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灵水—寻常角色终成主力

“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

—李时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水篇”列为全书首篇,民间也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等俗语,充分表达出水保健的重要性。在生物医学实验和临床调查中,专家们一致认定健康的水不但对健康和生命质量具有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对人体某些慢性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李时珍认为人的饮食均源于水土,而饮食又是人生的命脉。所以,人们对于水的性味,即水的流止寒温、浓淡甘苦等应当潜心了解。

露水

《本草纲目》记载:露者,阴气之液也,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傍也。

释名: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明水

《本草纲目》记载:用以洗眼,可以去雾明目。

释名:名亦称方诸水。方诸是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雾明目,饮此水,还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儿烦热。

冬霜

《本草纲目》记载:伤寒鼻塞,饮冬霜亦可通鼻。

释名: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饮冬霜可解酒热,凡酒后面热耳赤者,饮之立消。伤寒鼻塞,饮冬霜亦可通鼻。暑天长痱子及腋下红肿,用冬霜和蚌粉涂敷,有效。寒热疟疾,可秋后霜或冬霜一崐钱半,热酒送下,亦见效。

腊雪

《本草纲目》记载:煎茶煮粥,解热止渴。

释名:为腊月收藏的雪花所融化的雪水。

气味:淡,寒。

主治:清热解毒,降火止渴。治瘟疫、中暑热狂,伤酒热渴。

夏冰

《本草纲目》记载:解暑毒和烧酒毒。

释名:亦名凌。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去热烦,熨乳石发热发肿,解暑毒和烧酒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用冰一块放在胸部有效。

地浆

《本草纲目》记载:得“干霍乱”症(欲吐吐不出,上膨下胀,闷苦万分)的人,饮地浆三至五杯,禁忌米汤,可以治好。

释名:掘地,达到黄土层,约三尺深,用新汲水灌入,搅浊,等水澄清后,取消水用。就是地浆,亦称“土浆”。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解中毒烦闷,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例如吃花椒、胡椒过多,吃没有煮熟的野芋,误吃砒霜等,都会中毒,饮地浆可解。有些病人,在服人含有荆芥的药剂后,如吃黄鱼,也会中毒,用地浆做解药,有效。

醴泉

《本草纲目》记载:甘、平、无毒。

释名: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心腹痛,疰忤(即鬼疰,见“半天河”条下),消渴,反胃,霍乱等。

浆水

《本草纲目》记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小便。

释名:亦名酸浆。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气味:甘酸、微温、无毒。

主治: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好),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应换热),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浆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小便。

流水

《本草纲目》记载:主治目不得瞑、汗后奔豚。

释名: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

气味: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治目不得瞑(阻虚阳盛,睡不着,眼睛闭不住)。

第三章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生于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个走乡串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也是当地名医,深受百姓爱戴。由于受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他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自14岁中了秀才后的9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一心一意去研究他喜爱的医药专业。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许多治病的方法。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在此期间,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尤其是许多带有毒性的药物,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撰一部本草书籍。

李时珍在太医院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他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追访农樵,不耻下问,足迹踏遍了蕲州地区的丫头山、紫云洞、朱家洞等,而且爬山涉水,翻山越涧,步行到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李时珍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惊人毅力,翻阅了800多种有关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他6l岁那年,编成了这部名震中外、造福民众的鸿篇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分上下两集,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万多个,附图1000多幅,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做出贡献。

《本草纲目》编撰完成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可是出版之事却几经波折。那些唯利是图的书商,认为刻这种书赚不了钱。直到1590年,在金陵(今南京)藏书家胡应龙支持下才开始刻版。可惜的是,李时珍还没有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6岁。

在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3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30多种刻本。

关于《本草纲目》这本药典,无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还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使人们深信,李时珍不愧为令人敬佩的思想家,《本草纲目》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