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沈从文简要年表

1902—1922 生于湖南凤凰县一军人家庭,有苗族、土家族血统。因家道中落,小学毕业后入湘西土著部队,当过补充兵、司书、警察所办事员、屠宰税收税员。后失业,浪迹沅水流域各地。辛亥革命的见闻和军旅生涯,逐渐形成他终生对屠杀和滥用权力的憎恶,对“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以及“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识,放下权力”的人生态度。

1923—1924 在保靖湘西巡防军统领官陈渠珍处任书记时,受五四运动余波影响,脱离部队赴北京,读大学幻想破灭,但结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朋友。在贫困无业中,故都街市成为他反复观摩的古代文化博物馆,京师图书馆成为他读书和避寒场所,北京大学开放政策让他能自由选择旁听课程。

1925 为谋生当过发报员、秘书、图书管理员。经历无数挫折,开始在报刊大量发表习作,涉及散文、小说、杂文、诗歌、剧本、文论,以短篇小说为主。因在《现代评论》发表过部分作品,后被批评者归入“现代评论派”。

1926—1927 第一个作品集《鸭子》出版。1926年秋从香山慈幼院图书馆辞职,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作家之一。

1928 转赴上海,一年间出版了十一个作品集,创作渐趋成熟。因《新月》常刊载其小说,被批评者归入“新月派”。

1929 与胡也频、丁玲合作创办《红黑》、《人间》月刊,因亏损不久停刊。为解困应聘到中国公学国文系任讲师,并在暨南大学兼课。

1930 秋,到武汉大学国文系任助教。

1931 为营救被捕的胡也频奔波,胡遇害后掩护丁玲送遗孤回湘,失去武汉大学教职。秋,应聘为青岛大学讲师。

1932 创作力更趋旺盛,题材风格呈多样化,除当年大量发表和出版外,《阿黑小史》、《从文自传》、《八骏图》、《月下小景》等未出版著作也写于青岛。

1933 夏,应邀赴北平参加编辑中小学教科书。9月与张兆和结婚;和杨振声共同主持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因发表《文学者的态度》等作品,批评在“海派”名目下的商业竞争,引发持续到翌年的文坛“京海之争”。

1934 创作并发表《湘行散记》,出版《从文自传》、《记丁玲》、《边城》、《沫沫集》等代表作。

1935 秋,副刊改名《大公报·文艺》,推荐萧乾接编每周三期,自己和杨振声只负责星期日扩大版。

1936 两度过南京时探望在软禁中的丁玲。4月起《大公报·文艺》全交萧乾编。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等文章,批评文学创作“差不多”现象,反对作家依附政治和文学中的商业作风,引发持续到翌年的论争。

1937 卢沟桥事变后,与一批知识分子结伴离开沦陷的北平,辗转到武汉,继续教科书编辑工作。

1938 经沅陵赴昆明,继续编教科书。开始创作《湘西》、《长河》等作品。冬,眷属抵达昆明。

1939 参编《今日评论》周刊文艺部分;应聘为西南联大副教授。

1940 参编《战国策》半月刊文艺部分,被批评者归入“战国策派”。为呈贡难童学校兼义务课。

1941 出版《烛虚》,反映近年散文风格趋哲理性思考的变化。为呈贡育侨中学兼义务课。

1942 《长河》第一卷书稿被删被扣不能出版,《芸庐纪事》发表前部分被扣,两部未完作品创作中断。

1943 西南联大改聘他为教授。带探索性小说《看虹录》、《摘星录》受批评指责。为呈贡县中兼义务课。

1944 近年结集的书每本都必被扣数篇,致《王谢子弟》、《衣冠中人》等几个短篇集无从出版。为桃源建国中学兼义务课。

1945 对党派政治反感,未接受闻一多劝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的建议。

1946 西南联大结束,被聘为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0月起主编《益世报·文学周刊》,12月起主编《平明日报·星期艺文》,实由周定一负责。主张非党专门家形成不同政治力量寻求避免内战的时评,被当局禁止发表。反映对时局看法的《从现实学习》等文章受到左翼阵营作家激烈批评。

1947 参编《文学杂志》。评论时局反内战的文章继续受到批评。

1948 热心协助北大博物馆筹建工作;为北大博物馆专修科备课,编写《陶瓷史》等教材。12月,刊物因战火延及平津停办;预计将不得不终止文学生涯,但未接受南京政府陈雪屏南下通知,决定留在北北平。

1949 年初,因受到空前政治压力和恐吓,精神失常,3月病中自杀获救,失去北大国文系教职。6月完成《陶瓷史》编撰。8月彻底改业,转入北平历史博物馆,除分派的工作外,经常在陈列室为普通观众作说明,并坚持多年。

1950 送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年底毕业回到博物馆,任陈列部设计员。

1951 参与敦煌文物展布展、讲解工作。10月赴四川参加土地改革。

1952 3月回京后被抽调参加文物行业“五反运动”联合检查组,过眼被查处文物数十万件。

1953 开始发表物质文化史研究论文。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兼课。以工艺美术界身份出席第二次文代会。开明书店通知他因作品过时,所有已印未印书稿及纸型均奉命销毁。台湾当局因政治原因禁止出版他一切作品。

1954 发表阐述其治学观的论文《文史研究必需结合文物》。

1955 参与再版《红楼梦》注释。参与编撰《中国历史图说》,任编委。

1956 增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兼任故宫博物院织绣研究组顾问。

1957 出版《中国丝绸图案》。

1958 携故宫、历史博物馆部分馆藏文物,历时三个月,去杭州、苏州、南京丝绸生产基地,面向工人、设计员、研究人员巡回展出,提供古为今用服务并调研。出版《唐宋铜镜》。谢绝接任北京市文联负责人的提议。

1959 筹划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开展丝绸服装史等研究方向。为故宫作织绣陈列馆设计并参与布展。

1960 出版论文集《龙凤艺术》。着手为长篇传记体小说准备材料,同时《中国服饰资料》重点工作开始进行。为人民艺术剧院《虎符》剧组提供古为今用资料和咨询服务,此后陆续为多部历史剧提供类似帮助。

1961 任高等艺术院校工艺美术类教材编写组顾问。夏,撰写《抽象的抒情》,发抒对文艺政策的看法。11月应邀访问南昌、庐山、井冈山、赣州、景德镇等地三个多月,试作几组旧体诗,长篇小说未动笔。

1962 未发表的研究论文供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写《中国的瓷器》引用,协助修改补充书稿,并作序。

1963 主审新的几部工艺美术类统编教材。12月贯彻周总理指示,中国历史博物馆组建编撰《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的工作体系,沈从文任主编。

1964—1965 7月,《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经层层审查后交稿;因政治形势变化出版搁置。担心被抓辫子扣帽子,对出版不抱希望。

1966—1968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到1968年末“曾初次作过大小六十多次的检讨”。

1969 6月获得“解放”。9月张兆和下放五七干校。11月他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老弱病残职工,被首批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

1970—1971 在干校多次迁徙,曾作大量旧体诗,据记忆撰写多篇文物专题论文,撰写博物馆改陈建议四十展柜。

1972—1977 获准请假回京治病,立即数次修订《中国服饰资料》,恢复对各方面提供古为今用服务。继续专题研究,但长期苦于得不到应有支持。

1978 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完成《扇子应用进展》等新著。冬,中国社会科学院抽调助手配合,建立临时工作室,对《中国服饰资料》大量修改补充。

1979 2月《中国服饰资料》再次交稿,但出版者几经变动。11月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国内开始有对他的文学成就的研究和重新评价。

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建古代服饰研究室。冬,应邀出访美国,先后在十五所大学作二十三次演说。

1981 文学旧作陆续结集出版。9月,服饰资料在香港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书名出版。

1982 春,到湖北江陵考察楚墓新出土丝织物。文学作品结集出版持续增加。

1983—1988 因脑血栓影响工作能力,继续指导《服饰研究》的增订。对大陆地区“沈从文热”劝阻降温。台湾对他作品的出版逐渐解禁。

1988年5月10日在北京病逝。

沈虎雏 编 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