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好奇心=惊奇+敬畏

我出生在加州奥兰治县,那里离迪士尼乐园的魔法王国只有5英里,并深受其影响。我早年的记忆就是在乐园内的主街漫步,与米老鼠不期而遇,在驰车天地自驾车时的激动,和在马特峰飞车时的惊吓。我5岁的时候,有人问我长大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我的回答不是“什么”,而是“人”,我想成为沃尔特·迪士尼。我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都在画那些天马行空的游乐园草图,最终它们成了我精品酒店的蓝图。

快50岁时,沃尔特·迪士尼开始构想建造迪士尼乐园,他已是一个成功的制片人、导演和娱乐界的创新者。为了追随他的使命,他夜以继日,花费了5年时间,打造出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游乐园。迪士尼乐园终于开幕,观察家震惊了。他们表示这好像是一个拥有50岁人智慧和城市规划能力的10岁孩童所建设起来的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对于很多人来说,沃尔特·迪士尼非常了不起,而他自己却说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像他一样。他说道:“在某种程度上,我相信只要一个人懂得了实现梦想的秘诀,就可以跨越任何高度。我将这秘诀总结为‘4C’:好奇心(curiosity)、自信心(confidence)、勇气(courage)和恒心(constancy)。”迪士尼坚信他在几次重大的事业失意后能够重振旗鼓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正是源于这“4C”秘诀的第一个——好奇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亦一直将其成就归功于这一情绪,他曾写道:“我既不是极其聪明的人,也没什么禀赋,不过是非常喜欢追根究底。”

比起好奇心,创造力似乎博得了更多的注意力,因为后者可以被看得见和可行的东西衡量。好奇心通常是没有预设目标的行为,它是大脑的养分。但是亦有大量证据显示,好奇心好似血管内的血液,是一种让我们永葆青春、不可或缺并给予生命肯定的情绪。另外,好奇心也是能让你逃脱不安和沮丧的安全出口。一旦你陷入这两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情绪,你都可能出现悲观、狭隘、兴趣减弱的症状。好奇心意味着打开心扉,乐于去学习、去爱、去犯错和去生活。心理学家托德·卡什丹将好奇心比作“成长的引擎”。

温馨提示:好奇心需要你承认一点,你并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虽然这可能诱发焦虑(我们都已习惯性要获取正确答案),从而成为你萌发好奇心的有力跳板。提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或者“我不太明白,可以演示一下吗?”意味着我们不再执着于有正确答案或是刻意证明自己的能力。好奇心能让我们拥有孩童一般的开放思维,没有先入之见;可能的话,它甚至能够延缓衰老。正如美国棒球界传奇人物萨切尔·佩奇所说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岁数,你会是几岁呢?”

我在市中心的一所高中读书时,有些朋友亲昵地称我为“好奇的白人男孩”。我就读的长滩理工高中以“学者和冠军的发源地”之称而著名。我一度沉迷于它复杂多样的文化。那时候我并没意识到那封号是项赞美。然而我们都有选择的空间,我们可以不再发问,以免真相动摇我们的信仰、偏见或者现状,我们可以用好奇的心态和思维去应对重大的问题。

好奇心激发创造力

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说:“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关键。”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我认为好奇心已超越了创造力,成为21世纪商业人士必备的特质。商界中一个最受信赖的公理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能寻找答案,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会发现问题。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一点显得特别真实。实践表明,好奇心是恢复力的重要组成分子,在当前全球经济大面积衰退的不利环境中,它是更为重要的特征。恢复力强的人并非钢铁之躯,他们只是给了自己更多的选择,而那些选择都来自好奇之心。

好奇心也许害死过猫,但却帮助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和作家彼得·德鲁克活到95岁高龄。每当有人称他为“专家”时,他都感到被冒犯了,而终其一生,他都自认是个“学生”或“旁观者”。事实上,他的回忆录就以“一个旁观者的历险记”为题。他相信,人们注定要“存在于不止一个世界”,有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时跨学科整合思想,有时当一种生活出现偏差时,求助于另一种生活方式来平衡。

德鲁克自创了“知识工作者”一词,来定义一个世代前开始的新信息时代中商业所扮演的角色。他写道:“过去的领导者懂得去吩咐,未来的领导者们要懂得去提问。”他发扬了这样一种观点:不断学习和进步是公司基础构架必备的组成部分,是在一个公司里大放异彩的人该有的积极心态。对于德鲁克自己而言,他每三年都会去学习一个新的课题,内容从传统的日本艺术到深奥的经济学不等。每逢闲暇时间,他更是疯狂地去学习新知识,然后转授于人。

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进行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意在说明成功背后你的心态比其他任何因素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有的人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天赋才能,有的人则相信成功是源于不断学习。德韦克形容前者是“定势”的心态,后者则是“发展”的心态。

只有当你必须应对失败时,你才可能察觉到你的心态。有定势思维的人害怕失败,认为失败反映了他们的无能,因此通常不愿冒险去求知或担当风险。持发展心态的人视失败为进步的建设性因素。德韦克发现,我们鼓励孩子的方式与他们将拥有多少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极大关联(请多说“萨莉,做得很好!我知道你下了很多功夫”,而非“萨莉,你太棒了!你真聪明!”)。

把失败看成积极成长的经历,你在多大程度上接纳这一观点呢?你的孩子通常是重视展现能力(证明自己)而不是提升它(发展自己)吗?你会去赞美你孩子固有的能力,还是帮助其察觉到因辛勤工作和自我提升带来的增值呢?

一半孩童,一半圣贤

好奇心是一份怀有求知欲的情绪。好奇心有一部分是如孩童般天真的好奇(比如“迪士尼奇妙世界”),它鼓励我们去探寻自身和未知世界的关系,其中很多是相对简单的。但是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有更深层的意义,他说:“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发问。好奇心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当一个人凝思永恒、生命、不可思议的真实结构等神秘存在时,他除了心存敬畏外别无他法。”最纯粹的好奇心是糅合了孩童最初看世界的惊奇和圣贤的一份睿智,从中察觉到知道得越多,就知道得越少,而因了这份觉悟,他会更加畅怀,甚至谦逊。

可悲的是成长的过渡时期。从美妙的青少年时光到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晚年,我们选择要走一条狭窄的道路,但并非出于有意识的选择,通常是迫于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线性发展。讽刺的是,中年岁月却是我们生命中觉得最不幸福的时光。确定性和结构性可能让你对未来的生活更具预见性,而冷漠的态度与好奇心的减退也由此而生,随之退化的还有你的思想和生活精神。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初期的一个病征就是不能处理和面对新奇的事物。

我们来探讨一下好奇心的两个组成部分:惊奇和敬畏。勒内·笛卡儿提出:“惊奇是所有激情的源头。”它包括愉悦的感觉、不自觉的惊喜,以及渴望懂得更多的心情。感到惊喜是人类最主要的六大情绪之一,多见于年轻人,特别是那些仍然掩饰不住对这世界表现出惊奇之感的年轻人。

相比之下,成年人的惊奇感似乎有些复杂。你最近一次对一件事物如初见般惊叹是什么时候?小时候,我最喜欢迪士尼乐园的一个特色就是那永不会消逝的幻觉。沃尔特大师和他的建筑师团队匠心独运,使你在乐园中看不到任何外墙。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地方能赋予你一个无边无际、开放的发现之旅?当我们上到500英尺高空去俯瞰迪士尼乐园时,通常我们失去的惊奇是它技术上的存在(作为游乐场),而非对它情绪上的感受(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快乐世界)。你是否该配一副崭新的、充满惊奇的眼镜了呢?

奇克森特米哈伊在他的《心流》一书中,采访了专业攀岩者、作曲家、象棋大师等人,询问他们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时,给了他们类似心流感觉的是什么。他听到最多的答案是“构建或者发现新事物”,一个与惊奇相似的状态。也许快乐并不是没有忧愁,而是更纯净的、拥有孩子般的惊奇。你有可能在惊奇感“因多年的教育而被磨灭”之前重拾它们吗?正如创造力研究专家肯·鲁滨逊爵士所说,“孩子不害怕犯错”,才能让创造力应运而生。他警告:“如果你不打算犯错,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原创性的东西出现。”

惊奇经常被拿来与敬畏作比较,只是敬畏暗含着对未知世界的尊敬,惊奇却只关乎喜悦。惊奇能引起科学上的发现,敬畏则引向形而上学或精神领悟。当遇上比我们宏大的事物而谦恭时,我们产生敬畏之情。心理学家达谢·凯尔特纳在他的《性本善:有意义人生的科学》(Born to Be Good: The Science of a Meaningful Life)一书中,华丽地花了整整一章来探讨敬畏,使我们想象当约翰·缪尔[1]偶然发现了内华达山脉和优胜美地山谷时的惊奇感受。你可能还记得,当你第一次看到“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们投射的从月球看地球的照片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感,那也是人类第一次看到整个地球的美丽轮廓。这敬畏之心能让你找到归属,将你与更伟大的事物联结起来。

敬畏夹杂着少许谦虚,有时甚至藏有恐惧,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在这个充满奇迹的未知世界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启蒙运动时期和超验主义时期的作者们新造了极妙的词语去描述蕴藏魔力般的美丽和表明我们崇敬之感的崇高存在。敬畏意味着面对超出我们认知范围或想象力的广大空间和力量,你要和它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解,对此你不仅要付出忠诚,还要敢于发掘。凯尔特纳说:“怀抱敬畏之心就如同要在广大的生命格局中找到你自己的位置。”你要么从中体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关紧要,要么变得强大到与世间万物相统一。

然而如今,“敬畏”一词被赋予了更多古怪的引申意义。美国在为了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而轰炸巴格达期间使用到“震慑与恐吓”(shock and awe)策略时,把“awe”一词解释为“恐吓”。另外还有一个相对轻松的例子,本意为充满敬畏的“awesome”一词正是在西恩·潘所出演的《开放的美国学府》里扮演的那个颇为古怪的杰夫·斯皮考利挪用过之后,才有了“厉害”之意。

好奇的大多数:既惊奇又敬畏

我们只生活于互联网社区中还不够。我们是天生的社会动物,偶尔需要特别允许,脱离家中或公司的电脑,让我们与群体能够有所交流。如果说还有一种能够超出将一个群体聚集起来的体验,那应当是作为群体一起感受的惊奇和敬畏。

加州长滩的TED年度大会、犹他州帕克城的圣丹斯电影节和在北内华达州沙漠中举行的火人节,正是这三个最盛大的世界性互动艺术节,使我定期感受到好奇的喜悦。虽然这三个一年一度的盛会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能令人身临其境。我患上了“接触性陶醉症”,因为无论是对于那些扣人心弦的演讲、情绪激烈的电影,还是沙漠中缥缈的雕塑,我都能够表现出惊奇或敬畏。

在2010年火人节的“马斯洛派对”营地中,有100多位朋友为我庆祝了我的50岁生日。而每一年,在这个无人居住、严酷的黑岩沙漠,有接近5万人共同创造了一个临时的帐篷城市。让我们想象一下,当《冲锋飞车队》遇上《阿拉伯的劳伦斯》,或遇上《长发》,那该是多么有冲击性的画面。对于那些令人脱胎换骨的艺术的魔力、精神、性以及在同一片星空下的舞蹈,无论是何种经济状况、性别和种族背景的BOBO族(bourgeois bohemian,即中产阶级的波西米亚人)都尤为热衷。

在我的50岁生日会上,会集了从17岁到70岁不等的朋友。我们之所以能聚在一起,是因为我们同样都热衷于不期而遇和探寻未知。当然,当医生、律师还有教师们整装待发,准备与孩子道别后驾驶租借的休旅车前往营地去体验时,都怀有一丝谨慎和不安。我有几个朋友一度临阵退缩,而我只跟他们说了一句话:“保持你的好奇心吧!”(此话某种程度上跟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结束语“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暂的几天相聚,我们都有所转变。我们栖居在一个没有金钱、没有繁文缛节的乌托邦,总的说来,这是为成人准备的夏令营,但是敬畏之心不衰。火人节第一天傍晚,看着太阳缓缓落下,感觉仿佛第一次置身迪士尼乐园。无边无际的黑夜、慑人心魂的艺术的无瑕之美以及人类转变的崇高的时代思潮,这些全都表明:若你只停留在自家的范围内,你是无法获得此种体验的。

童年时期,每逢学校放假的时候,我的一个小伙伴就会和我一起去捉小蝌蚪。我们想要观察和弄懂它们的蜕变过程。而当我长大成人之后,火人节又让我重新体验到那种惊奇和敬畏之感。你还记得你上次是什么时候去捉小蝌蚪的吗?

解析这个方程

image130-1

看一下你对好奇心的迷思。亚当和夏娃正是由于好奇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魔盒,释放了罪恶、疾病和不幸(当然还有希望)。洛特的妻子被叮嘱千万不要回头看正被摧毁的名为“罪恶之城”的索多玛和蛾摩拉,她偏忍不住回头一瞥,然后变成了一根盐柱子。30年前,你的上司可能告诉过你:“少管闲事。”你的妻子认为你对自己的死亡有股“病态的好奇心”。我们自己的思维与身处的文化警告我们,过分的好奇会让我们身处险境和执迷不悟。好奇心为你招来过麻烦吗?那真的是好奇心的错吗?纯粹的好奇心蕴含着高度的敬意和公平,我们只有满怀惊奇与充满敬畏。不过窥探女友的手机通话记录绝非好奇,那是猜忌。

把好奇心变成一个神奇的习惯。好奇心本应是全新的、出于本能的,但你可能要重新训练自己让它变得有持续性。比如,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家照顾孩子,那不如和你自己玩个游戏吧:记录一下你的孩子一天内问了多少个问题,而你也尽力与他们比赛,反问他们问题,不必马上,但要在当天。问些像孩子一样纯真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香蕉会从绿色变成黄色又变成棕色呢?”要知道,成年人最好奇的两件事就是他人的生活和他们自己又是怎么过的。所以尽管问吧,不必像是在证人席,而是来自一个拥有真正好奇的地方。有6种简单的提问方式:是谁、什么事、在哪里、为什么、什么时候和怎么样。如果你发觉某人尤其令人厌烦或者你们的关系变得冷漠,你应当感到好奇,想想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夫妻关系中处理冲突或关系冷淡的一个方法就是双方一起开始去经历些新奇有趣的事,重新燃起好奇之火。

发掘敬畏之感。可以引发敬畏的事物很多,比如宏伟的山峦远景、遭遇更强的对手,与8万其他疯狂的粉丝一起观看美式橄榄球赛(甚至体育场里观众为了造势而形成的人浪也能让人产生敬畏)。其实更多时候,敬畏是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或者顿悟的那一刻,观察鸭妈妈带领小鸭步入湖中的情景,然后你想起自己的妈妈,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坐在打开的敞篷车里听着最爱的歌,或者读一首悲情凄美的诗,恰如其分地反映你此刻的心情。敬畏曾被定义为对一切神圣东西的恐惧或畏惧,现代词典将其修订成“对至高无上的权威、高尚的道德情操或未知恐惧的最深刻的崇敬”。敬畏将你与比你强大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此你会产生更加深刻的问题,于是好奇心便萌发了。

以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为师。每年学习一项新课题,同时要精于此课题直到能在以后将之传授他人。在实践这一计划的第一年,我挑选的课题是研究关于天然温泉的一切,包括理论和经验。这其中不乏乐趣。现代最伟大的领导力理念也建议我们每年对过去一年的所学作一份年终总结。我每年会在圣诞节和元旦之间的日子里去做这件事,不仅记录与课题相关的数据或资讯,还记录下了一些人生经验的教训。《成功的悖论》一书的作者约翰·奥尼尔将这一理念发展成为“年度学习曲线回顾”,目的是在工作范畴内,总结你正在学习以及还未着手学习的知识。如果这些听起来还过多或大胆,还有两种简单的方式,可以获得彼得·德鲁克所说的好奇心:连续5天改变上下班的路线或者是在你最喜爱的餐厅点以前未点过的菜。无论是在上下班路上看到新的景色还是新增了味觉体验,开发新的感官体验都是另一种发掘好奇心的方法。

好奇心是一种对生命肯定的情绪。拥有好奇心的人更加快乐、更加合群,在工作中更加成功,也会更长寿。好奇心是创造和创新的助推剂,也是我们的思维与时俱进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在残酷无情的经济衰退期,好奇心和弹性成正比,和焦虑与沮丧成反比。那么你还在犹豫什么呢?开始好奇吧!


[1]  约翰·缪尔被誉为“美国国家森林公园之父”,一生致力于环保事业,在《加利福尼亚的山》一书的第1章描写了内华达山脉和优胜美地山谷之美。——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