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缪篇img30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曹操生前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文坛领袖人物,提倡、带动了“建安文学”。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人物之理,妙而难明。

    以情鉴察,缪犹有七。

    七缪[1]

    一曰,察誉[2],有偏颇之缪。

    二曰,接物[3],有爱恶之惑。

    三曰,度心[4],有小大之误。

    四曰,品质[5],有早晚之疑。

    五曰,变类[6],有同体之嫌[7]

    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8]

    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9]

    夫采访之要[10],不在多少。然征质不明者[11],信耳而不敢信目。故:人以为是,则心随而明之;人以为非,则意转而化之。虽无所嫌,意若不疑。且人察物,亦自有误。爱憎兼之,其情万原[12];不畅其本,胡可必信。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故州闾之士[13],皆誉皆毁,未可为正也;交游之人[14],誉不三周[15],未必信是也。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16]。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毁[17]。故偏上失下,则其终有毁;偏下失上,则其进不杰[18]。故诚能三周,则为国所利。此正直之交也。故,皆合而是,亦有违比[19];皆合而非,或在其中。若有奇异之材,则非众所见。而耳所听采,以多为信。是缪于察誉者也。

    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苟不明质[20],或疏善,善非[21]。何以论之?夫善非者,虽非犹有所是。以其所是,顺己所长,则不自觉情通意亲,忽忘其恶。善人虽善,犹有所乏。以其所乏,不明己长;以其所长,轻己所短,则不自知志乖气违[22],忽忘其善。是惑于爱恶者也。

    夫精欲深微[23],质欲懿重[24],志欲弘大,心欲嗛小[25]。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26]。志大,所以戡物任也[27];心小,所以慎咎悔也[28]。故《诗》咏文王,“小心翼翼”[29]、“不大声以色”[30],小心也。“王赫斯怒”[31]、“以对于天下”[32],志大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33];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愞之人也[34]。众人之察,或陋其心小[35],或壮其志大,是误于小大者也。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36]。故文本辞繁,辩始给口[37];仁出慈恤,施发过与;慎生畏惧,廉起不取。早智者浅惠而见速[38],晚成者奇识而舒迟,终暗者并困于不足,遂务者周达而有余。而众人之察,不虑其变,是疑于早晚者也。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39],避损害。名利之路,在于是得[40];损害之源,在于非失。故人无贤愚,皆欲使是得在己。能明己是,莫过同体。是以偏材之人,交游进趋之类[41],皆亲爱同体而誉之,憎恶对反而毁之[42]。序异杂而不尚也[43]。推而论之,无他故焉。夫誉同体,毁对反,所以证彼非而著已是也。至于异杂之人,于彼无益,于己无害,则序而不尚。是故,同体之人,常患于过誉,及其名敌[44],则鲜能相下。是故,直者性奋,好人行直于人[45],而不能受人之讦;尽者情露[46],好人行尽于人,而不能纳人之径[47]。务名者,乐人之进趋过人[48],而不能出陵己之后[49]。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此又同体之变也。故或助直而毁直,或与明而毁明。而众人之察不辨其律理[50],是嫌于体同也[51]

    夫人所处异势[52],势有申压。富贵遂达[53],势之申也。贫贱穷匮[54],势之压也。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是故达有劳谦之称[55],穷有著明之节[56]。中材之人,则随世损益。是故,籍富贵则货财充于内,施惠周于外。见赡者[57],求可称而誉之。见援者[58],阐小美而大之[59]。虽无异材,犹行成而名立。处贫贱,则欲施而无财,欲援而无势。亲戚不能恤,朋友不见济,分义不复立[60],恩爱浸以离[61],怨望者并至,归非者日多。虽无罪尤[62],犹无故而废也。故世有侈俭,名由进退。天下皆富,则清贫者虽苦,必无委顿之忧,且有辞施之高[63],以获荣名之利;皆贫,则求假无所告[64],而有贫乏之患,且生鄙吝之讼[65]。是故,钧材而进有与之者,则体益而茂遂[66];私理卑抑有累之者[67],则微降而稍退。而众人之观,不理其本,各指其所在,是疑于申压者也。

    夫清雅之美,著乎形质,察之寡失。失缪之由,恒在二尤[68]。二尤之生,与物异列。故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69],内实乖反。而人之求奇,不可以精微测其玄机,明其异希[70];或以貌少为不足[71],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直露为虚华,或以巧饬为真实[72]。是以早拔多误[73],不如顺次。夫顺次,常度也。苟不察其实,亦焉往而不失。故遗贤而贤有济,则恨在不早拔;拔奇而奇有败,则患在不素别[74];任意而独缪,则悔在不广问;广问而误己,则怨己不自信。是以骥子发足[75],众士乃误;韩信立功,淮阴乃震[76]。夫岂恶奇而好疑哉?乃尤物不世见[77],而奇逸美异也。是以张良体弱,而精强为众智之隽也[78];荆叔色平[79],而神勇为众勇之杰也。然则,隽杰者,众人之尤也。圣人者,众尤之尤也。其尤弥出者,其道弥远。故一国之隽,于州为辈[80],未得为第也[81];一州之第,于天下为根[82];天下之椳,世有优劣。是故,众人之所贵,各贵其出己之尤,而不贵尤之所尤。是故众人之明,能知辈士之数[83],而不能知第目之度[84];辈士之明,能知第目之度,不能识出尤之良也;出尤之人,能知圣人之教,不能究之入室之奥也。由是论之,人物之理,妙不可得而穷已。

    img31

    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建安五年(200)其兄孙策逝世,孙权继任统领江东地盘。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攻克荆州,杀关羽,曹操上表请封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为南昌侯。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同年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任用人才,独据江南,成为当时一代英杰。

    img32

    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公元221—223年在位。东汉远支皇族,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幼贫,与母贩鞋织席为业。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州,力量逐渐扩大。章武元年(221)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译文】

    鉴定人才常见的七种谬误:

    一是考察人才的名声时,有偏向一个侧面的错误;

    二是考察人才的待人接物时,会受到考察者个人的喜恶之情困扰;

    三是衡量人才的心志时,有志向大小难以分清的错误;

    四是评价人才素质时,易忽略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的错误;

    五是辨别人才的类型时,易接受同类型的人,不易接受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

    六是评论才能时,有欲提拔或压制此人的诡秘;

    七是观察奇才时,对特别有内涵和特别虚张声势的人易产生偏见。

    选取和访察人才的关键,不在于人才所受到的赞誉或诋毁之词有多少。对人物素质辨识不清的人,往往相信自己听到的,而不相信自己看到的。因此,听到别人肯定人才的,就随从他人之意深以为是;听到别人否定人才,也随之转变对人才的看法。虽然内心并不具备是非爱憎的标准,但在人前表现得毫无犹疑。况且人们观察事物时,自身也不可避免会有局限,个人又有不同的喜怒爱好,性情的形成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不完全了解人才的内心本质,岂能妄下结论?因此,真正能识别人才的人,以亲眼所见而纠正听到的;不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以耳朵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真相。所以,乡里人都称誉或都诋毁一个人,这种结果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交往、结交的朋友之间,赞誉或诋毁之词也不能兼顾方方面面。诚实厚德的人与人交往,自然承担起举荐别人的责任,能对上等人才加以引荐,对下等人才加以推荐,如果做得不够周到,就会因失误而受诋毁。所以,偏重引荐上等人才而忽略下等人才,这种人最终也受人诋毁;偏重推举下等人才而放弃上等人才,所推荐的就不是才智出众的人才。因此,真正能做到各方面周全,才会对国家有利。这才是品性正直的朋友。所以,大家异口同声肯定的人,有时也会做出违背正道的事;大家异口同声否定的人,也许真正的人才就在其中。如果是特别奇异杰出的人才,更不是普通凡人所能够识别出来的。如果听信耳闻,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这就是考察人才声誉时所犯的错误。

    喜欢美好善良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事物,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不察明实质,就有可能会远离美好的,而称道不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被称为不好的人,虽然有不好之处,但并非一无是处。以其好的方面,来对应自己的长处,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情投意合,而忽略了对方还有丑恶的一面。好人虽好,仍然有不足之处,以他的不足对照自己的长处,就认识不到自己所长;或者以其所长,对比自己的短处,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志趣不合,而忽略了对方还有的优点,这就是受到了考察者个人的喜恶之情的困扰。

    精气要深刻入微,本性要高贵美好,志向要弘远广大,心思要谨小慎微。精气深刻入微,才能领悟到神妙;本性高贵美好,才能气度充盈;志向宏远广大,才能担当重任;心思谨小慎微,才能减少过错和悔恨。所以《诗经》中称赞周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说的是文王谨小慎微;“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说的是文王志向宏大。由此而论,既谨小慎微又志向远大的人,是圣贤之人;既胸怀博大又志气豪迈的人,是才智出众的豪杰之辈;既粗心大意又胸无大志的人,是傲慢浮荡之徒;既心胸狭小又毫无志气的人,是拘谨懦弱的人。一般人识别人才,有的鄙视人才襟怀狭隘,有的称赞人才的志向远大,这是分不清大小而出现的失误。

    人的才质不同,事业的成功便有早晚:有的人智力早熟而成才快,少年得志;有的人智力晚熟而成长慢,大器晚成;有的人少年时不够聪慧,到老一事无成;也有的人年少时具备良好才能,并且顺利成为才俊。对于这四种不同情况,不能不加以考察。幼年便聪慧过人的人,才能智虑精微通达,虽然还在少年时就已初露头角,所以他们的文章精妙、口才敏捷,仁德来自于幼时的慈悲体恤、慷慨好施,谨慎来自幼时多有畏惧、不妄加索取。智力早熟的人,领悟力强而且反应敏捷;大器晚成的人,见识奇特而智虑舒缓;终生愚钝的人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才智不足;终成事业的人,精于世事,成就事业绰绰有余。一般人观察时,不考虑人的才智可随年龄段发生变化,而忽略了人才的成才有早晚问题。

    人的内心喜欢名利,回避损害。要取得名利,在于自己的长处得到别人的正确肯定;而受到损害,在于自己的短处得到否定。因此,一个人,无论贤明还是愚钝,都希望自己的长处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和肯定。最明白了解到自己优点的人,莫过于和自己同类型的人交往。所以偏才的人,交往朋友或在仕途上求取进步,都喜欢亲近与自己类型相同的人,并加以赞誉。憎恨厌恶与自己类型相反的人,只予排列等次,而不推崇举荐。推而论之,这没有其他原因,称誉和自己类型相同的人,诋毁与自己类型相反的人,都是为了证明对方不对,而表明自己正确。至于那些既不同于己,也不异于己的人,对于他人无益,对于自己无害,于是只作排列,而不加以推崇举荐。因此,对于同类型的人,常犯过分赞誉的错误,及至双方名声不相上下时,就很少能相互推让、甘居其下了。因此,正直的人性格昂扬奋发,喜欢别人也以正直的品行待人,却受不了别人的恶意攻击;性格外向的人感情外露,喜欢别人全心全意地待人,却不能容纳别人的耿直。热衷功名的人喜欢努力向前,不甘心居于超越自己的人之后。因此,本性相同而才能有别的人之间,能够做到相互引荐、相互依赖;本性相同而势均力敌、不相上下的人之间,却相互竞争、相互陷害。这是同类型的人之间发生的变故。所以,人们有时能援助别人的正直,有时又诋毁别人的正直;有时赞赏别人的贤明,有时又诋毁别人的贤明。一般人观察时不能分辨其中的奥妙,这是由于类型相同而不易区别。

    人处在不同的情势之下,有时受提拔,有时被压制。富贵通达,这是得势;贫穷困乏,这是失意。上等才能的人,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因此通达时有勤劳谦恭的声誉,穷困时有鲜明的节操。中等才能的人,随着世事发展而时有得失。因此,当富贵时借机囤积财宝货物于内,施舍恩惠于外。受到其供养的人,寻找他值得称赞的方面极力赞美他;受到他援助的人,把他的较小的美德扩大化。因此,中等才能的人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仍然行事取得成功,并树立起良好的声誉。身处贫贱的人,想给别人施舍却无财产可施,想引荐人才却无权势去引荐,不能体恤亲戚,不能接济朋友,不能确立名分道义,恩爱的人也渐渐疏远;责备怨恨的人一起前来,归咎非难的人日益增多。这样的人,虽然没有什么过错,但仍然会被无端埋没。因此,世道有奢侈和节俭之别,人的名声也随之有提高或降低。如果天下人都富足,那么清贫的人虽然穷苦,但不会担忧疲乏困顿,并且有不受嗟来之食的高风亮节,以获得名誉方面的利益;如果天下人都贫困,那么清贫的人就是想借贷也无门,必然会担忧穷困匮乏,并且产生斤斤计较的纷争。因此,同等才能的人,如果在仕途进取中得到提拔,就能充分施展而得以完美,而受到别人私心偏见贬低压制的,就会因受抑制而有所退步。一般人的观察,不推究其根本原因,只注意各人的不同现状,而在此人是受提拔还是受压制上产生困惑。

    高洁不俗的美,通过形貌气质表现出来,以此察识人才很少出现失误。失误的产生,常常出现在察识特别美好和特别虚假的两种人时。这两种特殊情况的出现,与常人不同。特别美好的人,精华内蕴于心,外部姿容不加粉饰;特别虚假的人,大言不惭,姿态华丽,内在实质却恰好与表现出来的相反。人们寻求奇才,往往不能以精微细致的眼光探究事物深奥玄妙的道理,明白奇妙特异之处。要么认为外貌欠缺就是不足,要么认为姿容美丽就是壮伟之极,要么认为直率坦露是虚伪不实,要么认为虚浮巧饰是真实。所以,提拔人才过早过急大多会有失误,不如按其正常次序提拔人才。按正常顺序,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不细察其中的真实情况,还以为不会有什么缺失。因此,在顺次提拔中早期被遗漏的贤才最后也能得到任用,但会悔恨没有选拔得早一些;破格提拔人才,被提拔的人才一旦有所失败,其弊端在于难以预先有所识别;如果随心所欲而又偏偏出现差错,就会后悔当初没有进行全面研究;如果进行了全面研究而贻误时机,就会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够自信。所以,才能出众的人奋力而起,大家往往会对此产生误解。韩信立功受封,淮阴的乡亲为之震惊。这哪是人们嫌恶奇才而易于猜忌呢,而是杰出的人物世间罕见,而奇妙俊美出乎常人意料。因此,张良体质文弱,但他的精明强智是众多智士中的佼佼者;荆轲神色淡定,但他的精神勇气却是众多勇士中的杰出之士。因而才能杰出的人,是一般人中非常特别的人才;圣人,又是特别人才中的特别人才。其才能超出众人越多,他所达到境界就越为深远。因此,在一个郡国中才智出众,能在州里排入人才的序列,未必能确定出等次。一个州中有等次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只是国家的一般人才;国家的一般人才,在社会中有优秀和低劣之别。一般人所尊重的,是那些比自己杰出的人才,对杰出人物中的杰出人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按一般人的认知水平,只能识别与自己同等次的人中的突出者,而不懂得郡国评定人才的标准;郡国级的杰出人才的认知水平,能通晓郡国评定人才的标准,却识别不出超出一般杰出人才的特殊人才;超过一般人才的特殊人才,能知道圣人的教化主张,却又探究不到学问技艺的精深境界。由此可见,关于人物品第的道理,微妙不可得,难以穷尽。

    【题解】

    鉴定人才常有的七种云:二是夹带个人感情象,不做深入了解;四是孤立地看问题,不懂得错误及其原因分析。一是只信耳,人云亦,不能客观冷静评价;三是只看表面现管中窥豹,不能全面分析问题;五是静止事物自身的发展及与外界的联系;六是出于个人私心,有意夸大或贬低人才;七是受自身限制,不能了解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和超过自己的人才。

    【注释】

    [1]缪(miù):通“谬”,谬误、差错。《战国策·秦策三》:“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2]察誉:考察名声。

    [3]接物:待人接物。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4]度(duó)心:衡量心志。

    [5]品质:评价材质。

    [6]变类:通“辨类”,辨别体类。

    [7]嫌:嫌疑。

    [8]申压:提拔和压制。

    [9]二尤:两种特别的。

    [10]采访:择取与访察。

    [11]征质:(一个人)表现在外的特征和内在本质。

    [12]万原:原因非常的多。

    [13]州间:州和闾都是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每州两千五百家,每闾二十五家。州间,泛指乡里。

    [14]交游:交往,结交。

    [15]三周:三个方面都周全、周至。

    [16]肩称:肩:担负。称:举荐。

    [17]咎毁:咎:罪过,过失。毁:诋毁。

    [18]杰:才智出众的人。

    [19]违比:违,违背、违反。比,协调,配合一致。

    [20]明质:透彻了解内在本质。

    [21]善非:喜好错误、邪恶。

    [22]志乖气违:志,心意,志向。乖,违背,不一致,《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气,气节。志乖气违,泛指志气不和,意气不投。

    [23]深微:深,深刻,精到。微,细致入微。深微,深刻入微。

    [24]懿重:美好,高贵。

    [25]嗛(qiàn)小:微小,少许。

    [26]德宇:度量。《国语·晋语四》:“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

    [27]戡:胜任。

    [28]咎悔:过错,悔恨。

    [29]小心翼翼:语出《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意为细心谨慎。

    [30]不大声以色:语出《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指文王不靠外表声色抬高自己。

    [31]王赫斯怒:此句与“以对于天下”,均出自《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祐,以对于天下。”指文王志向远大,当怒则怒,以安定天下。

    [32]以对于天下:见上。

    [33]伦:道理,条理。

    [34]拘愞:拘谨,软弱。

    [35]陋其心小:鄙视其襟怀狭隘。

    [36]髦(máo):古代未成年男子齐眉的头发。端绪:又作“端序”,指头绪,条理。《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37]给口:即“口给”,口才敏捷,善于答辩。给,足,言辞不穷的意思。《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38]惠:智慧。

    [39]趣(qū):追逐,追求。《列子·力命》:“农赴时,商趣利。”

    [40]是得:得到肯定的评价。

    [41]进趋:努力向前,有所作为。

    [42]毁:诋毁。

    [43]不尚:不推崇,不尊重。

    [44]敌:对等,相当。《孙子·攻略》:“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45]行直:品行正直。

    [46]情露:性情、感情暴露在外。

    [47]径:直,直接。《荀子·性恶》:“少言则径而省。”

    [48]务名:追求名声,谋求名誉。

    [49]陵己:侵犯、欺侮自己。

    [50]律理:规则和道理。

    [51]嫌于体同:类型相同不易区别的嫌疑。

    [52]异势:不同的形势、趋势。

    [53]遂达:成功、顺遂。

    [54]穷匮:处于困境,贫乏。

    [55]劳谦:勤劳谦恭。《周易·谦》:“劳谦,君子有终,吉。”

    [56]著明:明显、显著。

    [57]赡:供给,供养。

    [58]援:援引,引荐。

    [59]小美:较小的美感。

    [60]分义不复立:不能再树立起名分、道义。

    [61]浸以离:渐渐地疏远、分离。浸:副词,渐渐,逐渐。

    [62]罪尤:罪过。曹植诗《浮萍》:“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63]辞施:不接受他人的施舍。

    [64]求:乞求,请求。假:借。

    [65]鄙吝:轻视,吝啬。

    [66]茂遂:得以实现,美好、完美。

    [67]私理卑抑:私:个人、私人。卑:贬低、降低。

    [68]二尤:同注释[9]。

    [69]硕言瑰姿:言辞滔滔,容貌瑰丽。

    [70]明其异希:明白奇妙特异之处。

    [71]貌少:容貌不够好看。

    [72]巧饬:乖巧,虚伪。

    [73]早拔多误:早拔,过早地提拔。此句意为:过早地提拔大多会有所失误。

    [74]素别:预先鉴别。

    [75]骥子发足:良马抬腿奔跑。比喻有才能的人开创功业。

    [76]韩信立功,淮阴乃震: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阴)人,韩信成事前在家乡多受人鄙视凌辱,后来立功受封,家乡人都感到无比吃惊,以至于淮阴城都轰动了。

    [77]尤物:杰出的人物。

    [78]精强:精明、强智。

    [79]荆叔色平:荆叔,即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时卫国人,名庆卿,又称“荆卿”,勇敢豪迈,后为燕国太子丹门客,受太子丹委托带燕国另一名武士秦舞阳一起行刺秦王。在进入秦王宫,假意奉上藏了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图时,秦舞阳因胆怯而面色异常,而荆轲不动声色,淡定自若。

    [80]辈:次序。

    [81]第:次序。此指确定等次,即评论并划分出人才的不同等次。也叫第目。

    [82]椳(wēi):门臼,用以承托门的转轴。

    [83]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或者同属一类。

    [84]第目:等次,等级,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