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清军入关

    1644年,正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病死。他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当了摄政王,独揽清朝大权。

    多尔衮和那些简单鲁莽的满族权贵不同,他有勇有谋,深知要完成祖宗大业,入主中原,光靠武力是行不通的,还得依靠熟悉中原风土人情的汉族谋士。为了拉拢汉族谋士,他惩办了一些欺压汉人的满族人,就连他的弟弟多铎也不例外。多铎是多尔衮的同胞幼弟,平日最受多尔衮疼爱。多铎见汉人范文程的妻子非常漂亮,动了邪念,经常派人到范文程家周围观察动静,弄得范家日夜担忧,惶恐不安。多尔衮听到这件事之后,十分生气,马上派人把多铎叫来,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严厉地斥责了他,并在朝廷上当众惩罚他二千两白银和十五个牛录的兵力。多尔衮严明公正,赏罚不避亲疏的行为让汉族大臣深为感动,于是全都尽力为多尔衮献策献力。

    汉族谋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帮他分析了关内的形势,指出关内人心浮动,政局动荡,是进军中原的好时机。这时,李自成正在北京四处追缴明朝官吏的赃物。有个大官僚吴襄,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抓了起来,还被抄了家产。有人告诉李自成说,吴襄的儿子吴三桂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岂不是解除了进军北京的一大障碍。

    李自成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他向起义军投降。

    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吴三桂赶到山海关时,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过了几天,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他倒犹豫起来。向起义军投降吧,当然是他不愿意的;要不投降吧,起义军勇猛善战,兵力强大,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说,北京还有他的家属和财产,也舍不得丢掉。既然李自成来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况再说。

    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半路上,遇到了从北京逃出来的吴家仆人。吴三桂从仆人那里了解到父亲已经被捕,财产被没收,而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已经被宰相刘宗敏抢走了。

    吴三桂顿时火冒三丈,下令他的军队为死去的明朝皇帝朱由检穿上白色丧服,誓为皇帝报仇。在回他父亲的信上,吴三桂非常正义地说:“父亲既不能当忠臣,儿子自不能当孝子。”

    吴三桂整顿好军队,准备跟起义军决战。可背后还受清朝的威胁,他知道不能两面作战,于是向清朝求援,派人送信请求多尔衮帮助他镇压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归顺农民军,便亲自率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这时候,摄政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便带领着十几万清军,日夜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兵。清军到了山海关下,吴三桂亲自带着五百个亲兵出关迎接多尔衮,把清军迎进关内,大摆酒宴,然后同清朝订了同盟。

    李自成率大军二十多万赶到山海关,依山靠海,摆开阵势,准备一举打败吴三桂。多尔衮见起义军阵势强大,不容易对付,就让吴三桂打先锋,叫清军埋伏起来,自己和几名清将远远地躲在后面的山头观战。

    战斗开始,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突然海边掀起一阵狂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对面看不见人。多尔衮看准时机,一声令下,埋伏在阵后的几万清兵突然向起义军发起了进攻。农民军猝不及防,乱了阵脚,败下阵来。这时候李自成才明白,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引着清军入关了。

    李自成率军连夜返回北京,他知道战局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北京,做长期抗清的准备。第二天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然后率领农民军撤往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城里的明朝文武官员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离城门五里以外的地方,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停地磕头。多尔衮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员,说:“我们大清是仁义之师,这次进关杀贼,是为了替你们报君父之仇。”

    说罢,多尔衮又传令手下的将领:“诸将进城,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无犯,违令者严加惩办!”过了几天,多尔衮又装模样地为崇祯皇帝发丧,表示自己不会跟明朝的官僚地主们为敌。

    这一举动维护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已经逃跑避难的地主、官僚纷纷跑回北京城,也按照满族的礼仪,剃发留辫,列道相迎清军。

    多尔衮占领北京,决定立刻迁都北京。可有许多满族官员故土难离,反对迁都。有一天,他们在朝堂上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对多尔衮说:“王爷,不如留些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还是班师凯旋吧!”

    多尔衮严肃地说:“先皇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不定,不能轻易放弃北京。”几天以后,多尔衮派人回盛京接小皇帝到北京。

    1644年十月,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宣布北京为大清首都,从此,大清开始了在中国二百多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