时半会无法反驳的借口,但也有些貌似合理的借口一眼就可以被看穿。一个人如果把找借口的口才艺术发挥到极致,那么这个人就处在神经过敏症的边缘。从主观上来讲,这种人不会承认自我心理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其实,那只是他们为了达到自我欺骗的目的罢了。这些人总是活在自己假想的世界里。他们可能意识不到,他们将因为自我欺骗而去崇拜一个虚假的自尊形象。一旦错误地建立起这一形象,就会在精神上取代他们真正的自尊和真实的自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用自我的理想主义、自恋和超自我来称呼这种沉湎于幻想的行为;阿德勒则用努力争取优越感来称呼它;侯梅博士用理想化的意象来称呼它,而且认为,这种沉迷于幻想的行为是唯一令当事者不再自卑的元素。有这种妄想症的人会习惯用各种合理化的方式欺骗自己,并企图用虚假的面具愚弄他人。这种妄想就像是人的“心瘾”一样,不仅会误导自己的理智,还会产生离奇的偏见。比如,谨慎在自己身上是谨慎,但在别人身上就是多疑;理智在自己这里是理智,到别人身上就成了固执。

如同很多人总是拿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形象一样,很多人也会对那些他们崇拜的人赋予美德。在假想的过程中,他们无法看清自己,更不用说看清别人了。他们很少尝试,却总是不停地想象。当有一天幻想破灭的时候,要么回心转意,要么就像是走火入魔的疯子一般,继续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寻找借口,说得好听点叫为自己辩护,说得不好听就是自欺欺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有时候,即便我们寻找的借口在当下是合理的,但从长期来看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就像吸毒一样,或许当下很舒服,但最后更大、更持久的痛苦需要自己承担。一旦找借口成为自己身上的一种习惯,就会像是染上了毒瘾一样,当时很痛快,过后将会面临更大、更持久的痛苦。

经常冥想,唤醒内心强大的力量

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他因为创造出了多款不断刷新人们对电子产品认知的电脑、手机,广为世人赞誉。即便是今天,在他已经去世了6年之后,其影响力依然很大。当然,很多人对于乔布斯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他领导开发的产品上,而不是他这个人本身。这时,有一个问题就会很自然地呈现出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头脑能够引领如此多划时代的创新?此时,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乔布斯曾经运用禅宗专注力冥想来减轻压力,提高思维清晰度和创造力的事迹。

FT网曾经报道,乔布斯生前曾详细阐明锻炼“自律”的方法。传记作家Walter Isaacson引用了乔布斯的一段话:“如果坐下思考,你会发觉自己的思维纷繁复杂。如果试图平息思绪,只会适得其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会渐渐平静,你也就能够听到更加细微的声音。这时你的灵感开始绽放,你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待事物并活在当下。你的思维会变得缓慢,当下这刻会无限拓展,你会比之前意识到更多东西。”

乔布斯的话的确可以从一种特定的冥想方式中找到根据,这种冥想通常叫作“专注力冥想”,曾在佛教禅宗和中国道教中出现。乔布斯去世之前和Isaacson谈话时说自己已练习这种冥想多年。不管怎样,乔布斯在思维领域和电脑领域的成就远远超越当时的时代发展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冥想对于他本人的价值。

众所周知,乔布斯年轻的时候,脾气相当暴躁,而且在早期的苹果公司甚至有点独断专行。正因为如此,他最后被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给解雇了。在短暂低迷了一段时间后,乔布斯迅速恢复了以往的“神勇”,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便是他继创办苹果之后的又一杰作。当乔布斯再次回归苹果之后,我们看到的乔布斯不但创造力依然一流,而且更加成熟稳重。事实上,让他做出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阅历,更是他对专注力冥想的不懈坚持。如今,我们不管是看乔布斯的传记,还是在百度搜索乔布斯这个人,都会看到乔布斯盘腿打坐的照片。

根据《科学美国人》的权威报道,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证实,对身心皆有益处的冥想技巧已存在数千年之久。不过,它在全世界开始流行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所谓冥想,就是放空自己,给大脑放个假,让心思空无一物。心理学上认为,冥想属于一种心灵自律行为,是实现“入定”的重要途径。冥想时,一切知性、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都被迫中止,从而让自主神经呈现异常活跃的状态。这个时候,因为大脑叫停了意识对外的一切活动,所以人就相应达到了一种“忘我”,甚至“无我”的状态。

说到冥想,很多人都会把它和宗教联系到一起,进而怀疑它的科学性。其实,这样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一次为期三天的实验,该实验证明了短暂的冥想练习的确可以在缓解压力方面产生奇效。他们招募了66名18~30岁的志愿者,并将他们随机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小组。第一个小组被称为冥想组,其成员均经历了每天25分钟,共计3天的冥想试验;第二组被称为认知组,其成员均完成了为期3天的认知训练,通过对诗歌进行批判性分析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两组成员被要求接受相应的压力数学和压力语言测试,并为皮质醇(也被称为“压力荷尔蒙”)测量提供了唾液样本。结果显示,冥想组成员的压力值明显低于认知组,而且前者皮质醇的反应性比后者更小。

据此,心理学家认为冥想使呼吸放慢,心脏也随之减慢跳动节奏,而心跳频率的降低会改变脑部供血,从而实现对情绪的影响。在长期训练下,冥想会变得更加自动、简单,从而大大降低了皮质醇的反应性,并减小心理压力。

如今,冥想已经在追求心理健康的人群中变成一种时尚的行为。而且,它不仅仅流行于普通大众,也在一些知名企业的文化里生根发芽。比如 Google、Ford这些多元文化的公司,已经开始教员工如何冥想,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该如何冥想呢?下面便是关于冥想的一些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哪里冥想

冥想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关键是让你感觉舒服。比如,你选择在自己房间的一个特殊角落,并布置上一些容易使你进入沉思状态的物品。当然,你还可以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帮助:待在海边,倾听海浪撞击岩石的声音;穿过茂密的森林小径,仰望如教堂穹顶一般广阔的树荫;站在小溪边,倾听瀑布、泉水和岩石之间的嬉戏;又或者凝望月亮升起,鸟儿从头顶飞过。

采用什么姿势

最为理想的姿势是盘腿而坐,此时,你双手自然垂膝,头、颈、背挺直呈一条直线。当然,你也可以站着、躺着,关键是让自己感觉舒服。

每次冥想持续多久

很多专家推荐冥想20分钟,一天两次。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通过冥想,你有没有把自己带入一种自我存在的状态,有没有放下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交流。当然,刚开始时,你可以尝试四五分钟冥想一下,然后稍作休息后再继续。为了提高冥想的效果,最好将这一习惯安排在每日的固定时间。正如作家David Steindl-Rast所推荐的:比平常早起15分钟,给每天创造一个“沉思时刻”。如果没有这些宝贵的时刻,如他所说,“你的一整天将陷入一种盲目的追赶”,一旦拥有它们,你的一整天便会赋予意义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