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新乐府辞

老将行

唐·王维

【题解】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原文】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射杀山中白额虎〔2〕,肯数〔3〕下黄须儿〔4〕。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5〕。卫青〔6〕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7〕。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cuōtuó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8〕,今日垂杨生左肘〔9〕。路旁时卖故侯瓜〔10〕,门前学种先生柳〔11〕。茫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yǒu。誓令疏勒出飞泉〔12〕,不似yǐng川空使酒〔13〕。贺兰山下阵如云,羽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14〕宝剑动星文〔15〕。愿得燕弓射天将〔16〕,耻令〔17〕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alt

冥山射虎

西汉将军李广有一次出猎时,看见草丛中有大虎,他一箭将其射中。走近一看,才发现射中的是一块大石头,李广十分惊奇,再次射石,却再也射不中了。

alt

邵平种瓜

《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注释】

〔1〕“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

〔2〕“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

〔3〕肯数:岂可只推。

〔4〕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5〕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6〕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

〔7〕“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缘,因为。数,命运。奇,单数;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8〕飞箭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飞箭,作“飞雀”。

〔9〕垂杨生左肘: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

〔10〕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11〕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12〕“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儿,果然得水。事见《后汉书·耿恭传》。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

〔13〕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使酒,恃酒逞意气。

〔14〕聊持:且持。

〔15〕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16〕天将:一作“大将”。

〔17〕“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之,遂自刎死。鸣: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诗解】

老将青壮年时代就有李广之智勇,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挡了百万雄师。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当年像后羿飞箭射雀无数,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像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赏析】

此种诗纯以对仗胜。

——沈德潜《唐诗别裁》

洛阳女儿行

唐·王维

【题解】

这首七言乐府诗是王维十六岁时的作品。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用以概指当时贵族女子。全诗写豪家女子无比娇贵逸乐的生活状况,从容颜之娇美、住宅之富丽、饮食之珍奇写到夫婿之豪奢、交游之高贵,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诗中的“女儿”似是一小家碧玉而骤成为贵妇人,但她的生活并不幸福,除了陪丈夫玩乐之外,就只余下“妆成只是熏香坐”的空虚。诗的主旨是讽喻的,但也透出怜惜之情。

【原文】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1〕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cōng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2〕。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3〕。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4〕火,九微片片飞花〔5〕琐。戏罢曾无〔6〕〔7〕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8〕。谁怜越女〔9〕颜如玉,贫贱江头自huàn沙。

alt

妆成只是熏香坐

【注释】

〔1〕才可:恰好。

〔2〕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3〕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富豪。

〔4〕九微:《汉武内传》记有“九光九微之灯”。

〔5〕花: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6〕曾无:从无。

〔7〕理:温习。

〔8〕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9〕越女:指未入宫时的西施。

【诗解】

洛阳城里有个少女,和我对门而居;颜容十分俏丽,年纪正是十五有余。迎亲时,夫婿乘骑的是玉勒青骢马;侍女端来的金盘,盛着切好的鲤鱼。画阁朱楼庭院台榭,座座相对相望;桃红柳绿垂向屋檐,随风摆动飘扬。她打扮好了,被送上丝绸香木车子;精美宝扇遮日,迎归鲜艳的九华帐。丈夫年纪轻轻有权有势,富贵轻狂;意气骄奢,大大超过了富豪石季伦。自己怜爱娇妻,亲自教她练习歌舞;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彻夜欢娱,春窗拂晓才灭九微灯火;灯花片片飘落,掉在雕花环形窗格。嬉戏之后,她从无温习曲子的工夫;梳妆好了,只坐在香炉边熏透衣裳。洛阳城中认识的人,尽是富贵豪华;日夜往来的,都是赵李般大户人家。西施洁净美丽,谁去怜爱这样姑娘;贫贱的时候,只好在若耶溪头浣纱。

悲陈陶〔1〕

唐·杜甫

【题解】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原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2〕,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3〕。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4〕,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

〔1〕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2〕“孟冬”句: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3〕“野旷”两句:无战声,指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4〕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诗解】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叛军得志骄横,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他们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渴望官军收复长安,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赏析】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倪其心

悲青坂

唐·杜甫

【题解】

至德元载(756)十月二十一日,房管在陈陶斜大败,收残兵几千驻青坂。由于宦官催督,房琯出战又大败。杜甫闻讯后写了这首诗,希望总结教训,充分准备,等待时机,再作反攻。青坂,当距陈陶斜与咸阳不远,在今陕西周至、武功之间的太白山区。

【原文】

我军青坂在东门〔1〕,天寒饮马太白窟〔2〕。黄头奚儿〔3〕日向西〔4〕,数骑弯弓敢驰突〔5〕。山雪河冰〔6〕野萧alt〔7〕,青是烽烟〔8〕白人骨。焉得附书〔9〕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10〕

alt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安禄山攻下长安后,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叛军作战,大败后,唐军死伤几万人。消息传开后,诗人沉痛不已,作《悲陈陶》、《悲青坂》,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并对唐军的仓促用兵提出批评,指出唐军应该谋划好了,再和安史叛军交战。

【注释】

〔1〕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

〔2〕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这里泛指山地。

〔3〕黄头奚儿:黄头、奚,都是胡人部族,当时安禄山的军队里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

〔4〕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青坂在陈陶以西。

〔5〕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6〕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

〔7〕野萧alt:指寒风凄厉。

〔8〕烽烟:烽火,军事告急的信号。

〔9〕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

〔10〕仓卒:仓促突然,毫无准备。

【诗解】

我军在青坂县城的东门和敌人交战。青坂在太白区,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安禄山的军队一天天向西推进,我军的很多飞骑冲击突破,勇于战斗。山上积雪,河水结冰,寒风凄厉,战斗的环境十分恶劣。青色的是烽火,是军事告急的信号,白色的是征人的战骨。怎么才能够托书信给我军,告诉他们到明年再与敌军奋死一战,不要过于仓促而无法成功。

哀江头

唐·杜甫

【题解】

这首诗作于至德二载(757)春。位于长安城南的曲江(今已干涸),当时曾是唐王朝贵族官僚以及仕女们游览的胜地,富丽繁华,盛极一时。由于安史叛军的盘踞和破坏,变得千门紧闭,萧条冷落。诗人抚今追昔,痛感玄宗君臣行乐无度,以致酿成国破家亡的悲剧。这首诗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命运的剧变,感叹李唐王朝的盛衰巨变,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诗人先从曲江景象的变化写起,再由杨氏的娇宠和惨死道出国家灭亡的历史悲剧,对唐玄宗、杨玉环既有谴责,又寄予哀怜。最后表达平叛的愿望。

【原文】

少陵〔1〕野老吞声哭〔2〕,春日潜行〔3〕曲江曲〔4〕。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为谁绿〔5〕。忆昔jīng〔6〕下南苑〔7〕,苑中万物生颜色〔8〕。昭阳殿〔9〕里第一人〔10〕,同辇〔11〕随君侍君侧。niǎn前才人〔12〕带弓箭,白马嚼niè〔13〕黄金勒〔14〕。翻身向天仰射云〔15〕,一笑〔16〕正坠双飞翼〔17〕。明眸hào齿今何在〔18〕,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19〕东流剑阁〔20〕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21〕,江水江花岂终极〔22〕。黄昏〔23〕尘满城,欲往城南〔24〕望城北〔25〕

alt

杜 甫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得知肃宗在灵武继位后,杜甫前往投奔,结果中途被叛军俘虏,被押解到沦陷的长安。目睹了被战争蹂躏、繁华不再的长安,杜甫写下了《哀江头》、《春望》等诗篇,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注释】

〔1〕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2〕吞声哭:不出声地哭。

〔3〕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

〔4〕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这句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

〔5〕为谁绿:意谓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6〕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

〔7〕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

〔8〕生颜色:万物生辉。

〔9〕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10〕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11〕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贵妃之受宠超出常规。

〔12〕才人:宫中的女官。

〔13〕嚼啮:咬。

〔14〕黄金勒:用黄金做的衔勒。

〔15〕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

〔16〕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

〔17〕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18〕明眸皓齿:写安史乱起,玄宗从长安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

〔19〕清渭:渭水清澄,流经马嵬驿南。杨贵妃即葬于渭水之滨。

〔20〕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玄宗入蜀所经之地。

〔21〕臆:胸膛。

〔22〕终极:穷尽。

〔23〕胡骑:指叛军的骑兵。

〔24〕欲往城南:杜甫这时住在城南,天已黄昏,应回住处。

〔25〕望城北:北望官军所在之地,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当时肃宗在灵武,地处长安之北。

【诗解】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嬉戏的柳丝和心声的水蒲为谁而绿。想当年皇帝的旌旗仪仗浩浩荡荡,来到芙蓉苑,苑中真是风光无限,万物生辉。昭阳殿里最受宠爱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在皇帝左右。御车前矫捷的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上衔嚼勒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对比翼齐飞的鸟。眼睛明亮,牙齿洁白,美貌异常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可怜她成了满脸污血的游魂,只有在旷野荒草间飘荡,欲归不得了。清清渭水不停地向东流去,而入蜀道中的剑阁是那么深邃;贵妃和玄宗一去一留,生者死者彼此永无消息。人生有情,想到世事变化,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啊江花飘,年年依旧,哪里会有尽头?黄昏时,胡骑往来践踏,尘埃满天,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赏析】

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

——魏庆之《诗人玉屑》

哀王孙

唐·杜甫

【题解】

本诗作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犯长安后几个月。自七月安的部将孙孝哲占领长安后,杀戮了唐宗室霍国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里所哀的王孙是侥幸逃出来的。诗中既写了唐宗室逃离长安时连子弟都不能相顾的惊恐和王孙流落生活的哀伤,也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关切同情和对肃宗的希望。诗人当时还没有从长安逃出,因而其景其情能写得这样逼真。

【原文】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1〕上呼。又向人家zhuó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腰下宝jué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2〕,龙种自与常人殊。chái狼在邑〔3〕龙在野〔4〕,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5〕。窃闻天子已传位〔6〕,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面请雪耻〔7〕,慎勿出口他人〔8〕。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9〕无时无〔10〕

alt

唐玄宗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作为皇帝生涯的分水岭。叛乱发生后,这位曾创造了“开元盛世”的皇帝逃出长安,在奔蜀途中,经过马嵬坡时,应部将要求缢死了杨贵妃。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后,他失去了权利,被尊为太上皇,回到长安不久就抑郁而死。

【注释】

〔1〕延秋门:唐宫苑西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

〔2〕隆准:高鼻。邑,京城。

〔3〕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4〕龙在野:指玄宗出奔在蜀。

〔5〕“朔方”两句:指哥舒翰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所败。

〔6〕已传位:指天宝十五载八月唐玄宗传位给肃宗。

〔7〕“花门”句:肃宗即位后,与回纥修好。回纥又称花门。依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示诚意。

〔8〕狙:猕猴,这里指伺察、窥伺。因其善伺伏攫食,比喻有人会暗中侦视。

〔9〕佳气:指陵墓间郁郁葱葱之气,原是旧时堪舆家的风水之说。

〔10〕无时无:时时存在,意谓随时都有中兴的希望。

【诗解】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个不停。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屋中的达官们以为是胡人来袭而吓得逃离了家。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玦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家奴!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啊,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体。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代你重要的话。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赏析】

全诗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倪其心

卖炭翁

唐·白居易

【题解】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卖炭翁,伐薪〔1〕烧炭南山〔2〕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3〕?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niǎn〔4〕冰辙〔5〕。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6〕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7〕。手把文书口称chì〔8〕,回车叱牛牵向北〔9〕。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10〕,系向牛头充炭直〔11〕

alt

伐薪烧炭南山中

【注释】

〔1〕伐薪:砍柴。

〔2〕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

〔3〕何所营:派什么用途。

〔4〕辗:同“碾”,轧的意思。

〔5〕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翩翩:轻快得意的姿态。

〔7〕黄衣使者白衫儿:唐朝的宦官品级较高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衣。

〔8〕敕:皇帝的命令。

〔9〕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0〕“半匹”句:唐代商务交易,绵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11〕直:通“值”,价格。

【诗解】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他们来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作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赏析】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彰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霍松林

桃源行

唐·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1〕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2〕。坐〔3〕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wēi〔4〕,山开旷望旋〔5〕平陆。遥看一处cuán云树〔6〕,近入千家散花竹。qiáo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7〕,还从物外〔8〕起田园。月明松下房lóng〔9〕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10〕,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11〕。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12〕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13〕,不辨仙源何处寻。

alt

桃 源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如仙境般的桃花源,那里环境清幽,安宁祥和。虽然这只是诗人的虚构,但后来桃花源成了人们心中的美好寄托。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隈隩: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隈,山崖的幽曲处。隩,河岸弯曲处。

〔5〕旋:不久。

〔6〕攒云树:指云树相连。攒,聚集。

〔7〕武陵源:指桃花源。

〔8〕物外:世外。

〔9〕房栊:窗户。

〔10〕“平明”句: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1〕游衍:留恋不去。

〔12〕峰壑:山峰峡谷

〔13〕桃花水:此处指春水。桃花开时喝水之张溢。

【诗解】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因为观赏红花绿树忘却自己究竟走了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就看见有陆地,还挺广阔。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还穿着秦时的衣服。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一个恬静的田园。月明高照松下,他们的房舍窗棂显得格外清静,清晨一到就会听到远远的鸡鸣犬吠声。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的情景。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他们对我讲述,当初他们是因为避乱才离开混乱人间,来到这里就不想回家了。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而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我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自己却辨不清方向了。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不知道桃花仙境该到哪里去找寻。

横江词六首

唐·李白

【题解】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来到了横江浦,面对白浪滔天的长江,以夸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汹涌澎湃的长江天险图。这组诗汲取了民歌的格调,语言自然,形象动人。《横江词》六首,多写横江浦波高浪险的景象和行人被阻的心情。诗句自然流畅,感情朴实真率,深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

【原文】

其 一

人言横江〔1〕好,侬〔2〕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3〕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注释】

〔1〕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是长江下游的一个渡口。

〔2〕侬:我,吴地(今江苏南部一带)人自称为侬。

〔3〕一风三日:连刮三天大风。

【诗解】

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其 二

海潮南去过xún〔1〕,牛zhǔ〔2〕由来险马当〔3〕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alt

牛渚矶图

牛渚矶突兀在长江中,峭壁奇险,是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孙策曾袭夺牛渚营,司马炎攻牛渚灭吴,隋代韩擒虎经牛渚平陈朝。

【注释】

〔1〕“海潮”句:海潮,倒灌进长江的海水。南去,从横江浦流往浔阳的水是西南向,所以说南去。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2〕牛渚:山名,在安徽当涂县长江边,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是唐代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之一。

〔3〕马当:山名,在今江西彭泽县东北,山形似马,横枕长江,回风撼浪,船行艰阻。险马当,险过马当。

【诗解】

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经过浔阳。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撼浪,船行艰阻。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其 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1〕,汉水东连扬子津〔2〕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3〕

【注释】

〔1〕西秦:即西方之秦,借指长安。阻西秦,指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

〔2〕汉水: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西南部,东南流经湖北至武汉入长江。扬子津:古代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之一,在今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

〔3〕峭帆:高耸的船帆。峭帆人,指船夫。

【诗解】

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汉水东边与扬子津相连。江中的白浪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其 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1〕

浙江八月何如此〔2〕?涛似连山喷雪来。

alt

天门山

天门山是当涂境内长江两岸东西梁山的合称,两山拔地而起,山势陡峭,夹江对峙如门一样。诗人梅尧臣曾说:“东梁如仰蚕,西梁如浮鱼。”

【注释】

〔1〕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东梁山位于当涂西南方,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门。

〔2〕浙江:即钱塘江。钱塘江潮水汹涌,夏历八月十八更为猛烈。此,指横江浦浪涛。

【诗解】

横江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而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

其 五

横江馆前津〔1〕,向余东指海云生〔2〕

郎今欲渡缘何事〔3〕?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释】

〔1〕“横江”句:横江馆,横江浦渡口的驿馆。津吏,管理渡口的小吏。

〔2〕海云生:指海上升起了云雾,这是大风雨的预兆。

〔3〕“郎今”句:郎,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这里是津吏对作者的称呼。缘何事,到底为了什么事?

【诗解】

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着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你这样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其 六

月晕〔1〕天风雾不开,海鲸东〔2〕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3〕动,公无渡河〔4〕归去来。

【注释】

〔1〕月晕:环绕月亮周围的白色光带,是起风的预兆。

〔2〕蹙:迫促。东蹙,迫向东南。

〔3〕三山: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三峰并列,故名。

〔4〕公无渡河:乐府《瑟调曲》调名。据《古今注》记载:朝鲜水夫霍里子高早起撑船,见一白发狂夫横渡急流,其妻阻之不及,夫堕河死,妻弹箜篌而唱:“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曲终,也投河而死。这里是借用乐府曲调名告诫人,横江水势湍急,勿轻易渡江。

【诗解】

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波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赏析】

太白《横江词》六首,章虽分,意如贯珠。俗本以第一首编入长短句,后五首编入七言绝,首尾冲决,殊失作者之意。

——杨慎《李诗选》

静夜思〔1〕

唐·李白

【题解】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原文】

〔2〕前明月光,疑〔3〕是地上霜。举头〔4〕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二指井栏,三是“窗”的通假字,四是本义,即坐卧的器具,第五种解释为胡床,可折叠坐具,类似小板凳。

〔3〕疑:怀疑,以为。

〔4〕举头:抬头。

【诗解】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

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胡应麟《诗薮》

兵车行〔1〕

唐·杜甫

【题解】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原文】

línlín〔2〕,马萧萧〔3〕,行人〔4〕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5〕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6〕。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7〕云霄。道旁过者〔8〕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9〕频。或〔10〕从十五北防河〔11〕,便至四十西营田〔12〕。去时里正〔13〕guǒ〔14〕,归来头白还shù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15〕开边〔16〕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17〕。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lǒng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18〕,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19〕虽有问,役夫敢申恨〔20〕?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21〕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22〕,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23〕,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24〕

alt

车辚辚,马萧萧

吐蕃曾多次与唐发生战争,安史之乱后,唐朝连连失地,吐蕃甚至一度威胁到长安。为了在边境防御吐蕃,唐王朝不得不从内地调集大量兵力,杜甫此诗即反映了玄宗时期征兵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注释】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行的轧压声,车轮声。

〔3〕萧萧:战马嘶鸣声。

〔4〕行人: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5〕走:奔跑。

〔6〕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横跨渭水的一座大桥。

〔7〕干:冲。

〔8〕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9〕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10〕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1〕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2〕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3〕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4〕裹头:男子城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以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5〕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

〔16〕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17〕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18〕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19〕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20〕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1〕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22〕比邻:近邻。

〔23〕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24〕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诗解】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路旁经过的人询问出征士兵,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赏析】

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唐宋诗醇》

塞上曲〔1〕

唐·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题解】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从对塞外景色的描写,表现出羁旅远游者惆怅迷茫的心境。语言简练,特别是以劝诫游子矜夸马儿的口气反衬出征人的悲哀,十分巧妙。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2〕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3〕客,皆共尘沙〔4〕老。莫学游侠儿〔5〕,矜〔6〕夸紫liú〔7〕好。

alt

蝉鸣空桑林

【注释】

〔1〕塞上曲:唐代的《塞上曲》、《塞下曲》,由汉乐府中《入塞曲》、《出塞曲》演化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争。

〔2〕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3〕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以及陕西一部分。

〔4〕尘沙:幽并二州外接沙漠。

〔5〕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6〕矜:骄傲自夸,自命不凡。

〔7〕紫骝:泛指骏马。

【诗解】

初秋时分,知了在桑林里鸣叫。八月,只见在萧关的道路上,士兵频繁地出塞入塞,到处芦草枯黄,一片荒凉。从古至今幽州和并州的健儿都在沙场度过一生。收获季节,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常在此举兵掠夺,塞上形势紧张。但居住在幽州、并州的健儿,为了保卫国家,在沙尘、战斗中度过了一生,国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得安全的。千万不要学那些游侠儿骄奢放纵,只知夸耀自己的紫骝骏马。全诗极写塞上的秋寒萧瑟,游侠健儿的英勇爱国,慷慨动人,也对有些游侠儿骄矜放纵的一面,给予了批判。

【题解】

塞下曲五首

唐·李白

《塞下曲》,唐代的新乐府辞,其源出自汉乐府的《出塞曲》,内容主要描述边塞的征戍生活。这组诗以汉武帝平定匈奴贵族侵扰的史实,谱写了一曲热情洋溢的战斗颂歌。诗中描绘了将士们餐雪卧沙、日夜奋战的动人景象。这一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原文】

其 一

五月天山〔1〕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2〕,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3〕,宵眠抱玉ān〔4〕。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5〕

alt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注释】

〔1〕天山:指祁连山。

〔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3〕金鼓:以金装饰的珍贵的鼓,古代军队在作战时要击鼓前进。金鼓与玉鞍对举,金和玉都是修饰语,金非指锣。

〔4〕玉鞍:装饰华贵的马鞍。

〔5〕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这里指楼兰国王。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地当汉通西域的要冲,汉使经过常被杀害。西汉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设计杀死了楼兰王。这里借用典故表示愿意身赴绝域,为国立功。

【诗解】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而祁连山的五月还在大雪纷飞,那里没有鲜花盛开,只有彻骨的寒冷。战士们只能在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乐曲,却看不到柳色青青的春景。他们戍守边疆,十分辛劳。拂晓随金鼓声与敌作战,晚上抱着马鞍露宿守卫。战士们来戍守边塞,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愿意腰挎宝剑,身赴楼兰绝域,为国立功。

【赏析】

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沈德潜《说诗碎语》

【原文】

其 二

天兵〔1〕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从百战,直为衔恩甚〔2〕。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3〕。何当破月氏〔4〕,然后方高枕〔5〕

【注释】

〔1〕天兵:指汉朝军队。

〔2〕“直为”句:直,但,只。衔恩,受恩。甚,很多。

〔3〕“握雪”句:握雪,捏雪成团。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4〕“何当”句:何当,何日。月氏,汉代西域国名,在今甘肃西部一带。

〔5〕高枕:即高枕无忧。《汉书·匈奴传》:“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诗解】

汉朝军队意欲攻下北方荒漠,匈奴贵族妄图到南方饮马,两方都期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好夺取更多的土地。汉军的战士们在战场奋力拼杀,只是因为他们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恩典很多。他们在沙漠上抟雪而食,在田野里拂沙露宿,条件虽然很艰苦,但绝不后退。什么时候才能消灭掉月氏,到那时他们才能高枕无忧。

【原文】

其 三

骏马似风biāo〔1〕,鸣鞭出渭桥〔2〕。弯弓辞汉月〔3〕,插羽破天骄〔4〕。阵解星芒尽〔5〕,营空海雾消〔6〕。功成画麟阁〔7〕,独有霍piàoyáo〔8〕

alt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注释】

〔1〕飚:暴风。这句意为:骏马奔驰疾如暴风。

〔2〕“鸣鞭”句:鸣鞭,挥鞭,因鞭挥动即发出响声,故称。渭桥,长安城西面咸阳东南渭水河上的一座大桥,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

〔3〕辞汉月:离开中原的意思。

〔4〕“插羽”句:羽,指箭,因箭杆上有羽毛。天骄,指匈奴。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

〔5〕“阵解”句:阵解,指队伍瓦解。星芒,星的光芒。古代迷信说法,当客星的光芒变成白色时战争就要爆发。

〔6〕海雾:喻指战场上烟尘弥漫。这句指战争胜利结束。

〔7〕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

〔8〕霍骠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因功封骠姚校尉。

【诗解】

骏马奔驰疾如暴风,兵士们挥动马鞭驰出渭水河桥,奔赴西域战场。他们为征战离开中原,带着弓箭为击破傲慢无礼的胡人。胡人的队伍瓦解,战场上烟尘弥漫,汉军取得了胜利。击破胡军后,功臣的画像将画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这样崇高的赫赫的战功只有霍去病能够担当得起。

【赏析】

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直而赫奕,正以激昂见意。俗笔开口便怨。

——王夫之《唐诗评选》

【原文】

其 四

塞虏乘秋下〔1〕,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2〕,战士卧龙沙〔3〕。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4〕。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jiē〔5〕

【注释】

〔1〕塞虏:对匈奴的贬称。这句意为:匈奴乘着秋天兵强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侵。

〔2〕虎竹: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分铜虎符和竹使符两种,朝廷和领兵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或调动军队时对合起来作为凭信。分虎竹,受命带兵出征的意思。

〔3〕龙沙:也称白龙堆。这里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4〕“边月”两句: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描写战士夜行军的情状。

〔5〕“玉关”两句:殊,远。嗟,叹词,表示忧叹。

【诗解】

匈奴乘着秋天兵强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侵,汉军派出兵力进行反击。将军受命带兵出征,战士们出征在塞外沙漠之地。战士们夜晚行军十分艰苦,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战士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可不要长叹呀!

【原文】

其 五

烽火〔1〕动沙漠,连照甘泉云〔2〕。汉皇〔3〕按剑起,还召李将军〔4〕。兵气天上合〔5〕,鼓声陇底闻〔6〕。横行〔7〕负勇气,一战静妖氛〔8〕

alt

单于台

汉武帝时,主动对匈奴发起进攻。巡行过云中时,汉武帝统帅兵马十八万,登单于台,要和匈奴决一胜负,匈奴畏于武帝气势,逃避不敢战。

【注释】

〔1〕烽火:古代边境上夜间举火报警的信号。

〔2〕甘泉:陕西淳化县有甘泉山,秦时在此山造甘泉宫,汉武帝曾加修理,作为避暑处。《史记·匈奴列传》:“胡骑入代(郡名)勾注(山名)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这句指报警的信号传到京城。

〔3〕汉皇:指汉武帝。

〔4〕李将军:即西汉名将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善骑射。文帝时击匈奴有功,为武骑常侍。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犯界,称之为“飞将军”。后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5〕“兵气”两句:兵气,战斗气氛。合,满,弥漫的意思。

〔6〕陇底:山坡下。

〔7〕负:凭,靠。

〔8〕“一战”句:静,平息。妖氛,指侵扰边疆的匈奴贵族。

【诗解】

边境上燃起了烽火,沙漠上又兴起了战事。报警的信号迅速传到了京城。汉武帝十分愤怒,按剑而起,仍旧召见将军李广。战斗气氛顿时弥漫中原大地和胡人边境,战争十分激烈。擂动的鼓声在山坡下都能清楚地听到。横行倚靠的是勇气,汉武帝期望一次战役就能平息匈奴的侵扰之患,他的气魄真是浩大。

【赏析】

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

——邢昉《唐风定》

征妇怨

唐·张籍

【作者简介】

张籍(约公元766—约830),字文昌,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题解】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全诗以汉喻唐,描写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

【原文】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1〕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2〕。妇人依倚〔3〕子与夫,同居〔4〕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5〕

alt

妾身虽存如昼烛

【注释】

〔1〕没:覆没、被消灭。

〔2〕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3〕依倚:依赖、依靠。

〔4〕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5〕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诗解】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汉朝边塞,屠杀汉朝的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万里白骨无人收,由于无法收尸入殓,所以家家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那些牺牲者的家属生怕亲人的灵魂不知所归,于是高声呼唤亲人姓名,招引魂兮归来,并以死者衣冠葬入棺木。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的舒心光景,但面对现实,向往破灭。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征妇欲死但遗腹有子,求生则衣食无着。她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赏析】

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释文珦

节妇〔1〕〔2〕

唐·张籍

【题解】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原文】

君知妾〔3〕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4〕意,系在红罗〔5〕。妾家高楼连苑〔6〕起,良人〔7〕〔8〕明光〔9〕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10〕夫誓拟〔11〕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alt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

〔1〕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

〔2〕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3〕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是诗人的自喻。

〔4〕缠绵:情意深厚。

〔5〕“系在”句: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

〔6〕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7〕良人:丈夫。

〔8〕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9〕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明光本为汉代宫殿名,这里指宫殿。此句言其丈夫地位高贵。

〔10〕事:服侍、侍奉。

〔11〕拟:打算。

【诗解】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赏析】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帖,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钱仲联 徐永端

上阳〔1〕白发人〔2〕

唐·白居易

【题解】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新乐府》五十首。《上阳白发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写洛阳上阳宫的一个老宫女的痛苦生活。嫔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罪恶。封建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强选民女,幽闭深宫,剥夺并葬送了她们的青春和幸福。这首诗,诗人通过对上阳女子一生遭遇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无耻,摧残无辜女性的罪恶行径。暮宫女绝望睥呼声,凄凉悱恻,怨可通天。愤怒的控诉,字字都是血泪凝成,令人不忍多闻。

【原文】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3〕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4〕遥侧目〔5〕。妬〔6〕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7〕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zhuàn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8〕,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alt

宫 怨

【注释】

〔1〕上阳:唐宫名,在洛阳皇宫内苑的东面。

〔2〕白发人:指年老宫女。

〔3〕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中太监着深绿或淡绿衣。

〔4〕杨妃:杨贵妃。

〔5〕遥侧目:远远地用斜眼看,表嫉妒。

〔6〕妬:同“妒”,妒忌的意思。

〔7〕耿耿:微微的光明。

〔8〕《美人赋》:“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

【诗解】

上阳那老宫女,青春红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衰老了,而白发不断地新生。太监把守的宫门,自从被关进上阳宫以后,一幽闭就是多少年过去了。天宝末年,刚被选入宫时才十六岁,现在已六十了。同时从民间采择来的宫女有百十多个,一个个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后只剩下这一个老宫女了。她从妙龄少女变成白发老妇,四十来年苦度韶光。回想当年离别亲人时,自己忍悲吞声被家人扶进车里边,并嘱咐她不要哭。因你长得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说你一入宫里就会受到皇帝恩宠的,可哪知事情并不如此。来到宫中还没容得君王看见自己,就已被杨贵妃发现了,远远地对她加以目击、妒忌。杨贵妃由于妒忌就下令派人把她发配到上阳宫,于是她一生就在空房度过了。空房秋夜,谁能入睡!秋风冷雨,孤灯相伴,形影相吊。春天白天长,虽春光好,但自己是孤独一人坐在那儿,总是希望天快点黑。可天又长,很难黑。空中飞来的莺鸟叫的很好听,但由于自己愁绪难展不愿听;春天燕子来了在梁间做窝,总是双栖双宿,可自己已老了无须乎去妒忌燕子的双栖双宿了。春天过去了,春往秋来自己总是这样单调度过,不记得哪个年头了。只是因为在深宫常常看月亮,似乎还记得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约有四五百回了。到现在她已成了宫中最老的一个宫女了,皇帝听说后,遥赐她一个尚书官衔。老宫女仍旧穿小头鞋窄衣裳,用青黛画细长细长的眉。外人是看不到的,如果一旦看到她了,谁都要笑的。因为这种小头鞋窄衣裳画细长眉,都是天宝末年流行的一种服装打扮,落后了半个世纪了。上阳宫女苦是最多的,年轻时也苦,到老了也苦。一生孤苦,可又能怎样呢?如果你不知道天宝末年有到民间采集美女的叫花鸟使,当时吕向献《美人赋》来讽谏这件事,那你还要读读这首《上阳白发歌》。

杜陵叟

唐·白居易

【题解】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这首诗通过杜陵叟在灾荒之年的遭遇,道出了农民们所受的深重灾难,揭示了下层官吏的横行残暴,与封建最高统治者“施恩”的虚伪性。作品从杜陵叟着眼,在描写他连遭干旱早霜等天灾的同时,重点放在对下层酷吏的不恤民情,谄上欺下的揭露上,客观上告诉人们,封建制度对农民的迫害远比自然灾难严重得多。

【原文】

杜陵叟〔1〕,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2〕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3〕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4〕明知不申破〔5〕,急敛暴征求考课〔6〕。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剥我身上,夺我口中,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7〕奏皇帝,帝心〔8〕知人弊〔9〕。白麻纸〔10〕上书德音〔11〕,京〔12〕尽放〔13〕今年税。昨日里〔14〕方到门,手持chì〔15〕〔16〕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juān〔17〕免恩。

alt

岁种薄田一顷余

【注释】

〔1〕杜陵叟:杜陵,秦为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叟,年老的男人。

〔2〕“岁种”句:顷,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薄田,食瘠的田地。

〔3〕秀:谷类抽穗开花。

〔4〕长吏:县级官吏中的尊者,也泛指地方长官。

〔5〕申破:上报说明。

〔6〕考课:考察官吏的政绩。此处是说长官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考核的资本。

〔7〕不知何人:元和四年,作者曾有奏章《缘今日早,请更减放江淮早损州县百姓今年租税》,故此处“不知何人”云云实指作者本人。

〔8〕侧隐:怜悯,同情。

〔9〕知人弊:知道百姓困顿的情况。弊,疲劳困乏。

〔10〕白麻纸:唐代中书省所用公文纸分黄白二种。重要的诏书如任命将相、豁免、征讨等用白麻纸,一般的诏令则使用黄麻纸。

〔11〕德音:指皇帝颁布的减免赋税的“好消息”。

〔12〕京畿:国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直接管辖的地区。

〔13〕放:免除。

〔14〕里胥:即里正,古时的乡村小吏。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一人。

〔15〕牒:文书,这里指免税的公文、告示。

〔16〕榜:张贴,动词。

〔17〕蠲:免除。

【诗解】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辛勤耕种了一顷多贫瘠的田地。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大多都枯黄死了。秋天寒冷早,九月份就降了霜,禾穗没成熟都已经干枯。官吏明明知道却向上级不报告说明真相,仍旧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到奖赏。杜陵老者只能靠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可是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他们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像钩、牙齿像锯一样地吃人肉!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生怜悯,了解了人民的困苦。于是,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可是,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韩愈

【题解】

这两首乐府诗写于贞元九年(793),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这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两首诗一脉贯通,相互联系。随着行子刚离家门及远去,思妇的离情别绪也由初蕴到浓重,而后与日俱增,一层深于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本组诗语言上“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朱彝尊),体裁为“代内人答”(陈沆),极为独特。

【原文】

其 一

青青水中蒲〔1〕,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2〕去,我在与谁居?

【注释】

〔1〕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

〔2〕陇:即陇州,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诗解】

水中蒲草青青,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原文】

其 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1〕,相随我不如。

【注释】

〔1〕浮萍草:常见的水面浮生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叶状体对称,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

【诗解】

蒲草青青,长期生活在水里,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其 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诗解】

轻轻的蒲草,短叶不出水。我不离开正堂,你却在万里之外。我们相距如此之远,我却不能出门相随。

堤上行二首

唐·刘禹锡

【题解】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原文】

其 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1〕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2〕满中流。

【注释】

〔1〕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2〕幽轧:象声词,这里形容桨的声音。

【诗解】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原文】

其 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1〕,水流无限月明多。

【注释】

〔1〕“桃叶”句:桃叶,乐府歌曲名,属吴声歌曲,泛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多表达哀怨之情。

【诗解】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原文】

其 三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含旗亭次第开。

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1〕落帆来。

【注释】

〔1〕艑:大船。

【赏析】

长江南北烟波浩淼,夜晚路上的行人歌唱应和桃叶曲传递着爱情,而竹枝曲诉说这哀怨,滔滔不尽的江水与明亮的月色将这一切烘托和映衬。

更衣曲

唐·刘禹锡

【题解】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

【原文】

博山〔1〕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2〕。满堂醉客争笑语,嘈〔3〕琵琶青幕中。

【注释】

〔1〕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2〕纱笼:纱质的灯笼。

〔3〕嘈囋:即喧闹,古同“嘈杂”。

【诗解】

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交相辉映。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农臣怨

唐·元结

【作者简介】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河南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安史之乱时曾避难江南。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地方军政职务。他为官清廉开明,爱护百姓,诗文也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

【题解】

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此诗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这首诗虽是咏叹前朝,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原文】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1〕。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2〕。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3〕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注释】

〔1〕人主:古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

〔2〕草木患、昆虫苦:即庄稼歉收、昆虫为害的情景。

〔3〕无由:指没有门径和机会。

【诗解】

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顺。田里庄稼歉收,虫害又很严重。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明吐诉,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

织妇词

唐·元稹

【题解】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以荆州首府江陵为背景,描写织妇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全篇仅一百一十字,却由于层次丰富,语言简练,显得义蕴深厚,十分耐读。

【原文】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1〕。蚕神女圣〔2〕早成丝,今年丝税〔3〕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4〕。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5〕sāo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檐前袅袅〔6〕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注释】

〔1〕蚕经三卧行欲老:蚕有眠性,文中的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2〕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诗中称她为“蚕神女圣”。

〔3〕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

〔4〕戎索:本义为戎法,此处引申为战事。

〔5〕罗幕:即丝罗帐幕。

〔6〕袅袅:摇曳、飘动的样子。

【诗解】

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青楼曲二首

唐·王昌龄

【题解】

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原文】

其 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1〕。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2〕

【注释】

〔1〕长杨: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院子。

〔2〕建章:建章宫是汉武帝建造的,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诗解】

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前进,渐走渐远,只见马后扬起的一线飞尘。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优美的筝声虽未中断,她的目光却情不自禁地追随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

【原文】

其 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1〕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释】

〔1〕金章紫绶:原指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诗解】

将军和他的部队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少妇盛装上楼,等待迎接保家卫国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

田家行

唐·王建

【题解】

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洗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1〕,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2〕。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问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3〕,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愿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4〕。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释】

〔1〕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简单理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欣欣,欢喜的样子。颜悦,脸上含笑。

〔2〕“檐头”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索索,缫丝声。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

〔3〕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

〔4〕黄犊:指小牛。

【诗解】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田家行

唐·元稹

【题解】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行》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原文】

zhà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1〕。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2〕,日月食粮车辘辘〔3〕。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4〕,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覆〔5〕,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注释】

〔1〕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象声词,形容牛蹄踏地的声音。

〔2〕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

〔3〕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4〕斤劚: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劚,锄一类的农具。

〔5〕覆:覆灭,灭亡。

【诗解】

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红线毯

唐·白居易

【题解】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原文】

红线毯,择茧sāo〔1〕清水煮,拣丝练〔2〕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3〕,织作披香殿〔4〕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路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cuì〔5〕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6〕,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7〕

【注释】

〔1〕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

〔2〕练:亦作“湅”。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

〔3〕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4〕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5〕毳:指鸟兽的细毛。

〔6〕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7〕地衣:即地毯。

【诗解】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作地毯,其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任美人们在上面踩踏歌舞,随便踏践。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