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饮食生活

中国有一句俗语道:民以食为天。又云:三代仕宦,着衣食饭。德国有一句谚语也很有意思:“什么人吃什么东西。”[1]这三句话的潜在含义就是:饮食是人们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基础,无论哪一个社会阶层,也离不开一日三餐,即使帝王家庭,也概莫例外。与此同时,从人们每天吃什么,确实也可以发现他们的社会身份。于是,饮食既是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也可以从中反映出人们所处时代文明或文化的基本特点。

在明代饮食风俗的发展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以风味取胜的饮食名店,以及一些买卖蔬菜、鱼肉、果子的市场与铺行。如明末北京双塔寺赵家所卖的薏苡酒,顺承门大街刘家的冷淘面,钞手胡同内的华家,尽管只是柴门小巷,但他家所煮的猪头肉,内而宫禁,外而勋戚,都知其名。更有一些蓟镇的将帅,耳闻华家猪头肉美味,专门派快马进城采买。[2]又如“查楼”,在明末时已是北京著名的酒楼,位于前门,崇祯皇帝曾微行到过这座酒楼。到清初,查楼免于邻火。谈迁到北京时,友人曾请他在查楼饮酒。[3]南京城的果子行,大多集中于三山街至斗门桥一带,而大中桥、三牌楼等处,则是卖鱼肉蔬菜之类的大市集。在南京城中,单是卖糖食的铺户,就有三十多家。[4]在开封城内,也是酒馆、饭店鳞次栉比,买卖各样饮食,有酒店、南酒店、酒园、饭店、饭铺,也有烧饼店、素面店。在酒园里,更是有各样美酒,各色美味、佳肴,高朋满座,又有清唱妓女伺候。[5]在城市中,还有专门的“厨役市”,厨师在市中守候,等人家有酒席,“在此招雇”。[6]即使是在一些市镇上,也无不设食店、酒馆,以招揽生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