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畅通身体九窍,调理九种体质(4)

九种体质,养生各异

体质是如何形成的

体质有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质等多种含义。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中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黄帝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如《阴阳二十五人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型、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体质受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的制约。先天因素,包括种族、家族遗传、婚育、种子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后天因素如地理环境、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及疾病等,对一个人的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质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质在人的一生中随着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正因为体质是可变的,所以正常体质可以变成病理体质,反之,病理体质也可以返回到正常体质。这也是食疗可以影响体质的理论基础。因此,所谓“养生”,包括优生、优育、优境、长寿等,实质上都是利用体质的可变性去优化体质的问题。

疾病与体质的关系

疾病与体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疾病对个体的体质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可以损害人体各个部位,还可以使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影响体质状态。疾病通过损伤人体的正气而改变人体的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或痊愈的整个过程,都是人体正气与病邪作斗争的过程,如病邪过强或正邪斗争日久反复,势必损伤人体正气,造成体质亏虚。所谓“久病多虚”,慢性病症病势迁延,正邪斗争旷日持久,造成正气渐耗,体质亏损。

疾病之病机不外乎正邪斗争及阴阳失调两大方面。邪气本身可以伤正,而正气在与邪气长期斗争过程中也会逐渐消耗,如早期不能及时消除邪气,或在后期不适时补养正气的话,必定会造成正气渐亏,体质下降。而阴阳失调之病机,早期可能是阴盛抑阳或阳盛抑阴,这种失调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而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导致阴阳一方的亏损,最终会造成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局面,日久形成虚损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