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清商曲辞

大子夜歌

【题解】

《子夜歌》是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据说晋代女子子夜创制了这个声调,多写哀怨或眷恋之情。《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曰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这首诗写的是歌谣之妙。

《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一种变调。据说有个女子叫“子夜”创制了这个声调。这首诗写的是歌谣之妙。

【原文】

丝竹发歌响,假器〔1〕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注释】

〔1〕假器:借助于乐器。假,利用,凭借。

【诗解】

丝竹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歌响,是借助于乐器才有清妙的声音。你不明白歌谣的妙处,它声音出口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子夜四时歌

唐·李白

【题解】

《子夜回时歌》忧《子夜歌》变化而来。《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这组《子夜回时歌》为李白仿照南朝乐府所作,亦称《子夜吴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四部分。这首《春歌》用采桑起兴,吟咏的是罗敷女的故事,赞扬她不为富贵所迷惑的贞洁品操。

春 歌

【原文】

秦地〔1〕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2〕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3〕

【注释】

〔1〕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2〕红妆:指女子的盛装。因妇女装饰多用红色,故称。

〔3〕五马:驾着五匹马的人,这里指贵人。

【诗解】

秦地有罗敷女,她常在绿水边采桑。她的纤纤细手在青绿桑条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白嫩,她的盛装在白天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艳丽。想着家里的蚕应该饿了,需要这些桑叶,她便思索着要回去了。为罗敷着迷的那些贵人们啊不要在此地留连了。

夏 歌

【题解】

这首是《夏歌》,以荷花起兴,借西施来感叹天下人都重视美色。

【原文】

镜湖〔1〕三百里,hàndàn〔2〕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注释】

〔1〕镜湖:又名鉴湖、贺监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

〔2〕菡萏:荷花。

【诗解】

镜湖绵延三百里,荷花在水面上灿烂绽放。五月西施来此地采荷,引得观看西施等采荷女子的人多了起来,若耶溪好像一下子变得狭窄了。西施采荷不到月亮升起就回去了。她被越王选入宫廷,一去不复返。

【赏析】

太白耻作郑、卫语,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每多讽兴。

——李阳冰

秋 歌

【题解】

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亲人好团聚。前四句写秋月皎洁,秋晚里的捣衣声随处可听,秋风阵阵吹不尽,后两句由思念引出祝福与祈求,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心声。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

【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2〕。何日平胡,良人〔3〕罢远征。

【注释】

〔1〕捣衣:古时缝制衣服的一个过程,由两人对立,各执一棒,像舂米似的把铺好的布帛敲平,然后缝制。

〔2〕玉关:即玉关门,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

〔3〕良人:指丈夫。

【诗解】

今晚长安城里月明如昼,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月朗风清,阵阵秋风不断,送来砧声,声声都是思妇对玉关征人的怀念。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丈夫才得以重返家园呢?

【赏析】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局,被太白拾得。

——王夫之《唐诗评选》

冬 歌

【题解】

这首《冬歌》,借驿使引发全诗,诗中的妇女在冬夜紧张地为戍边的亲人赶制棉衣,忘记了自己的寒冷,心中充满着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原文】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1〕。素手抽针冷〔2〕,那堪把〔3〕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táo〔4〕

【注释】

〔1〕“明朝”两句:驿使,古时传递公文、邮件的人。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2〕素手:指妇女洁白的手。

〔3〕把:拿着。

〔4〕临洮:郡名,在今甘肃境内。此处泛指边地。

【诗解】

明天清晨驿使就要出发了,妇人必须连夜絮好亲人的棉袍,好及时给远方征戍的丈夫寄去。女子洁白的手抽着缝针,来回密密地缝着,像她这样纤弱的细手怎能拿得动重重的剪刀呢?天气渐渐转凉了,现在边塞也已经奇寒无比了吧,不知道远方的丈夫身上添没添衣,只希望今夜能把棉衣赶做出来,明日好为丈夫寄去。这棉衣几天才能寄到临洮,送到丈夫的身边呢?

【赏析】

《冬歌》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的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

丁都护歌

唐·李白

【题解】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都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原文】

云阳〔1〕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2〕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田达江〔3〕。君看石芒dàng〔4〕,掩泪悲千古。

【注释】

〔1〕云阳: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即今江苏丹阳县。

〔2〕吴牛:指江淮间的水牛。

〔3〕江浒:江边。浒,水边。

〔4〕芒砀:形容山石大而多。砀,有花纹的石头。

【诗解】

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江淮间的水牛喘息休息的时候,纤夫们却还在卖力干活。他们卖力地拖船行进,真是十分辛苦。气候如此炎热,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河水太浑浊了!但他们还是喝了浊如泥浆的水!他们拉纤的时候唱着《都护歌》,其声凄切哀怨,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可石芒砀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题解】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对春江花月夜景作尽情描绘,对自身内在情感与诗的情韵意境作淋漓酣畅的展示。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yàn〔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xiàn〔3〕。空里流霜〔4〕不觉飞,汀〔5〕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6〕,皎皎空中孤月轮〔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9〕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10〕,青枫浦〔11〕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12〕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13〕,应照离人妆镜台〔14〕。玉户〔15〕帘中卷不去,捣衣zhēn〔16〕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17〕,愿逐月华〔18〕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9〕。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jié石潇湘无限路〔20〕。不知乘月〔21〕几人归,落月摇情〔22〕满江树。

【注释】

〔1〕滟滟:水面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甸,田野,原野。

〔3〕霰:雪粒。

〔4〕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水中的空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像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12〕扁舟:孤舟。

〔13〕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4〕妆镜台:梳妆台。

〔15〕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6〕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

〔17〕相闻:互通音信。

〔18〕月华:月光,月色。

〔19〕文:同“纹”,这里指波纹。

〔20〕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1〕乘月:趁着月光。

〔22〕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诗解】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月光,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雪粒在飞扬,月光照得看不见江畔的白沙。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阳春歌

唐·李白

【题解】

《阳春歌》,乐府《清商曲辞》旧题。此诗为李白拟前人之作。阳春三月的美景中,帝王过着享乐的生活,隐含着作者对帝王荒废政务的讽刺。

【原文】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niǎo〔1〕。披香殿〔2〕前花始红,流芳〔3〕发色〔4〕绣户中。绣户中,相经过。飞燕皇后〔5〕轻身舞,紫宫夫人〔6〕绝世歌〔7〕。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注释】

〔1〕袅风:微风,轻风。

〔2〕披香殿:汉代长安的宫殿名,在未央宫中。

〔3〕流芳:散发着香气。

〔4〕发色:显露颜色。

〔5〕飞燕皇后:即赵飞燕。赵飞燕本是长安的宫中侍女,后为阳阿公主的舞女,以体轻得名“飞燕”。汉成帝见而喜欢,召幸了她,召她入宫,初为婕妤,终为皇后。

〔6〕紫宫夫人:指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紫宫,天帝的居所,也指帝王宫殿。

〔7〕绝世歌:指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之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诗解】

阳春三月,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披香殿前的花儿正含苞待放,已经显露出红色,在绣房间散发着芬芳。秀色映入绣户中,佳人竞相经过。赵飞燕皇后轻轻掌中起舞,等宫夫人高唱绝世歌曲。但春日里皇宫内园中这些美好的景色,都在历代帝王之家被消磨了,世人无法欣赏,实在可惜。

采莲曲

唐·李白

【题解】

《采莲曲》,乐府《清商曲辞》旧题,又称《采莲女》,内容多描写江南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兴起于梁武帝时,后人多有拟作。这首诗清丽明快,抒发诗人的闲情逸致,带有民歌色彩。

【原文】

若耶溪〔1〕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mèi〔2〕空中举。岸上谁家游〔3〕,三三五五映垂杨。紫liú〔4〕嘶入落花去,见此chíchú〔5〕空断肠。

【注释】

〔1〕若耶溪: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市南。

〔2〕袂:衣袖。

〔3〕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4〕紫骝:毛色枣红的好马。

〔5〕踟蹰:徘徊。

【诗解】

若耶溪旁采莲的女子,在荷花间快乐地谈着,笑着。阳光照耀下的溪水澄清明亮,把女子美丽的脸庞照在水面上。采莲女子的衣袖在微风中轻轻飘扬。溪岸上,是谁家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呢?他们也出来踏青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垂杨边笑谈。但他们骑着紫骝马很快又离开了,只见马嘶鸣处,落花点点。这让采莲的女子看到后非常感伤,徘徊不去,独自惆怅。

【赏析】

卸开一步,取情为景,诗文至此,只存一片神光,更无行迹矣。

——王夫之《唐诗评选》

杨叛儿

唐·李白

【题解】

《杨叛儿》本为北齐时童谣,后来成为乐府诗题,为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它来源于一个典故:相传南朝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杨旻随母入内宫,长大后,为何后所宠爱。后来事情败露,太后失去了杨旻,此事又流传到了民间。当时童谣云:“杨婆儿,共戏来所欢!”讹传为“杨伴儿”“杨叛儿”,并演变而为西曲歌的乐曲之一。

【原文】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1〕。何许最关人〔2〕,乌啼白门〔3〕柳。乌啼隐〔4〕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5〕中沉香〔6〕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注释】

〔1〕新丰酒:新丰,汉代县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六朝以来以产美酒而著名。

〔2〕最关人:最牵动人心的,最让人动情的。

〔3〕白门:本是刘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门。因为南朝民间情歌常常提到白门,所以成了男女欢会之地的代称。

〔4〕隐:隐没,这里指鸟栖息在杨花丛中。

〔5〕博山炉:一种炉盖作重叠山形的熏炉。

〔6〕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木,放到水里就会沉下去,所以称为沉水香。

【诗解】

情郎你唱着《杨叛儿》的曲调,我劝你多喝新丰出产的美酒。哪里是最让人动情的?是那白门柳树中啼叫的乌鸦声。乌鸟的啼叫声湮没在杨树的花里,你喝醉了留宿在我的家里。我们俩就像博山炉中燃烧着香木制成的燃香,两道烟气并作一道,飘飘荡荡像要凌驾仙境一般。

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

【作者简介】

陈后主,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字符秀。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隋兵攻入建康,被俘,后在洛阳病死。有《陈后主集》。

【题解】

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写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南陈后主陈叔宝的这首作品《玉树后庭花》,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原文】

丽宇芳林对〔1〕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2〕。映户凝娇zhà〔3〕不进,出帷〔4〕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5〕流光〔6〕照后庭。

【注释】

〔1〕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前有芳林花草。

〔2〕倾城:使城池倾倒,形容女子貌美。

〔3〕乍:开始,起初。

〔4〕帷:帷帐,帷幄。

〔5〕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

〔6〕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诗解】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大堤曲

唐·李白

【题解】

《大堤曲》,属于南朝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辞》,内容多写男女爱情。这首诗里诗人触景伤情,抒发了恋人失约之痛,抒发了作者久别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原文】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1〕暖。佳期〔2〕人堤下,泪向南云〔3〕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乱。不见眼中人〔4〕,天长音信断。

【注释】

〔1〕大堤:在襄阳城外,东临汉江,西自万山。

〔2〕佳期:美好的春日,又指男女约会的日期。

〔3〕南云:陆机《思亲赋》中有:“指南山以寄款,望归风而效诚。”后来,“南云”指思念家乡或是怀念亲人之词。

〔4〕眼中人:思念的人。

【诗解】

汉水临近襄阳城,襄阳城已经有花盛开,襄阳城外的大堤也变得暖起来了。看到这样的美景总会让人想起家乡,思乡的泪水弥漫在整个大堤上。总觉春风无情,屡屡吹散我回家的梦。很久已经没有看到我的亲人了,相隔万里,音信难通,想起来怎不让人伤怀!

【赏析】

幽秀绝远俗艳。胡应麟谓白诗人,知其华藻,而不知其神骨之清,于此亦见一斑。

——乾隆御选《唐宋诗醇》

拔蒲

【题解】

《拔蒲》为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之一。《古今乐录》曰:“《拔蒲》,倚歌也。”即是一种不伴舞,“悉用铃鼓,无弦有吹”的歌曲,主要写女子与情郎同去拔蒲时的欢乐心情。

【原文】

其 一

青蒲衔紫茸〔1〕,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2〕中。

【注释】

〔1〕青蒲衔紫茸:出自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的诗句“新蒲含紫茸”。衔紫茸,形容蒲草尖端长着紫色的茸毛。

〔2〕五湖:古代关越地区的湖泊。其说法不一,通常指太湖,或者太湖及其附近湖泊。此处当为泛指。

【诗解】

青青的蒲草开着紫色的细茸花,时而有一阵风吹过,轻轻拂动着蒲草的叶子。我与情人一起乘着小舟,在碧波万顷的五湖上慢慢漂荡,拔着蒲草,心情非常愉快。

【原文】

其 二

朝发桂兰zhǔ〔1〕,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2〕

【注释】

〔1〕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与君”两句:意为女子与情人一起拔蒲,因为感到快乐而拔蒲心不在焉,才会“竟日不成把”。蒲,水生植物,可制作蒲席。拔蒲,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普通农活。

【诗解】

清早,天才刚刚亮,和情人从桂兰渚出发,劳作一天后,晚上就歇息在桑榆之下。在湖上,和情人一块儿拔着蒲草,心里沉浸在甜蜜之中,可是只顾与情人说笑,拔了半天,手里的蒲草还没有一把呢。

七日夜女歌

【题解】

《七日夜女歌》是关于牛郎织女的组诗。汉代古诗《迢迢牵牛星》中就写过这个故事。晋代以后的文人如谢惠连、颜延之等都写过这个题材。这组诗出自民间,作者不详。

【原文】

其 一

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1〕

驾鸾行日时,月明济长河〔2〕

【注释】

〔1〕三春、九秋,形容时间非常漫长。期,会面之期。

〔2〕“三春”两句:长河,银河。

【诗解】

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阻隔,二人分别的时间这么漫长,织女心中哀怨,禁不住哭泣。每年才能相会一次,两人见面之后,又是多么的欢心啊!假如织女能够驾着鸾车在天空中飞行,每天晚上都能飞过银河,那该多好啊!

【原文】

其 二

长河起秋云,汉〔1〕渚风凉发。

含欣出霄路〔2〕,可笑向明月。

【注释】

〔1〕汉:云汉,指银河。

〔2〕霄路:指云路。霄,云。

【诗解】

秋天的季节,夜凉如水。一条银河横在天空,团团秋云让银河若隐若现。天上和人间一样,秋天的银河也变凉了,时有凉风吹过。织女从云雾中走出,她心情舒畅,微笑着一直走到明月的方向。

襄阳曲

【题解】

《襄阳曲》,即《襄阳乐》,乐府《清商曲辞》旧题。这回首《襄阳曲》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三十四岁,游襄阳。这组诗表达了李白对酒的钟爱以及意欲通过饮酒来忘却世事不如意的情怀。

【原文】

其 一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1〕

江城回〔2〕,花月使人迷。

【注释】

〔1〕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剩。说为南朝齐梁时候的歌谣,流行于襄阳一带。

〔2〕渌水:清澈的水。

【诗解】

襄阳城里行乐的地方,唱的是《白铜鞮》,那里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一潭清澈的江水在襄阳城潺潺流淌,那里的花是如此美丽,那里的月是如此迷人。怎能不让人流连!

【原文】

其 二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1〕

头上白接篱〔2〕,倒着还骑马。

【注释】

〔1〕“山公”两句:最初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2〕白接篱:白色的头巾。

【诗解】

山季伦醉酒时,日暮时分酩酊倒卧在高阳池下。他头上戴着一个白头巾,倒着骑在马上,好不惬意悠闲!

【原文】

其 三

岘山临汉江,水绿沙如雪〔1〕

上有堕泪碑〔2〕,青苔久磨灭。

【注释】

〔1〕水绿沙如雪:又一作“水色如霜雪”。

〔2〕堕泪碑: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常登岘山,置酒赋诗。羊祜死后,他的部属在岘山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到此碑者都流泪,杜预因而称此碑为“堕泪碑”。

【诗解】

岘山临近汉江,那里的水绿如轻纱,净如霜雪。岘山之上有堕泪碑,是后人为纪念羊祜而建的,如今碑上的字迹已经磨灭不见,唯有青苔蔓满在石碑之上。

【原文】

其 四

且醉习家池〔1〕,莫看堕泪碑。

山公〔2〕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注释】

〔1〕习家池:这里运用的是典故。汉代侍中郎习郁在岘山南边作鱼池,成为襄阳的旅游胜地。晋征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此醉饮。

〔2〕山公:指晋征南将军山简,耽于饮酒。

【诗解】

暂且醉倒在习家池地,耽于这种饮醉的快乐,不要看让人感伤的堕泪石碑。如果征南将军山简在醉时意欲上马而行,那不是他惯有的风格,就会笑杀襄阳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