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难篇img33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请其出山,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人材精微,实自难知。

    知之难审,效荐之难。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1]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2],以相观采[3]。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4],或揆其儗象[5],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6]。八者游杂[7],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8],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故浅美扬露[9],则以为有异;深明沉漠[10],则以为空虚;分别妙理[11],则以为离娄[12];口传甲乙[13],则以为义理[14];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讲目成名[15],则以为人物;平道政事[16],则以为国体。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17],而实从事退[18]。中情之人[19],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20],然后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21],非始相也[22]。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23],或已至而易顾[24],或穷约而力行[25],或得志而从欲[26]。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或所识者在幼贱之中[27],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28];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29];或器非时好[30],不见信贵[31];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32]。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33],宜十不一合也[34]。或明足识真[35],有所妨夺[36],不欲贡荐[37]。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38]。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难。

    img34

    关羽

    关羽(?—220年)三国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亡命涿郡,从刘备起兵。建安五年(200),刘备为曹操所败,他被俘后,极受优礼,任为偏将军。袁绍攻曹操,阵斩绍勇将颜良,被封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214),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因后备空虚,不久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他兵败被杀。他的事迹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并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译文】

    对人才的鉴定考察存在两种困难:存在难以鉴别人才的困难;还存在鉴别出了人才而无法推荐的困难。

    为什么存在难以鉴别人才的困难呢?人的内心精妙深微,要能做到神奇精深而且明智地知人,其方法非常困难,因此存在难以鉴别人才的困难。而众人对人才的识别是很不全面的,人们各自设立人才标准,按自己的标准对人才进行观察、取舍。有的人看重长相容貌,有的人观察行为动作,有的人观察始末两端的表现,有的人观察似是而非的表现,有的人推究细枝末节,有的人担心失误过错,有的人以言辞观人,有的人考察其所作所为。以上八种情况混杂在一起,因此能真正鉴别出人才的少,而鉴别出现失误的多。因此,会产生初步接触便被其外表所迷惑的错误,又有日常言行变化而发生的讹谬。所以接待并观察人才,根据其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或仅听信其一时名声,往往失去对人才的真正了解。因而在观察人才时,才能有限但张扬在外,就认为此人有殊异的才能;深刻明智但沉默寡言,就认为此人腹内空无一物;能分辨出动人的理论,就认为此人高瞻远瞩;能于言谈中划定事物的等第次序,就认为此人精通博物;喜好评论他人是非,就认为此人能辨别善恶;能分门别类,就认为此人能识别人物;泛泛而谈国家大事,就认为是国家栋梁之才。上述这些状况就像发出的声音,由声音而确定其名声。这些人,名声并不符合实际,他们得到任用也不会有什么功业。也就是说,他们名声随着口头流传而美名在外,实际水平却不断消退。而内涵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未必符合实际,但这些人才得到任用后却成效明显。虽然没有广泛传扬的美名,但内在的实才能随事迹而表现出来。根据一时名声而择取人才,这是只凭初步印象而鉴别人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因此,鉴别人才时,必须观察他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志向意趣,然后识别他。居处时,看他安于什么;发达后,看他如何举荐别人;富贵时,看他如何施与财物给别人;穷困时,看他的所作所为;贫贱时,看他如何对待财物。然后就知道他是不是贤德的人。这是经过考察比较得出的结果,与单凭初始印象得出的结论不同。但是,只通晓了人才的日常言行举止方面的品质,还不足以完全了解此人长久的雄心大略,毕竟天下人不可能都与他有交情、了解他。有的人会随环境变化而变质;有的人因未达目标而犹豫不决;有的人达到既定目标会转向另一个方向;有的人穷困潦倒但会努力不懈;有的人一旦得志行事便随心所欲。这也是仅凭观察日常举止而易出现失误的地方。由此论之,要既了解人的日常居止,又能知道其发展变化,同时掌握两方面要领,这是难于知人的难处。

    为什么存在难以举荐的困难?要鉴别出上等人才已经很难了,还存在下列情况:有些已被鉴别出的人才年幼时处于贫贱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有些已被鉴别出的人才还没来得及被选拔任用,而先行去世;有些举荐者曲高和寡,想举荐某人,却无人响应;有些举荐者身世卑微,人微言轻,说话不起作用;有些举荐者不会迎合当时的社会风尚,举荐人才不被信任重视;有些举荐者没有合适的职位,难以举荐人才;有些举荐者虽身居其位,但受到摧折压迫,不能举荐。所以一万个良才中,难有一个能遇到可识别出自己真才实学的伯乐。一百个伯乐中,难有一个既能识别人才,又在其位,确实可举荐人才的。而权职恰可推荐人才的,能成功举荐的不及十分之一,要么是智慧聪明足以识别真才,但有所顾忌,不想荐举;要么喜欢举荐人才,但自己不能识别真正的人才。因此,知人与不知人,相互混杂在一起。真正能识别人才的人,有忧虑难以达到举荐目的;不能识别人才的人,又自以为是地认为没有遇到人才。这就是难以举荐的困难。

    因此说,识别人才并达到举荐效果,存在两种困难。

    【题解】

    人的内心世界原本就很复杂,加之一般人的观察又不能全面把握,而评定标准又因人而异,所以很容易造成偏差。在了解了人才之后,所面临的举荐问题又会产生诸多困难。比如,有的曲高和寡,高声唱好,却不见颂扬;有的身世卑微,力量菲薄,人微言轻,不为人理解;有的举荐人不在其位,无以提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故良才能遇到识别其真才的人,万人当中难有一个。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如此。

    【注释】

    [1]效:通“校”,考察,考核。《荀子·儒效》:“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

    [2]立度:确立标准。

    [3]观采:观:细察:采:择取,选拔。

    [4]揆(kuí):度量,考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

    [5]儗(nǐ)象:儗:比拟,仿照,《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儗象:模拟。

    [6]稽:考察。

    [7]游杂:混杂而无一定标准。

    [8]草创信形:初步接触,信其外部表现。

    [9]浅美扬露:才德较少却张扬在外。

    [10]深明沉漠:深刻智慧,沉默寡言。

    [11]分别妙理:分辨出奇妙的道理。

    [12]离娄:人名,以视力好著称。《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3]甲乙:等第,次序。《后汉书·马融传》:“校队案部,前后有屯,甲乙相伍,戊己为坚。”

    [14]义理:此处指研究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15]讲目成名:讲评第目、排列名次。

    [16]平道政事:评论国家大事。

    [17]名犹口进:名声随着口头流传开来。

    [18]实从事退:功成身退。

    [19]中情:内心的思想感情。此处指内有才能外表不显。

    [20]居止:日常的居住和言行举止。

    [21]已试:已做过考察。

    [22]非始相:不是开始时的样子。

    [23]悬欲:悬而未决,没有决定。

    [24]易顾:改变方向。

    [25]穷约:穷:贫穷。约:贫困。穷约,泛指贫困。

    [26]从欲:从通“纵”;随心所欲。

    [27]幼贱:少年时贫贱。

    [28]赞:赞美,颂扬。

    [29]亮:响亮。

    [30]器非时好:人才不能迎合当时的社会风尚。

    [31]信贵:信任、重视。

    [32]屈迫:受到摧折压迫

    [33]致:达到。

    [34]宜:大概,应当。

    [35]明足识真:聪明智慧足以辨识出真正的人才。

    [36]妨夺:妨,阻碍。夺,使之改变。妨夺,指因某种障碍而改变举荐人才的心意。

    [37]贡荐:推举。

    [38]猥:庞杂。《南齐书·礼志》:“晋初太学生三千人,既多猥杂,惠帝时欲辨其泾渭,故元康三年始立国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