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自恋症=(自尊心)×特权

“形象就是一切。”你还记得佳能广告中网球明星安德烈·阿加西轻蔑地看着相机,最后蹦出的这句稍显自大的真话吗?阿加西是网球界最成功的球员之一。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通俗文化上的赢家,他与和他名气相当的文化名人布鲁克·希尔兹结婚时,他们在加州的海滨婚礼吸引了很多狗仔队的直升机在天空盘旋。

阿加西似乎总是在抢这个世界,他用拉斯韦加斯的方式用他的假发,以及做出滑稽动作,摆出摇滚明星的派头来赢得注意。他的故事正是一个天才的运动员如何在成长后变得自大而自认拥有特权的现代寓言,同样的情况还有老虎·伍兹和塞雷娜·威廉姆斯(“小威”)。像一个教官一样,阿加西的父亲把4个儿子都送去参加残酷的网球训练,安德烈是唯一取得成功的人。

当阿加西开始进入职业网球圈的时候,他的灵魂已经被接上了线,让他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他在公众场合作威作福,这让观众对他既爱又恨。这就像一名超级运动员相信各种形式的炒作,甚至觉得他是被鼓动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必须要符合那个已经树立起来的光辉形象。一个超级运动员经常被阿谀奉承者所包围,而正是他们帮助他树立起了自大的形象,这其中不乏一些已然成为这个明星品牌一部分的跨国公司。

在他的回忆录《阿加西自传》[1]中,阿加西重现了这个现代自恋症单调的存在。关于输赢,他这样写道:“赢家感到快乐并不比输家感到痛苦来得强烈,快乐也没有痛苦持续得长久,还差得远呢。”对于一个自我陶醉的人,赢还是至关重要的。

阿加西已经退役了。他剃了光头,坦承他是一个康复中的“瘾君子”。他和同时期的网球明星施特菲·格拉芙幸福结婚,现在是两个孩子骄傲的父亲。他似乎用帮助家乡拉斯韦加斯较不幸的年轻人的方式,找到了自己负面形象的解药。在幽默和谦逊中,阿加西似乎得出了结论,在经历过无数痛苦和打击之后,形象并不是一切。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曾写道:“这个自恋狂明显的特征包括宏伟的自我形象、对崇拜的持续需求,以及对他人缺乏怜悯。他是神圣火焰的看守者,那是他借以自我庆祝的火焰。”你能猜到他所指的是谁吗?他所指的就是梅尔·吉布森,他鲜明的好战言辞彻底损坏了他的英雄形象。在这个时代有太多出名的途径,比如大众化的视频网站(YouTube)以及提供奖金的“美国偶像”的选秀,不只是名人才会经历这种自大情绪的冲突。在生命的每一个转折,我们都被告知我们是独特的。这种全国性的自负膨胀制造了大量的怪物。

自恋狂并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症状,就像工作狂,它们处于许多其他情绪的十字路口,其中有些受到好评(自信和乐观),有些则受到嘲弄(虚荣和狂妄)。这种现代症状源于有关那喀索斯的一则希腊神话。那喀索斯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希腊少年,当他第一次在池塘中看到自己的倒影时,就深深地爱上了它。他舍不得离开池塘,怕看不见水中的自己,最终因为未进食而死亡。

我不得不说这个古老的故事意味深长。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有点儿害怕自己的形象,而一旦得到了自我肯定后,我又变成了一个爱炫耀自己成就的自恋者。人们说那段时间我大放异彩,现在看来当时开始相信自己的宣传后,我的成果就是一株水仙花(当神话中自恋的那喀索斯死去的时候,小小的水仙花就在那里生根发芽)。抛开这一切,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紧张不安的行骗之人,一个没有安全网而走钢丝的人。有一天,我在自己浴室的镜子上贴了诗人大卫·伊格内托的一句箴言来提醒自己自我陶醉的危险:“观望一座山时,我满足于它是一座山,而非对我生命的评论。”当然,把警示语写在镜子上对自恋者也可能是徒劳的。

把自恋症正常化

从历史观点来看,自恋症有一个评判范围,那些靠近极端的人被认定为不健康。但是在自我宣传受到嘉奖和自信受到追捧的现代,自恋已不再显得多么异常。如果说流行文化是当今的信仰,自恋则是大众的基本教条。在20世纪50年代,千千万万的青年人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是“重要人士”时,12%的人表示同意。到了80年代末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则有将近80%的青年表示赞同。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的自尊心是否被过度放大了呢?

不论自恋是否被正式认定为一种病症,它都需要受到重视。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讨论常见的自恋症。很多临床医师称那些追求现实利益、满足强烈欲望的人为“健康的自恋者”。弗洛伊德甚至辩称健康的自恋是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恋者丰产》一书的作者迈克尔·麦科比认为,很多杰出商业领导人绝对排斥维持现状,觉得他们自恋的个性能在组织机构中产生良好的影响。但何时自信变成了夸大或者精明形象变成了腐败?理查德·布兰森是一个自恋者吗?基于他的伟大天赋,我们是否应当接受这一点呢?一个自恋者是迷人的,他拥有超凡魅力、富有伟大梦想的创造力、周围服务于他们的人的阿谀奉承、身体的吸引力,以及高度的自信。但过度的自恋对自恋者本人和他周围的人都是毁灭性的。

下面是自恋者普遍存在的性格和情绪:

· 人际交流中明显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不谈论自己)

· 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有时是因为他们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 怀有对无限成功、权力、智力、美和爱的幻想

· 妒忌(他们经常妒忌别人或者认为别人妒忌他们,不管在哪一个团体中,他们都密切关注自己的排名位置)

· 认为自己天赋特权(他们相信自己有权利得到特别待遇,有时甚至违背规则来达到目的)

· 过度敏感(他们很容易受伤却不轻易表露出来,有时甚至不会去感受它,然而当他们感觉到自己小心翼翼建构的世界受到威胁时,就可能会变得愤怒)

· 缺乏同情心(他们对亲密关系感到害怕,从而无法维持一段令人满足的关系)

· 不愿承担责任(一旦处于不幸中他们就拒绝承担责任,他们很擅长推卸责任)

· 羞耻心强(比负罪感还强,因为他们受外在的影响比内心的影响要大,但要让他们承受羞耻则很难)

很少有人乐意承认自己有自恋症。诚然,我们有时会自我觉知膨胀,但很确定不至于自大到像个爱吹牛的客户,或像健身房里以自我为中心的教练。然而,真正的自恋者在自己身上是看不见以上所列的性格特征的。或者,我亲自测试过,他们会为这些表现找借口。但是,一个富有成效的习惯很快会成为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接下来他们就会意识到,他们正生活在满是镜子的房子里。

自尊心强到极致

自从1890年威廉·詹姆斯创造了“自尊心”这一术语,它的意思就一直没有定论。那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还是技巧、能力和美好生活的副产品?我总相信越多的就是越好的。直到我读了社交心理学家琼·特文格和基思·坎贝尔合者的《自恋流行病:生活在天赋特权时代》,我才将方程中的自我陶醉改为了自尊心的平方。作者极具说服力地讲到,在20世纪70年代(“唯我的十年”)自尊心开始在抚养孩子时普遍出现,这已经超越它的确切含义,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相信特权的文化。相信高度的自尊心能鼓舞年轻人走向伟大,这一想法已经导致一大群人根本性的失调。一个真正有自尊心的人会关心别人,而自恋者则太过关注自己,以至于与周围的人断了关联,只会关注他人是如何看待或者服务他们的。

这是本书唯一用到了指数来论证的方程。指数是同样事物重复相乘的速记符号。例如,三个五相乘5×5×5可以速记为53。谈到自恋症时,用指数(两个同样的数字相乘)来说明自尊心强到极致可能十分危险是再恰当不过的。或者说,自尊心的平方(也就是一个数字的指数为2时)已经用括号与这个世界分开了,这也是合理的。方程中的括号就像自我的两面镜子,对视而立。自恋症是孤独的最终表现。当一个人自我觉知膨胀时,他在舞台上或生活中对别人的关注就会变少。

自尊心的平方会产生特权思想,通常也会带来失望。当想着自己很独特时,你会相信自己有权享受特殊待遇。这种想法引领人们对瞬间喜悦的追求,这也导致了过去几年经济上和住房价格的暴跌。人们相信他们有权获得根本不需要付首付款的豪宅。银行职员没有尽到风险评估的责任,反而合伙欺骗。在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猖獗的西南太阳带社区,今天最普遍可见的情绪就是“挫败的骄傲感”。不仅仅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特权泡沫也一样。

特权思想是超高期望的另一种表现,失望则是期望值过高的自然结果。可以说,特权思想是期望的平方,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可能招致相当失望的跌落。我们看到工作中一些人对周围的人毫不关心。这些人在路上抢道或在商店排队时插队,他们还会在各类网站上大放厥词。

“Facebook时代”的自我陶醉

从1927年开始,《时代》杂志每年都会评选“不管是好是坏,在过去一年有最大影响的”一个男人、女人或者创意,作为杂志年终的封面。曾获此殊荣的有查尔斯·林白、富兰克林·罗斯福、科拉松·阿基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以及2010年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但是在2006年,《时代》杂志在网络2.0时代将这项荣誉给了“你”(You),封面上是一面镜子,提醒“你”是多么重要。托尼·龙在《连线》杂志上问道:“如果不是自恋者梦想的实现,那互联网是什么?”

欢迎来到自恋症大规模盛行的时代。你可以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有关你自己的视频或者在推特上尽情发布你每日琐碎的事情。在关注“你”的最大规模的社交网站Facebook上,你可以添加无数好友或粉丝,让他们来浏览你的照片和个人信息。Facebook就像一场谁都可以“抢过他人风头”的竞争,从一个“我”到另一个“我”。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匿名角色或虚幻人物来表现自己的别样生活,这样你可以尽情展示想象中的自己。

回到网络2.0时代之前,我可以坦然地相信朋友,向他们寻求建议或忠告,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朋友是会将对话保密的。我不用担心谁会偷听到我们的交谈或者我们的对话会被保存在永恒数据中。我也不会觉得自己要时刻准备着,我可以展现真实的自己,不用考虑是否有观众或听众。

然而今天,每个Facebook用户都有观众或听众。这个新纪元让我们自己来塑造自己,形成自我觉知。当我们持续地在展示或表演时,我们是否都成了竞选“最佳表演者”的贵宾犬?甚至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叫作“FOMO”(“害怕被遗忘”),是指人们在浏览他人Facebook网页和他们光荣事迹时的焦虑和孤独感。如果你不是一直在浏览Facebook的话,这些事情你都可以做到。

我最近和一个朋友的女儿有过交流。在我拜访他们家的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她一直在聚友网(MySpace)自己的网页上,精心修改她的个人信息,并骄傲地向我展示她是如何将自己呈现给大众的(很讽刺的是,她做这些事时穿着睡衣,素面朝天,真可怕)。我问她为什么在这个网站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她的答案一针见血:“我没有别的去处,这就是我和其他人交往的地方。”聚友网取代了商城,而这个商城现在每天24小时开放。

佩姬·奥伦斯坦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名为“我推特,故我在”。她哀悼由人们创造的这种“包装自我”文化产生的情绪影响。比如说,在过去的30年中,大学生的同情心已经很大程度上降低,而这种降低最快的时期正是社交媒体开始出现的时候。所以,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包装自己的同时我们却忽视了他人,并且极富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奥伦斯坦还引用了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的一句名言,即“推特是对外呈现的三次方”(我很喜欢这类数学方程)。

丢开镜子

这是令我感到棘手的一章。当然,想出一个情绪方程,对其进行研究,然后反思自身对这个方程的经历,这对一些有自恋倾向的人来说可能很生疏。这就像让一个恐高的人清洗100层高楼的窗户。幸运的是,我知道你看不到我的初稿,这是我的安全设备。然而自恋者的生活就像他们在展现一大篇初稿:未完成,有瑕疵,还没有为它的黄金档期作好准备。他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被“揭发”以及当与他人对比时产生那种羞耻感。

由于自恋者倾向于把失败藏在心底,所以多数人感觉到他们对失败的反应是感到羞耻,而非负罪感。负罪感是因为你觉得做错了事情,而羞耻感则是你感到自己错了,彻底地错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痛苦情绪,自恋者总是责怪外在事物的错误。如果你和自恋者在一起,就等着替他背黑锅或者遭殃吧。

几年前,在我的公司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我正饱受情绪的困扰。我强烈的控制欲和我想在公众面前展示的成功形象,使得我大部分时间只能麻木自己(自恋者的普遍特点)。有一次,一个颇受欢迎的旅行作家下榻我们的新酒店,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悲剧。我能想到的就是,那个作家一定会写到当他进入房间时,发现已经有人在那儿睡觉,浴缸里满是头发。虽然我没有像自恋狂那般表现出极端愤怒,但因为这事儿让我很心烦,我还是训了我的经理们。

然后我们的一位前资深执行官,既是我的朋友也是一个能干的合作伙伴,以最含蓄的方式私底下告诉我,其实是我忘了把那位作家的预订情况转告给酒店,所以工作人员是因为没有收到通知才没有为作家的到访作准备。这就是有自恋倾向的人发现真相的时刻。我会让我膨胀的自尊变小吗,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我会放下特殊地位向旅行作家和酒店员工承认错误吗?

我对于因我的疏忽而将他们置于尴尬的境地而向酒店的管理层道歉了。我请那位旅行作家出去吃饭,不过没有告诉他由于我自恋而忘记转告的事儿,而是和他打起了交道,为他这次在我酒店逗留的不愉快的开始向他道歉。然后我和那位直抒意见的资深执行官坐下来,向他询问建议(一个自恋狂很少会那样做)。因为我深感羞愧和负罪,所以我问他如何才能做一个更优秀的领导者。他说当我展示“有目的的谦卑”的时候就是最有权威的,并且给我举了几个我有意无意展示那方面品质的事例,包括我没有那样做的时刻。

他离开房间后,我仍然坐在那里,感觉有点儿泄气,又有点儿好奇我如何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同。要想承认自己的脆弱真需要点儿勇气。我决定改变自己的世界,之前我只会独自站在满是镜子的房间里体验孤独,现在我和同事们一起站在高楼的第100层楼一同工作,朝着一个共同的愿景迈进。我希望我生命中和我公司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听从内心选择的结果中受益。

解析这个方程

image153-1

稀释你的自尊心,让它不会被“平方”。有些心理学家相信自恋症并不比其他人格上的缺陷更容易治愈。但是你可以“撤销”一些你习以为常的自我陶醉。首先,想想哪些情况下它会使你陷入困境?你的配偶有听不到感激或被遗忘的感觉吗?那些与你共事的人会认为你是极端的自我主义者或者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吗?你是否因此失去了大部分朋友呢(这里我并不是指相识的人而是说真正的至交)?从你生活中最棘手的事情着手。请考虑让你周围的人给你作一个全方位的评估。在工作上,那意味着你把匿名调查表发给你的同事。在家里,那表示“深入聆听”你的配偶,对方就会告诉你,你的自负会如何影响到家中的其他人。你若想要改变,首先需要了解你目前的行为常会产生负面效果。但愿你会听到些你自我陶醉的行为产生消极效果的实例,比如不懂得聆听、一味宣扬自己的观点,或者因为自己偶尔不能明辨是非而不信任他人。选择其中一种你能控制的行为去改变。视其为你日常事物中的最高优先级,并观察一下你身边人对于这个新的、比较不自我陶醉的你的反应吧。

用谦逊和同情心取代虚张声势和特权。你想要克服自恋症吗?花一天的时间和一个更自恋、更自视甚高的人相处。她是觉得自己生来该去服务(他人)还是认为凡事都是应得(为她自己)的人呢?再想想一个你真心欣赏的人。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吸引了你?在一对一相处时,对其他人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他们的谦逊,而非那些自命不凡的品质。当我们想起生活中那些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我们可能会羡慕这些人,他们很有可能正是那些谦逊和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如何能与那些当你展现出谦虚品质时会给予积极反馈的人接近呢?

改善你的环境并且拓宽你的视野。改变一个人的天性可能是一件难事,但是改变你的处境却可以是朝正确方向前进的第一步。自恋者像是作茧自缚一般去创建一个有许多面镜子的房间来制造安全感。要减少自恋者的习性,就必须先摧毁他们认真建造起来的安全港。这一道理在你的工作方面也能起作用。你选择了一条需要很多粉丝和追随者的职业道路吗?我有一个政客朋友,他经常将他的自恋品性归咎于工作需求(还有公众的喜爱)。这样的话,你必须换工作,或者改变你和工作的关系。我问过这个朋友:“你是否想过,如果你表现出真实的你,那些奉承的选民们也许会更加喜欢你?”另外你可能需要改善你的感情关系。你的配偶是一个看不到真实的你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吗?在你们改善关系之前,请先探索一下你和伴侣是否可以改变对待彼此的方式。请你先承诺对方,你愿意在晚餐时用一半的时间来聆听。请不要发呆,务必至少问两三个经过深思熟虑和富有感情的问题,以表现出你的关怀和真心的兴趣,除了你爱他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心理学家琼·特文格建议我把“减去对他人的关心”加到这个方程的最后,因为真正的自恋狂对每个人(除了他们自己)都视而不见。

寻找那些比自身更宏大的东西。爱、自然、宗教、有目的性的冒险、为人父母、去经历一个超越你自身的变革,这是用来治愈自我陶醉的第一步。大多数自恋狂对自助书籍并不感兴趣,而其他的自恋狂则成为精神方面的自恋狂,把自爱当成终极目标。我的朋友艾伦·卢里牧师说:“灵性对自我是一个成就的载体,就像名誉、财富、豪车和性感的身材一样。”精神上的高人一等(“我比你更优秀”)是康复中的自恋狂要面临的一个风险。当你能够对那些难以改变的旧习一笑置之时,你就知道你正在治愈中。当你认识到自然或者宗教的伟大时,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渺小,那你仍然是把自己限制在括号内了。将你自己从你那平方了的自尊心里解放出来吧,这样你才能够感受到那随之而来的奇迹般的统一。

著有《我和你》的哲学家马丁·布伯曾经写道:“当两个人真诚和充满人性地对待彼此时,上帝就是在二人之间产生的电流。”你不是上帝。如果你觉得你是,我敢肯定你正戴着面具,而且你正陷于虚幻的网中,而有时这张网就是互联网。要谨记,网络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

我的确注意到了社交媒体的价值,有时候我也会很狂热地登录各式各样的网站。但是这些网上论坛只是我通信菜单的调味料,而非主菜。我喜欢把推特当作一个充满古怪思想和文章的剪贴簿,而它们是我想跟进了解的东西,也可能是被他人所欣赏的。我尽可能不把它当作讲坛或获取持久关注的途径。至于社交网站Facebook,我对它持保留态度。电子刺激的有效性和即时性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接触所带来的那种快乐。


[1] 《阿加西自传》一书的简体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于2010年9月出版。——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