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处世哲学之低调入世

低调为高标的起点

做人要学会把自己的姿态摆得比别人低,让自己的心智站得比别人都高。前者是低调做人的训诲,后者是进入高标生存境界的前提。高标是成功的必然要求,而低调做人则是规避失败的韬晦手段。高标处世和低调做人一脉相承、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从小处着手,从低处起步,这样一点一滴地做起来,才能使自己拥有壮美的人生。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著名的佛学院,除了它的建院历史久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学者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原来,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低头而过,否则就只能碰壁了。

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低头弯腰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却可以使人有所领悟。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有着壮观的大门。这个时候,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尤其是通向这个小门的路上,几乎没有宽阔的大门,所有的门都是需要弯腰低头才可以进去。正是这堂课,所有人无一例外地承认他们在进出这个小门中顿悟,一辈子受益无穷。

以低调处世者具备了人性中最具光辉的人格魅力,能伸缩自如。那张永不骄慢、张扬、卖弄的脸让人感到亲切无比,那种平淡、优雅、从容的举止让人乐于为伍。因此,即使他们一时有难,身边也不乏援手。以低调入世者因为有了这些,所以走得游刃有余,光辉灿烂。

低调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风度。二十几岁的你可以有自己的高标准的追求,但低调做人,不彰显自己的优势才可能像一棵树一样,用根系从更低、更深处吸取养料,让树茎和树冠向更高、更辉煌的地方延伸。

人生难免有顺境、逆境,无论何时,低调一点终归没有害处。低调做人正是高标生存的起点。倘若你还未学会低头、弯腰通过人生的那道门,碰壁就在所难免。而当你在碰壁之后才学会弯腰低头时,往往已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处世箴言:现在低头,是为了他日高昂你的头。

低调做人不是低人一等

做人要低调,它是藏在匣中的宝剑。一旦宝剑出鞘,必定光彩夺目。它是雪压枝头的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怒放。它是一种人生姿态,是谦逊有礼却雄心万丈的气概,是俯下身躯却胸怀大志的举止,是退让有节却勇于进取的情怀。

然而,做人要低调,并不是让你低人一等、处处退缩。低调做人是要你正确认识、分析自我,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以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更不以自己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相论。

古印度莫卧尔皇帝在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次失败。有一次,他被对手打败,情急之下,不得不藏在一个马槽里躲避。作为一国统帅,躲在马槽里听着对手在外面耀武扬威,肆意辱骂他,越想越丧气,简直忍不住要冲出去跟对手拼命。就在这时,他看到马槽里有一只蚂蚁在艰难地拖着一颗玉米粒,试着爬过一道看来它不可能过去的坎。爬到第六次,蚂蚁从坎上翻滚下来,但小小的蚂蚁似乎没有意识到困难的巨大,它又一次衔起玉米粒爬上去,终于成功地翻了过去。莫卧尔从中受到了巨大鼓舞,再也不想什么对手的辱骂,安心躲在马槽里。脱险后,他再一次召集军队,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最后建立了中世纪最后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莫卧尔在危难之际,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终于重新崛起,重建大业。低调做人,对劣势以平常之心对待,显出足够的自信,就会在处事过程中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低调是一种态度、一种风范,低调不是低微,也不是低贱,低调做人不等于低眉顺眼,更不等于卑躬屈膝。那些奴颜媚骨、自甘下流的态度不仅不是低调做人的真谛,反而是低调做人的反面。

北宋大臣丁谓在寇准手下做副宰相。丁谓一心想着怎样才能让自己爬得快一点,于是就极力巴结寇准。一次,大家在一起公宴,丁谓见寇准在喝汤时不小心把胡子弄湿了,就赶紧起身帮寇准把菜汤擦净。寇准不禁嘲笑说:“丁公,你是朝廷重臣,现在竟为上级擦胡子,成何体统啊!”这句话说得丁谓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大大地丢了面子。

丁谓的低调正是过了火,变成了低人一等,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这样的低调并不可取,甚至是自取其辱的低调。

低调不是河水低流,不是唯唯诺诺,不是低人一等,更不是低声下气。它是人生的“前奏曲”,是做人的“护身符”;它就像一首曲子,虽然起初是低调的,而后面的必定是更加辉煌壮丽的乐章。

处世箴言:低调与低人一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自卑心理,是否缺乏自信心。低调的人虽然目前看起来似乎处于“低人一等”的劣势,但却能厚积薄发,成就大事。

别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

如果说,社会像一个大舞台,人生像一出多姿多彩的戏剧,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参与这出戏剧的工作人员。当然,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些站在台前的演员。所有的镁光灯都聚焦在他们身上,他们的一颦一笑都能牵动众人的目光。这种站在前台的光辉,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认为这才是值得追求的。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一下,站在前台,在很多情况下会意味着什么。

孟贲是秦武王手下的一名勇士,此人原是齐国人,勇力过人。他听说秦武王正在招纳天下勇武之人,便离开齐国去投奔秦国。这秦武王也是一个勇猛的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他见了孟贲自然另眼相看,很快就任命他为大将,与他手下的另外两名勇将乌获和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孟贲也非常以自己的勇力而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采纳了左丞相甘茂的计策,与魏国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而后用计攻占了赵国的军事要地宜阳。秦军占领宜阳后,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自率领任鄙、孟贲等精兵强将进入洛阳。周天子无力抵抗,只好打开城门迎接秦武王进城。

秦武王兵进洛阳后,直奔周室太庙,去观看九鼎。这九鼎本是当年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铜铸成,每个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是周朝天命所在的象征。秦武王见了九鼎,大喜过望,因为占据这九鼎也就象征着掌握了统御天下的权力,而这也是秦国历代君主的梦想。秦武王绕着九鼎逐个观看,看到雍州(代表秦国)鼎时,对随行的群臣说:“这鼎有人举起过吗?”守鼎人忙答:“自从先圣大禹铸成此鼎以来,没听说也没见过有人能举起此鼎。这鼎少说也有千斤重,谁能举得起啊!”秦武王听了,回头问任鄙和孟贲:“你们能举起来吗?”任鄙为人向来低调,他知道秦武王自恃勇力惊人,十分好胜,平时就经常和手下的大将斗力。如果此时自己出来举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抢了主子的风头,不会有好果子吃。再说,一旦秦武王真的去举鼎了,万一出了差错,自己就是长了九个脑袋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于是他婉言道:“臣不才,只能举起百斤重的东西。这鼎重千斤,臣不能胜任。”

任鄙的低调让孟贲心中暗喜,认为表现的机会来了。对秦武王说道:“让臣举举看,若举不起来,大王不要怪罪。”说完,他伸出两臂走到鼎前,挽起双袖,紧束腰带,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顿时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稳,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秦武王看了,禁不住发笑:“卿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难道还不如你吗?”任鄙见秦武王要去举鼎,赶紧劝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

秦武王本来就好与人比力,此时哪里听得进去,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

任鄙苦苦相劝,秦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让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只好退到一旁。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深吸口气,丹田用力,大喊一声:“起!”鼎被举起半尺,周围一片叫好之声。秦武王得意洋洋,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要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下”。秦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木难支,身子一歪,千斤重的大鼎落地,正好砸到右脚上。秦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搬开鼎,只见秦武王右脚已被压碎,鲜血流了一地。等太医赶来,秦武王已不省人事。到了晚上,秦武王就气绝身亡了。

周天子闻报,心中又喜又惊,喜的是秦武王自找死路,惊的是万一秦国以此为借口兴兵讨伐,自己肯定王位不保。于是他急忙亲往哭吊,派人把秦武王的灵柩送回咸阳。

不久,秦昭襄王赢稷登基,秦昭襄王是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秦武王下葬后,秦武王的母亲追究责任,查到了孟贲的头上。虽然事情不能全怪孟贲,但为了出气,还是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九族。而低调的任鄙却因劝谏有功,升任为汉中太守。

出风头被大多数人看成是很风光的一件事,但从孟贲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出风头是要冒风险的。出多大的风头,就要承担多大的后果。像任鄙一样,虽然他的低调可能被秦武王看成是怯懦,可一旦发生意外,却能置身事外,保全自己,这种处世方式实在比孟贲一味地傻出风头要高明了许多。

处世箴言:“枪打出头鸟”,出多大的风头,就要承担多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