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业篇

img13

周文王

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详。传说活了97岁,任周族首领50年。曾被商纣王拘囚于羑里,后获释,成为西部诸侯之长,故又称“西伯”。是西周奠定者。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得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三材为源,习者为流。

流渐失源,其业各异。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1]。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2],有器能[3],有臧否[4],有伎俩[5],有智意[6],有文章[7],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8],是谓清节之家。延陵[9]、晏婴[10]是也。

建法立制,强国富人[11],是谓法家。管仲[12]、商鞅[13]是也。

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14]、张良[15]是也。

兼有三材[16],三材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17],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18],是谓国体。伊尹[19]、吕望[20]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21]、西门豹[22]是也。

兼有三材之别[23],各有一流:

清节之流,不能弘恕[24],好尚讥诃[25],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26]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27],是谓伎俩。张敞[28]、赵广汉[29]是也。

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30],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31]、韩安国[32]是也。

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33]、班固[34]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35]、贯公[36]是也。

辨不入道,而应对资给[37],是谓口辨。乐毅[38]、曹丘生[39]是也。

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40]。白起[41]、韩信[42]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预焉[43]。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44]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45]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46]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47]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48]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49]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50]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51]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52],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用好,则一材处权[53],而众材失任矣。

img14

周武王

姓姬,名发,周王朝的建立者。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古代历时最久、长达八百多年的周王朝,他始行分封诸侯国的办法,采取相对独立和松散的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封制度的消极面逐渐暴露出来,导致了长达几百年的诸侯割据、互相争>雄称霸的局面。

【译文】

根据人才的类别,可以把职业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雄杰。

如果道德品行高尚美好、仪容举止可以供他人效法,这样的人被称为“清节家”。季札、晏婴就属于这一类别。

如果能建立法制、强国富民,这样的人称为“法家”。管仲、商鞅就属于这一类别。

如果思想开明、精通真理、策略智谋奇妙不凡,这样的人称为“术家”。范蠡、张良就属于这一类别。

兼有德、法、术三才,且三才炉火纯青,德行可以整饬天下风俗,法制可以匡正天下,权谋又可以制定国策,这样的人被称为“国体”,即国家肢体般重要的重臣。伊尹、吕望就属于这一类别。

兼有德、法、术三才,但三才都较微弱,德行可以成为一个郡国的表率,法制可以匡正乡里,权谋可以权衡事宜,这样的人称“器能”,即有才能的人。子产、西门豹就属于这一类别。

兼有德、法、术三才中的某一方面,各有一个类别:

为清节家的却不能宽宏大量、包容万物,喜欢打听、查问,凡事都要区别出是非曲直,这样的人称为“臧否”。子夏等人就属于这一类别。

为法家却不能为国家开拓创新、深谋远略,而只能担任某一官职,并刻意运用各种技巧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伎俩”。张敞、赵广汉就属于这一类别。

为术家却不能创新立制,制定法规律令,而只能遇事论事,谋智有余,公正不足,这就是“智意”。陈平、韩安国就属于这一类别。

以上这八种职业,都以德、法、术三才为基础,因此虽然流派不同,但都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能够著述立说,文辞优美的人,称作“文章”。司马迁、班固就属于这一类别。

能够传授圣人的事业,而又不干涉政治的人,称为“儒学”。毛公、贯公就属于这一类别。

辩论不一定符合真理,但能够对辩论应付自如的人,称为“口辨”。乐毅、曹丘生就属于这一类别。

勇猛卓绝、才能不凡的人,称为“骁雄”。白起、韩信就属于这一类别。

上述这十二种职业,都可担当一国之臣,但能主宰一国的帝王不包含在内。帝王的才德,聪明睿智,治国得体,统领各种,而不必自己亲自担任种种职务。因此,君主之道确立,十二种人才各得所用、各司其职。

具备清节家之才,可担任师氏之职,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

具备法家之才,可担任司寇之职,掌管刑狱;

具备术家之才,可担任三孤之职,辅佐三公;

德、法、术三才纯备的人,可担任三公之职,辅佐帝王掌握军政大权;

德、法、术三才虽兼有但不精深的人,可担任冢宰之职,掌管吏部;

具备臧否之才,可辅佐师氏;

具备智意之才,可辅佐冢宰;

具备伎俩之才,可担任司空之职,掌管建筑、器械、监督手工业等;

具备儒学之才,可以担任安民教化的职位;

具备文章之才,可担负编纂国史的职责;

具有辩给之才,可委以使者之任;

具有雄杰之才,可承担将帅的职责。

这样,君主之道确立起来,人臣之道就能次序井然,众官员不必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情,而天下太平也能实现。如果君主不能治理得体,与偏才一样,只在乎某一方面的才能,那么只能是一才担任权职,而众才不得其用。

【题解】

根据类别,人臣的职业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雄杰。君主的才德,当聪明平淡,能使各类各司其职,而不是自己担任各种职务。如果君主之道不能平淡,与偏才一样只用某一方面的才能,那么一材虽然拥有权力,而众材不得其用。总之,领导者应有知人之明,善用人之长,弃其所短,则事无不成。

【注释】

[1]流:流派,类别。《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2]国体:本意指国之肢体,此处比喻重臣。

[3]器能:才能。

[4]臧否(pǐ):褒贬人物,评论优劣。《世说新语·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5]伎俩:本领,技能。这里指技巧型人才。

[6]智意:智慧识见。

[7]文章:此处指文辞、文采。

[8]容止:仪容举止。

[9]延陵:延陵子,即季札,春秋时吴王诸樊之弟,多次推让君位。延陵(今属江苏丹阳)为其封邑,故称延陵子。

[10]晏婴(?—公元前500年),字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11]人:人民,国民。

[12]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初事公子纠,后相齐桓公。主张富国强兵,—匡天下,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13]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公孙氏,名鞅,原名卫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游说秦孝公变法。因战功封商(今陕西商州东南)十五邑,称商君、商鞅。厉行法治,推行变法。其变法促进经济发展,奠定秦国富强基础。秦孝公死,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14]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范蠡在越王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从公元前480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征战。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事成后,退隐经商,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15]张良(?—公元前186年),西汉初年谋臣。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秦末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定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卒后谥文成侯。

[16]三材:此处指德、法、术三才。

[17]厉风俗:整饬风俗、风纪。

[18]庙胜: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

[19]伊尹:名挚,是有莘氏在桑树林拾到的弃儿,因其养母住在伊水边上,所以以水为氏。为商汤之妻的陪嫁奴隶。当时夏王桀暴虐残忍,民不聊生,伊尹以厨艺接近商汤并劝他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汤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伊尹帮助下,商汤后来打败了夏桀的军队,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商朝建立。商汤逝世后,伊尹辅佐他的后代,直至商汤的孙子太甲为商王时,太甲暴虐乱德。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后,悔过自责,改恶从善,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太甲返位后,发扬商汤的德政,勤俭爱民,诸侯归附,社会安宁。伊尹逝世后,帝沃丁(太甲的儿子)以天子之礼葬之。

[20]吕望:商周之际军事家,生卒年不详。又名尚,姜姓,吕氏,字子牙。齐国始祖,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相传悬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与语大悦,同载而归。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重要筹谋者。

[21]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自郑简公时执政,历简公、定公两朝。为人博识多闻,为政恩威并济,内驭强宗,外折强国,郑国几十年无刀兵之乱。

[22]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任邺(今河北省临漳县)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并凿渠引流,浇灌农田,发展农业。

[23]别:某一方面。

[24]弘恕:宽宏大量。

[25]讥诃:盘查,查问。

[26]子夏(公元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育家。公元前476年,受晋国卿大夫魏驹(桓子)及其子魏斯(后来的魏文侯)之邀,来到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创立学堂,终身讲学,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魏文侯、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7]错意:实行。

[28]张敞(?—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大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宣帝时曾为太中大夫、京兆尹、冀州刺史等,为人忠言直谏,赏罚严明,治政有方。

[29]赵广汉(?—公元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京兆尹,西汉名吏,为官廉洁,执法尤为严明。

[30]垂则:设立法则。

[31]陈平(?—公元前178年),汉时阳武人,少时家贫,好读书。秦末农民起义,初事项羽,后从刘邦。足智多谋,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封曲逆侯。汉惠帝时为左丞相,吕后执政时为右丞相。吕后死后与太尉周勃合力诛杀诸吕,迎立汉文帝。

[32]韩安国(?—公元前127年),字长孺,西汉梁国成安(今河南汝州)人。曾在山东邹平县田生家里学习《韩子》及杂家学说,后来在梁国(国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内当中大夫。安国文精武备,能言善辩,吴楚等七国叛乱时,安国为将,击退吴兵于梁国东界,后又当使臣往长安以动人的言辞疏通了梁孝王与汉景帝的关系。

[33]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幼年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先与人共订《太初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敢于直言,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34]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能作文诵诗赋,及长,博览群书。其父班彪为续作《史记》,曾撰《后传》,固以为彪所续前史未详,欲竟其业,被人诬告改国史,下狱。后获释,与人合写《世祖本纪》,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世祖本纪》与此二十八篇,是《东观汉纪》的一部分)。又奉诏继续撰写《汉书》。从此,以“著述为业”,经二十余载,于建初七年(公元82年)完成《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史传文学的名著。

[35]毛公:指毛苌,即小毛公(大毛公为毛亨),汉初传授《诗经》的学者。西汉时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曾撰《诗经训诂》。

[36]贯公:西汉时赵人,师从贾谊,受《春秋左氏传训诂》,为河间献王博士。

[37]资给(jǐ):资助。此处指能够随机应变,收放自如。

[38]乐毅:战国时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曾为燕将,破齐军,封昌国君,后奔赵,封望诸君,卒于赵。

[39]曹丘生:汉时楚人,有辩才,汉将季布引为上客。

[40]骁雄:勇猛雄武。《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

[41]白起(?—公元前257年),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善于用兵,封武安君,在秦赵“长平之战”中,活埋40万降秦的赵兵。后与应侯范雎不和,称病不起,免为士卒,最终被迫自杀。

[42]韩信(?—公元前196年),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谙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大将军。辅助刘邦消灭项羽,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兴三杰”。后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所杀。

[43]主德不预:主德,以德而主宰天下者,指君主。不预,与指无关,不在此列。

[44]师氏:古时官名。《周礼》地官之道,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

[45]司寇:主刑狱之官,为六卿(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故又称“六官”)之一。商代和西周初年铜器铭文和卜辞中均未见此官名。据《尚书》、《左传》等文献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周共王、懿王时的铜器铭文中,已可见到有关司寇的记载。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侍郎称少司寇。

[46]三孤:指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公之副。

[47]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48]冢宰:周代官名。六卿之首。后世也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49]司空:官名。六卿之一。西周时掌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

[50]国史:国家的史官。史官,主管典籍之官。

[51]行人:周代官员,掌管朝觐聘问。后为使者的通称。

[52]易方:违背自己的职责。

[53]处权:担任权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