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记

【原文】

【注释】①择(dù)言:坏话。择,通“”。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①。’”

【译文】

孔子说:“回去吧!君子即使隐居山林,他的名声也会远扬四方的;不需故作矜持之态,神情却自然庄重;不曾严厉,但威仪使人敬畏;不必多说话,就得到别人的信任。”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一举一动没有失礼的地方,对人的一颦一笑没有失礼的地方,对人的一言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所以君子的仪容足以使人畏服,神色足以使人害怕,言语足以使人信任。《甫刑》说:‘外表恭敬,内心戒惧,要使别人在自己身上说不出一点可以挑剔的语言。’”

【原文】子【注释】①不相因:不能照样做。因,因循。曰:“裼、袭之不相因也①,欲民之毋相渎也。”

【译文】

孔子说:“在行礼中,有时以敞开礼服露出裼衣为敬,有时以掩着裼衣外面的礼服为敬,不能照样做,为的是不要让人们彼此亵渎。”

【原文】

【注释】①极:尽。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①,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译文】

孔子说:“祭祀要尽量表达敬意,不能祭祀完就接着尽情欢乐;朝廷上的事要尽力处理好,不能因为疲倦而最后草草了事。”

【原文】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蒁,恭以远耻。”子曰:“君子【注释】①矺焉:矺然。散乱而无所检束。②齐戒:斋戒。齐,通“斋”。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矺焉①,如不终日。”子曰:“齐戒以事鬼神②,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行为谨慎,以此来避免祸患,用修养笃厚来解除困迫,用恭敬待人来远离耻辱。”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从而意志一天比一天强,小人总是安乐淫逸,从而他的品行一天比一天苟且委靡。君子绝不让自己的身心有一天无所检束,如同小人那样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孔子说:“斋戒之后来奉祀鬼神,挑选好的日子去拜见国君,这样做,是担心人们的不恭敬。”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轻狎侮慢而失去庄重恭敬之心,那么到死人们也不会畏惧。”孔子说:“朝聘聚会的时候,如果没有用言辞就不互相接待;如果没有用见面礼,就不互相接见。这样做,为的是让人们不要相互亵渎。《易经》上说:‘第一次筮占,是显示吉凶的,但是第二次问、第三次问,就变成亵渎神灵了。既然亵渎神灵,就不再显示吉凶了。’”

【原文】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注释】①报:回报。即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也①。”

【译文】

孔子说:“仁是天下行为的标准;义是裁断天下事物的原则;互相报答是天下行礼的好处。”

【原文】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注释】①宽身: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怨恶,以换取自身的苟安。宽,犹爱。:‘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①,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译文】

孔子说:“用恩惠来报答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这样人们就会有所劝勉;用怨恨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人们就会有所警戒。《诗经》说:‘别人跟我说话,我一定会回答;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一定会报答。’《大甲》上说:‘民众没有君主,就不能相互安宁;君主没有民众,就不能君临四方。’”孔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求苟安的人;用怨恨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一定是应该刑杀的恶人。”

【原文】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注释】①道有至,义有考:郑玄认为这里应作“道有至,有义,有考。”有至,兼有仁义。有义,只有义而没有仁。有考,在以往的旧法中选取某一点来实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①。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译文】

孔子说:“自身没有任何私欲,而爱好仁德的,以及自身无所畏惧,而憎恶不仁的,在人世间只有极少数这样的人。因此,君子在议论事理时,一定从自身出发,尽自己能做到的说;而制定法律时,一定要根据民众的实情来制定。”孔子说:“仁的行为有三种情况,施行仁道时功效相同而出发点不同。能够造成与仁的同样的效果,从效果上看,看不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施行仁道时犯了错误,然后就能知道他们各自施行仁的出发点是什么。第一种是有道德的仁爱之人,他们的天性是泛爱众人;第二种是有智慧的人,他们可以有目的地利用仁;第三种是怕犯罪受刑罚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勉强去行仁。仁就像人的右手,道就像人的左手。仁是人情,道是道义。如果过分地偏重于仁,那么义就会做得不够,这样一来人们就会过分亲近他,但不尊敬他;如果过分地偏重于义,那么仁就会做得不够,这样一来人们对他就会尊敬,但不敢去亲近。道有最高的道,有合于法则的道,有择取旧法而成的道。推行最高的道,可以为天下之王;推行合于法则的道,可以称霸诸侯;至于推行择取旧法而成的道,可以避免过失。”

【原文】

【注释】①芑:通“杞”,枸杞。②:美。③阅:容纳。④皇:通“遑”,没有工夫。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賀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①,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哉②!’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③,皇恤我后④。’终身之仁也。”

【译文】

孔子说:“仁有几种,有程度高低;义也有几种,有长短大小。发自内心的悲痛,这是爱人的仁;依据法律而强力推行仁,这是借助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诗经》说:‘丰水边有杞树,周武王又怎能不惦念天下事?他留给了子孙良谋善策,使他们得享安乐。周武王真是英明伟大的君主啊!’这就是惠及后代的仁。《国风》说:‘我现在尚且不能自容,哪里还有时间忧虑我的后代呢?’这就是有关终生的仁。”

【原文】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译文】

孔子说:“仁就像一件沉重的器物,一条遥远的路,提举的人没有谁能胜任,行走的人也没有谁能走完这段路,也只能从程度的比较上,较多地算作仁了。像这样勉力行仁,不是很难吗?所以君子从义理上衡量人,那就很难找到合乎标准的人了;如果用人与人比较,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

【原文】

【注释】①(yóu):轻。②仪图:揣度。③景行:大道。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如毛①,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②,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译文】

孔子说:“从内心里爱好行仁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雅》说:‘道德就像羽毛一样轻,但很少有人能举起它。仔细揣摩一下,唯有仲山甫能举起它,可惜没人能帮助他。’《小雅》说:‘高山为大家所仰望,大路为民众所共行。’”孔子说:“《诗》爱好仁道到了这样的地步。面向大道前进,走到半路因力尽而停止;忘了自己已经衰老,也不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仍然毫不懈怠,勉励向前,死而后已。”

【原文】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

【译文】

孔子说:“行仁道难以成功,这已经很长时间了!从而人们已经失去了爱慕仁道的心。所以仁者在理解和实践上难免出现过失,这就很容易理解了。”

【原文】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译文】

孔子说:“恭敬接近礼,节俭接近仁,诚信接近真情。如果做人能恭敬谦让,那么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太严重。如果为人能够恭敬且少犯错误,真情可以令人信任,节俭就易于被容纳,由于这样做而犯错误的人,不也是很少见的吗?《诗经》说:‘恭敬谦让地待人,这才是道德的根基。’”

【原文】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注释】①鹈:水鸟名,即鹈鹕。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一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①,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译文】

孔子说:“行仁道难以成功,这由来已久了,只有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会用只有自己做得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用别人做不到的事去羞辱别人。所以圣人制定规范准则,不用自己的行为作标准,而是使一般人能互相勉励,知道有羞耻心,从而来实行圣人的训导。用礼来节制人,用诚信来团结人,用庄敬的仪容来使人文明,用衣服来改变人的心志,教朋友怎样相处以尽真情:这些都是希望人们一心向善。《小雅》说:‘对人既问心无愧,对天亦心中无畏。’所以君子穿上他们的衣服,就要以君子的仪容来修饰;有了君子的仪容,还要以君子的言辞来文饰;言辞高雅了,还要以君子的道德来充实。所以君子羞愧于只有君子的服饰而没有君子的仪容,羞愧于只有君子的仪容而没有君子高雅的辞令,羞愧于只有君子的辞令而没有君子的美德,羞愧于只有君子的美德而没有君子高尚的行为。所以君子穿了丧服,脸上就会有悲哀的表情;身穿礼服,就会有恭敬的神色;身穿盔甲,脸上就会有威武不可侵犯的神色。《诗经》说:‘鹈鹕在鱼梁上捉鱼,还能够不沾湿它的翅膀;那些没有德行的小人,不配穿上他们的衣服。’”

【原文】

【注释】①亲耕:古代天子耕籍田,亲自掌犁推行三周,表示劝农。②纒鬯(jùchàng):祭祀时灌地所用的酒。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①,粢盛纒鬯②,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谓的义,就是无论尊卑贵贱的人,在天地间都要认真地做各人的事。譬如天子那么尊贵,也要亲自耕田,用黍稷和香酒来尊奉上天,所以各路诸侯也都勤勉地辅佐天子。”

【原文】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注释】①葛雃(lěi):葛藤。②凯弟:又作“恺悌”,快乐和易。③不回:常行正路,不走邪道。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①,施于条枚。凯弟君子②,求福不回③。’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译文】

孔子说:“在下位的侍奉在上位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在上位的即使有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君临民众的心意,这是仁爱的深厚。所以君子恭敬节俭,以求服务于仁道;诚信谦让,以求合于礼义,不自己夸耀自己的事业,不自己抬高自己的地位,对地位不奢求,对欲望不放纵,要谦恭让贤,谦卑自己而尊重别人,小心谨慎而怕违背道义;希望能用这样的态度侍奉君主,得意时是这样,失意时也是这样,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诗经》说:‘茂密的葛藤,蔓延缠绕到大树的枝干上;快乐和易的君子,求福不走邪道。’这大概说的是舜、禹、文王、周公吧。因为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又有侍奉君主的谨慎小心。《诗经》又说:‘周文王恭敬小心,昭明地侍奉上天,得到了许多福利。他的品德高尚,不走邪道,因此受到四方诸侯的拥戴。’”

【原文】

【注释】①率:遵循。②便人:一般习于普通事情的人。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一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①,以求处厚;彰人之善,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②’。”

【译文】

孔子说:“先王按例为死去的公侯卿大夫加一个谥号,借以尊崇那个人的名声;定谥号时,只是截取那个人的一种突出优点作代表,这是因为不愿意让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他的实际品行。所以君子不自己夸大自己所做的事,不自己推崇自己的功绩,以求处于情实之中;有了过失的行为,就不再要求别人把自己作为楷模而跟着做,目的是使自己处于仁厚之道;表彰别人的优点而赞美别人的功劳,目的是对贤能的人表示敬意。所以君子虽然自己谦卑,民众却尊敬他。”孔子说:“后稷创始农业,建立的是天下的功业,受益的只是一两个人吗?但他为了使自己的行为超过名声,所以就自称一个熟悉种庄稼的人。”

【原文】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注释】①凯弟:凯是欢乐,弟是平易。②说:通“悦”。①,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②。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仁,大概是很难做到的吧!《诗经》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和乐,就是用乐于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民众;平易,就是用欢悦的情绪安定民众。做到快乐而不荒废事务,有礼而彼此相亲,威严庄重而安好,孝顺慈爱而恭敬,使民众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自己,像亲近母亲一样亲近自己,然后就可以做民众的父母了。除非具有极高品德的人,又有谁能够这样呢?现在做父亲的爱儿子,是亲爱贤能的,鄙视无能的;做母亲的爱儿子,是亲爱贤能的,怜爱无能的。所以母亲容易亲近但不够尊严,父亲有尊严但很难亲近。就像水对于人来说,是可亲近而不尊严的,火是有尊严的但不能亲近的;土地对于人来说,是可亲近而不尊严的,上天是有尊严但无法接近的;命运对人来说,是可亲近但没有尊严的,鬼神是有尊严但不可亲近的。”

【原文】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①,近人而忠焉②,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③,朴【注释】①远之:不以鬼神之道教民。②近人:近于人情。③乔:通“骄”,骄狂。④辞:言辞。引申为政令。⑤望:侈求。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子曰:“夏道未渎辞④,不求备,不大望于民⑤,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译文】

孔子说:“夏代治国原则是尊崇政令,敬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而待人忠厚。先是发给俸禄而后施与威严,先赏赐后刑罚,所以他们的治国方针是亲切但缺乏尊严。夏代这种政教给民众造成的弊病是,人们鲁钝而愚笨,骄横而放肆,质朴而不文雅。殷代的人尊崇鬼神,国君率领民众来侍奉鬼神,推崇鬼神为先而以礼教为后,以重视刑罚为先而以赏赐为后,所以他们的治国措施是有尊严但不可亲近的。殷代这种政教给民众造成的弊病是,人们放荡而不守本分,争胜免罚而不知羞耻。周代的人推崇礼法,广施恩惠,敬事鬼神,而使之远离政教,亲近人而忠厚待人,赏赐或刑罚的轻重,以爵位的高低作等级,所以他们的政风是亲近而不尊严。周代这种政教给民众造成的弊病是,人们贪利取巧,善于文饰而不知羞耻,相互残害而手法隐蔽。”孔子说:“夏代政令较简单,对民征税不求充备,不多责求于民,所以民众还没厌弃亲近的感情。殷代的政教简约,但对民征税力求充备。周代强行对民施行教化,虽然没有崇尚鬼神,然而在赏赐晋爵及刑罚等方面的手段已经用到了尽头。”

【原文】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注释】①賀怛(cǎndá):忧伤悲苦。:“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賀怛之爱①,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译文】

孔子说:“虞、夏的治国之道质朴单纯,所以民众很少有怨恨的情绪。而殷、周的治国之道,却繁杂到无法克服的地步了。”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顶点。虞、夏虽有文饰,但胜不过它的质朴;殷、周虽也有质朴,但远远不如文饰多。”孔子说:“后代即使有明王出世,也不可能赶上虞舜了。虞帝治理天下,在世时没有一点私心,死后也不厚待自己的儿子;对待民众犹如父母对待儿子一样,既有发自内心的慈爱,也有忠实利民的教诲;使人感到亲近而又不失尊严,安详而恭敬,既有威严而又感到仁爱,使民众富庶却彬彬有礼,广施恩惠而又没有丝毫偏颇。虞帝的臣下都尊崇仁德而敬畏道义,以浪费为耻而又不看重钱财,忠心耿耿而又不犯上,坚持正义而又态度恭顺,文雅而持重,宽容而有原则。《甫刑》上说:‘舜德的威严使人敬畏,舜德的明察善恶受到大家的尊敬。’除非虞舜,还有谁能做到这样呢?”

【原文】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①,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注释】①资:谋定,考虑好。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译文】

孔子说:“侍奉国君,应该先考虑好治国的大计,然后拜见国君,国君采纳,自己拜受君命,以便实现这一计划。所以国君可以责成他的臣下,而臣下对自己的建议有效死实现的决心。所以侍奉君主的人接受的俸禄,就应该与担当的责任相称,这样遭受罪责就会日益减少。”孔子说:“侍奉国君,有大的建议被采纳了,就期望给国家带来大的利益;有小的建议被采纳了,就期望给国家带来小的利益。所以,君子不会因小的建议被采纳而接受大的赏赐,也不会因大的建议被采纳而只接受小的赏赐。《易经》上说:‘国君家中有大的积蓄,不是只跟家人享用,而应该招贤授禄,这样才能得到吉利。’”

【原文】

【注释】①式:用。以:通“与”,给。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①。’”

【译文】

孔子说:“侍奉国君,不应该向君主陈述自己的私事以图私利,也不要崇尚浮华辞令,如果不是德行高尚的正直君子,就不与他亲近交往。《小雅》说:‘认真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与正直贤能的人相处。神明能知道这些,就会赐给你福禄的。’”

【原文】

子曰:“事君,远而谏也①;近而不谏,则尸利也。”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②?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侍奉国君,如果与国君疏远的小臣越级献议,就有阿谀奉承的嫌疑;如果在国君左右供职,有事而不进行规劝,那就是白受俸禄不干事,像祭祀中的‘尸’一样,徒有虚名了。”孔子说:“国君身边的近臣,应当谨守调和国君的品德行为,宰相整治百官;大臣们谋划四方大事。”孔子说:“侍奉国君,如果国君有了过失,作为臣下的就应该劝谏而不应当到处宣扬。《诗经》说:‘我在心里爱着他,为什么总不告诉他呢?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我心底,何时才能忘记呀?’”

【原文】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国君,最难的事就是升官,而最容易的事就是主动辞退。这样职位的升降,就井然有序了。如果只图升官,不愿引退下来,那么贤能的人和无能的人就无法分辨了。所以君子宾主相见时,三次作揖然后进门,告辞一次就要退出,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混乱。”

【原文】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①,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②,吾弗【注释】①竟:通“境”。②要:通“徼”,求也。信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国君,如果多次与国君意见不合,而没有离开国境,就是贪图俸禄了。即使别人说他无所企求,我也是不相信的。”

【原文】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译文】

孔子说:“侍奉国君,要以谨慎尽忠开始,恭敬勤勉而告终。”孔子说:“侍奉国君,国君无论使他地位尊贵、卑贱,还是使他富足、贫乏,甚至可以赦免他的死罪或者杀死他,他都可以接受,但就是不可以使他违背义理地乱来。”

【原文】

【注释】①辟:通“避”。曰:“事君,军旅不辟难①,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译文】

孔子说:“侍奉国君的人,在军队中不躲避危险的任务,在朝廷上不推辞卑贱的官职。因为如果处在其位而不行其责,那就会造成混乱。所以国君派臣下办事,如果称心,就慎重考虑后积极从事;如果不称心,就深思熟虑后积极从事,完成使命后就引退,这是做臣子应有的忠厚态度。《易经》上说:‘这并不是侍候王公诸侯,而是使自己的志向保持高尚。’”

【原文】

【注释】①姜姜、贲贲:都是争斗凶恶的样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①。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译文】

孔子说:“只有天子受命于天,而臣下都是由天子任命的。所以如果国君顺应天命,那么臣子就跟着顺应天命;如果国君违背天命,那么臣子就会跟着违背君命。《诗经》说:‘大鹊拼命地在上面争斗,小鹑也死命地在下面争斗。那个人啊没有天良,我却以他为君上。’”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注释】①盗:谗人。②乱用是:因此就带来了祸乱。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①,乱用是②。’”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根据一个人的言辞就断定他整个为人。所以当社会风气淳美的时候,人们做的就比说的多;当社会风气浮华的时候,人们说的就比做的多。所以君子在那些有丧事的人旁边,如果不能资助他,就不问人家要多少花费;在病人旁边,如果无力馈赠他,就不问人家需要什么东西;有远方的客人来访,如果不能让客人留住,就不要问人家住在何处。所以君子之间的交情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情浓如甜酒;君子之间的交情虽然很淡薄,却能办成大事;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很浓厚,反而会坏事。《小雅》说:‘坏话虽然很甜蜜,祸乱却因此而来。’”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注释】①说:所悦的人,指忠信的人。②已:拒绝。③晏晏:温柔的样子。,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①。’”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②。《国风》曰:‘言笑晏晏③,信誓④不思:想不到。反:反复,变心。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称赞人,那么人们就会形成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别人是否感觉到冷,就会送衣服给他穿;询问别人是否感到饥饿,就会送食物给他吃;赞誉某人的品德高尚,就要给以爵位。《国风》说:‘你使我感到忧虑!还是和我一起到那些忠信的君子那里去吧!’”孔子说:“答应给人家的好处,却不实现,这样做怨恨和灾难就会一起降到你的身上。所以君子不轻易地答应别人的要求,宁愿受到别人的埋怨。《国风》说:‘当初你有说有笑,而且赌咒发誓,忠实恳切。谁料到你却反复无常,既然你连往日的诺言都想不起,那也只好恩断义绝。’”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装模作样讨好别人。如果感情疏远却装作亲密的样子,这在平民百姓中,不就是钻墙洞的盗贼吗?”孔子说:“感情要真实,言辞要美好。”

【原文】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注释】①外事:指四郊以外的事,如祭祀天地、兵事等。②柔日:又叫阴日。即指乙、丁、己、辛、癸五日。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①,内事用柔日②,不违龟、筮。”子曰:“牲,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译文】

孔子说:“从前夏、殷、周三代的圣王,都祭祀天地神明,做大事没有不用卜筮决定的,不敢以私意亵渎上帝,所以不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违背卜筮所示的吉凶。用卜了就不要用筮,二者不相重复。大的祭祀要有固定的日子和时刻,小的祭祀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只用筮来决定。祭祀天地选用刚日,祭祀宗庙选用柔日,这些都不能违背龟筮的结果。”孔子说:“祭牲、各种礼仪、乐舞以及黍稷等祭品齐盛,因此对鬼神都适意无害,使百姓都满意无怨。”

【原文】

【注释】①富:备。②兆:今《毛诗》作“肇”,开始。曰:“后稷之祀易富也①,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后稷兆祀②,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译文】

孔子说:“对后稷的祭祀俭易而完备,祝祷的言辞恭敬,欲望俭素,所获的福禄施及子孙。《诗经》说:‘自从后稷开始祭祀,希望没有什么遗憾,一直受福到了今天。’”

【原文】

【注释】①守筮:守国的筮。有事然后用。曰:“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①。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

【译文】

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的器物,很有威严,很受敬重。天子用卜不用筮。诸侯在国居守,有事才占筮。天子出行在路上就占筮。诸侯不在自己的封国内就不用占筮,但改换居室寝宫要用占卜来决定。天子的太庙建在何处不必用占卜。”

【原文】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为了表示恭敬,宴飨时就用祭祀的器皿。所以臣下都按照规定来卜筮谒见君长的日子,不违背龟筮的结果,这样来恭敬地侍奉自己的君长。所以在上位的人不亵渎民众,在下位的人也不轻慢上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