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第1章 什么是亲密育儿法(7)

如果一直抱着宝宝,对他一哭就哄,一饿就喂,睡觉也不离左右,这样会不会把他宠坏,使他对父母形成过度依赖?

绝对不会!经验和研究证明的结果都正好与这种担心相反——亲密育儿法能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亲密育儿要求适当回应宝宝的需求,而宠坏是因为过度地回应宝宝的需求。在 20世纪 20年代,育儿领域出现了专家以后,就有了“溺爱”的说法。这些专家们嘲笑父母的育儿直觉,鼓动父母克制情感,与宝宝保持距离。他们认为,如果一直抱着宝宝,对他一哭就哄,一饿就喂,睡觉也不离左右,就会把宝宝变成父母的跟屁虫,丧失独立性。这种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只是由毫无根据的恐惧引出的观点。

我们要将溺爱理论束之高阁。研究表明,这种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科学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将两对父母和他们的宝宝划分为 A组和 B组,A组的父母和宝宝亲密无间,随时回应宝宝的需求;B组父母则被设置了许多限制,例如要按照时间表来喂奶,对于宝宝的暗示也较少给予直觉性的爱抚和回应。科学家花了一年的时间持续观察这两组家庭。你认为最终哪一组的宝宝会比较独立呢?答案是 A组的宝宝,就是接受亲密育儿法的那个小家伙。就“育儿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这一课题,科学家又对较大的孩子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所谓的溺爱理论简直是无稽之谈。孩子必须经过一段被人照料、关爱,有人可依赖的时期,才能成长为有安全感、独立的人。

亲密育儿法怎样促进宝宝独立?

研究表明,那些在 1岁前就与母亲充分建立亲密关系的宝宝,长大后对与母亲分离的忍受力更强。从与母亲相依相偎(在母亲子宫里就已经是这样了)到与母亲分离(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可供他探询、研究的新环境,也需要持续不断地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在陌生的环境中,与母亲具有亲密关系的孩子会先看看母亲,如果母亲传递的信息是“去吧,孩子”,就会给予孩子莫大的勇气和信心去学习并掌握新信息。当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孩子就有信心可以自己处理而不用向母亲求助了。母亲或其他看护人与孩子间持之以恒的亲密关系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从而促进孩子独立自主。简而言之,享受了亲密关系的孩子能学会信任,而信任将促使他真正独立。(关于这个话题的详细内容请参见第517页。)

亲密育儿法不就是让宝宝来发号施令吗?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父母的回应,而不是宝宝是否在控制局面。如果宝宝因为饿了或者不高兴而哭泣,他只是希望父母来喂他或者抱抱他,而不是想要控制父母。这种观点其实是溺爱理论的一种表现,都是由于不懂宝宝的真正目的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举例来说,制定严格的喂奶时间表(我们现在知道这样会影响营养吸收,而且不利于宝宝自尊的建立)就来源于这种误解。宝宝向父母发出需求信号,父母立刻回应,这就是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父母的回应让宝宝更加信任父母,这会使父母更容易掌控局面。当你的宝宝哭闹时,听从你内心的指示,忘掉那些“我该抱他吗?我会不会宠坏他?他是在控制我吗”之类的想法,赶紧抱起宝宝吧!次数多了,你就会知道宝宝每次哭闹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你需要多长时间给他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