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篇

img26

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或公元前247年一公元前195年),即汉高祖,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任泗水亭长,后起兵响应陈胜起义,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约法三章,废除严刑苛法,得到秦人拥护。同年,项羽入关,大封诸侯王,他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战争。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先后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以加强控制;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以秦律为根据,制定《汉律》九章。

自非平淡,能各有名。

英为文昌,雄为武称。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1],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2],则互相须[3],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4],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5],而不可以处事;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6],而不可以虑变[7]。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8],未可以为先登[9];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10],高祖[11]、项羽[12]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13],而不能听采奇异[14],有一范增不用[15],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16]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17]。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18]。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译文】

草木中精华秀丽的叫做“英”,动物中卓尔不群者称做“雄”。所以,人群中文武全才、出类拔萃的人,也由此取名。智慧精明的人称做英才,勇敢强力的人称做雄才,这是大致的区别。如果考较这两种成分在人的才能中各占的分量,二者互相需要。英才与雄才各为二分,再互取对方一分,然后得以成就。

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慧明智是英才的成分,不具备雄才的胆量,其学说就不能得以施行;勇敢强力是雄才的成分,不具备英才的智慧,其事业就不能成功。因此,英才用智慧谋划好事业的起始阶段,又以聪明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关键,再借助雄才的胆力使他的主张得以施行;雄才以他的强力让众人服从,以他的勇敢排除困难,再借助英才的聪明智慧而成就事业。此后,英才和雄才得以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特长。

如果能以聪明而谋划好事物的起始阶段,却不能识别事物运行的趋势和关键,那么这样的人只能纸上谈兵,而不能处理实际问题;如果有足够的聪明,能谋划好事业的起始阶段,也能识别事物运行的趋势和关键,但是不够勇敢,就只能按常规办事,不能谋划变通;如果强力过人,但不敢付诸行动,可以成为有力气的大力士,却不能成为先锋;如果强力过人,敢于付诸行动,但智慧不足,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先锋,但不能成为将领统帅。

因此,必须是能以聪明谋划事业的起始阶段,以智慧把握事物运行的趋势和关键,以勇敢及时准确做出决断,才能成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人。强力过人,敢于付诸实际行动,智慧能判断事由,才可以成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英才和雄才成分不同,以其所占比重多的那个来命名,所以,杰出的人名称不同,有的称做英才,有的称做雄才。但是,无论是英才还是雄才,都是偏至之才,只能担任人臣。英才可以为相,雄才可以为将。

如果一个人身上兼具英才和雄才,则能执掌天下大权,刘邦、项羽就是这样的人。然而,英才的成分应该多于雄才的成分,英才的成分万万不能少。英才的成分比雄才成分少,就留不住有智谋的人,所以项羽强力盖世,也有灵活机变的明智,却不能听取采纳不同的意见,有个足智多谋的范增,却不加以重用,以致陈平之类的人都离项羽而去。而汉高祖刘邦身上英才成分比雄才成分多,所以众多的雄才服从他,英才归附他,两种人才都得其所用。因此,刘邦能吞秦破楚,占据天下。

英才与雄才成分的多少,是决定胜负的先天因素。只有英才成分而没有雄才成分的人,得不到雄才的臣服;只具有雄才成分而没有英才成分的人,得不到英才的归附。所以,有雄才的人能得到同样有雄才的人,不能得到卓异的英才;有英才的人能得到同样有英才的人,不能得到超绝的雄才。因此,一个人身上如果兼具英才和雄才成分,就能役使英才和雄才。能够役使英才和雄才,故能成就大业。

img27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少学兵法,素有勇力,助叔父项梁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陈胜,大败秦军,拥众数十万,名震诸侯。入关后,焚宫室,收财宝、妇女,大失人心。汉王元年(公元前206)春,挟灭秦之功,封18个诸侯王,使分据各地。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占有梁、楚九郡。楚汉战争时因不善筹谋,不纳良策,逐渐失去优势和主动。后被合围于垓下(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决战失利,溃围而出,后于乌江自刎。项羽作战勇悍,长于突击,自言“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前汉纪》卷三)。时人称其用兵疾如雷电。据载曾著兵书一篇。

【题解】

“英雄”一词现在虽合而为一,但两字却是有分别的。做为人的素质成分,“英”偏重于人的智慧、计谋,而“雄”则重在人的勇气和胆略。英才或雄才都是“偏才”。英和雄是相互关联的,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事业。而且,二者的成分,“英”宜多于“雄”,刘邦和项羽同为英雄,但结局大异,由此可见一斑。

【注释】

[1]茂:原意指草木特别繁盛、茂盛,此处指优异、优秀,出类拔萃。《汉书·朱邑传》:“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2]校其分数:分,分担。数,数目,数量。分数,所分担的数量,此处指两种成分各占的分量。

[3]须:通“需”,需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4]机:事物运行发展的关键、枢要。

[5]坐论:纸上谈兵,脱离实际而空谈。

[6]循常:遵循常法,按常规办事。《后汉书·仲长统传》:“又中世之选三公也,务于清悫谦慎,循常习故者。”

[7]虑变:虑,谋划。变,变通。《盐铁论·相刺》:“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虑变,谋划变通。

[8]力人:大力士,此处指有力气但无勇气的人。

[9]先登:原意指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此处指才华出众、早于众人达到自己目的的人。

[10]长(zhǎng)世:执掌大权,为世人的首领。

[11]高祖: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秦末义军将领,起兵于沛,号为沛公。善于用人,秦亡后,与另一著名义军将领项羽争战五年,取胜后建立汉朝(即西汉)。

[12]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少年有志,勇力超群。秦末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秦亡后,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因不善用人,楚汉相争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13]合变:灵活应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14]奇异:不同的意见。

[15]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居巢人。辅助项羽称霸,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在“鸿门宴”上,范增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刘邦施反间计,离间项、范关系,项羽中计,疑其有二心,范增愤然离项羽而去。

[16]宅有天下:占据天下。宅:占据,张衡《西京赋》:“是时也,并为强国者有六,然而四海同宅西秦,岂不诡哉?”

[17]自胜之数:决定胜负的先天因素。

[18]役:役使、驱使。沈约《恩幸传论》:“周汉之道,以智役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