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三寸之舌,赢得天下:说话艺术之雄辩口才

能言还要巧辩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困窘的场合,而有口才的人,往往处乱不惊,寻隙巧辩,使自己摆脱困境,巧妙地下台,显示出随机应变的智慧和善于辞令的才能。

在一次辩论会上,马雅可夫斯基受到了庸夫俗子的严峻挑战。但他的演讲和答问先声夺人,振聋发聩,充满了机警、幽默,使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里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有人责难说。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他巧妙地挡了回去。

“您说,有时应当把那些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就自以为是干净的吗?”

“您的诗怎么也赶不上普希金啊!”

“我热爱普希金,也许我比您更爱他。我是想在普希金的影响下创出一条崭新的诗路,您明白吗?全新的!而不是承袭、重复别人的东西。诗行是新形式的,词汇也要从根本上翻新,把诗歌提高到现代水平。这就是我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

……

马雅可夫斯基的对白凝结着他过人的智慧,他的言辞有着极大的容量,具有难以摧毁的力量。他的回答充满锐气,句句有分量,使对手甘拜下风。

处世箴言:言而无“巧”,行之不远。言谈中有“巧”,能使语言生辉;辩论中也有“巧”,能使语言生“威”。把握好一个“巧”字,你就能把握交谈的主动权。

机敏是口才的根基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思维快捷灵巧,机智过人,留下了许多能言善辩的趣谈。

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难难纪晓岚,便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纪晓岚答道。

“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乾隆立刻说道。

“这……臣领旨!”

“你打算怎样去死?”

“跳河。”

“好,去吧!”

纪晓岚走后,乾隆边漫步,边吟诗。可一首诗还未念完,纪晓岚就跑了回来。乾隆问道:“纪卿,你怎么没去死?”

“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纪晓岚答道。

“此话怎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大夫从水里向我走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还算圣明啊,你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也不迟啊!’”

一席妙语,竟抵制了皇上的“圣旨”。

处世箴言:机敏是口才的根基,与人雄辩,谈吐要从容,切忌在情况突变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去应答对方的刁钻提问或刻薄之语。只有机智善辩,才能帮你渡过“难关”。

妙“口”源自慧心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口若悬河,和人论辩能滔滔不绝。然而,“悬”河之口有它的源泉,这个“源泉”就是智慧,即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应变能力。

弹唱名家马如飞,一次弹唱《珍珠塔》,不慎唱错了一句,“丫头移步出了房”变成了“丫头移步出了窗”,台下一阵哗然。谁知马如飞面不改色,镇定自如地接唱一句“到阳台去晒衣裳”。

这一巧妙的补白,使听众十分赞佩,掌声雷动。谁知他一走神,又将“六扇长窗开四扇”,唱成了“六扇长窗开八扇”。这时,观众并未哄笑,而是屏住气静听。

马如飞又飞出一句:“还有两扇未曾装。”听众顿时为之折服,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讲话与弹唱的道理也是一样,要使补充、修正之辞达到“天衣无缝”,必定得助于语言功力和临场经验,得助于你的智力修养。

在讲话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会把讲话者逼进一个“死胡同”。这时,只要你妙口一开,也可起死回生。但“妙”来自于智慧和应变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经常注意锻炼自己,就能迅速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处世箴言:妙口源自慧心,妙来自于智慧和应变能力。只要经常锻炼自己,就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事先设下“埋伏”

提前做好准备,设下“埋伏”,使对方不知不觉中走进你布下的语言“陷阱”,这是雄辩的技巧之一。

一位绅士到旅游胜地的一家旅店要开个房间。侍者说:“房间全满,无法安排。”

“听着!”绅士说,“假如我告诉你,总统今晚要到这里来,你一定会马上向他提供一个房间的。”

“当然啦,他是总统……”

“好了,我荣幸地通知你:总统今晚不来了。你把他的房间给我吧!”

处世箴言:预先设下圈套,对方就会在你的“引诱”之下,一步一步掉进语言的“陷阱”里。

用反诘来为难对方

在辩论中,当你发现对方的论题或论据有问题,但自己讲道理也很难说清楚时,就可以用诘难的方法来反问对方,让对方作出解释,而这又恰恰是对方的道理所无法解释的。因此,当对方陷入窘境时,就是你的胜利之日了。

古时候,有个山东人娶了蒲州的女人做妻子。

结婚后,女家疑心女婿是傻瓜。于是,岳父办了酒席,请来亲戚,想要考一考女婿。

岳父问女婿道:“你在山东读书,应该懂些道理。你可知道鹤为什么会鸣叫?”

女婿回答说:“这是天生的。”

“你可知道松柏为什么到了冬天也是绿的?”

“这也是天生的。”

“你可知道路边的树为什么有节瘤的吗?”

“这也是天生的。”

岳父很看不起女婿,说:“你什么也不懂,亏你还是个读书人!告诉你吧,鹤之所以会鸣,是因为它脖子长;松树之所以到冬天还青,是因为它心中坚硬;路边的树之所以有节瘤,是因为它被车子轧伤,哪里是天生的?”

女婿看见岳母患甲状腺症,脖子肿得很大,便问岳父道:“我可以拿我所见所闻的事来回答你吗?”

岳父回答说:“可以,你说吧。”

女婿就说道:“蛤蟆会叫,难道是因为脖子长吗?竹子到了冬天还是青的,难道是心中坚硬吗?岳母脖子这么大,难道是给车子轧伤的吗?”

岳父听后,又羞又愧,无话可说。

处世箴言:对对方刁难的问题不能回避时,就应该针锋相对。这样做就掌握了主动权,反令对方手足无措。

用智慧和学识回答

一个杰出的辩论高手,往往也是一个充满智慧、有丰富学识的人。在与人辩论时,这些“智慧”会充分利用自身的学识,来逐一反驳对方的提问,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1860年6月30日,英国牛津大学的演讲大厅里座无虚席。曾经扬言要“打倒达尔文”的牛津大主教威伯福斯正在进行蛊惑人心的煽动: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切生物都源于某种原始的菌类。那么,我们人类与蘑菇就有血缘关系了,那所有的萝卜品种都可以变成人。这是可信的吗?”

“哈……哈……”前来助威的宗教善男信女们发出一片嘲弄的笑声。

这位大主教更加洋洋得意,他知道达尔文缠绵病榻,便将目光直逼对面的赫胥黎,怪声怪调地问道:“坐在我对面的赫胥黎先生,你是相信猴子为人类祖先的……那么,请问你,按照你所声称的,究竟是通过你的祖父,还是通过你的祖母,你才从那猿猴变成了人呢?”

大厅里又掀起一阵宗教徒们狂叫的声浪。

托马斯·赫胥黎缓缓地站了起来。在这场为进化论所进行的异乎寻常的科学圣战中,他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此刻,他又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双目炯炯有神,在用雄辩的事实驳斥了主教的无知谰言之后,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主教的挑战:

“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感到羞耻的倒应当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开河,他不满足于自己活动范围内的而且是令人怀疑的成功,却要多管闲事地去过问他一无所知的科学问题……这无非是想用花言巧语来掩盖科学真理。然而,这是永远办不到的!”

话音刚落,大厅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出乎意料的结局,大主教哑口无言,只好夹起尾巴溜走了。

处世箴言:知识就是力量,用丰富的知识去驳斥对手,比使用暴力打倒对手更为有效。

刁钻提问要妙答

很多说话高手在论辩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当时所处的环境的景物、名称等的巧合,巧妙地回答一些刁钻的问题。清代乾隆年间的圆智大师就是说话高手之一。

圆智是清代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的住持。那年,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往天童寺。圆智闻知此事,马上到山脚下等候。

不一会儿,乾隆皇帝便来到眼前。圆智在他身前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万望恕罪。”

乾隆听说这个人就是圆智,想先给他个“下马威”,便把面孔一板,厉声问道:“你既知朕躬行到此,为何不率领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圣躬?!该当何罪?”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躬,只因为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要劳师动众,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故小僧才一个人悄悄在此相迎。”

乾隆听他说得入情入理,只好说:“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一路上,乾隆又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要比得不好,全寺都得遭殃。”但他忽然脑子一转,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很不舒服: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他们一进天王殿,正见弥勒佛喜眉笑脸地朝外而坐。乾隆的点子又出来了,他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他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他是在笑贫僧命乖,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下可有空子钻了!”马上诘问圆智:“他也在对我笑,照你说的,他也在笑我碌碌无为了?”

圆智见乾隆咄咄逼人,连忙回答说:“哪里哪里,佛爷对不同的人的笑有不同的意义。他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您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心胸狭窄,笑里藏刀!”

这一席话弄得乾隆哭笑不得:圆智明明在骂自己,可又不好发作,只好又忍了下去。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当走到山腰时,乾隆想起了上山之事,就又想难一难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么说呢?”乾隆说完,得意地瞅着圆智,心里想:上山是爬高,好比,下山是落低,看你怎么比。

谁知圆智稍思片刻,即从容笑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啊!”乾隆一听,目瞪口呆。

处世箴言:绝妙的回答,是击退刁钻问题的法宝。

善用形象生动的比喻

当你为了某些事或某一个观点与人辩论时,若运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其效果肯定胜过滔滔不绝的说教。因为一个贴切的比喻,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语意,又能给对手以嘲讽。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刚演出不久,赫尔岑就十分厌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

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便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了摇头,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对赫尔岑说“你说的什么呀?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的乐曲呀!”

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女主人说:“难道流行的东西就是高尚的吗?”

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对赫尔岑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

赫尔岑听了这话,风趣地对女主人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说完,就向女主人告辞回家了。

处世箴言: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复杂为简单、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要善于推理

善于层层推理,是一个优秀辩手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推理即先假定对方的假命题为真,然后以对方的命题为前提进行推论,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揭穿对方本质的目的。

19世纪初,英国一些宿命论者纷纷编造历书,到处欺骗百姓。在伦敦,有一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尤为诡计多端,常常吹嘘他的占星计算法如何灵验,以此迷惑人心,骗钱坑人。著名的讽刺大师和小说家斯威夫特对这些骗术十分憎恶。

有一次,斯威夫特仿效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编写了一部《预言》历书。在这部书中,他预言巴尔特利日将于1908年3月29日半夜11点钟得寒热病死亡。到了这一天,又写了关于巴尔特利日死亡的报告。随后,他便发表了殡葬的消息。

安然无恙的巴尔特利日得知此事后,气得直翻白眼,但又不得不到处辟谣,说明自己仍然活着。可是,斯威夫特却向公众证明:他是按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错误也在巴尔特利日和他荒谬的占星术上。

从那以后,巴尔特利日声名狼藉,人们再也不相信他的占星计算法了。

处世箴言:善于层层推理,就能一步步地揭穿对方的本来面目。

要善于运用名人名言

在辩论比赛中或回答问题时,为了加强说服的力度,你不妨灵活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哲人的智慧之语,作为自己的佐证。这样就能使自己语言显得更生动,而对方也不易辩驳。

一天,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知道的请举手。”

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教师脸上出现失望的样子。

这时,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对,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而来自遥远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你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时,从教室的后方传来一声喊叫:“把日本人干掉!”

老师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喝问:“谁?这话是谁说的?!”

沉默了一会儿,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

处世箴言:巧引名言,即使语言活泼有趣,又增强了感染力。

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

如果你是一名律师,在法庭上替人辩护时,就要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抓住实质,这样驳斥的力度才会更大。

林肯在担任总统之前,曾经当过律师。一次,他得悉亡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就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向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又到现场作了实地勘察,然后要求法庭复审。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了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

开庭复审时,按照美国法庭的惯例,被告的辩护律师与原告的证人进行了对质。

林肯:“你发誓说认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蛋,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在半夜11点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11点15分。”

林肯问到这里,就转过身,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点钟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晚上的月亮是上弦月,11点时月亮已经下山了,哪来的月光呢?退一步说,就算证人记不清时间,假定稍有提前,月亮还在西天,月光从西边照过来,被告如果脸朝大树,即向西,月光可以照在脸上。可是,由于证人的位置在树的东南的草堆后面,所以他根本就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即向东,那么即使有月亮,也只能照在他的后脑勺上,证人又哪能看到月光照到被告脸上呢?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远的草堆处看清被告的脸呢?”

林肯的推断和分析,充分证明了证言是虚假的,驳得证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最后,福尔逊承认是被控告人收买而提供假证的。于是,小阿姆斯特朗被判为无罪,并当庭释放。

林肯在这里抓住了证人论据的漏洞而驳倒了对方,此举使他成为全国有名的律师。

处世箴言:抓住对方的漏洞,就等于抓住了对方的“尾巴”。只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驳斥对方时才会更有力。

巧妙使用谐音法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获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挞。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人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盛行,民不聊生。四川名士刘师亮撰联道:“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其讽刺效果可谓入木三分。民国不能“万岁”,却有“万税”;天下不太平,只有“太贫”。

2.谐音表态

世称“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他的伯父是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舅舅又是郑板桥的同科进士,两人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

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字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做清,无水也念青,去水添心便为情。”

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去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悟到中了他的说情圈套,紧接着大声念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扫兴而归。在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绝不徇私情的态度。

3.谐音还击

乾隆庆七十大寿,众臣、侍卫前呼后拥。这时,纪晓岚与和珅列于众臣前列。突然,一名侍卫牵着一条狗从旁而过。和珅见此,指着那条狗对纪晓岚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意识到和珅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道:“回和大人话,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这里“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纪晓岚巧妙利用了谐音转换的方法来反骂和珅才是狗,骂得真是天衣无缝,令和珅无言以对,黯然离去。

4.谐音转换

这里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而这一晚旅店也没别人,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认。二人闹到县衙,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

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来到,只看见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店老板连忙回答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银子。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一个小伙子问路:“喂,老头!去李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人一怔,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

小伙子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人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知道讲里(礼)?”

小伙子意识到自己失礼了,赶忙向老人赔礼道歉。

运用谐音做辩论工具,可以灵活地驾驭语言,彰显大智慧。

薛登是宰相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听说你的胆子像老鼠一样小,你敢不敢把皇门边的木桶砸掉一只?”

激将之下,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嗔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装称赞他说:“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金盛又飞报皇上,皇上怒喝道:“顽童!这又作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愿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了,并没有马上谢恩,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子。而今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之手,倒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给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大悟,立即对金盛喝道:“大胆金盛,你加害忠良,朕早有察觉。今日之事,包藏祸心,已是昭然若揭。来人哪,传朕旨意,将他削职为民,滚回老家去!”

妙用谐音克敌护己,难怪薛登被誉为“神童”。

有时,将谐音与双关语结合使用,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李某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此人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打开试卷,竟无法下笔,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眼看要交卷了,此人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无奈,他不会写“戚”字,竟写成“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

主考官阅卷到此处,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取)你!”不用说,此人当然落第了。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李某的错字,顺水推舟来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处世箴言:谐音双关巧妙用,深刻含意委婉谈。

用铁的事实揭穿谎言

揭谎是辩论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辩论的过程中,善于发现疑点,揭穿谎言,恢复事实的真相,是取胜的关键之一。

一次,吴国的小皇帝孙亮想吃生梅,便吩咐身边的小太监到官库中去取蜜来浸梅。不一会儿,小太监端着盛蜜的银碗回来,交给孙亮。

孙亮打开碗盖一看,发现蜜里有几粒老鼠屎,不由得怒从心起,大喝一声:“传库吏来见!”

库吏见了孙亮,急忙跪倒。

孙亮生气地问道:“你是怎样管库的?!怎么让老鼠把屎拉到蜜里?”那库吏吓得浑身打颤,哆哆嗦嗦地回答说;“小人管库以来,实在是尽心尽力,盛蜜的缸封闭得十分严实,老鼠肯定进不去的。圣上不信,可差人去检查。如属小人失职,就是处死了小人,小人也死而无怨。”

听库吏这么一说,孙亮稍作沉思,又问道:“太监到你那里要过蜜吗?”库吏抬头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小太监,说道:“别人没要过,只有他曾几次向我讨要食蜜。我说这是专供圣上用的,不敢给他。”

这时,那小太监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急忙分辩说:“请圣上为小人做主。分明是他管库失职,却来嫁祸于我。这种小人实在可恶!”

在场的两位大臣对孙亮说:“库吏、太监各说一端,圣上就不必为这等小人多费唇舌了,干脆把他们交给御吏审理去吧。”

只见孙亮微微一笑,说道:“这点小事,很容易搞清楚。”

孙亮命人从蜜中取出鼠屎,把屎粒轻轻剖开一看,那鼠屎只是外表一层湿,里面却全是干燥的。

孙亮哈哈大笑,他对两位大臣说:“如果鼠屎早就在蜜里,应该里外全是湿的。现在蜜里的屎是外湿内干,显然是刚放进去的。可以肯定是太监讨蜜不得,怀恨在心,故意陷害库吏之所为。”

那小太监跪在地上,头磕得咚咚作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处世箴言:用铁的事实揭穿谎言,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个优秀的辩手在辩论中常常会抓住对方的论点,用对方讲的方法依样画葫芦,还击对方,使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个男孩在一家面包店买了一块两便士的面包。他觉得这块面包比往常买的小得多,便对老板说:“你不认为这块面包比往常的要小些吗?”

“哦,没关系。”老板回答道,“小一些,你拿起来就轻便些。”

“我懂了。”

男孩说着,就把一个便士放在柜台上。

正当他要走出店门时,老板叫住他:“喂,你还没付足面包钱!”

“哦,没关系。”男孩有礼貌地说,“少一些,你数起来就容易些。”

处世箴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对付诡辩的有效手段。

抓住对方“自相矛盾”之处

在辩论中,要沉着、冷静、机敏,要善于发现对方话语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并抓住不放,用犀利的语言加以揭露,使对手在自己亲口制造的“矛盾”面前,处于两难境地,最终无法自圆其说。

《罗亭》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名著。其中写了主人公罗亭和皮卡索夫的一段对话:

“妙极了!”罗亭说,“那么,照您这样说,竟没有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没有,根本不存在。”

“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对。”

“那么,你怎么能够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了一个。”

在这段对话中,皮卡索夫否定信念的存在,但他确信这一点,这本身正是一种信念,等于肯定了信念的存在。存在与不存在,肯定与否定,互相矛盾,不能并容。这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常识。皮卡索夫违背了这个要求,罗亭抓住了这一点,三言两语便揭露出皮卡索夫的错误,结束了辩论。

处世箴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方就会处于两难境地,无法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