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尔雅》的价值

《尔雅》是第一部内容和体例都比较完备的汉语词典,它在词典学、词汇学、训诂学、文化学、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中都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尔雅》的词典学价值

《尔雅》是词典的鼻祖,是词典的创例之作。其所创例奠定了其后义书发展的基础,也对其他类型的词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创立了义书的义类系统

编纂一本词典,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按什么方式把所收词语编排起来。《尔雅》创立了义类系统,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尔雅》所创立的义类系统或义类系统的原则,为后世雅系义书所遵循,也对后世类书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大量采用了合训的方式

合训即是以一词训释众词。《尔雅》在词典中最早大量地采用了合训的方式,《释诂》几乎是全部,《释言》《释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合训较好地解决了在义书中同训词语的编排问题。合训减少了词典的篇幅,而且给读者提供了比较、选择词语的方便。合训亦为后世义书多所采用。

3.最早地使用了例证

词典条目的三要素是词目、释义和例证,例证则是词典的血肉。《尔雅》例证虽只出现了14个,而且都是引的《诗》证,但它却为义书、字书和音书三系辞书运用例证开了先河。

4.提供了后世词典收词的基础

《尔雅》基本反映了先秦词汇的概貌,汉语文言词汇又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后世的历时辞书多把《尔雅》所收的词语作为构成该词典收词的基本部分。如《方言》《说文》的许多条目就是由《尔雅》增删而成的。下面是《方言》和《尔雅》比照的例子:

《尔雅·释诂》:迄、臻、极、到、赴、来、吊、艐、格、戾、怀、摧、詹,至也。

《方言》卷一:假、image、怀、摧、詹、戾、艐,至也。

《尔雅·释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尔雅·释诂》:烈、枿,余也。

《方言》卷一:烈、枿,余也。

《方言》有不少条目说明了词语的方言分布,但其条目主体部分的词汇则大致是以《尔雅》为蓝本的。其后的辞书,如《广韵》《集韵》《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几把《尔雅》所收词汇网罗无遗。

(二)《尔雅》的词汇学价值

《尔雅》的词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义、语用、语法、时地分类和语义对立关系这几个方面。这些对研究先秦词汇及先秦词汇学思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词汇的语义分类

词汇的语义研究,中国到近现代才重视起来,实则两千多年前的《尔雅》已体现了编纂者语义研究的成果。《尔雅》把词语划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抽象意义的词语(前三篇),一类是具体意义的词语(后十六篇)。抽象意义的词语根据词条的形式分为三篇,每篇之下虽然都没有类目,但实际上是根据语义间的亲疏关系分成若干类的,如《释诂》“始”、“君”、“大”、“有”为一类,邵晋涵《尔雅正义》说:“此篇所释始也、君也、大也,其义相承。”郝懿行《尔雅义疏》说:“释君之后继以大者,君亦大也。” “有、大义近。”具体意义的词语亦根据语义间的亲疏关系分成十六篇,每篇之下根据同样的原则分成若干大类,如《释亲》下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释地》下分为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大类等。虽然也有一些篇没有给出类目,但与前三篇一样,分类仍然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列出一个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尔雅》词汇语义分类表来,那它将不失为我们今天研究汉语词汇语义分类的一个有用的参照系统。

2.词汇的语用分类

《尔雅》没有对词汇从语用的角度做直接的分类,但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先秦词汇语用分类之大较。《尔雅》2000多个词条,共统括词语4000余个。根据词典训释词语总是通用词语、常用词语的原则,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尔雅》的2000多个训释词语都属于先秦的基本词汇的范畴,如果再加上被训释词语中“初”、“首”、“如”、“适”之类可考见的基本词语,数量将还会多一些。既知道基本词汇,那么剩下来的2000个多词汇则是一般词汇了。

3.词汇的语法分类

《尔雅》没有明确交代词汇按语法可以分成多少什么样的类别,但从它的词条安排和具体的训释之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词汇的语法分类的信息的。第一是词汇分成虚、实两大类的信息。第二是虚词、实词又分为不同词类的信息。我们举《释诂》词条为例。实词如“君”词条是名词词条,“大”词条是形容词词条,“至”词条是动词词条等等。虚词如“遹、遵、率、循、由、从,自也”是介词词条,“粤、于、爰,曰也”是助词词条,“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是人称代词词条,“畴、孰,谁也”是疑问代词词条等等。

4.词汇的时地分类

《尔雅》没有明确交代哪些词语是古语,哪些词语是方言。但根据词典的训释原则可以知道,《尔雅》的被训释词语除了一些常用疑难词语以外,剩下的就是古语、方言。这些古语、方言我们可以通过后世的《尔雅》注疏及《方言》《说文》等来加以辨识。如出现于《易》《书》而后世不出现或很少出现的词语就可以确定其为古语词。《释诂》:“圮,毁也。”郭璞注:“《书》曰:‘方命圮族。’”《释言》:“荐,再也。”郭璞注:“《易》曰:‘水荐至。’”“圮”、“荐”当是古语词。《尔雅》的方言词郭璞或予指出,如《释言》:“遏、遾,逮也。”郭璞注:“东齐曰遏,北燕曰遾,皆相及逮。”知被训释二词为方言词以及何地方言词。辨识《尔雅》方言词语,更可使用《方言》一书,如《释诂》:“融,长也。”据《方言》卷一,也是“长也”,“宋、卫、荆、吴之间曰融。”“刘,杀也。”据《方言》卷一,则“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如果把《尔雅》所提供的古语、方言一一考辨清楚,对我们研究先秦词汇的构成是有很大帮助的。

5.词汇的语义对立关系

《尔雅》对词汇中的许多语义对立关系做了明确的揭示。第一是同义的对立关系,如《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表明先秦“宫”、“室”语义无别。第二是类义的对立关系,如《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姻”、“婚”虽不是同义词,但二者语义上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是同源的对立关系,如《释训》:“鬼之言归也。”释“鬼”取义于“归”,并非谓“鬼”、“归”同义。《尔雅》的这些揭示,为我们研究先秦词汇的语义系统提供了很大方便。

(三)《尔雅》的训诂学价值

《尔雅》的训诂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词义训释,一是训释词语的方式、方法。

1.具体的词义训释

《尔雅》的词义训释既对后世词典产生了影响,也对古籍注释产生了影响。

后世词典直接或间接地大量采用了《尔雅》的训释。如《说文·木部》:“柚,条也。”《尔雅·释木》:“柚,条。”《木部》:“梅,楠也。”《释木》:“梅,楠。”《木部》:“杜,甘棠也。”《释木》:“杜,甘棠。”等等。再如《广韵·上平声·八微》:“旗,《尔雅》曰:‘有铃曰旗。’”“虮,《尔雅》云:‘蛭虮。’”“犩,《尔雅》云:‘犩牛。’”等等。

古籍注释,特别是上古的古籍注释,由于离《尔雅》时代不远,许多都采用了《尔雅》的训释,我们随机统计了《国语·周语上》韦昭注、《吕氏春秋》前二十篇高诱注、《离骚》王逸注,它们使用《尔雅》的情况分别是:韦注的被训释词语与《尔雅》相合者126条,其中全用《尔雅》的78条,基本用的17条,不用或不能用的31条,用《尔雅》的占总数的75.4%;高注被训释词语与《尔雅》相合者90条,用或基本用的68条,不用或不能用的22条,用《尔雅》的占总数的75.6%;王注被训释词语与《尔雅》相合者83条,其中全用《尔雅》的64条,不用或不能用的19条,用《尔雅》的占77.1%(《国语》韦注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本、《吕氏春秋》高注用学林出版社1984陈奇猷校释本、《离骚》王注用中华书局1983版《楚辞》补注本)。可见《尔雅》对注释古籍价值之高。

后世对古代词语的考释也往往以《尔雅》的词义训释为首要依据。如戴震《尚书义考》多首引雅诂为证,下举《尧典》二例。《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獾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戴震《义考》:“《尔雅》:‘采,事也。都,于也。鸠,聚也。’”《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image?’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戴震《义考》:“《尔雅》:‘洪,大也。怀,至也。襄,驾也。俾,使也。image,治也。佥,皆也。圮,毁也,覆也。载,岁也。’”(《戴震全书》第1册第56、58页,黄山书社1995年版)戴震对这些古代词语的考释正是运用了《尔雅》这个渡江的舟楫、登高的阶梯。

2.训释词语的方式、方法

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后世训释词语的主要方式、方法在《尔雅》一书中多已使用。

(1)训释词语的方式

①互训。互训指两个词语互相训释的方式。如《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有些互训不出现在一个词条之中。如《释诂》:“遐,远也。”又:“远,遐也。”

②递训。递训指词语递相训释的方式。如《释言》:“流,覃也。覃,延也。”《释鱼》:“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③合训。合训指以一词训释众词的方式。如《释诂》:“典、彝、法、则、刑、范、矩、庸、恒、律、戛、职、秩,常也。”《释言》:“作、造,为也。”这是《尔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训释方式。

④分训。分训指一个词语用数个词语分别训释的方式。如《释言》:“济,渡也。济,成也。济,益也。”《释诂》:“休,美也。” “休,息也。”《释言》:“休,戾也。”“休,庆也。”《释木》:“休,无实李。”

(2)训释词语的方法

①声训。声训指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相训的训释的方式。如《释言》:“鬼之言归也。” “鬼”上古见母微韵上声,“归”上古见母微韵平声。“颠,顶也。”“颠”上古端母真韵平声,“顶”上古端母耕韵上声。《释山》:“独者,蜀。”“独”上古定母屋韵入声,“蜀”上古禅母屋韵入声。

②义训。义训指除形训、声训以外直接训释词语意义的训释方式。用一个词语训释的,前人多称为同义相训。如《释诂》:“亮、介、尚,右也。”“流、差、柬,择也。”用语句训释的,前人多称为义界。如《释诂》:“关关、噰噰,音声和也。”《释草》:“果臝之实,栝楼。”

传统训诂形训、声训、义训三大训释方法,《尔雅》中已运用了两种。《尔雅》是义书,所以没有运用形训的训释方法。

(四)《尔雅》的文化学价值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尔雅》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1.体现上古的思想倾向

(1)正名思想。《尔雅·释山》“河南华”邵晋涵正义:“《尔雅》者,正名之书也。”何九盈《〈尔雅〉的年代和性质》进一步论证说,《尔雅》的正名内容包括“辨名物”和“释方语”两个方面。“《周礼·地官》说,大司徒的职责之一就是要辨九州之‘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又《天官·庖人》说:‘掌共(供)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所谓‘辨名物’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名号与实体进行分辨,将分辨的结果笔之于书,就成了名书了。我们看《尔雅》中的释丘、山、兽、畜等篇,就可以证实《周礼》所说的‘辨名物’,乃实有其事,非纸上空谈……释方语的办法是以雅言为标准,比较各方言区的有关词汇。有的是同一事物有不同方言的名称。如:‘中馗,菌。’ ‘菌’是江东方言;‘蛭,虮。’‘虮’也是江东方言。有的只是方音不同。如:‘茨,蒺藜。’‘螗,蜩。’‘仓庚,商庚。’”由此看来,《尔雅》的确是反映了上古时期公孙龙、墨子、孔子等的正名思想。

(2)君尊思想。《尔雅》中以君为尊的思想亦有体现。如《释诂》之首即是“始”、“君”、“大”、“有”四个词条,这四个词条处于全书全篇之首亦非偶然,我们在上文已做了分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尔雅》编纂者“认为君与始俱来”(谢自力《语文词典有阶级性吗?》,文载《辞书研究》1979年第2期)、“天大地大王亦大”、“有、大义近”,君“始”、君“大”、君“有”,与天地同,则“君为至尊”。又如《释诂》之末“死”这个词条,首列天子死之名“崩”,邵晋涵、郝懿行皆引《穀梁传·隐公三年》“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为证。

(3)神尊思想。《尔雅》中所载祭祀良多。《释诂》:“禋、祀、祠、蒸、尝、禴,祭也。”郭璞注:“《书》曰:‘禋于六宗。’余者皆以为四时祭名也。”《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一年四季皆有祭祀。五年又有一大祭。“禘,大祭也。”郭璞注:“五年一大祭。”又有祭而又祭。“绎,又祭也。”郭璞注:“祭之明日,寻绎复祭。”祭的对象,祭六宗之外,又有祭上帝,“是image是祃,师祭也。”郭璞注:“师出征伐,类于上帝,祃于所征之地。”祭马祖,“既伯既祷,马祭也。”郭璞注:“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祭天、地、山、川、星、风,“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祭山曰庪县,祭川曰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磔。”《释天》又说:“‘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凡此等等,都是以神为尊思想的体现。

2.反映上古的思维方式

《尔雅》的释义,反映了抽象求同、具象求异的思维方式。如“初者,裁衣之始。哉者,草木之始。基者,筑墙之始。肇者,开户之始。祖者,人之始。胎者,生之始。”而《尔雅·释诂》“初”、“哉”、“基”、“肇”、“祖”、“胎”皆释以“始也”,以“始”作释,正是求这些抽象词语之同。又如《释兽》:“猱、蝯,善援。貜父,善顾。”并未从动物学的角度加以全面描写,只是指出同类动物最显著的相异之处而已。

3.反映上古的家庭形态

从《尔雅·释亲》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上古的家庭或许是一个绵延多代的宗亲单位。其“宗族”一类所排列的就有高祖王父、曾祖王父、王父、父、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十二代,以妻子、兄弟姐妹系之。郝懿行义疏:“谓之‘宗族’者,宗,尊也,主也。族,凑也,聚也。”虽然一个家庭不会凑聚到十二代,但一个家庭尽量相沿维系是可以想见的。第二,上古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释亲》父有妣(“父之妣为王母”)又有妾(“父之妾为庶母”),正是明文记载着的。

4.反映上古的社会形态

《尔雅》时代,社会已进入农业社会阶段,《尔雅》有了不少农作物的名称,如《释草》:“虋,赤苗。”郭璞注:“今之赤粱粟。”“芑,白苗。”郭璞注:“今之白粱粟,皆好谷。”“秬,黑黍。秠,一稃二米。”郭璞注:“此亦黑黍,但中米异耳。”又:“稌,稻。”郭璞注:“今沛国呼稌。”还有农具,如《释器》:“斪image谓之定。”郭璞注:“锄属。”“斫谓之image。”郭璞注:“image也。”“image谓之疀。”郭璞注:“皆古锹、锸字。”

《尔雅》是一部历时词典,收录了不少离它的时代较远的词语,因而通过它又可窥见《尔雅》时代以前的社会形态。中国社会形态在农业社会以前即是渔猎社会,《尔雅》亦有反映。如《释鱼》《释兽》《释鸟》就被列为专篇。《释鱼》所录70多种动物,鱼占了很大的比例。用今天的科学分类来看,贝、龟、虾并非鱼类,古人划归鱼中,或以之与鱼皆同为水生捕食对象所使然。《尔雅》中捕鱼之器亦有多种,如《释器》:“image罟谓之九罭。九罭,鱼罔也。”郭璞注:“今日百囊罟,是亦谓之image,今江东谓之image。”“嫠妇之笱谓之罶。”郭璞注:“《毛诗》传曰:‘罶,曲梁也。’谓以薄为鱼笱。”“罺谓之汕。”郭璞注:“今之撩罟。”“篧谓之罩。”郭璞注:“捕鱼笼也。”“椮谓之涔。”郭璞注:“今之作椮者,聚积柴木于水中,鱼得寒入其里藏隐,因以薄围捕取之。”《释兽》所录60多种野生兽类动物,为渔猎社会所猎的主要动物。从释义看,《尔雅》反映出对野兽的观察比较细致,如“麝父,麕足。豺,狗足”,足的不同就被描写了出来。《释鸟》所录60多种野生鸟类动物,亦为渔猎社会所猎的主要动物。从释义看,《尔雅》反映出对鸟类的观察亦比较细致,如“春imageimageimage。夏image,窃玄。秋image,窃蓝。冬image,窃黄。桑image,窃脂。棘image,窃丹。行image,唶唶。宵image,啧啧。”“image”以季节、毛色、音声而为别。“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观察可谓细致。捕鸟兽之具亦复不少,如《释器》:“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麋罟谓之罞,彘罟谓之羉……繴谓之罿,罿,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若以《释鱼》《释兽》《释鸟》与《释畜》相比,则《尔雅》中的家养动物则只占所有动物的很小一部分。另外后世有些家养动物,在《尔雅》中则置于野生动物类中,如“豕(猪)”入《释兽》之类,亦透露出渔猎社会的一些信息。

若把《尔雅》反映的渔猎社会形态和农业社会形态作为一个有机的连续体来看,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轨迹。

5.反映上古的物质生活

(1)衣。《尔雅》不仅有“衣”有“裳”,且比较华美。《释器》:“衣裗谓之image。”谓衣襟之下有饰物。“黼领谓之襮。”谓衣领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缘谓之纯。”谓衣有镶边。“袕谓之image。”谓有自头套穿的衣服。“衣眥谓之襟。”谓衣有斜交之领。“衱谓之裾。”谓衣斜交之领下有大襟。“衿谓之袸。”谓衣有结带。“佩衿谓之褑。”谓衣有挂佩饰的佩带。“衣蔽前谓之襜。”谓衣有蔽膝的围裙。“妇人之袆谓之缡。”谓妇人嫁时有佩巾。“裳削幅谓之襥。”谓有专为家居而穿的“衣”、“裳”相连的深衣。衣服的颜色有红、青、黑、白等色。《释器》:“一染谓之image。”郭璞注:“今之红也。”郝懿行义疏:“image色在白赤黄之间。” “再染谓之赪。”郭璞注:“浅赤。”郝懿行义疏引《说文》:“赤色也。”“三染谓之image。”郭璞注:“image,绛也。”邵晋涵正义引《说文》:“绛,大赤也。”“青谓之葱。”郭璞注:“浅青。”“斧谓之黼。”郝懿行义疏引《说文》:“黑白相次。”

(2)食。食有谷米、肉、鱼,《释器》:“米者谓之糪。”陆德明释文引李巡:“米饭半腥半熟名糪。”《释言》:“糊,image也。”郝懿行义疏:“image者,《说文》云:‘糜也。’……糊者,鬻之假音也。”“鬻,糜也。”郝懿行义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餥、糇,食也。”郝懿行义疏引《方言》:“陈楚之内相谒而食麦image谓之餥。”又证:“餥为濡食……亦为干食”。又引《说文》:糇,“干食也”。这些是以谷米做成的干饭、稀饭和干粮。《释器》:“肉谓之羹。”郭璞注:“肉image。”“鱼谓之image。”郭璞注:“image,鲊属也。”“肉谓之醢。”郭璞注:“肉酱。”“有骨者谓之image。”郭璞注:“杂骨酱。”这些是以肉、鱼做成的各种食物。《释器》:“菜谓之蔌。”郭璞注:“蔌者,菜茹之总名。”《释天》:“蔬不熟为馑。”郭璞注:“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释草》所载,很多为“草菜可食者”,如“荼,苦菜”、“茭,牛蕲”、“葍,image”、“荧,委萎”、“竹,萹蓄”、“芍,凫茈”等等,郭璞皆注为“可食”或“可啖”。《释木》:“瓜曰华之,桃曰胆之,枣李曰疐之,樝梨曰钻之。”除此瓜、桃、枣、李、樝、梨之外,《释木》还收有许多其他瓜果,如“楙,木瓜”、“栵,栭”(子)、“朹,檕梅”(子)、“檖,萝”(实)、“棪,image其”(实)、“棫,白桵”(实)等等,郭璞亦皆注为“可食”或“可啖”。饮品有酒,《释训》“image,酒食”,又有植物饮料,《释木》“楥,柜桏[柳]”,郭璞注:“皮可以煮作饮。”《释草》“image,牛image”,郭璞注:“穗间有华,华紫缥色,可淋以为饮。”

(3)住。《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的宫室并不是只指人所居住的房屋,而是包括人所居住的房屋在内的一个有机组合单位。《释宫》言“堂上”、“堂下”、“有室”、“无室”。“室”在后,“堂”在前;“室”为居人之处,“堂”为行礼之所。“牖户之间谓之扆。”郭璞注:“窗东户西也。《礼》云:‘斧扆者,以其所在处名之。’”室有窗牖、门户,一在东一在西。牖户之间有扆,扆即屏风。“东西墙谓之序”,序是中堂与东西堂间的两堵墙。“两阶间谓之乡。”郝懿行义疏:“两阶者,堂之东西阶也。”“堂途谓之陈。”郭璞注:“堂下至门径也。” “门侧之堂谓之塾。”郭璞注:“夹门堂也。”“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列位也。” “正门谓之应门。”郭璞注:“朝门。” “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则堂前东西间有堂途,堂途通至路门,路门左右侧有夹门堂塾,塾前为中庭,中庭左右为位,中庭前为应门,应门左右有阙。室堂两侧还有附着的房、室,庙、寝亦在宫室之中。这大致就是古代宫室的主要构成。当然,《尔雅》所释的宫室断非平民所居而是天子诸侯所处。

(4)行。《释宫》有“一达谓之道路”至“九达谓之逵”,即自一出至九出的道路。郝懿行义疏引郑玄“道容二轨,路容三轨”以释道、路。由此可见《尔雅》时代在某些地域中道路的规模。载行工具有“舆”。《释宫》:“舆,革前谓之鞎。”郝懿行义疏引《玉篇》:“车乘也。”《释畜》有多种“千里马”,当亦用为乘载工具。

(五)《尔雅》的自然科学价值" class="reference-link">(五)《尔雅》的自然科学价值

《尔雅》除以上所论种种社会科学价值之外,还有其自然科学价值。

1.研究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价值

我们举分类学为例。一般人认为自然科学的分类学在中国只是近现代的事,实则在中国自然科学史上,《尔雅》就最早地较有系统地给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如《释草》《释木》为植物学;《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为动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又有次类,如《释草》为草本植物学,《释木》为木本植物学;《释虫》为昆虫学,《释鱼》为鱼类学等等。篇下还有用“属”表示次类的,如《释畜》有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等。请参上文“《尔雅》的内容”。

2.研究自然科学实际发展水平的价值

《尔雅》反映了上古自然科学多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由上文的衣、食、住、行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来。如《释宫》宫室建筑格局,反映了上古宫室的建筑水平;《释器》印染方法,反映了上古印染工艺的水平等等。此外,治陶、冶炼、铸造、切削、编织等上古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尔雅》中也有反映。

对《尔雅》自然科学价值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研究可以确立中国自然科学在世界自然科学史上的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以下举赵振铎师《郭璞〈尔雅注〉简论》中的两则研究来说明这一问题。

白鱀豚、大熊猫这两种动物,自然科学界认为是近现代才发现的,甚至认为是外国人发现的。如1993年国际熊猫节,一些报道就说大熊猫是19世纪时一个外国人发现的。实际上这两种动物在《尔雅》中就有记载。《释鱼》:“image,是image。”郭璞注:“imageimage属也。体似image鱼,尾如image鱼,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从郭璞注的描写看,《尔雅》所载正是长江中的白image豚。《释兽》:“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前一段描写正是今天的大熊猫(《语文研究》1985年第1期)。

《尔雅》虽有如此高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尔雅》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训释词语过于简略,有些地方体例不够严谨等等即是。