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摒弃完美主义,不做心理上的“极端分子”

甘于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

在小学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有些学生会说想成为科学家,有些学生会说想成为政治家,还有些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世界冠军。小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本身就有着童言无忌的意味,至于将来能否实现,并不会对他们当下的生活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相反,很多成年人在踏入社会后也为自己制定非常宏大的人生目标,这些目标或许是童年梦想的延续,也有可能是刚刚诞生的新想法。一旦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受挫,很多人就会情绪暴躁。或许在他们眼里,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根本不存在第三个选项。事实上,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完美主义的一种比较幼稚的表现。

当然,任何对于成功的追逐都是无可非议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心态去追逐。有些人认为,要成功,就应该做轰轰烈烈的事情。从短期来看,他们的行为很鼓舞人心,但是如果没有超凡的毅力,这种人很容易就会陷入低迷。另外,有时候成功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就像每一朵花的盛开都要经过长期的孕育,每一个甜美的果实都要经过耕耘与培育一样,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付出辛勤的劳动。简言之,成功也需要甘于平凡的心境。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总指挥邓中翰在获得“2005年度十大经济人物”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从平凡到逐渐取得一些成绩,在很长的时间内都默默努力地工作,获得这些成绩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产业里面有影响力和推动力的一股力量,那时候才可以说我们多年的平凡工作积累的成绩实现了。”这虽然只是邓中翰个人的观点,但是也是很多成功人士整个奋斗人生的真实写照。

现在很多初涉职场的年轻人在工作中总是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当然也不会享受到“建功立业”的成就感。这种人一见到别人做出了成绩,就会因羡慕而嫉妒,进而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似乎自己没有成就,不是主观不努力,而是岗位不合适。但是,一旦领导将他们放到某个重要的岗位上,他们又会沾沾自喜,乐而忘忧,以至于整天在“一杯茶水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中消磨时光。至于人生的理想,奋斗的激情,进取的潜能,创造的才智,统统都在这种舒适安逸中消失殆尽,到头来,只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可见,不珍惜工作岗位,实际上就是轻视平凡。苟且偷安敷衍人生,最终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

吴斌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技术能力超强,不过有一个毛病——喜欢抱怨。“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像这种抱怨的言论,吴斌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也正因为抱有这样的心理,吴斌每时每刻都窥视着经理的眼神与行动,只要一有机会,经理不在身边,他就偷奸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与吴斌一同进厂的三个工友,各自凭着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精湛手艺,或加薪晋职,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或是独当一面,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事业,唯有吴斌仍然在抱怨声中做着他讨厌的修理工。

抱怨表面上是对现状的不满,貌似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但如果自身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那么这种抱怨就是在自欺欺人。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完美是一种假象,平凡是一种错觉,完美的假象只会让人气馁,而平凡的错觉却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在充实中度过。

阿尔伯特·哈伯德说过:“一个人即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拥有敬业的精神,也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无人能比,如果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也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这也就是说,卓越是上帝对敬业者的馈赠,而轻视工作必将收获平庸。

成功是在平凡中累积和沉淀的。不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平凡,吃亏的终将是自己。如果你一心想着一飞冲天,却不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最终只能做个“空想主义者”。

优势未必是优势,劣势未必是劣势

1975年1月末,一个叫薇拉·布兰达的17岁德国女孩走上了科隆歌剧院的舞台。这是薇拉人生中最激动的一天,因为作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会发起者,她成功说服科隆歌剧院为美国音乐家凯斯·吉瑞特举办一场有1400名观众参加的深夜爵士音乐会。在演出开始前夕,薇拉让凯斯检查钢琴。经检查,凯斯发现钢琴的高音区刺耳,黑键黏住了,白键音也不准,而且钢琴体积太小了,发出的声音不足以让整个歌剧院的听众听见。凯斯要求必须换一台钢琴,不然无法演奏。薇拉想尽了办法都没能找到钢琴,只能请求凯斯不要放弃这场音乐会。凯斯看着这位德国女孩,最后决定为了她参加演出。由于钢琴高低音区有问题,他只能利用中音区弹奏;因为钢琴声音太小,他只能重重地敲击琴键。最后的演出效果非常棒,这场音乐会的唱片是史上销量最好的爵士独奏专辑。

原本的劣势,到最后反而成了成功的关键。这种貌似不符合逻辑的现象背后,其实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朴素道理:优势未必就是优势,劣势也未必就是劣势。很多人自以为占尽天时、地利,便扬扬得意,结果到最后发现自己失败在人和;有些人出身寒门,但从来没有失去斗志,到最后他的经历反而成了励志的楷模。要知道,富二代本身的优势就已经决定了他们很难成为大多数人的楷模。

说到优势,我们肯定会认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相对于残疾人更适合演讲,更适合弹钢琴。但是,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胡哲用自己的故事证明,哪怕没有四肢,自己照样可以在演讲方面取得成功;首季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用实力证明,脚趾不比手指差。说到身体残缺,我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陈列在罗浮宫的镇馆之宝“断臂的维纳斯”。按常理来说,一个没有双臂的雕塑肯定会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但是,人们喜欢维纳斯,而且喜欢的正是无臂的维纳斯。有人说,如果维纳斯的双臂存在,其美感一定会大打折扣,也有人将其称为“残缺美”。已经有很多的人、物、事向我们证明,优势和劣势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比赛中,有4位选手,其中2位才华出众,另外两位相对平庸。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人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茶杯,而才华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桌上的茶杯。实验结果表明,那位才华出众且犯了一个小错误(打翻茶杯)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的;才能出众而没有失误的人吸引力第二;相对平庸且有失误的那位选手被认为是最缺乏吸引力的。

实验结果似乎有违常理:既然是同样的失误,为什么在有才华的人身上就是优势,在相对平庸的人身上却成了劣势?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与那些有才华且品行好的人交往,但如果他们表现得过于完美,没有一点瑕疵,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以说,当有才华的人犯一点小错误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他们更真实。不过,这样的真实性对于平庸的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为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犯错本身就是平庸的表现,这或许才是他们最真实的表现。所以说,同样一个失误,可以凸显有才华的人身上的真实性,从而让大家更喜欢他;同时也凸显平庸者身上的平庸,从而让大家更讨厌他。

109

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试图从猪湾侵入古巴,结果计划惨遭失败。消息传来,举国哗然。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猪湾事件”并没有对肯尼迪的声望造成破坏,反而在国际上提高了他的声望。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为此写道:“肯尼迪年轻、英俊、潇洒、诙谐,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是个求知欲很强的读者,也是一流的政治家……一些难免的失误反而让他在民众中显得更可爱,更人性化。”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近乎完美无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却不招人待见;相反,那些虽然优秀,但是却偶尔搞个恶作剧的人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犯错效应”,或者“白璧微瑕效应”。要知道,小小的失误会使有才能的人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有人说:“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可爱。”

如今看来,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有点优势就沾沾自喜,或者因为一点劣势就自甘堕落,都是幼稚、缺乏远见的行为。有优势,我们自然要善加利用;没有优势,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这不仅是处世的智慧,还是控制情绪的基础。

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不如无标准

在生活中总是会有这样一群人:无休止地制定不可企及的高标准,无休止的奋斗。有人说他们是工作狂,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类人活着很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有些甚至脱离了现实,但他们依然要求自己或他人高质量地完成。毫无疑问,这类人就属于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喜欢制定不切实际的标准,并固执地坚守,貌似这些高标准就是他们人生意义的全部体现。这类人的人生格言似乎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然,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而且也是人们在困难、挫折面前的一个可选项。不过,涉及具体事情也要具体看待,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乱上”,那么结果多是“面碰壁,心如灰”。完美主义者恰好就属于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人,在他们眼里,只有完美和不美,没有具体情况这一说。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时候,之所以没有成功只是条件不具备,时机未到。而且,人的能力水平差异很大,对于有些人很简单的事情,放到另外有些人那里或许很难。所以,即便你按照别人的方式去做,结果也未必就会如意。此时,如果调整一下思路,或者降低点标准,也许就会有更好的发展。然而,很多完美主义者却始终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王莉智力水平一般,但是因为在高中时学习非常用功,所以一直是老师、同学眼中的“三好学生”。

高考时,王莉考上了某大学的物理系。物理系本来就是学校里录取分数比较高的几个院系之一,所以能够进去的人都是佼佼者,很多同学的智力和思维能力都在王莉之上。不过,王莉的经历也给她一种幻觉: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她在大学里经常用来自勉的一句话。

进入大学后,王莉立马给自己制定了一份严格的学习计划表,甚至连学期考试的名次也有了严格的规定。对于这份计划,王莉是抱着必胜的决心的。

事实上,第一学期的确如王莉所料,她的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顺利拿到了奖学金。但是,随着第二学期开始学习高等数学,她渐渐跟不上了。别人听了一遍就可以理解的东西,她听了多次还是无法理解。渐渐地,她学习起来越来越吃力,而且第二学期的各科成绩排名都大幅度下滑,高等数学甚至垫底。

不过,王莉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所以,新的学期开始后,她经常熬夜钻研,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结果,两个月下来,她因为脑力透支严重,开始失眠。

又过了没多久,她渐渐有了抑郁的感觉,每天情绪低落,也不再想学习,脑子里充斥着自责和失败的想法。

我们并不否认勤奋在求知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爱迪生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样的名言。但是,勤奋并不是万能钥匙,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王莉在极端自尊心理的操控下,产生了只要勤奋就可以考高分、拿奖学金这样的补偿心态。结局就是,一旦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如同支撑她人生成功的“公理”失效了。其实,并不是公理失效,而是王莉不够灵活,她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汗水都有收获,也不是所有的勤奋都能成功。重要的是,在面对既定的失败的事实时,我们如何积极地调整心态,而不是郁闷地怀疑公理。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那些因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而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但他们也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为例,他在工作中几乎把完美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而且他也确实让苹果产品风靡全球。但是,他只活到56岁就因为癌症去世。乔布斯不仅仅在工作中表现出完美主义的气质,在生活中也同样苛刻。他吃素,而且对于饮食的要求极为严格。即便是患癌之后,他宁可相信自己的直觉,也不“盲从”于所谓的科学。我们自然无法把乔布斯患癌去世的结局归于他的完美主义,但这里面的因果关系绝对是存在的。

自从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人们已经在方方面面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各种各样的难题被一一征服。现代的人类似乎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越是有这样的心理,人的征服感和掌控感也就会越强,人们也越希望为自己制定更高的标准。事实上,任何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自负的行为,都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破坏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制定高标准的意向是好的,但也要顺应自然,顺应时势,顺应自己的能力。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人,都难免会陷入情绪的泥潭,无法自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不管是做事,还是交友,我们都不能太过于较真,总是盯着事情的弊端或者他人的缺点不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应该少一点苛刻,多一点宽容。对于他人的弱点要懂得包容和谅解,并尽量欣赏他人。否则,就没有人愿意接近你,到最后你可能会沦落到孤芳自赏的境地。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经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阐述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这一道理。我们不妨一起阅读一下。

你的来信我收到了,你在信中说希望将来的爱人更优秀、更出色,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过,一个优秀的人身上往往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那些都是一个人的学历、阅历所决定的。那种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

你如果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周围那些大龄未婚的女子多是优秀的人。她们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真正想独身的,大多数只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也不肯随便嫁人罢了。她们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苦苦寻觅白马王子,可是多年来依旧一无所获。

其实,不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好男人,而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被重新组合起来且没有任何缺点的男人。她们的悲剧不在于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完美,问题是,你追求的完美应该是世界上存在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权力替你选择。你在信中说有三个小伙子在追你,可能有一个将来会成为你的丈夫,也可能你未来的丈夫是他们三人之外的更优秀的小伙子。但你要记住,不要把幻想中的或者小说中的人当成现实的人,不要企图找一个没有缺点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没有任何缺点,那么他肯定也没有任何优点。你也不要脚踏几条船,同时和几个人谈恋爱。那样,最后苦恼的人还是你自己。

萧伯纳这封简短的信至少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寻找完美的爱人,那么只会虚度年华,孤苦一生。爱情如此,友情亦如此。

英国有句谚语:“世界上没有不生杂草的庄园。”这句话可谓异常形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对待朋友的时候,我们不能过分要求对方,也不能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而是应该学会从整体着手,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当然,有些人可能真的没有特别显眼的长处,而且言谈举止很粗俗,我们应该给予理解,而不是鄙视和批评。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之后,或许会对他人的缺点看得更开,也会让自己的素养变得更高,使境界提升一个档次。

别在次要的小事上太认真

有位受人尊敬的禅师非常喜欢兰花,平时除了讲经之外,主要乐趣就是培育自己的兰花。一次,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特意交代自己的弟子要照顾好自己的兰花。弟子们遵照禅师的交代,小心翼翼地看护他的兰花。然而,在一次浇水的时候,兰花还是被一位弟子不小心给碰到了。结果,兰花盆摔碎了,兰花也散落了一地。弟子们都非常害怕被师父责罚,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他道歉。

禅师回来后,听说了这件事,非但没有责怪他们,还说:“我种兰花,主要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的。”

禅师的回答无疑是充满智慧的,他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兰花固然美好,但它只是用来美化寺里环境的。为什么要为了一件美化环境的物品而破坏自己的心境呢?诚然,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小事,一般人很难做到心如止水,更不可能没有一点情绪。而且很多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很容易失去理智,总是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限夸大。结果就是,理智丧失,情绪失控。所以,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应该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正面的信息来疏导自己的心情。特别是遇到小事而心烦时,更应该如此。

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不妨自问一下:“这点小事究竟算得了什么呢?我为什么要在这件小事上和自己较真呢?”

最近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站在80楼往下看,放眼望去都是美景。 你从2楼往下看,满地垃圾。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在小事上认真的时候,无异于站在2楼看风景,看到的自然都是垃圾。相反,那些有远见的人,他们很少在烦琐的小事上浪费时间,因为他们渴望看到美景,而不是垃圾。

不在小事上耗费自己的精力其实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很多人也都知道在小事上较真对自己没有好处,但是依然做不到。遇到突发状况,他们就会把各种正确的道理、观念抛诸脑后,由着性子发泄情绪。当然,一旦坏情绪发泄出来,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最后势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小事上认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很幼稚,也很缺乏远见的行为,特别是那些遭遇过某种人生变故的人,对这一观点有着更为深切的感悟。下面是一名美国青年罗勃·摩尔讲述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岛附近84米深的海下潜水艇里,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当时我们从雷达上发现一支日军舰队朝我们开来,我们发射了几枚鱼雷,但没有击中任何一艘舰只。这个时候,日军发现了我们,一艘布雷舰直朝我们开来。3分钟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我们直压到海底84米深的地方。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其中,有十几枚炸弹就在离我们50米左右的地方爆炸!真危险呀!倘若再近一点,潜艇就会炸出一个洞来。

我们奉命静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镇定。我吓得不知如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死定了……潜水艇内的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可是我却怕得全身发冷,一阵阵冒虚汗。15个小时后,攻击停止了,显然是那艘布雷舰在用光了所有的炸弹后开走了。

这15个小时,我感觉好像有1500万年。我过去的生活一一浮现在眼前,那些曾经让我烦忧过的无聊小事更是记得特别清晰——没钱买房子,没钱买汽车,没钱给妻子买好衣服,还有为了点芝麻小事和妻子吵架,还为额头上一个小疤发过愁……

可是,这些令人发愁的事,在深水炸弹威胁生命时,显得那么荒谬、渺小。我对自己发誓,如果我还有机会再看到太阳和星星,我永远不会再为这些小事忧愁了!

确实如此,平时再大的事,与生死相比,都变成了小事。难怪有位创业者,在经历了惨痛的失败后,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因为他坚信这样一句话:“不用怕,不要愁,十年后,所有的事,都只是下酒菜。”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不要在次要的小事上耗费精力,而不是在所有的小事上。有些事情虽然小,但对于我们的意义重大。比如情人节送女朋友礼物,父母的生日和他们一起吃顿饭。在爱面前,再小的事也有意义;在生死面前,再大的事也无价值。大事、小事是相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过,很少有人分不清楚大事、小事,主要的、次要的,除非他们的情绪已经失控。所以,在情绪失控之前,要用理性提醒自己,不要在次要的小事上浪费自己的认真。

做好自己的事,别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有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他的孙子一起赶着他们的毛驴,打算到市场上卖掉。结果没走多远,在井边遇见了一群人,他们正谈笑风生,其中一个人说:“瞧,这爷孙俩多傻,放着毛驴不骑,却要走路。”老人听到此话,觉得有道理,便让孙子骑在了驴上,自己走路。

走了一会儿后,他们又遇到了一群人,其中一位年龄偏大的人说:“看到了没有,现在这社会根本谈不上什么尊敬老人。你们看看那个孩子骑在驴上,而他年迈的爷爷却在下面行走。这像话吗?”听到这样的职责之后,孙子主动下来,并把毛驴让给了爷爷。老人也没有推辞,直接就骑了上去。

结果还没走多远,他们又遇到一群妇女,其中一位妇女大喊道:“你这个老头也真是的,自己骑着毛驴挺舒坦的,也不知道心疼一下自己的孙子。”老人听后,满脸通红,就让孙子坐在他后面,两个人合骑着一头毛驴。

又走了一段之后,他们来到一座教堂前,一位牧师拦住了他们:“请等一下,那么弱小的驴子怎么能承受得住两个人的重量呢?你们要去哪里呢?”“我们要到集市上把这头驴卖掉!”“哦!这更有问题。我看你们还没走进市场,驴子就先累死了,恐怕还卖不出去呢!”“那么,该怎么办呢?”“扛着驴子去吧!”“好!就按照你说的办。”

就这样,爷孙俩从驴背上下来,把驴子的腿捆在一起,用一根木棍将驴子抬起来往集市走去。

或许会有人嘲笑爷孙俩没有自己的主见,但现实生活中,这种被他人意见左右,影响自己心情和行为的人和事还真不少。比如工作的时候,有人对我们给予了鼓励和肯定,我们就会非常高兴,并竭尽全力把剩下的事情做得更好;如果有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或挖苦,我们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做事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总是把精力浪费在关注别人的评价上。这样一来,工作就会遇到阻力,情绪也会越来越糟。轻者,难受一两天,重者甚至会引发抑郁。这并非无稽之谈,事实上,那个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憨豆先生”就是最好的说明。据说,他因为过度关注粉丝对他一部电影作品的评价,一度变得抑郁,最后不得不到国外修养。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赐教,并在画中作上标记。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的。画家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是,以前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最后,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124

做事固然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是并不能将他人的批评作为自己行动的指挥棒,更不能作为自己情绪的晴雨表。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一心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就注定会遭遇失败。“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我们付出什么样的努力,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即便是莎士比亚这种天才式的作家,也依然不受很多大家的待见。比如,托尔斯泰就曾经在文集中说自己读了50年的莎士比亚,依然觉得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要说名著了,甚至连3流的剧作家都不如。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无论你怎样做,都不可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所以,做事要有主见,如果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企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想要让所有的人都赞美你、肯定你,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寄托在他人的赞美或批评上,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就好,至于其他人如何批评、如何期许,不必太在意。别人说的,让人去说,别人做的,让人去做。嘴巴长在人家的脸上,我们也控制不了,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心你的自尊“有毒”

所谓自尊,就是一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按照《自我》的作者乔纳森·布朗的观点,自尊是一种人们感受自我的特定方式。通常情况下,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所以,对每一个人而言,自尊既不能完全没有,也不能过分膨胀。适度的自尊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认识自我,而且不易被周围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所左右,而过度的自尊则像毒药一样,会毁掉我们的认知与情感。

在所有“有毒”的自尊里面,最为普遍,而且后果也最为严重的便是过分追求成功。在这些人的眼里,成败是评价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唯一标准。所以,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会表现出拼命三郎的精神,务必让自己超过所有人,务必确保自己不能失败。他们身上的安全感完全建立在与他人竞争时的领先地位,而不是自己已有的成果。由于这些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只能通过他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对名利的极端追求。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所有追求名利的人都是建立在极端自尊的基础之上,而且也不能认为凡是和名利沾边的心理都是不健康的。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一宏观的环境中,就已经决定了名利在调动、激发人们积极性的重大作用。那么,如何区分我们在追求名利的时候是建立在良性自尊还是极端自尊之上呢?

首先,建立在良性自尊之上的名利追求者具有安全感和本真自尊的心理基础,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真实感觉和价值感做出决定。其实,建立在良性自尊之上的名利追求者会以一种温和的心态来对待名利。在他们眼里,名利只是自我实现的附带效果,而不是人生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再者,对于建立在良性自尊之上的名利追求者而言,亲情、友情,以及创造和审美等其他需求也有着和名利同等的重要性。

极端自尊之所以“有毒”,是因为有这种情感的人往往出于一种补偿的动机和心态,或者只是出于维护面子而追求功名,所以他们的追求往往具有刻板性和强迫性。那么,极端自尊者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他们追求的目标单一,就是成功。为了获得成功,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哪怕这会让他们失去其他爱好。基于此,他们的精神世界会越来越贫乏。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名利这件事情上。他们一味地讨好领导,钻研业务,从而对生活中诸如亲情、友情、爱情之类的事情一概提不起兴趣。

其次,他们对于成功的追求并非发自本能,而是基于一种强迫心理。他们的目标可能很宏伟,而且永无止境。事实上,之所以会如此,完全在于他们心里缺乏安全感。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他们习惯性地不断给自己设立目标,并疯狂地实现目标。有时候,一些正常的需求到他们那里,就变成了贪婪地享受。这种由缺乏安全感激发的需求势必会让他们走向极端,主观表现就是强迫自己做各种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最后,在追求名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敌意情绪。极端自尊者追求名利的动机是补偿安全感,所以无法兼顾他人的感受。脱离了归属感的追求,就变成了与他人对立或者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追求。名利原本是快乐做事的副产品,但在他们那里却变成了超越所有人的游戏。

当一个人把成功作为自尊的唯一基础时,自然会产生一种相反的力量:害怕失败。而且,一个人对成功越渴望,对失败也就越恐惧。如此一来,他往往会把失败看得非常严重。由此可见,极端自尊很容易让一个人把失败、挫折的负面价值放大。这类人由于成功和失败引起的心理波动非常大,所以他们每天都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思考如何成功,如何防止失败。他们对于失败的自我反应过于强烈。如果成功了,他们会异常狂喜;如果失败了,他们的情绪会一落千丈。

成功只是对过去一段工作的褒奖,失败也只能说明量的积累还没有达到质变的时候,任何企图通过极端自尊左右自己情绪的行为都是一种短见。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除了始终要保持适度的,有助于认识自我的自尊之外,还要提防那些“有毒”的、极端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