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四十八 借钱,就是为自己树敌

借钱给朋友,将以失去友情作为利息。

——《塔木德》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忘了勤俭。”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你可以用其他友善的方式接济你的朋友,但不要借钱给他。借钱给他人就是掏钱为自己买了一个敌人。

犹太人朋友之间很少涉及金钱,他们之间朋友是朋友,金钱是金钱,分得十分清楚。他们一般不把友情掺入金钱。

犹太人之间的朋友,大家彼此都很不错,就在一起吃饭喝酒。这样就表示你是他喜欢的朋友,他愿意和你经常来往。但是你要是借钱,他们很少答应。

这不是因为大家彼此之间不信任,而是他们处事的一种精明。

犹太人是十分自尊的,他们一般是决不肯向人求助的。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而很少向别人请求帮助。假如一个人向自己的朋友去借钱,那说明这个人已经处于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了。有人借钱给他,他就总是感到忐忑不安,心里总是想着把钱尽快还给自己的朋友,见了朋友就感觉很不好意思。虽然朋友浑然不觉借钱人的尴尬。而借钱人为了避免这种愧疚的心情一般就会回避自己的朋友,希望自己尽快地还钱,那样自己才觉得在朋友面前会坦然。有了这种心理,这样的朋友就会因为金钱变得很不自在。

而朋友呢,如果也恰好需要这笔资金,但是已经将钱借给别人,而且为了让别人放心,自己一般不会说还钱的时间。朋友什么时间有了钱,就什么时间来还,而自己许多事情却急切需要资金办理,但是话已经出口,就很不好意思去要钱。所以,犹太人之间就心照不宣地达成默契:不借钱给自己的朋友。

犹太人开的餐馆贴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我喜欢你,你要借钱,我不能借,怕你借了,以后不再上门。”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犹太人喜欢放高利贷收取利息,这是他们几百年的传统了,他们如果自己有闲余的资金,就会把这些钱放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钱自然就可以去借贷了。所以,犹太人没有钱的时候,喜欢去借贷来渡过难关。向他人借贷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与向朋友借钱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雅可夫借给亚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亚瑟根本没有钱可以还。雅可夫三天前就已经提醒亚瑟,还有三天就该还钱了。“到明天雅可夫一定会来要钱的”,想到这里,亚瑟坐卧不宁,烦躁地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你为什么还不睡觉?”他的妻子问他,“我向雅可夫借了钱了,明天早上非还他不可”“你现在有钱了吗?”“我连一个子也没有呢!”

“既然这样,你就睡觉吧。着急的应该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亚瑟妻子的话代表了我们处理债务的一般态度,既然没有钱就干脆放心休息,反正着急也没用。而事实上,雅可夫也确实没有办法,如果逼朋友还钱,那与朋友长久培养起来的感情就会因此而崩溃了。打官司更是浪费自己的钱财,对朋友的感情也更是致命的打击。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梅西克向罗扬借了1200马克,但是梅西克一直没有钱还。每当遇到罗扬,梅西克都会避而不见。可罗扬又束手无策。

这时,他的另一个朋友对他说:“你不妨写信给梅西克,叫他尽快归还1800马克的债,瞧瞧他的反应。”

罗扬也十分需要这笔钱,就给梅西克去了一封信。

两天后,梅西克就回信了,信中说:“罗扬,我记得很清楚我借了你1200马克,你怎么说我欠了你1800马克,随信附上1200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话,你准输。”

罗扬虽然成功地要回了自己的钱,但通过这次事件,两人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洞悉人情的犹太人说:借钱,即是掏钱给自己买了个敌人。

箴言四十九 活到老,学到老

《托拉》应反复研读,因为它包罗一切;要对它反思,直到老去也要孜孜不倦;学习《托拉》不得心神不安。这是最好的准则。

——《塔木德》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召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召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谕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把学习和研究提到这样高度的,几乎绝无仅有。

《塔木德》中写道:“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应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学习之为善,在于其本身。它是一切美德的本源。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犹太人的“亚里士多德”,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钻研。”

由这一原则所带来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全民学习的传统。尽管并非人人都有“研习”的能力,但确实人人都把各种程度的“研习”视作当然之事。

这样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传统,对长期流散的犹太人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来说,在调节其心理、保持其民族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即使从现代的立场上看,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的价值观念来说,也深深浸透着犹太人的独特智慧。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些话:

“对于像孩子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新鲜洁净的纸上书写。

“但对于像老人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破旧不堪的纸上书写。

“世界只为了学童们的呼吸而持久存在。”

拉比阿基瓦是一个贫苦的牧羊人,直到40岁才开始学习,但后来却成了最伟大的犹太学者之一。

拉比阿基瓦在40岁之前什么都没有学过。在他与富有的卡尔巴·撒弗阿的女儿结婚之后,新婚妻子催他到耶路撒冷学习《律法书》。

“我都40了,”他对妻子说,“他们都会嘲笑我的,因为我一无所知。”

“我来让你看点东西,”妻子说,“给我牵来一头背部受伤的驴子。”

驴子牵来后,她用灰土和草药敷在驴子的伤背上,于是,驴子看起来非常滑稽。

他们把驴子牵到市场上的第一天,人们都指着驴子大笑。第二天又是如此,但第三天就没有人再理那头驴子了。

“去学习《律法书》吧,”阿基瓦的妻子说,“今天人们会笑话你,明天他们就不会再笑话你了,而后天他们就会说:‘他就是那样。’”

阿基瓦妻子的意思就是他40岁去学习,即使别人会嘲笑他,但是第3天就不会嘲笑了,因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

因此,犹太人常把西勒尔说过的一句名言挂在嘴边:“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以此激励自己或鼓励别人去学习知识。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有的犹太人一向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4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

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因此,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更接近完美。

日本人和犹太人对学习态度有很大区别。

日本人把做学问称作“勉强”(在日语中,做学问一词即为汉字“勉强”),意为强制性地激励自己努力学得一技之长。在做学问上,日本人也需要激励和强制的手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私塾,日本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痛苦的”。

和日本人的“勉强”相对,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韧性是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以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犹太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遵守着这种传统。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犹太人对教育的热情早就人所共知。在希伯来语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务、奉献之意。就是说,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能为上帝和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犹太人喜欢探索,敬畏事物背后隐藏的神秘。犹太人关心的问题不是人类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拥有了多深的造诣和洞察力。

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贯彻完全的幼儿教育和一生学习的生涯教育。对日本人来说,“勉强”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但是,对于犹太人,学习却是一生的课题。

70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

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犹太人实行的是“投入式”学习法。

在研究《塔木德》的学院里的学生中,很多都是从早到晚一直学习的。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捧着书,口中不停地读着什么。这种学习热情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犹太人的学习方法可以称作“投入学习法”。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动用全身的器官进行辅助。

犹太人学习是将眼睛看、口读、耳朵听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阅读。课文虽然单调,但他们可以用一种旋律来吟读。这种旋律和他们以圣歌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礼拜时吟唱)的风格一样。无论是《圣经》还是《塔木德》,他们都用这种旋律来吟读。

犹太人读书的时候,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右手按着课本,一边动用所有能想到的身体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这种同时使用看、读和听的学习方法,比单纯默读效果好多了。

犹太人早礼拜的祈祷文只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

普通的犹太人很少能用希伯来语将《圣经·旧约》全部背诵出来。但《塔木德》的研究者却有人能记住经文的全部内容,他们就是用带有节律的吟读的方式将《塔木德》“印”到大脑里面去的。他们在记忆文章的线索时,经常先背诵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后再反复诵读《圣经》和《塔木德》,直到眼前能出现所背文句的出处。

犹太人海歇尔博士就有这种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

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

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视学习为终生使命,再加上自己特有的“投入式”学习法,犹太人由此获得比其他民族更胜一筹的处世智慧。

箴言五十 善待自己

每时每刻都要善待自己。

——《塔木德》

要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犹太人不赞成过分节俭。《塔木德》说:“当富人没有机会买东西的时候,他会自认为是个贫穷的人。”如果自己拥有了金钱,却守着它们不松动,把它们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是愚蠢的。

犹太人认为,即使追求神圣的精神生活也不应该让自己贫困。信仰上帝和追求享受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他们认为自己追求精神的崇高,也应该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一味追求精神生活而忽略物质上的舒适是不可取的。

因此,犹太人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有一种很高的品位。他们喜欢豪华的居所、精美的食物和名贵的车辆,因为这样才配得上自己所赚取的财富和自己高贵的地位。犹太人的节俭精神与他们享受生活并不矛盾。犹太人认识到赚取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愿意为这样的昂贵的物品付出代价。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经常可以在晚上看到在装饰豪华的中国餐馆和意大利餐厅,坐着颇有绅士风度的犹太人,他们和家人、朋友一边吃着精美的食品,一边亲密地交谈,那惬意的神态让人羡慕不已。他们毫不吝啬地把白天赚来的钱花出去,通常可以为了一顿精美的晚餐而一掷千金——为了享受他们是愿意花钱的。

犹太人有个习惯,就是不在餐桌上谈论工作。

犹太人的工作简直就和打仗一样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即使是一分钟也要尽量抓紧。

犹太人就是这样拼命赚钱的,在这种紧张的工作气氛下,倘若忙活了整天,到了晚上好好地吃顿可口的晚餐,那将是多么好的享受啊,而这顿喷香的饭菜就是对自己努力工作最好的奖赏。

犹太人说,人生就是为了吃饭而活着,要好好地享受吃饭的乐趣。他们还说,喷香的饭菜是上帝赐给自己的礼物,一定要好好享受,他们把吃饭当作是一种高级的享受。

尤其是晚上的那顿饭,在豪华的饭店里端上喷香精美的食物,犹太人就和朋友们一起开始海阔天空地聊天,但是他们也有三不谈:不谈政治、不谈战争、不谈女人。

犹太人享用晚餐的时间长达两个小时。在尽情享用美食的同时,他们还会聊很多话题,例如娱乐、名胜古迹、花卉、动物等,但同时,他们绝不会谈到战争、宗教和工作。战争和宗教的话题,常常会勾起他们被迫害的痛苦回忆,破坏融洽的气氛;谈工作,则会影响就餐的情绪。总之,犹太人在吃饭时,一定是放松心情,慢慢地吃,把人生和工作的烦恼统统抛诸脑后。

这是他们一天最为幸福的时候,他们把白天赚来的钱大把大把地花出去,这样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

犹太商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令同为当今世界著名商人的日本商人叹为观止。其他不说,光犹太商人不管工作如何忙,对一日三餐从不马虎,总留出专门的进餐时间,还要吃得像模像样,而且进餐时忌讳谈工作,就让日本商人感慨万分。

岂止吃饭这点时间不谈工作,虔诚的犹太商人每周同样要过那整整24小时不谈工作甚至不想工作的安息日!因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谙熟“平常心即智慧心”的民族。

每周星期五晚上一直到星期六的傍晚,是犹太人禁烟、禁酒、禁欲的时间。他们将一切杂念都抛到九霄云外,一心一意地休息和祈祷。事实上他们正是在运用这段时间养精蓄锐,准备投入下一场生意的搏斗。星期六的晚上,犹太人则开始尽情享受,过一个开心的周末,以一种动态的休息方式来排遣工作压力。这种动静兼顾的适度休息,保证了犹太商人在下一周有充沛的体能和精力去投入新一轮的商业拼杀。

有人这样问一个犹太富翁:

“你们工作一小时可赚钱50美元以上,如果每天休息一小时,一月就少赚1500美元,一年少赚1.8万美元以上,这值得吗?”

犹太人算得更快:

“假如一天工作8小时不休息,一天可赚400美元,那我的寿命将减少5年,按每年收入12万元计算,5年我将减少60万美元收入,假如我每天休息一小时,那我虽然损失每天1小时50美元,但将得到5年每天7小时工作所赚的钱,现在我60岁,假设我按时休息可活10年,那么我将损失15万美元,15万和60万谁大呢?”

犹太人确实是很精明的!

不会休息的人是愚蠢的人。连视钱如命的犹太人也愿意放弃钱来休息,而那些为钱所束缚的人们为什么不保护一下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之余找点时间休息?

犹太人从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的时间是休息日,这是《圣经》上规定的休息日,《圣经·创世纪》上说,神造物用了6天时间,所以到了第7天就要停止一切工作。神赐福给第7日,意为圣日,在这一天,绝对不能从事工作,因为神停止了他的一切的工作,就安息了。

所以这一天是放假的日子。这一天不可谈论有关工作的事,不可思考有关工作的问题,不可阅读有关工作的书。当然,也不可从事有关工作的计算,甚至连煮饭做菜都在禁止之列。

休息的意义何在呢?

一张弓如果一直绷着,即使是钢做的,也会失去弹力。同样,不管大脑多么聪慧,长时间地紧张、过度疲劳地思考,就会开始麻木。犹太人就是用八分的紧张和二分的松弛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根据犹太律法,休息日的活动范围原则上是从街口起1千米,当然,这个规则在现在犹太人当中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但是,作为一个思考方式,即以不疲劳为限,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休息的目的就是缓解一周工作的疲劳,恢复原有精力。有的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来工作,这种做法实在是本末倒置。要进行生产和创造性的活动,本来就应该学会养精蓄锐。

在古代,只有犹太人在每周都拿出一天时间来休息。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看来是非常奇特的事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里都没有过休息日这样的事情。在那种环境中,犹太人还是遵守着他们一周休息一天的习惯。这种休息日的制度即使一个犹太人皈依了其他教派后仍会继续得到遵守。

如果说犹太人在休息日什么也不干,也不尽然。他们只是在这一天停止一切的商业活动。从另一层意思上讲,休息日也是劳动日,就是说使用大脑的劳动。他们早上8点就出去做礼拜,一直到中午。他们用希伯来语诵读祈祷文,倾听《圣经》的教诲。拉比们会讲述那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深邃思想,让人们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后,犹太人一家其乐融融地吃过午饭,很快就午睡了。4点左右,他们会在自家或是犹太教堂和朋友或是拉比们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和《圣经》。

俗话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那些不重视休闲生活的人,总是以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为由,来自欺欺人。实际上这些人总是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使自己一天到晚在紧张忙碌中度过。而这一切对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个人生活都是有害的。

因为越是工作忙时,越应该合理地休息。俗话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必须学会强迫自己休息。工作繁忙的公司总经理们,就非常注意休息,常常把自己的休息安排得适当合理。我们应该把休息列进作息时间表,与工作一样重要,坚持执行。

犹太人认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应该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善待自己。

一位住在芝加哥的犹太人已经70岁了,却要买一套很豪华的公寓,别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你年纪这么大,估计也就只有几年的寿命了,还要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这位犹太人反问道:“难道只有几年就不可以享受了吗?”

来看看洛克菲勒的教训吧:

洛克菲勒在33岁时第一次赚到了100万美元。43岁时,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垄断企业——“标准石油公司”。但他在53岁时又怎么样呢?烦恼和高度紧张的生活已经破坏了他的健康,他的头发全部掉光,甚至连眼睫毛也一样,“看起来像个木乃伊”。

根据医生们的说法,他患的病是“脱毛症”。这种病通常是由过度紧张引起的。他的头部光秃秃的,模样很古怪,使他不得不戴上帽子。后来,他订制了一些假发——每顶500美元。从此他就一直戴着这些假发。

做不完的工作,无穷的烦恼,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经常失眠以及缺乏运动和休息,已夺去他的健康,使他挺不起腰来。

洛克菲勒早在23岁的时候就全心全意追求他的目标。当他做成一笔生意,赚到一大笔钱时,他就高兴得把帽子摔在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来。但如果失败了,那他也随之病倒。

“缺乏幽默感和安全感”,这是洛克菲勒一生的特征。他说:“每天晚上,我一定要先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许只是暂时性的,然后才躺下来睡觉。”

他手上已有数百万美元可以任意支配,但他仍然担心失去一切财富。他没有时间游玩或娱乐,从未上过戏院,从没玩过纸牌,从来不参加宴会。诚如马克·汉纳所说:“在别的事务上他很正常,独独为金钱而疯狂。”

这些就是洛克菲勒前半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将自己彻底地搞垮了。美国一个著名企业家福特说过:“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就像没有刹车的汽车,极为危险。”

53岁以前他一直沉溺于不择手段地赚钱,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洛克菲勒选择了从事业上退休。他学习打高尔夫球、整理庭院、和邻居聊天、打牌、唱歌。总之,他是彻底地休息,开始善待自己。

甚至于后来洛克菲勒在吃饭的时候从不谈工作,只是尽情地享用他的美食。这种良好的习惯,让他在90高龄的时候还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洛克菲勒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也是所有商业大亨中最为高寿的一位。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犹太民族是一个很会享受的民族。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注重吃喝的享受,吃得好,身体自然就健康。健康是犹太人最大的本钱。犹太人亡国了2000多年,浪迹天涯,处处遭人歧视和迫害,但是犹太人并没有因此而灭绝,不能不归功于他们养身有术——注重健康。还有和饮食一样对健康有相同功效的就是充分的休息,犹太人也是非常注重的。

善待自己,就要善待自己的身体。

箴言五十一 谦卑是最高尚的道德

降低自己的人,上帝抬高他;抬高自己的人,上帝降低他。

在众人面前要谦卑。

——《塔木德》

犹太古谚有一句批评自大的话:“没有你,太阳照样东升西下。”

犹太人认为,当人自满自大时,就会失去一个人应有的谦虚以及改过向上的念头。因此,虽不认为自大是一种罪过,却认为它是一种愚昧。有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但是周围的任何人却绝不可能那么重视自己,因此他厌恶别人的漠不关心,同时更为自己没有达到更高的目标而生气,于是就会产生过度的自我嫌恶。在犹太人看来,这也算是自大的一种。因为这种自我嫌恶和虚荣心是互为表里的。

犹太人说:“如果自己的内心已被自己占满时,就再也不会有留给神住的地方了。”

犹太人告诫孩子们不可自大时,常引用《圣经·创世纪》做比喻:

在《创世纪》中,神首先分别光明与黑暗;再分割天空和地面;并将地面划分为水、陆;然后他开始创造生物;到了最后才创造人——亚当。因此,甚至跳蚤都比人早到这个世界,所以人有什么了不起呢?

谦虚是美德。因此《塔木德》对谦虚有很严格的规定,告诫人们说:“即使是一个贤人,只要他炫耀自己的知识,他就不如以无知为耻的愚者。”

犹太人有许多嘲笑不谦虚的人的故事。

有一位从事神圣工作的拉比好像在熟睡。他的旁边的信徒讨论这位神圣的人无与伦比的美德。

“他是多么虔诚!”一个信徒带着陶醉叫了出来,“在整个波兰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他的人!”

“谁能和他比仁慈?”另一个狂热的呐喊,“他给人宽广无私的施舍。”

“还有多么温和的脾气!”另一个信徒眼睛发光地低语。

“啊,他是多么的博学!”一个信徒用圣歌般的调子说。

信徒们陷入了沉默。这时这位拉比慢慢地睁开眼睛,用一种受伤害的表情看着他们。

“怎么没有人说说我的谦虚?”他责备说。

这则故事的名字就叫《谦虚的拉比》,它嘲讽了一个毫不谦虚的拉比的愚蠢。

犹太拉比希雷尔据说是一位最谦卑的人,他的名言:“我的谦卑就是我的高贵,我的高贵就是我的谦卑。”

下面这则轶事体现了他这方面的品质:

有两个年轻人打赌,如果谁能让希雷尔拉比发怒,谁就可以赢400元钱。这天刚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尔拉比正在洗头。

这时,有个人来敲门,并大声喊道:“希雷尔,希雷尔在家吗?”

希雷尔拉比忙用毛巾包好头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吗?”

“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年轻人说。

“请讲吧,孩子。”希雷尔拉比说。

“为什么巴比伦人的头是圆的?”年轻人问道。

“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巴比伦人缺乏熟练的产婆。”希雷尔拉比回答。

那个年轻人听完就走了。没过多久,这个年轻人又来了,大声喊道:“希雷尔,希雷尔在家吗?”

希雷尔拉比连忙又包好头,走出门来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吗?”

“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这个年轻人说。

“那就请讲吧,孩子。”希雷尔拉比说。

“为什么帕尔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长烂眼睛?”那人问道。

“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他们生活在沙尘飞扬的地区。”希雷尔拉比回答。

这个年轻人又说道:“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我怕惹您生气。”

希雷尔拉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坐下来说:“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吧。”

“你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以色列亲王的希雷尔吗?”

“不错。”

“但愿以色列不要有太多像你这样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为了你,我输掉了400元钱。”

希雷尔问明情况后,对他说:“年轻人,希雷尔是值得你为他输掉400元钱的,即使再加400元钱也不算多,不过希雷尔是肯定不会发火的。”

面对年轻人一次又一次的刁难,希雷尔始终以一种谦卑的态度耐心作答。试想,没有很高的修养,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另外一位拉比美雅也可称得上是一位谦卑的人:

拉比美雅是一位天才演说家。每个周五晚上,他都要在礼拜堂里宣讲教义,听者数以百计。其中有一位妇女为之着迷不已。

通常周五晚上,犹太妇女都要在厨房准备安息日的饭菜,但是这位崇拜美雅的妇女,每次都到教堂听讲而耽误了家里的事。

美雅讲道时间很长,但听众却觉不出来。有一天,这位妇女听完讲演回到家时,发现丈夫怒气冲冲地在门口等她,看到她就暴跳如雷地骂道:

“明天就是安息日了,饭菜还没有准备好,你到哪里野去了?”

妇女回答道:

“我到教堂去听拉比美雅讲道了。”

丈夫气急败坏地说:

“除非你往拉比的脸上吐一口痰,否则你休想再进这个家。”

这位妇女只得暂时借住在朋友家中。

消息传到拉比美雅的耳朵里,他深感不安。自责的同时,他邀请这位妇女到自己家中,对她说:

“我的眼睛很痛,用水洗一洗也许会好一些。请你替我洗一洗。”

这位妇人以为美雅是在调戏她,就朝美雅的眼睛吐了一口痰。

这位妇女回家了。

弟子们问美雅:

“您是一位尊贵的受人尊敬的拉比,怎能甘受侮辱而不声不响呢?”

美雅说:“只要能挽回一个家庭的和睦,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高贵人的谦卑之处。《塔木德》以此教导世人。

箴言五十二 光明总在黑暗后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让透过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塔木德》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

她的父亲把她带进厨房。父亲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

女儿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父亲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中,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女儿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她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解释说,这3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时,该如何反应,是选择做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这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面对逆境,犹太人是如何反应的呢?

犹太教的信念告诉他们:“只要不断地保持希望的灯火,就不怕忍受黑暗。”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是他们存活下来的希望,因此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不会绝望。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着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通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人生也是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才到达幸福和光明的境地。不要害怕痛苦,因为一个人只有痛苦到了极点,才能品尝到甜美的果实。这些都是《塔木德》告诉他们的。

犹太人的意识里面永远充满了痛苦的观念和深深的忧患。

当他们被生下来的时候,大家不是为他的降临人世而高兴,而是为他而哭泣。犹太箴言是这样解释的:“孩子出生时我们觉得高兴,有人去世时我们感到悲伤。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孩子出生时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而人死之时一切功业已盖棺论定。”犹太的先知们认为人的一生分为6个阶段:

1岁时是国王—家人像扶持国王一样扶持他,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2岁的时候是头小猪—喜欢在泥巴里面玩耍;

18岁的时候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

结婚时是驴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低头缓行;

中年时是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摇尾奉承,乞求他人;

老迈时是猴—行为和孩童无异,然而再没有人去关心他了。

纵观人的一生,犹太人认为困难和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乐只占人生命运的十之二三。既然这样,也就不必惧怕痛苦和人生的失意。

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德国纳粹占领东欧的时候,对犹太人监控得非常严格。在一个小镇上,有个犹太家庭,全家五口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进仓库,他们全家人都得屏声敛气,一点声音都不敢弄出来。时间一长,他们学会了比手画脚,完全以动作来交换思想,传达感情。

为了生存,父母和叔叔要轮流外出寻找食物和水。三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被德国兵抓住了。”过了两个月,父亲又一去不返。半年后,叔叔刚出门不久,两个孩子就听到一声枪响。

三个大人相继死后,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了姐姐的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风吹草动的声音,姐姐就掩住弟弟的嘴巴。姐弟俩相依为命。一个多月后姐姐又没有回来。从此以后,凡听到异样声响,弟弟只有自己掩住嘴巴。最后,弟弟终于幸存了下来。

彩虹是希望的象征,每经历一场暴风雨后,天空便架起美丽的彩虹。黑暗过后必是光明—这是犹太人存活下来的信念,也是如今世界上仍有许多犹太人留存下来的真正原因。他们永不绝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希望而忍耐。

对犹太商人而言,忍耐就意味着在困境中奋斗,于艰难中勃发。成为大富翁的犹太人,几乎都是由赤贫发家的。投资家乔治·索罗斯从匈牙利到美国时还一文不名,英特尔总裁安迪·汩罗布是从匈牙利空手移民过来的,罗斯柴尔德也是在父母很早过世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起步的。犹太人中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白手起家的,而且都经历了诸多磨难。但他们都隐忍不发,为以后的崛起蓄养了巨大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烧开一锅油,把一只青蛙放在滚热的油锅旁边,那只青蛙在快到油面的时候,竟然跳离了油锅;然而,把这只青蛙放进注满水的锅里,下面放火去煮。这只青蛙开始还觉得温热,后来水越来越热,它却离不开锅里,最后被水煮死。

犹太人就像那只快到油锅的青蛙,他们时刻充满了危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警惕。许多犹太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痛苦和苦难,因此,当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忘记曾经受过的苦难的。

犹太人考夫曼能成为股市“神人”,是他顽强忍耐奋斗的结果。他1937年出生于德国,因遭受纳粹的迫害,1946年随父母逃到美国定居。他刚到美国时不懂英语,但他很有耐性,不怕别人嘲笑,大胆地与美国小朋友交谈,从中学习英语。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补习英语,吃饭时和走路时也背诵英语词句。半年时间过去了,他能熟练地讲英语了。他家境不佳,却以半工半读形式读完了大学,并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工作中,他不辞劳苦,从银行的最底层做起,直至成为世界闻名的所罗门兄弟证券公司主要合伙人,以至首席经济专家和股票、债券研究部负责人。他对股市料势如神,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权威之一。

巴拉尼是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人,他年幼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贫无法医治,使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行走不得。但他没有灰心丧志,反而艰苦奋斗,刻苦攻读,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除了荣获奥地利皇家授予的爵位外,1914年还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他一生发表了184篇很有价值的科研论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忍耐是成功的信心表现。成功之途是崎岖曲折的。成功者的特长之一,是善于处理前进中的障碍,有坚忍不拔的忍耐性。“成功者是踏着失败而前进的”。

犹太人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可以把逆境当成动力,激励自己顽强地奋斗,去争取幸福。

犹太人告诫人们,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不是绝对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挫折乃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挫折失败而失望,放弃追求。这时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以应付遇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挫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聪明的做法应当是,审视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败,使挫折成为成功的阶梯。

忍耐是逆商的基本体现,逆境是成功的一种回响。爱迪生成功发明电灯泡,其发明过程失败了起码三千多次。后来记者访问他失败了三千多次有何感想。他回答说:“我一次也没有失败过,因发明电灯泡总共需要三千多个步骤。同时我成功地发现了三千多个没有效果的方法。”

爱迪生和许许多多的发明家为什么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对于每一次失败的经验,他们都看成为一种“响应”,这种“响应”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尝试不同的方法。在他们的信念系统里,他们坚信通过这样的回馈机制,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

《塔木德》里说:“有10个烦恼比仅有1个烦恼好得多。”因为有10个烦恼的人不会再惧怕烦恼,而拥有1个烦恼的人会觉得整天都很烦恼。

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要经受痛苦。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人生的某个目标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的,直到人死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结束。

苦难和痛苦充满了犹太人的一生。他们经历了最惨绝人寰的屠杀,经历了被驱逐、压迫。他们走到哪里,欺凌和侮辱就跟随他们到哪里。他们四处流浪、衣食没有着落。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已经不怕任何苦难了。再大的苦难他们已经丝毫不觉得难以忍受了。为了生存,他们已经受尽了人间的一切苦难;为了生存,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是他们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了。因此,只要环境相对稳定下来,他们千百年的忍耐与顽强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做出让世人称羡的成就。

犹太民族正是凭借着这种生存意志和聪明才智,在各大洲之间辗转迁移。犹太人对苦难的忍耐力是罕见的,他们就像弹簧一样对压力有着极大的韧性。他们认为只有饱尝苦难和贫穷的人,才能在商场上有所作为,从而摘取生活甜美的果实。

犹太人从《圣经》所讲述的故事的时候开始,就遭受无尽的迫害,一部犹太人的历史简直就是他们遭受迫害的历史。而这也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

箴言五十三 超越自我

超越别人的人,不能算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

——《塔木德》

《塔木德》上记载:超越别人,不能算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在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只能依靠创造力,而旧有习性却束缚创造力。要获取创造力只能自己凭意志和毅力超越这种旧习性。

犹太人有一则故事教导人们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对父子俩都是拉比。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而儿子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老拉比说:

“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问题时,我给他回答。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道理很简单,如果勤劳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现有的状态,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挺进,具有冒险精神,正如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人必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和机器没什么两样。”

犹太人认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松,尽量地学不同的事物,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产生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响之后,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创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让这种才能荒废掉了。

美国著名影星保罗·纽曼是一位犹太人。因为善于适应环境,活用自己身上的天赋,不断超越自我,在演员和商人两重身份间出入自如,从而“财”“艺”双收。

保罗·纽曼有杰出的演艺才能和先天的强健体魄,在银幕上成为男性美的化身。他拍摄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炎热的夏季》、《热锌皮屋顶上的猫》,1960年的《阳台上》、《成功》等,其中有不少影片获得好评,他曾先后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在他60岁那年第六次被提名时,终于摘取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桂冠。保罗·纽曼除了有高超的演技外,还是一个出色的导演,他曾导演拍摄过5部电影,也执导过电视剧。他导演的《雷切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位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犹太人,父亲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的小老板,小时候喜欢运动,故长得一副好身材。他的母亲是位音乐戏剧爱好者,小保罗受母亲的影响,也喜欢音乐戏剧。当他上大学时,常参加学生的娱乐活动,有时还登台演出自编自演的小剧目。这样,无形中练就了他的表演技能。

1982年,保罗·纽曼向一位作家朋友提出自己想开发一种拌面条用的酱汁,这种酱汁是保罗自己在厨房做菜时调配的。

两人一谈即合,同意各出资50万美元开发这种产品,取名为“保罗·纽曼面汁”,生产这种面汁的企业亦取名为“保罗·纽曼公司”。公司创办之初,使用最便宜的家具和工具,但他们却使用最好的原料和最佳的配方,以确保面汁质量。产品推向市场后,各地超级市场不断要求补充货源,他们不得不雇请工人扩大生产,仅仅经营了一个月,就纯赚4万美元。

第一炮打响以后,“保罗·纽曼面汁”的销量开始月月增加,合伙投资的100万美元本金,在开业的几个月就收回了。到开业一周年时,公司的纯利润达1200万美元,到第六年,该公司已成为一个大企业,被喻为“食品王国”。

保罗·纽曼无论在台前演戏,还是在幕后经商,都显示出了超凡的能力。不断超越自己使他在演艺界和商界齐头并进,成为了一个名利双收的富豪明星。

保罗·纽曼从商人到演员直到天皇巨星,再从天皇巨星到企业家,再到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诉人们,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让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去迎接挑战,才能保持住不灭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箴言五十四 精明无罪

不注意小事情的人,将为大事情而苦恼。

——《塔木德》

犹太人精明、干练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做各种事情。他们的超级精明,使他们在商界占尽了便宜。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精明,并这样说:只有精明才能赚钱。

犹太人对“精明”的态度,就像他们对钱的态度一样。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犹太人不但很欣赏、器重和推崇精明,并且指出精明除了可以带来实效之外,用其他的标准很难衡量精明的价值。

这里就有一则体现犹太人精明的笑话:

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研制出了载人火箭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运行载人火箭飞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准备就绪,就差飞行员的挑选了。工作人员先问德国应聘者,参加太空飞行的报酬是什么。

“给我3000美元。”那位德国人说,“1000美元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用,还有1000美元留作购房基金用。”

工作人员又问法国应征者,法国人回答说:“我需要4000美元。1000美元归自己,1000美元给老婆孩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另外1000美元留给我的情人。”

最后,工作人员征求以色列应征者的意见,以色列的应征者说:“我要5000美元才肯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剩下的3000美元用来雇那个德国人开飞船。”

犹太人的精明从这则笑话中可以看到。他们只需摆弄数字就能与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这正是犹太商人经营风格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这并不是其他民族对犹太人的精明作出的一种刻薄讽刺,而是犹太人自己发明的笑话。

从笑话中看犹太人并没有剥削德国人,德国人仍然可以得到他的3000美元。

因此,在这则笑话中,犹太人的精明没有超出“合法”的界限。而且仅从结果来看,任何一国的应征者处于这种“白拿1000美元”的位置上,都会感到很知足。但他们都不会提出像犹太人一样的要求,他们甚至连想也不会想,这种“过于直露的精明”在潜意识中就被否定了:他们会为自己的精明而感到羞愧。

从这则笑话本身来看,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出犹太人对自己的“过分”精明有丝毫羞愧,有的是一种得意,一种因为自己想出了这么巧妙精明的回答而“洋洋得意”的心情。似乎“过于直露”的顾虑,一点也不能影响他们的精明盘算,更不能影响他们对精明本身的推崇。

犹太人中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伊万想喝酒,便向村里一个犹太人借一个银币。他们双方商量了条件:伊万明年还加倍的钱,在此期间他用斧子作抵押。伊万刚要走,犹太人叫住他:“伊万,等一等,我想起一件事,到明年要凑足两个银币你是有困难的,你现在先付一半不是更好吗?”这话使伊万开了窍,他归还了银币,走到路上又想了一阵子,然后自言自语地说:“怪事,银币没了,斧子没了,我还欠一个银币——那犹太人还蛮有道理的。”

犹太人认为,精明完全是一种东西,甚至是值得大肆炫耀的东西。可以说,对精明的态度,没有人比犹太人这样坦荡或欣赏了。

有一个叫菲勒的犹太人,活了77岁,弥留之际,他让秘书在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说他将要去天堂,愿意给逝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条件是每人收费100美元。

这样一条看似荒唐的消息,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结果他赚了上10万美元。假如他能在病床上多坚持几天,也许会赚得更多些。

他的遗嘱也很特别。他嘱咐秘书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非常礼貌的绅士,愿意寻找一位有教养的女士共居一个墓穴。结果,真有一位贵妇人愿意出10万美元和他合葬。

这就是犹太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放过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

精明既没有违反法律,也不会妨碍道德。犹太人只是用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别人认为很困难的事情,而这种精明是大家容易接受的,大家也很欢迎这种精明。这就是犹太人的赚钱理论。他们很实际地告诉顾客“我要赚钱”。他们让别人清楚地看着他们怎样在赚钱。

箴言五十五 无朋友,毋宁死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

人应交友以便能跟他一起读《圣经》,一起研习《密西拿》,一块吃饭,一同饮酒,并向他吐露心曲。

——《塔木德》

犹太人认为,人需要有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学习《圣经》,一起学习《塔木德》……给自己找个朋友,对他倾诉心底所有的秘密——关于《圣经》和世俗生活的秘密。

《塔木德》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画圈者豪厄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帝国早期。他不但是位著名的学者,还被认为是魔法师,尤其擅长求雨。他的绰号“画圈者”大概来自他求雨时最壮观的技艺表演:他在地上画一个圈,和他的祈祷者一起站进去,雨不多不少正好满足庄稼的需要。当雨下够了,他就再祈祷,雨就停了。

有一天画圈者豪厄看到有个老人在栽豆荚树。他问那人需要多长时间这棵树才能结果子,那人回答说要70年。

豪厄坐下来吃东西,觉得昏昏欲睡,他躺下睡着了。他周围的石头升起把他遮在里面,他一口气睡了70年。

醒来的时候,他看见有个人正在摘树上的果子。

“你是栽这棵树的人吗?”豪厄问。

“不,我是他的孙子。”那人说。

“那么我睡了70年!”豪厄惊讶地叫起来。

豪厄回到原本自己生活的地方。

“画圈者豪厄的儿子还活着吗?”他问那个地方的人。

“他的儿子不在了,”人们说,“不过他的孙子还活着呢!”

“我是画圈者豪厄。”他说,但是没人相信他。

豪厄不得不离开家,来到他学习的地方,他看到很多学者正在一起学习。

“法律对于我们就像在画圈者豪厄的时代一样清楚,”他听见学者说,“因为不论什么时候豪厄来到学习的地方,他总能澄清学者们阅读文本时遇到的问题。”

“我是豪厄。”他兴奋地对他们大声说。

但是学者们不相信他。

豪厄受到深深的伤害,他祈求死去。他的祈祷得到回应,他死了。

于是便有了谚语:“要么结成伙伴,要么死去”。从这个悲剧可知,友谊犹如生命的阳光,缺少友谊,不如死去。犹太先贤对此认为,要么和朋友在一起,要么去死。

《塔木德》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富翁生了10个儿子,他计划自己去世的时候给他们每人100第纳。

可是,随着时光流逝,他只剩下950第纳。所以他给前9个儿子每人100第纳,对最小的儿子说:

“我只剩下50第纳了,我还得留出30第纳作丧葬费。我只能给你20第纳。不过,我有10个朋友,准备都给你,他们比100个第纳好多了。”

他把最小的儿子介绍给朋友们,不久就死去了。

那9个儿子各自谋生,最小的儿子也慢慢地花父亲留给他的那点钱。当他只剩下最后一个第纳的时候,他决定用它请父亲的10个朋友美餐一顿。

他们一起吃啊喝啊,纷纷说:“在这么多兄弟中他是惟一还记得我们的人。让我们报答他对我们的好意。”

于是,他们每个人给了他一只怀了牛犊的母牛和一些钱。母牛产下小牛,他卖了牛犊,开始用换回来的钱做生意。最后他比自己的父亲还富有。

然后他说:“我父亲说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钱都珍贵,这话一点都不假。”

朋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救你于水火。中国有句俗语说“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

在犹太人看来,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金钱都珍贵,为了朋友,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有两个亲密的朋友,由于战争受阻,被分隔在两个敌对的国家。

有一次,其中的一个去看望另一个,结果被当作间谍囚禁起来,判了死刑。

他乞求国王发一次善心。

“陛下,”他说,“您让我回自己的国家用一个月时间料理好后事,月底我就回来接受死刑。”

“我怎么能相信你还会回来?”国王说,“你给我什么保证?”

“我的朋友可以保证,”这个人说,“如果我不回来,他可以替我死。”

国王把这个人的朋友找来,他的朋友对这个条件表示同意。

到了一个月最后一天,太阳已经落下去了,那人还没有回来。国王下令把他的朋友处死。就在刀即将落下的时候,那个人飞快地赶回来了,把刀搁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可是他的朋友阻止了他。

“让我替你死吧。”他请求道。

国王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下令把刀拿开。

“既然你们有这么深的爱和友谊,”他说,“我恳求你们让我也加入进来吧。”从那一天起,他们都成了国王的朋友。

忠诚的朋友是可靠的避难所。中国名言说得更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犹太人相信一种东西和另一种东西接触时,一定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同样道理,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接触时,一定也会产生出同一种现象——甲的一部分进入乙的心中,乙的一部分进入甲的心中,但两个都毫无感觉。丑恶和善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人的内心深处。

犹太人对于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每当他们遇到一个人时,他们都会思索一个问题:应该花多少时间接触那个人?又该沾上多少他的习性呢?

但是,犹太人又认为没有朋友的人就如同失去手臂一样。因此,他们把朋友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像面包的朋友,这种朋友是经常需要的;第二种是像菜的朋友,这种朋友是偶尔需要的;最后一种是像病的朋友,这种朋友应尽量避开。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长或独自堕落,所以在犹太人看来,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是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

正如犹太格言所说:“走进香水店,就是什么都不买,也会沾上芳香的气味。”

箴言五十六 商人也要学识渊博

深井里的水是抽不完的,浅井却可一抽见底。

——《塔木德》

在任何时代,学识渊博的人都会得到人们的尊敬。

有位犹太人某次应邀出席英国的金融会议。在苏格兰与会期间,一日晚餐后他外出散步,走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不禁触景生情,乘着酒兴吟诵了英国诗人史考特的诗。英国人听后大为叹服,认为这位先生学识渊博。最后对他另眼相看,在谈判桌上自然赢得了不少的好处。

与犹太人待在一块,你很快就会发现,犹太民族是知识丰富的民族。犹太人很健谈,话题很多,而且涉及各个方面,大到世界政治、人类生存,小到节假日消遣;长到世界历史、民族历史,短到近期的体育新闻。犹太人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实在是令人大为称奇。

“商人要学识渊博”,这是犹太人提出的口号,同时也是他们的经商法则。学识渊博不仅可提高商人的判断力,还可以增加他的修养和风度。一个文质彬彬和一个粗俗不堪的人,分别去应酬同一宗生意,成功几率大的必然是前者。

犹太商人要求自己懂得的并不仅仅是业务知识。他们对与商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往往都知道得很详细。犹太商人很健谈,话题涉及各个方面。不管是经济、政治、法律、历史还是生活小细节,他们都能滔滔不绝,谈得头头是道。

例如,他们对大西洋海底的鱼类,汽车构造及植物种类等,都能说出一二,有的甚至具有近似专家的知识。在我们看来,这些知识和商人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为生活增加一些趣味而已。犹太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拥有各方面的知识,是商人的基本素质,是在生意场上赚钱的根本保证。因为商人拥有丰富的学识,视野就变得十分开阔,而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对形成正确的判断,作用实在太大了。

正因为用这么丰富的知识武装了经商的头脑,犹太人的经商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在他们的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掌握了知识,特别是掌握了大量业务知识,在经商中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先于别人到达目的地,也才能更快地赚更多的钱。

只要看看犹太人在全世界拥有的财富,就可以知道,学识渊博给商人带来了什么!

有个日本商人,他对犹太商人的经商办法掌握得很好,并在经营服饰品贸易中立住了脚跟。他想进一步扩大营业范围,就看中了犹太人发财的钻石生意,但他又了解到日本的钻石生意很不景气,为了避免遭受失败的命运,这个日本商人拜访当时有名的世界钻石大王玛索巴氏,问他:

“钻石生意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玛索巴氏毫不客气地回答他:

“要想成为钻石商人,必须先要拟好一个100年的计划。也就是说,单靠你一生的时间是不够的,最少要赔上你孩子那一代,要两代人的时间才行。同时,经营钻石买卖,最要紧的一点是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被人尊敬和信任是贩卖钻石的必备基础。因此,钻石商人学识要非常渊博。”

玛索巴氏想考一考日本商人的学识,冷不丁地问:

“你知道澳大利亚近海一带有些什么种类的热带鱼吗?”

该日本商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虽然有些懊恼,但他又不能不由心底里佩服玛索巴氏的学识和经商的经验。事实上要使学识渊博,一代或两代的时间就能解决是远远不可能的。犹太人本身也是在继承几千年祖先留给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才拥有了这样丰富的学识。至于怎样才能获得别人,尤其是顾客的尊敬和信任,其途径只有一个,即学识渊博。

最重要的是,学识广博的人就可以放眼世界,他们站在经营大师们的肩膀上俯瞰脚下的财富。知识丰富的人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世界巨富们那里学习他们最为精髓的赚钱秘诀。

正因为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他们才具有高智商的头脑,从而才在生意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在犹太人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业务知识,在生意场上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能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学识渊博的犹太商人还遵循着另外一条原则,那就是他们绝对不和见闻狭隘、品德卑下的商人来往。因为,与这些人交往不但不会给自己生意带来效益,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的信誉。结交一些同样学识渊博的商人做生意朋友,则不但可以互相得益,而且可以提高信誉,使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箴言五十七 只拿属于自己的

我们行事为人凭着信心信念,不是凭着眼见。

——《塔木德》

犹太人虽然爱钱,但他们却只赚属于自己的钱。他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总能保持足够的定力。他们绝不让金钱腐蚀自己的灵魂。犹太人追求财富,靠的是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光明正大地赚。在犹太人的眼中,拿不义之财就会受到神的惩罚。

有个犹太妇女购买东西,当她从百货公司回到家里从袋中取出东西时,忽然发现里面有一枚戒指。她并没有买这东西。她把此事告诉了小儿子,并带着孩子一并去找拉比,请教怎样处理此事。

拉比给他们讲了《塔木德》中的一则故事:

有位拉比平日靠砍柴为生,每天要把砍的柴从山里背到城里去卖。拉比为了节省走路的时间,决定买一头驴来代替。

拉比向阿拉伯人买了一头驴牵回家来。徒弟们看到拉比买了头驴回来,非常高兴,就把驴牵到河边去洗澡,结果驴脖子上掉下来一颗光彩夺目的钻石。徒弟们高兴得欢呼雀跃,认为从此可以脱离贫穷的樵夫生活,可是拉比领他们赶快去街上把钻石还给阿拉伯人。拉比说:“我买的只是驴子,而没有买钻石。我只能拥有我所买的东西,这才是正当行为。”

阿拉伯人非常惊奇:“你买了这头驴,钻石是在驴身上,你实在没有必要拿来还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拉比回答:“这是犹太人的传统。我们只能拿支付过金钱的东西,所以钻石必须归还给你。”

阿拉伯人听后肃然起敬,说:“你们的神必定是宇宙中最伟大的神。”

听罢这则故事,妇人立即决定回去把戒指还给百货公司。拉比告诉她:“如果对方问到你退还戒指的原因时,你只需说一句话就行:‘因为我们是犹太人。’请带着孩子一块去,让他亲眼目睹这件事。他一定会对自己母亲的正直与伟大永记不忘。”

从此故事可以得到启示:犹太人对待金钱是很有原则的。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果民族的灵魂变肮脏了,民族就彻底完了。犹太人的生存经历是一面明镜,值得人类学习和借鉴。灵魂的纯洁是最大的美德。经商者应当牢记,抓住属于自己的钱,而不抓不属于自己的钱!

犹太人从来只拿属于自己的东西,这里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已经付过钱的。他们把这当成一种传统,是不可以破坏的。

犹太商人最重道义,对于金钱,他们坚持取之有道。从不用手段去骗钱。从意识层面来说对利益的追求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有所节制。

以义制利是给私利的追求提出一个标准,对私利的追求,凡符合义的要求的是正当的,凡不符合义的要求的就是不正当的,这就是所谓的“取之有道”。在对利的追求上,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追求私利,而在于对私利的追求是否合理。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即使如舜从尧那里接受天下,也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所求不符合义的要求,那就是不合理的,即使是一碗饭、一分钱,也是不能要的。

既然对利益的追求要服从和符合义的要求。那么在有利可图时,就要先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来决定取舍;符合道义的就取,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取。这就是“见利思义”,从反面讲就是不取不义之财。

犹太小伙子罗斯曼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很快被公司提升为负责和法国外贸的主管。一次,罗斯曼和法国一家大公司有个合作项目,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都求得了自己要求的利益,达成了一致协议。为了表示对这个项目的重视,法国公司的市场部主管亲自来以色列签约。在签约之后,双方很快进行了交易。可事后,公司的财务部给罗斯曼传来信息,说是公司账上多了5000万法郎,要求查清楚。罗斯曼非常重视,他很快就发现是和法国公司合作中,对方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一个失误。罗斯曼当时就打电话联系法国公司,随后亲自携带款项到法国,询问这个问题。法国公司对罗斯曼这一举动非常感动,也看出了罗斯曼不取不义之财,他们公司是值得好好合作的一个伙伴。为表示感谢,法国公司主动把合约条款改宽很多,给罗斯曼公司每年增加200万美元的收入。

罗斯曼不取不义之财之举换来的是公司的长期财富。

箴言五十八 大把赚钱,大手花钱

会享受生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去创造生活。

——《塔木德》

从前有一位学者站在一个百货商场门口,目不暇接地浏览着色彩缤纷的商品。这时,他身边走来一个衣冠楚楚的商人,口里叼着雪茄。学者恭敬地走上前,对绅士礼貌地问:“您的雪茄很香,好像很贵吧?”

“两美元一支。”

“那您一天抽几支呢?”

“10支吧。”

“天哪!您抽烟多久了?”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细算算,要是不抽烟的话,那些钱足够买这幢百货商场了。”

“那么说,您也抽烟了?”

“我不抽烟。”

“那么,您买下这幢百货商场了吗?”

“没有啊。”

“告诉您,这幢百货商场就是我的。”

只有大把地赚钱,大把地花钱,这才是富人的做法。犹太人认为生活要过得幸福和开心,日子一定要有滋润的感觉,不要怕花钱,相反要大把大把地花钱。犹太人喜欢在那些装饰考究、豪华的饭店吃晚餐,而且一吃就是两个小时,吃的极为丰盛。

这让想要拼命追上犹太人的日本人自愧不如,日本人花钱极其吝啬,他们一天到晚只是拼命地省钱和拼命地工作。“日本人崇尚早睡早起、快吃快拉,得利三分”,于是,他们的生活里就只有工作,为了工作,连吃饭的时间都要尽量缩短,甚至觉得人应该只干活,不要吃饭睡觉才好。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赚钱的时候,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花钱的时候,就大把大把地花。这样,才显示出商人的胸怀和自信、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商人。

乔治·萧伯纳在他的《巴波拉市长》中这样说道:“最大的罪行和最坏的罪行是贫困。”

财富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富有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为了人生的幸福,你万万不可贫穷。生活的富裕不但是一种抱负,更是人生的一种义务。拥有了财富,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的地位才能显示,否则,就不被大家所认可。

犹太富豪中有不少人充其量不过三代人的历史,犹太商人没有靠攒小钱积累资本的传统。

一方面,犹太商人集中于金融行业和投资回收较快的行业,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钱生钱”而不是“人省钱”上面。靠辛辛苦苦攒小钱的人是不可能具备犹太商人身上常见的那种冒险气质的。另一方面,犹太商人在文化背景上没有受到禁欲主义束缚。犹太人在宗教节日期间有苦修的功课,但功课完毕之后,便是丰盛的宴席。所以,那种形同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并不为犹太商人所推崇。

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犹太商人的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照。在业务方面,犹太商人精打细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在生活上,类似于每天吸10支2美元一支的雪茄,并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像英国犹太银行家莫里茨·赫希男爵那样,在庄园里招待上流社会人物,光是狩猎游戏中宾主射杀的猎物就达1.1万头。即使节俭如冬天不生火炉的上海犹太商人哈同,也舍得以70万两银子修造上海滩最大的私人花园爱俪园,并经常在花园中举行“豪门宴”。

一个犹太人见了另一个人就问对方:“你多大了?”

“我50岁了。”

“那你还可以享受10年呢!”

这个犹太人问一个老人他多大了,似乎很不礼貌。但是他的回答告诉了他的人生态度,他的生命还有10年,应该好好地享受这生命中的最后10年。犹太人始终认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人活在世界上就应该尽情地享受。

“大手大脚地花钱,过舒适的生活,始终记住:不要按你的收入过日子!这样能使一个人变得自信。”好莱坞巨头之一的刘易斯·塞尔兹尼就这样教育他的儿子大卫,大卫后来成为电影《飘》的制片人,这句话后来成为风行好莱坞的经营原则。

箴言五十九 孝敬父母是天职

你必须对父亲和母亲献上相同分量的孝心。

——《塔木德》

孝敬父母是一项宗教义务,《塔木德》将其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圣经》则将敬奉父母与敬奉无所不在的上帝放在同等地位。

人有三个伴:上帝、父亲、母亲。一个人应该尊敬父母,不仅仅因为他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更因为他们给了他道德教训。每一个人都要尊敬父母。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头骡子在路上走,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从来没有见过它。狐狸观察着它脸上的庄严神气,它的眼睛很明亮,它的耳朵很长,狐狸心里说:“我看到的这个家伙是谁呢?我还从来没有看到像他这样的……”

狐狸问骡子是谁生的。骡子回答说:“我的叔叔是国王的坐骑。打仗的时候,它腾跳奔跃,猛烈地刨地。它的脖颈上披覆着鬃毛,它高贵的嘶鸣令人恐惧。它的蹄子像燧石。它们渴望鏖战和毁灭……它的眼睛像火焰,像闪电。它是主人的力量之塔……这就是骡子的家谱。”

这个寓言说的是把自己从头到脚华丽地装扮起来的人。他装得很伟大的样子,但是,当有人问他的名字和血缘,他怕说出自己的父母感到不光彩,就说出使他显得尊贵的亲戚……

在那些说自己的父母“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人中,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人。

另一方面,犹太人认为要尊敬父母,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做。

一个人可能给父亲吃肥鸡而下地狱,一个人可能让他的父亲在磨坊里做工而去天堂。

为什么这样呢?

有一个人常常给父亲吃肥鸡。有一次父亲对他说:“孩子,你从哪里得到的这些鸡?”他回答说:“老东西,别出声,吃吧,就像狗那样吃东西的时候不出声。”这样的人虽然给父亲吃肥鸡,但要下地狱。

有个人在磨坊里工作。国王下令每一户出一个男人给自己干活。这个人对他的父亲说:“父亲,你呆在这里,替我在磨坊工作,我要去给国王干活了。因为如果工人要受辱,我宁愿自己承受,不愿你承受。如果有责罚,希望挨打的是我而不是你。”

这样的人让父亲在磨坊里工作,但还能去天堂。

对父母不仅要实实在在的孝敬,而且孝敬的行为必须出于正确的心态。

一个人不能在言辞中对父亲表示不敬。比如,如果父亲年纪大了,早晨想早点吃饭。他要求儿子早点弄吃的,儿子说:“太阳还没升起来呢,你就起床要吃的。”

或者父亲说:“孩子,你给我买这件衣服,买这些吃的花了多少钱啊?”儿子说:“不关你的事,不要问了!”

或者他自己想着,说:“这个老家伙什么时候死?那时候我就解脱了。”

如果父亲不小心违反了《律法书》,孩子不能斥责他说:“父亲,你犯法了。”他也不能说:“父亲,《律法书》是那样规定的吗?”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父亲的侮辱。

他应该这样说:“父亲,《律法书》是这样规定的。”然后他引用原文,让他的父亲自己得出结论——自己错了。

犹太人认为,人最亲近的伙伴是上帝和父母。犹太人拉比说,当人尊敬父母的时候,也等于在尊重上帝,所以犹太人非常孝敬父母。

这里就有几则犹太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有人问埃利泽尔拉比:“孝敬父母,什么限度最为合适?”

拉比回答:“问问达玛,也许他有更好的答案。”

有一次,代表整个部落的一块玉丢失了,于是拉比问:“谁有与这块玉相似的碧玉?”

有人回答:“达玛有。”

于是,他们一起来找达玛商量,准备买下那块碧玉。那块玉石的售价是100个第纳尔。达玛上楼去取玉石,他发现父亲和母亲睡着了,并看见父亲的脚放在宝石盒子上,而且开盒子的钥匙也在父亲手里。

达玛马上下楼对来人说:“我不能给你。”

来人怀疑达玛嫌价钱低了,他们把价格抬到了1000个第纳尔。正在这时,达玛的父母醒了。达玛上楼,取出玉石交给了来人。正当来人准备给达玛高价时,他非常生气地说:“什么,难道孝敬父母也能卖钱吗?”

有此发财机会,却因不愿打扰熟睡中的父亲而放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啊。

在犹太人的世界中,这样的佳话很多:

一次,拉比塔福恩的母亲在乡间走路时,不小心把鞋带弄坏了。为了不让母亲的脚踩到地上,塔福恩就让母亲踩着自己的两只手走过去。

一天,塔福恩病了,许多长老们都来看望他。他母亲对这些长者说:“为我的孩子祝福吧!他为我尽了最大孝道。”这位母亲把这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

长老们听完后,对塔福恩的母亲说:“我们要为这样孝敬母亲的拉比做祈祷,愿他永远平安、幸福。”

犹太人认为赡养父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只要对造物主的敬重还没有消失,赡养双亲的律例将永无止境。

《圣经》上说:“尊敬你的父亲和母亲。”

《塔木德》这样告诫人们:“不管你是十恶不赦的罪犯,还是遵纪守法的臣民,都得把孝敬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哪怕你是落魄天涯、衣食无着的人。”

箴言六十 慈善乃公义

把属于上帝的还给他,因为你及你的所有都是他的。

如果一个富人不肯把他的财富作布施,财富就不会给他带来荣耀。

——《塔木德》

在世界各国的商人中,犹太人是最有社会意识的商人。他们最愿意用捐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几乎所有的犹太商人都有过巨额的捐赠。

施格兰王国的山姆·布朗夫曼是加拿大犹太共同体的“俗界”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奋不顾身地解救欧洲犹太难民。他们整个家族一年通常要为慈善事业捐献150万美元。

埃特蒙·罗思柴尔德曾为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区花费了1000万英镑。

修建土耳其东方铁路的莫里茨·赫希男爵作为有成就的犹太人,曾捐助1亿美元。

南非钻石商巴奈·巴纳特为医院、孤儿院提供捐赠,建造了约翰内斯堡犹太教会堂。

上海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为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一次捐款15万美元。

至于像雅各布·希夫和伦敦罗思柴尔德这样的犹太共同体领袖的有形无形的捐赠资助,更是不计其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俄国银行家金兹保家族从1840年创立第一家银行起,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关系,发展成为俄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家族成员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其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

他在获得俄国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又出资建立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并用他在俄国南部的庄园收入建立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下去,曾把其拥有的在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捐赠给耶路撒冷犹太公共图书馆。

美国犹太商人施特劳斯,从商店记账员开始,步步升迁,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总经理,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他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动。除了关心公司职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并先后在美国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捐资在美国和国外建立了297个施奶站;他还资助建设公共卫生事业,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结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1/3的资产用于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工厂,为犹太移民提供各项服务。

犹太商人如此乐于做善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他们大量地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斯查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商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赚钱的路子得到拓宽。

犹太商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归根到底是一种营销策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起到重大的作用。目前这种营销策略已广为人知和广为企业所应用,犹太商人高明之处在于一百多年前已率先采用。

这种营销策略也与犹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圣经》中就明确规定,以色列人必须将收入的1/10作为向上帝的献祭,其中包括供养祭司阶层、用做宗教礼仪的,也包括由族人分享的。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留1/10地块上的庄稼不要收割,收割时故意遗落一些供人拾取,以及在安息年(7年一次)不耕作,也不管理葡萄园、橄榄园,任凭地里的东西自生自长,供人拾用。

每当安息日到来之前的周五黄昏,犹太家庭的母亲们必定会点燃蜡烛,父亲则将手放在孩子们的头上吟诵祝福。此外,每个犹太家庭里都有一只上面写着“jewish national fund”的捐献箱。在吹熄蜡烛的时候,孩子们便将父母所给的硬币投入箱中作为慈善之用。这是在教导孩子从小行善。周五午后,穷人们四处拜访富有人家乞求施舍。有的父母看见有人上门乞讨时,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慈善心,并不直接把钱施予穷人,而是通过孩子的手取钱用以救济行善。

在所有这样的安排中,犹太人都有一条明确的原则,即有钱人向穷人尽“公共义务”。用《圣经》中上帝的话来说就是:“原来那地上的穷人永不断绝,所以我吩咐你说:‘总要向你地上困苦穷乏的弟兄松开手。’”

这种制度在犹太民族进入大流散之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一个完整的犹太社群,就必有自己的教会堂,教会堂中必有一个犹太人称为“司幕”的救济员,以解决犹太人一般日常需要。在他出外经商时,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那里有犹太社群,他就会受到该集体的热情款待。如果他们的船只遇险,附近犹太社群就会主动帮助他们脱险;而要是他们不幸落入海盗之手,那么附近社群还会花钱将他们赎回来。在中世纪时,海边的犹太社群中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用来赎还被掳掠犹太人的基金。

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犹太民族主要借助富人的钱,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商人们的钱财,把流散的犹太人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每个犹太人,尤其是有钱的大商人头脑中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慈善就是公义。他们自觉地把捐赠作为协同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机制。

所谓的“慈善”不是犹太人的说法,在他们眼里,这样的行为只是一种“公义”,捐献,也就是捐献一定数量的钱是每个犹太人必须履行的“公共义务”。

在犹太人看来,不及时捐助穷人与犯罪无异。犹太典籍《米德拉西》里记载如下典故:

有个瞎子乞丐坐在街角,两名男子行经此地,一名男子拿出一枚铜板施予乞丐,另一名男子则无任何表示。死神当场现身,告诉两名男子:“刚才把铜板施予这个可怜乞丐的人,此后50年间不必怕我。但是另外一名男子马上就得死!”那名缺乏爱心的男子闻言连忙求饶:“请再重来一次,我将对那个乞丐施舍铜板。”死神冷然拒绝:“来不及了!乘船出海之时,岂有等到船已出海,再来检查船底是否有漏洞的道理?”

同样,《塔木德》上也记载道:

纳乌细一次赶着两头驴子出门,一头驴子驮着食物,一头驴子驮着水,遇到一个穷人。穷人向纳乌细乞食,纳乌细说:“等我把东西都卸下来吧。”东西还没有卸下来,穷人就死了。纳乌细请求上帝降罪于自己,让自己的眼睛失明了,四肢断了,身上长满了疖子。

犹太人从小便用这样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救济穷人的善心。

犹太人洛克菲勒,成为当时世界首富的时候,别人劝他把这些钱留给他的孩子们,洛克菲勒激动地回答:“这些钱是从大众那里来的,因此也应该回到大众那里去,到它们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去。”洛克菲勒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他帮助成千上万的食不果腹的孩子,让他们可以吃上饭,并且让他们上学接受教育,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主要投资在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上面。他的基金会先后投资达7.5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

而且他还让自己的孩子们尽可能地把钱花在那些需要它的人们身上,他的孩子们秉承了他的愿望,整个洛克菲勒家族的捐款和赞助达到了10多亿美元。

在洛克菲勒知道了密西根湖湖岸的一家学校因为抵押权而被迫关闭时,他立刻捐出数百万美元去援助它,将它建设成为目前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大学。

他也尽力帮助黑人。像塔斯基古黑人大学,需要基金来完成黑人教育家华盛顿·卡文的志愿,他毫不迟疑地捐出巨款。他也帮忙消灭十二指肠虫。当著名的十二指肠虫专家史太尔博士说:“只要价值5美分的药品就可以为一个人治愈这种病——但谁会捐这5美分呢?”洛克菲勒捐了出来。后来,他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及无知。

洛克菲勒深知全世界各地有许多有识之士,进行着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但是这些拥有高科技的工作,却经常因缺乏资金而宣告结束。他决定帮助这些开拓者——并不是“将他们接收过来”,而是用他的金钱资助。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现代医学人才。

他的赞助给慈善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在他之前,富有的捐赠人往往只是资助自己喜爱的团体,或者遗赠几栋房子,上面刻上他们的名字以显示其品行高尚。洛克菲勒的慈善行为则更多地致力于促进知识创造和改善公共环境,其影响也更加深远。在他死后,一位曾经审问过他的检察官这样评论:“除了我们敬爱的总统,他堪称我国最伟大的公民。是他用财富创造了知识,舍此更无第二人。世界因为有了他变得更加美好。这位世界首席公民将永垂青史。”

洛克菲勒的这些慈善举动,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有钱是好事,但是知道如何使用更好。”《塔木德》中这样记载着。

犹太人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在长期流亡的艰苦岁月中,犹太富人往往自觉地替穷人掏腰包,接济贫穷在犹太人中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哪怕是家无三餐的穷苦犹太人,也都保存着一个攒钱的小盒子,准备施舍给比他们更穷的人家。

犹太社团里必定会有慈善机构,这些慈善机构都是靠着富裕的犹太人的捐助来维持的。在每周不同的日子里,穷苦的犹太学生分别到不同的犹太人家庭中去吃饭,以便使得这些学生能够安心读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一些庞大的犹太共同体,如英国伦敦或美国纽约的犹太共同体中,最大最多的机构也许就是从事慈善救济和募捐的机构。它们不单保证了共同体成员的需要,而且在其他共同体处于危难之中,或面临大量移民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与资助。

每当以色列处于战争之时,海外犹太人的捐款便会潮水般地涌来。除了现金和支票,人们还会送来房屋和汽车加油站的契据。妇女会献出自己的戒指和首饰。孩子会献出自己积攒的硬币。一个老人甚至献出了他的全部财产:30美元6角9分。犹太教神学院的一位教授给募捐组织送来一张2.3万美元的支票。他附带在便条上所写的一段话,最具代表性地体现了“慈善乃公义”的巨大感召力:“我们愿以任何方式帮助你们,只要你们觉得可行,我会心甘情愿地奔赴以色列,换下别人去完成其他任务。”

犹太人的慈善概念可以说在死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犹太妇女的墓志铭上得到体现:

她向学者赠送《圣经》,向被盗者赠送祈祷书。

她经常邀请穷人去她家一起用餐。

她亲自为赤身裸体的人穿衣,并为穷人准备了数百件衬衫。一位普通的犹太妇女尚且如此,犹太富人当然更不能等闲视之。

被誉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的伊沙克·沃夫森是一个苏格兰犹太人,也是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大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拥有3000多家零售商店,同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及水陆运输业等。1955年,沃夫森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并在以后的20年间为教育机构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向他颁发了荣誉学位证书。

罗森沃尔德曾为美国28个城市的“基督教青年联合会”和美国一些贫困地区建立乡村学校提供资助。为解决芝加哥黑人的住房问题,他出资270万美元,还分别为芝加哥大学、芝加哥科学和工业博物馆各捐赠500万美元。1917年,他创立了“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基金会”,基金总额为3000万美元,并且按照他的要求,本利必须在他去世以后的25年内用完。罗森沃尔德向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捐献了7.5万件雕塑与绘画作品。他还曾向“国会图书馆”赠送了约2000册珍贵图书,其中有许多是印刷术发明后的首批印刷品,另外还有许多手稿。为此,他被赞誉为“美国文化史上最值得称颂的英雄……人民的最大施主之一”。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股票大潮中,新一代的超级富翁们应运而生。尽管后来的经济形势很不景气,但是他们对慈善捐助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从1990年以来,个人慈善捐款的数额从110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40亿美元,几乎增长了一半。

1999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他为改善贫穷国家的卫生保健,建立了170亿美元的基金会。盖茨和他的妻子已经为这个基金会投入了256亿美元,占他们现有财产的60%。这个基金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基金会。

在最近一期《商业周刊》中,评选出了现代50位最慷慨的美国慈善家,比尔·盖茨又一次名列榜首。

美国慈善捐款前10名(按捐款总额排名)

  1. 比尔·盖茨夫妇

  2. 左顿-贝蒂·摩尔

  3. 詹姆斯-维吉尼亚·斯道尔斯

  4. 艾利·伯朗顿

  5. 沃顿家族

  6. 乔治·索罗斯

  7. 戴尔夫妇

  8. 泰德·特纳

  9. 保罗·艾伦

  1. 唐纳德·布雷恩

箴言六十一 尊重女性

尊敬你的妻子,因为这样你才能丰富自己。男人要时刻注意给妻子应得的尊敬,因为家中的一切幸福都有赖于妻子。

——《塔木德》

犹太人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在犹太人的历史中,解救以色列人,使之脱离埃及的米里亚姆是女性,古代犹太的独立英雄德菠拉也是女性。

《塔木德》教导人们说:

“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妻子,好好保护她,不要让她哭泣,因为神将一滴一滴地计算着她的眼泪。”

“假如有男女两个孤儿,你应该先救那个女孩,因为男孩可以去做乞丐,但是我们却不能准许女孩子如此。”

在犹太社会中,殴打妻子是可耻的行为。这一点完全区别于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天主教会立法规定:“必要时可以殴打妻子。”到15世纪末,英国仍然立法奖励殴打妻子。19世纪时,竟然还允许出售妻子。

犹太人自古以来便没有对女性的偏见。犹太律法规定严罚殴妻者,当妻子被殴而提出诉讼后,常常可以获得离婚的判决,而且可以要求丈夫支付一笔可观的赡养费。

有一句谚语在欧洲流传很广:当犹太人饥饿的时候,他会唱歌;但当基督徒饥饿的时候,他就会殴打妻子。

《圣经》记载:神使亚当沉睡,并取走了他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女人是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合二为一,结合一体。恋爱中,男人追求女人,是因为男人一心想取回自己失去的那根肋骨,而女人也渴望回到她所诞生的地方去。这两种神奇力量相互吸引,便有了男女的结合。

《塔木德》上说:神没用男人的头造女人,因为女人是不可以支配男人的。同时,神也没用男人的脚来造女人。这是因为不可以让女人成为男人的奴隶。独用男人的肋骨来造女人,就是希望女人经常能在男人的心中。

女人不必违反自己的本意,而受男人意志的强制。在犹太人中,女人没有欲望时,丈夫若强行施暴,便要判强奸罪。犹太社会中,离婚率非常低,因为犹太男人都知道爱护自己的女人,而且同房时,要多为妻子着想,不可以自顾自地首先达到高潮。

公元1475年,罗马的犹太社会里,就有专门为女性而设立的学校,让女孩们在此研读“犹太法典”和“犹太教规”。与旧时代其他民族相比,犹太女性的受教育的程度明显地要高出许多。

犹太人认为,女性应该帮助成就丈夫的学业和事业,更应为育儿及家事而贡献力量。

《塔木德》还说:

“敬你的妻子,因为这样你才能丰富自己。男人要时刻注意给妻子应得的尊敬,因为家中的一切幸福都有赖于妻子。”

《圣经》上说:

“有才德的妇人,是男子的冠冕;贻羞的妇人,如同朽烂在她丈夫的骨中。”

由于犹太法律赋予丈夫在家庭中绝对的法律和财产权利,先贤特意提醒男人们幸福婚姻的基础是爱和仁慈,而不是威严。同时,他们意识到尽管妇女在法律方面受到限制,她们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却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犹太人认为,婚姻幸福的基础是爱护自己的妻子。

“如果你的妻子矮小,你要俯首聆听她的话。”

如果一个男人像爱自己那样爱妻子,比赞美自己更多赞美妻子,引导儿女走正当的路,在他们长大后安排他们结婚,那么这个男人的“帐篷充满安宁”。

一个人应该时时注意不要冤枉妻子,因为她爱哭,她容易受伤害;一个人必须留心他对妻子的敬意,因为上帝降福给家庭全都为了她。

从前,有个人的妻子有一只手畸形,但是直到她去世时他才发现。

拉比说:“这个女人多么谦卑啊,她丈夫竟然从来没有发现她的残疾。”

拉比希亚对他说:“她把手藏起来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男人多么谦卑啊,因为他从来没有检查过妻子的肢体。”

犹太人认为,好的妻子造就快乐的丈夫,她使他的生命延长一倍。

坚定的妻于是丈夫的欢乐,他将在安宁中度日。

好妻子意味着好生活,她是上帝赐给敬神者的礼物。

妻子的魅力是丈夫的快乐,她用女性的技巧使他的骨头生长出血肉。

犹太人尊重女性的传统源远流长,这样就使得犹太人家庭的质量很高。这里不光是指犹太家庭比较富有,更主要的是指犹太人的家庭幸福,充满了祥和的气氛。

有了稳定的大后方,犹太人干起事业来,就精神百倍,为了这个温馨的家庭而要努力工作,这样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

箴言六十二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

——《塔木德》

妇女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下面这则故事可窥一斑:

一位罗马皇帝对拉比伽玛列说:

“你的上帝是贼,因为《圣经》上写着:耶和华使他沉睡,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

拉比的女儿对父亲说:“让我来回答他。”

她于是对皇帝说:“给我派个官员来调查一桩案子。”

罗马皇帝问:“出了什么事?”

她回答说:“夜里贼闯进了房子,偷了我们的一只陶罐子,但是却留下了一只金罐子。”皇帝听后喊道:“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但愿这样的贼天天来光顾我。”

她于是反驳说:“那么,一个男人只是失去了一根肋骨,却得到了一位侍奉他的女人,这不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吗?”

由于意识到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她们极有尊严的地位。考虑到妇女在家庭中的责任,在犹太法律中,她们被免除了一种宗教义务。法律上规定:“妇女免予执行以‘你们要’行文的律法,如何遵行这一点要依具体的时间而定。譬如,在住棚节期间,应住在茅棚内或是应佩戴经卷护符匣的律令,对妇女来说,并不是必须履行的。”

但是,《塔木德》并不承认在宗教责任上不同性别之间有任何差异。“你在百姓面前所要立的典章是这样的:在牵涉到《托拉》的一切律法时,《圣经》把男人和女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犹太妇女终日忙碌的生活妨碍她们研习更为高深的关于《托拉》的学问;但事实上,犹太人认为妇女利用其影响力让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致力于这些学问的获得,她也应该受到赞扬。

为此,在犹太人中流行一句这样的话:“妇女如何获得荣誉呢?通过把儿子送到犹太圣堂去学习《托拉》,把丈夫送到拉比学院去进行研究。”

《创世纪》里的故事说明了妇女对于男人的生活具有何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位虔诚的男人娶了一位虔诚的女人,因为没有孩子,他们离婚了。

然后,这男人娶了一个邪恶的女人,这女人使他也成为恶人。

那位虔诚妇女嫁给了一个邪恶的男人,却使他变成了一位正直的人。

因此,犹太人认为在婚姻和爱情生活中,好的女人是一所学校。

《塔木德》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拉比阿吉瓦年轻时是耶路撒冷富人卡尔巴·沙乌的牧羊人。卡尔巴美丽端庄的女儿发现这个牧羊人非常高贵,于是对他说:

“如果我和你订婚,你愿意出去学习《律法书》吗?”

他回答说:“是的,我完全同意。”

他们秘密地结了婚。他走了,去学习《律法书》。可是当她的父亲听说这件事,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

阿吉瓦在外面呆了12年。他回家时带回来1.2万个学生。

快到家的时候,他听见一个老人对他的妻子说:

“这样的活寡你还要守多久?”

他的妻子回答说:“如果他听我的话,应该在外面再学12年。”

阿吉瓦就回到学院又学习了12年。第二次回家的时候他带来2.4万个学生。

得知这一消息,他的妻子准备出门迎接。邻居对她说:

“我们借给你衣服穿吧,不要显得太寒酸。”可是她拒绝了。她来到他面前,埋下头去亲吻他的脚。他的学生们想把她推开,可是拉比阿吉瓦大叫起来:“不要动她。我和你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给予的。”

当她的父亲卡尔巴·沙乌听说镇上来了一个学者,就自言自语地说:“我要去找他,也许他能帮我解除誓言。”他已经开始为自己发那样的誓言感到后悔了。

“如果你知道你的女婿是个学者,你还会那样发誓吗?”拉比阿吉瓦问他。

“如果他知道一章甚至一条法律,”卡尔巴说,“我也不会那样发誓。”

然后拉比阿吉瓦说:“我就是帮你放羊的那个人,我出去学习都是为了你的女儿。”

卡尔巴·沙乌听到这里,就匍匐在阿吉瓦的脚边,分了一半的财产给他。

犹太人认为,与一个女人结合,这个男人要么站起来,要么倒下去。理想的妻子正是能让男人站起来的女人。

正因为如此,在挑选对象时,《塔木德》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劝告男人:不要重美貌,要重家庭;睁开眼睛挑选自己的新娘,不要只看外表,而是要看家庭背景,因为优雅风度是虚假,美貌是徒劳,敬畏上帝的女人才值得赞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大人物的一生竟然毁在他的婚姻和家庭上。希仑皇帝便是其中的一个。

希仑皇帝的皇后玛丽是一位绝世的美人。希仑三世为她闭月羞花般的容貌所迷惑,不顾周围人对此婚事的极力反对而迎娶了她,并封她为皇后。

他们具备了健康、权力、财富、名声、爱情……这完美的爱情结合,真是空前轰动。但是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这份炽热的爱情,逐渐失去了光芒,剩下的只是一堆余烬。虽然,希仑三世好不容易娶玛丽为妻,但是,谁也想不到,充满了嫉妒和猜疑心的皇后,完全不听希仑的规劝,经常闯入政治会议中来吵。她又深恐丈夫在外另有情妇,于是严密地监视着希仑。不但如此,她还去姐妹家诉说丈夫的不是,或哭闹着跑到希仑的书房里,数落他一顿。

虽然希仑拥有好几个行宫,却永远无法获得片刻的宁静。

皇后如此地唠叨,只有加速爱情的窒息,招致不幸的后果罢了!当希仑皇帝实在无法忍受皇后的骄纵、多疑、越礼的时候,他宣布废除皇后。这时皇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愚蠢,而更不幸的是,由于希仑皇帝择后的不当,使皇帝本人成为了臣民和群众的笑柄,这位皇帝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风光后,在不得志中被他的弟弟赶下了台。

因此,在犹太人眼中,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满完全取决于女性,因为对婚姻和爱情而言,女性一直是最好的老师。

在犹太人一年一度的节日——安息日的晚上,在全家人一起用餐时,丈夫都要深情地唱一首赞美妻子的歌曲,来表达对妻子的尊敬。

“你用力量和温柔,来对待一切。你一张开口,就会说出有智慧的话。愿上帝祝福你,并保护你的孩子们。”

犹太人慰劳和赞美家人的这种做法,能最大限度地、真心地去尊重妻子,这样夫妻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深,家庭就会越来越幸福、美满。

结语 了不起的犹太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写道:“犹太人的数目还不到人类总数的1%,本来应该像灿烂银河中的一个小星团那样不起眼,但是他们却经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类的智慧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的智慧在《塔木德》里。

《塔木德》——犹太民族5000年人才辈出的秘密源泉;犹太人处世经商的法宝。

在《塔木德》的孕育下,犹太民族人口虽少,却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名单,我们就知道犹太人的伟大与卓越了。

一、诺贝尔奖是全世界荣誉最高的奖项,这种奖项是绝对少不了犹太人的。

截至2001年,犹太人的获奖累计已达129人,其中医学奖46人、物理学奖33人、化学奖20人、经济学奖13人、文学奖9人、和平奖8人。

二、宗教界。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应推基督教,而人们所公认的基督教创始人是犹太人耶稣。后来,他被犹太人所出卖,被罗马人处死。时过近2000年,他仍是世界各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堪称人类最著名的头号人物。最有名的圣徒保罗,也是个犹太人。此外,犹太教之父摩西也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人物。尽管上述几人是否确有其人还难下定论,但他们的名字却传遍了世界。

三、哲学界。在公元前后的希腊时代,融合了犹太教与希腊哲学,他的学说对后世的基督教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穆斯林时代,迈蒙尼德(12世纪)又综合了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与犹太教,以理性思维重新阐述犹太教文与律法。他对后世的犹太教思想做出了极大贡献。在17世纪,斯宾诺莎“综合了唯理论与机械论”。在18世纪的日耳曼启蒙运动中,戈特霍尔德·戈莱辛与门德尔松是最突出的领袖。前者主张宽容的宗教思想,后者则按犹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修改了沿用已久的犹太教。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法国的柏格森提出了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的“直觉主义”。德国胡塞尔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提出了另一个很流行的哲学流派——现象学。其他著名的犹太哲学家还有科学哲学巨匠波普,以及逻辑实证主义名将之一的维特根斯坦。

四、思想家。最伟大的莫过于提出一个庞大完备的学说体系并引发了波及全世界的社会主义浪潮的马克思,还有精神分析学之父、影响遍及人文科学和文艺各领域的弗洛伊德。还有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著名理论家伯恩斯坦,20世纪著名的法兰克福思潮代表人马尔库塞、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尔。

五、社会科学学者。最突出的有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二号人物大卫·李嘉图和大社会学家杜尔干。

六、政治活动家。英国著名首相迪斯累里,德国共产党领导人卢森堡,前苏联著名政治家和理论家托洛茨基,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另外还有两位教皇: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和安拉克列突斯二世。

七、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相对论创始者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开创者波尔和波恩,原子物理学开拓者费米,创立电守恒定律的李普曼,测定光速的迈克尔逊,“李克”概念提出者之一的芬曼,提出量子电动力学公式的施温格,反质子发现者之一的西格晋。化学家也不乏其人:首次离析出纯氟并建立高温化学的莫瓦桑,染料合成研究的拓荒者拜多,氨合成法的创始人之一哈柏。生物医学家不胜枚举:近代化学疗法创始人之一埃尔利希,提出人类A、B、AB和O四种血型的兰茨泰纳等。数学家中最著名的当首推控制论的提出者维纳。

在美国,犹太人占全美人口比例虽不到3%,但能量却大得惊人,在政界、商界、文化界、法律界和教育界都不乏犹太人的佼佼者。以美国政界为例:曾出任尼克松和福特两任总统国务卿的基辛格就是犹太裔人;犹太裔人奥尔布赖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犹太裔人刘易斯·布兰代斯曾担任联邦最高法院法官达23年之久。

从某种程度上说犹太人掌握了美国的发言权。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是犹太人创办的,美联社的现任董事会主席也是犹太人,其他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的犹太人就更多了。

美国犹太人院外集团是犹太人争取在美国的发言权的最高组织。

“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是美国犹太人院外集团的代表。它拥有近50名高级政治说客,在参议院和众议院中都有两成左右的支持者。无论是哪一个人当美国总统,只要白宫的表现出现不利于犹太人的可能,那打进白宫的抗议电话就会立即响成一片。

“我宁愿政治自杀,也不敢伤害以色列。”前总统卡特在任上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国许多届总统的“苦衷”,也道出了这样的真实:犹太人操纵着美国的经济命脉,历任总统的竞选经费主要来自犹太巨富;许多犹太人本身就是美国的各阶层政要,如基辛格曾为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为国务卿,罗伯特·鲁宾曾为财政部长,等等。

“犹太人使别人不敢讲话,以致在美国政坛上只能听到和感知他们的声音。”这是人们对他们在美国争取发言权的褒奖。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随处可见犹太人卓越不凡的身影。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有大卫·李嘉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J.阿罗、P.A.萨缪尔森、西蒙等这样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在经济管理方面,有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样的杰出代表;在金融领域,华尔街的金融家近一半是犹太人,J.P.摩根、莱曼、所罗门兄弟、乔治·索罗斯都是顶尖级的人物;在实业界,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缪塞尔、哈默的威名至今让人振聋发聩;在传媒业中,路透、普利策等,还有CBS的威廉·佩利、NBC的萨尔诺夫、《纽约时报》的奥克斯等都是犹太人;在影视娱乐界,好莱坞简直就是犹太人的天下。最早的好莱坞开拓者,米高梅公司的创始人高德温、华纳四兄弟、派拉蒙、福克斯公司的创始人均是犹太人……

据统计,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约0.3%,却掌握着世界经济命脉。在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律师中有30%是犹太人,科技人员中有50%是犹太人。在全世界最富有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50%以上。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有20%是犹太人,因而历来犹太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商人。

据日本《现代周刊》8月16日一期报道,在根据资产排名的美国前400个富家家族中,犹太人占了23%。如果仅限于前40个,那么实际上有40%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在全美人口中的比例不到3%。在《福布斯》杂志曾经报道的世界前400名亿万富翁中,以迈克尔·德尔为首,有60人是犹太人,占总数的15%。

凡此种种,我们大可不必再细细列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哪个民族能像犹太民族那样对经商、致富、生存、处世等都有着卓绝的智慧。

美国2003年《福布斯》公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世界300亿以上的财富巨人,犹太人所占比例高达75%。这说明,犹太商人的经营之道,堪称一绝。

犹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向世人证明了他们的优秀。

追寻犹太人的历史,跟随犹太人的脚步,我们便会发现犹太人智慧的源泉。

维特根斯坦说:“在犹太人那里有不毛之地,可是在其绵薄的石层底下流淌着精神和智慧的泉水。”

托尔斯泰说:“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永不消逝的温情与魅力,这些都是伟大的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寞的早晨,那是对人类灵魂永恒秘密充满激情的探索。”

《羊皮卷》被誉为“全球成功人士的启示录”、“超越自我极限的奇书”

《塔木德》是犹太民族5000历史与文化的智慧结晶,是犹太人经商致富和为人处世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