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诚信(6)

三、德国——父母做孩子诚信的启蒙者

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的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这与德国从小就抓诚信教育和家长以身示教是有很大关系的。德国家庭里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到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据了解,自从立了这块牌子,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

在德国,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马上就会有人过来阻止你,并给你灌输一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作好榜样的理论.氛围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待人.

四、瑞士——赋予诚信以法律的尊严

在瑞士,公德教育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并不太在乎子女将来是否成就大业,但希望他们能遵纪守法,善良正直。

许多外国游客初到瑞士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街道的安静整洁、当地人的诚实有礼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瑞士人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准,根本原因是他们诚实守信的传统民族精神。瑞士人很早就将诚信入法,1907年瑞士国会通过的《瑞士民法典》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民法典之一。这部法典的第二条规定:“任何人行使任何权利,或履行义务,均应以诚实信用为之。”这使得诚信原则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许多瑞士服务行业都实行先消费后付账的方式,将账单寄到家中,在规定的日期内支付,其基础就是全体国民良好的信用。

诚信其实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诚实,二是对他人守信。对自己诚实其实是对他人守信的一个基础,如果对自己都无法做到诚实的话,那么更加无法对他人做到守信,所谓的“诚信”也将无从谈起。

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很多父母都是爱子如命,把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处处维护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到一点的委屈,甚至当孩子没完成作业时还帮他们向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有时甚至把责任推到自己的身上,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也是对自己不诚实的表现。父母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准确地辨别是非,对孩子的影响贻害无穷。

一个品格完善的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诚实。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林肯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