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祖励精图治

    明成祖朱棣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在政治上,也能高瞻远瞩。

    明成祖对那些与他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采取了完全不同于朱元璋的态度。他对功臣们说:“君臣之间不能善始善终,原因是互不信任。如果彼此不相信,就是父子也会闹翻的,何况君臣呢?”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用人不疑。永乐年间,御史弹劾西宁侯宋晟越权,办事先斩后奏。明成祖对这位御史说:“任人不专能办成事情吗?况且一个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据朝廷的旨谕呢!”随即颁下一道敕令,叫宋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一切事宜。

    同时,明成祖也是一个依法办事的开明君主,他主张奖惩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究,公私分明决不姑息养奸。有次一个有功的武臣犯罪,刑部官员因其有功于身便想网开一面,但明成祖却坚持将他依法定罪。

    明成祖很讨厌阿谀奉承。一次贵州布政司上奏说,成祖的恩诏到达贵州时,山间有呼万岁之声,且回荡不散,说这是成祖皇恩浩荡,威名远播。大臣们知道这件事后都来向明成祖祝贺。明成祖对他们说:“山谷之间产生回音这是常理,利用这来讨好我可不是贤臣所为啊!”那些大臣碰了一鼻子灰。

    明成祖认为只有见多才能识广,实际经验总胜于纸上谈兵。因此,他经常派太子到各地去了解民风民情。一次,他的儿子朱高炽视察河南,看到百姓生活困苦,衣不蔽体,回来就把这事情禀告了他父皇。明成祖叫来户部大臣,训斥说:“河南民饥,有司不据实报告,竟然虚报丰收,如此欺罔!”下令处治了当地官吏,而且还通令各个衙门:“自今以后,凡民间水旱灾不上报者,一律治罪,决不宽容。”

    明成祖还顾念“靖难”期间,黎民百姓遭战乱生活艰难,便下令减轻赋税,补查人口,鼓励人们从事生产,并且由政府发给种子、耕牛、农具。他叫地方官在每年农闲的时候,关心农业耕作,疏浚河渠,修筑圩岸陂塘,便利灌溉,捕捉蝗虫。遇有饥荒,及时赈济。

    为了治理好天下,提倡让人民休养生息。一次通政司(管章奏的机构)的官员报告说,山西有人上报介休县(今山西介休)出五色石,做器皿极为好看。明成祖说:“这些年来打仗、灾荒,百姓够苦了,还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吗?要知道官府求一物,百姓要受多少害吗?”

    一天,外国人送来一对玉碗,很是漂亮。明成祖担心自己收了这礼物,以后送礼之风会盛行,便吩咐退还给了来使。他身为一国之君,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常常以其母马皇后缝补旧衣穿的事情勉励自己,不要骄奢,要爱惜人民。

    明成祖在位期间,除了早朝之外还有晚朝。他觉得早朝奏报的事情较多,没时间深入交谈,因此在百官奏事退朝后,他把六部尚书等近臣留下来,再商量一些事情。晚朝事情少,君臣之间可以深入讨论,畅所欲言。

    明成祖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喜欢那些能够直言进谏的臣子。他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要任人唯贤,还要用人有法,即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此,他告诫吏部的官员,选人才时不能循私情,并且要注重人才的德行。他说:“君子为了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敢直言,不怕丢官丧命;小人为了个人不考虑国家,所以溜须拍马,只想升官发财!”

    明成祖鼓励臣下敢说话,说真话,他不止一次地要求大臣指出他的过错。永乐初年,浙江义乌县教谕上表,陈说了几件地方上当办的事情,希望皇帝能“虚心纳言”。明成祖通令嘉奖了他,并把奏折拿给六部大臣们看,他说:“远在下面的官员都能心存国事,你们在我左右,更应该如此。”有一年,他叫吏部把州县考满(九年任满考核)到京的官吏,挑些能力强、知道爱护百姓的人留在各部办事,让他们上言如何治理州县的事。可是过了好久,都没有人进言。后来他感慨地对大臣说:“敢言之臣实在难得啊!所以魏徵的作风世不多见。假若臣子进谏时能够无所畏惧,天子纳谏时能够做到不愠不怒,还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吗?”接着又恳切地说:“我一个人的才智,管这么多的事情,怎能一一记忆不忘,怎能一一处理不误?拾遗补过,是你们的责任!以后我忘了的就提醒我。”

    在明成祖励精图治之下,国家经济不断好转,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呈现安居乐业的状态。并且在1403年,集中了将近三千人修了一部两万二千多卷的类书《永乐大典》,这部大型类书把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各类言说,按字、句、篇名、书名分韵收录。其中有许多元代以前的珍贵文献。明成祖开“四夷馆”,选年少生员学习外文,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又设置了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特林)、乌斯藏(今西藏)等都指挥使司,建置哈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等三百多个卫所。全国幅员广大,疆域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