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见微知著,读懂人心:处世哲学之识人有术

像读书一样“读”人

读书使人聪慧,“读人”使人明智。我们每天都在读人,同时也在被别人读。人性非常丰富,如同一本难以读尽又难以读透的一部大书。会读的人读全面,不会读的人仅读到枝节;会读的人读内在的本质,不会读的人仅读表面的现象。

一次,日本名古屋商工会议所主席土川元夫接待一位要求到他那里工作的人。谈了20分钟,他就做出拒绝留用的决定。推荐者问他为何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决定取舍,土川元夫说:“首先,这个人与我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根本不给我留有说话的余地。我说话的时候,他又满不在乎,根本就不在意听,这是他的第一个缺点。其次,他很得意地宣传他的人事背景,说某个达官贵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位名人也是经常与他一起喝酒的酒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出来,让我了解。最后,我所关心的话题,他又谈不出来,这种人怎么能够任用呢!”听了土川元夫的这番分析后,推荐人佩服得直点头。

一颦一笑中,文学家能够透视人们深埋其中的哀乐人生,社会学家能够寻觅以往的历史,心理学家能够判定人们的血型和性格,哲学家能够剖析人性的善恶,医学家能够诊断人们的健康状况。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既要光明磊落、心地坦然,也要能以冷静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中的人,读懂社会中的人。只有读好了“人”这部大书,你才会早一日成功。

处世箴言:读人无数,方可心中有数。

识人要有远见

识人要有远见,目光远大才会获得成功,因为今日落魄的人明日也许会一鸣惊人。

秦朝末年,单父人吕公和沛县县令很要好。吕公为了躲避仇人,随县令来到沛县客居。后来,就在沛县安家定居。

当时,县内的豪绅和官吏们听说县令家中来了贵客,纷纷前往祝贺。萧何任县衙主吏,负责收受贺礼。他对客人们说:“送贺礼不满千钱的,请坐到堂下去。”刘邦这时担任亭长。一向瞧不起县衙中这些官吏的他送上一张名帖,假称“贺礼一万钱”。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送进去,吕公看了大吃一惊,急忙起身来到大门口迎接。

吕公喜欢给人看相,一见刘邦相貌堂堂,十分敬重,就把刘邦领到堂上就座。萧何暗中对吕公说:“刘邦一向喜欢说大话,很少说到做到。”吕公听了默不作声。刘邦因受到吕公的敬重,便想趁机戏侮诸位客人,就毫不谦让地坐到上座。酒宴进行到尽兴之时,吕公向刘邦使眼色,示意要他留下。刘邦喝光了酒,来到后屋。吕公对他说:“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看相。我给许多人看过相,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贵相,希望您自我珍重。我有个亲生女儿,愿意嫁给您为妻。”

酒宴结束以后,吕老太太生气地对吕公说:“你以前常常想使女儿与众不同,要把她嫁给贵人。沛县县令和你要好,他要娶女儿为妻,你不答应。现在,怎么竟糊里糊涂地许给刘邦了呢?”吕公说:“这不是你们女人所能明白的。”终于,吕公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吕公的女儿就是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的吕皇后,她生有一儿一女,就是孝惠皇帝和鲁元公主。

吕公不为刘邦当时的行为所影响,慧眼识人,给女儿找到一个“天下第一”的丈夫,自己也成了国太爷,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

处世箴言:识人有远见,才能未雨绸缪,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信息和帮助,走向成功。

由身姿看人心

在社会上“读”人,不光可以通过他的语言,从一个人的身体姿势,也可以获得很多有效的信息。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告诫人们,一个成功的人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观察他人的无声语言——身姿,以看出其对别人的态度。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可以通过身姿来判断。例如,他在你跟前摊开双手或垂下双臂与你说话,这表示对你友好和接纳。如果交叉双臂抱着,这就意味着某种防范。如果你一时无法确定对方交叉双臂是防卫还是舒服的姿势时,你可以注意看他们的手掌。双掌若是放松的,那他也是轻松的。双掌若是紧握或紧抓着双臂以致青筋暴露,那他对你肯定是防范的。

还有一种身姿,也是你在职场中必须观察出来的,那就是对方坐在椅子上,跷起一条腿来暗含的意思。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以为这人是开放而乐于与人合作的。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姿势看似轻松,但实际上却极不合作。对方如果和你谈话经常采用这种姿势,说明他对你的感觉或需要漠不关心,甚至不无敌意。

走路,也是你必须观察的一种身体姿势。查尔斯·柴契尔在《罗西雅德这一家》中描述了一个人走路的姿态:“一条腿不灵活、局促、僵滞而不能优雅地移动或站稳,就像对另一条腿心存戒惧而想逃开似的。”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完全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此人走路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运用身体姿势,一个小小的身姿暗含着这么多的含义,却很少有人真正自觉地去了解和应用它。如果你掌握了身姿的语言,年轻的你完全可以对别人的内心有所洞察,并及时掌握他的思想动向并为你自己所用。

处世箴言:很多时候,身姿往往反映出某人对他人的态度。

从闲谈破译人心

闲谈是了解他人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整个氛围显得轻松愉快,又让他人心理上没有防线,在闲谈的语言密码中,可以轻松破译他人的心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东条英机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决定的,各报记者都很想探得这个消息,竭力追逐参加会议的大臣采访,却一无所获。

有一位记者有心研究了大臣们的心理:谁都不会说出由谁出任首相,假如问题提得巧妙的话,对方也许会不自觉地露出某种迹象,从而有可能探得秘密。于是,他向一位参加会议的大臣提出一个问题: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秃顶?

当时,日本首相有三名候选人:一是秃顶,一是满头白发,一是半秃顶。这个半秃顶的人就是东条英机。他在听到问题之后,神色有些犹豫,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聪明的记者从这一瞬间,就推断出最后的答案,获得了独家新闻。

在这看似无意的闲谈中,大臣没有想到其中暗藏机关,因为对方停顿下来,肯定是在思考:东条英机是否属于秃顶?

在人际关系中,最容易获知信息的方式就是闲谈。一个优秀的谈话者善于将他人引出来的话题整理、分析,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吸取有用的信息或观点。

处世箴言:最松弛,对别人最没有防范意识时,就是你破译人心的最佳时刻。

识别小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君子也有小人,而且小人还无处不在。虽然谁都不愿和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不愿意,总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年轻人性格直率坦诚,在与小人打交道时,请务必多留几个心眼。

唐高祖因为皇甫无逸是旧臣,非常尊重和礼待他,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封为滑国公,历任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第二年,升迁为御史大夫。当时,益州地界刚归附,刑法不够健全,官吏不法横行,贪赃枉法现象非常普遍。朝廷派皇甫无逸持节巡察,对官吏按规定该罢免的罢免,该严惩的严惩,法令严肃,蜀地民众很是信赖他。

有个叫皇甫希仁的官吏,见皇甫无逸专制一地,名声日高,很是嫉妒,就上书诋毁他:“我的父亲在洛阳,无逸因为他母亲的缘故,曾暗地里派我与王世充交往。”

唐高祖一看是谗言,斥责皇甫希仁说:“无逸被王世充所逼迫,离开他的母亲归附于我。现在,我对他的委任高于众人;他在益州为官清廉,名声又很好。这就引起一些小人心中不平衡,想诋毁他。实际上,这是离间君臣关系,惑乱我的视听。”于是,斩皇甫希仁于顺天门,派遣给事中李公昌前往益州慰问安抚皇甫无逸。不多日。又有人告发皇甫无逸暗中与萧铣交往。皇甫无逸当时与益州行台仆射窦不和。于是,皇甫无逸上奏表自我辩解,并列举窦的罪状。唐高祖看了奏表后说:“无逸当官执法无所回避,这必是邪恶之徒嫉妒正直官吏,勾结起来诬陷他。”因此,命令刘世龙、温彦博前往调查处理此事。经调查,并无证据。因此,诬告者被诛杀,窦被罢黜。皇甫无逸在益州完成巡察使命返回朝廷,唐高祖安慰他说:“爱卿在益州立身方正,为官清廉,我很了解。有人多次诬告你,这都是因为你方正清廉引起邪恶之徒的嫉妒所致啊!”客观判断真伪,识别小人,对于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处世箴言:在实际生活中,小人无处不在。所以,在与人交往中要能慧眼识小人,不要让小人阻碍了自己的前程。

多管齐下,看穿人心

识人、鉴人,不能只流于形式,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考察。下面就是几种识人、鉴人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1)问之以言,以观其详。向对方多加质问,从中观察对方知道多少。如公司招考新人的时候,对应征者“人物鉴定”,考官就得向应征者多方查问,这就是“问之以言,以观其详”的方法之一。

(2)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不断追问,而且越问越深、越广,借此观察对方的反应。没有自信的人,面对一连串的“逼问”,就会惊慌失措、虚言以对、眼珠骨碌碌转……对一件事一知半解的人,在“穷之以辞”的情况下,都会露出马脚。

(3)明白显问,以观其德。对方是不是口风甚紧或者是否容易失言,只要泄露秘密给他,就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运用这个方法,往往会发觉平时自诩为“最能守秘”的人反而是最会泄密的人。从这些反应中,我们就能探知对方是否值得信赖。如果听到秘密就立刻转告第三者,这种无法守秘的人就不能深交,甚至不能与之合作,还是避开为妙。

(4)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让他处理财务,借此观察他清廉与否。把一个人派到容易拿到回扣的部门去服务,就容易看出他是否为人廉洁。服务于容易拿到回扣的部门,一些有私心的人即使开始坚决不拿回扣,时日一久,也会随波逐流,见钱眼开。要想试探一个人的清廉与否,只要派他到那样的部门,就会真性毕露。

(5)告之以难,以观其勇。派给他困难的工作借此观察他的胆识、勇气。有时,口口声声“遇事果断”的人,一旦危机临身,往往不知所措,还会满腹牢骚。若要试探一个人的胆识、勇气,就得把困难的工作,接二连三地交给他去处理,并从中观察他的反应。

(6)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请他喝酒,借此观察他的神态。平时守口如瓶的人,黄汤下肚就完全变了样,不但牢骚不断,还会猛说别人的坏话。这样的人就可判定他是一个经常怀有不满、嫉妒心强烈的人。

处世箴言:鉴定一个人,不能只流于形式,需要从其言行举止、言语谈吐等方面来鉴定识别。

不要戴着面具装好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那些戴着面具、以虚伪之态见人的人,因为假的就是假的,假的真不了,虚伪的面具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阿真是某公司的销售人员,他的同事阿秀是公司里公认的好员工,工作态度端正,乐于助人。特别是和同事相处,她向来都是笑脸待人。因此,同事们对她的评价都比较高。

阿真却不这样认为,每次看到阿秀,包括她的一举一动、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阿真都觉得恶心,心里特别难受。其实,最初他对阿秀也是比较有好感的,觉得她为人处世各方面都挺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彻底改变了对阿秀的看法。

一天中午,阿真去找销售部经理,想请假办点事。走到经理室门口时,忽然听到阿秀在里面对经理说着什么,似乎提到他的名字。他仔细一听,才听清了阿秀是在经理面前说他和另一位同事的坏话,并借机抬高自己。

从此以后,阿真便从心里对阿秀产生了厌恶,有了一种排斥感。无论阿秀在他面前表现得多么友好,说什么中听的话,他内心都始终想着阿秀在经理面前的所作所为。同时,他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一分戒备心理。过了一段时间后,公司的人都识穿了阿秀的真面貌,再也没有人与她“近距离”接触了。

处世箴言:“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在同事当中,切忌戴着面具装好人。否则,当别人揭开你的面具时,你就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

不要以貌取人

爱美是人的天性,但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你以貌取人,有时会大错特错。

一天,亚里士多德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去参加宴会,主人不知道他是谁,对这位外表朴素的来客十分冷淡。

于是,亚里士多德马上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皮大衣重新回到了宴会。

主人的态度马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十分殷勤,他邀请的客人们也纷纷起来向亚里士多德敬酒表示敬意。

亚里士多德看见这样,马上脱下自己的大衣,拎着大衣说:“喝酒吧,亲爱的大衣兄弟!”许多人都奇怪地看着他。亚里士多德说:“你们不了解,我的大衣兄弟可是十分清楚,所有的一切礼节都是冲着它来的,它才是今天的客人。”

外貌不代表一个人的内心涵养,衣着华丽者不见得就品质高贵,而品质高贵者也不一定时时穿着华丽的衣服。而要具体了解一个人,则需要观察其言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否则,以貌取人,你就永远也不可能与一些品质高尚的人成为朋友。

处世箴言:不能以貌取人,要用“心”读人,多方面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