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航 - 图1

阅读导航

孟子,名轲,邹国人。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前后。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孟轲自己著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是孟轲死后他的门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共同记述的。

第三种看法是有万章之徒参加,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

以上三种说法,第三种看法更为可信。

有一点应明白,即在唐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并不高,与儒家的其他经典如《三礼》、《易》相比,相差甚远。中唐韩愈把孟子定为孔子学说的唯一继承人,尊为“亚圣”。但真正把孟子地位提升为与孔子平起平坐是在宋代,《孟子》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正因为如此,《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就开始显露。

《孟子》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内容宽泛。今天的

《孟子》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七篇,篇名与《论语》差不多,只是把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抽出来而已。全书采用对话体,一般是一问一答,但也有不少是孟子的自言自语。

《孟子》的中心思想,便是宣讲“仁”的学说,它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以“仁”为中心,构建出孟子的理论体系。

(一)仁政。这是全书反复提倡的东西,也是孟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孔子提倡“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孟子把这种道德境界由国君推广到政治、国家,即为“仁政”。

(二)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承认外界环境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用。

(三)王道。实行“王道”与“霸道”相对而言,这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百姓有“恒产”,主张“民为贵,社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不可能得到实行。因此“生不逢时”的他,不受君子重视,而在宋代却成了“亚圣”,无人怀疑他的言论。他的思想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我们通过学习《孟子》来培养自己的一些品格,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重诚守信等。关于孟子的注释可以参考的有《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并附有孟子词典)。

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鲁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砏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宋·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