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伍子胥鞭尸雪耻

    伍员即伍子胥,他逃离郢都后,一路跋山涉水,受尽了苦难,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逃到了那里。但是当时正值宋国内乱,他俩就逃到了郑国,尽管郑定公对他们很客气,但郑国国力不能对抗楚国,于是他们又离开郑,来到晋国。

    楚国和晋国都是大国,向来有仇,晋国于是打算借太子建灭掉楚国。伍员和太子建就准备逃走,这事又被晋国的国君知道了,就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好不容易死里逃生。

    他决定去楚国的宿敌吴国,他要到吴国,必须要经过楚国边境昭关。他化装来到这里,看见城墙上悬赏捉拿他的画像,只好转身逃走。

    伍子胥正跑着,不料前边大江拦住去路,眼看后边追兵已到,情急之中,忽然发现芦苇荡中有一条小船,他急忙跑到船边,请求艄公救他,那老人将他渡过了长江。为了感谢这位老人的救命之恩,他将祖传的宝剑赠与老人。那老人哪里肯受,说:“楚国有命令,捉了你可以赏给粮食五万担,这一把宝剑哪里抵得上!”伍子胥跪在老人面前,深行一礼后离开。

    伍子胥来到吴国。吴王僚觉得他谈吐高雅,相貌不凡,就重用了他,封他为大夫。

    不久,吴楚两国因边境地区的人民发生冲突而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吴王派公子光率领大兵浩浩荡荡开赴边境,一举扫灭了钟离和居巢,并且直逼楚国的腹地,楚军害怕,急忙撤军。

    此时吴国宫廷内部充满了明争暗斗,公子光一心想当国王,到处招兵买马,想有朝一日代吴王僚而立。在攻下居巢的时候,伍子胥曾经劝公子光乘胜追击。但是公子光私下里对吴王说:“我看不可再向前进发,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杀害,他们是想借机报仇,但是对我们吴国却没有好处。”吴王就听从了他的话。

    伍子胥觉得在这样的人身边,有可能不但报不了仇,还要惹来杀身之祸,就请求离开宫廷,到山间去种地。公子光一直把他当做夺取王位的重要人物,当然不会同意。伍子胥想出了一箭双雕之计,向公子光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专诸,这样既可以使自己脱身,又可以监视宫廷动向,而且专诸很令公子光满意,于是公子光也同意了。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吴王僚立即派大将盖馀、烛庸领兵去攻打楚国,还让他的叔父季札到晋国去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吴军被楚军围困。此时在吴国的公子光见吴王僚的亲信都不在京都,就和专诸商量决定马上动手,取代吴王僚而立。

    在四月的一天,公子光的行动开始了,他先将大量的武装勇士埋伏在地下室,再把吴王邀来饮酒。吴王最近就觉得公子光的行动反常,对他存有戒心,就带了许多士兵去参加宴会,公子光的住宅的前前后后都站立着他带来的士兵,这些手执兵器,严阵以待的士兵使公子光感到了下手的困难。

    公子光灵机一动忽然说自己的脚很疼,要出去治疗一下,马上就回来。他来到了地下室,见到了他的士兵们。这一切都在吴王的意料之外。

    公子光在一条红烧鱼里藏上一把刀子并让专诸送给吴王。吴王还在夸这条鱼怎么这么大,专诸眼疾手快,从鱼中拔出刀子,一刀刺死了吴王。吴王带来的士兵见吴王被杀,立即刺死了专诸。这时地下室里的公子光的士兵一起出来,消灭了吴王带来的卫士。

    于是公子光当上了国王,这就是吴王阖庐,他是战国后期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了感谢专诸的相助,他就把专诸的儿子封为国卿。

    在这场宫廷之变中伍子胥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阖庐也给他封了官,专门负责吴国的外交,并且参与谋划国家的大事。那些派往外面攻打楚国的人,如盖馀、烛庸等看吴王僚已死,也不敢回国,到别的国家逃命去了。

    阖庐当政不久,就和伍子胥、伯等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收复了舒邑,并将吴国两个在外面逃亡的公子杀死。他们要攻占楚国的国都郢都,随同他们一同来的大将军孙武认为他们当时兵力还较弱,不足以战胜楚军,于是吴军便撤回了。

    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国和蔡国,大举进攻楚国。孙武为大将军,负责统帅联军。这次进攻吴国几乎是出动了全国所有的兵力,吴王在誓师大会上说,胜败在此一举。他们兵分几路,向楚军阵营开去,大军一直到达汉江。楚军也动员全国的兵力予以抵抗,双方就在汉江两岸摆开了战场。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吴军最后取得了胜利。

    胜利之后,孙武率领大军挥师直下,一直打到楚国的首都郢都,楚昭王仓惶出逃,吴国占领了郢都。伍子胥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想到父亲和兄长惨遭楚平王的杀害,不由泪流满面,他亲自率领军队去追赶楚昭王,但是没有抓到。盛怒之下,他回到了郢都,刨开了平王坟墓,拖出他的尸体,用钢鞭狠狠地抽打。

    这时,吴国的全部兵力几乎都在楚国,吴国的老对手越国趁这个机会,出兵攻打吴国,吴国感到国力空虚,只好退兵回国。

    吴王阖庐回国以后,提拔了伍子胥和孙武,吴国的国力也空前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