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各阶层对交通的需求和利用

宋朝是以农村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穷乡荒野,下户细民,冬至节腊,荷薪刍入城市,往来数十里,得五七十钱,买葱、茹、盐、醯,老稚以为甘美。”有些“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52]。他们对交通设施的需求最少。农民对交通的需要更多是在灾年逃荒之时。北宋富弼上奏说:“自襄城县至(开封)南薰门共六程,臣见沿路流民大小车乘及驴马驰载,以至担杖等相继不绝。”王禹翶《感流亡》诗更描写流民的惨状,“门临商於路,有客憩檐前。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茕茕一夫鳏。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唯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53]

在古代的所谓四民之中,商人和士人无疑是利用交通设施最多者,而手工业者居其次。

宋朝淮南转运司在舒州刊印《太平圣惠方》,“募匠数十辈”,其中包括来自福建的“建州叶濬、杨通、福州郑英”。当时的个体工匠须外出谋生,甚至远离故土。四川“阆中人蒲大韶”,制墨甚精,来到千里之遥的长江下游,“东南士大夫喜用之”[54]

至于大商人的足迹更遍及城乡以至海内外。如“抚州民陈泰以贩布起家,每岁辄出捐本钱,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绩]户,达于吉之属邑,各有驵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55]。他每年有三四个月往返于江西抚州、吉州等地。陆游《估客乐》诗描述了大江之上商人的活跃和奢纵:“长江浩浩蛟龙渊,浪花正白蹴半天。轲峨大踗望如豆,骇视未定已至前。帆席云垂大堤外,缆索雷响高城边。牛车辚辚载宝货,磊落照市人争传。倡楼呼卢掷百万,旗亭买酒价十千。”[56]宋朝的海外贸易更盛于前朝,如福建“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57]。商人势力的发展,是绝对依赖于交通的。

士人无论是科举赴试,或宦游四方,也必须依赖于交通。按照宋制,官员因公外出,往往发付驿券,“以为传食之费”。国家用于驿券的财政支出相当可观。宋神宗时,西南蕃八百九十人“来贡方物”,也“赐缘路驿券”[58]。一些远方士人赴京赶考,也可发放驿券。官府驿馆的供应自然有品级的差别。如低级武官三班奉职“驿券肉半斤”。北宋胡顺之任浮梁县令,州衙门派胥吏教练使前来,胡顺之责问他“应入驿乎”,“应受驿吏供给乎”,说明胥吏无此种待遇。[59]

宋时官府的馆驿和私人的邸店有严格区别,交通发展,往来行人多,邸店业必然发达。僧人参寥诗说:“数辰竞一虚(墟市),邸店如云屯,或携布与楮,或驱鸡与穟。”[60]说明宋代邸店业的兴盛。

在开封、临安等城市中,已有一些交通工具的出租行业。开封城中“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独牛车之类“亦可假赁”,还有“赁轿之家”[61]。临安城中,“若大庶欲往苏、湖、常、秀、江、淮等州,多僱第四节 各阶层对交通的需求和利用 - 图1船、舫船、航船、飞蓬船等”。“官员士夫等人欲出路,还乡,上官赴任,游学,亦有出陆行老,顾倩脚夫、脚从,承揽在途服役,无有失节”,也可租赁“轿子”。[62]

出门远行者一般自然有行有宿,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行速相当缓慢。按金朝规定,官员“行程,马日行七十里,驴及步人日行五十里,车三十里”[63],这大致反映了当时的一般行速。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交通规则当然十分简单。宋代的交通规则即是“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但末一条宋人也不易理解。为便于行旅,当时也有交通地图。如临安一带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有人写小诗一首:“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64]用以讽刺南宋小朝廷苟安于半壁江山。[65]


[1] 《宋会要》方域10之1、2、6。

[2] 《陈与义集》卷10,《中牟道中二首》;卷24,《将至杉木铺望野人居》。

[3] 《剑南诗稿》卷3。

[4] 《墨庄漫录》卷1;《剑南诗稿》卷3。

[5] 《大金吊伐录》卷上,《又书·乞宽限送纳赏物》。

[6] 《可斋续稿》后卷10,《过衡州值雨偶赋》;《南宋六十家集·静佳乙稿》。

[7] 《元丰九域志》卷9;《宋会要》兵29之41、方域12之8。

[8] 《事物纪原》卷7,《驿》。

[9] 《剑南诗稿》卷3,《驿舍海棠已过有感》;卷10,《梦藤驿》;卷11,《信州东驿晨起》;卷13,《乾封驿早行》。

[10] 《宋会要》方域10之2-5。

[11] 《剑南诗稿》卷3,《驿亭小憩遣兴》、《再过龙洞阁》、《栈路书事》。

[12] 《栾城集》卷16,《绝句二首》。

[13] 《靖康稗吏笺证·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14] 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

[15] 《永乐大典》卷10877,《宋刘学易先生集·虏中作》(其五、其十七);四库全书本《学易集》卷3《使辽作》十四首,删其诗四首。

[16] 《挥麈录》卷4。

[17] 《宋会要》食货18之21;《渭南文集》卷44-47。

[18] 《宋会要》食货46之8、15,47之2-3。

[19] 《宋会要》方域13之4-5;《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约束张家渡乞觅》、《霸渡》。

[20] 《宋会要》方域13之25-26。

[21] 《宋会要》兵24之3;《文献通考》卷160;《历代名臣奏议》卷242。

[22] 《宋会要》兵24之3。

[23] 《长编》卷192,嘉祐五年八月庚辰。

[24] 《新五代史》卷73,《四夷附录》。

[25] 《梦溪笔谈》卷11;《长编》卷469,元皊七年正月壬子:“驴、骡每头运粮一石。”骡的运粮额比沈括所说少五斗。

[26] 《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东京梦华录》卷3,《般载杂买》。

[27] 《东京梦华录》卷3,《般载杂买》;另可参《癸辛杂识》续集上,《北方大车》。

[28] 《东京梦华录》卷1、《外诸司》;《宋史》卷150,《舆服志》;《老学庵笔记》卷1\卷2。

[29] 《会编》卷89,《北狩闻见录》;《要录》卷3,建炎元年三月丁巳。

[30] 《北辕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奉使入北境车子数》。

[31] 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22辑)。

[32]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

[33] 《栾城集》卷16,《赵君偶以微恙乘驼车而行戏赠二绝句》。

[34] 《东京梦华录》卷3,《般载杂卖》;《宋史》卷324,《张亢传》;《独醒杂志》卷9;《后山集谈丛》卷4。

[35] 《宋会要》方域10之36;《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卷4。

[36] 《宋会要》选举34之50作王志老,据《宋史》卷462,《王老志传》,应作王老志。

[37] 《事物纪原》卷8,《檐子》、《兜子》;《长编》卷12,开宝四年六月壬午。

[38] 《邵氏闻见录》卷11;《朱子语类》卷127;《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39] 《演繁露》卷7,《肩舆》;《朱子语类》卷127;《宋史》卷150、卷153,《舆服志》;《要录》卷10,建炎元年十一月丁亥朔。

[40]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壬午内禅志》;《会编》卷249。

[41] 《会编》卷176;《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客舟》;《宋会要》食货50之20。

[42] 《画墁集》卷8,《郴行录》;《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

[43] 《梁溪全集》卷29有关车船的诗,卷103,《与宰相论捍贼札子》,卷121,《与吕安老龙图书》。

[44] 《萍洲可谈》卷2;《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半洋焦》;《诸蕃志》卷下,《海南》;《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

[45] 《燕翼诒谋录》卷1;《梦溪笔谈》卷11;《宋会要》方域10之18、25、52,11之20;《长编》卷457元皊六年四月丁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9,《金字牌》。

[46] 《辽史》卷57,《仪卫志》。

[47] 《金史》卷58,《百官志》。

[48] 《宋会要》方域11之20。

[49] 《燕翼诒谋录》卷5;《长编》卷118,景皊三年五月辛卯;《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59,《与夏秘丞(倚)书》;《朱文公文集》卷24,《答汪尚书书》;《渭南文集》卷50。

[50] 《宋朝事实类苑》卷61,《鸽寄书》;《齐东野语》卷15,《曲壮闵本末》;《宋史》卷485,《夏国传》。

[51] 《宋会要》刑法2之123-126;《朝野类要》卷4,《朝报》;《海陵集》卷3,《论禁小报》;《要录》卷44,绍兴元年五月己未;《剑南诗稿》卷67,《观邸报感怀》。

[52] 《乐全集》卷25,《论免役钱札子》;《长编》卷269,熙宁八年十月辛亥。

[53] 《历代名臣奏议》卷244;《小畜集》卷3。

[54] 《夷坚丙志》卷12,《舒州刻工》;《夷坚甲志》卷16,《蒲大韶墨》。

[55] 《夷坚支癸》卷5,《陈泰冤梦》,以《永乐大典》卷13136参校。

[56] 《剑南诗稿》卷19。

[57] 《宋会要》刑法2之137。

[58] 《会编》卷250;《长编》卷244,熙宁六年四月乙亥。

[59] 《长编》卷10,开宝二年十月丁亥;卷103,天圣三年八月辛亥;《梦溪笔谈》卷23;《涑水纪闻》卷6。

[60] 《参寥子诗集》卷1,《归宗道中》。

[61] 《东京梦华录》卷4,《皇后出乘舆》、《杂赁》;《靖康纪闻》。

[62] 《梦粱录》卷12,《河舟》;卷19,《顾觅人力》;《武林旧事》卷6,《赁物》。

[63] 《大金国志校证》卷35。

[64] 《宋史》卷276,《孔承恭传》;《事物纪原》卷7,《仪制令》;《癸辛杂识》后集,《律文去避来》;李有:《古杭杂记》。

[65] 本章参据赵效宣:《宋代驿站制度》;漆侠:《宋代经济史》第26章2节;朱家源、何高济:《从几幅宋画上的车谈宋代的陆路交通》(《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4章“交通与漕运”;程民生:《略述宋代陆路交通》(《陈乐素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