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上(共二十章)

【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蒱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蒱。”

【译文】

告子说:“人的本性就如同榉树,而义理,就如同杯盘。把人性纳于仁义中,就如同把榉树做成杯盘。”

【原文】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蒱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蒱也①?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蒱,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②,必子之言夫!”

【译文】

孟子说:“你是顺着榉树的本性制作杯盘呢?还是伤害榉树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呢?如果是要伤害榉树的本性来制作杯盘,那不是要伤害人的本性然后将其纳于仁义吗?让天下的人来祸害仁义,这一定是你的学说吧!”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①,决诸东方则东流②,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译文】

告子说:“人性犹如急流的水,在东方开了决口便东流而去,在西方开了决口便西流而去;人性不分什么善与不善,犹如水的流向不分什么东方西方一样。”

【原文】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①,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孟子说:“水的流向诚然不分什么东方西方。难道水的流向也不分上与下吗?人性的善犹如水的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拍击水,使它溅起来,便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如果使它倒流,便可以流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外在的形势使它这样罢了。人可以做坏的事情,其本质正如同外在形势使水性的改变一样。”

【原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①。”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译文】

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东西的白色叫做白吗?”

答道:“是这样。”

“白羽毛的白如同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吗?”

答道:“是这样。”

“那么,狗性如同牛性,牛性如同人性吗?”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①。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③,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②

【译文】

告子说:“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而非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而非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内在而义是外在?”

告子说:“因为他年龄大,我就尊敬他,但这并非是我心的本意。这犹如有东西是白色的,我便认为它是白色的,由于它的外表是白色被我看到的缘故,所以说它是外在的。”

孟子说:“白马的白色和白人的白色或者是没有差别。不知道对老马的怜悯之心和对老人的尊敬之心有什么不相同呢?你说的义,是老人义呢?还是尊敬老人的人义?”

告子说:“如果是我自己的弟弟,我便爱他;如果是秦人的弟弟,我便不会爱他,这是由我自己内心高兴这样做,所以说仁是内在的东西。尊敬楚国的老人,也尊敬我自己亲人中的老人,这是由年纪大的人而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没有什么不相同,各种事物都会有这种情形,那么,难道喜欢吃烤肉的本性也是外在的东西吗?”

【原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①?”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②,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③,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④,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译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为什么说义是内在的东西呢?”

答道:“恭敬从我的内心发出,所以说是内在的东西。”

“本乡人比大哥大一岁,那你尊敬谁?”

答道:“恭敬哥哥。”“那么,先给谁斟酒?”

答道:“先给本乡长者斟酒。”“你心里恭敬的是大哥,却向本乡长者敬礼,可见义毕竟是外在的东西,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不能对答,便来告诉孟子。

孟子说:“(你可以说,)‘恭敬叔父呢?还是恭敬弟弟呢?’他会说,‘恭敬叔父’。你又说,‘弟弟若做了受祭的代理人,那又恭敬谁呢?’他会说,‘恭敬弟弟。’你便说,‘那为什么又说恭敬叔父呢?’他会说,‘这是由于弟弟在那个位子的缘故。’那你也可以说,‘那也是由于本乡长者在那个位子的缘故。平常的恭敬在于哥哥,暂时的恭敬在于本地长者。’”

季子听到了这话,又说:“对叔父也是恭敬,对弟弟也是恭敬,毕竟义是外在的,不是由内心出发的。”

公都子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凉水,那么,难道饮食(便不是由于本性,)也是外在的了吗?”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①:‘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过:‘人的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也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兴起,老百姓便趋向善;周幽王、周厉王在位,老百姓便趋向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有尧这样的圣君,同时也有像这样坏的百姓;有瞽瞍这样的坏父亲,也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这样坏的侄儿和君王,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叔父和臣子。’现在先生所说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难道上面说的都错了吗?”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①,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②,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若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