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原著 [美] 廉·丹佛

廉·丹佛(1860—1941),伟大的演讲家、作家和成功学导师,他的作品被无数人誉为“心灵的圣经”。

《向你挑战》是廉·丹佛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与人们命运息息相关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所处于不同环境、不同阶层的人都倾注了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他其实是想证实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天分,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挑战:做自己的主人,恢复灵魂、重塑意志;做世界的主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财富并坚守情操。

这是一部曾经激励和改变过无数人命运的著作,它指导着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走上了成功之路。

在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挑战自我的神奇力量。它将让你的人生进入前所未有的成功状态,让你变得更加自信,变得对一切更富有激情,让你在困境中获得可以战胜一切的勇气。

第一章 挑战你的冒险精神

敢于去冒险

对于一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且缺乏热情而安于现状的人来说,冒险是成功的开始,是惟一可以解救他的东西;对于一个小有成就的人来说,冒险会使他的投资获益匪浅。诚然我们不能认为冒险就会成功,但敢肯定的是那些连骑马都学不会或不敢报考学位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一旦你明白冒险意味着充实地生活,并且将带给你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愿意开始这次旅行。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得过且过、自我感觉良好,在他们看来,随波逐流地过一辈子是愉快的事,自我约束是世俗的观点,自我放纵即是自我表现。阻力最小的路线造就了扭曲的人生。

确实,许多人都愿意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当问他们何不过一种更富有更开阔的生活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这种“修养”引以为傲。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常人所说的“修养”仅仅是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真正的修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斗争。

胆小的人不会去想怎样充实并提高自己,也没有机会品尝到胜利所带来的震撼与幸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座无人的荒岛上,一位上尉在偷袭对手后撤回时受伤了。敌方狙击手和机枪手组成一个交叉火力网,向任何敢于前来营救那受伤不轻的上尉的人挑战。部队司令挑选两名志愿者来担任这项营救伤员的危险使命。司令之所以选中这两个人是由于其光荣的履历及其在部队长期服役中表现出来的“魔鬼般的斗志”。夜里他们潜行至荒岛上,匍匐前进,在枪林弹雨中救回了他们的上尉。这两个人都能够勇于面对险境,并出色完成任务,最终获得了特殊的荣誉,这些都来源于他们敢于冒险的精神。呆在战壕中不会有特别危险,但永远不会得到荣誉。

日常生活中,要想生活过得有质量,需要有冒险精神。原地不动,裹足不前,时常会使遭遇困难的人显得精神紧张,感到束手无策,而且也会带来很多身体上的症状。

针对上述情况,廉·丹佛建议:“彻底研究实际情况,在心里想象你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案,与每一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选择一种最可行的方案,然后放手去做。如果我们一直要等到完全确定之后才开始行动,一定成不了大事。每种行动都可能会中途受阻,每个决定也都可能夭折,但是我们千万不可因此而放弃了所要追寻的目标。必须有每天冒险犯错误、面对失败甚至屈辱的勇气。走错一步永远胜于‘原地不动’。你向前走就可以矫正你的方向;若你抛了锚、站着不动,你的导引系统是不会牵着你向前走的。”

如果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行动,我们就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那些拒绝创造生活、拒绝勇敢行动的人,只有在酒杯里寻求勇气,要想成功永远是不可能的。

要有艰苦地得到你所需要之物的意愿,不要将自己廉价出售。美国陆军精神病学顾问阿伯斯说:“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勇敢。事实上,许多人都有隐藏的英雄本色,但他们却缺少自信,而虚度过一生。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有深藏的资源,就一定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解决重大的危机。”你已经拥有这些资本,但是必须勇敢地付诸行动,使它们有机会发挥功能,你才能体会出你确实拥有它们。

积极培养你敢于冒险的习惯。对任何事情都要怀着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不要等到危机来临时才想成为大英雄。

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个小男孩将一只鹰蛋带回他父亲的养鸡场,他把鹰蛋和鸡蛋混在一起让母鸡孵化。于是一群小鸡里出现了一只小鹰。小鹰与小鸡一样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它根本不知道自己与小鸡有什么不同。小鹰慢慢地长大了。一天,它看见一只老鹰在养鸡场上空自由展翅翱翔,十分羡慕,感觉自己的两翼涌动着一股奇妙的力量,心想: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个狭小的地方该多好呀!可是我从来没有张开过翅膀,没有飞行的经验,如果从半空中坠下岂不粉身碎骨吗?

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内心斗争,小鹰终于决定甘冒粉身碎骨的风险,也要展翅高飞一下。小鹰成功了,它飞上了高高的蓝天,这时它才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广阔,这么美妙。

小鹰的飞翔,几乎展示了每一位冒险家成功的历程。在现代社会里,有些人本来很有能力,完全能像鹰一样翱翔蓝天,但他们却缩手缩脚、患得患失,缺乏冒险的勇气和精神。这样的人最后只会像小鸡一样,一辈子呆在平庸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那些希望一生宁静、平安的人不敢冒险,也不会冒险,当然也就难以成功。

不冒点风险,哪来出人头地的机会呢?很多时候,成功的机会是同风险叠合在一起的。要想抓住成功的机会,就得冒一点风险,否则,就会丧失许多可能是人生重大转折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一生平淡无奇,毫无建树。当然,敢于冒险的人并不一定个个成功,但成功者当中,很多是因为他们敢于冒险。

有一次,摩根旅行来到新奥尔良,在人声嘈杂的码头,突然有一个陌生人从后面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问:“先生,想买咖啡吗?”

陌生人自我介绍说,他是一艘咖啡货船的船长,前不久从巴西运回了一船咖啡,准备交给美国的买主。谁知美国的买主却破了产,不得已,只好自己推销。他看出摩根穿戴考究,一副有钱人的派头,于是决定和他谈这笔生意。为了早日脱手,这位船长说,他愿意以半价出售这批咖啡。

摩根看了货。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买下这批咖啡。当他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的客户那里进行推销的时候,大家都劝他要谨慎行事,因为价格虽说低得令人心动,但船里的咖啡是否与样品一致却还很难说。但摩根觉得,这位船长是个可信的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愿意为此而冒一回险,便毅然将咖啡全部买下。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船里装的全都是好咖啡。摩根赢了。

在他买下这批货不久,巴西遭受寒流袭击,咖啡因减产而价格猛涨了2~3倍。摩根因此而大赚了一笔。

对大多数人而言,自行创业是很冒险的,而且不只是财务上的风险。约翰·D.洛克菲勒在19岁时,与人合开了一家公司,经营谷物和牧草,他们所有的资金加起来只有4000美元。但公司开业不久,农田便遭到了霜害,作物几乎颗粒未收,农民们不能把谷物、牧草等农产品拿来,许多同业的公司已纷纷倒闭,洛克菲勒的公司也面临着无生意可做,即将关门的困境。此时,有不少农民找上门来,要求用来年的谷物收入作抵押,付给他们定金。洛克菲勒认为,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财机会,于是马上作出决定,答应农民们提出的要求。然而他全部的家当只有4000美元,要支付大笔的定金,钱从哪儿出呢?当地有一位银行总裁,名叫汉迪,与洛克菲勒都是虔诚的教徒,平日双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洛克菲勒于是决定向汉迪求助。

他向汉迪开诚布公地说明了情况,得到了这位银行家的同情和支持。汉迪生平头一遭在对方没有任何抵押品的情况下,凭着对朋友的信任,以“圣父、圣主、圣灵”的名义,向洛克菲勒贷出了2000美元。

有了这笔贷款,洛克菲勒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计划,他们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45万美元,获纯利4000美元,而洛克菲勒本人也由公司的二把手,一跃成为坐第一把交椅的人物。

美国只有少数人是百万富豪,因为只有18%的家庭的一家之主是自己开公司的老板或专业人士。美国是自由企业经济的中心,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人敢于自行创业?许多努力工作的中层经理,他们都很聪明,也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们为什么不自行创业,为什么不去找一个根据工作业绩发给薪水的工作呢?这是因为他们害怕风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愈大,机会愈大。

由贫穷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机会,而机会是平等地铺在人们面前的一条通道。具有过度安稳心理的人常常会失掉一次次发财的机会,机会稍纵即逝,过度地谨慎就会失去它。

也许你听过这个笑话,有天晚上,机会来敲某人的门,当这个人赶忙关上报警器,打开保险锁,拉开防盗门时,它已经走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活得过于谨慎,你就可能错失良机。

在我们身边,许多富有人士,并不一定是比你会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哈默就是这样一个敢做的人。

1956年,58岁的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赚钱的行业,也正因为最能赚钱,所以竞争尤为激烈。初涉石油领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国,无疑面临着极大的竞争风险。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哈默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

1960年,当花费了1000万勘探基金而毫无结果时,哈默再一次冒险地接受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建议:旧金山以东一片被行士古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并建议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来。

哈默千方百计筹集了一大笔钱,投入了这一冒险的投资。

当钻到860英尺(262米)深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估计价值在2亿美元以上。

哈默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风险能带来巨大的效益。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拼着失败也要试试看的勇气和胆略。

当然,冒风险也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效益,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胆识结合。

培养你的冒险精神

任何领域的领袖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人物,正是由于他们勇于面对风险。美国传奇式人物、拳击教练达马托曾经一语破的:“英雄和懦夫都会有恐惧,但英雄和懦夫对恐惧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也不敢冒风险,而是常常躲避它,下面几点建议也许能帮助你发掘和增强一些人人皆有的冒险精神。

  1. 努力实践理想

一家大印刷公司的一位会计员曾找公司总经理谈话,说她的理想是要成为公司的审计长,或者创办她自己的公司。虽然她连中学都没毕业,而且又是个新移民,但她却毫不畏惧。但公司经理却提醒她:“你的会计能力是不错,这一点我承认,但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把目标定得更加切合实际些。”经理的话使她大为光火,于是,她毅然辞职追寻自己的理想去了。

后来怎样呢?她成立了一个会计服务社,专为那些小公司和新移民提供服务。现在,她设在北加州的会计服务社已发展到了5个办事处。

其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别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少,尤其是在他们怀有激情和理想、并且能够在困难和障碍面前不屈不挠时,他们的能力限度就更难预料。

  1. 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一位颇有经验的滑雪教练,带领一群新手到陡坡上教他们滑雪。站在滑道顶端的边缘,他们从顶端一眼望到底端,这样难免使他们感到坡陡路险,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为了帮助这些学员克服畏惧心理,教练反复告诉他们,不要把整个滑雪过程看成是从山顶到山下,而应将其分解开来,先想着怎样滑到第一个拐弯处,再想着怎样滑到第二个拐弯处。这样做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目前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目前做不到的事情上。他们转了几道弯之后,信心便增强了。无需更多的激励,他们便能顺利滑下去了。

这个方法对你同样有帮助,刚开始做一件事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所面临的全盘事务上。先了解一下第一步该怎样走,而且要确保这第一步你能顺利完成。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你就能走到你所期望到达的光辉顶峰。

  1. 不要说“不要”

有时,当面临某一新情况时,人们往往会回忆过去的失败,从而花太多的时间往坏处想。有一位年轻的女律师,不久就要出席法庭审判,这是她当律师后第一次出庭为人辩护。因此,她感到特别地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眠,她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问她希望给陪审团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她回答说:“我不要被人看作无经验,太年轻,或是太幼稚,我不要他们怀疑到我这是第一次出庭为人辩护,我不要……”

这位女律师掉进了“不要”的陷阱里。“不要”是一种消极的目标,“不要”会使你不想怎样却偏会怎样,因为你的大脑里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图像,并对其作出反应。

心理医生告诉这位女律师:斯坦福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举例来说,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会浮现出“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样球便会真的落入水中。所以,在遇到令你紧张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希望发生的事情上。

心理医生再次询问那位女律师,问她希望出现些什么情况。这次她回答说:“我希望被人认为业务精通,充满自信。”

心理医生建议她试想一下“充满自信”的感觉,她认为,那意味着满怀信心地在法庭上走动,口中使用着充满说服力的语言,用眼睛同证人和陪审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说话时声音清晰洪亮,使整个法庭上的人都能听清。她还想像了精彩结案辩词和己方胜诉的情景。经过这种积极的图像设想演练几星期之后,这位年轻的女律师最终赢了她第一次出庭辩护的胜利。

如果你谨记以上3条原则,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地变得勇敢起来。

第二章 挑战你的做事能力

掌握技能,提高你的做事能力

技能一般是指由于训练而巩固的行为方式,训练有素则成技。通常,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与该方面的技能密切相关。技能是能力的载体,是能力的一种基本外现形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便可以提高你自己的做事能力。

技能主要通过实践训练而来,因此,这就涉及到操作能力或称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可视为实行能力、操作能力。会动脑,善于提出想法,形成构想与方案,要靠思维与想像,但要兑现,就得看动手能力如何。技能主要指一定的操作能力。一个人某方面的技能良好,实际上是指他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强。

技能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这是因为:

(1)技能可以大大提高活动效率,因为与有意识的动作比较起来,拥有技能的动作更容易完成,消耗的精力更少,任务也完成得更好。

(2)技能使人的精力从对细节的关注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把意识集中到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与内容上,使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创造性。例如,初学驾驶汽车的人,必须按照预定的顺序注意每一个驾驶动作,但即使如此,还时常发生错误。当他的驾驶动作熟练以后,某些动作就从意识中解放出来,变成自动化的动作。因此,他无须再考虑怎样开机器,向哪个方向转动方向盘,如何刹车等,就能轻松敏捷地、一个接一个地完成全部驾驶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有条件考虑如何选择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完成动作,以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质量,出色地完成既定任务。“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技能动作中“自动化”的成分愈大,动作就愈完善,动作效率就愈高。

技能是人们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它对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是积极的,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是巨大的。

技能是能力的隐形资本,是能力的主要依托。掌握一定技能在学习与工作中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电脑与外语的应用技能可说是最重要的技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日益形成,网络成为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虚拟图书馆将成为每个人的“私人书库”。同时,电脑还是我们工作与研究的辅助工具,可以很大幅度地提高研究与工作的能力与效率。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球村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将融为一体,掌握一定的外语应用技能,才能更好地吸收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丰富知识储备并完善知识结构,才能在未来社会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许多学科与专业对操作技能的依赖性很强,从业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相应操作技能的状况。在这些领域中有所建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动手术是外科医生医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提高医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一个外科医生,如果只看不做,不进行有一定强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就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科技论文的写作技能也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技能,一方面,通过论文进行对外的学术交流,可提高自己的专业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论文的输出,使自己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得到同行与社会的认可,能力价值得以实现。缺乏技能有时会使能力的输出与发挥大打折扣。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教学效果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技能)密切相关,良好的教学技能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许多教师,知识渊博,科研水平也不错,但却缺乏授课技能,因此,不能成为受欢迎的老师。

掌握一种技能,实际上就是拿到了一张通行证,据此便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能力通过一种有效的途径应用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从而迎来事业的成功。

做事要快而敏捷

兵家常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实际上,日常做事也是如此。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祸害,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现代社会的商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战之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犹豫不决,当断不断,那你在商场上只会一败涂地,无立身之处。因此,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已成为当代企业家的成功秘诀之一。当然,这里说的当机立断,首先指的是认准行情、深思熟虑后的果敢行动,而不是心血来潮或凭意气用事的有勇无谋。宋人张泳说:“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当机立断的含义,并非仅仅指进攻和发展。有时,按兵不动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种果敢的行为,该等待观望时就应按兵不动,该撤退时就要撤退,这也是一种当机立断的行为。

最让人感慨的当是“夜长梦多”这一俗语了。夜长梦多指的是做某些事,如果历时太长,或拖得太久,就容易出问题。

“夜长”了,“噩梦”就多,睡觉的人会受到意外的惊吓,反而降低了睡眠的效果。同理,做事犹犹豫豫,久不决断,也会错失良机。

《史记》中有“兵为凶器”的说法。意思是说,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战速决。“劳师远征”或“长期用兵”,每每带来的都是失败。

有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也是悠哉游哉的处世信条,但就其内涵,远非字面那么浅显。所谓“无为”并不是单纯的“不为”,而是“阴谋诡计”之极为,它无时不在宁静的外表下进行频繁的权谋术数的操作。

打个比方,一个车轮,以无限的速度旋转,似乎就看不到它在旋转了,抑或看到的是倒转,“无为”就是这种状态,“无为”才能“无不为”。因此,做事不能太犹豫不决,而应快速决断;不要再徘徊、踌躇,做事快而敏捷者才能够成就大事业。

利用他人获得信息

你的做事能力不仅表现在你自身所具有的果断精神及丰富技能方面,而且表现在你能否利用他人获得信息方面。

1944年,德国突然对伦敦发动大规模的空袭,2000多发炸弹从空而降,整个伦敦即将遭受不可预计的灾难。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德军总是错失目标。想要攻击桥梁和繁华街道的炮弹总是提前掉下来,在人口较少的郊区爆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来德军在瞄准目标时,依赖的是在英国安插下的谍报人员的情报,然而这些间谍提供的情报是英国的谍报员巧妙编造过的错误讯息,他们故意把这些情报泄露给德国人,而德国人并不知晓。

利用别人获取信息等于为自己增加了一只眼睛;给别人提供假信息等于让别人成了独眼龙。

利用别人获取信息是一个危险但却简单便捷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够掌握为你工作的人,那么这个过程就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对你真正忠诚的人作为你的耳目。

在与对手的对抗过程中信息和情报至关重要,你探测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探测你。给予对手假情报,能让你获得更大的先机。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真相可贵,但真相要认真防卫。”在防止对手看穿你真相的同时,如果你还能了解对手的真相,那么你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有的时候,激怒别人也不失为一种绝好的办法。人们在盛怒之下容易失去控制,他们会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而把真实想法说出来。而这些真相正是他们的致命伤。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十分认同这一方法,他认为恼怒可以使对手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强烈的情绪反应会让他们暴露真相,而这些正是对付他们的最好工具。

获得信息的另外一种途径就是测验对方。古波斯国王寇司罗斯二世以机巧而闻名,他经常探测他的朝臣。有一次,他发现两位朝臣变得十分亲密,就暗中告诉其中一位朝臣:“你那个亲密的朋友可能是叛国者,很快我就要将他处决。你千万要保守秘密,因为我最信任的人就是你。”然后察言观色,看第二位大臣和以前相比有没有变化,他就可以因此而断定第一位大臣是否保守了秘密。如果第二位大臣还和原来一样,他就会奖赏第一位大臣。如果第二位大臣有所变化的话,那么肯定是第一位大臣泄露了秘密。他就会将两位大臣统统逐出宫去。这种做法可以不动声色地考验一个人的品格。虽然有一些阴险,但是可以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用他人获得信息”的做事能力,并不是指如何去算计别人,而是通过他人更快地学习更多知识的一种能力。

第三章 挑战你的身体素质

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一切

拥有健康并不能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却会失去一切。健康不是别人的施舍,健康是你对自己身体的珍爱。

很少有人能够彻底明白健康与事业的关系是怎样重要,怎样密切。人们的每一种能力,每一种精神机能的充分发挥,与人们的整个生命效率的增加,都有赖于身体的健康程度。

健康的体魄可以使一个人具有勇气与自信心;而勇气与自信是成就大事的必备条件。体力衰弱的人,多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者。

要想在人生的战斗中得到胜利,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每天都能以精力饱满的身体去应付一切。对于那整个生命所系的大事业,你必须付出你的全部力量才能成功。只发挥出你的一小部分能力从事工作,那一定是干不好的。你应该用你旺盛的斗志以及健康的身体去从事工作,工作对于你,是趣味而非痛苦;你对工作,是主动而非被动。假如你对生活不知节制而造成精疲力竭,那么从事工作时你的工作效率自然要大减。在这种情形之下,成功是难以得到的。

许多人就失败在这点上,想从事工作,发展事业,无奈体力却不支。一个活力低微、精神衰弱、心理动摇、情绪波动的人,自然永远不能成就什么了不起的事业。

聪明的将军一定不会在军士疲乏、士气不振时,统率他们应付大敌。他一定要秣马厉兵,充足给养,然后才肯去参加大战。

在人生的战斗中,能否取得胜利,就在于你能否保重身体,能否保持你的身体于“良好”的状态。一匹有“千里之能”的骏马,假如食不饱、力不足,在竞赛时恐怕要败给平常的马。一个具有一分本领的体力旺盛的人,可以胜过一个具有十分本领却体力衰弱的人。

一个人如果有大志,有彻底的自信,而同时又具有足以应付任何境遇、抵挡任何事变的健康体魄,那么他一定能够从那些阻碍体弱者前进的烦闷、忧虑、疑惧等种种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

健康的体魄可以增强人们各部分机能的力量,而使其效率、成就较之体力衰弱的时候大大增加。强健的体魄,可以使人们在事业上处处取得成效、得到帮助。

凡是有志成功、有志上进的人,都应该爱惜、保护体力与精力,而不使其有稍许浪费于不必要的地方,因为体力、精力的浪费,都将可能减少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世间有不少有志于成大事的人,却因没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后盾,而导致壮志未酬身先死。然而世间又另有大批的人,有着强壮的身体却不知珍惜,任意浪费在无意义、无益处的地方,而摧毁了珍贵的“成功资本”。

假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当初对于身体不曾加以注意与补救,他的一生,恐怕是要成为一个可怜的失败者的。他曾经说:“我从小就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但我后来要决意恢复我的健康,我立志要变得强健无病,并竭尽全力来做到这点。”

对健康的维护,有赖于身体中各部分的均衡运转,而“成功”的取得,又有赖于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均衡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以求得到身体上的平衡,而身体上的平衡达到以后,则精神上的平衡也就容易达到了。人们得疾病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身体各部分的发展不均衡。例如,对于某一部分的细胞过度地刺激与活动,而有一部分的细胞则嫌刺激、活动太少。

身心不断地活动,是祛病健身的最好方法。要维持健康,必要的活动绝对是前提。人体中的各部分机体如不经常活动,绝不可能保持健康。有一位著名的英国医师曾说,人要想长寿,就必须在除了睡眠时间以外的所有时间内使脑部不断活动。每个人必须于职业、工作之外找一种正当嗜好。职业给他以生活资本,嗜好则给他以生活乐趣,可以使他在愉快、高兴的心情下,活动其精神。“行动”的意义等于“生命”,而“静止”则等于“死亡”。

生命在于运动

人们早已发现,身体健康受损引起的各种生命障碍,皆因人体对外部环境不适应所致。为了保证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必须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中。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生命在于运动”。

这是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提出的名言,它深刻揭示了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后来,医学和生理学关于“适者生存”的理论明确地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身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适应能力”呢?经人们长期探索,终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获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不同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除受制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外,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

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肯尼思·库柏博士指出,只要参加运动就一定会受益。对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如此。据统计,1968年美国有24%的成人开始自觉参加运动,在此后的15年里,美国心肌梗塞死亡率下降37%,高血压死亡率下降60%,人平均寿命从70岁增至75岁。可见,运动是健康的“添加剂”、“健脑剂”。

你的身体是否健康,就取决于你是否经常进行运动。

身心健康的纲领

洛克菲勒很注意保持身心健康,他尽量争取长寿。以下是洛克菲勒为达到这个目标的行动纲领:

(1)每周的星期天去教堂参加礼拜,并将自己所学到的记下来,以供每天应用。

(2)每天争取睡足8小时,午后小睡片刻。这样适当的休息可以保证体力的充沛,并且可以避免对身体有害的疲劳。

(3)保持干净和整洁,使整个身心清爽,坚持每天洗一次盆浴或淋浴。

(4)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移居到环境宜人、气候湿润的城市或农村生活,那里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5)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对于健康和长寿有益无害。最好将室外与室内运动结合起来,每天到户外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如打高尔夫球,呼吸新鲜空气,并定期享受室内的运动,比如读书或其他有益的活动。

(6)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不要吃太热或太冷的食物,以避免不小心烫伤或冻坏胃壁。总之,诸事要和缓、含蓄。

(7)要自觉、有意识地汲取心理和精神的维生素。在每次进餐时,都说些文雅的语言,并且可以适当同家人、秘书、客人一起读些有关励志方面的书。

(8)要雇用一位称职的、合格的家庭医生。

(9)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分给需要的人共享。

洛克菲勒在通过向慈善机构捐献,把幸福和健康带给了许多人的同时,也赢得了声誉,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得到了幸福和健康。洛克菲勒将其生命和金钱都视为是做好事的工具,他最终也达到了自己目标,获得了健康与幸福。

第四章 挑战你的思维方式

非线性思维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群游客到一个类人猿遗址参观,他们向遗址博物馆年轻漂亮的女解说员询问该类人猿的年龄。

她回答:“迄今已高达60万零1岁。”

游客很诧异:“你怎么知道得如此准确?”

她得意地说:“因为我去年刚到这里工作时,博物馆馆长对我说,类人猿的年龄是60万岁。”

这个笑话嘲讽了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模式,也就是思考问题时直来直去,不懂得动脑子。事实上,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复杂的,简单的线性思维会让人忽视假象背后的真实。

线性思维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上。媒体往往根据线性思维的惯性,依据当时事实表象进行简单化的片面报道,或强调夸大某个数字,或突出多种变化中的一个,从而误导读者。

而某些新闻评论家在对未来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也往往喜欢把媒体上有关这项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新闻信息相加在一块,然后分析评估,从中找出事物变化的趋势,并作出自己的预测。这种根据新闻事件的累加作出的线性预测,疏忽了不同发展趋势、变化的相互作用,忽视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因此,这种预测常常会“见木不见林”。比如,没有一家美国媒体会预见到“9·11”事件;再如,在财经报道中,经济的运行常常是非线性的发展,对互联网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就让很多媒体以及专家学者难以定论。

但是,经济学家和记者们却常常在报纸和电视上试图精确预测经济的未来发展,比如,谈话节目、股市分析节目、财经报道栏目等等。媒体作这种精确的预测,是想满足观众的期望,可是事件最终的变化往往否定了评论家们的展望和预测。因此,当我们评论刚刚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报道时,不妨用混沌理论或复杂性的思维模式。我们要对全球媒体关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大问题的报道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从而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把非线性思维,即多方考虑、运用复杂性理的思维运用到新闻评论中,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事件发展的复杂性,同时有助于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

利用你的逆向思维

成功的契机,往往在于思维的悖逆。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机智过人。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小朋友们一时便都慌乱了起来,有的大喊:“来人啊,救命啊!”有的拼命想把落水的小伙伴拉出来,但无奈水缸太深,只是白费力气;这时,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拿起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后,大多数孩子是按常规思维救人的,即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采取的则是逆向思维,即使水离开人。结果顺利救出落水的小伙伴。

正是凭着“逆向思维”,司马光才使险境化为安全,其事迹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显然,逆向思维的明显特点就是不按常规办事,不循规蹈矩,显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拥有逆向思维的人,当他们的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他们马上会改换新的方向,借助于他们思维的结果分析统摄,巧妙组合,从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个“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规思维的“死角”。因为常规思维往往表现出一种定势,墨守成规,按常规办事。

这显然是两种旗帜鲜明的对立,然而,逆向思维往往只有当它被诉诸语言文字时,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通常是,离开语言文字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时,便又很快把它给忘了。现实生活就像一台庞大的消化机器,逆向思维一放进去,就容易被消融得一干二净。对于逆向思维,常规思维似乎有着极强的同化作用,常规思维有着那么强大的力量,作为一种“定势”、一种“常规”,其本身就证实了它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绝非只是个体的问题,而往往与整个民族,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那些常规定势,往往正是世代传统的沉淀,而这也正是其具有强大力量的根源。正因为这强大的社会历史后盾,使得它的地位坚固得难以轻易动摇。

当我们仔细探寻那些世代相传的思维模式时,便发觉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传送工具。所以,我们这些经过教育与社会磨炼的大人才会不时惊奇于孩子的睿智,并由此便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天才。而事实上,又有多少孩子成人后能继续以其神奇的智慧而著称于世?正如司马光这一被公认为思维奇特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保守派,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反差之大,着实让人惊奇。而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小时候虽令人称奇地将笨重的大象的体重称了出来,然而长大后,却也无所惊人作为。所谓的逆向思维,在孩子步向成熟时,却反而神不知鬼不觉地萎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作为一个社会,它必须具有一系列的规范,而这便是“常规”的社会基础,便是所谓的“框框”。而我们的“逆向思维”便是要在这严密的框框中寻找立足之地。无疑,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若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我们难脱“常规”之手掌心。因此,具有“逆向思维”的人往往就会在社会中有惊人之举。

逆向思维就像天空绚烂的彩虹,无论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在天空,升起的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向往。

而在当今社会,逆向思维早已成为各界人士推崇的对象,尤其是在当今最热门的工商业界,它更是备受关注。经济学家和管理学者口中的所谓利润来源、创新,实际上便是对逆向思维的一种诉求。创新要求人们把握住别人所忽略的机会,它不同于发明。通俗一点,它只是对一些现存的东西加以利用,而这些现存东西的价值通常是无法为常规思维所察觉的。所以,人们对企业家的首要要求便是能创新。因为,创新就是利润,而对企业家本身而言创新就是成功。

所以,逆向思维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界,都有着其独特而巨大的价值。启发并运用自己的逆向思维,无疑是一个迈向成功的极好法宝。

换一种思维,换一片天地

有时,只要你肯换一种思维方式,你就会发现摆在你眼前的困难也会因此而变得不值一提。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以前曾住过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3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3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便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把算命先生的解梦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衣服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榜。

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小故事讲到,两个秀才去赶考,路上遇到一口棺材。一个想:今年的赶考又完蛋了,遇到棺材多不吉利。另外一个却想:今年我时来运转了,路上遇到棺材,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整个考试过程中,两个人的头脑中都在想着棺材的事情。考试结束后,两个秀才都对自己的家人说:“那口棺材真灵。”

换一种思维方式,把问题倒过来看,就能使你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同时才能赢得一片新的天地。

第五章 挑战你的社交恐惧

认识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大障碍,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往往会出现社交恐惧的情形,这种恐惧的内容其实有两方面:一是自身,如身体疾病、残疾等,或自己具有某些缺点;二是社会,担心自己的才华能力是否适应于社会,在社会中能否遭到排斥,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自己是否会寂寞、孤独。

人生天地间,天灾人祸在所难免,一味地恐惧不仅有些杞人忧天,就是真有灾难降临,也于事无补,徒然地耗损了自己的身心。恐惧不会带给人乐观和信心,只能让人觉得生活暗淡,心灵更加忧伤。恐惧属于不良的心理反应,它妨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

社交恐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自信,性格懦弱所致。人们往往很在意自己身上的缺点,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就立刻感觉颓丧、萎靡,遇事便缩头缩脑起来。人类的惰性和人性的懦弱,使他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反而采取逃避的态度,用“我不行”来堵塞一切进取之路。这种想法和态度是十分有害的,既不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有碍于工作、事业的发展,于国于家以及个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必须打败这种恐惧,并战胜这种恐惧,才能扫除社交障碍,顺利发展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要想克服社交恐惧,必须振作精神,树立信心,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对一个人而言,想做成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有无精力,有无信心。做成一件事,就会积累一点信心,不断地去做,随着成功的积累,信心也必然增强。

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积极地予以肯定。任何人都有他的长处,你也不例外。由于社交恐惧,你已不能正视自己了,只要你睁开眼睛看一看,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也不错。你不仅待人和蔼,而且还很守信,这就是长处。你应该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感到高兴和欣慰,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努力,你就会越来越自信。

克服社交恐惧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与人交往的能手。在早年还没有被选为总统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他看见席间坐着许多不认识的人。如何使这些陌生人都成为自己的朋友呢?他稍加思索,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罗斯福找到了一位自己熟悉的记者,从那里把自己想认识的人的姓名,情况打听清楚,然后主动走上前去叫出他们的名字,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

此举使罗斯福大获成功。以后,他运用这个方法为自己后来竞选总统赢得了众多的有力支持者。

懂得怎样无拘无束地与人结识,是我们必备的一个社会生存技能。这能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使生活变得更丰富。而罗斯福所用的那种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并保持联系的办法,正是许多大人物都普遍采用的做法。

不过,这对一般人来说大概做起来并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似乎都有一种“社交恐惧症”,其集中表现就是不愿主动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

美国著名记者怀特曼指出,害怕陌生人这种心理,我们大家都会产生,例如:在聚会上我们想不到有什么风趣或是言之有物的话可说的时候,在求职面试中拼命想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时候。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遇到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心里都会七上八下,不知道该怎样打开话匣子。

然而,仔细想想,我们的朋友哪一个原本不是陌生人呢?正因如此,所以怀特曼又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假如运气好的话,和陌生人的偶遇还会发展成为终生不渝的友谊。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克服“社交恐惧症”,这是与陌生人交往的最大障碍。

要想克服“社交恐惧症”,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卑感。哲人说:“自卑就像受了潮的火柴,再怎么使劲,也很难点燃。”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犹犹豫豫,缩手缩脚,别人自然也认为他真的很无能,不愿和他交往。

自卑不仅会使一个人陷于孤独、胆怯之中,而且会造成心理压抑。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人们就会越来越不敢主动去和陌生人交往,在社会上越来越封闭。

克服自卑感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的办法。比如,在和陌生人交往感到恐惧时,你不妨想一想:我的社交能力虽然还不够好,但别人开始时也是这样的;不管做什么事,开始时都不见得能做好,多做几次就会更好了,其实大家都是这样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必须敢于走出与陌生人交往的第一步。实践出真知,练习多了,你就会不再感到害怕、胆怯、腼腆、羞涩了。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大提高。

其实与陌生人交往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的“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别无障碍。只要你回忆一下别人主动与你交谈时内心的激动,就会明白认识别人与被人认识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相互都不熟悉的聚会上,90%以上的人都在等待别人与自己打招呼,他们也许认为这样做是最容易也是最稳妥的。但其他不到10%的人则不然,他们通常会走到陌生人面前,一边主动伸出手来,一边作自我介绍。

主动向别人打招呼和表示友好的做法,会使对方产生“他乡遇故知”的美好感觉和心理上的信赖。如果一个人以主动热情的姿态走遍会场的每个角落,那么,他一定会成为这次聚会中最重要最知名的人物。

有人说,大人物与小人物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大人物认识的人比小人物多得多。而大人物之所以能够认识更多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总是乐于和陌生人交往。从这一点上看,做一个大人物并不难,只要你能主动地把手伸给陌生人就可以了。

当你尝试着向陌生人伸过手去,并主动介绍自己时,你就会发现这比被动站在那里要轻松、自在多了。一旦这种做法成为习惯,你就会变得更加洒脱自然,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事业也会越来越兴旺发达。而你的“社交恐惧症”也就被克服了。

第六章 挑战你的管理个性

管理者不能墨守成规

你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努力培养并发展你的管理个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无论是在生活方面或是工作方面。而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便是决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企业的领导者,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才能使企业有市场、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同时,领导者自己也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和创新魅力。

多半的部属,往往不知企业的工作规则。因此,管理者经常质问部属:“目前公司有哪些条文规定?请你加以说明。”管理者以为:若不这样,部属在精神上根本不会关心到这个问题,更甭提以这些规则为基准来从事他的工作。若真是这样,那么这种领导只是在做表现工作,却忽略了真正的内涵。

规则的制定,其目的多半是在对一些暧昧不明的事项,经过明确判断,定出一些共同的标准。因此,它是具有时间性的,同时、也是为适应时代、环境而订出来的,而绝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当时代变更、环境变迁时,这些规则必然会跟着失去合理性或时效性,因此,如何使规则切合实际的需要,这才是领导工作最重要的一环。

假使管理者墨守成规,对任何规则不加改善,那么表面上看起来妥善完备的规则,实行起来往往也会结果不甚理想。规则是人制定的,但往往规则一定,却回过头来把人套住。也就是说,当初制定时是大家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与实际需要脱节,而产生种种缺陷。若要加以修正,则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人们只好继续墨守成规,成为规则的牺牲品。所以,一个管理者必须时时注意自己所订的规则,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或不切实际的地方。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形,就应当拿出魄力,不畏艰难,确实地加以改革,这一点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另外,墨守成规必然导致管理者满足现状,满足已有的成绩,从而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因此,管理者必须要不满足既有成绩,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于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来说,不管你的企业或你的生活现在获得了如何大的进展,都不可自满于目前的成果,因为自满会使自己的思想工作停滞不前。管理者应切记“无论何时都应该展望未来,而不应墨守成规”。

带着心去管理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当然要推心置腹,与部下以心交心,即带着心去领导。惟有这样,你的成功才会神速,飞黄腾达方可指日可待。

在常见的管人招数中,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利用率较高。但聪明的管理者们,常常三思而后行。威逼只能使人屈于现实利害关系;利诱只能扭曲人的心志,使人财迷心窍;软硬廉施往往使人疲于周旋,屈从就范,而非心悦诚服,阳奉阴违就是常见的结果。

因此,带着心去管理乃是效用最大的用人之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每天工作繁忙,为出色表现,自然要多投放精力,而若遇上个玩弄花招、耍弄权术阴谋的管理者,谁还会安心工作。这势必使其胆战心惊,惟恐遭主管算计,本来不多的精力还要拿出一份防备管理者,这样的公司如何发展。

要想使你的事业有所发展,你就必须带着心去领导。其实带着心去领导并不十分困难,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1.信任部下,赞赏鼓励

对部下要以诚相待,对其能力和人品要表示信任。在部下取得成绩时,赞赏鼓励,使其感到自己的劳动并未白费。对部下坦诚相待,才能换回部下的一片忠心。

2.在部下最困难时,拔刀相助

平时要关心部下,但有时一千句鼓励比不上在他最困难时的举手之劳的帮助,这时的帮助正是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部下最大忠心的绝好时机。这一臂之力足以使他感激一生。部下必会为你死心塌地地卖命。

3.对部下的生活多加关心

上班时,自然公事公办。但聪明的管理者应学会利用闲暇时间来达到攻心的目的。周末与部下打打牌;部下生日时送一份小礼物;部下生病时,送去一束康乃馨。这些平常的生活举动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宽待部下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好领导。

发展你的管理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天生就具有而其他人没有的那种东西,当然它也能通过后天来培养。在社交和管理方面,有些人的确要强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就不能发展你自己的个性了。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未成名前都是很腼腆、不善言谈的,但后来由于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拓展了自己的个性,变得能站在面向千人的讲台上侃侃而谈了。而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便是能够当众演讲。

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发展你的管理个性吧!因为,这是你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一种个性像山涧中一股清澈的溪流,它一路歌唱着奔向大海,无论我们从哪个地方捧起一捧,都是清澈的。有些个性就是这样,它的存在能让人感到舒心,它能鼓励人们和它一起快乐向前。拥有这种个性的人在前面引路,人们就跟在后面。他们微笑着带动其他人微笑,他们和别人一起分享他们的欢乐。

第二种个性则像一汪泉水,与欢快的小溪相比,它就要显得安静多了,但是从它的深处会涌出清凉甘甜的泉水。在这种沉稳的性格中,蕴涵着至深的力量,当他与别人分享时,人们也会得到快乐。

第三种个性则像一台老水泵,当它工作时,常发出刺耳的尖声和令人讨厌的呻吟声,但如果你有耐心一直保持抽水,它就会从一口深井中抽出纯净而清凉的水。

最后一种个性就像是城市里随处可见的人造喷泉,它由精美的卵石建成,周围还铺满了大理石,华丽精美。它和一个水量充足的蓄水池相连,通过蓄水池,它能给人们带来清凉的泉水。但不幸的是在连接处出了点问题,喷泉看上去依然很美丽,下面的水也依然清洁充足,但是喷泉再也没法喷水了,它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管理个性是通过内心来发展的,但身边的一些小事却也能影响你的管理个性。比方说经常走在街上有太阳的那一边,太阳所释放的热量和能量也能进入你的身体,它的光辉反映在你的脸上,并通过你传给你身边的其他人。再比方说,你洗脸时不要从上往下洗,而应该从下往上带着微笑洗。

发展管理个性的方法极为简单,但简单的东西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仔细观察那些伟大人物,你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说,他们都有一颗同情心,都能帮助并理解胸怀大志、希望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他们都自觉地发展一种领袖的能力和气质,这不仅反映在大事上,即便是从他们对待小事的态度上,也能看出来。伟大的成功学导师廉·丹佛给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我与一位伟大的人物一起散步时,他总是及时地提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提出一些问题激发我,让我思考。通过这些问题,他带我进入一个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