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原著 [美] 罗伯特·林格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林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曾写过7本书,其中3本成为排名第一的畅销书。他的著作《你是第一位的》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长达1年之久!他的读者超过数百万,他的书被译成几十种语言。他的鲜明特点是思想深邃精辟、文笔简洁清晰、幽默诙谐。他自称为“龟先生”,常常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叙述自己的苦难经历。林格先生本人多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中,介绍他的文章也常刊登在《华尔街日报》、《时代》、《人民》、《财富》、《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上。

《你是第一位的》的主旨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说好的一面,它能让你自己受益,也许同时能让某个人或更多人受益;说不好的一面,它只能让你自己受益,不会有益于其他人。其实即使不好,也至少不会干扰别人,因为它让地球减少了一个潜在的负担,而多了一个幸福的人。

在本书中,作者以非正统的思想和令人惊异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难题。作者不迷信传统,也不简单说教,而是告诉读者他自身的经历和实在有效的方法,让大家都过上一种快乐多、烦恼少的幸福生活。

第一章 跨越视野的障碍

把目光放在你向往的地方

罗伯特·林格曾说过:“视野跨栏就是你的第一步,在你追求更愉快的生活时,必须跨越这一道障碍。”而要跨越你的视野障碍,就必须时刻把你的目光放在你向往的地方。

在赛车训练学校的课堂上,教练对罗宾说道:“在赛车时你最需要当心的一件事,就是当车轮打滑时要怎么办。碰到这种情形其实处理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目光放在你想去的主向,可千万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一心只想车子别撞上栏杆。”你一定听过这样的事,某人一路上顺顺当当地快速开着自己的跑车,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车子突然失去了控制。在高速马路上,差不多要好几英里才会有一个电话亭,可是这些失控的车子往往就偏偏撞上去。究其原因,乃是当车子失控时,驾驶人都力图避开碰上什么,结果越是盯着不想撞上去就越是会撞去。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行动方向乃是朝着我们想象中事物的位置前进。

当教练说完上述道理后,就对罗宾说:“现在我们要进行车轮打滑的反应训练,我这里有一台电脑,当按其中一个按钮时,有一边车轮就会腾空,造成车子失控而乱滑。这时候你可别盯着路旁栏杆,而要盯着希望车子驶去的方向。”

罗宾满怀自信地答道:“没问题。我听清楚了您所说的。”

头一次驾着车出场,罗宾一路尖叫个不停。随之,教练就按了那个按钮,车子便突然打滑并失控,而罗宾的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盯着道旁的栏杆,眼看着车子就要撞上去。罗宾心理害怕得要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师迅即把他的头扳向左侧,逼着他向应当要去的方向看。虽然车子还是不时地打滑,而罗宾也一直担心会撞上栏杆,可就是硬被老师逼着只看车子应当去的方向。最后,罗宾终于把意识摆对方向,而方向盘也能顺势转向。当训练结束时,罗宾停好了车子,重重地吐了口气。

林格曾指出:当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时,要把精力放在寻求解决让你害怕的问题上。

而凡事至少有3种解决方法。

对事情只有一种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

对事情有两种方法的人容易陷入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

有第三种方法的人,通常会找第四、第五种,甚至更多的方法。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而已。没有方法,也只是说已知的方法都行不通而已。

其实世界上尚有许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想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

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不止一个。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到方法的人呢?

你的成功受你视野的限制

有时,你所能达到的成功会受到你的视野的限制。

戴高乐说:“眼睛所到之处,是成功到达的地方,惟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教田径的教练会告诉你:“跳远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远处,你才会跳得够远。”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有广阔的视野,不追求一朝一夕的成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按照既定的目标,始终坚持下去,到最后,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在我国古代的野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任国的公子决心要钓一条大鱼。一天,他做了一个特大的钩,用很粗的黑丝绳做钓钱,用50头牛做钓饵。一切准备完后,他蹲在会稽山上,开始了等待。整整一年过去了,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但任国公子并不泄气,每天照旧耐心地等待。

终于有一天,一条大鱼吞了他的鱼饵,大鱼很快牵着鱼线沉入水底。过了不大一会儿,又摆鳍蹿出水面。几天几夜后,大鱼停止了挣扎,任国公子把大鱼切成许多块,让南岭以北的许多人都尝到了大鱼肉。

与任国公子相比,那些成天在小沟小河旁边,眼睛只看见小鱼小虾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钓不到大鱼的。

有一句话这样说:“取乎上,得其中;取乎中,得其下。”就是说,假如目标定得很高,取乎上,往往会得其中;而当你把目标定得很一般,很容易完成,取乎中,就只能得其下了。由此,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高一些,因为远景所产生的力量更容易让人在每天清晨醒来,并不再迷恋自己的床榻,抱着十足的信心和动力去面对新的挑战。

苹果电脑的主要创始人乔布斯,他的成功和他目光高远是息息相关的。

他出生于1955年,家境一般;他从小聪明,智慧过人;他读书很勤奋,善于思考,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但由于经费拮据,几乎是半工半读,靠自己在业余时间做工来赚取生活费用。但即使如此,他在1974年还是因经济所迫不得不中断了大学学业,未毕业就离开了大学之门。

乔布斯中断学业时,年仅19岁。他在雅达利电视游戏机械制造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他的志向并不在此。当时,微电脑刚问世不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库珀蒂诺镇,一些业余爱好者正在组织“自制电脑俱乐部”。乔布斯虽然没有读完大学,但他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加上他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对电脑技术颇感兴趣。此时,他经过认真思考,认为要干出一番事业,电脑行业是最好的选择。在当今世界科技发达之时,个人用电脑更是发展的方向。于是,他下决心要独闯天下,在研究和开发个人电脑方面大干一番。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朋友瓦兹尼雅克。瓦兹尼雅克也和乔布斯一样,因经济所迫放弃了音乐学业,到一家仪器公司当了设计员。他们平时很要好,志趣相投,乔布斯说了自己的想法后,他俩一拍即合。于是,两个人立即着手筹备。

但可怜得很,他们俩手头上都没有钱,东拼西凑加起来就只有25美元。25美元何其微乎其微啊!然而他们就是用这一点钱,买了一片微处理器,乔布斯把父亲的修车房作为工作室,两人便干了起来、这简直就像是两个小孩子在玩游戏。然而,他们就是凭着这25美元的资本起家,经过废寝忘食的奋斗,终于试装出一台单板微电脑。把它和电视机连接使用,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文字和简单的图形来。

他们为自己取得的这一小成果而感到高兴,便把这台个人用微电脑送到“自制电脑俱乐部”展示,受到热烈称赞和欢迎。他们信心十足,接着就试制出一小批公开出售,谁知竟然非常抢手,有一家电脑商店一次竟向他们订购了350台。这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机会。

从此,他们雄心勃勃,把自己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全都卖掉,换取了2500美元的资本,再向当地的一家商店买了一批零件,用29天的时间,就创立了一个小小的微电脑公司。乔布斯在半工半读的岁月里曾在一个苹果园里工作过,作为纪念,他们把公司命名为“苹果电脑公司”。后来,“苹果电脑公司”成为美国一家大电脑公司,而乔布斯则被誉为“电脑神童”,是个人电脑的开发鼻祖。

在公司里,乔布斯是负责人,又是工程师、设计员、工人、推销员。只有他们两个小青年,工作人员毕竟太少了。而且,他们对于做生意也毕竟还不熟悉。乔布斯立即想到,要想使公司大有发展,必须广集人才,而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会做生意的人才。他想起自己推销第一批产品时认识的麦库拉。麦库拉当时在仙孩半导体公司供职,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推销能手。

乔布斯怀着满腔的热情,再三邀请麦库拉入伙。麦库拉看到这位年轻人很有创新精神,终于答应加盟,并且拿出25万美元作为投资,成了苹果电脑公司的一个股东。接着,他们几经研究、试验,对原有产品重新进行设计,制造出了一种体积小、价格低、适合于个人和家庭使用的电脑,命名为“苹果二型”。这种电脑一上市,顿时声名鹊起,该公司不起眼的标志——一个咬掉一大口的红苹果,霎时红透了半边天。乔布斯迅速扩大规模,大量增加生产,公司员工由最初的3人,到20世纪80年代初便发展到3200多人。1977年,公司营业额为77万美元,纯利润为4.2万美元。到1981年,公司营业额竟达3.35亿美元,4年间增长了432倍。从这以后,苹果电脑公司进入了黄金时代,成了知名度颇高的电脑公司。

也许,你现在跟乔布斯他们最开始创业时一样,身上的资金少得寒碜,碰到的困难也很多,但只要你树立正确的方向,敢于梦想“成功”,你的行动便会引领你走向财富之巅。

跨越视野的界限,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能力

有一则古老的格言:“成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变废为宝。”

只要一失败,人们最容易做的事就是趴下来,抱怨自己缺乏能力,抱怨自己命运坎坷。只要一失败,人们最容易忘记的就是:人生并非为失败而来,而是为成功而来。

不幸的是,不少人已经沉浸在这种消极的思想中:自己就是不行,只能一事无成。由此丧失了活力,在生活中漫无目的地游荡,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意义。

你如果无法跨越自己视野的界限,就会像推着小推车捡破烂的人,一旦认为自己只能干这个,那么他就会一辈子推着晃晃悠悠的小车子走街串巷收破烂。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无限的,但只有跨越视野的界限,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能力。

有个人曾给自己十分景仰的人写了一封信,赞美他的卓越成就并称他为伟人。他收到的回信说:“不,我的朋友,你错了,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过人的特殊能力。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仅仅略高于一般水平,有些方面我还不如一般人。这当然是受我的身体情况限制:我没法跑,只能走,我也肯定不擅长游泳。要说有什么还拿得出手的话,那就是我骑马的技术还不错,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骑手。我的枪也打得不怎么好,原因是视力太差,必须离猎物很近才能瞄准目标。所以你看,从身体条件来说,我只不过是普通人。从文字水平来说,我也没有优秀的写作能力。我这辈子写的东西倒不少,可我总是像奴隶一样苦干,才能写出点东西来。”

这个人究竟是谁?他把自己说得如此普通,却做了那么多令人钦佩的事情。他就是西奥多·罗斯福。按照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没有杰出的才能——那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呢?这个问题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以普通的能力获得杰出的成就,秘密何在?为什么能力有限的人,却做出了有口皆碑的伟业?

如果把“天赋”看成“能力”的同义词,那么我们如何最大程度地把这种“天赋”发挥出来呢?

第一个建议是盘点一下我们所有的能力。我们有什么天赋?我们的强项有多少?我们的性格倾向是什么?通过盘点,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有哪项才能,有哪些发展的潜力,从而确保获得令人满意的成功。有位母亲问自己的孩子:“汤姆,今天下午你是愿意跟我去买东西呢。还是愿意去看望玛丽阿姨?”小家伙答道:“要是我能自己做主,那我宁可去游泳。”如果我们能做主,我们会怎样对待自己的能力呢?我们会作出什么选择呢?我们可以和睿智的朋友、律师、银行家商量,或者向职业咨询机构寻求帮助,或者去参加几个职业技能考试,看看水平如何。这样的咨询和分析对我们确定方向,判断自己的能力会很有帮助。

盘点能力时,应当问问自己:我应该在哪种事业上使用自己的能力?海军上将理查德·贝理德曾是北极探险队的一员,他深深爱上了北极,对每次的远征都念念不忘,时常回忆自己的探险经历。他想把毕生献给北极探险,可是因为这种探险的次数少之又少,他的雄心抱负看来不切实际。贝理德无法实现自己的渴望,于是变得郁郁寡欢,十分不满,牢骚满腹。坦白地说,他把自己变成了人人讨厌的人。那么除了北极探险,就不能想想自己的社区和邻居有没有什么需要,要不要什么帮助?能不能把那些不谙世事、躁动活跃的少年组织起来,建立少年俱乐部,避免他们乱闯惹祸?或许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带领童子军行军?他肯定会给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点燃激情的火焰,培养克服困难的素质——勇敢、合作、无私、正直。

如果我们自己也渴望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那也有必要用实践来检验一下。我们的抱负实际吗?是切实可行吗?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应该明智地将热情导入其他的渠道,去探寻为我们敞开的其他机会。一开始,也许你会发现有重重障碍,但它们慢慢会变成指引我们的一道道路标。

第二个建议是聚焦我们的能力,使之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成功需要远见和勤奋,需要思考和关注。细致的准备是我们发挥能力不可或缺的过程。世界上尚未发现的最伟大的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发挥自己的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有人获得了晋升,得到了重要职位,取得了重大发现,甚至还走进了总统办公室。嫉妒的人会说:“这家伙,真走运,他总是平步青云,一路直上,命运怎么就那么青睐他呢?”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幸运、机遇与成功几乎没什么关系。真正的“幸运”,通常在“有所准备”碰上“机遇”的那一刻才会出现。也许会有一段时间,被命运,被机遇“拉”着走的人会占一会儿上风,但最终还是“推”着机遇走的人会代替被机遇“拉”着走的人。成功不依赖于我们出生时星相是否吉祥,而依赖于我们每天扎扎实实地为成功付出了多少汗水。

居里夫人的女儿为母亲写了一部传记,描述了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漫长征途中坚持不懈地拼搏。居里夫人和丈夫都对镭的存在确信不疑。他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开始了漫长的而艰苦的奋斗。那是一段充满困惑和失落的日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炼出镭。两个人以惊人的耐心,面对成吨成吨的沥青混合物残渣,把它们分成一千克一千克的样本。他们相信一定能从里面提炼出镭。然而,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我们在根据这部传记改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第48次实验又没有成功。丈夫居里先生终于崩溃了,陷入了绝望。他叫喊着:“不行了,没办法了!绝对不行了!也许还要再花上100年才能成功,但我们这辈子是看不见镭了!”可是,居里夫人更有信心。她回答说:“要是还要花一百年,那真太可惜,不过只要咱们还活着,就不能稍有松懈。”

正是由于这样的使命感,环绕着镭的迷雾终于在一个晚上散开了。那天晚上,居里夫人和生病的孩子在一起呆了一会儿。孩子睡着了,她对丈夫说:“咱们下去,去那儿看看怎么样?”她的声音里甚至还有一丝乞求—不过这是多余的,因为,彼埃尔像她一样着急。两人穿过街道,走到自己的实验棚。彼埃尔正要打开门,“别开灯,”居里夫人对彼埃尔说,然后她又笑了笑,加了一句,“还记得吧,那天你对我说:‘真希望镭有种美丽的颜色。’”说着,两人走进大棚,一道无法描述的美丽蓝光照亮了黑暗。他们执手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这么看着这苍白、闪烁、神秘的辐射来源—镭。没错,他们的镭,是对他们坚毅和耐心的奖赏。

可是,又有多少人走来走去,没有一个使命和目标,随意漂流,浪费了能力,放弃了实现自我,自然也就失去了与实现自我时的幸福和喜悦。这些人之所以没能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就是因为他们无法超越自身视野的障碍,总认为自己能力较差,事事浅尝则止,半途而废。

第二章 跨越现实的障碍

认清事实

在法律程序领域中,有一项被称为“证据法”的原则,这项原则规定裁判之前必须取得事实依据。任何法官都可以把案子处理得对一切有关系的人同样公正,只要他能根据事实来作判决;但他也可能冤枉了无辜的人,只要他故意回避事实,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来作判决或下结论。

目前有许多人错误地把事情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当作判断是非的出发点。他们愿意做一件事,或是不愿意做一件事,惟一的原因是能否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未曾考虑到是否会妨碍其他人的权益。在事情对他们有利时,他们表现得很“诚实”,但当事情对他们似乎不利时,他们就会不诚实,还会为他们的不诚实找到无数的理由。

而那些已取得成功的伟大人物,他们都会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来判断是非,而不管这种做法能否立即带来利益,或是偶尔还会带来不利的情况。因为他们知道,到最后,公正终将使自己达到成功的最高峰。

你最好在心理上做个准备,使自己了解,要想成为一个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必须具备顽强坚定的性格。因为要达到思想方法的正确,有时会受到某种力量的暂时性打击,对于此一事实,毋须否认。但是,同样的,由于思想方法正确所将获得的补偿性报酬是如此的巨大,因此,你将会很乐意地接受这种打击。

在我们寻求事实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他人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这种途径收集证据之后,必须很小心地检查这些证据,以及提供证据的人。而当证据影响到提供证据人的利益时,我们更有理由详细审查这些证据,因为与自己所提出的证据有关系的证人,通常对证据予以掩饰或改造,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由此可见,事实是躲在错综复杂的事件背后的一项隐性因素。因此,要想透过错综复杂的事件认清事实,就必须具有非凡的观察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

正视现实

事件的深层内核是事实,而诸多事实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现实。我们不但要认清事实,而且要勇敢地正视生活的现实。而有许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往往以理想主义看待生活现实,这就容易使自己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隔离层之中,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一遇到较为恶劣的环境就要反抗,就要改造,操之过急,意气用事。这两种倾向都是极为有害的。

其实,从来没有单纯的理想环境,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是非曲直的分野、黑白好坏的界线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其复杂微妙的。纯粹的光明与纯粹的黑暗都很少,生活中很大一块是黑白混杂的灰色地带。这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其两重性:既是一片沃土,又到处荆棘丛生;既有利于你的发展的一面,也有对你不利的一面。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黑白混杂的生活现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当只从消极的方面去看,认为要寻求自由发展就不能接受现实这个框架的限制;而应当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接受框架的限制并不是不能成长发展,不能自我实现。换句话说,就是要把适应环境、接受框架的限制看作是理所当然、合乎规律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这句话:

(1)约束与成长,限制与发展,表面上是对立的概念,非此即彼,其实,任何自由发展与追求成功,都有一定的目标、范围和途径,而绝非天马行空,任意纵横。“天高任鸟飞”,够“任意”了吧?可是超过了一定的高度和范围,任何鸟都飞不成的。显然,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意味着必要的制约。这个制约不仅是指遵守必要的法规和制度,而且是指一个人要有自制、自律和自主的控制力。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管制自己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许多人之所以沉沦、堕落、失足、犯罪,并不是没有良好的心愿和品质,也不是困境的逼迫,不得不去偷、去抢、去胡作非为,而往往是他们缺乏自制力,太放纵自己。放纵的结果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一个人只有先学会控制自己,才有可能去控制别人,去突破环境的局限。

(2)框架的限制如同地球的引力一样必不可少。一定程度的制约是必不可少的,应当接受和遵守,如经营企业要照章纳税,行车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人际交往要以礼待人、信守诺言,贸易协作要遵守协议、执行契约等等。这些行为规范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天经地义,不可缺少。我们时刻受到地球引力的“制约”,并不觉得别扭;相反,若是摆脱了必不可少的“引力”,成为太空人,反倒无法适应。

这就是常言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根本上说,规矩所限制的不是人的发展,而是人的涣散。为了严明纪律、严肃风纪,中国羽毛球队有一回把男子单打头号主力正式除名。因为他多次违反队规,屡教不改。这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但年轻的中国羽毛球队如果没有严明纪律、严格的管理和严肃的队风,是不可能从低谷中奋起的,可以说这是该主力队员不能接受框架限制、一味放任自为的结果,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3)为了自我发展也需要自我控制。一个人不仅在面对“越轨出错”的问题时需要自我控制,接受必要的制约,而且在面对“进取发展”的计划时,也要善于自我控制,注意从实际出发。志向应当远大,思路尽可能开阔,但实际行动必须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这就好比饮食不能过量,美味不可贪多,营养过剩同营养不良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在事业上操之过急,抓得过多,也会“欲速则不达”。

我们作为现代人既要大胆创新,又脚踏实地;既可适当享受,又能艰苦奋斗;能上能下,能进能退;外圆内方,刚柔相济;具有一种强劲而灵活的品格。这就好比人穿衣服,你穿上礼服,打扮一新,当然漂亮,但有许多环境,你不必也无法穿礼服;你破衣烂衫,邋遢粗糙,没个样子,谁会看得上你呢?而惟有牛仔裤可以两者兼顾,它的最大特点是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季节、什么活动都可以穿,在欧美各国除了婚礼外,连进教堂都可以穿牛仔裤。牛仔裤可谓适应性强,不怕磨炼,能够体现坚持而灵活的自我形象。所以,我们要做个有“牛仔裤精神”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做一个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的人,一个能在框架的限制中寻求自由的人。这就是正视现实的结果。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许多不快的经历,我们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无所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现实做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精神崩溃。

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教师,一天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了惋惜声。教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会为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今后在你们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无可挽回的事情,请记住这只破碎的咖啡杯。”

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学遗迹,在它的大门旁有这样一句让人过目不忘的题词:“事已如此,别无选择”。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我们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心甘情愿地接受吧!接受现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汉斯小时候曾和几个小伙伴在密苏里州的老木屋顶上玩,他们爬下屋顶时,在窗沿上歇了一会,然后跳了下来。汉斯的左食指戴着一枚戒指,往下跳时,戒指钩在钉子上,扯断了他的手指。

汉斯尖声大叫,非常惊恐,他想他可能会死掉。但等到手指的伤好后,汉斯就再也没有为它操过一点心。有什么用呢?他已经接受了不可改变的生活现实。

后来汉斯几乎忘了他的左手缺了一根手指。

有一次,汉斯在纽约市中心的一座办公大楼的电梯里,遇到一位男士,汉斯注意到他的左臂由腕骨处切除了。汉斯问他这是否会令他烦恼,他说:“噢!我已很少想起它了。我还未婚,所以只有在穿针引线时觉得不便。”

我们每个人迟早要学会这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只有接受并配合不可改变的现实。“事已如此,别无选择”,这并非容易的课程。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英王乔治五世就在白金宫的图书室里挂着这句话:“请教导我不要凭空妄想,或作无谓的怨叹。”哲学家叔本华曾表达过相同的想法:“接受现实是人生的必修课程。”

显然,环境不能决定我们是否快乐,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反而决定了我们的心情。耶稣曾说:“天堂在你心内,当然地狱也在。”

我们都能度过灾难与悲剧,并且战胜它。也许我们察觉不到,但是我们内心都会有更强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塔金顿常说:“我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我绝不能忍受失明。”

可是在他60岁的某一天,当他看着地毯时,却发现地毯的颜色渐渐模糊,他看不出图案。他去看医生,得到了残酷的事实:他即将失明。有一只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只也将接近失明,他最恐惧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对这最大的灾难如何反应呢?他是否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令他惊讶的是,他还蛮愉快的,他甚至发挥了他的幽默感。这些浮游的斑点阻挡他的视力,当大斑点晃过他的视野时,他会说:“嗨!又是这个大家伙,不知道他今早要到哪儿去!”完全失明后,塔金顿说:“我现在已接受了这个现实,也可以面对任何状况。”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内得接受12次以上的手术。他放弃了私人病房,而和大家一起住在大众病房,想办法让大家高兴一点。当他必须再次接受手术时,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运:“多奇妙啊,科学已进步到连人眼如此精细的器官都能动手术了。”

平凡人如果必须接受12次以上的眼部手术,并忍受失明之苦,可能早就崩溃了。塔金顿却说:“我不愿用快乐的经验来替换这次的体会。”他因此学会了接受,并相信人生没有任何事会超过他的容忍力。

面对不可避免的现实,我们还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

“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

一个有12年养牛经验的人说过,他从来没见过一头母牛因为草原干旱、下冰雹、寒冷、暴风雨及饥饿,而会有什么精神崩溃、胃溃疡的问题,也从不会发疯。

面对现实,并不等于被动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了,我们就最好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要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惟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第三章 跨越团队的障碍

小心生活中团队的陷阱

这里所说的团队,是指任何一个团体,不管它声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样的。组建团体是要强行推进一个主张,或是消除现存的一个主张,或打破现在的局面。你也许已经参与了一个这样的团体,可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但是,它事实上极有可能成为你追求更好生活的绊脚石。

生活中的团体并非都是具有阻碍性的,就目前社会状况而言,只有一小部分目的不正的团队组织。它们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合理合法,因此单从表面现象来看,你无法认清它的真面目。所以,在生活中你要时刻注意,小心掉入这样的团队陷阱中。

一项运动、一种事业或者一次团体的行动,都会形成一个障碍,使你的生活复杂化。但是,如果你有很强的自律精神,你便可以抵挡住要把你卷入其中的威胁性的压力,团体行为就不能够影响到你的生活。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必须仔细分析这样的团体行为,看看它具有怎样的性质。

所有团体都给一些人贴上标签,这就是应该远离团体的充足理由。但是,跟一般的归类与贴标签不一样的是,团体都是有组织的,而且因为有正式的名字,就摆出很吓人的姿势。一个共同的事业,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会把涉及其中的人联合在一起。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说,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因为你支持一个事业,所以其领导人就会替你说话,于是你就自愿牺牲掉自己的很多个性,全身心参与某个团体的行动中去。

如果不参加进去,一个团队组织本不可能对人产生危害,但是,这样的团队组织时常会变成热门的活动。例如,麻将俱乐部是一个完全无害的俱乐部,只要其成员坚持在俱乐部成员之间玩牌就行。但是,如果他们走火入魔,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来玩麻将,并且发动很大的一场运动,通过一些施压手段招募新的成员,他们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团队陷阱。

一个团队也许会无休止地宣称,它将如何准备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但是,它的宣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团队行动的前提本身就否决了这种可能性。任何时候,只要你拿出时间,只要你使自己的利益服从于一个团队的利益,你就不仅仅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同时还失去本可以用来解决自己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宝贵时间。这就是团队的领导人非得要强调未来的一个主要原因,许诺的结果越是远,事情就越是明显。让这个团队永久运转下去才是领导人真实的目标。

当你想要加入社会中某一个团队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小心掉入团队的陷阱中。

小心企业中团队的陷阱

团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先进的组织形态,它也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许多企业已经从理念、方法等不同的管理层面着手进行团队建设,并对“成功的团队”赋予了极高的期望。

然而,企业在保持热情的同时,要谨防掉入“团队陷阱”。

就现在来说,团队适合于这样的情况:工作任务挑战性极高,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很强,组织成员差异很大且素质很高。

事实上,团队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团队取得的业绩差强人意,其原因无非是由于企业不自觉地掉入了团队陷阱而不能自拔。因此,现代的企业一定要小心“团队陷阱”。

要避免掉入“团队陷阱”,就必须先了解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团队陷阱”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形式:

1.团队的目标迷失

团队作为组织形式之一,是为完成组织目标服务的。然而由于团队面临任务的特殊性和挑战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作为团队指南针的目标往往很难明确。而且,在团队成员参与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成员价值观和个人利益角度的不同,使目标被肢解,最终丧失提高士气的功能。

2.团队适应性和灵活性丧失

团队的外部环境决定其必须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否则很容易导致团队的行动僵化。

根据某权威机构的研究,总体而言,团队的灵活性比不上工作组。其原因主要有:团队成员差异较大,其动机、态度和个性难以一致;在运作过程中,团队领导和成员的“搭便车”心理以及矛盾冲突使注意力内敛,这也使得团队对外界信息反应速度减慢;团队成员达成一致的要求也影响了团队的灵活性。

3.团队合力分裂

团队成员之间本身具有分力倾向,团队管理稍有松懈,就会导致团队的绩效大幅度下降。根据团队管理经验,团队合力常常受到下列情况的影响:①领导者变更;②计划不连续;③裁减成员;④管理不当;⑤规则不连续。

认清了“团队陷阱”的面目之后,我们就要竭力避免使自己的企业掉入其中。对于如何避免“团队陷阱”,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 团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强有力的领导者能把分力转为合力,贯彻和执行团队目标,使团队成员保持对外部的灵敏度,并迅速作出反应。根据经验表明,团队比其他组织形式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2) 统一的团队规则。优秀的团队具有统一的管理规则,并能得到所有成员的遵守,成为团队内部统一的语言。

(3) 精心管理、细心呵护。团队陷阱产生于微妙之处,所以团队需要管理者和成员的细心呵护。

第四章 跨越财务的障碍

有钱不要乱花

巴比伦的繁荣昌盛历久不衰。巴比伦在历史上一直以“全世界首富之都”著称于世,其财富之多,超乎想象。但巴比伦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富裕。巴比伦能够富裕,是因为它的百姓有理财的智慧。凡是巴比伦人都得先学会理财之道。

在这里,巴比伦的首富阿卡德将教给你如何让口袋饱满的简单方法。这是迈向财富殿堂的第一步,第一步走不稳的人,永远别想登上这个殿堂。

阿卡德是一位毫不吝啬的富翁,他愿意把自己获得财富的秘诀免费传授给巴比伦的穷人。他经常开设免费讲堂,在一次课堂上阿卡德问一位若有所思的先生:“我的好朋友,你从事什么工作?”

那位先生回答:“我是个抄写员,专门刻写泥板。”

阿卡德说:“我以前也是刻写泥板的工人,依靠与你一样的劳力,我赚得我的第一个铜钱。因此,你也有相同的机会建立财富。”

阿卡德又问一位气色红润的先生:“能否请你说说,你靠什么养家?”

那位先生说:“我是个屠夫。我向畜农购买山羊来宰杀,再将羊肉卖给家庭主妇,将羊皮卖给制作凉鞋的鞋匠。”

阿卡德说:“你既付出劳力,又辗转牟利,因此你比我更具有成功的优势。”

阿卡德一一询问每位学员的职业,等他问完,他说:

“现在,你们可以看出,有许多贸易和劳动可以让人赚到钱。每一种赚钱方式,都是劳动者将劳力转换成金钱流入自己口袋的管道。因此,流入每个人口袋的金钱多或少,全看你们的本事如何。不是吗?”

大家都同意阿卡德的说法。

阿卡德继续说:“假如你们渴望为自己建立财富,那么,从利用既有的财源开始,是不是很聪明的做法呢?”

大家都同意。

阿卡德转身问一位自称是蛋商的小人物:“假如你挑出一个篮子,每天早晨在里面放10个鸡蛋,每天晚上从里面取出9个鸡蛋,最后将出现什么结果?”

“总有一天,篮子会满起来。”

“为什么?”

“因为我每天放进篮子里面的鸡蛋比拿出来的多一个。”

阿卡德笑着转向全班:“你们当中有人口袋扁扁的吗?”

大家起初听了觉得好玩,继而大笑,最后戏谑地挥动着他们自己的钱包。

阿卡德接着说:

“好了,现在我要告诉你们解决贫穷的守则。就照着我给蛋商的建议去做。在你们放进钱包里的每10个硬币中,顶多只能用掉9个。这样你的钱包将开始鼓起来,它所增加的重量,会让你抓在手里觉得好极了,且会令你的灵魂感到满足。

“不要因为听来太简单而讪笑我所说的话。我说过,我将告诉你们我致富的方法,而这便是我的第一步,我曾经同你们一样口袋空空,且憎恶自己没钱:钱包里毫无分文,我的许多欲望便无从满足。但是当我开始往口袋里放进10个硬币,只取出9个之后,我的口袋开始膨胀起来。你们的口袋也必如此。

“现在,我在说一个奇妙的真理。这就是当我的支出不再超过所得的9/10以后,我的生活仍然过得很舒适,不比从前匮乏。而且不久之后,铜钱比以前更容易攒下来。凡将所得储存一部分而不花光的人,金子将更容易进他的家门。同样的道理,钱包经常空荡荡的人,金子是进不了门的。

“你们最渴望得到哪一种结果呢?你们每天最渴望的事岂不是拥有珍珠宝石、锦衣玉食,且能毫不在意地享受任何物资吗?或者拥有实质的财产、黄金、土地、成群的牛羊、商品和利润丰厚的投资?你从钱包取出的那些铜板会带来前一项满足,你存入钱包的那些铜板则会带来后一项满足。”

解决钱包空空的方法就是:每赚进10个铜板,至多只花掉9个。

一个人若不看紧口袋,口袋里的钱可能就流失了。因此我们应该把小额的钱储存起来,守住它,直到有一天我们挣了大钱。

在你借钱给任何人之前,最好确认一下借钱者的偿债能力和信誉如何,免得你辛辛苦苦积攒的钱,成了白白送给他人的礼物。

在你借钱给别人做任何投资之前,你最好先透彻了解一下该项投资的风险如何。

不要太信任你自己的智慧,而将财富投入陷阱。宁可与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多商量。你可以免费获得这类忠告,且可能立即获得与你原先设想的投资利润相等的回报。事实上,这些忠告真正的价值在于能保证你免受损失。

守住你的钱袋,有钱不要乱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样能使你鼓胀的口袋不致变空。只作安全的投资,或是做可以随时取回资本的投资,不作收不到合理利息的投资。

会赚钱也要会用钱

人们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大部分人都相信,只要他们的收入增加10%,就不会再有任何财政的困难。在很多例子中确实如此,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有更多例子则并不尽然。收入增加之后仍感觉烦恼的不是少数,多赚一点钱并没有解决他们的财务烦恼。

罗伯特·林格认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展开预算和计划,避免出现财务危机,做一个会赚钱也会用钱的人呢?我们不妨试试以下规则:

(1)花钱作记录。作记录会让你把每一分钱的去处都弄个一清二楚,然后我们就可依此作一预算,以便以后消费时心中有数。

(2)拟出一个真正适合你的预算。这个预算必须按照各人的需要来拟定。预算的意义,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乐趣从生活中抹杀。它真正的意义在于给我们物质安全感——从很多情况来说,物质安全感就等于精神安全和免于忧虑。

(3)少花钱多办事。聪明地花钱并使所花的金钱得到最高价值,这是所有大公司都追求的目标,我们为何不这样做?

(4)不要因为你的收入增加而大事扩张消费。我们都希望获得更高的生活享受。但从长远方面来看,到底哪一种方式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是强迫自己在预算之内生活,还是让催账单塞满你的信箱,或债主猛敲你的大门?如果我们把增加的收入花得太快,恐怕我们会比以前更不快乐。

(5)教导子女养成对金钱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有就读高中的儿子或女儿,而你希望他们学习如何处理金钱,就请教会他们上述的做法。

(6)如果你是家庭主妇,你在拟好开支预算之后,仍然发现无法弥补开支,那么你可以选择下述两事之一:你可以咒骂、发愁、担心、抱怨或者你可想办法赚一点额外的钱,怎么做呢?想赚钱,只需找人们最需要而目前供应不足的东西。

(7)不要赌博。美国最佳的一名赌赛马的老手曾说过,根据他对赛马具备的所有认识,他无法从赌赛马中赚到钱。然而,每年却有众多的傻子,在赛马中赌下无数的钱。这位赛马老手同时说,如果谁想毁灭他的敌人,再也没有比说服这位敌人去赌赛马更好的方法了。

(8)如果我们无法改善我们的经济情况,不妨宽恕自己;如果我们不可能改善我们的经济情况,也许我们可改进心理态度。记住,其他人也有他们的财务烦恼,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也有财务烦恼。林肯和华盛顿都必须向人借贷,才能启程前往首都就任总统。

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所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困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

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要养成节俭的习惯

如果你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正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创造能力。换句话说,就意味着你有了追求,你将会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洛克菲勒垄断资本集团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生活并不宽绰,艰维的生活使他养成了一种勤俭的习惯和奋发的精神。他在16岁时,决心自己创业。虽然他时常研究和如何致富,但始终不得要领。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是宣传一本发财秘诀的书。洛克菲勒看后喜出望外,急忙照广告注明的地址到书店购买这本“秘笈”。该书不能随便翻阅,只有买者付了钱后,才可以打开。洛克菲勒求知心切,买后匆匆回家打开阅读,岂知翻开一看,全书仅印有“勤俭”二字,他又气又失望。洛克菲勒当晚辗转不能成眠,由咒骂“发财秘笈”的作者坑人骗钱,渐渐细想作者为什么全书只写两个字,越想越觉得该书言之有理,感到要致富必须靠勤俭。他大彻大悟后,从此不知疲倦地勤奋创业,并十分注重节约储蓄。就这样,他坚持了5年多的打工生涯,节衣缩食,积存了800美元。经过多年的观察,洛克菲勒看清了自己的创业目标:经营石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终于成为美国石油大王。

19世纪时,石油商人成千上万,最后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骚,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创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公司中,特别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每加仑原油的成本计算到第三位小数点。他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积累,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量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他写信给一个炼油厂的经理质问:“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要1分8厘1毫?”就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他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信:“上个月你厂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万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他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洞察入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点马虎眼。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洛克菲勒是统计分析、成本会计和单位计价的一名先驱,是今天大企业的“一块拱顶石”。

节俭不仅适用于金钱问题,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到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节俭意味着科学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意味着最明智地利用我们一生所拥有的资源。

节俭不仅是积累财富的一块基石,也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所在。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性,厉行节俭对人的其他能力也有很好的助益。节俭在许多方面都是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节俭的习惯表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证明一个人不是其欲望和弱点的不可救药的牺牲品,他能够支配自己的金钱,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们知道一个节俭的人是不会懒散的,他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他精力充沛,勤奋刻苦,而且比起那些奢侈浪费的人更加诚实。

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一个节俭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定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美国有位作家以“你知道你家每年的花费是多少吗”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是近62.4%的百万富翁回答知道,而非百万富翁则只有35%知道。该作家又以“你每年的衣食住行支出是否都根据预算”为题进行调查,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百万富翁中编预算的占2/3,而非百万富翁只有1/3。进一步分析,不作预算的百万富翁大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控制支出,以造成人为的相对经济窘境,如将一半以上的收入先作投资,剩余的收入才用于支出。

这是巧合吗?不是的!这正好反映了富人和普通人在对待金钱上的区别。节俭是大多数富人共有的特点,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富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有钱就拿去投资,而不是乱花。

许多年轻人往往把本来应该用于发展他们事业的必备资本,用到雪茄烟、香槟酒、舞厅、戏院等无聊的地方。如果他们能把这些不必要的花费节省下来,时间久了一定大为可观,可以为将来发展事业奠定一个经济基础。

不少青年一踏入社会就花钱如流水一般,胡乱挥霍,这些人似乎从不知道金钱对于他们将来事业的价值。他们胡乱花钱的目的好像是想让别人夸他一声“阔气”,或是让别人感到他们很有钱。

有些人收入不高,但花起钱来却毫不吝惜。他们会为了买只有富人才买得起的小古玩和衣服,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但等到想做点事情时却身无分文。

存下每月赚来的辛苦钱,先撇开暂时的物质诱惑,为你的长远目标努力。开始时你可能毫无收获,一段时间后必能满载而归。

第五章 跨越爱情的障碍

在爱情里不能太自私

认为另一半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人,是太自私的人。爱情中的恋人有时会盲目,不容易分清方向和对错,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走进爱情,他很可能依然我行我素,容易变得自私。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会爱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更不会激励对方成长,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不在少数。他们在情感上会很苛刻,爱与幸福似乎与他们无缘,因为他们要求整个地球围着他们转,而他们不把对方当作对象,而是当作控制的俘虏。他们不会在爱情中成长,因为他们不会从对方身上吸收营养,而是向对方施展魔法。

事实上,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一个“画地为牢”的人。因为他想让世界随着他的愿望变黑变白,随着他的悲欢变美变丑。在情感世界里,他的情绪就是太阳,想出来就晴天,不想出来就是黑天,一切随着变。对方不能有自我,更不能有自由。

其实自我本来是一个褒义词,它要求每个人要有主见,许多文人墨客多在挥洒自我个性,展现自我风采,成为一大文豪,如李白、辛弃疾、鲁迅等。在爱情生活中,拥有自我的品格本也无可厚非,它可以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使两人在爱情生活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在《流星花园》中杉菜和道明寺其实都是很有自我个性的人,道明寺的专横和无理,杉菜顽强反抗的个性都让人记忆深刻,但他们有一点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的爱是互动的,并不是一方围着另一方转,而是双方在共同的付出中寻找平衡的支点。一个人太自私很容易陷入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问题与成就,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和成长的需要。然而爱情是双方面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不像写文章,可以我行我素,自成一格,而是要建立在共同的生活之上。

很显然,我们变得自私的程度有轻有重,但对爱情生活都是有害的。一种是无意识的自私,认为对方就该为你付出,他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你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还有就是受中国封建家庭传统的影响,比较常见的就是男人认为女人做家务是她本分的事,女人每天面对的是:灰尘每天都会堆积,水槽里永远都有东西要洗,衣服一天两天就会塞满洗衣机,镜子会脏,地板上有无数细小的小头发,窗子在都市里迅速脏掉,空调要清洗,冰箱会有异味……于是女人会经常唠叨,最后因为无谓的吵架,陷入生活琐事中而伤了感情。还有一种是有意识的半自私,就是认为我已经为你牺牲了很多,现在就是你该为我付出的时候了。在现实中,这种例子很多。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白:自私和自主是不一样的。自私只是考虑自己,完全不顾对方的存在,甚至认为对方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要求对方性格脾气、兴趣爱好、事业追求完全和自己相适应,否则就要求对方改变以适应自己;而自主是要求自己的独立的意识,不能把自己的一切依赖在对方的身上,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快乐善于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能自主、自强,不要成为对方的负担。自主是爱情生活的催化剂,而自私却是爱情生活的坟墓。我们每个人都要尝试着让自己在爱情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自主,而不能变得自私,太自以为是。

生活自主性很重要,也就是一旦你决定要跟随爱侣的脚步,就要心甘情愿,否则万一情路不顺,怨谁也没用。毕竟健康的爱情关系,两个人都要有足够的自主意识,否则就很容易为小事情而纷争不已。意大利作家索菲娅·罗兰在《女人的魅力》中写道:“如果要你允许双方都有自主的权利,那么你俩都会觉得生活更加惬意平和。”男女之间要建立坚实的情谊,就必须彼此合作,患难与共,对自己的生活及两人共同的生活,完全地参与和完全地负责。太过于沉溺于自己的生活,会造成彼此间关怀的不成比例,造成爱情的失衡,最终导致爱情的破裂。

猜疑会使爱情变味

两个人谈情说爱最忌讳的就是互相猜疑,互相不信任,这样会使爱情变味。

什么情况下会觉得“爱得很疲倦”呢?我们疲倦时,总有一点心力交瘁的感觉,觉得体力不支,心中也有放弃的想法。疲倦通常都是在一番忙碌争战之后产生的感觉。爱得疲倦的罪魁祸首就是耗费精力,彼此猜忌防范,其中以失信于对方尤甚。

甲与乙的关系中曾经出现第三者,乙思前想后,决定放弃第三者而继续与甲的关系。可是,自此之后,各有心事。甲对乙诸多防范,处处小心察看有没有第三者出现的痕迹,于是,乙打电话时,甲会不自觉地竖起耳朵听,对他的神秘行踪又作多方打听猜测。乙也是同样地诸多防范,以免甲吵吵闹闹发脾气,同时也想保持自己的私人空间。于是,乙会神神秘秘地打电话,在记事簿上使用密码记录约会,永远把钱包、记事簿带在身旁。

其实,他俩是爱对方的,也非互不信任,这一种互相防范的行为可说是他们的“死穴”,是怎么也冲不过、克服不了的关口。

于是,他们每一天都是这样猜疑着、防范着,爱得越深便越害怕改变现状:甲害怕乙会被另一个第三者侵占,乙又害怕甲再胡乱猜度和吵闹,伤害双方感情。

出现这情况后,两人都生活在“张力”之下,每天都在戒备状态里,身心疲乏程度可想而知。

互相猜疑使他们的爱情变成了一种负担,如果任其继续下去,最终他们只能发展到分手的地步。

当失恋在所难免时

有人说初恋是轻音乐,热恋是狂想曲,那么失恋呢?失恋可能是使人难忘也难眠的小夜曲,据说大街上很流行。尽管谁都不愿意失恋,但从人们恋爱的总体上说,失恋是难以避免的。不是所有的恋爱都能缔结婚姻关系。

失恋是痛苦的,但在这种痛苦面前,有的人能作出理智的选择,有的人则陷入了情感冲动的泥潭。不同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人格,也给生活和事业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失恋中,有的人意志消沉,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甚至走上绝路;有的人化悲痛为力量,发愤图强,干出了一番惊人的成绩。当面临失恋的不幸时,男性的自尊或许会使他表面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而背地里却孤独地发泄自己痛苦的情绪。女性更容易把爱情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或生命中心,而且更富有奉献精神。因此,遭遇失恋时,女性的柔弱和痴情常常很难使她忘却痛苦。

不同气质、性格特征的人,对于失恋也各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解脱方式。失恋对于一个活泼型、多血质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容易接受。当猝遭失恋之锤重击时,他或许会非常敏感地作出反应,情伤意悲,不能自控。但他能很快使自己从痛苦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安静型、粘液质的人,情感内向、反应缓慢,无论遭受何种打击,他都能镇定自若。这种人精神上稳定、有自制力,但对于确定的目标却难以转移。因此,虽然失恋很难对他们的生活信念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会给他们留下长久的心理隐痛。胆汁质的人,失恋很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冲动式反应,因为他们的性情暴烈,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偏激。而抑郁质的人,性格孤僻、情绪反应迟缓,但对情感体验深刻,善于体味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腻情感,因此失恋会使他们的心境更加暗淡,会使他们的生活态度更加消沉,甚至会促使他们走向自我毁灭的境地。

在此,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失恋后即自我毁灭的做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所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失恋虽然使贝多芬付出了昂贵的情感代价,但是他的情感却在神圣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失恋也曾使罗曼·罗兰陷入情感的困境,但《约翰·克里斯朵夫》却是他在困境中潜心发奋的结晶、失恋能毁灭人,也能造就人,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冷静分析失恋原因,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消除失恋郁闷的理智途径,但除了理智分析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消除失恋的阴影。

不少人在失恋以后,情绪沮丧,悔恨、遗憾、愤怒、惆怅,失望等会接踵而来。要减轻心头压力,不能靠长期缄默不语,那有可能使痛苦沉积,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抑郁症,而要靠适当的宣泄。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与他人,如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一吐苦衷。你对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是你倾诉心声的对象。你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平,他们往往会给你鼓励的目光、同情的语言、中肯的建议和客观的分析,而且,经过诉说你也会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舒坦了许多。当然,也可以把心中的郁闷之情倾泻于笔端,甚至可以关门痛哭一场。在这里,宣泄也要注意“适度”,无休止的唠叨反而会使人更加消极和颓废。大哭大痛之后应大彻大悟,展现的应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失恋后,最重要也是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热情地面对生活,以各方面的成就来补偿情感的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说,失恋也具有其积极的意义。德国大诗人歌德在23岁时深深地爱上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而这位少女已经“名花有主”。失恋的痛苦使歌德一时不知所措,但他很快就埋头写作之中,创作出传世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的成功,就在于及时地以工作热情填补感情上的失落。

再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忘却那段经历。每个人都有记忆,然而记住什么、回忆什么却可以选择。失恋后,我们不应再去回忆过去欢快甜蜜的时光,那只会使心情更加沮丧!有些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沉淀,需要尘封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失恋对于一个有着成熟健全人格的人来说,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挫折。面对失恋,他们能够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万不可有什么报复心理,那只能是害人害己。宽容,是失恋者的美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当爱情的浪漫被推翻以后,我们应该友好地分手,说一声‘再见’。”因为人是往前走的,痛苦终将过去,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这些都不曾从生活中抹去,走出这片阴霾,重树对生活和爱的信心,你会得到心灵的重生。与此同时,你会发现,痛苦能使你眼界开阔,感受加深,以及对自己的感知扩大。你还会发现自己已经摆脱了自我怜悯、急躁的束缚,从而可以重新开始无拘无束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